CN111692717A -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92717A
CN111692717A CN201910186382.4A CN201910186382A CN111692717A CN 111692717 A CN111692717 A CN 111692717A CN 201910186382 A CN201910186382 A CN 201910186382A CN 111692717 A CN111692717 A CN 1116927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rotating speed
rotation speed
air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863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92717B (zh
Inventor
吴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8638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9271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927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27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927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927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24F11/58Remote control using Internet commun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2Position of occupa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F24F2120/14Activity of occupa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其中,运行控制方法包括: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控制对旋式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窄角送风,通过窄角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Description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运行控制方法、一种运行控制装置、一种空调器和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现有技术方案在室内机上搭载单一型式的贯流风叶或者离心风叶。贯流风叶低转速下送风柔和,但在远距送风方面不具有优势;离心风叶送风距离较远,但低转速下仍然送风集中,无法大范围柔和送风。
目前尚无一种能够结合贯流风叶和离心风叶的各自优势点的结构,导致制冷时房间内部分区域热,部分区域较冷,无法进行准确调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行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方法,适用于空调器,空调器开设出风口,出风口处设有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运行控制方法包括: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对旋设置的风机,代替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以在具有较小的运行噪声的同时增加送风距离,其中,对旋式风机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为内轴流风机,第二风机为外轴流风机,假设第一风机内部正转出风口,则对应的第二风机反转出风,即两个轴流风机的转向相反,在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远距离送风,需要考虑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假设为第一比值),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转速比例(假设为第二比值),通过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呈反比设置,即负相关,以通过轴流叶片的送风特性、对旋方式以及叶片数量确定两个风机的最优转速关系,从而在控制对旋式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远距离送风,通过远距离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其中,远距离送风指将风送向远距离区域后散风,散风范围相对较小,与远距离送风对应的为近距离送风,近距离送风指送风的距离较短,具有更大的散风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运行控制方法优先应用于立式空调器,但不限于立式空调器。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空调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只有一个出风口时,出风口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
在具有多个出风口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优先设置于上出风口处。
另外,根据指定叶片数量比例构造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指定叶片数量比例大于或等于1/4,并小于或等于4。
室内均匀换热模式的触发可以通过接收遥控设备的遥控指令实现,也可以通过检测到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较大时自动触发实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即经过了第一指定时长的远距离送风之后,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减小水平送风距离,增加周向送风范围,从而提升制冷或制热气流的覆盖率,减小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以达到提升室内送风均匀性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还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第一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针对对应只设置一个对旋设置的风机的单出风口的空调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为了调节出风范围,可以通过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以调节两个轴流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并通过运行转速比例的调节增加两个轴流风机转速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送风距离越小,从而能够逐渐改变送风范围,而通过周期性的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实现周期性的调节送风距离与送风范围,以提升制冷气体或制热气体的室内覆盖率,从而达到室内均匀送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一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二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一上调频率与第一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一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二风机的转速小于第一上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以在第一上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下调,第二风机在第一上限转速与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一上限转速到第一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一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一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一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与第一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二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二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一风机的转速大于第二下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以在第二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第一风机在第二上限转速与第二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二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二上限转速上调至第二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第一上调频率、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第一上调幅度、第二下调幅度与第二上调幅度相同,第二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对应设置有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包括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空调器上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控制距离传感器检测空调器与室内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根据最大距离确定是否调节导风结构的出风角度,其中,若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则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以调整送风范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室内均匀制冷或制热调节,在调节送风距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设置于出风口的导风结构的出风方向的调节,对于单出风口的空调器,导风结构由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构造形成,结合距离传感器,实现对室内空间尺寸的检测,具体为空调器与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第一角度,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第二角度,以增大出风角度,通过将结合风流的折射原理,增加送风范围,以提升风流覆盖的均匀性。
其中,可以根据远距离送风的最远距离确定预设距离阈值,以在室内空间过大时,通过改变风流流向提升传输距离。
进一步地,通过运行风速调节,结合方向调节,进一步提升覆盖范围的均匀性。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三上限转速,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三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之间循序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针对对应设置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器,多个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风机中至少一个为对旋式风机,在只有一个对旋式风机的情况下,则优先设置在上出风口处,结合对对旋式风机的两个轴流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的调整,和/或不同出风口处的风机转速的相对调整,实现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的不断切换,以实现多组风机的风流均匀覆盖控制的功能。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三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三上调频率与第三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三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第二风机在第三上限转速与第三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三上限转速到第三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三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三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三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与第三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下风机部件根据第四下限转速运行,还包括: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其中,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与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呈反向趋势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反向调节出风风速,比如上风机部件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整体上增速控制时,则控制下风机部件减速控制,为了简化控制过程,调节运行转速比例通过第二风机降速再增速循环控制实现,此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增速再降速循环控制,通过调整风量分配,实现全屋均匀风流覆盖。
其中,下风机部件可以为对旋设置的风机与非对旋设置的风机,在为非对旋设置的风机的情况下,可以为单个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四上调频率与四上调幅度,控制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上升至第四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下调幅度,控制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下降至第四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第四上调频率与第三下调频率相同,第四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下风机部件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四下限转速,以在第四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下风机部件在第四上限转速与第四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四上调频率与第四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四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四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四上限转速上调至第四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第三上调频率、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第三上调幅度、第四下调幅度与第四上调幅度相同,第四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其中,上调频率、下调频率、上调幅度、下调幅度、第一时长、第二时长、第四时长与第三时长等预设值,根据风机实际转速、室内均匀换热模式的运行时长、室内空间大小、用户使用习惯等参数确定。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控制设置于室内不同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同步采集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上述运行转速比例调节、和/或两个风机部件之间的转速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器的前上方与前下方,以通过对应位置的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的检测,检测送风效果,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其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时,可以退出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或在该模式下调低两个风机部件转速,以在满足均匀覆盖之后,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其中,可以在经过第一指定时长之后进行温度检测,也可以在上述对风速的循环控制过程中,经过指定次数的循环之后进行温度检测。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以向下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下倾斜,以通过提升下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下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检测到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下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和/或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其中,预设温差阈值根据实际使用情景确定。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下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下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下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以向上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而下部区域温度先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上倾斜,以通过提升上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上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以及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上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上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上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继续根据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控制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的同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降低转速,并结合导风方向的调整,在延长风流均匀覆盖时长的同时,防止制冷或制热出现过度集中,以进一步提升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送风范围。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为轴流风机或斜流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下风机部件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组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运行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能够执行以下步骤: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根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对旋式风机,代替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以在具有较小的运行噪声的同时增加送风距离,其中,对旋式风机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为内轴流风机,第二风机为外轴流风机,假设第一风机内部正转出风口,则对应的第二风机反转出风,即两个轴流风机的转向相反,在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远距离送风,需要考虑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假设为第一比值),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转速比例(假设为第二比值),通过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呈反比设置,即负相关,以通过轴流叶片的送风特性、对旋方式以及叶片数量确定两个风机的最优转速关系,从而在控制对旋式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远距离送风,通过远距离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其中,远距离送风指将风送向远距离区域后散风,散风范围相对较小,与远距离送风对应的为近距离送风,近距离送风指送风的距离较短,具有更大的散风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运行控制方法优先应用于立式空调器,但不限于立式空调器。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空调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只有一个出风口时,出风口对应设置对旋式风机。
在具有多个出风口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对旋式风机,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对旋式风机优先设置于上出风口处。
另外,根据指定叶片数量比例构造对旋式风机,指定叶片数量比例大于或等于1/4,并小于或等于4。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即经过了第一指定时长的远距离送风之后,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减小水平送风距离,增加周向送风范围,从而提升制冷或制热气流的覆盖率,减小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以达到提升室内送风均匀性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第二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第一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针对对应只设置一个对旋式风机的单出风口的空调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为了调节出风范围,可以通过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以调节两个轴流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并通过运行转速比例的调节增加两个轴流风机转速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送风距离越小,从而能够逐渐改变送风范围,而通过周期性的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实现周期性的调节送风距离与送风范围,以提升制冷气体或制热气体的室内覆盖率,从而达到室内均匀送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一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二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一上调频率与第一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一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二风机的转速小于第一上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以在第一上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下调,第二风机在第一上限转速与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一上限转速到第一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一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一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一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与第一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二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二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一风机的转速大于第二下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以在第二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第一风机在第二上限转速与第二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二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二上限转速上调至第二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第一上调频率、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第一上调幅度、第二下调幅度与第二上调幅度相同,第二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控制距离传感器检测空调器与室内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根据最大距离确定是否调节导风结构的出风角度,其中,若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则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以调整送风范围。
在该技术方案中,为了实现室内均匀制冷或制热调节,在调节送风距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设置于出风口的导风结构的出风方向的调节,对于单出风口的空调器,导风结构由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构造形成,结合距离传感器,实现对室内空间尺寸的检测,具体为空调器与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第一角度,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第二角度,以增大出风角度,通过将结合风流的折射原理,增加送风范围,以提升风流覆盖的均匀性。
其中,可以根据远距离送风的最远距离确定预设距离阈值,以在室内空间过大时,通过改变风流流向提升传输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三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之间循序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针对对应设置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器,多个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风机中至少一个为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在只有一个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情况下,则优先设置在上出风口处,结合对对旋的两个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的调整,和/或不同出风口处的风机转速的相对调整,实现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的不断切换,以实现多组风机的风流均匀覆盖控制的功能。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三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三上调频率与第三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三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第二风机在第三上限转速与第三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三上限转速到第三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三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三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三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与第三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其中,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与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呈反向趋势调节。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反向调节出风风速,比如上风机部件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整体上增速控制时,则控制下风机部件减速控制,为了简化控制过程,调节运行转速比例通过第二风机降速再增速循环控制实现,此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增速再降速循环控制,通过调整风量分配,实现全屋均匀风流覆盖。
其中,下风机部件可以为对旋设置的风机与非对旋设置的风机,在为非对旋设置的风机的情况下,可以为单个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四上调频率与四上调幅度,控制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上升至第四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下调幅度,控制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下降至第四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第四上调频率与第三下调频率相同,第四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将下风机部件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四下限转速,以在第四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下风机部件在第四上限转速与第四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四上调频率与第四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四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四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四上限转速上调至第四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第三上调频率、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第三上调幅度、第四下调幅度与第四上调幅度相同,第四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控制设置于室内不同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同步采集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上述运行转速比例调节、和/或两个风机部件之间的转速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器的前上方与前下方,以通过对应位置的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的检测,检测送风效果,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其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时,可以退出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或在该模式下调低两个风机部件转速,以在满足均匀覆盖之后,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其中,可以在经过第一指定时长之后进行温度检测,也可以在上述对风速的循环控制过程中,经过指定次数的循环之后进行温度检测。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以向下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下倾斜,以通过提升下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下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在检测到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下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和/或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下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下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下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以向上出风。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而下部区域温度先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上倾斜,以通过提升上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上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以及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上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上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上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继续根据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
在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处理器,具体还用于:在控制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的同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降低转速,并结合导风方向的调整,在延长风流均匀覆盖时长的同时,防止制冷或制热出现过度集中,以进一步提升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送风范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运行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限定的运行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行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行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A至4C示出了图3中空调器的运行控制方案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A与6B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的一个运行控制方案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图7A至7C示出了图5中空调器的一个运行控制方案的运行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运行控制方法,包括:步骤102,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步骤104,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对旋设置的风机,代替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以在具有较小的运行噪声的同时增加送风距离,其中,对旋设置的风机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为内轴流风机,第二风机为外轴流风机,假设第一风机内部正转出风口,则对应的第二风机反转出风,即两个轴流风机的转向相反,在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远距离送风,需要考虑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假设为第一比值),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转速比例(假设为第二比值),通过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呈反比设置,即负相关,以通过轴流叶片的送风特性、对旋方式以及叶片数量确定两个风机的最优转速关系,从而在控制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远距离送风,通过远距离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其中,远距离送风指将风送向远距离区域后散风,散风范围相对较小,与远距离送风对应的为近距离送风,近距离送风指送风的距离较短,具有更大的散风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运行控制方法优先应用于空调器,但不限于空调器。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空调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只有一个出风口时,出风口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
在具有多个出风口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优先设置于上出风口处。
另外,根据指定叶片数量比例构造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指定叶片数量比例大于或等于1/4,并小于或等于4。
以叶片结构接近,叶片数量比例为1:1为例,当转速比例为1:1时,风可以达到最远的距离,而当叶片数量比例为2:1为例,当转速比例为1:2时,风可以达到最远的距离,而当运行转速比例改变时,送风距离就会减少,且会随着差值的增大而减小。即可以通过固定内轴流风机调整外轴流风机的转速,或固定外轴流风机的转速调节内轴流风机的转速,或调节导风结构的角度,或两者组合的方式可以达到调整吹风距离,从而实现全屋均匀。
室内均匀换热模式的触发可以通过接收遥控设备的遥控指令实现,也可以通过检测到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较大时自动触发实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即经过了第一指定时长的远距离送风之后,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减小水平送风距离,增加周向送风范围,从而提升制冷或制热气流的覆盖率,减小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以达到提升室内送风均匀性的目的。
另外,将最远距离送风作为出风距离最长、出风范围最小的一个节点,将最近距离送风作为出风距离最小,出风范围最大的一个节点,远近距离节点基于运行转速比例确定,近距离送风节点基于风速调节策略确定。
以一个出风口空调器为例,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还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第一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具体地,以对第二风机的转速进行调节为例,在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后,降低第二风机的转速,具体可以通过一定时间内以一定调速幅度下降转速到第二下限转速,在达到第二下限转速以后,以一定调速幅度上升,达到第二上限转速后,再进入下一调节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对应只设置一个对旋设置的风机的单出风口的空调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为了调节出风范围,可以通过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以调节两个轴流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并通过运行转速比例的调节增加两个轴流风机转速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送风距离越小,从而能够逐渐改变送风范围,而通过周期性的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实现周期性的调节送风距离与送风范围,以提升制冷气体或制热气体的室内覆盖率,从而达到室内均匀送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一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二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一上调频率与第一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一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二风机的转速小于第一上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以在第一上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下调,第二风机在第一上限转速与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一上限转速到第一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一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一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一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与第一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二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二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一风机的转速大于第二下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以在第二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第一风机在第二上限转速与第二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二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二上限转速上调至第二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第一上调频率、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第一上调幅度、第二下调幅度与第二上调幅度相同,第二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对应设置有导风结构,导风结构包括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空调器上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控制距离传感器检测空调器与室内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根据最大距离确定是否调节导风结构的出风角度,其中,若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则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以调整送风范围。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室内均匀制冷或制热调节,在调节送风距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设置于出风口的导风结构的出风方向的调节,对于单出风口的空调器,导风结构由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构造形成,结合距离传感器,实现对室内空间尺寸的检测,具体为空调器与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第一角度,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第二角度,以增大出风角度,通过将结合风流的折射原理,增加送风范围,以提升风流覆盖的均匀性。
其中,可以根据远距离送风的最远距离确定预设距离阈值,以在室内空间过大时,通过改变风流流向提升传输距离。
另外,对于导风结构的调节,可以与运行转速比例的调节并行执行,也可以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之后,自动转入导风结构的调节模式。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三上限转速,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三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之间循序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对应设置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器,多个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风机中至少一个为对旋设置的风机,在只有一个对旋设置的风机的情况下,则优先设置在上出风口处,结合对对旋设置的风机的两个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的调整,和/或不同出风口处的风机转速的相对调整,实现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的不断切换,以实现多组风机的风流均匀覆盖控制的功能。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三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三上调频率与第三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三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第二风机在第三上限转速与第三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三上限转速到第三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三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三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三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与第三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下风机部件根据第四下限转速运行,还包括: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其中,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与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呈反向趋势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反向调节出风风速,比如上风机部件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整体上增速控制时,则控制下风机部件减速控制,为了简化控制过程,调节运行转速比例通过第二风机降速再增速循环控制实现,此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增速再降速循环控制,通过调整风量分配,实现全屋均匀风流覆盖。
其中,下风机部件可以为对旋设置的风机与非对旋设置的风机,在为非对旋设置的风机的情况下,可以为单个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根据预设的第四上调频率与四上调幅度,控制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上升至第四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下调幅度,控制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下降至第四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第四上调频率与第三下调频率相同,第四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将下风机部件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四下限转速,以在第四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下风机部件在第四上限转速与第四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四上调频率与第四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四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四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四上限转速上调至第四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第三上调频率、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第三上调幅度、第四下调幅度与第四上调幅度相同,第四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控制设置于室内不同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同步采集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在上述运行转速比例调节、和/或两个风机部件之间的转速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于空调器的前上方与前下方,以通过对应位置的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的检测,检测送风效果,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其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时,可以退出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或在该模式下调低两个风机部件转速,以在满足均匀覆盖之后,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其中,可以在经过第一指定时长之后进行温度检测,也可以在上述对风速的循环控制过程中,经过指定次数的循环之后进行温度检测。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以向下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下倾斜,以通过提升下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下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检测到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下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和/或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下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下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下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以向上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而下部区域温度先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上倾斜,以通过提升上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上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以及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上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上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上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继续根据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还包括:在控制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的同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降低转速,并结合导风方向的调整,在延长风流均匀覆盖时长的同时,防止制冷或制热出现过度集中,以进一步提升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送风范围。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为轴流风机或斜流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下风机部件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组合。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运行控制装置200,包括处理器202,处理器202能够执行以下步骤: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根据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代替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以在具有较小的运行噪声的同时增加送风距离,其中,对旋式风机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为内轴流风机,第二风机为外轴流风机,假设第一风机内部正转出风口,则对应的第二风机反转出风,即两个轴流风机的转向相反,在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远距离送风,需要考虑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假设为第一比值),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转速比例(假设为第二比值),通过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呈反比设置,即负相关,以通过轴流叶片的送风特性、对旋方式以及叶片数量确定两个风机的最优转速关系,从而在控制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远距离送风,通过远距离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其中,远距离送风指将风送向远距离区域后散风,散风范围相对较小,与远距离送风对应的为近距离送风,近距离送风指送风的距离较短,具有更大的散风范围。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运行控制方法优先应用于空调器,但不限于空调器。
具体地,本申请中所描述的空调器具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只有一个出风口时,出风口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
在具有多个出风口时,多个出风口中的至少一个对应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作为一种优选的方式,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优先设置于上出风口处。
另外,根据指定叶片数量比例构造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指定叶片数量比例大于或等于1/4,并小于或等于4。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即经过了第一指定时长的远距离送风之后,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减小水平送风距离,增加周向送风范围,从而提升制冷或制热气流的覆盖率,减小室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温差,以达到提升室内送风均匀性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调节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一风机的转速在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第一风机的转速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送风距离至最远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对应只设置一个对旋式风机的单出风口的空调器,根据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为了调节出风范围,可以通过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以调节两个轴流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并通过运行转速比例的调节增加两个轴流风机转速之间的差值,差值越大,送风距离越小,从而能够逐渐改变送风范围,而通过周期性的对应减小第二风机的转速和/或增加第一风机的转速,实现周期性的调节送风距离与送风范围,以提升制冷气体或制热气体的室内覆盖率,从而达到室内均匀送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一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二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一上调频率与第一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一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二风机的转速小于第一上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二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以在第一上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下调,第二风机在第一上限转速与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一上限转速到第一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一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一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一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与第一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二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一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二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在第一风机的转速大于第二下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送风距离。
在该实施例中,将第一风机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以在第二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第一风机在第二上限转速与第二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二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二上限转速上调至第二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一下调频率、第一上调频率、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上调频率相同,第一下调幅度、第一上调幅度、第二下调幅度与第二上调幅度相同,第二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控制距离传感器206检测空调器与室内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根据最大距离确定是否调节导风结构的出风角度,其中,若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则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以调整送风范围。
其中,距离传感器206具体为红外传感器、雷达等。
在该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室内均匀制冷或制热调节,在调节送风距离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设置于出风口的导风结构的出风方向的调节,对于单出风口的空调器,导风结构由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构造形成,结合距离传感器206,实现对室内空间尺寸的检测,具体为空调器与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在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第一角度,以及控制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第二角度,以增大出风角度,通过将结合风流的折射原理,增加送风范围,以提升风流覆盖的均匀性。
其中,可以根据远距离送风的最远距离确定预设距离阈值,以在室内空间过大时,通过改变风流流向提升传输距离。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三转速调节周期,控制第二风机的转速在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在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之间循序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针对对应设置多个出风口的空调器,多个出风口对应设置的风机中至少一个为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在只有一个对旋式风机的情况下,则优先设置在上出风口处,结合对对旋式的两个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的调整,和/或不同出风口处的风机转速的相对调整,实现远距离送风与近距离送风的不断切换,以实现多组风机的风流均匀覆盖控制的功能。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控制下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第三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三上调频率与第三上调幅度,控制上调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第三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在该实施例中,作为第二风机在第三上限转速与第三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实现从第三上限转速到第三下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三下限转速状态维持第二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由第三下限转速上调至第三上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与第三上调幅度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控制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其中,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与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呈反向趋势调节。
在该实施例中,在调节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反向调节出风风速,比如上风机部件通过调节运行转速比例整体上增速控制时,则控制下风机部件减速控制,为了简化控制过程,调节运行转速比例通过第二风机降速再增速循环控制实现,此时对应地,控制下风机部件增速再降速循环控制,通过调整风量分配,实现全屋均匀风流覆盖。
其中,下风机部件可以为对旋设置的风机与非对旋设置的风机,在为非对旋式风机的情况下,可以为单个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根据预设的第四上调频率与四上调幅度,控制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上升至第四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根据预设的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下调幅度,控制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下降至第四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其中,第四上调频率与第三下调频率相同,第四下调频率与第三上调频率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将下风机部件在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模式下的转速确定为第四下限转速,以在第四下限转速的基础上进行转速上调,作为下风机部件在第四上限转速与第四下限转速之间进行周期性调节的一种实现方式,根据第四上调频率与第四上调幅度,实现从第二下限转速到第二上限转速之间的阶梯式转速上调的方式,以在不同的送风覆盖范围下均运行一段时长,从而实现由远及近的送风状态切换,并在第四上限转速状态维持第四第三指定时长之后,以阶梯式转速下调的方式由第四上限转速上调至第四下限转速,通过周期性执行上述转速调节过程,实现不同送风状态的多次送风,以达到均匀覆盖的目的,从而提升用户的风感体验舒适度。
可选地,第三下调频率、第三上调频率、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上调频率相同,第三下调幅度、第三上调幅度、第四下调幅度与第四上调幅度相同,第四时长与第三时长相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控制设置于室内不同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208同步采集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退出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在上述运行转速比例调节、和/或两个风机部件之间的转速调节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置至少两个温度传感器208,分别设置于空调器的前上方与前下方,以通过对应位置的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的检测,检测送风效果,以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其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时,可以退出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或在该模式下调低两个风机部件转速,以在满足均匀覆盖之后,降低空调器的能耗。
其中,可以在经过第一指定时长之后进行温度检测,也可以在上述对风速的循环控制过程中,经过指定次数的循环之后进行温度检测。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以向下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下倾斜,以通过提升下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下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检测到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下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和/或上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下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下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下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下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以向上出风。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而下部区域温度先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则控制送风方向向上倾斜,以通过提升上部的送风效率加快制冷或制热过程,具体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指定角度,以实现斜上方优化出风。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的情况下,控制上调上风机部件的转速,以及下调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在该实施例中,上部区域温度与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表明上部制冷或制热效率过低,此时在调节导风风向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上下出风部件的风速,以提升向斜上方送风的效率,进而缩短上部区域温度到达目标温度的时长。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若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空调器继续根据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可选地,处理器202,具体还用于:在控制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的同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
在该实施例中,在检测到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的情况下,通过控制降低转速,并结合导风方向的调整,在延长风流均匀覆盖时长的同时,防止制冷或制热出现过度集中,以进一步提升整个运行过程中的送风范围。
如图2,处理器202可以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机)、MCU(Microprogrammed Control Unit,微程序控制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嵌入式设备等)、运行控制装置还包括存储器204。
存储器204可以是高速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也可以是固态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存储器204还可以是独立于上述处理器202的存储装置。
实施例三
下面结合图3与图4,以一个出风口空调器为例,对本申请的运行控制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3示出了设置有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单出风口空调器,包括:距离传感器302,空调器壳体304,对旋式风机306,对旋式风机306包括两个对旋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二风机包括第二级电机306A,第二级风叶306B,第一级风叶306C,第一级电机306D,空调器壳体304内安装有电控部件308,在进风格栅部件312内侧设置有换热器310。
实施例3.1
开机时,进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此时默认导风结构水平方向出风,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在该实施例中,叶片数量比例为1:1,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转速均为550转/min,此时实现最远距离的远距离送风,可通过手动设定上半部导风板单独向上摆动20°,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20°,从而实现全屋均匀覆盖。
在开机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均以550转/min运行,如图4A所示,L1为最远送风距离,在运行第一指定时长(例如5-10分钟)后,控制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轴流风机(即第二风机)下降30转,再运行3分钟,如图4B所示,送风距离为L2,外轴流风机转速继续下降,直到转速下降到250转,如图4C所示,送风距离为L2,在从图4A到图4C的过程中,通过逐渐调整送风距离与散风角度,实现均匀送风,运行第二指定时长后,转速开始以运行3分钟,上升30转的方式进行风量调节,直到风量达到550转,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并反复进行该循环。
实施例3.2
在开机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均以550转/min运行第一指定时长(例如5-10分钟)后,通过调整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的导风方向,使得经过两个风机的风能够调节达到距离与区域,实现全屋均匀制冷或全屋均匀制热。
具体地,结合距离传感器进行室内空间测距,即根据用户设定或其他探测房间尺寸的方式,识别房间大小,以调整摆动角度。
另外,还可以控制上半部导风板每间隔4分钟向上摆动10°,下半部导风板每间隔4分钟向下摆动10°,直到极限位置,再返回,达到水平位置后再重复该循环,从而实现全屋均匀制冷或制热。
实施例3.3
控制风速循环调节与导风方向循环调节并行执行。
实施例四
下面结合图5与图6,以双出风口空调器为例,对本申请的运行控制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5示出了设置有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多出风口空调器,包括:距离传感器402,空调器壳体404,上风机部件406与下风机部件408,上风机部件406与下风机部件408均为对旋式风机,上风机部件406包括第二级电机406A,第二级风叶406B,第一级风叶406C,第一级电机406D,下风机部件408包括第二级电机408A,第二级风叶408B,第一级风叶408C,第一级电机408D,在进风格栅部件412内侧设置有换热器410,在两组风机部件之间设置有隔板414。
在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下风机部件为轴流风机的结构中,开机时,进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此时默认导风结构水平方向出风,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在该实施例中,叶片数量比例为1:1,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转速均为550转/min,此时实现最远距离的远距离送风。
在开机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均以550转/min运行,如图6A所示,上出风口实现远距离送风后散风,下出风口实现近距离送风后散风。
在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降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中外轴流风机的转速(可以一定时间以一定比例下降转速到一定值,再在达到一定值以后,速度再以一定比例上升,达到一定值后,再进入下一循环)。
对应地,增加下轴流风机的转速,对其运行状态可以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中变化的风轮增减趋势相反,从而对风量分配也进行一定调整,从而实现全屋均匀,在外轴流风机的转速下降至一定值,下轴流风机的转速上升至一定值以后,如图6B所示,上出风口实现中近距离送风后散风,下出风口实现远距离送风后散风,以通过循环执行实现换热均匀性。
具体地,开机时,默认导风结构某一导风结构角度,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运行转速550转,下轴流转速为600转,开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例如5-10分钟)后,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轴流风机下降30转,下轴流风机增长转速50转,再运行3分钟,外轴流风机转速继续下降,直到转速下降到250转,下轴流增加到1100转。运行一定时间后,转速开始以运行3分钟,上升30转,轴流风机减少50转的方式进行风量调节,直到上对旋达到550转,下轴流1100转,并反复进行该循环,从而实现全屋均匀制冷。
实施例五
下面结合图5与图7,以双出风口空调器为例,对本申请的运行控制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
图5示出了设置有对旋式风机的多出风口空调器,包括:距离传感器402,空调器壳体404,上风机部件406与下风机部件408,上风机部件406与下风机部件408均为对旋式风机,上风机部件406包括第二级电机406A,第二级风叶406B,第一级风叶406C,第一级电机406D,下风机部件408包括第二级电机408A,第二级风叶408B,第一级风叶408C,第一级电机408D,在进风格栅部件412内侧设置有换热器410,在两组风机部件之间设置有隔板414。
在上风机部件包括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下风机部件为轴流风机的结构中,开机时,进入室内均匀换热模式,此时默认导风结构水平方向出风,根据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在该实施例中,叶片数量比例为1:1,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运行转速均为550转/min,此时实现最远距离的远距离送风。
在开机后,对旋式风机均以550转/min运行,如图7A所示,上出风口实现远距离送风后散风,下出风口实现近距离送风后散风。
在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对目标温度与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温度进行判定,存在4种判定情况,(1)当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同时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控制空调器退出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上风机部件和/或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并可以伴有导风结构运动,建议上导风板组件向上,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或退出当前运行模式;(2)当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下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提升上风纪部件转速,降低下风机部件转速,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如图7B所示;(3)当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上部区域温度达到目标温度,提升下风机部件转速,降低上风机部件转速,并控制上导风板组件与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如图7C所示;(4)当上下部分都未达到目标温度,则保持当前模式继续运行。
比如,开机时进入该全屋均匀运行模式,运行一定时间后,对两个温度传感器进行判定,以设定26°为例,⑴当上下两部分都识别房间温度未达到目标温度,继续运行,⑵上半部分未达到目标温度,下半部分达到目标温度当温差不大时,上下转速不变,上下导风结构都向上倾斜10°继续运行;当温差较大时上对旋转速都提升30转,下风筒转速下降50转并伴有导风结构运动。⑶下半部分未达到目标温度,上半部分达到目标温度,上下导风结构都向下倾斜10°,当温差较大时上对旋转速都下降30转,下风筒转速上升50转并伴有导风结构运动⑷当都达到目标温度后,进入下一运行阶段。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502,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空调器中设置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代替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以在具有较小的运行噪声的同时增加送风距离,其中,对旋式风机包括共轴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第一风机为内轴流风机,第二风机为外轴流风机,假设第一风机内部正转出风口,则对应的第二风机反转出风,即两个轴流风机的转向相反,在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的外形尺寸相同的前提下,为了实现远距离送风,需要考虑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假设为第一比值),与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之间的转速比例(假设为第二比值),通过将第一比值与第二比值呈反比设置,即负相关,以通过轴流叶片的送风特性、对旋方式以及叶片数量确定两个风机的最优转速关系,从而在控制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与第二风机根据该最优运行转速比例运行时,实现远距离送风,通过远距离送风提升送风距离,进而有利于提升空调器所在的室内空间的制冷或制热的均匀性,进而有利于以达到空调器全屋制冷或制热的目的。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3)

1.一种运行控制方法,适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开设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方法包括:
在室内均匀换热模式中,根据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叶片数量比例与负相关关系,确定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最优运行转速比例;
根据所述最优运行转速比例控制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运行,以使出风气流达到与所述最优运行转速比例对应的最远送风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运行转速比例控制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
调节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所述出风口,将所述第二风机在所述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一上限转速,所述调节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调节所述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所述送风距离至所述最远送风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第一转速调节周期,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一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一下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一下调频率与第一下调幅度,控制下调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所述第一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二指定时长;
根据预设的第一上调频率与第一上调幅度,控制上调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所述第一上限转速,并维持所述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其中,在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小于所述第一上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所述送风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所述出风口,将所述第一风机在所述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二下限转速,所述调节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第一风机的转速调节所述运行转速比例,在逐渐减小出风气流达到的送风距离之后,逐渐增加所述送风距离至所述最远送风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第二转速调节周期,控制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二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二上限转速之间调节,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二上调频率与第二上调幅度,控制上调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上升至所述第二上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
根据预设的第二下调频率与第二下调幅度,控制下调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下降至所述第二下限转速,并维持所述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其中,在所述第一风机的转速大于所述第二下限转速的情况下,减小所述送风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设置有一个所述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有导风结构,所述导风结构包括上半部导风板与下半部导风板,所述空调器上设置有距离传感器,在根据所述运行转速比例控制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运行第一指定时长后,还包括:
控制所述距离传感器检测所述空调器与室内墙体之间的最大距离;
根据所述最大距离确定是否调节所述导风结构的出风角度,
其中,若所述最大距离大于预设距离阈值,则控制所述上半部导风板向上摆动,以及控制所述下半部导风板向下摆动,以调整送风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所述上风机部件包括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将所述第二风机在所述最优运行转速比例中的转速确定为第三上限转速,所述调节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之间的运行转速比例,以调整送风距离,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三转速调节周期,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以通过调节所述运行转速比例循环调节所述送风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在所述第三上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三下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三下调频率与第三下调幅度,控制下调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下降至所述第三下限转速,并维持第三指定时长;
根据预设的第三上调频率与第三上调幅度,控制上调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直至所述第二风机的转速上升至所述第三上限转速,并维持所述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所述下风机部件根据第四下限转速运行,还包括:
在调节所述运行转速比例的同时,控制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所述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
其中,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与所述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呈反向趋势调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在所述第四下限转速以及指定的第四上限转速之间循环调节,具体包括:
根据预设的第四上调频率与四上调幅度,控制上调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上升至所述第四上限转速,并维持所述第三指定时长;
根据预设的第四下调频率与第四下调幅度,控制下调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直至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下降至所述第四下限转速,并维持所述第一指定时长,以完成一个调节周期,
其中,所述第四上调频率与所述第三下调频率相同,所述第四下调频率与所述第三上调频率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控制设置于室内不同区域的多个温度传感器同步采集上部区域温度与下部区域温度;
若所述上部区域温度与所述下部区域温度均达到目标温度,则控制所述空调器退出所述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或降低风机转速。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设置有多个出风口,所述多出风口包括上出风口与下出风口,所述上出风口设置有上导风板组件,所述下出风口设置有下导风板组件,所述上出风口对应设置上风机部件,所述上风机部件为所述包括所述第一风机与所述第二风机,所述下出风口对应设置下风机部件,还包括:
若所述上部区域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所述下部区域温度未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则控制所述上导风板组件与所述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以向下出风。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下部区域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则控制下调所述上风机部件的转速,和/或上调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上部区域温度未达到所述目标温度,所述下部区域温度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则控制所述上导风板组件与所述下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以向上出风。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所述上部区域温度与所述目标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值大于预设温差阈值,则控制上调所述上风机部件的转速,以及下调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目标温度还包括:
若所述上部区域温度与所述下部区域温度均未达到所述目标温度,则控制所述空调器继续根据所述室内均匀换热模式运行。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控制降低所述上风机部件与所述下风机部件的转速的同时,控制所述上导风板组件向上摆动,所述下导风板组件向下摆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为轴流风机或斜流风机。
20.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风机部件为轴流风机、斜流风机、贯流风机或离心风机中的任意一个,或多个组合。
21.一种运行控制装置,适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开设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有对旋设置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行控制装置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能够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限定的步骤。
2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要求21所述的运行控制装置。
2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运行控制方法的步骤。
CN201910186382.4A 2019-03-12 2019-03-12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69271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6382.4A CN111692717B (zh) 2019-03-12 2019-03-12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86382.4A CN111692717B (zh) 2019-03-12 2019-03-12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2717A true CN111692717A (zh) 2020-09-22
CN111692717B CN111692717B (zh) 2022-03-01

Family

ID=72474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86382.4A Active CN111692717B (zh) 2019-03-12 2019-03-12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927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31381A (zh) * 2022-07-05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下出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WO2022237841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1184A (zh) * 2003-03-13 2006-03-22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带有双叶轮的轴流式送风机
CN1912485A (zh) * 2005-08-12 2007-0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个性化送风角度计算方法
CN1979024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0019101A (ja) * 2008-07-08 2010-01-28 Sharp Corp 送風装置及び加湿機
CN108869356A (zh) * 2018-07-09 2018-11-23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CN109405209A (zh) * 2018-10-18 2019-03-0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51184A (zh) * 2003-03-13 2006-03-22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带有双叶轮的轴流式送风机
CN1912485A (zh) * 2005-08-12 2007-02-1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个性化送风角度计算方法
CN1979024A (zh) * 2005-12-09 2007-06-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JP2010019101A (ja) * 2008-07-08 2010-01-28 Sharp Corp 送風装置及び加湿機
CN108869356A (zh) * 2018-07-09 2018-11-23 广东美的环境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风扇
CN109405209A (zh) * 2018-10-18 2019-03-01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37841A1 (zh) * 2021-05-11 2022-11-1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5031381A (zh) * 2022-07-05 2022-09-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上下出风空调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92717B (zh) 202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088470A1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06288239B (zh) 一种空调运行的控制方法
CN108488919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装置
CN111692717B (zh)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JP6932009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6500242B (zh) 一种空调运行控制方法
CN110887181A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0895010A (zh)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0779181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以及存储介质
CN107255342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11336594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N107014036A (zh) 制热控制方法、制热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CN110848806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WO2015034079A1 (ja)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
JPS591293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2013261A (ja) サーキュレ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07255343B (zh) 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
CN104791983A (zh) 抑制调温系统制热启动时的异音的装置和方法
CN108332342A (zh) 空调器制热运行控制方法
JP2023033397A (ja)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CN115325670A (zh) 空调及其制冷控制方法
CN113915725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65023A (zh) 提高空调制热舒适性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7560088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JP2002130707A (ja) 複数ファン型空調装置の運転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