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6635A -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66635A
CN111666635A CN202010558883.3A CN202010558883A CN111666635A CN 111666635 A CN111666635 A CN 111666635A CN 202010558883 A CN202010558883 A CN 202010558883A CN 111666635 A CN111666635 A CN 1116666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ss
actual
bogie
fatigue life
finite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588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66635B (zh
Inventor
朱士友
苏钊颐
陶涛
陈晓亮
陆文教
张子舆
胡林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Yu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Metro Group Co Ltd
Chengdu Yu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Yu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Metro Group Co Ltd
Chengdu Yu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Yu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Guangzhou Metro Group Co Ltd, Chengdu Yu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Yunda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5888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6663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666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66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666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666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5Vehicle, aircraft or watercraft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06F30/23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EM] or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FDM]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4Ageing analysis or optimisation against age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14Force analysis or force optimisation, e.g. static or dynamic for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包括:S1: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S2:对步骤S1中构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S3:选择应力监测点进行应力监测,反演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BX=Y,其中,B为系数矩阵,X为外部载荷列矩阵,Y为应力监测点的值矩阵;S4:在实际转向架上布置应力监测点并监测应力,获得实际应力监测值,同时结合步骤S3求得的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计算实际外部载荷;S5:将步骤S4计算得到的实际外部载荷施加于步骤S1中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Description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列车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研究已成为车辆制造单位、城轨列车维保单位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而转向架作为车辆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其健康性能评估方法也就就成为重要研究方向。
转向架最主要的失效形式为构架的疲劳失效,转向架疲劳寿命的计算是评估转向架健康度、寿命预测的有效方法。传统的构架疲劳寿命计算主要分为理论模型计算和试验结果测试两种方法。理论计算法的步骤一般为:1、分析构架的受载工况(一般为15种左右,依据具体转向架型号不同,工况可能不同),2、针对每种工况计算构架的应力集中点的疲劳寿命,3、综合各工况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分配情况,综合评估构架的疲劳寿命。试验方法一般步骤为:1、通过构架的模型,理论计算出应力较大的位置;2、在实际构架的相应位置贴应变片采集实际应力;3、通过这几个位置的应力实际值计算各位置的疲劳寿命,最后依据最小寿命位置得出构架的疲劳寿命。
由理论的计算方法可以看出,该方法无法获取实际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因此该方法仅能粗略计算构架的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设计需求,并不能较为准确的评判构架到目前的寿命阶段,无法预测构架剩余寿命。这种方法将会带来两种结果:当实际工况较模拟工况更恶劣时,容易造成构架疲劳寿命终点提前到来,造成构架裂纹等安全隐患;当实际工况优于模拟工况时,即使到了预期使用年限,构架依然具有良好的性能,这时强制报废将会造成浪费。
试验方法虽然可以准确获得构架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应力,但是根据试验方法的步骤可看出,试验方法应力采集位置的布置依赖于理论计算的应力集中点,而应力集中点在各工况下可能不同,并且即使在同一工况下,应力集中位置也有很多点(例如,即使监测构架的一条焊缝的应力,也需要布置多个应变片),一般试验时都选取比较有代表的应力集中点进行监测。因此试验的方法有可能无法真正监测到应力集中点,无法准确的监测构架应力情况,且传感器布置众多,增加了数据采集和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疲劳寿命的理论计算方法和试验法的诸多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为科学评价构架健康状态与剩余寿命提供一种有效方法。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列车的转向架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S2:对步骤S1中构建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S3:选择应力监测点进行应力监测,反演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BX=Y,其中,B为系数矩阵,X为外部载荷列矩阵,Y为应力监测点的值矩阵;
S4:在实际转向架上布置应力监测点并监测应力,获得实际应力监测值,同时结合步骤S3求得的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计算实际外部载荷;
S5:将步骤S4计算得到的实际外部载荷施加于步骤S1中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工作原理如下:
基于传统的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计算主要分为理论模型计算和试验结果测试两种方法,其中,理论的计算方法无法获取实际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因此该方法仅能粗略计算构架的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设计需求,并不能较为准确的评判构架到目前的寿命阶段,无法预测构架剩余寿命。这种方法将会带来两种结果:当实际工况较模拟工况更恶劣时,容易造成构架疲劳寿命终点提前到来,造成构架裂纹等安全隐患;当实际工况优于模拟工况时,即使到了预期使用年限,构架依然具有良好的性能,这时强制报废将会造成浪费。其中,试验方法虽然可以准确获得构架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应力,但是根据试验方法的步骤可看出,试验方法应力采集位置的布置依赖于理论计算的应力集中点,而应力集中点在各工况下可能不同,并且即使在同一工况下,应力集中位置也有很多点(例如,即使监测构架的一条焊缝的应力,也需要布置多个应变片),一般试验时都选取比较有代表的应力集中点进行监测。因此试验的方法有可能无法真正监测到应力集中点,无法准确的监测构架应力情况,且传感器布置众多,增加了数据采集和维护成本。
本发明采用设计的列车转向架构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将仿真计算方法与实验监测方法结合起来,综合理论计算法能够计算构架任意位置的应力值与试验法能够实现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应力采集的优点,更加科学的计算构架疲劳寿命;本发明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计算施加外部载荷后的监测点的理论应力,利用应力叠加理论求解各监测点应力与外部载荷的系数矩阵,然后通过加装应力采集传感器监测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应力值,利用理论方法计算出的系数矩阵,反演出列车实际过程中的受力,最后在理论模型中加载实际受力得到构架的应力历程,计算得到疲劳寿命薄弱点的疲劳寿命,也即是构架的疲劳寿命;本发明用反演的方式,计算出车辆运行过程中实际载荷下的疲劳寿命,使得疲劳寿命计算更加准确。
本发明方法应用在城轨列车构架健康度评价领域,可以有效避免单纯仿真法计算与实际工况差距较大的情况,以及避免试验测算法需要大量传感器造成的安装采集成本及维护成本上升,并且此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构架的疲劳寿命。
进一步地,步骤S1中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网格、材料及边界条件。
进一步地,步骤S2中外部所需载荷包括转向架构架的垂向载荷、横向载荷和纵向载荷,实际计算过程中根据需要研究的内容可以适当简化受力情况。
进一步地,步骤S2包括:
对步骤S1中构建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列出各力分别为x1,x2...xn,将x1的值设定为10000N(可以为其它数值,不影响最终结果),其余x2...xn各力设为0,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进一步地,步骤S3包括:
S31:选取同施加载荷数量相同的节点作为应力监测点(后续计算过程中,监测点的位置不变),记录各应力监测点的数值,记作y1,y2...yn,建立应力x1与y1,y2...yn的方程组,即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31
由此可解出系数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32
的值;
S32:重复步骤S2与步骤S31直到xn的值设为10000N,并计算出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33
S33:基于在实际工况下转向架构架在各点的应力等于多个外部载荷分别作用时在该点的应力的线性叠加,从而建立输入与输出的方程组关系,外部载荷作为输入,各应力监测点的值作为输出,记为: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34
简写为BX=Y,式中:
B为系数矩阵;
X为外部载荷列矩阵;
Y为应力监测点的值矩阵(列矩阵)。
进一步地,步骤S4具体包括:
S41:在轨道列车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时的应力监测点位置贴应变片(即应力传感器),建立数据采集模块,将实际轨道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应力进行采集,记在某时刻τ各点的实际应力为y,y...y,通过步骤33得到的公式计算出该时刻外部载荷为x,x...x;其中,模型的应力监测点和实际应力采集点相同;
S42:按照步骤S41的方法计算出一段时间、里程记作d的其余各时刻的外部载荷。
进一步地,步骤S5具体包括:
S51:将步骤4计算得到的该时间历程的载荷加载到步骤S1所建立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中进行计算,将步骤S2中所述的x1,x2...xn外部载荷设为通过计算得到的各时刻实际载荷x,x...x
S52:查看计算结果,选取整个时间段应力较集中的m个计算点,并获取这m个计算点的应力—时间历程,并基于雨流计数法(一种疲劳寿命计算所用到的应力循环计数方法)计算m个在这此时间段的疲劳损伤,记为s1,s2,…sm,并根据公式l=d÷s计算出各点的疲劳寿命,式中:l为疲劳寿命;s为损伤值;
S53:选取步骤S52总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进一步地,步骤S42中按照步骤S41的方法计算出一段时间、里程记作d的其余各时刻的外部载荷;其中,对于城轨列车,一段时间选取城轨列车一个来回时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仿真计算方法与实验监测方法结合起来,通过仿真法得出外部载荷与应力监测点的关系矩阵,再通过试验法实时测得实际工况中各监测点的应力,最后通过关系矩阵反演出实际工况下的外部载荷,并将实际载荷仿加载到仿真计算模型中计算出实际工况下各应力集中点的真实应力,进而得到构架危险点的疲劳寿命;
2、本发明方法应用在城轨列车构架健康度评价领域,可以有效避免单纯仿真法计算与实际工况差距较大的情况,以及避免试验测算法需要大量传感器造成的安装采集成本及维护成本上升,并且此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构架的疲劳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转向架仿真受力模型图。
图3为本发明转向架应力采集点图。
图4为本发明转向架有限元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本发明通过有限元仿真的方法计算施加外部载荷后的监测点的理论应力,利用应力叠加理论求解各监测点应力与外部载荷的系数矩阵。然后通过加装应力采集传感器监测列车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应力值,利用理论方法计算出的系数矩阵,反演出列车实际过程中的受力,最后在理论模型中加载实际受力得到构架的应力历程,计算得到疲劳寿命薄弱点的疲劳寿命,也即是构架的疲劳寿命。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列车的转向架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S2:对步骤S1中构建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S3:选择应力监测点进行应力监测,反演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BX=Y,其中,B为系数矩阵,X为外部载荷列矩阵,Y为应力监测点的值矩阵;
S4:在实际转向架上布置应力监测点并监测应力,获得实际应力监测值,同时结合步骤S3求得的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计算实际外部载荷;
S5:将步骤S4计算得到的实际外部载荷施加于步骤S1中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上述步骤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S1、根据列车的转向架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网格、材料及边界条件。
步骤S2、分析转向架构架的受力,在本实例过程中对受力过程进行了一些简化,仅考虑二系安装(Fz1,Fz2)、电机吊座(Fmz1,Fmz2)、齿轮箱吊座(Fgz1、Fgz2)所受的垂向力以及横向止挡所受的横向力(Fy),如图2所示,然后令Fz1=10000N,其余各力为0。
步骤S3具体如下:
S31:将外部载荷施加到有限元模型,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到各应力监测点(如图3所示)的应力分别为(按1、2、3、4、5、6、7的顺序):30Mpa、22Mpa、20Mpa、18Mpa、6Mpa、6Mpa、2Mpa,由此系数求解矩阵为: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61
解得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62
S32及S33:循环步骤S2与步骤S31,按照Fz2、Fg1、Fg2、Fmz1、Fmz2、Fy的加载顺序最终求解得到的系数矩阵为: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63
步骤S4、在实际构架如图3的所有监测点布置应力采集传感器,图3为本发明转向架应力采集点图,其中模型监测点和实际应力采集点相同;以“H型”转向架应力采集点来说明7个监测传感器的具体布置,按图3所示1-7的顺序依次为:构架左侧二系簧安装座、构架二轴左侧一系簧圆弧处、一轴齿轮箱安装座根部、一轴电机安装座根部、二轴电机安装座根部、二轴齿轮箱安装座根部、构架右侧二系簧安装座,并采集一个完整交路(某地铁公司地铁运行一个完整上下行,共42km)运行时各个监测点的应力数据,如某时刻各监测点应力为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71
即通过计算
Figure BDA0002545548500000072
同样的计算方式,计算出整个运行过程中各外部载荷。
步骤S5、将整个过程中的实际载荷加载到有限元模型中进行计算(某时刻计算结果如图4,通过加载外部载荷分析应力),并选取m个应力计算点(此处选择多个时刻应力较大的多个点,个数为50),并利用雨流计数法计算各个点的疲劳损伤,最终选取最大损伤点的总损伤为:2.3*e-6,疲劳剩余寿命约为50年(试验车辆已经使用一年)。
由上述实施可得,本发明所述的方法仅用布置7处监测传感器即可求解构架在实际运行过程所有位置的应力历程,并且利用程序遍历求解,能够快速找到最大损伤点进而计算得到整体构架的疲劳寿命,提高了寿命评估的准确性。
本发明基于仿真的列车构架应力与外部载荷的关系求解,与传统构架应力计算不同,利用了应力叠加理论,可以有效求解构架监测点应力与外部载荷的关系;同时,利用实际监测点应力反演构架实际受力,构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受多个外部载荷,很难以有效的手段对多个外部载荷进行监测,通过采集监测点应力再结合仿真求解的应力与载荷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构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实际受载;另外,在理论模型中加载实际受力计算构架疲劳寿命通过加载计算出的构架实际受力,然后加载在有限元模型中进行应力求解,可以计算出构架任意位置的疲劳损伤,找到构架疲劳寿命薄弱位置,进而得出整个构架的疲劳剩余寿命。
本发明方法应用在城轨列车构架健康度评价领域,可以有效避免单纯仿真法计算与实际工况差距较大的情况,以及避免试验测算法需要大量传感器造成的安装采集成本及维护成本上升,并且此方法可以科学有效的结合两种方法的优势,较为准确的计算出构架的疲劳寿命。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列车的转向架几何尺寸和材料属性,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S2:对步骤S1中构建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S3:选择应力监测点进行应力监测,反演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BX=Y,其中,B为系数矩阵,X为外部载荷列矩阵,Y为应力监测点的值矩阵;
S4:在实际转向架上布置应力监测点并监测应力,获得实际应力监测值,同时结合步骤S3求得的监测点与外部载荷数值关系,计算实际外部载荷;
S5:将步骤S4计算得到的实际外部载荷施加于步骤S1中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分析,选取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建立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网格、材料及边界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外部所需载荷包括转向架构架的垂向载荷、横向载荷和纵向载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包括:
对步骤S1中构建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施加边界条件和外部所需载荷,列出各力分别为x1,x2...xn,将x1的值设定为10000N,其余x2...xn各力设为0,并进行有限元分析与计算。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包括:
S31:选取同施加载荷数量相同的节点作为应力监测点,记录各应力监测点的数值,记作y1,y2...yn,建立应力x1与y1,y2...yn的方程组,即
Figure FDA0002545548490000011
由此可解出系数
Figure FDA0002545548490000012
的值;
S32:重复步骤S2与步骤S31直到xn的值设为10000N,并计算出
Figure FDA0002545548490000013
S33:基于在实际工况下转向架构架在各点的应力等于多个外部载荷分别作用时在该点的应力的线性叠加,从而建立输入与输出的方程组关系,外部载荷作为输入,各应力监测点的值作为输出,记为:
Figure FDA0002545548490000021
简写为BX=Y。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
S41:在轨道列车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时的应力监测点位置贴应变片,建立数据采集模块,将实际轨道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应力进行采集,记在某时刻τ各点的实际应力为y,y...y,通过步骤33得到的公式计算出该时刻外部载荷为x,x...x;其中,模型的应力监测点和实际应力采集点相同;
S42:按照步骤S41的方法计算出一段时间、里程记作d的其余各时刻的外部载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5具体包括:
S51:将步骤4计算得到的该时间历程的载荷加载到步骤S1所建立的转向架构架的有限元分析模型中进行计算,将步骤S2中所述的x1,x2...xn外部载荷设为通过计算得到的各时刻实际载荷x,x...x
S52:查看计算结果,选取整个时间段应力较集中的m个计算点,并获取这m个计算点的应力—时间历程,并基于雨流计数法计算m个在这此时间段的疲劳损伤,记为s1,s2,…sm,并根据公式l=d÷s计算出各点的疲劳寿命,式中:l为疲劳寿命;s为损伤值;
S53:选取步骤S52总应力循环较大的节点进行疲劳寿命估算,从而预测构架剩余寿命,指导列车的实际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2中按照步骤S41的方法计算出一段时间、里程记作d的其余各时刻的外部载荷;其中,对于城轨列车,一段时间选取城轨列车一个来回时长。
CN202010558883.3A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Active CN1116666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8883.3A CN111666635B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58883.3A CN111666635B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6635A true CN111666635A (zh) 2020-09-15
CN111666635B CN111666635B (zh) 2023-10-13

Family

ID=72388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58883.3A Active CN111666635B (zh) 2020-06-18 2020-06-18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66635B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1297A (zh) * 2020-09-24 2020-11-13 西门子交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确定疲劳度的方法及装置、确定维护计划的方法及装置
CN112115540A (zh) * 2020-09-27 2020-12-22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融合实测数据的海工支撑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2836402A (zh) * 2021-01-06 2021-05-25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工程结构物多轴疲劳应力监测方法
CN112834093A (zh) * 2021-01-08 2021-05-25 中南大学 多点表面应力监测的应力场重构与损伤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094834A (zh) * 2021-04-14 2021-07-09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一种多模块平台连接器载荷逆推方法
CN113656901A (zh) * 2021-07-19 2021-11-16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水轮发电机转轴应力状态分析方法
CN114001984A (zh) * 2021-10-28 2022-02-0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结构件的振动疲劳可靠性试验方法及装置
CN114235448A (zh) * 2021-12-08 2022-03-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车轮疲劳损伤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659520A (zh) * 2022-11-11 2023-01-31 南京威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寿命参数的处理方法
WO2024174773A1 (zh) * 2023-02-21 2024-08-2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健康监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1839A (zh) * 2016-02-02 2016-10-12 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电缆支架疲劳可靠性的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21839A (zh) * 2016-02-02 2016-10-12 江苏省电力公司南京供电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电缆支架疲劳可靠性的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EONG-WOO HAN等: "Fatigue strength evaluation of a bogie frame for urban maglev train with fatigue test on full-scale test rig",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
LU YAOHUI等: "Fatigue life reliability evaluation in a high-speed train bogie frame using accelerated life and numerical test", 《RELIABILITY ENGINEERING AND SYSTEM SAFETY》 *
刘晓雪;杨睿璋;佟维;: "基于动应力计算的构架疲劳寿命分析", no. 06, pages 27 - 30 *
缪炳荣;肖守讷;张卫华;金鼎昌;阳光武;: "应用多体有限元混合法对复杂结构疲劳寿命仿真", no. 01 *
胡珈铭: "北京地铁转向架构架应力与载荷谱研究", pages 2 - 4 *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31297A (zh) * 2020-09-24 2020-11-13 西门子交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确定疲劳度的方法及装置、确定维护计划的方法及装置
CN112115540A (zh) * 2020-09-27 2020-12-22 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一种融合实测数据的海工支撑结构疲劳分析方法及系统
CN112836402A (zh) * 2021-01-06 2021-05-25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海洋工程结构物多轴疲劳应力监测方法
CN112834093A (zh) * 2021-01-08 2021-05-25 中南大学 多点表面应力监测的应力场重构与损伤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2834093B (zh) * 2021-01-08 2022-02-11 中南大学 多点表面应力监测的应力场重构与损伤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3094834A (zh) * 2021-04-14 2021-07-09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一种多模块平台连接器载荷逆推方法
CN113656901A (zh) * 2021-07-19 2021-11-16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一种水轮发电机转轴应力状态分析方法
CN114001984A (zh) * 2021-10-28 2022-02-01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结构件的振动疲劳可靠性试验方法及装置
CN114235448A (zh) * 2021-12-08 2022-03-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转向架车轮疲劳损伤评估方法及系统
CN115659520A (zh) * 2022-11-11 2023-01-31 南京威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发动机寿命参数的处理方法
WO2024174773A1 (zh) * 2023-02-21 2024-08-2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转向架健康监测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66635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66635B (zh) 一种轨道列车转向架疲劳寿命估算方法
US10620085B2 (en) Bridge inspection and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impact vibration
Catbas et al. Conceptual damage-sensitive features for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laboratory and field demonstrations
Catbas et a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nd reliability estimation: Long span truss bridge applic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CN105241660A (zh) 基于健康监测数据的高铁大型桥梁性能评定方法
CN104933285A (zh) 一种桥梁现场静载试验评定方法
CN112326787B (zh) 一种基于专属测试车多点快速静态采集的梁式桥识别方法
Chen et al. Study on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load spectrum on bogie frames of high-speed trains
CN104406757A (zh) 适用于中小桥梁快速安全诊断的一体化装置
Banerji et a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of a steel railway bridge for increased axle loads
Arjomandi et al. Application of a hybri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pproach for condition assessment of cable-stayed bridges
Szerszen et al. Fatigue reliability of steel bridges
Wu et al. Online estimation of fatigue damage of railway bogie frame based on axle box accelerations
Duan et al. Train-induced dynamic behavior and fatigue analysis of cable hangers for a tied-arch bridge based on vector form intrinsic finite element
CN114722685A (zh) 在线应力传感与数值计算联合的变压器绕组短路冲击裕度预估方法
Tchemodanova et al. Remaining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a roller coaster subjected to multiaxial nonproportional loading using limited measured strain locations
Nassif et al. Model validation for bridge-road-vehicle dynamic interaction system
CN113567263B (zh) 一种公路钢筋混凝土桥梁正常工作年限检验方法
Milan et al. Evaluation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railway bridges using updated finite element model
CN114139383A (zh) 一种燃料电池汽车的动态疲劳可靠性风险评估方法
Miao et al.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atic strength and fatigue strength test and simulation
Voropai Development of a design-experimental methodology for the prediction of reliable exploitation of freight railway cars
Marques et al. Evaluation of dynamic effects and fatigue assessment of a railway bridge supported by temporary monitoring
Wu et al. Wind-induced performance of long-span bridge with modified cross-section profiles by stochastic traffic
Seo et al. Use of a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assessment of bridge load rat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