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4297B -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4297B
CN111654297B CN202010308328.5A CN202010308328A CN111654297B CN 111654297 B CN111654297 B CN 111654297B CN 202010308328 A CN202010308328 A CN 202010308328A CN 111654297 B CN111654297 B CN 11165429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interval
new
mds
length
downlink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083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4297A (zh
Inventor
殷慧
王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08328.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429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42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42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42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42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4/00Optical multiplex systems
    • H04J14/08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4Transmit/receive swi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1/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sonic, ultra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02Details
    • H04B3/32Reducing cross-talk, e.g. by compens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03Home automation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2854Wide area networks, e.g. public data networks
    • H04L12/2856Access arrangements, e.g. Internet access
    • H04L12/2869Operational details of access network equipments
    • H04L12/2898Subscriber equip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16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correction of synchronization err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075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with photonic or optical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1/00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mbination with other electrical systems
    • H04M11/06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 H04M11/062Simultaneous speech and data transmission, e.g. telegraphic transmission over the same conductor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for speech and oth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78Timing of allocation
    • H04L5/0085Timing of allocation when channel conditions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5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ine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low power modes or reduced link rate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属于网络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根据确定出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更新,然后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传输空闲符号或者传输其他已知内容符号,直到所有用户侧设备均完成了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更新,其中过渡区域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是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保持静默或者传输空闲符号或者传输其他已知内容符号,避免对正常数据传输造成影响。

Description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背景技术
光纤到分线点(Fiber to the Distribution Point,FTTdp)是一种光纤/铜线混合的网络通信解决方案。在FTTdp接入场景中,运营商网络通过光纤连接到分线点(Distribution Point,dp),在分线点通过一个FTTdp中心局(Central Office,CO)设备进行光纤和双绞线的转换,然后通过双绞线作为传输介质实现FTTdp CO设备和FTTdp用户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CPE)的连接。
传统的FTTdp CO设备和FTTdp CPE设备之间采用数字用户线(DigitalSubscriber Line,DSL)技术作为数据传输方式,但是随着铜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FTTdpCO设备和FTTdp CPE设备的数据传输方式已经更新为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G.fast。G.fast技术采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TDD)的双工方式,即采用TDD帧中的部分符号作为下行符号进行下行数据传输,另一部分符号作为上行符号进行上行数据传输。
对于TDD双工方式,动态时间调整(Dynamic Time Assignment,DTA)机制能够根据上下行流量的变化来分配合适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用于上下行数据传输)的长度,具体地FTTdp CO设备在确定出新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通过消息将该长度告诉FTTdp CPE设备。当某个或某些FTTdp CPE设备没有接收到该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根据该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会造成FTTdp CO设备上同时接入的多路信号不能够在同一TDD帧实现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配置,造成不同路信号上下行时间不同步,进而导致近端串音。
为了解决在进行动态时间调整时,多路信号存在近端串音的问题,对于没有接收到该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根据该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FTTdp CPE设备,该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可以在原上行传输区间上仍然处于发送状态,但是不发送任何信号,从而避免近端串音的问题。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在处于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时的等效阻抗有所不同,造成远端串音信道也会不同。所以当该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处于发送状态,而FTTdpCO设备的收发器也处于发送状态时,FTTdp CO设备的收发器用于解决该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处于接收状态时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对远端串音的抵消性能会下降,或者,当该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处于接收状态,而FTTdp CO设备的收发器也处于接收状态时,FTTdp CO设备的收发器用于解决该FTTdp CPE设备的收发器处于发送状态时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对远端串音的抵消性能会下降;会造成远端串音无法抵消,线路速率低,性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在解决近端串音时造成FTTdp CO设备的收发器用于解决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下降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方法由网络侧设备执行,所述网络侧设备包含至少两个收发器,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所述网络侧设备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在该方法中,网络侧设备在获取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根据该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在网络侧设备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不会直接在所有区域均传输数据传输阶段符号,而是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传输空闲符号或者传输其他已知内容符号,避免网络侧设备解决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会下降,解决了网络侧设备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会下降造成的线路速率低,性能不稳定的问题;一种情况是,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此情况下,过渡区域是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另一种情况是,在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此情况下,过渡区域是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其中,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该收发器在一个时分复用帧中进行上行数据传输的时间的长度,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该收发器在一个时分复用帧中进行下行数据传输的时间的长度。
其中,数据传输阶段符号为网络侧设备在数据传输阶段发送的任意符号,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包括但不限于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符号、静默符号、空闲符号等。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在所述网络侧设备在获取到所述Mds_New后,所述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ds_New。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以通知调整后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使得用户侧设备可以根据该长度进行调整。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在下行鲁棒性管理通道RMC符号中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或者通过嵌入操作信道eoc发送所述第一指示消息。
在该实现方式中,该第一指示消息采用RMC符号或者通过嵌入操作信道eoc发送,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简单方便。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Mds_New<Mds_Old,且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向所述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从而实现正常数据传输。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调整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二指示消息除了可以通知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外,还可以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调整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方式中,用户侧设备既可以调整RMC符号的位置,也可以不调整RMC符号的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
在该实现方式中,第一指示消息除了用于通知调整后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外,还可以指示用户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在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Mds_New>Mds_Old,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在该实现方式中,当网络侧设备检测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后,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
由于网络侧设备在检测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后,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以网络侧设备需要先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发送的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us_New;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确认消息,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接收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发送的确认消息来确定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调整至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逐帧检测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当检测到第一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比第一位置推迟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将增长的符号数时,确定所述第一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ds_New,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us_New,所述第一位置为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所述Mus_New的时间之前,所述上行RMC符号的位置,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根据检测到的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判断上行RMC符号的位置来确定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调整至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一方面的第十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上线请求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握手阶段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发送给所述用户侧设备,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在握手阶段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发送给所述用户侧设备,避免线路上线时,处于数据传输阶段的线路需要更新两次的问题,具体参见实施例详细说明。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快速重训练请求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对应的用户侧设备,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该用户侧设备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对应的用户侧设备,避免快速重训练时,线路之间产生的近端串音,具体参见实施例详细说明。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至第六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项,在第一方面的第十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接收通过传输机会原语发送的配置参数;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ds_New、TTRds和TAds,或,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us_New、TTRds和TAds,其中,所述TTRds和TAds用于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或者,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ds_New、TTRus和TAus,或,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us_New、TTRus和TAus,其中,所述TTRus和TAus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
在该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传输机会原语获取Mds_New,实现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同时通过在传输机会原语中配置TTR和TA来实现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方法由网络侧设备执行,所述网络侧设备包含至少两个收发器,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网络侧设备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所述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第二方面和第一方面的区别在于,网络侧设备获取到的是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于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总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所以根据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用户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在该方法中,用户侧设备在获取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根据该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与此同时,在网络侧设备也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用户侧设备不会直接在所有区域均传输数据传输阶段符号,而是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传输空闲符号或者传输其他已知内容符号,避免网络侧设备解决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会下降;一种情况是,在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此情况下,过渡区域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另一种情况是,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此情况下,过渡区域是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结合第三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用户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包括: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ds_New。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消息,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侧设备根据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确定调整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所述第二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调整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
结合第三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确定发送同步符号的位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所述用户侧设备向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确认消息,所述确认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已经调整至所述Mus_New。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当用户侧设备未获取到所述Mds_New或者暂时无法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所述Mds_New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或者,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用户侧设备接收所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并根据所述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用户侧设备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结合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第三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用户侧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并根据所述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该用户侧设备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用户侧设备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用户侧设备获取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用户侧设备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所述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第四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区别在于,用户侧设备获取到的是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于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总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所以根据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可以确定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的单元,例如获取单元、调整单元和收发单元。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的单元,例如获取单元、调整单元和收发单元。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与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当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时,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存储器、与存储器连接的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当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或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时,可以执行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供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用于存储供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执行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包括执行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的指令。
第十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芯片,应用在动态时间调整装置中,所述通信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通过总线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程序指令使得装载有所述通信芯片的通信系统设备能够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芯片,应用在动态时间调整装置中,所述通信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存储器以及通信接口通过总线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所述处理器通过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内的程序指令使得装载有所述通信芯片的通信系统设备能够执行如上述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方法。
第十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系统,所述动态时间调整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如上述第五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用户侧设备包括如上述第六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场景图;
图1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近端串音形成示意图;
图1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端串音形成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帧格式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DTA机制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帧格式示意图;
图6B-图6E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帧格式示意图;
图7B-图7E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9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在本文提及的“模块”是指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能够实现某些功能的程序或指令;在本文中提及的“单元”是指按照逻辑划分的功能性结构,该“单元”可以由纯硬件实现,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
为了便于后文的描述,下面先结合附图1A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应用场景进行说明:
如图1A所示,在FTTdp接入场景中,光线路终端(Optical Line Terminal,OLT)101通过无源光纤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连接到分线点的FTTdp CO设备102,FTTdp CO设备102进行光纤和双绞线的转换,然后通过双绞线实现FTTdp CO设备102和FTTdp CPE设备103的连接。
FTTdp CO设备(也即局端设备)和FTTdp CPE设备(也即用户端设备)采用G.fast、第二代超高速数字用户线路(Second Generation Very High Speed Digital SubscriberLine,VDSL2)等技术进行信号传输,后文以G.fast为例进行说明。在采用G.fast技术时,FTTdp CO设备上会同时接入多路信号,每路信号对应一个在CO侧的G.fast收发器单元(G.fast Transceiver Unit at the CO,FTU-O)和一个在用户侧的G.fast收发器单元(G.fast Transceiver Unit at the remote site,FTU-R)。这里对应多路信号的FTU-O通常属于同一台FTTdp CO设备,与FTTdp CO设备的多个端口一一对应;每路信号的FTU-R分别属于一台FTTdp CPE设备。
G.fast技术采用TDD双工方式,在同一时隙中同一路信号对应的FTU-O和FTU-R(同一双绞线连接的FTU-O和FTU-R)中的一个用于发送另一个用于接收。G.fast采用的帧格式如图2所示,一个超帧(Super Frame,SF)包括一个TDD同步帧(TDD Sync Frame,TDDSF)和多个TDD帧(TDD Frame,TDDF),TDD帧包括下行符号(DS Symbol,DS)和上行符号(US Symbol,US),TDD同步帧除了包含下行符号和上行符号还包括下行同步符号(DS Sync Symbol,DSSS)和上行同步符号(US Sync Symbol,USSS),下行符号用于传输下行数据(由CO侧传输到用户侧的数据),上行符号用于传输上行数据(由用户侧传输到CO侧的数据)。
FTTdp CO设备接入的多路信号之间会发生串音,串音包括近端串音和远端串音两种。其中,近端串音是指位于同一端的收发器单元,如果一个工作在发送状态,另一个工作在接收状态,处于发送状态的收发器单元会对处于接收状态的收发器单元造成干扰。图1B提供了一种近端串音形成示意图,以FTU-O1和FTU-O2为例,当FTU-O1处于发送状态,FTU-O2处于接收状态时,FTU-O1会对FTU-O2造成干扰,形成近端串音,图1B中的虚线示出了四种近端串音的形成方式。由于上述造成近端串音的原因,所以只要保证多路信号的上下行时间同步(即多路信号对应的同一端的收发器单元同时处于发送或者同时处于接收状态),就不会造成近端串音的发生。
远端串音是指位于一端的收发器单元工作在发送状态时,对于另一端工作在接收状态的收发器单元(这两个收发器单元对应不同路信号)造成的干扰。图1C提供了一种远端串音形成示意图,以FTU-O1和FTU-R2为例,当FTU-O1处于发送状态,FTU-R2处于接收状态时,FTU-O1会对FTU-R2造成干扰,形成远端串音,图1C中的虚线示出了四种远端串音的形成方式。远端串音需要通过矢量化技术来解决。具体地,矢量化技术通常在CO侧(如该FTTdpCO设备)执行,包括下行预编码和上行联合接收两个方面。
其中,下行预编码技术是指用户侧(如该FTTdp CPE设备)将远端串音信息反馈到CO侧,CO侧根据远端串音信息获取“反相”串音信号,将该“反相”串音信号叠加到CO侧的发送信号中,从而实现串音的抵消。下行预编码技术主要包括线性预编码技术和QR-汤姆林森-哈拉希玛预编码(QR-Tomlinsin Harashima Precoding,QRTHP)非线性预编码技术。上行联合接收是指CO侧在接收到用户侧发送的信号时,设置一个串音抵消器,使得接收到的信号通过该串音抵消器后,信号中的串音被抵消。
另外,采用TDD双工方式时,还可以通过DTA机制根据上下行流量的变化来分配合适的上下行传输比例。下面结合图3对DTA机制进行简单说明:CO侧在下行鲁棒性管理通道(Robust Management Channel,RMC)信息中发送DTA消息,该DTA消息包括下行传输时长(Mds)和DTA倒数计时器(DTA frame down count,DTAFDC),该DTA消息在每一个TDD帧的RMC消息中重复发送,重复发送时DTA消息中的Mds不变,但DTAFDC的值会逐渐减小,直到该DTAFDC的值变为0时,CO侧和用户侧生效新的Mds。其中,Mds是指时间调整后的一个TDD帧中用于下行传输的时长(符号数),也可以称之为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生效新的Mds是指将TDD帧中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为Mds,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为MF-Mds-A,其中MF为一个TDD帧所包含的符号数,A为一个TDD帧中用于上下行切换的时间等价的符号数,A的取值通常为1。值得说明的是,参见图3,上行传输区间和下行传输区间中均包括RMC符号,上行传输区间和下行传输区间位于RMC符号之前的部分(从前一上下行切换时间结束到RMC符号开始之间)时长固定,也即固定偏移分别为DRMCds和DRMCus;相邻的上行传输区间和下行传输区间之间均有一间隔时间,作为上下行切换时间,每一个TDD帧中包括两段上下行切换时间,两段上下行切换时间之和等于前述的A个符号。
目前的DTA机制只涉及到单端口的情况。对于FTTdp CO设备的多端口场景而言,在进行动态时间调整时,存在端口下行RMC通道遭到突发噪声破坏或者FTU-R暂时没有能力生效新的Mds等情况,导致上下行时间不同步带来近端串音。
为了解决在FTTdp CO设备的多端口场景中,由于上下行时间不同步带来的近端串音,对于没有接收到DTA消息(FTU-R在没有收到下行RMC信息或对RMC信息校验出错时认为没有接收到DTA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FTU-R,该FTU-R可以在原上行传输区间上仍然处于发送状态,但是不发送任何信号,从而避免近端串音的问题。
但是,由于FTU-R在处于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时的等效阻抗有所不同,造成远端串音信道也会不同。所以当该FTU-R处于发送状态,而该FTU-R对应的信道外的其他信道的FTU-O也处于发送状态时,FTU-O用于解决该FTU-R处于接收状态时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会受到影响,或者,当该FTU-R处于接收状态,而其他信道的FTU-O也处于接收状态时,FTU-O用于解决该FTU-R处于发送状态时远端串音所采用的矢量化技术的性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在FTTdp CO设备的多端口场景中,由于上下行时间不同步带来的近端串音以及由于阻抗不匹配对矢量化技术的性能造成影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详见后文实施例。
下面先结合具体的硬件结构对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进行说明。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结构方框图,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可以为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图1A中的局端设备。参见图4,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核心的处理器31、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32、以及通信接口33等部件,处理器31可以用总线与存储器32和通信接口33相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4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处理器31是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内的数据,执行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地,处理器3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者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
通信接口33可以实现成为一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通信接口33由处理器31控制。
存储器32可用于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各种配置参数、以及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该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可以由处理器31执行。存储器3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321和至少一个功能所述的应用程序模块322,例如获取模块、调整模块和收发模块;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动态时间调整装置14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例如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等。此外,存储器3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3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31对存储器32的访问。
应用程序模块322至少包括: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获取模块3220;用于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模块3221、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收发模块3222。
获取模块3220,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调整模块3221,用于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收发模块3222,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个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结构方框图,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可以为前述用户侧设备,该用户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图1A中的用户端设备。参见图5,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核心的处理器61、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62、以及通信接口63等部件,处理器61可以用总线与存储器62和通信接口63相连。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5中示出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其中:
处理器61是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2内的数据,执行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进行整体监控。可选地,处理器61可以包括一个或者一个以上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英文: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或者网络处理器(英文:Network Processor,简称:NP)等。
通信接口63可以实现成为一通信芯片,通信芯片中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发射模块和调制解调模块等,用于对信息进行调制解调,并通过无线信号接收或发送该信息。通信接口63由处理器61控制。
存储器62可用于存储各种数据,例如各种配置参数、以及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该软件程序和/或应用程序模块可以由处理器61执行。存储器6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621和至少一个功能所述的应用程序模块622,例如获取模块、调整模块和收发模块;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动态时间调整装置24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例如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等。此外,存储器6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相应地,存储器62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控制器,以提供处理器61对存储器62的访问。
应用程序模块622至少包括: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获取模块6220;用于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模块6221、以及用于信号传输的收发模块3222。
获取模块6220,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调整模块6221,用于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收发模块3222,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参见图6,该方法由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图1A中的局端设备)和用户侧设备(该用户侧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图1A中的用户端设备)执行,网络侧设备包含至少两个收发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既可以只应用在网络侧设备的部分收发器(至少两个收发器),也可以应用在网络侧设备的全部收发器。本发明实施例以网络侧设备的全部收发器均需要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为例进行说明,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只针对网络侧设备的部分收发器(例如至少两个)。图6提供的方法流程中,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大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该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步骤S10-S16,其中:
步骤S10: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网络侧设备中的至少两个收发器的流量、功耗等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条件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动作可以由网络侧设备内部的CPU、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芯片等具有计算功能的单元执行。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可以接收动态资源分配(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DRA)实体或矢量化控制实体(Vectoring ControlEntity,VCE)通过传输机会(Transmission Opportunity,TXOP)原语发送的配置参数,网络侧设备根据该配置参数的内容可以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例如,配置参数包括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网络侧设备在获取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后,可以根据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确定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因为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总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其中一个传输帧具体可以是一个TDD帧,上下行切换时长为网络侧设备的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也即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所消耗的时长和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的和。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是指从网络侧设备到用户侧设备,而上行是指从用户侧设备到网络侧设备。下行传输区间是指一个传输帧中用于下行传输的符号组成的连续时间,上行传输区间则是指一个传输帧中用于上行传输的符号组成的连续时间。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分别表示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所包含的符号数。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也可以先获取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然后根据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网络侧设备在获取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还可以比较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大小,从而便于执行后续步骤。
步骤S11: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该步骤中,网络侧设备可以在下行RMC符号中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可以为cDTAreq Type1);或者,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嵌入操作信道(embedded operations channel,eoc)发送第一指示消息。
该第一指示消息包括TDD配置信息,例如Mds_New或Mus_New,以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包括Mds_New个符号,Mds_New>Mds_Old,Mds_Old为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所包括的符号数。由于Mds_New和Mus_New相关,所以第一指示消息同时也用于指示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包括Mus_New个符号,Mus_New<Mus_Old,Mus_Old为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所包括的符号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通过每一个收发器均发送一个第一指示消息,不同收发器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与该收发器对应的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进行动态时间调整,不同收发器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包括相同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进一步地,第一指示消息还包括生效时间,不同收发器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可以包括相同的生效时间。其中,第一指示消息的生效时间是指要求或希望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并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时间。
第一指示消息可以采用DTA消息的格式,也即网络侧设备通过在下行RMC符号中发送DTA消息将该Mds或Mus发送给用户侧设备,以Mds为例,该DTA消息包括Mds和DTAFDC(用于指示生效时间)。该Mds所指示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包括Mds_New个符号,DTAFDC用于指示生效时间TDD1,生效时间为网络侧设备确定出的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时间。其中,网络侧设备可以在TDD1之前(包括TDD1)的TDD帧中重复发送该DTA消息,每次发送时Mds的值不变,DTAFDC的值逐渐减小(每一个传输帧减1),直到TDD1时,该DTAFDC的值变为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改为Mds_New,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改为MF-Mds_New-A。其中,MF-Mds_New-A为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或者,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改为Mus_New,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改为MF-Mus_New-A。其中,MF-Mus_New-A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F为一个TDD帧所包含的符号数,A为一个TDD帧中用于上下行切换的时间等价的符号数,A的取值通常为1。
相应地,用户侧设备在步骤S11中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
步骤S12:网络侧设备和第一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其中,第一用户侧设备为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且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用户侧设备。
进一步地,用户侧设备还可以包括第二用户侧设备,第二用户侧设备为没有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或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用户侧设备,第二用户侧设备继续当前TDD配置,不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
其中,网络侧设备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收发器,所以其调整的过程可以包括:所述网络侧设备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
其中,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可以包括:
在不改变下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从该第一个符号开始的Mds_New个符号作为下行传输区间的符号。
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可以包括:
在不改变上行传输区间的最后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从最后一个符号开始的最后MF-Mds_New-A个符号作为上行传输区间的符号。
下面通过TDD帧中的符号的编号对上述调整过程进行说明:
调整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第一种情况,如果第一个符号记为第1个符号:在不改变下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第Mds_New(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符号数)个符号作为下行传输区间的最后一个符号。第二种情况:如果第一个符号记为第0个符号:在不改变下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第Mds_New-1个符号作为下行传输区间的最后一个符号。
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第一种情况,如果最后一个符号记为第MF-A个符号:在不改变上行传输区间的最后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倒数第MF-A-Mds_New个符号作为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第二种情况:如果最后一个符号记为第MF-A-1个符号:在不改变上行传输区间的最后一个符号的位置的基础上,将倒数第MF-A-1-Mds_New个符号作为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在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第一用户侧设备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具体地,将RMC符号后移Mds_New-Mds_Old个符号。
在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调整后,网络侧设备采用下行预编码技术处理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符号,采用联合接收技术处理上行传输区间中的符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指,网络侧设备通过调整发送端配置调整发送区间长度;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指,用户侧设备通过调整接收端配置调整接收区间长度。网络侧设备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指,网络侧设备通过调整接收端配置调整接收区间长度;用户侧设备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指,用户侧设备通过调整发送端配置调整发送区间长度。
容易知道,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同时执行步骤S12,例如都在步骤S11之后(具体可以为前述TDD1即DTAFDC的值变为0时)执行。
步骤S13:网络侧设备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其中过渡区域为第Mds_Old+1至第Mds_New个符号(这里TDD帧的第一个符号为第1个符号,如果第一个符号为第0个符号,则是第Mds_Old至第Mds_New-1个符号)。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
过渡区域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具体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也即第Mds_Old+1至第Mds_New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为第1个符号,如果第一个符号为第0个符号,则是第Mds_Old至第Mds_New-1个符号)。
在该步骤中,第二用户侧设备是指没有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或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但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用户侧设备,这些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
具体地,用户侧设备接收承载第一指示消息的RMC符号;根据RMC符号的比特承载表,解调RMC符号的内容;在解调时,对解调出的RMC符号的内容进行校验;如果校验出错,用户侧设备丢弃这个RMC符号,此时用户侧设备在丢弃RMC符号时,并不知道RMC符号携带的信息内容,但是只要丢弃了RMC符号,用户侧设备都会认为没有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
其中,空闲符号(idle symbol)在网络侧设备是指在没有数据发送的符号上,将0作为预编码器的输入信号进行编码得到的信号进行传输;空闲符号在用户侧设备是指在没有数据发送的符号上,将0作为调制器的输入得到的信号。
保持静默是指在该过渡区域填充静默符号(quiet symbol),静默符号是指在发送器虽然处于发送状态,但没有符号发送,静默符号对外部的表现就是设备没有发送信号。
其他已知内容符号(pattern symbol)是指是位于一条线路两端的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都已知内容的符号。不同条线路传输的已知内容符号可以不同。具体地,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均已知该符号传输的数据内容,比如在确定的子载波或子载波集合上承载确定的信息,例如,在子载波序号为10n的子载波上承载两个bit“01”,在子载波序号为10n+5的子载波上承载两个比特“10”,其他子载波不承载数据。其中n=0,1,2,…。
由于空闲符号、静默符号以及其他已知内容符号都没有承载有用的信息,因此即使某些用户侧设备还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也不会影响其他线路的下行传输性能。
由于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内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网络侧设备通过矢量化技术抵消其产生的串音),对第一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性能没有影响。
其中,网络侧设备或第二用户侧设备通过设定收发器的所有子载波的调制器输入(Zi’)为0来生成的静默符号(调制器的输入是0,则调制器的输出就是0,经过后续处理以后得到的符号是静默符号),当发送静默符号时,U接口(网络侧设备或第二用户侧设备和线路之间的接口)的传输功率为0(调制器的输出可以认为是电压信号,电压信号为0,功率也就为0);网络侧设备通过设定收发器的所有子载波的预编码器输入(Zi)为0来生成的空闲符号,第二用户侧设备通过设定收发器的子载波的调制器的输入(Zi’)为0来生成的空闲符号,对于用户侧设备而言,静默符号和空闲符号的生成方式相同,静默符号和空闲符号属于相同的符号。
具体地,下面对收发器产生符号的过程进行说明:从上一层(物理媒质相关汇聚子层(Physical Medium Dependent Sublayer Transmission Convergence,PMS-TC))下来的数据通过δ接口进入数据符号编码器(data symbol encoder),数据符号编码器将输入比特流编码后根据星座映射将比特流映射到每个子载波上,Zi表示映射到每个子载波上的值,i表示子载波的序号,比如如果有2048个子载波,那么Zi的范围为Z0-Z2047。Zi经过预编码器(Precoder)的处理,得到Zi’,Zi’的范围为Z0’-Z2047’,预编码器用于对每个子载波进行预编码的处理。经过预编码的Zi’进入子载波的调制器,具体地,Zi’在子载波的调制器中先进行反傅里叶变换(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IDFT),将信号从频域变到时域,即通过IDFT后输出是时域信号。如果IDFT的输入是全0,那么输出也是全0,即如果Zi’是全0,那么通过IDFT后输出的时域信号就是全0,经过调制器后续几个模块(Cyclic extension、Windowing)的处理得到的仍然是全0的符号,这样到达U接口(U interface)的时候就是全0的符号,即静默符号。当输出为静默符号时,U接口的功率值为0。需要注意的是,如果Zi是全0,得到的Zi’不一定是全0,因为预编码器还会考虑其他线路发送的信息,如果其他线路的Zi不是全0,那么经过预编码器的预编码,Zi’也不是全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非连续操作(DiscontinuousOperation,DO)、TXOP的信息配置实现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
具体地,网络侧设备接收DRA实体或VCE通过TXOP原语发送的配置参数,其中配置参数用于指示正常操作区间(NOI)和非连续的操作区间(DOI)所对应的符号数,DOI包括发信号的区域和不发信号的区域。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配置参数可以包括TTR和TA,配置参数中的TTR用于指示NOI(即正常的操作区间)对应的符号数,配置参数中的TA用于指示DOI(即非连续的操作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过渡区域(Transform Zone,TZ)。
网络侧设备按照配置参数设置TTR和TA,可以实现在过渡区域上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而不会影响任何其他设备的性能。
在该实施例中,TTR和TA分别为TTRds、TAds,所述TTRds和TAds用于指示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
通常,网络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等于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但是,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也可以比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长,包括如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和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相同,而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之前,例如,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和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都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New个符号,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Old+1个符号,而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Old-1个符号。
第二种,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和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相同,而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之后,例如,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和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都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Old+1个符号,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New个符号,而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位于下一个TDD帧的下行RMC符号之前。
第三种,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之前,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之后,例如,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开始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Old+1个符号,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结束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New个符号,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开始的位置是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第Mds_Old-1个符号,网络侧设备保持静默的区域结束的位置位于下一个TDD帧的下行RMC符号之前。
相应地,在步骤S10中,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配置参数中的TTR和TA确定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比如,配置参数包括TTRds、TAds,则可以根据下式计算Mds_New:Mds_New=Mds_Old+TAds。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配置参数除了包括TTR和TA外,还可以包括Mds_New(或Mus_New)。
进一步地,网络侧设备通过下行RMC符号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时,第一指示消息除了可以包括Mds_New或Mus_New外,还可以包括配置参数中的TTR和TA。
网络侧设备在第N个超帧接收到TXOP原语,那么网络侧设备可以在第N+2个超帧,生效配置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TXOP原语时,其中的参数并非同时生效的。示例性地,网络侧设备先根据Mds_New或Mus_New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此时,TTR=Mds_Old–DRMCds,网络侧设备根据TTR和TA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当用户侧设备都完成了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TTR变为Mds_New–DRMCds,从而网络侧设备能够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图6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DD帧结构示意图,其中,TTRds=Mds_Old–DRMCds,TAds=Mds_New–Mds_Old。DRMCds表示下行传输区间中的RMC符号的偏移(即与该TDD帧开始位置间的符号数)。
网络侧设备在下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第一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数据传输阶段符号为网络侧设备或者第一用户侧设备在数据传输(showtime)阶段发送的任意符号,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包括但不限于携带有待传输数据的符号、静默符号、空闲符号等。
步骤S14: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且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或者,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有能力按照之前接收到的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当第二用户侧设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在该步骤中,第一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15: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检测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如果RMC符号的位置相比于调整前后移了Mds_New-Mds_Old个符号,则该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否则用户侧设备没有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侧设备发送的符号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如果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则该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如果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则该用户侧设备还没有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具体地,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用户侧设备在TDD帧的最后Mus_New个符号发送的上行符号进行判断。
步骤S16:当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在该步骤中,网络侧设备确定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后,可以在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以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进一步地,在上述步骤S10-步骤S16的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会覆盖很多TDD帧,其中有可能包括sync帧,如果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遇到sync帧,则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syncsymbol)。
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不发送sync symbol。
在G.fast标准中,Sync symbol是特殊的符号,用于训练抵消(canceller)系数。Canceller系数为上行联合接收技术中进行抵消的系数。
由于第二用户侧设备还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所以如果第二用户侧设备要发送sync symbol只可能在Mus_Old的第一个符号位置上发送。由于第二用户侧设备发送的sync symbol跟第一用户侧设备发送的sync symbol不对齐,因此,第二用户侧设备发送的sync symbol是无效的,网络侧设备即使收到了这个符号,也不能用来训练canceller系数,所以第二用户侧设备也可以不发送sync symbol。
在G.fast标准中,如果一个TDD中有36个符号,那么每8个TDD帧发一个sync帧;如果一个TDD中有23个符号,那么每12个TDD帧发一个sync帧。一个TDD帧有几个符号是收发双方在握手(handshake)阶段决定的。由于在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会覆盖很多TDD帧,其中有可能包括sync帧,当包括sync帧时,用户侧设备按照上述方式发送sync symbol。
下面以图6B-图6E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在该示例中以3个网络侧设备收发器(FTU-O1-FTU-O3)对应的3路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中信号的路数可以更多或者更少(最少2路):
在图6B-图6E所示的例子中,Mds_New>Mds_Old,也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DS)的长度大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如图6B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前,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ds_Old,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us_Old;如图6C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FTU-O1、FTU-O2、FTU-O3、FTU-R1和FTU-R2根据新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而FTU-R3未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第一指示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信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此时,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在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后,FTU-O1、FTU-O2和FTU-O3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FTU-R1和FTU-R2在上行传输区间(图6C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而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FTU-R3发送的内容也与FTU-R1和FTU-R2不同,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图6C中US’所示区域)不是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而是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6D所示,当FTU-R3接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第一指示消息,或者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信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FTU-R3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此时,FTU-O1、FTU-O2和FTU-O3仍然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6E所示,当FTU-R1、FTU-R2和FTU-R3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时,FTU-R1、FTU-R2和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图6E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FTU-O1、FTU-O2和FTU-O3在下行传输区间(图6E中D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图7提供的方法流程与图6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图7提供的方法流程中,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小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图6提供的方法流程中,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大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参见图7,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2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0。
步骤S21: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该步骤中,第一指示消息的格式、传输方式均与步骤S11的第一指示消息相同,区别仅在于,本步骤中的第一指示消息指示的Mds_New或Mus_New满足如下条件,Mds_New<Mds_Old,或Mus_New>Mus_Old。
步骤S21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1。
步骤S22:网络侧设备和第一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22与步骤S12的区别仅在于,第一用户侧设备在步骤S22时不进行RMC符号的位置的调整。
步骤S22的其他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2。
容易知道,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同时执行步骤S22,例如都在步骤S21之后执行。
步骤S23:第一用户侧设备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其中过渡区域为TDD帧的倒数第Mus_Old+1个符号至倒数第Mus_New个符号(这里TDD帧的最后一个符号为第MF-A个符号)。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最后一个符号为第MF-A-1个符号,步骤S23中的过渡区域也可以表述为倒数第Mus_Old个符号至倒数第Mus_New-1个符号。
过渡区域为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具体为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其中,保持静默、空闲符号或者其他已知内容符号的具体实现参见步骤S13。与步骤S13不同的是,第一用户侧设备通过下行RMC符号接收到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可以同时包括Mds_New或Mus_New、以及TTR和TA,本实施例为TTRus和TAus,所述TTRus和TAus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根据该第一指示消息可以确定出TTRus和TAus,第一用户侧设备在第N+3个超帧,生效配置参数TTRus和TAus,TTRus=Mus_Old–DRMCus,TAus=Mus_New–Mus_Old。
图7A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DD帧结构示意图,其中,TTRus=Mus_Old–DRMCus,TAus=Mus_New–Mus_Old。DRMCus表示上行传输区间中的RMC符号的偏移(即与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开始位置间的符号数)。
网络侧设备在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第一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24: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且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或者,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有能力按照之前接收到的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当第二用户侧设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在上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在该步骤中,第一用户侧设备继续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在上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25: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通过接收用户侧设备返回的确认(ACK)消息来确定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具体地:用户侧设备在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后,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确认消息,该确认消息用于指示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确认消息后,确定该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其中,用户侧设备可以通过上行RMC符号(不在过渡区域内)向网络侧设备发送确认消息。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网络侧设备还可以根据用户侧设备发送的符号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如果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则该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如果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则该用户侧设备还没有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具体地,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用户侧设备在TDD帧的最后Mus_Old个符号发送的上行符号进行判断。
步骤S26: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用户侧设备所有用户侧设备均已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在该步骤中,网络侧设备可以在下行RMC符号中发送第二指示消息(cDTA reqType2);或者,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eoc发送第二指示消息。
第二指示消息可以包括DTAFDC,DTAFDC的值逐渐减小(每一个传输帧减1),直到变为0。
相应地,用户侧设备在步骤S26中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第二指示消息。
步骤S27: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在该步骤中,网络侧设备确定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后,用户侧设备可以在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以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具体地,用户侧设备可以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后立即在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或者,用户侧设备也可以等第二指示消息中的DTAFDC的值变为0时再在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进一步地,第二指示消息除了指示所有用户侧设备均已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外,还可以用于指示用户侧设备是否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具体地: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用户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时,用户侧设备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具体地,将RMC符号前移Mds_New-Mds_Old个符号。用户侧设备在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可以与步骤S27同时执行。
具体地,用户侧设备可以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后立即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或者,用户侧设备也可以等第二指示消息中的DTAFDC的值变为0时再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一般来说,当DTAFDC的值变为0时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可靠性高。因为,如果收到第二指示消息后立即调整,那么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网络侧设备认为用户侧设备收到了第二指示消息并且调整了RMC符号的位置,但是用户侧设备实际没有收到第二指示消息(比如受到噪声的影响,消息被破坏而没有收到消息内容),因此用户侧设备没有调整RMC符号的位置,那么下一帧收发双方的参数就不对齐;而通过DTAFDC的值变为0的方式,只要用户侧设备正确收到若干次第二指示消息就可以确定调整RMC符号的位置的时间,不用每一次都正确接收第二指示消息。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当用户侧设备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时,用户侧设备也可以不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
在目前G.fast标准中,上行RMC符号距离上行传输区间开始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在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后,需要调整上行RMC符号的位置,所以通常采用前一种实现方式。
但是,由于不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处理起来更加简单,所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调整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原因如下:因为RMC符号使用的比特承载表跟其他符号使用的比特承载表是不同的,如果上行RMC符号的位置变了,那么用户侧设备在发送上行符号时就要调整切换比特承载表的时间(切换是指从其他符号的比特承载表切换成RMC符号的比特承载表),比如上行RMC符号的位置从第12个symbol变成第5个symbol,那么用户侧设备本来是在第12个symbol将比特承载表从正常symbol的比特承载表切换到RMC符号的比特承载表,现在要在第5个symbol将比特承载表从正常symbol的比特承载表切换到RMC符号的比特承载表,造成处理不便,相反,如果不改变RMC符号的位置,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
进一步地,在上述步骤S20-步骤S27的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会覆盖很多TDD帧,其中有可能包括sync帧,如果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遇到sync帧,则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也即,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
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不发送sync symbol。
其中,第一用户侧设备是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symbol,还是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可以由前述第一指示消息来进行指示。
如前文所述,Sync symbol的作用是训练canceller系数。只要所有第一用户侧设备发送sync symbol的位置对齐,即可训练canceller系数,所以第一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或者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都可以。
下面以图7B-图7E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在这个示例中以3个网络侧设备收发器(FTU-O1-FTU-O3)对应的3路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中信号的路数可以更多或者更少(最少2路):
在图7B-图7E所示的例子中,Mds_New<Mds_Old,也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DS)的长度小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如图7B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前,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ds_Old,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us_Old;如图7C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FTU-O1、FTU-O2、FTU-O3、FTU-R1和FTU-R2根据新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而FTU-R3未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指示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此时,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在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后,FTU-R1和FTU-R2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FTU-R1和FTU-R2在上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TZ外的区域(图7C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而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FTU-R3发送的内容也与FTU-R1和FTU-R2不同,FTU-R3在整个上行传输区间(图7C中US’所示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7D所示,当FTU-R3接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指示消息,或者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FTU-R3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此时,FTU-R1、FTU-R2和FTU-R3均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7E所示,当FTU-R1、FTU-R2和FTU-R3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且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时,FTU-R1、FTU-R2和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图7E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图8提供的方法流程与图6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图8提供的方法流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图6提供的方法流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参见图8,该方法包括:
步骤S30: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3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0。
步骤S31: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31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1。
步骤S32:网络侧设备和第一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32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2。
步骤S33:网络侧设备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其中过渡区域为第Mds_Old+1至第Mds_New个符号(第一个符号为第1个符号,如果第一个符号为第0个符号,则是第Mds_Old至第Mds_New-1个符号)。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其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动作参见步骤S13的具体描述。
网络侧设备在下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第一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34: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消息且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或者,当第二用户侧设备有能力按照之前接收到的第一指示消息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34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4。
步骤S35: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以网络侧设备无法根据用户侧设备发送的符号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网络侧设备只能通过检测上行传输区间的RMC符号的位置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5。
步骤S36:当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网络侧设备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36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16。
进一步地,在上述步骤S30-步骤S36的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会覆盖很多TDD帧,其中有可能包括sync帧,如果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遇到sync帧,则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
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不发送sync symbol。
下面以图8A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在这个示例中以3个网络侧设备收发器(FTU-O1-FTU-O3)对应的3路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中信号的路数可以更多或者更少(最少2路),在说明时需要结合附图6B、图6D和图6E,图6C采用图8A替代:
在图8A所示的例子中,Mds_New>Mds_Old,也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DS)的长度大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如图6B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前,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ds_Old,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us_Old;如图8A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FTU-O1、FTU-O2、FTU-O3、FTU-R1和FTU-R2根据新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而FTU-R3未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指示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消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此时,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图8A与图6C不同之处在于,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如图6D所示,当FTU-R3接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第一指示消息,或者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信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FTU-R3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此时,FTU-O1、FTU-O2和FTU-O3仍然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6E所示,当FTU-R1、FTU-R2和FTU-R3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时,FTU-R1、FTU-R2和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图6E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FTU-O1、FTU-O2和FTU-O3在下行传输区间(图6E中D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图9提供的方法流程与图7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图9提供的方法流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图7提供的方法流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参见图9,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网络侧设备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40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0。
步骤S41: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消息,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41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1。
步骤S42:网络侧设备和第一用户侧设备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42的其他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2。
步骤S43:第一用户侧设备在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其中过渡区域为TDD帧的倒数第Mus_Old+1个符号至倒数第Mus_New个符号(这里TDD帧的最后一个符号为第MF-A个符号)。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其中,保持静默或者空闲符号或者其他已知内容符号的具体实现参见步骤S23。
网络侧设备在下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第一用户侧设备在上行传输区间除过渡区域的其他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44:当第二用户侧设备变为第一用户侧设备时,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将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44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4。
步骤S45:网络侧设备确定是否每个用户侧设备都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内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以网络侧设备无法根据用户侧设备发送的符号确定用户侧设备是否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网络侧设备只能通过接收用户侧设备返回的确认(ACK)消息来确定用户侧设备已经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5。
步骤S46:网络侧设备向用户侧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消息,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用户侧设备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均已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步骤S46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6。
步骤S47:用户侧设备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步骤S47的具体过程可以参见步骤S27。
进一步地,在上述步骤S40-步骤S47的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会覆盖很多TDD帧,其中有可能包括sync帧,如果动态时间调整过程中遇到sync帧,则该方法可以包括:
第一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
第二用户侧设备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或者不发送sync symbol。
其中,第一用户侧设备是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symbol,还是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第一个符号发送sync symbol,可以由前述第一指示消息来进行指示。
下面以图9A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做进一步说明,在这个示例中以3个网络侧设备收发器(FTU-O1-FTU-O3)对应的3路信号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中信号的路数可以更多或者更少(最少2路),在说明时需要结合附图7B、图7D和图7E,图7C采用图9A替代:
在图9A所示的例子中,Mds_New<Mds_Old,也即新的下行传输区间(DS)的长度小于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如图7B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前,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ds_Old,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Mus_Old;如图9A所示,在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时,FTU-O1、FTU-O2、FTU-O3、FTU-R1和FTU-R2根据新的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而FTU-R3未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指示消息,或者暂时没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信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此时,FTU-R3没有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图9A与图7C不同之处在于,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如图7D所示,当FTU-R3接收到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指示消息,或者有能力按照第一指示信息调整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时,FTU-R3对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进行了调整,此时,FTU-R1、FTU-R2和FTU-R3均在过渡区域TZ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如图7E所示,当FTU-R1、FTU-R2和FTU-R3均完成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的调整且接收到第二指示消息时,FTU-R1、FTU-R2和FTU-R3在上行传输区间(图7E中US所示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图10提供的方法流程可以在图6-图9任一项方法流程的基础上完成,在介绍图10提供的方法流程前,下面先对图10提供的方法流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描述:
在G.fast标准中,在线路上线时,该线路对应的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之间交互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握手(handshake)阶段、初始化(initialization)阶段和数据传输(showtime)阶段。通常,在handshake阶段,网络侧设备将Mds的默认Mds_hs发送给用户侧设备,以使用户侧设备在初始化阶段采用Mds_hs确定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如果在网络侧设备连接的多条线路中,有一部分线路进入了showtime并经过了Mds的更新,现在系统使用的Mds为Mds_current。如果Mds_current不等于Mds_hs,当网络侧设备连接的线路中有线路要上线时,这些线路要经过handshake、initialization,才能进入showtime,而在handshake和initialization阶段它们使用的Mds都为Mds_hs。这样就会产生部分线路使用的Mds为Mds_current,部分线路使用的Mds为Mds_hs,进而导致近端串音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种线路上线方案是,当有线路要上线时,通过Mds更新的过程将所有处于showtime阶段的线路的Mds由Mds_current更新到Mds_hs。然后等线路上线完毕,再将所有showtime线路的Mds通过Mds更新的过程再更新到Mds_current。但是,这种更新方式使得showtime的线路都要经过两次Mds的更新(第一次是由Mds_current更新到Mds_hs,第二次是由Mds_hs更新到Mds_current),对showtime线路的用户来说用户体验会比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出图10所示的方法流程,参见图10,该方法包括:
步骤S50: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上线请求时,网络侧设备获取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其中,上线是指对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之间的线路进行激活,使得该线路能够进行数据收发。
其中,步骤S50中的用户侧设备既可以为前述图6-图9任一幅中的用户侧设备,此时图10提供的方法流程在图6-图9任一幅提供的方法流程前执行。或者,步骤S50中的用户侧设备也可以为前述图6-图9任一幅中的用户侧设备之外的用户设备,此时图10提供的方法流程既可以在图6-图9任一幅提供的方法流程前执行,也可以在图6-图9任一幅提供的方法流程之后执行。
步骤S51:网络侧设备计算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
其中,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初始参数,各个用户侧设备在上线时采用该初始参数设置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但是由于在动态调整过程中,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发生变化,所以无法继续使用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直接上线。
步骤S52:网络侧设备在握手阶段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发送给用户侧设备,该第一标识用于指示前述差值的大小。
具体地,网络侧设备通过handshake消息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hs和第一标识发送给用户侧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可以采用Offset的方式定义,Offset=Mds_current–Mds_hs。即如果Mds_current大于Mds_hs,则offset为正数;如果Mds_current小于Mds_hs,则offset为负数,Mds_current为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一标识还可以采用其他参数定义,例如m和n,其中offset=m×4+n,Offset=Mds_current–Mds_hs,此时,网络侧设备只需要发送Mds_hs、m和n即可。采用m和n代替offset,能够减小第一标识的位数,节省资源,例如offset长度可能是5位二进制数,采用m和n时可能只需要4位。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公式里的4只是举例,也可以采用比4更大或更小的数进行替代,采用比4大的数时,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一标识的位数。
步骤S53:用户侧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并根据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计算出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54:用户侧设备在初始化阶段根据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用户侧设备收到offset和Mds_hs以后,计算Mds_current=Mds_hs+offset,并且设置initialization阶段的下行接收区间为Mds_current,上行发送区间为MF-Mds_current-A。这样的设置将一直沿用到showtime阶段直到Mds有更新,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Mds_current可以为前文中的Mds_Old。
经过这样的配置,新上线的线路在handshake和initialization阶段就可以使用Mds_current来配置上下行的传输区域。这样做有效避免了showtime线路频繁更新Mds的问题。同时,网络侧设备在有线路上线的过程中不能启动Mds的更新,即网络侧设备在执行步骤S50-S54的过程中,不能同时执行图6-图9任一幅提供的方法流程。也就是说,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上线请求时,不进行上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的流程图,图11提供的方法流程可以在图6-图9任一项方法流程的基础上完成,在介绍图11提供的方法流程前,下面先对图11提供的方法流程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简单描述:
在G.fast标准中,线路会由于某些原因造成掉线,线路掉线会退出showtime阶段,通常如果该线路重新上线需要经过handshake阶段和initialization阶段。标准中规定了一种模式叫快速重训练(Fast retrain),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可以通过快速重训练使线路在退出showtime阶段后,能够不经过handshake阶段直接进入initialization阶段。这种情况下,initialization阶段使用的Mds是上一次initialization时使用的参数,记为Mds_ini。网络侧设备当前的Mds记为Mds_current。如果Mds_current不等于Mds_ini,而网络侧设备连接的线路中有部分线路要Fast retrain,这样就会造成部分线路使用Mds_current,部分线路使用Mds_ini,进而导致近端串音的产生。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出图11所示的方法流程解决该问题,参见图11,该方法包括:
步骤S60:当网络侧设备接收到用户侧设备发送的快速重训练请求时,网络侧设备获取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61:网络侧设备计算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该用户侧设备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
步骤S62:网络侧设备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对应的用户侧设备,该第二标识用于指示差值的大小。
具体地,网络侧设备通过Fast retrain消息(这里的Fast retrain消息可以在showtime阶段不断更新)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ini和第二标识发送给用户侧设备。
其中,由于用户侧设备在上一次从initialization阶段进入showtime阶段后,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可能已经发生了更新,所以用户侧设备不会记录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ini,所以网络侧设备需要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发送给用户侧设备。
例如,用户侧设备上一次initialization阶段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10,而在showtime阶段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更新为20,当用户侧设备掉线后进行Fast retrain时,网络侧设备可以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该用户侧设备,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10,第二标识指示的差值为10,此时用户侧设备可以根据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确定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为20。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二标识可以采用Offset的方式定义,Offset=Mds_current–Mds_ini。即如果Mds_current大于Mds_ini,则offset为正数;如果Mds_current小于Mds_ini,则offset为负数,Mds_current为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其他实现方式中,第二标识还可以采用其他参数定义,例如m和n,其中offset=m×4+n,Offset=Mds_current–Mds_ini,此时,网络侧设备只需要发送Mds_ini、m和n即可。采用m和n代替offset,能够减小第二标识的位数,节省资源,例如offset长度可能是5位二进制数,采用m和n时可能只需要4位。需要说明的是,前面公式里的4只是举例,也可以采用比4更大或更小的数进行替代,采用比4大的数时,能够进一步减小第二标识的位数。
步骤S63:用户侧设备接收网络侧设备发送的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并根据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计算出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步骤S64:用户侧设备在初始化阶段根据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用户侧设备收到offset和Mds_ini以后,计算Mds_current=Mds_ini+offset,并且设置initialization阶段的下行接收区间为Mds_current,上行发送区间为MF-Mds_current-1。这样的设置将一直沿用到showtime阶段直到Mds有更新,所以本发明实施例中的Mds_current可以为前文中的Mds_Old。
经过这样的配置,Fast retrain的线路在initialization阶段就可以使用Mds_current来配置上下行的传输区域。这样做有效避免了由于Fast retrain线路和showtime线路的Mds不等而产生近端串音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可以为前述网络侧设备,参见图12,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
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可以通过专用硬件电路,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网络侧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获取单元400、调整单元401和收发单元402。其中,获取单元400,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调整单元401,用于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设备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收发单元402,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网络侧设备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可选地,收发单元402还用于:发送第一指示消息和第二指示消息。
可选地,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还包括:用于判断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且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是否都调整至Mus_New的判断单元403。
相关细节可结合参考图6-图11的方法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调整单元401、判断单元403可以由处理器实现或者,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来实现。获取单元400、收发单元402可以由通信接口实现或者,通信接口结合处理器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可以为前述用户侧设备,参见图13,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
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可以通过专用硬件电路,或者,软硬件的结合实现成为用户侧设备的全部或一部分。该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获取单元800、调整单元801和收发单元802。其中,获取单元800,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调整单元801,用于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收发单元802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接收空闲符号或者接收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用户侧设备在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所述用户侧设备的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可选地,收发单元802还用于:接收第一指示消息和第二指示消息。
相关细节可结合参考图6-图11的方法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调整单元801可以由处理器实现或者,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来实现。获取单元800和收发单元802可以由通信接口实现或者,通信接口结合处理器来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时间调整系统,参见图14,该动态时间调整系统可以包括前述网络侧设备1000和用户侧设备1010,网络侧设备1000包括图12所示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用户侧设备1010包括图13所示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在动态时间调整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与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在网络侧执行,所述网络侧包含至少两个收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
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将所述网络侧的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网络侧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沿双绞线发送空闲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沿双绞线接收空闲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
在获取到所述Mds_New后,向用户侧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ds_New;
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Mds_New<Mds_Old,且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时,向所述用户侧发送所述第二指示消息,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调整所述的收发器对应的上行RMC符号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Mds_New>Mds_Old,且至少两个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时,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侧发送的上线请求时,在握手阶段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发送给所述用户侧,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接收到用户侧发送的快速重训练请求时,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对应的用户侧,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所述用户侧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包括:
接收通过传输机会原语发送的配置参数;
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ds_New、TTRds和TAds,或,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us_New、TTRds和TAds,其中,所述TTRds和TAds用于指示所述网络侧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网络侧在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或者,
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ds_New、TTRus和TAus,或,所述配置参数包括所述Mus_New、TTRus和TAus,其中,所述TTRus和TAus用于指示用户侧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所述用户侧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保持静默的区域包括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中的过渡区域。
9.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所述方法在用户侧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包括:
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将所述用户侧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沿双绞线接收空闲符号,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沿双绞线发送空闲符号,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包括:
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ds_New;
所述方法还包括: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确定发送同步符号的位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收发器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Mds_New<Mds_Old时,接收所述第二指示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
当未获取到所述Mds_New或者暂时无法将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调整至所述Mds_New时,在所述收发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保持静默或者发送空闲符号或者发送其他已知内容符号;或者,在所述收发器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发送的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并根据所述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还包括:
接收网络侧发送的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并根据所述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该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15.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位于网络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收发器,还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调整单元,用于将第一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第一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其中,所述第一收发器为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中的任一个,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第一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收发单元,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控制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沿双绞线发送空闲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沿双绞线接收空闲符号,所述第一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在获取到所述Mds_New后,向用户侧发送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Mds_New;
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当Mds_New<Mds_Old,且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时,向所述用户侧发送第二指示消息,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当Mds_New>Mds_Old,且至少两个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ds_New,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都调整至所述Mus_New时,在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所述至少两个用户侧的收发器与所述网络侧的所述至少两个收发器对应设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当接收到用户侧发送的上线请求时,在握手阶段将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发送给所述用户侧,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5-18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当接收到用户侧发送的快速重训练请求时,将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发送给对应的用户侧,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所述用户侧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21.一种动态时间调整装置,位于用户侧,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New;
调整单元,用于将收发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ds_Old调整至所述Mds_New,将所述收发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由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Old调整至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Mus_New,所述Mds_New和所述Mus_New之和等于一个传输帧的长度减去上下行切换时长的长度,所述上下行切换时长为所述收发器由接收状态转换到发送状态以及由发送状态转换到接收状态所消耗的时长;
收发单元,用于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接收静默符号或者沿双绞线接收空闲符号,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下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或者,
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保持静默或者沿双绞线发送空闲符号,所述收发器的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为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相比所述当前使用的上行传输区间多出的区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第一指示消息,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得到新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在收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根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确定发送同步符号的位置,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或者,所述第一指示消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用户侧,在收到所述第二指示消息之前且当前传输帧为同步帧时,且当Mds_New<Mds_Old时,在所述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之后的第一个符号发送同步符号,所述第二指示消息用于指示所述收发器在新的上行传输区间的过渡区域发送数据传输阶段符号。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网络侧发送的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一标识,所述第一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所述调整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默认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一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单元,还用于接收发送的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第二标识,所述第二标识用于指示所述Mds_Old和所述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间的差值的大小;
所述调整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上一次初始化时的下行传输区间的长度和所述第二标识计算出所述Mds_Old;在初始化阶段根据所述Mds_Old设置下行传输区间和上行传输区间的长度。
25.一种动态时间调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时间调整系统包括网络侧设备和用户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5-20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所述用户侧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21-24任一项所述的动态时间调整装置。
CN202010308328.5A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Active CN1116542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8328.5A CN111654297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08328.5A CN111654297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1710766484.4A CN109428614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66484.4A Division CN109428614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4297A CN111654297A (zh) 2020-09-11
CN111654297B true CN111654297B (zh) 2021-10-15

Family

ID=6550444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66484.4A Active CN109428614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2010308328.5A Active CN111654297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66484.4A Active CN109428614B (zh) 2017-08-30 2017-08-30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025362B2 (zh)
EP (1) EP3667954A4 (zh)
CN (2) CN109428614B (zh)
CA (1) CA3074319C (zh)
WO (1) WO20190417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8614B (zh) * 2017-08-30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895737B2 (en) * 2019-05-02 2024-02-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rapid cell activation in connection resumption procedure in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474361B (zh) * 2019-07-02 2020-11-17 浙江大学 共用逆变电路实现dc/ac功率变换和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2273A (zh) * 2007-03-08 2008-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邻频共站址共存的方法和系统
CN101483511A (zh) * 2008-01-09 2009-07-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适用于多tdd系统共存的方法
CN101615927A (zh) * 2008-06-25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入系统的倒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711261A (zh) * 2012-05-24 2012-10-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双模rru中的子帧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4159305A (zh) * 2013-05-13 2014-11-1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时分双工方法及其装置
WO2017125922A1 (en) * 2016-01-18 2017-07-27 Sckipio Technologies S.I Ltd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dra)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56555B1 (en) * 1995-08-25 2002-03-12 Terayon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gital data transmission using orthogonal codes
US20040208158A1 (en) * 1998-08-19 2004-10-21 Fellman Ronald 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quality-of-service guarantees in computer networks
WO2003007520A1 (fr) * 2001-07-13 2003-01-23 Linkair Communications, Inc. Procede et systeme de synchronisation rapide de liaison montante et recepteur pour voie d'acces d'une station de base
EP1730858B1 (en) * 2004-03-16 2009-09-30 Nokia Corporation A method, a device and a system for duplex communications
CN100426701C (zh) * 2005-02-25 2008-10-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srnc调整数据下发时间的方法
JP4981494B2 (ja) * 2006-05-30 2012-07-1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張り出し局装置
CN100544270C (zh) * 2006-10-31 2009-09-2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减少频道切换时间的多媒体广播设备
CN100568989C (zh) * 2007-02-07 2009-12-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的时间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1282168B (zh) * 2007-04-03 2013-01-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移动通信系统共存时无线帧的发射方法、系统
CN101389072B (zh) * 2007-09-12 2011-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高速下行共享信道的传输信道时间调整方法
KR101569542B1 (ko) * 2008-02-08 2015-11-27 지티이 (유에스에이) 인크. Tdd 무선 시스템에서 하향링크/상향링크 할당 비율의 동적 조정
CN101754351B (zh) * 2008-12-05 2013-09-2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家庭基站的同步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1888648A (zh) * 2009-05-11 2010-11-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上行同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2083187B (zh) * 2010-01-15 2013-02-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传输上行信息和处理上行信息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2143594B (zh) * 2010-01-28 2014-03-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中继链路的传输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2137483A (zh) * 2010-08-09 2011-07-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间同步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350685B (zh) 2012-05-02 2016-12-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对齐tdd dsl系统中多个线路的上行dmt符号
CN106376075A (zh) * 2015-07-20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链路时间调整方法及装置
WO2018029349A1 (en) * 2016-08-11 2018-02-15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Latency reduction in tdd systems with carrier aggragation
EP3596913B1 (en) * 2017-03-14 2021-06-16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transceiver
EP3624353A4 (en) * 2017-06-02 2020-06-1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DYNAMIC TIME ADJUSTMENT
CN109428614B (zh) * 2017-08-30 2020-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时间调整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1184446B2 (en) * 2018-12-05 2021-11-23 Micron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centivizing participation in fog networks
US11296858B2 (en) * 2019-03-29 2022-04-05 Nxp B.V.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method of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2273A (zh) * 2007-03-08 2008-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邻频共站址共存的方法和系统
CN101483511A (zh) * 2008-01-09 2009-07-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适用于多tdd系统共存的方法
CN101615927A (zh) * 2008-06-25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入系统的倒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711261A (zh) * 2012-05-24 2012-10-0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双模rru中的子帧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4159305A (zh) * 2013-05-13 2014-11-19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动态时分双工方法及其装置
WO2017125922A1 (en) * 2016-01-18 2017-07-27 Sckipio Technologies S.I Ltd Dynamic resource allocation (dra)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3074319A1 (en) 2019-03-07
CA3074319C (en) 2023-02-21
CN109428614A (zh) 2019-03-05
WO2019041761A1 (zh) 2019-03-07
US11025362B2 (en) 2021-06-01
US20200204286A1 (en) 2020-06-25
CN109428614B (zh) 2020-04-28
CN111654297A (zh) 2020-09-11
EP3667954A4 (en) 2020-09-02
EP3667954A1 (en) 2020-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48591B2 (en) Method and multi-carrier transceiver with stored application profile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applications
ES2641997T3 (es) Alineación de los símbolos DMT de flujo ascendente de múltiples líneas en un sistema DSL TDD
US9531491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9288032B2 (en) Dynamic frame structure for synchronous time-division duplexing digital subscriber lines
US10615845B2 (en) Line synchronization method in OSD system, system, and vectoring control entity
AU2007240059B2 (en) A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communication in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technology
US10742508B2 (en) Customer bandwidth re-distribution in point-to-multipoint access
US11025362B2 (en) Dynamic time adjust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8982934B2 (en) Symbol-gated discontinuous mode for efficient power management of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transceivers
US20170237536A1 (en) Channel adaptation for multicarrier arrangement
EP1212875B1 (en) Multicarrier system with stored application profile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applications
JP2005534256A (ja) Adslの通信効率を改良する方法とシステム
EP3182636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dd communications
EP2661009B1 (en) Dynamic update of transmission settings and robust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channel
WO2014201662A1 (zh) 线路初始化方法、设备及系统
US11088794B2 (en) Dynamic time assignment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US20130121435A1 (en) Crosstalk Management For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Power Efficient Transmission Mode
EP1499082A2 (en) Data allocation and latency contr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