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50782B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50782B
CN111650782B CN202010606655.9A CN202010606655A CN111650782B CN 111650782 B CN111650782 B CN 111650782B CN 202010606655 A CN202010606655 A CN 202010606655A CN 111650782 B CN111650782 B CN 1116507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backlight module
guide element
light guide
back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066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50782A (zh
Inventor
洪金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0665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507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50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0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50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507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2Fingerprints or palmprints
    • G06V40/13Sensors therefor
    • G06V40/1318Sensors therefor using electro-optical elements or layers, e.g. electroluminescent sens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条;遮光层,遮光层包括镂空部,遮光层位于背光灯条靠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第一发光单元位于背光灯条靠近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与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背光模组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镂空部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本发明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屏(LCD)的快速发展以及全面屏的普及,屏下指纹识别技术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相比起占用屏幕上的部分显示区域识别,屏下指纹识别的好处是能够保证显示屏的完整性,手指直接贴在显示屏上就能识别。
然而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屏(LCD)指纹技术,屏下指纹识别目前可分为侧边式和直下式,侧边式指纹识别通常是将红外指纹识别光源设置在盖板的下方,会导致边框加宽,与当前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全屏化的发展趋势不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
背光灯条;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镂空部,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任一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识别光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识别光线进行识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本发明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同时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还可以提高指纹识别的范围,有利于显示装置进行指纹识别。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N-N’向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M-M’向一种剖面图;
图5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
图6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
图12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
图13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
图14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G-G’向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现有技术中的曲面显示面板,结合图1和图2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N-N’向的剖面图。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100,显示装置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盖板01、显示面板02和背光模组03,显示面板02位于盖板01和背光模组03之间;显示装置100还包括下边框07和与下边框07相对设置的上边框区08,还包括侧边框09,侧边框09的两端分别与上边框07和下边框08相接触。
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盖板01边缘靠近显示面板02的一侧,以及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02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且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背光模组03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不重叠;图1中仅示意出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下边框07,当然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也可以位于侧边框09。
指纹识别单元05和指纹识别区06,指纹识别单元05位于显示装置200背光模组03远离显示面板02的一侧,且指纹识别单元05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位于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之内;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红外光经过指纹反射至指纹识别单元05,然后收集信号,最终形成指纹图像。
由于显示装置200采用侧入式,即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盖板01边缘靠近显示面板02的一侧,进而为了增加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光线覆盖的范围,增加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设置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与盖板01所在平面具有一定角度,但是由于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角度的限制还是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以及背光模组03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挡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发出的光线,影响指纹识别区06在盖板01所在平面的正投影的面积。同时由于显示装置200采用侧入式,无论是将红外指纹识别光源04位于下边框07或者是侧边框09,均会导致增加了盖板01的长度,与当前电子设备的轻薄化、全屏化的发展趋势不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背光模组。关于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实施例,下文将详述。
本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和图4所示,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M-M’向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200包括:背光灯条1;遮光层2,遮光层2包括镂空部21,遮光层2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第一发光单元3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电连接,以及在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3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与镂空部21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第一发光单元1与背光模组200分别单独设置,本发明将第一发光单元3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电连接,即将第一发光单元3集成在背光模组200中,可以有利于后续制作显示装置时,实现显示装置的窄边框,以及轻薄化设计。同时由于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条1中包括用于发出白光或者发出红绿蓝三色光的显示光源11,以及用于为显示光源11提供发光信号的背光线路板12,将第一发光单元3位于背光灯条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且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电连接,即将第一发光单元3设置在背光线路板12靠近背光模组200出光面C的一侧,第一发光单元3和显示光源11共用同一背光线路板12,可以有利于简化背光模组200的结构,有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设计。以及在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上,第一发光单元3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与镂空部21在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和图4,背光模组200中还包括反射膜层13和导光膜层14,导光膜层14用于将显示光源11发出的光线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用于后续对显示装置提供显示光源;反射膜层13用于对显示光源11发出的光线进行对此反射,使其可以通过导光膜层14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提高显示光源11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继续结合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200,背光模组200中的第一发光单元3包括第一光源31和导光元件32,导光元件32位于第一光源31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导光元件32用于将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L反射,使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L从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射出。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背光模组200中设置的第一发光单元3包括导光元件32,可以将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L从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射出,相较于仅设置一个第一光源31的方案,设置导光元件32可以有利于光线L的利用率,提高后续识别的精度。同时由于第一发光单元3集成在背光模组200中,利用导光结构32将将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L从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射出,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还可以有利于增大光线L的覆盖面积,即增加了识别区域的面积。其中识别区域表示的是可以进行识别的区域。
结合图3和图5所示,图5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导光元件32元件包括第一导光元件32a和第二导光元件32b,第二导光元件32b位于第一导光元件32a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第一光源31位于第一导光元件32a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且第一光源31在第一导光元件32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第二导光元件32b在第一导光元件32a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无交叠;第二导光元件32b包括靠近第一光源31的斜边C,斜边C的一端与第一导光元件32a相接触,另一端与背光灯条1相接触,且斜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具有第一角度α。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光元件32a和第二导光元件32b并不是两个隔离单独设置的导光元件,第一导光元件32a和第二导光元件32b分别为导光元件3的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上半部分和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下半部分,利用第一导光元件32a将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传导至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在利用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将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发送至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其中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具有第一角度α,用于可以改变在第一导光元件32a中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与第一导光元件32a中的角度,可以使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按照一定的角度发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可以有利于调节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的覆盖面积,进而可以增加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
进一步,第一导光元件32a和第二导光元件32b是两个独立设置的元器件,第一导光元件32a位于第二导光元件32b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利用第一导光元件32a和第二导光元件32b相对设置,可以使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按照一定的角度发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可以有利于调节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的覆盖面积,进而可以增加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
可选的,斜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具有第一角度α,15°≤α≤4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光元件3设置在遮光层2的镂空部21中,为了防止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被遮光层2遮挡,降低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的利用率,以及控制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覆盖范围。可以设置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0°至60°,保证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线不会被遮光层2遮挡,以及可以保证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覆盖范围满足需求。进一步的,设置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5°至40°之间,可以更进一步控制使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按照一定的角度发射出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可以有利于调节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的覆盖面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光源31在背光模组200出光面C的正投影与发光的光线的在背光模组200出光面C的正投影的覆盖面积之间的距离范围8.5mm~10.5mm,本发明可以使第一光源31在背光模组200出光面C的正投影与发光的光线的在背光模组200出光面C的正投影之间的距离范围控制在16mm~20mm,进而可以增加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
可选的,导光元件3的最小厚度,即第一导光元件32a的厚度可以控制在0.12~0.15mm之间,结合第二导光元件32b的侧边C与背光灯条1所在表面之间的夹角范围在15°至40°之间,可以更进一步有利的调节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的覆盖面积,进而可以增加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导光元件32a的厚度小于0.12mm时,由于第一导光元件32a过薄,导致第一导光元件32a的制作工艺复杂,难以实现;以及当第一导光元件32a的厚度大于0.15mm时,由于第一导光元件32a位于背光模组200的第一灯条31靠近出光面C的一侧,在后续形成显示面板或者其他装置时,会导致第一导光元件32a过厚难以与其相应的位置匹配;进而设置第一导光元件32a的厚度可以控制在0.12~0.15mm之间,既可以满足工艺需求,也可以有利于后期的工艺制作。
结合图4、图6至图8所示,图6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设有多个微结构4,微结构4为凸起41,和/或,凹陷结构42。其中,微结构4可以为多种结构,第一种,微结构4仅包括凸起41,第二种微结构4仅包括凹陷结构42,第三种微结构4包括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本发明对微结构4具体的设置结构不做就要求,可以根据实际设置,下文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注塑工艺将导光元件32中的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一体成型,可以提高导光元件32制作效率,节省工艺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设有多个微结构4可以起到将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进一步散射并反射回导光元件32内,从而提升光线密度,使得导光元件32内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供更佳的显示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结合图6所示,图6以微结构4为凸起41为例,即在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设有多个凸起41,凸起41为弯曲向背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凸起,可以将第一光源31由同一角度发出的光打散为多个角度的光,进而可以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结合图7所示,图7仅以微结构4为凹陷结构42为例,即在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设有多个凹陷结构42,凹陷结构42为弯曲向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凸起,凹陷结构42同样可以起到将第一光源31由同一角度发出的光打散为多个角度的光,进而可以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结合图8所示,图8仅以微结构4为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为例,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可以交错设置在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也可以分别分布在导光元件32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的两端,该导光元件32同样可以起到将第一光源31由同一角度发出的光打散为多个角度的光,进而可以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其中,本发明对当微结构4包括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时,凸起41和凹陷结构42的数量、位置以及大小不做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结合图4、图9至图11所示,图9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0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图11为图4中导光元件的一种局部放大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导光元件32还包括多个反射层33,导光元件3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34和下表面35,反射层33位于上表面34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和/或,反射层33位于下表面35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可选的,反射层33还可以设置在导光结构32其他除了用于出光的任一一侧,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同时反射层33的材料可以是金属等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质,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量设置,本发明对反射层的材料不做具体要求,下文不再赘述。
其中,反射层33在光元件32中可以包括以下几种位置关系,第一种:结合图9所示,反射层33可以仅位于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第二种:结合图10所示,反射层33可以仅位于导光元件32的下表面35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第三种:结合图11所示,反射层33可以分别位于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远离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和导光元件32的下表面35靠近背光模组200的出光面C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光源31由导光元件32的下表面35射入,在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和/或下表面35设置反射层33,可以有利于第一光源31发光的光线反射回导光元件32内,从而提升光线密度,使得导光元件32内的光线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供更佳的显示效果,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其中,在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或下表面35设置反射层33可以相较于在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和下表面35设置反射层33简化工艺制程,降低制作难度。当然在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和下表面35设置反射层33相较于在导光元件32的上表面34或下表面35设置反射层33可以更进一步的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的利用率。本发明对反射层33的具体位置不作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结合图4和图12所示,图12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还包括保护层36,保护层36位于第一光源31靠近导光元件32的一侧。其中保护层36的材质可以是光敏胶(UV胶),可以防止外界水汽进入第一光源31,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3和图13所示,图13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包括出光区5和非出光区6,在沿出光区5指向非出光区6的方向上,导光元件32依次包括靠近出光区5一侧的第一侧边H1和远离出光区6一侧的第二侧边H2;第一侧边H1设有遮光部7,遮光部包括通孔71。
可以理解的是,由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经过导光结构32的反射最终传递至导光结构32的第一侧边H1射出,进而在导光结构32的第一侧边H1设有遮光部7,遮光部包括通孔71;可以进一步限制经反射的光线从通孔71发射至背光模组200的出光区5,有利于提高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
继续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图14为图3中M-M’向又一种剖面图。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导光结构32中的第一侧边H1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侧边H2沿第二方向Y延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平行,或者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相交。
可以理解的还是,结合图13所示,图13仅示意出导光结构32中的第一侧边H1沿第一方向X1延伸,第二侧边H2沿第二方向Y1延伸,第一方向X1与第二方向Y1平行,即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第一方向X1与第二方向Y1为相同的方向。该导光结构32此种设计可以有利于简化导光结构32的制作难度,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200的制作进程。其中,对第一方向X1与第二方向Y1的具体方向不做具体限定,可选的,第一方向X1与第二方向Y1为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结合图14所示,图14仅示意出导光结构32中的第一侧边H1沿第一方向X2延伸,第二侧边H2沿第二方向Y2延伸,第一方向X2与第二方向Y2相交。可选的,第二方向Y2为垂直背光模组200的方向。其中图14仅示意出第一方向X2与背光模组200具有一定的角度γ,且该角度γ≠90°,第二方向Y2为垂直于背光模组200的方向。可选的,由于当第一侧边H1与背光模组200之间的角度γ=90°时,即是图13所示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以及当第一侧边H1与背光模组200之间的角度γ>90°时,会影响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折射角度,进而影响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利用率。进而设置第一侧边H1与背光模组200之间的角度γ满足0<γ<90°,此种结构可以有利于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经导光结构32反射至出光区5,提高光线利用率。
继续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背光灯条1沿第三方向Z延伸,在第三方向Z上,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光单元3发出的光线仅会照射至其相对应的前方的位置,进而将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进而可以改变第一发光单元3发出的光线最终照射至的位置,同时由于一个背光模组200中可能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将多个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可以提高第一发光单元3发出的光线的覆盖面积,进而可以提高后续识别时的精准度。其中,本发明对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的具体数值以及对第一发光单元3的数量不做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背光模组200的需求进行考量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20°≤θ≤60°。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20°时,会导致影响第一发光单元3中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角度,进而导致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的覆盖范围较小,影响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以及当第一发光单元3与背光灯条1具有第二角度θ>60°时,同样会导致上述问题,导致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的的覆盖范围较小,影响后续操作中识别区域的面积;由此将第二角度θ进一步限定在20°至60°之间,可以更进一步的限定第一发光单元3发光的光线的角度以及覆盖范围,有利于提高后续识别时的精准度。
继续参考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中的第一光源31为红外光源。利用红外光源进行识别,由于红外光源属于不可见光源,可以避免影响背光模组200中显示光源11发出的光线,有利于提高背光模组200的质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3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示意图,结合图15所示,显示装置300包括本发明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图15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300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2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装置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16所示,图16是图15中G-G’向剖面图。可选的,显示装置300还包括与背光模组200相对设置的显示面板400,第一光源31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识别光线,显示装置300还包括感光组件O,感光组件O用于接收识别光线进行识别。当显示装置300集成指纹识别功能时,感光组件O可以为指纹识别单元,第一光源31可以为红外光源,第一光源31发出的红外光线L经过反射后形成指纹识别光线L’,感光组件O用于接收识别光线L’进行指纹识别。其中,感光组件O的位置可以在显示面板400中的任一膜层或者也可以位于显示面板400靠近背光模组200的一侧。本发明对感光组件O的位置不做具体要求,图16仅以位于显示面板400靠近背光模组200的一侧为例,感光组件O的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并且,感光组件O工作过程和结构可以与现有技术中的基本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可以理解的是,显示装置300还包括与显示面板400相对设置盖板500,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0中的背光模组200中集成了第一发光单元3,进而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侧入射设置,将第一发光单元3设置在盖板500的下方,可以有效的减少盖板500的长度,有利于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可选的,感光组件O也可以是其他的识别单元,用于接收识别光线进行识别。本发明对感光组件O具体的功能不做具体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下文不再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包括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即本发明将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节省了电子产品的内部结构空间,使产品符合超薄设计要求。同时第一发光单元集成在背光模组中还可以提高指纹识别的范围,有利于显示装置进行指纹识别。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8)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光灯条;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镂空部,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位于所述背光灯条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电连接,以及在垂直所述背光模组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与所述镂空部在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光源和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所述导光元件用于将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反射,使所述第一光源发出的光线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射出;
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第一导光元件和第二导光元件,所述第二导光元件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第一光源位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远离所述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光源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在所述第一导光元件所在平面的正投影无交叠;所述第二导光元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斜边,所述斜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光元件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背光灯条相接触,且所述斜边与所述背光灯条所在表面具有第一角度α,15°≤α≤40°;
所述背光灯条沿第三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所述背光灯条具有第二角度θ,20°≤θ≤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设有多个微结构,所述微结构为凸起,和/或,凹陷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多个反射层,所述导光元件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上表面远离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和/或,所述反射层位于所述下表面靠近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位于所述第一光源靠近所述导光元件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出光区和非出光区,
在沿所述出光区指向所述非出光区的方向上,所述导光元件依次包括靠近所述出光区一侧的第一侧边和远离所述出光区一侧的第二侧边;
所述第一侧边设有遮光部,所述遮光部包括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边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侧边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平行,或者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源为红外光源。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和所述背光模组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过反射后形成识别光线,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感光组件,所述感光组件用于接收所述识别光线进行识别。
CN202010606655.9A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6507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6655.9A CN111650782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06655.9A CN111650782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0782A CN111650782A (zh) 2020-09-11
CN111650782B true CN111650782B (zh) 2022-08-30

Family

ID=723423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06655.9A Active CN111650782B (zh) 2020-06-29 2020-06-29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50782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1590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09637376A (zh) * 2019-01-31 2019-04-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928041A (zh) * 2019-11-22 2020-03-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061090A (zh) * 2019-12-16 2020-04-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0093355A1 (zh) * 2018-11-09 2020-05-1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指纹模组、指纹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93355A1 (zh) * 2018-11-09 2020-05-14 深圳市汇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指纹模组、指纹识别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521590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09637376A (zh) * 2019-01-31 2019-04-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928041A (zh) * 2019-11-22 2020-03-27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061090A (zh) * 2019-12-16 2020-04-24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50782A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248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6403756B2 (ja) 照明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US7559683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light guiding plate including plurality of discontinuously formed prisms
US7515220B2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51886B1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일체형 다기능 광학시트
US20170363798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0155481U (zh) 一种背光模组、屏下光学指纹系统、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US20070058259A1 (en) Light-condensing memb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961373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2003762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0308591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7002950A (zh) 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US7796209B2 (en)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11881753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967867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650782B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0826543A (zh)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685617B (zh) 显示装置
CN115047668B (zh) 显示面板及包括该显示面板的显示装置
US1174754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0291454B (zh) 照明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11880338A (zh) 一种显示装置
US20210215965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444706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显示装置
CN111343307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