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41979B -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41979B
CN111641979B CN202010365426.2A CN202010365426A CN111641979B CN 111641979 B CN111641979 B CN 111641979B CN 202010365426 A CN202010365426 A CN 202010365426A CN 111641979 B CN111641979 B CN 1116419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witching
action frame
equipment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54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41979A (zh
Inventor
易立
于克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5426.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419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41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1979A/zh
Priority to EP21797150.6A priority patent/EP413209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089661 priority patent/WO2021218864A1/zh
Priority to KR1020227041394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08147A/ko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41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1979B/zh
Priority to US17/976,256 priority patent/US20230069398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55Transmission or use of information for re-establishing the radio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6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priority criteri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as in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as in CSMA
    • H04W74/0816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as in CSMA carrier sensing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可应用于Wi‑Fi通信领域,其中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之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切换至该信道切换参数指示的同一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Wi-Fi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Wi-Fi点对点(Wi-Fi Peer-to-Peer,Wi-Fi P2P)是Wi-Fi通信技术领域中一种支持Wi-Fi设备点对点进行通信的技术。两个或者多个Wi-Fi设备通过Wi-Fi P2P技术连接之后,可以构成一个小范围的网络架构(P2P Network,也被称之为P2P Group),可以在没有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情况下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示例性的,可以通过Wi-Fi P2P技术,实现手机镜像投屏到智能电视、手机之间传输文件、手机控制智能家电设备,等等。
通常情况下,两个设备首次使用Wi-Fi P2P建立连接时,由于无法预知对方设备使用的信道,需要两个设备同时进行信道扫描(例如扫描信道1/6/11)。信道扫描一般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如何提升建立点对点业务的效率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的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Wi-Fi通信系统,所述Wi-Fi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行为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双频自适应并发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并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Wi-Fi通信系统还包括接入点AP,所述AP、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信道进行通信。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二Action帧,并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信道上广播所述第一Action帧。通过广播的方式,无需等待RTS/CTS,可以直接发送第一Action帧并被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道上的所有接收设备接收,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所述第一设备根据已使用的通信信道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其中,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重叠的频带,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最空闲的信道,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通信质量最好的信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通信质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切换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的切换方式和/或切换时长,所述DBAC模式信息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或调度周期;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的需求确定所述切换模式信息以及所述DBAC模式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Wi-Fi点对点业务的通信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预存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其他接收设备响应第一Action帧而执行误操作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ACK;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和所述ACK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通过这种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明确第二设备是否成功接收并解析出第一Action帧,提升实现Wi-Fi点对点业务的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Wi-Fi点对点业务的通信质量。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由于发送self-CTS报文会对接收设备要进行的其他通信业务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选择性的在进行高优先级业务前发送self-CTS报文。
结合第一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终端设备对未接入过的AP信道可能并不存在控制权限,若在未接入过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可能会对其他用户使用的Wi-Fi网络造成影响。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又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结合第二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行为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双频自适应并发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二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信道上广播所述第一Action帧。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所述第一设备根据已使用的通信信道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其中,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重叠的频带,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最空闲的信道,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通信质量最好的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切换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的切换方式和/或切换时长,所述DBAC模式信息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或调度周期;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的需求确定所述切换模式信息以及所述DBAC模式信息。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预存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和所述ACK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
结合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第一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信道,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
结合第四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以下操作: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通过所述第二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通信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结合第五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
第六方面,本申请提供了又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以下操作: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行为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双频自适应并发DBAC模式信息;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二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通过第二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具体执行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信道上广播所述第一Action帧。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根据已使用的通信信道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其中,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重叠的频带,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最空闲的信道,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通信质量最好的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切换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的切换方式和/或切换时长,所述DBAC模式信息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或调度周期;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的需求确定所述切换模式信息以及所述DBAC模式信息。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预存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具体执行以下操作: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和所述ACK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
结合第六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通信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通信设备,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以下操作: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通信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信道,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
结合第七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
结合第七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如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三方面以及第三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或者执行上述第四方面以及第四方面的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两方设备中的一方设备可以通过发送第一Action帧告知另一方设备信道切换参数,之后,两方设备均切换到该信道切换参数指示的同一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在本方案中,无需两方设备进行多次信道扫描,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的软件结构框图;
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20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100上的显示界面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ction帧的帧格式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Vendor specific字段的帧格式示意图;
图7-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智能灯发送/接收帧的流程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设备监听两个信道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Wi-Fi P2P连接过程中发送/接收帧的流程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划分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20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发送self-CTS报文的流程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详细地描述。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除、详尽地描述。其中,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文本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暗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是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进行交互和信息交换的介质接口,它实现信息的内部形式与用户可以接受形式之间的转换。应用程序的用户界面是通过java、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language,XML)等特定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代码,界面源代码在电子设备300设备上经过解析,渲染,最终呈现为用户可以识别的内容,比如图片、文字、按钮等控件。控件(control),是用户界面的基本元素,典型的控件有按钮(button)、小工具(widget)、工具栏(toolbar)、菜单栏(menu bar)、文本框(text box)、滚动条(scrollbar)、图片和文本。界面中的控件的属性和内容是通过标签或者节点来定义的,比如XML通过<Textview>、<ImgView>、<VideoView>等节点来规定界面所包含的控件。一个节点对应界面中一个控件或属性,节点经过解析和渲染之后呈现为用户可视的内容。此外,很多应用程序,比如混合应用(hybridapplication)的界面中通常还包含有网页。网页,也称为页面,可以理解为内嵌在应用程序界面中的一个特殊的控件,网页是通过特定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代码,例如超文本标记语言(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HTML),层叠样式表(cascading style sheets,CSS),java脚本(JavaScript,JS)等,网页源代码可以由浏览器或与浏览器功能类似的网页显示组件加载和显示为用户可识别的内容。网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也是通过网页源代码中的标签或者节点来定义的,比如HTML通过<p>、<img>、<video>、<canvas>来定义网页的元素和属性。
用户界面常用的表现形式是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是指采用图形方式显示的与计算机操作相关的用户界面。它可以是在电子设备的显示屏中显示的一个图标、窗口、控件等界面元素。
Wi-Fi点对点(Wi-Fi Peer-to-Peer,Wi-Fi P2P),是Wi-Fi技术领域中一种支持Wi-Fi设备点对点进行通信的技术。通过Wi-Fi P2P技术,可以在没有接入点(AccessPoint,AP)的情况下实现Wi-Fi设备相互之间的通信。示例性的,可以通过Wi-Fi P2P技术,实现手机镜像投屏到智能电视、手机之间传输文件、手机控制智能家电设备,等等。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Wi-Fi P2P连接,可以通过Wi-Fi Direct技术。Wi-Fi Direct技术中,需要建立通信的两个设备同时进行信道扫描(例如扫描信道1/6/11)。在设备发现的过程中,两个设备首先进入扫描(Scan)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设备在其支持的所有频段上都会发送探测请求(Probe Request)帧。Scan阶段完成后,设备进入发现(Find)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设备将在监听(Listen)和搜索(Search)状态中切换。当设备处于Find阶段中的Search状态时,它将在信道1、6、11上发送Probe Request帧;当设备处于Find阶段中的Listen状态时,它将在信道1、6、11上监听Probe Request帧。当两个设备处于同一信道时,一方发送的Probe Request帧能被对方设备接收到,实现设备发现。这个阶段的信道扫描一般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两方设备中的一方设备可以通过行动(Action)帧告知另一方设备信道切换参数,之后,两方设备均切换到该信道切换参数指示的同一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在本方案中,无需两方设备进行多次信道扫描,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两方设备建立Wi-Fi P2P连接是指,两方设备均切换到同一信道进行业务传输,实现对等实体之间的数据通信,并不表示两方设备是通过Wi-Fi Direct技术进行了连接。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Wi-Fi通信系统进行介绍。请参见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通信系统的示意图。Wi-Fi通信系统10可以包括终端设备100、AP设备200、家居设备300以及家居设备400。其中:
AP设备200,是为Wi-Fi设备提供网络接入的设备,图1中示例为无线路由器。AP设备200可以将各个Wi-Fi设备(示例为,终端设备100、家居设备300以及家居设备400)连接到一起,接入以太网,从而达到网络覆盖的目的。
终端设备100,可以为移动终端、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等具备无线通讯功能的电子设备,图1中以移动终端为例。家居设备300以及家居设备400为具有无线通讯功能的电子设备,图1中以家居设备300为智能灯,家居设备400为智能电视为例。该Wi-Fi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其他家居设备,例如,智能冰箱、智能音箱、空气净化器等等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电子设备,该家居设备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100、家居设备300以及家居设备400连接在同一AP设备200提供的Wi-Fi网络中。
举例来说,本申请的应用场景可以是基于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802.11b/g/n/ax协议标准的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 b/g/n/b/g/n/ax协议标准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b/g/n/ax协议标准的车联网(Vehicle-to-X,V2X)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b/g/n/ax协议标准的其它网络,还可以是基于802.11ax的下一代WLAN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ax下一代协议标准的IoT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ax的下一代协议标准的车联网网络,或者是基于IEEE802.11ax的下一代协议标准的其它网络,还可以是未来协议标准的其他WLAN网络。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100可以为一种电子设备,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子设备10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A,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10的结构示意图。
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处理器110,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内部存储器121,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130,充电管理模块140,电源管理模块141,电池142,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传感器模块180,按键190,马达191,指示器192,摄像头193,显示屏194,以及用户身份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module,SIM)卡接口195等。其中传感器模块180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180A,陀螺仪传感器180B,气压传感器180C,磁传感器180D,加速度传感器180E,距离传感器180F,接近光传感器180G,指纹传感器180H,温度传感器180J,触摸传感器180K,环境光传感器180L,骨传导传感器180M等。
应该理解的是,图2A所示电子设备10仅是一个范例,并且电子设备10可以具有比图2A中所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多个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例如:处理器110可以包括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AP),调制解调处理器,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unit,GPU),图像信号处理器(image signal processor,ISP),控制器,存储器,视频编解码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基带处理器,和/或神经网络处理器(neural-network processing unit,NPU)等。其中,不同的处理单元可以是独立的器件,也可以集成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中。
其中,控制器可以是电子设备10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控制器可以根据指令操作码和时序信号,产生操作控制信号,完成取指令和执行指令的控制。
处理器110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110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110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口。接口可以包括集成电路(inter-integrated circuit,I2C)接口,集成电路内置音频(inter-integrated circuitsound,I2S)接口,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PCM)接口,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UART)接口,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 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MIPI),通用输入输出(general-purposeinput/output,GPIO)接口,用户身份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接口,和/或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等。
I2C接口是一种双向同步串行总线,包括一根串行数据线(serial data line,SDA)和一根串行时钟线(derail clock line,SCL)。处理器110可以通过I2C接口耦合触摸传感器180K,使处理器110与触摸传感器180K通过I2C总线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10的触摸功能。
I2S接口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可以包含多组I2S总线。处理器110可以通过I2S总线与音频模块170耦合,实现处理器110与音频模块170之间的通信。
PCM接口也可以用于音频通信,将模拟信号抽样,量化和编码。在一些实施例中,音频模块170与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通过PCM总线接口耦合。
UART接口是一种通用串行数据总线,用于异步通信。该总线可以为双向通信总线。它将要传输的数据在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之间转换。
MIPI接口可以被用于连接处理器110与显示屏194,摄像头193等外围器件。MIPI接口包括摄像头串行接口(camera serial interface,CSI),显示屏串行接口(displayserial interface,DSI)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和显示屏194通过DSI接口通信,实现电子设备10的显示功能。
GPIO接口可以通过软件配置。GPIO接口可以被配置为控制信号,也可被配置为数据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GPIO接口可以用于连接处理器110与摄像头193,显示屏194,无线通信模块160,音频模块170,传感器模块180等。
USB接口130是符合USB标准规范的接口,具体可以是Mini USB接口,Micro USB接口,USB Type C接口等。USB接口130可以用于连接充电器为电子设备10充电,也可以用于电子设备10与外围设备之间传输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示意的各模块间的接口连接关系,只是示意性说明,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10的结构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也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接口连接方式,或多种接口连接方式的组合。
充电管理模块140用于从充电器接收充电输入。其中,充电器可以是无线充电器,也可以是有线充电器。充电管理模块140为电池14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电源管理模块141为电子设备供电。
电源管理模块141用于连接电池142,充电管理模块140与处理器110。电源管理模块141接收电池142和/或充电管理模块140的输入,为处理器110,内部存储器121,外部存储器,显示屏194,摄像头193,和无线通信模块160等供电。
电子设备10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通过天线1,天线2,移动通信模块150,无线通信模块160,调制解调处理器以及基带处理器等实现。
天线1和天线2用于发射和接收电磁波信号。电子设备10中的每个天线可用于覆盖单个或多个通信频带。不同的天线还可以复用,以提高天线的利用率。例如:可以将天线1复用为无线局域网的分集天线。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天线可以和调谐开关结合使用。
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上的包括2G/3G/4G/5G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滤波器,开关,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low noise amplifier,LNA)等。移动通信模块150可以由天线1接收电磁波,并对接收的电磁波进行滤波,放大等处理,传送至调制解调处理器进行解调。移动通信模块150还可以对经调制解调处理器调制后的信号放大,经天线1转为电磁波辐射出去。
调制解调处理器可以包括调制器和解调器。其中,调制器用于将待发送的低频基带信号调制成中高频信号。解调器用于将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解调为低频基带信号。随后解调器将解调得到的低频基带信号传送至基带处理器处理。低频基带信号经基带处理器处理后,被传递给应用处理器。应用处理器通过音频设备(不限于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等)输出声音信号,或通过显示屏194显示图像或视频。
无线通信模块160可以提供应用在电子设备10上的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 area networks,WLAN)(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网络),蓝牙(bluetooth,BT),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红外技术(infrared,IR)等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的天线1和移动通信模块150耦合,天线2和无线通信模块160耦合,使得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以及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包括全球移动通讯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码分多址接入(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access,WCDMA),时分码分多址(time-division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SCDM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BT,GNSS,WLAN,NFC,FM,和/或IR技术等。
电子设备10通过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显示功能。GPU为图像处理的微处理器,连接显示屏194和应用处理器。GPU用于执行数学和几何计算,用于图形渲染。处理器11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GPU,其执行程序指令以生成或改变显示信息。
显示屏194用于显示图像,视频等。显示屏194包括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或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的,AMOLED),柔性发光二极管(flex light-emittingdiode,FLED),Miniled,MicroLed,Micro-oLed,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emitting diodes,QLED)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显示屏194,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ISP,摄像头193,视频编解码器,GPU,显示屏194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拍摄功能。
ISP用于处理摄像头193反馈的数据。例如,拍照时,打开快门,光线通过镜头被传递到摄像头感光元件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头感光元件将所述电信号传递给ISP处理,转化为肉眼可见的图像。
摄像头193用于捕获静态图像或视频。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1个或N个摄像头193,N为大于1的正整数。
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数字信号,除了可以处理数字图像信号,还可以处理其他数字信号。例如,当电子设备10在频点选择时,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对频点能量进行傅里叶变换等。
视频编解码器用于对数字视频压缩或解压缩。电子设备10可以支持一种或多种视频编解码器。这样,电子设备10可以播放或录制多种编码格式的视频,例如:动态图像专家组(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MPEG)1,MPEG2,MPEG3,MPEG4等。
NPU为神经网络(neural-network,NN)计算处理器。通过NPU可以实现电子设备10的智能认知等应用,例如:图像识别,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文本理解等。
外部存储器接口120可以用于连接外部存储卡,例如Micro SD卡,实现扩展电子设备10的存储能力。外部存储卡通过外部存储器接口120与处理器110通信,实现数据存储功能。例如将音乐,视频等文件保存在外部存储卡中。
内部存储器121可以用于存储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代码,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包括指令。处理器110通过运行存储在内部存储器121的指令,从而执行电子设备1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内部存储器121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电子设备10使用过程中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
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音频模块170,扬声器170A,受话器170B,麦克风170C,耳机接口170D,以及应用处理器等实现音频功能。例如音乐播放,录音等。
音频模块170用于将数字音频信息转换成模拟音频信号输出,也用于将模拟音频输入转换为数字音频信号。音频模块170还可以用于对音频信号编码和解码。
扬声器170A,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扬声器170A收听音乐,或收听免提通话。
受话器170B,也称“听筒”,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当电子设备10接听电话或语音信息时,可以通过将受话器170B靠近人耳接听语音。
麦克风170C,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170C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170C。电子设备10可以设置至少一个麦克风170C。
耳机接口170D用于连接有线耳机。耳机接口170D可以是USB接口130,也可以是3.5mm的开放移动电子设备平台(open mobile terminal platform,OMTP)标准接口,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the USA,CTIA)标准接口。
压力传感器180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180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
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确定电子设备10的运动姿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陀螺仪传感器180B确定电子设备10围绕三个轴(即,x,y和z轴)的角速度。陀螺仪传感器180B可以用于拍摄防抖。陀螺仪传感器180B还可以用于导航,体感游戏场景。
气压传感器180C用于测量气压。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通过气压传感器180C测得的气压值计算海拔高度,辅助定位和导航。
磁传感器180D包括霍尔传感器。电子设备10可以利用磁传感器180D检测翻盖皮套的开合。
加速度传感器180E可检测电子设备10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电子设备10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电子设备姿态,应用于横竖屏切换,计步器等应用。
距离传感器180F,用于测量距离。电子设备10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
接近光传感器180G可以包括例如发光二极管(LED)和光检测器,例如光电二极管。发光二极管可以是红外发光二极管。电子设备10通过发光二极管向外发射红外光。电子设备10使用光电二极管检测来自附近物体的红外反射光。
环境光传感器180L用于感知环境光亮度。电子设备10可以根据感知的环境光亮度自适应调节显示屏194亮度。
指纹传感器180H用于采集指纹。电子设备10可以利用采集的指纹特性实现指纹解锁,访问应用锁,指纹拍照,指纹接听来电等。
温度传感器180J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利用温度传感器180J检测的温度,执行温度处理策略。
触摸传感器180K,也称“触控面板”。触摸传感器180K可以设置于显示屏194,由触摸传感器180K与显示屏194组成触摸屏,也称“触控屏”。触摸传感器180K用于检测作用于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触摸传感器可以将检测到的触摸操作传递给应用处理器,以确定触摸事件类型。例如,触摸事件类型可以是单击事件、双击事件、长按事件、按压(forcetouch)事件、拖拽事件,等等。可以通过显示屏194提供与触摸操作相关的视觉输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触摸传感器180K也可以设置于电子设备10的表面,与显示屏194所处的位置不同。
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振动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骨传导传感器180M可以获取人体声部振动骨块的振动信号。骨传导传感器180M也可以接触人体脉搏,接收血压跳动信号。
按键190包括开机键,音量键等。按键190可以是机械按键。也可以是触摸式按键。电子设备10可以接收按键输入,产生与电子设备1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
马达191可以产生振动提示。马达191可以用于来电振动提示,也可以用于触摸振动反馈。例如,作用于不同应用(例如拍照,音频播放等)的触摸操作,可以对应不同的振动反馈效果。
指示器192可以是指示灯,可以用于指示充电状态,电量变化,也可以用于指示消息,未接来电,通知等。
SIM卡接口195用于连接SIM卡。SIM卡可以通过插入SIM卡接口195,或从SIM卡接口195拔出,实现和电子设备10的接触和分离。电子设备10可以支持1个或N个SIM卡接口,N为大于1的正整数。SIM卡接口195可以支持Nano SIM卡,Micro SIM卡,SIM卡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10采用eSIM,即:嵌入式SIM卡。eSIM卡可以嵌在电子设备10中,不能和电子设备10分离。
电子设备10的软件系统可以采用分层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微核架构,微服务架构,或云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以分层架构的Android系统为例,示例性说明电子设备10的软件结构。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的软件结构框图。
分层架构将软件分成若干个层,每一层都有清晰的角色和分工。层与层之间通过软件接口通信。在一些实施例中,将Android系统分为四层,从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应用框架层,安卓运行时(Android runtime)和系统库,以及内核层。
应用层可以包括一系列应用包。
如图2B所示,应用包可以包括相机,图库,日历,通话,地图,导航,WLAN,蓝牙,音乐,视频,短信息等应用。
应用框架层为应用层的应用提供应用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API)和编程框架。应用框架层包括一些预先定义的函数。
如图2B所示,应用框架层可以包括窗口管理器,内容提供器,视图系统,电话管理器,资源管理器,通知管理器等。
窗口管理器用于管理窗口程序。窗口管理器可以获取显示屏大小,判断是否有状态栏,锁定屏幕,截取屏幕等。
内容提供器用来存放和获取数据,并使这些数据可以被应用访问。所述数据可以包括视频,图像,音频,拨打和接听的电话,浏览历史和书签,电话簿等。
视图系统包括可视控件,例如显示文字的控件,显示图片的控件等。视图系统可用于构建应用。显示界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视图组成的。例如,包括短信通知图标的显示界面,可以包括显示文字的视图以及显示图片的视图。
电话管理器用于提供电子设备10的通信功能。例如通话状态的管理(包括接通,挂断等)。
资源管理器为应用提供各种资源,比如本地化字符串,图标,图片,布局文件,视频文件等等。
通知管理器使应用可以在状态栏中显示通知信息,可以用于传达告知类型的消息,可以短暂停留后自动消失,无需用户交互。比如通知管理器被用于告知下载完成,消息提醒等。通知管理器还可以是以图表或者滚动条文本形式出现在系统顶部状态栏的通知,例如后台运行的应用的通知,还可以是以对话窗口形式出现在屏幕上的通知。例如在状态栏提示文本信息,发出提示音,智能终端振动,指示灯闪烁等。
Android Runtime包括核心库和虚拟机。Android runtime负责安卓系统的调度和管理。
核心库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java语言需要调用的功能函数,另一部分是安卓的核心库。
应用层和应用框架层运行在虚拟机中。虚拟机将应用层和应用框架层的java文件执行为二进制文件。虚拟机用于执行对象生命周期的管理,堆栈管理,线程管理,安全和异常的管理,以及垃圾回收等功能。
系统库可以包括多个功能模块。例如:表面管理器(surface manager),媒体库(Media Libraries),三维图形处理库(例如:OpenGL ES),2D图形引擎(例如:SGL)等。
表面管理器用于对显示子系统进行管理,并且为多个应用提供了2D和3D图层的融合。
媒体库支持多种常用的音频,视频格式回放和录制,以及静态图像文件等。媒体库可以支持多种音视频编码格式,例如:MPEG4,G.264,MP3,AAC,AMR,JPG,PNG等。
三维图形处理库用于实现三维图形绘图,图像渲染,合成,和图层处理等。
2D图形引擎是2D绘图的绘图引擎。
内核层是硬件和软件之间的层。内核层至少包含显示驱动,摄像头驱动,音频驱动,传感器驱动。
本申请实施例中,家居设备300(或者家居设备400)可以为一种电子设备(以电子设备20为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电子设备20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C,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2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C所示,电子设备20可以包括:处理器301、存储器302、无线通信模块303、以及电源304。这些部件可以通过总线连接。
其中,处理器301可用于读取和执行计算机可读指令,处理器301执行这些应用程序代码以使得电子设备20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实现中,处理器301可主要包括控制器、运算器和寄存器。其中,控制器主要负责指令译码,并为指令对应的操作发出控制信号。运算器主要负责执行定点或浮点算数运算操作、移位操作以及逻辑操作等,也可以执行地址运算和转换。寄存器主要负责保存指令执行过程中临时存放的寄存器操作数和中间操作结果等。具体实现中,处理器301的硬件架构可以是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架构、MIPS架构、ARM架构或者NP架构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01可以用于解析无线通信处理模块303接收到的信号,例如,该接收到的信号可以是电子设备10发送的Action帧。处理器301可以用于根据该Action帧的解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处理操作,例如,在接收到Action帧之后,电子设备20向电子设备10发送确认帧(ACK),或者,该电子设备20还可以根据该action帧的指示切换信道,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01还可以用于生成无线通信处理模块303向外发送的信号,例如电子设备20向电子设备10发送的ACK。
存储器302与处理器301耦合,用于存储各种软件程序和/或多组指令。具体实现中,存储器302可包括高速随机存取的存储器,并且也可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一个或多个磁盘存储设备、闪存设备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设备。存储器302还可以存储通信程序,该通信程序可用于与电子设备10进行通信。
无线通信处理模块303可以包括Wi-Fi通信处理模块。无线通信模块303,可以为电子设备20提供接入WLAN的功能。无线通信模块303,还可以用于支持电子设备20与电子设备10之间的短距离数据交互。
电源304,可以用于向电子设备20包含的各个部件供电。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源304可以是电池,如可充电电池。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20的具体限定。电子设备20可以具有比图2C中所示出的更多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2C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下面基于上述内容中介绍的Wi-Fi通信系统10、电子设备10、电子设备20,结合其他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进行详细说明。示例性的,电子设备10可以是终端设备100,电子设备20可以是家居设备300(智能灯),电子设备20还可以是家居设备400(智能电视)。在本示例中,终端设备100、家居设备300(智能灯)和家居设备400(智能电视)都连接在AP设备200提供的Wi-Fi网络中。示例性的,AP设备200使用20M频宽的信道1进行数据传输。终端设备100、智能灯和智能电视均可以监听20M频宽的信道1。
终端设备100可以对智能灯和智能电视进行管理和控制。参见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100上的显示界面的示意图。用户界面10用于显示智能灯的控制界面。用户界面中包括控件301、控件302和控件303。其中,控件301可以用于调整智能灯的开启/关闭状态。控件302可以用于调整智能灯的显示颜色。控件303可以用于调整智能灯的显示亮度。示例性的,用户可以对控件303进行操作(例如,单击操作、双击操作,等等),来切换智能灯的颜色。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建立自身与智能灯的Wi-Fi P2P连接,来发送控制智能灯的指令,实现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接下来,对终端设备与智能灯实现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过程进行介绍。参见图4,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终端设备在20M频宽的信道1上发送第一Action帧。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一Action帧。Action帧是IEEE802.11协议中规定的一种管理帧,这种管理帧可以触发接收该管理帧的设备执行特定的操作。由于Action帧在信道内无需等待请求发送/允许发送协议(Request To Send/Clear ToSend,RTS/CTS),可以直接发送并被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道上的所有接收设备接收,可以提升建立Wi-Fi P2P连接的效率。
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ction帧的帧格式示意图。如图5所示,Action帧包括多个字段:帧控制(Frame Control)字段、持续时间(Duration)字段、三个地址域(DA、SA、BSS ID)、顺序控制(Seq-ctl)字段、类别(Category)字段、行动帧详情(Actiondetails)字段(包含Action子字段和其他的元素(Elements),元素的字节数是可变的,可按照需求进行定义)、帧校验序列(frame check sequence,FCS)字段。其中,Frame Control字段中包含帧类型(type)子字段,具体的,若该type子字段为00,表示该帧为管理帧;若该type子字段为01,表示该帧为控制帧;若该type子字段为10,表示该帧为数据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ction帧为管理帧。类型(Category)字段,可以用于指示Action帧的类型。示例性的,若该字段为0,则表示该Action帧为频谱管理(spectrum management)类型;若该字段为1,则表示该Action帧为服务质量(QoS)类型;若该字段为3,则表示该Action帧为块确认(Block ACK)类型,等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Category字段可以为127,表示该字段为厂商特定(Vendor specific)类型。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Action帧可以携带信道切换参数,该信道切换参数可以包含信道信息(例如,信道、频宽、协议信息,等等)、切换模式信息(例如,立即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永久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等等)、双频自适应并发(Dual Band AdaptiveConcurrent,DBAC)模式信息(例如,DBAC时隙分配比例,调度周期,等等)以及ACK应答标识中的一项或者多项。
示例性的,参照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Vendor specific字段的帧格式示意图。可选的,图6示出的Vendor specific字段还可以包括其他字段,例如,编码类型(Coding type)、调制编码(MCS)、尾部(Tail)、填充(Padding)等字段。Vendor specific字段包括的多个字段的顺序也是可以变换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具体限定。其中,Vendorspecific字段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Value字段,示例为2个。另外,各个字段的格式定义可以参照表1以及表2所示。
示例性的,参见表1,表1中示意了一种可行的对Vendor specific字段的格式定义。
表1
Figure BDA0002476575730000181
示例性的,参见表2,表2中示意了一种可行的对Value字段的格式定义。
表2
Figure BDA0002476575730000182
Figure BDA0002476575730000191
接下来,对表2中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其中,SubType(子类型)字段用于指示该SubType字段对应的Value字段的类型,该类型包括信道信息、切换模式、DBAC模式以及ACK应答。具体的,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1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信道信息。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2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切换模式。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3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DBAC模式。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4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ACK应答。可选的,以上取值仅为示例,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取值方式,例如,00、01、10、11,或者01、02、03、04,等等。可选的,Value字段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类型。
SubLength(子长度)字段,可以用于指示SubValue字段的长度。示例性的,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1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信道信息,Value字段中包含3个SubValue字段,SubLength字段的值为3。需要说明的是,表中的SubValue字段仅为示例,可以根据需求,增加或者删减SubValue字段。随着SubValue字段的长度的改变,SubLength字段的值对应改变。
SubValue(子值)字段,可以用于指示信道切换参数。示例性的,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1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信道信息。SubValue 1的值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切换的信道(可以根据Wi-Fi标准信道取值),例如,4代表信道4、6代表信道6、11代表信道11,等等。SubValue2的值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切换的信道所占用的频宽,例如,1代表频宽为1M、2代表频宽为2M、5代表频宽为5M、10代表频宽为10M,等等。SubValue 3的值用于指示WLAN网络所使用的协议,例如,b代表IEEE802.11 b协议、g代表IEEE802.11 g协议、n代表IEEE802.11n协议、ax代表IEEE802.11 ax协议,等等。
在另一示例中,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2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切换模式。SubValue 1的值用于指示切换方式,例如,1代表立即切换模式,2代表延时切换模式,等等。SubValue2的值用于指示切换时长,例如,1代表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可以理解为切换持续时间为一个预设值),2代表永久切换模式(可以理解为在接收到下一个Action帧之前一直保持Wi-Fi P2P连接),等等。SubValue 3的值用于指示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例如,1(分钟)、5(毫秒),2(小时),等等。SubValue 4的值用于指示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例如,5(分钟)、20(分钟),等等。
示例性的,参见图7-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些智能灯发送/接收帧的流程示意图。具体的,图7中第一Action帧包含的信道信息为10M频宽、信道6,切换模式信息为立即切换模式,且永久切换模式。第二Action帧包含的信道信息为20M频宽、信道1,切换模式信息为立即切换模式,且永久切换模式。在智能灯接收到第一Action帧之后,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ACK;之后,智能灯立即切换模式至第一Action帧指示的10M频宽的信道6上。接下来,智能灯按照第一Action帧指示的DBAC模式监听10M频宽的信道6以及20M频宽的信道1。在接收到第二Action帧之前,智能灯会一直持续监听10M频宽的信道6以及20M频宽的信道1。在接收到第二Action帧之后,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ACK;之后,智能灯立即切换模式至第二Action帧指示的20M频宽的信道1上。在接收到下一个Action帧之前,智能灯会持续监听20M频宽的信道1,不再监听10M频宽的信道6。
图8中第一Action帧包含的信道信息为10M频宽、信道6,切换模式信息为延时切换模式,且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为1分钟,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为5分钟。在智能灯接收到第一Action帧之后,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ACK;经过1分钟之后,智能灯切换至第一Action帧指示的10M频宽的信道6上。接下来,智能灯按照第一Action帧指示的DBAC模式监听10M频宽的信道6以及20M频宽的信道1。在Wi-FiP2P连接持续了5分钟之后,智能灯切换回20M频宽的信道1上,不再监听10M频宽的信道6。
另外,第一Action帧包含的切换模式信息还可以为立即切换模式,且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为一个预设值;还可以为延时切换模式,且永久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为一个预设值。这两种方式可以参照图7以及图8介绍的切换方式来理解。
在另一示例中,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3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DBAC模式。SubValue1的值用于指示DBAC时隙分配比例,DBAC时隙分配比例可以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接收设备监听切换前的信道的时长与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的比。例如,DBAC时隙分配比例为7:3,表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接收设备监听切换前的信道的时长与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的比为7:3,等等。需要说明的是,DBAC时隙分配比例也可以为一个比值。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DBAC时隙分配比例也可以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接收设备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与监听切换前的信道的时长的比。SubValue 2的值用于指示调度周期,调度周期可以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切换前的信道的时长与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的和,例如,调度周期为2(分钟),表示相邻的监听切换前的信道的时长与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的和为2(分钟)。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设备监听两个信道的流程示意图。其中,切换前的信道为20M频宽的信道1,切换后的信道为10M频宽的信道6,DBAC时隙分配比例为7:3,调度周期为100毫秒(ms)。
在另一示例中,当SubType字段取值为4时,Value字段的类型为ACK应答。在这种情况下,Vendor specific字段中可以不包含SubValue字段和SubLength字段。这种帧可以是接收设备针对终端设备发送的Action帧的响应,表示接收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Action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取值仅为示例,还可以存在其他的取值方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和当前空口信道的情况,确定该第一Action帧中包含的信道切换参数。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在确定信道切换参数中的信道信息时,选取当前终端设备所处环境中未被占用的信道、频宽。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扫描环境中的AP信息(例如,信道、频宽,等等),根据扫描到的AP信息确定信道切换参数中的信道信息为未被占用的信道、频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环境中所有的信道均被占用,终端设备可以在这些信道中选取较为空闲的信道、频宽。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还可以结合信道的通信质量来确定信道、频宽,也即,终端设备可以选取未被占用(或者较为空闲),且通信质量较好的信道、频宽。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还可以结合业务需求来确定频宽,举例而言,若该业务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较大,则可以确定较大的频宽,若该业务需要传输的数据量较小,则可以确定较小的频宽。
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确定信道切换参数中的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示例性的,若业务要求接收Action帧的接收设备快速切换信道,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切换模式为立即切换模式。在另一示例中,若业务要求接收设备在预设时间上切换信道,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切换模式为延时切换模式。在另一示例中,若业务要求在切换后的通信信道上传输的数据较多,则终端设备可以确定DBAC时隙分配比例中,监听切换后的信道的时长的占比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为加密之后的帧。终端设备可以根据需要控制的接收设备(在本示例中,即为智能灯)的秘钥来加密该Action帧。具体的,终端设备和一个或多个接收设备预先协商有秘钥,秘钥与接收设备具有对应关系,不同的接收设备对应的秘钥不同。
S102、智能灯接收该第一Action帧,响应于该第一Action帧,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L2 ACK。
其中,L2 ACK为基于MAC层的ACK,用于指示接收设备(即,智能灯)成功接收到该第一Action帧。
S103、当智能灯成功解析该第一Action帧时,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自定义ACK。
具体的,智能灯可以使用预先协商的秘钥对该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可以获取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的信道切换参数。由于该第一Action帧是终端设备根据智能灯的秘钥来加密的,所以智能灯可以成功解析出该第一Action帧。其中,该自定义ACK可以为上述内容中介绍的SubType字段取值为4的Action帧。即,该自定义ACK为ACK应答,用于指示智能灯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第一Action帧。
在一些实施例中,智能灯向终端设备发送的自定义ACK可以为加密之后的帧。加密使用的秘钥可以为终端设备与智能灯预先协商的秘钥。
S104、智能灯根据解析出的信道切换参数进行信道切换。
示例性的,该信道切换参数可以为信道6、10M频宽、立即切换模式、永久切换模式。
S105、智能电视接收该第一Action帧,响应于该第一Action帧,智能电视向终端设备发送L2 ACK。
其中,该L2 ACK用于指示智能电视成功接收到该第一Action帧。
S106、智能电视无法解析出该第一Action帧,智能电视丢弃该第一Action帧。
具体的,智能电视可以使用预先协商的秘钥对该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由于该第一Action帧是终端设备根据智能灯的秘钥来加密的,所以智能电视无法成功解析出该第一Action帧。
S107、在终端设备接收到智能灯发送的自定义ACK之后,终端设备根据信道切换参数进行信道切换。
此时,终端设备和智能灯均切换到了10M频宽的信道6上,终端设备和智能灯可以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执行控制智能灯的点对点业务。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发送了第一Action之后,立即进行信道切换,或者,发送了第一Action,并等待第一预设时间之后再进行信道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在发送了第一Action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内,终端设备没有接收到自定义ACK,终端设备可以再次发送第一Action帧。可选的,终端设备可以尝试再次发送N次第一Action帧,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S108、终端设备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向智能灯发送控制指令。
示例性的,该控制指令可以为指示智能灯切换颜色的控制指令。
S109、在智能灯接收该控制指令之后,智能灯根据该控制指令进行颜色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步骤S109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0、终端设备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向智能灯发送第二Action帧。
其中,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智能灯切换回20M频宽的信道1。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二Action帧可以为加密之后的帧。加密使用的秘钥可以为终端设备与智能灯预先协商的秘钥。
S111、在智能灯接收到该第二Action帧之后,智能灯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向终端设备发送L2 ACK。
S112、智能灯根据第二Action帧切换回20M频宽的信道1。
此时,终端设备与智能灯的不再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进行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智能等接收到该第二Action帧之后,可以使用预先协商的秘钥对该第二Action帧进行解析。当智能灯成功解析该第二Action帧时,智能灯根据该Action帧的指示切换回20M频宽的信道1,并向终端设备发送自定义ACK。具体的,该自定义ACK为ACK应答,用于指示智能灯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第二Action帧。上述图4介绍的终端设备与智能灯之间的信息交互还可以参见图10所示。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Wi-Fi P2P连接过程中发送/接收帧的流程图。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在20M频宽的信道1上发送的Action帧携带的信道切换参数包含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则智能灯在该固定时长到达时,即可切换回20M频宽的信道1。
通过上述内容中介绍的建立Wi-Fi P2P连接的方法,可以避免电子设备扫描信道造成的时间浪费的问题,能够使得电子设备按照业务需求进行信道切换,提升建立Wi-FiP2P连接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终端设备与智能灯在10M频宽的信道6上通信时的信号干扰,避免控制指令丢包,终端设备还可以在切换至10M频宽的信道6之前,在与10M频宽的信道6交叠(或称为相邻)的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以下对这种方法进行进一步的介绍。
现有技术中,self-CTS报文用于解决使用IEEE802.11g协议的终端设备和使用IEEE802.11b协议的终端设备之间互相干扰的问题。在一些应用场景中,在WLAN网络中同时存在使用IEEE802.11g协议的终端设备和使用IEEE802.11b协议的终端设备。由于使用不同协议的两种终端设备使用不同的物理层调制技术,示例性的,使用IEEE802.11b协议的终端设备使用CCK调制技术,使用IEEE802.11g协议的终端设备使用ERP-OFDM调制技术;因此,使用不同协议的两种终端设备无法察觉到对方设备的数据传输。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信道中的数据包碰撞,导致数据包丢包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用IEEE802.11g协议的终端设备在传输数据包之前,先在信道中发送self-CTS报文。接收到self-CTS报文的使用IEEE802.11b协议的终端设备,在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会保持静默(即不发送数据),从而避免两种终端设备的数据包发生碰撞的问题。
根据Wi-Fi协议本身的机制和物理层原理可知,不同Wi-Fi终端之间如果在同信道或相邻信道发射就会导致干扰,Wi-Fi协议本身引入了RTS/CTS/退避算法/PCF等机制来解决干扰问题,但只在相同信道/相同带宽内生效,无法解决跨信道/不同带宽终端设备的互相干扰。
参见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道划分的示意图。参见表3,是2400MHz频段WLAN信道配置表。
表3
信道 中心频率(MHz) 信道低端/高端频率
1 2412 2401/2423
2 2417 2406/2428
3 2422 2411/2433
4 2427 2416/2438
5 2432 2421/2443
6 2437 2426/2448
7 2442 2431/2453
8 2447 2436/2458
9 2452 2441/2463
10 2457 2446/2468
11 2462 2451/2473
12 2467 2456/2478
13 2472 2461/2483
结合图11和表3可知,处于相邻信道/不同频宽信道的终端设备也可能产生干扰。例如,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系统20的示意图。在通信系统20中,包括AP设备500、AP设备800、AP设备900、家居设备600、终端设备700和终端设备1000。AP设备500为家居设备600提供频宽20M的信道11(2451-2473)。AP设备800为终端设备700提供频宽20M的信道6(2427-2447)。AP设备900为终端设备1000提供频宽20M的信道4(2417-2437)。其中,20M的信道6(2427-2447)与频宽20M的信道4(2417-2437)的频域范围有重叠的部分,终端设备700和终端设备1000之间可能产生干扰。频宽20M的信道11(2451-2473)与20M的信道6(2427-2447)、频宽20M的信道4(2417-2437)的频域范围不存在重叠部分,家居设备600与终端设备1000、家居设备600与终端设备700不会产生干扰。
为了提升Wi-Fi P2P连接通信的可靠性,避免碰撞造成的丢包问题,终端设备还可以在切换至10M频宽的信道6之前,在与10M频宽的信道6交叠(或称为相邻)的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交叠的信道是指与10M频宽的信道6的频率范围有重叠部分的信道,例如,频宽20M的信道4(2417-2437)。
也即是说,在上述方法的步骤S107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判断环境中是否存在与Wi-Fi P2P通信所使用的信道(示例为10M频宽的信道6)交叠的信道。当终端设备确定存在与10M频宽的信道6交叠的信道时,终端设备在该交叠的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该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该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该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之后,终端设备再执行步骤S107。当终端设备确定不存在与10M频宽的信道6交叠的信道时,终端设备直接执行步骤S107。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按照预设方式(例如,按照预设周期)扫描并存储环境中的AP信息(例如,信道、频宽,等等),根据存储的AP信息与Wi-Fi P2P通信所使用的信道,确定是否存在交叠的信道。举例而言,终端设备扫描到了已使用的信道为:频宽20M的信道4、频宽20M的信道6和频宽40M的信道36。Wi-Fi P2P通信所使用的信道为频宽10M的信道6。那么,确定出的交叠的信道为频宽20M的信道4和频宽20M的信道6。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确定环境中的交叠的信道之前,终端设备可以判断业务(即,Wi-Fi P2P连接之后所需要执行的业务)是否为高优先级业务,若该业务为高优先级业务,终端设备再对交叠的信道进行确认;若该业务不为高优先级业务,则不进行发送self-CTS报文的步骤。其中,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进行预设。示例性的,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为对时延要求或者对通信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为同步播放音/视频业务、音/视频通话、投屏场景中的游戏操控业务,等等。参见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发送self-CTS报文的流程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在所有存在交叠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仅在自身接入过的,且存在交叠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终端设备对未接入过的AP信道可能并不存在控制权限,若在未接入过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可能会对其他用户使用的Wi-Fi网络造成影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对需要扫描的AP信道的信息进行预存。例如,用户可以在终端设备中录入家庭网络中的多个AP信道的信息。终端设备可以在已有预存信息,且存在交叠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
参见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Wi-Fi通信系统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
其中,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双频自适应并发DBAC模式信息。示例性的,可参照图4对应的实施例中的介绍,第一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终端设备100,第二设备可以是图1中的家居设备300,第一信道可以是20M频宽的信道1。示例性的,所述第一Action帧可以参照图5对应的内容的介绍。
S302、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并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示例性的,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可以参照表2对应的内容中的介绍,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
S303、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S304、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示例性的,该Wi-Fi点对点业务可以是图4对应的实施例中的介绍的,终端设备100控制家居设备300(智能灯)进行颜色切换的业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Wi-Fi通信系统还包括接入点AP,所述AP、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信道进行通信。示例性的,该AP可以是图1中的AP设备200。AP设备200、终端设备100和家居设备300(智能灯)均可以通过20M频宽的信道1进行通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示例性的,立即切换模式的方式可以参照图7对应的内容的介绍,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示例性的,延时切换模式的方式可以参照图8对应的内容的介绍,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二Action帧,并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示例性的,永久切换模式的方式可以参照图7对应的内容的介绍,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第一信道可以是20M频宽的信道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示例性的,固定时长切换模式的方式可以参照图8对应的内容的介绍,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第一信道可以是20M频宽的信道1。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示例性的,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和第二信道的示意图可以参照图9所示,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为7:3,所述调度周期为100ms。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示例性的,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可以为6,频宽可以为10M。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的方式可以为: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信道上广播所述第一Action帧。通过广播的方式,无需等待RTS/CTS,可以直接发送第一Action帧并被终端设备所发送的信道上的所有接收设备接收,可以提升建立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所述第一设备根据已使用的通信信道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其中,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重叠的频带,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最空闲的信道,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通信质量最好的信道。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切换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的切换方式和/或切换时长,所述DBAC模式信息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或调度周期;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的需求确定所述切换模式信息以及所述DBAC模式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满足Wi-Fi点对点业务的通信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预存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其他接收设备响应第一Action帧而执行误操作的问题。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ACK;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包括: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和所述ACK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通过这种方式,第一设备可以明确第二设备是否成功接收并解析出第一Action帧,提升实现Wi-Fi点对点业务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当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示例性的,第一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100,第二信道可以是10M频宽的信道6,第三信道可以是频宽20M的信道4。终端设备100可以在切换至10M频宽的信道6之前,在频宽20M的信道4上发送self-CTS报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Wi-Fi点对点业务的通信质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其中,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进行预设。示例性的,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为对时延要求或者对通信质量要求较高的业务。例如,该高优先级业务可以为同步播放音/视频业务、音/视频通话、投屏场景中的游戏操控业务,等等。由于发送self-CTS报文会对接收设备要进行的其他通信业务造成影响,因此可以选择性的在进行高优先级业务前发送self-CTS报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终端设备对未接入过的AP信道可能并不存在控制权限,若在未接入过的AP信道上发送self-CTS报文,可能会对其他用户使用的Wi-Fi网络造成影响。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计算机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应用于通信设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应用于通信设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内容中介绍的第二设备所执行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5)

1.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Wi-Fi通信系统,所述Wi-Fi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一行为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双频自适应并发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所述第一信道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进行通信;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并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Fi通信系统还包括接入点AP,所述AP、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信道进行通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二信道向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二Action帧,并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通过第一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在所述第一信道上广播所述第一Action帧。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已使用的通信信道确定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其中,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不存在重叠的频带,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最空闲的信道,或者所述第二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通信质量最好的信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切换模式信息包括所述第二设备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的切换方式和/或切换时长,所述DBAC模式信息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或调度周期;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的需求确定所述切换模式信息以及所述DBAC模式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预存有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第一Action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
所述第一设备接收所述第二设备发送的所述ACK;
其中,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和所述ACK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在第一信道上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Action帧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当前所述第一设备所处的环境中已使用的通信信道;
当所述第一设备确定存在第三信道时,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其中,所述第三信道为所述已使用的通信信道中的一个,所述第三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存在重叠的频带,所述self-CTS报文用于指示接收到所述self-CTS报文的接收设备在所述self-CTS报文声明的信道占用时间内保持静默。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设备通过所述第三信道发送self-CTS报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设备确定所述Wi-Fi点对点业务为高优先级的业务。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备存储有所述第一设备已成功接入的AP的历史信息,提供所述第三信道的AP的信息包含于所述历史信息。
17.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一信道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第二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第二信道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第二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24.根据权利要求17-2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设备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二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
所述第二设备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第二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
25.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以下操作:
通过第一信道接收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Action帧,所述第一Action帧中携带信道切换参数,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以下项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组合: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切换模式信息、DBAC模式信息;所述第一信道用于所述第一设备和所述通信设备进行通信,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根据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通过所述第二信道与所述第一设备进行Wi-Fi点对点业务通信。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立即切换模式,所述立即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响应于所述第一Action帧即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延时切换模式、延时切换模式对应的延长时间;所述延时切换模式和所述延长时间,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延时所述延长时间后切换至所述第二信道。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永久切换模式,所述永久切换模式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持续监听所述第二信道和所述第一信道;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
接收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二Action帧,所述第二Action帧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根据所述第二Action帧切换至所述第一信道。
29.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对应的切换持续时间;所述固定时长切换模式和所述切换持续时间,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在切换到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为所述切换持续时间后,切换回所述第一信道。
30.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信道切换参数包括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调度周期,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用于指示在一个调度周期内所述通信设备监听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比,所述调度周期用于指示相邻的监听所述第一信道的时长与监听所述第二信道的时长的和;
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所述DBAC时隙分配比例和所述调度周期监听所述第一信道和所述第二信道。
31.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信息包括所述第二信道的信道标识和频宽,所述频宽小于20M。
32.根据权利要求25-31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Action帧由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秘钥加密。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得所述通信设备还执行以下操作:
根据所述通信设备对应的秘钥对所述第一Action帧进行解析,以确定所述信道切换参数;
向所述第一设备发送确认字符ACK,所述ACK是针对所述第一Action帧的响应,所述ACK用于指示所述通信设备已成功接收并解析出所述第一Action帧。
34.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7-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指令在通信设备上运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2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365426.2A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16419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5426.2A CN111641979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EP21797150.6A EP4132098A4 (en) 2020-04-30 2021-04-25 IMPLEMENTATION METHOD FOR WIFI PEER-TO-PEER SERVICE AND RELATED DEVICE
PCT/CN2021/089661 WO2021218864A1 (zh) 2020-04-30 2021-04-25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KR1020227041394A KR20230008147A (ko) 2020-04-30 2021-04-25 Wi-fi 피어 투 피어 서비스 구현 방법 및 관련 디바이스
US17/976,256 US20230069398A1 (en) 2020-04-30 2022-10-28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Wi-Fi Peer-To-Peer Service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5426.2A CN111641979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1979A CN111641979A (zh) 2020-09-08
CN111641979B true CN111641979B (zh) 2021-12-03

Family

ID=723319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5426.2A Active CN111641979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9398A1 (zh)
EP (1) EP4132098A4 (zh)
KR (1) KR20230008147A (zh)
CN (1) CN111641979B (zh)
WO (1) WO202121886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97182B2 (en) * 2010-08-11 2014-11-25 Pantech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uting information, an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cquiring channel state using same
CN111641979B (zh) * 2020-04-30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4339897A (zh) * 2020-09-30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电子设备、芯片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3709555B (zh) * 2021-08-27 2023-03-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视频连接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15967996A (zh) * 2021-10-11 2023-04-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灵活以太的时隙资源配置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988643A (zh) * 2021-10-14 2023-04-1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WiFi P2P连接方法、电子设备和介质
CN114598414B (zh) * 2022-05-09 2022-09-2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时间片的配置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980235B (zh) * 2022-07-29 2022-12-0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77683B2 (en) * 2005-11-03 2011-12-13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performing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ations within a basic service set
US9173218B2 (en) * 2010-11-02 2015-10-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rotocols for enabling mode 1 and mode 2 devices in TV white space networks
US10064224B2 (en) * 2012-09-28 2018-08-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fidelity direct (WFD) connection in a WFD network environment
CA2890323C (en) * 2012-11-05 2018-12-04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searching for or advertising service in direct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same
US9998535B2 (en) * 2014-05-02 2018-06-12 Apple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rdinating multiple peer-to-peer networks
CN104469958B (zh) * 2014-12-31 2018-07-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双频通信的方法和wlan设备
US10531307B2 (en) * 2016-02-29 2020-01-07 Apple Inc. Mechanisms for LAA/LTE-U detection to mitigate impact on Wi-Fi performance
EP3493596B1 (en) * 2016-08-10 2020-07-2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selecting and switching channel, wireless access point and system
US11140590B2 (en) * 2016-11-15 2021-10-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Handling neighbour relationships
CN108243484B (zh) * 2016-12-26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的接入方法、接入点ap和站点sta
CN108471630B (zh) * 2018-06-12 2022-06-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传输速率调整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743712A (zh) * 2018-12-29 2019-05-10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1641979B (zh) * 2020-04-30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1979A (zh) 2020-09-08
WO2021218864A1 (zh) 2021-11-04
EP4132098A4 (en) 2023-08-23
EP4132098A1 (en) 2023-02-08
KR20230008147A (ko) 2023-01-13
US20230069398A1 (en) 2023-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1979B (zh) 一种Wi-Fi点对点业务的实现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CN112399390B (zh) 一种蓝牙回连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497909B (zh) 一种设备交互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4390337B (zh) 投屏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3438354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20132818A1 (zh) 无线短距离音频共享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1464689A (zh) 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终端设备
CN112822663A (zh) 蓝牙连接方法及相关装置
JP7234379B2 (ja) スマートホームデバイスによってネットワークにアクセス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CN114077464A (zh) 显示控制方法和装置
KR102491006B1 (ko)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JP7193647B2 (ja) 接続確立方法および端末デバイス
CN11364560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WO2022042637A1 (zh) 一种蓝牙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3678481B (zh) 无线音频系统、音频通讯方法及设备
CN113613230B (zh) 一种扫描参数的确定方法及电子设备
WO2022267917A1 (zh) 蓝牙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15250492A (zh) 通信资源调度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5150897A (zh) 通信资源协作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697960A (zh) 一种连接外部摄像头的方法及系统
CN115079981A (zh) 设备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354876A (zh) 一种数据迁移方法、电子设备和组网系统
CN115604773A (zh) 一种通道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15412387A (zh) 一种音频播放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