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30736A - 集成机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集成机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30736A
CN111630736A CN201880082986.8A CN201880082986A CN111630736A CN 111630736 A CN111630736 A CN 111630736A CN 201880082986 A CN201880082986 A CN 201880082986A CN 111630736 A CN111630736 A CN 1116307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riable position
control
state
join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298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30736B (zh
Inventor
里卡尔多·阿尔贝托·马蒂奥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ik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ik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ik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ik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307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07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30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3073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0Bridging contacts
    • H01H1/2025Bridging contacts comprising two-parallel bridg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02Bases, casing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12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 H01H1/1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 H01H1/24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 H01H1/26Conta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in which co-operating contacts engage by abutting with resilient mounting with spring blade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00Contacts
    • H01H1/58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contacts; Terminals
    • H01H1/5805Connections to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1Bases; Casings; Covers structurally combining a relay and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e.g. varistor, R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icromachines (AREA)
  •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集成机电装置(1),包括支撑体(100);第一和第二固定接头(158、158’);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1、M2、M3、M4);第一和第二控制电路(138、138’);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与第一控制电路(138)相连,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与第二控制电路(138’)相连;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1、M2、M3、M4)、第一和第二固定接头(158、158’)被设计成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1、M2、M3、M4)的任一定位配置中,第一和第二固定接头(158、158’)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至少一个第一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110’)的连接端区域(100A)位于第一连接平面(x1)上,每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的连接端区域(112A)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x2)上。

Description

集成机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电装置,特别是用于高度集成的电气设备的机电装置。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相对的双支座的集成机电装置,该双支座具有给定的内部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产品的最新发展使得可以减小消费性和工业电子产品的整体尺寸。特别地,产品尺寸的减小是内部组件设计不断改进的自然结果(内部组件经常根据新技术进行重新设计)。
当前机电装置的生产观念是将其组装在电路板上,这与本发明不同,其涉及生产较大的电路板,并且对于多个重叠电路板,还需要使用在至少两个电路板之间形成电连接的连接器,这进一步增加了空间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集成机电装置,其可用于具有多个电路板或成形为形成两个区域的重叠(所述机电装置可插入其内)的单个电路板的所有产品中。
这样的结构允许通过减小例如构成产品的电路板的面积(例如,通过消除连接在各个电子板之间的内部连接器并由此消除其安装区域)来进一步集成这类产品。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限定的特征的集成机电装置实现了前述和其它目的和优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限定在了从属权利要求中,该些从属权利要求为本说明书的组成部分。
总之,本发明涉及一种集成机电装置,其包括支撑体,所述支撑体包括多个侧面。
所述集成机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头和第二固定接头、第一可变位置接头、第二可变位置接头、第三可变位置接头、第四可变位置接头、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和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的第一控制电路和设置成控制第二可变位置接头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的第二控制电路、及多个信号传导端子。
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包括与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相连的第一信号传导端子、与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相连的第二信号传导端子、与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相连的第三信号传导端子及与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相连的第四信号传导端子。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相连,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相连。
所述第一信号传导端子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头电连接,并且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第一状态到所述第二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第二状态到所述第一状态的转变。
所述第三信号传导端子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电连接,并且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头相连。所述第一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第一状态到所述第二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第二状态到所述第一状态的转变。
所述第二控制传导端子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
所述第四传导端子和所述第一固定接头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所述第二控制电路控制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
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一固定接头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被制成使得在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和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的任何定位配置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和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均包括相应的相对于所述支撑体位于远端的连接端区域。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设置在第一连接平面上,并且,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上。
所述第二连接平面不同于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
附图简要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通过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将变得明显,该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仅参照附图以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给出,其中:
图1示出了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和控制电路138的侧视图,其允许两个电路板的相对安装;
图2A示出了一实施例中的集成机电装置的内部视图;
图2B示出了另一实施例中的集成机电装置的内部视图;
图2C示出了再一实施例中的集成机电装置的内部视图;
图3示出了图2或图3所示集成机电装置的可变位置接头和固定接头的细节视图;及
图4为本发明一示例中的集成机电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之前,应当阐明,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以下说明内容所呈现的或附图所示出的结构细节和部件的设置方式。本发明可具有其它实施例,并且可以基本上不同的方式来实施或实现。还应当理解,用语和术语是为描述性目的给出的,不应解释为限制性的。“包含”和“包括”及其变型的使用应理解为涵盖下文所述的元件及其等同物,以及其它元件及其等同物。
在第一实施例中,集成机电装置1包括支撑体100,支撑体100包括多个侧面301......306。
集成机电装置1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第一控制电路138和第二控制电路138’。
第一控制电路138被设置成控制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和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
另一方面,第二控制电路138’被设置成控制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
集成机电装置1还包括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在本文中,“信号”一词是指电源信号和/或传递信息的信号。
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包括与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相连的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与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相连的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与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相连的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和与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相连的第四信号传导端子T4。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与第一控制电路138相连,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与第二控制电路138’相连。
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第二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与第一固定接头158相连。第一控制电路138控制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转变,反之亦然。
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第一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与第二固定接头158’相连。第一控制电路138控制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转变,反之亦然。
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与彼此电连接;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38’控制从传导状态到绝缘状态的转变,反之亦然。
第四传导端子T4和第一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与彼此电连接;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第二控制电路138’控制从传导状态到绝缘状态的转变,反之亦然。
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被制成在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和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的任意定位配置下,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及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均包括相对于支撑体100位于远端的各自的连接端区域100A、112A。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的连接端区域100A设置在第一连接平面x1上。另一方面,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112A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x2上。
第二连接平面x2不同于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x1。
具体如图4所示,支撑体100的形状可使得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位于表面302或与表面302平行且间隔距离A的另一表面302’上,或从表面302或与表面302平行且间隔距离A的另一表面302’离开。
此外,支撑体100的形状可使得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位于表面301或与表面301平行且间隔距离B的另一表面301’上,或从表面301或与表面301平行且间隔距离B的另一表面301’离开。
第一控制电路138可包括至少一个被设置成控制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的第一控制子电路138A和被设置成控制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第二控制子电路138B。
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可独立于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进行控制。
如在图3中可观察到的,第二控制电路138’可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成控制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的第一控制子电路138A和设置成控制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的第二控制子电路138B。
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可独立于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进行控制。
两个分别控制可变位置接头M2和M4的控制子电路138A和138B的存在使得可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二路开关(所述开关)。
由第一固定接头158和可变位置接头M1、M3和M4、或第二固定接头158’和可变位置接头M1、M2和M3组成的结构可形成三路开关(所述逆变器),由固定接头158和158’及可变位置接头M1、M2、M3和M4组成的结构可形成四路开关(所述逆变器)。
因此,所有控制电路138、138A和138B(或138’)、所有可移动接头M1......M4和所有固定接头158和158’可实现具有可变配置的开关结构。
第二控制电路138’允许所述开关结构例如与外部电气系统IE电隔离。
第一连接平面x1可根据第一方向v1设置在距离支撑体100第一距离d1处。第二连接平面x2可根据与所述方向v1相反的第二方向v2设置在距离支撑体100第二距离d2处。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设置在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上或从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离开。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设置在第二侧面302上或从第二侧面302离开。
特别地,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可彼此相对。
在当前优选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为每个控制电路138、138’的两个端子,使得每个控制电路138、138’可适当地进行供电。例如,可以将正电压提供给第一控制电路138的一个控制传导端子110,第一控制电路138的另一个控制传导端子110可接地,或者,当人们希望对此类第一控制电路138供电以改变相应受控可移动接头的位置时可在适当的方向上施加电流。
仍参照图2A,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可基本上设置在支撑体100的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上。
第一控制电路138可基本上设置在支撑体100的第二区域上,该第二区域位于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的外部。
第二控制电路138’可基本上位于支撑体100的第三区域上,该第三区域位于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的外部。第三区域可与第二区域不同,第一控制电路138设置在第二区域上。
第二和第三区域可相对于对称轴Y0对称地设置。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在几何结构上可相同。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或第二固定接头158’可以呈线形、L形、T形或C形。在图2和图3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呈T形。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设置成直接连接至第一电路板201。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可设置成连接至第二电路板202或连接至相应的连接器或电缆。
或者,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设置成连接至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一区域a1,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可设置成连接至同一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二区域a2。
在电路板具有普通电路板无法满足的复杂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该些柔性电路板变得非常有用。该些柔性电路板可例如由石墨烯制成。
例如,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以及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信号传导端子可通过焊接连接至电路板。
此外,如图1所示,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以是例如基本上呈线形的销,其一端直接装配在本体100中,要进行焊接的另一端可呈线型或相对于离开本体100的方向大致弯曲约90度、或者可以直接焊接到相应的适当尺寸的连接器或电缆上。
同样作为非限制性示例,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具有一个要进行焊接的圆形端部,并且可通过包括在电路板201、202上的导电区域210与第一电路板201或第二电路板202相连。或者,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具有要进行焊接的线型端部,其通过导电区域212连接至第一电路板201或第二电路板202,其中,在导电区域212中心位置处设置有供线型端部插入的孔。导电区域212包括在第一电路板201或第二电路板202上。
显然,不同形状的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的组合也是可以的。例如,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是线型销,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是圆形销。
支撑体100可包含至少一个突起350,旨在用作定心元件,以将所述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与所述机电装置1对准。或者,突起350旨在固定所述支撑本体100与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之间的最小距离d。
每个控制电路138……138’可包括线圈。
从传导状态到绝缘状态的转变可通过借助于可被提供参考电位的线圈吸引或排斥相应的可变位置接头来实现。
如图2A和图2B所详细示出的,固定接头158和158’可包括多个加强接头C1、C2,可变位置接头M1、M2也可包括多个加强接头R1、R2,使得可变位置接头与相应固定接头之间的接触区域例如确保通过这些接头的电流的预定值。
集成机电装置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其设置成用作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或固定接头158、158’的定位基座。
或者,所述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被设置成用作所述集成机电装置1的闭合盖。
此外,包括在支撑体100中的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可以是至少包括用于控制电路138……138’的电子接口装置或电子保护组件(例如,二极管)的电路板。
支撑体100可包括倒角C和/或可在所述支撑体100的一个或多个角上逐渐变细和/或可包括一个或多个位于所述支撑体100的任一侧面301……306上的空腔320。这些空腔用于容纳诸如螺钉或铆钉等一个或多个紧固件或促进其装配,所述紧固件用于将包括机电装置和其电路板的物体固定到外部容器上,或者,所述空腔可仅用于减轻所述机电装置的重量。
如图4所详细示出的,支撑体100可具有这样的形状:使得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可设置在表面302或与表面302平行且间隔距离A的另一表面302’上,或从表面302或与表面302平行且间隔距离A的另一表面302’离开。
此外,支撑体100可具有这样的形状: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设置在表面301或与表面301平行且间隔距离B的另一表面301’上,或从表面301或与表面301平行且间隔距离B的另一表面301’离开。
适当地,由于上述机电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可变位置接头和相应的可变位置接头控制电路,因此,即使不借助于专用内部连接器来连接例如通用电子信号或电源,也可以形成由多个电路板组成的电子产品。
在图2C所示的另一实施例中,集成机电装置1包括支撑体100,支撑体100包括多个侧面301……306。
集成机电装置1还包括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在该实施例中,对接头M1、M2、M3的命名不同于前述实施例和/或变型中的接头的命名。
第一控制电路138被设置成控制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控制电路138’被设置成控制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和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
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包括与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相连的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与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相连的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及与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相连的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连接至第一控制电路138,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连接至第二控制电路138’。
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第二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与第一固定接头158相连。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的转变及从第二状态到第一状态的转变由第一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彼此电连接;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传导状态到绝缘状态的转变及从绝缘状态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和第一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彼此电连接;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传导状态到绝缘状态的转变及从绝缘状态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被制成使得在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及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任意定位配置下,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下。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及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均包括相对于支撑体100位于远端的相应的连接端区域100A、112A。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的连接端区域100A设置在第一连接平面x1上,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112A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x2上,第二连接平面x2不同于且平行于第一连接平面x1。
第二控制电路138’可包括设置成控制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的至少一个第一控制子电路及设置成控制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第二控制子电路。
因此,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可独立于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进行控制。
两个分别控制可变位置接头M2和M3的控制子电路的存在使得可形成两个完全独立的二路开关(所述开关)。
第一连接平面x1可设置在距支撑体100的根据第一方向v1的第一距离d1处,第二连接平面x2可设置在距支撑体100的根据第二方向v2的距离d2处,其中,第二方向v2与方向v1相反。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设置在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上或从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离开,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设置在第二侧面302上或从第二侧面302离开。第一侧面301和第二侧面302可彼此相对。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可基本上设置在支撑体100的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上。
第一控制电路138可设置在支撑体100的第二区域上,该第二区域位于包括在两个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的外部。第二控制电路138’可基本上设置在支撑体100的第三区域上,该第三区域位于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的外部且不同于其上设置有第一控制电路138的第二区域。第二和第三区域可相对于对称轴Y0对称布置。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可各自呈线形、L形、T形或C形。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传导端子110’可被设置成直接与第一电路板201相连,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可被设置成与第二电路板202相连或与相应的连接器或电缆相连。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可被设置成与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一区域a1相连,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可被设置成与同一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二区域a2相连。
支撑体100可包括至少一个突起350,旨在用作定心元件,以将所述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与机电装置1对准,或可旨在固定支撑体100与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之间的最小距离d。
每个控制电路138……138’可包括线圈。
集成机电装置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其被设置成用作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或固定接头158、158’的定位基座。
或者,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可被设置成用作集成机电装置1的闭合盖。
显然,针对前述实施例描述的且在此不重复的所有详细方面旨在应用于此另外的实施例,只要它们不与之相反即可。
已对本发明的集成机电装置的各个方面和实施例作了描述。应当理解,每个实施例可与任何其它实施例结合。
自然地,在不改变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实施例和结构细节可相对于那些仅通过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描述和示出的实施例有很大的不同,而不会因此脱离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5)

1.集成机电装置(1),包括:
-支撑体(100),其包括多个侧面(301……306);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和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第一控制电路(138)和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和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的第二控制电路(138’)、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
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包括与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相连的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与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相连的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与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相连的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及与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相连的第四信号传导端子(T4);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相连,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相连;
所述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并且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相连;从所述第一状态到所述第二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第二状态到所述第一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并且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相连;从所述第一状态到所述第二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第二状态到所述第一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四信号传导端子(T4)和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被制成使得在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和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的任何定位配置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均包括相应的相对于所述支撑体(100)位于远端的连接端区域(100A、112A);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的连接端区域(100A)设置在第一连接平面(x1)上,并且,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112A)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x2)上,所述第二连接平面(x2)不同于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x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的第一控制子电路(138A)和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第二控制子电路(138B),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独立于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包括至少一个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的第一控制子电路(138A)和设置成控制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的第二控制子电路(138B),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独立于所述第四可变位置接头(M4)进行控制。
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平面(x1)位于距所述支撑体(100)的根据第一方向(v1)的第一距离(d1)处,并且,所述第二连接平面(x2)位于距所述支撑体(100)的根据第二方向(v2)的第二距离(d2)处,其中,所述第二方向(v2)与所述第一方向(v1)相反。
5.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设置在所述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上或从所述支撑体的第一侧面(301)离开,并且,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设置在第二侧面(302)上或从第二侧面(302)离开;
所述第一侧面(301)和所述第二侧面(302)彼此相对。
6.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设置在所述支撑体(100)的包括在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第一区域上。
7.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设置在所述支撑体(100)的第二区域上,所述第二区域位于包括在所述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所述第一区域的外部;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设置在所述支撑体(100)的第三区域上,所述第三区域位于包括在所述两个平行平面(Y1、Y2)之间的所述第一区域的外部,并且不同于设置有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的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相对于对称轴(Y0)彼此对称设置。
8.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在几何结构上相同。
9.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呈线形、L形、T形或C形。
10.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被设置成直接与第一电路板(201)相连,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被设置成与第二电路板(202)相连或与相应的连接器或电缆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被设置成与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一区域(a1)相连,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中的至少一个信号传导端子被设置成与同一柔性电路板(203)的第二区域(a2)相连。
12.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所述支撑体(100)包括至少一个突起(350),旨在用作定心元件,用于将所述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与所述机电装置(1)对准,或者其旨在固定所述支撑体(100)与至少一个电路板(201、202)之间的最小距离(d)。
13.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中,每个控制电路(138……138’)包括线圈。
14.根据前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集成机电装置(1),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支撑体(S1)和/或第二支撑体(S2),其被设置成用作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或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T4)的定位基座或所述固定接头(158、158’)的定位基座,或者
所述第一支撑件(S1)和/或第二支撑件(S2)被设置成用作所述集成机电装置(1)的闭合盖。
15.集成机电装置(1),包括:
-支撑体(100),其包括多个侧面(301……306);
-第一固定接头(158)和第二固定接头(158’)、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的第一控制电路(138)和设置成控制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和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第二控制电路(138’)、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
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包括与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相连的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与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相连的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及与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相连的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相连,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与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相连;
所述第一信号传导端子(T1)在第一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电连接,并且在第二预定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与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相连;从所述第一状态到所述第二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第二状态到所述第一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一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二信号传导端子(T2)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三信号传导端子(T3)和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在预定传导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彼此电连接,并且在预定绝缘状态下不与彼此电连接;从所述传导状态到所述绝缘状态的转变和从所述绝缘状态到所述传导状态的转变由所述第二控制电路(138’)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被制成使得在所述第一可变位置接头(M1)、所述第二可变位置接头(M2)和所述第三可变位置接头(M3)的任何定位配置中,所述第一固定接头(158)和所述第二固定接头(158’)始终在其之间处于电绝缘状态;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均包括相应的相对于所述支撑体(100)位于远端的连接端区域(100A、112A);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控制传导端子(110)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控制传导端子(110’)的连接端区域(100A)设置在第一连接平面(x1)上,并且,所述多个信号传导端子(T1、T2、T3)中的每个信号传导端子的连接端区域(112A)设置在第二连接平面(x2)上,所述第二连接平面(x2)不同于并且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平面(x1)。
CN201880082986.8A 2017-12-22 2018-12-21 集成机电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630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T102017000149087 2017-12-22
IT201700149087 2017-12-22
PCT/IB2018/060486 WO2019123401A1 (en) 2017-12-22 2018-12-21 Integrated electromechanical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30736A true CN111630736A (zh) 2020-09-04
CN111630736B CN111630736B (zh) 2022-05-24

Family

ID=61868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298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630736B (zh) 2017-12-22 2018-12-21 集成机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2492B2 (zh)
EP (1) EP3729575A1 (zh)
CN (1) CN111630736B (zh)
WO (1) WO2019123401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8404A (en) * 1979-04-06 1982-05-04 Frankl & Kirchner GmbH & Co. KG, Fabrik fur Elektromotoren u. elektrische Apparate Actuation apparatus for a control switch
EP0531890A1 (en) * 1991-09-13 1993-03-17 Eaton Corporation Switching relay
CN1354885A (zh) * 1999-05-11 2002-06-19 株式会社因特文讯 用于星形-三角形接线的磁接触器
CN2609148Y (zh) * 2003-03-19 2004-03-3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触动式开关
US20080110740A1 (en) * 2006-11-13 2008-05-15 Georg Rauh Selectively configurable relay
CN102834891A (zh) * 2010-03-25 2012-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203799968U (zh) * 2014-04-29 2014-08-27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多极开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11102A (en) 1971-07-22 1974-05-14 Babcock Electronics Corp Relay
JP2001014991A (ja) 1999-06-30 2001-01-19 Nec Corp 電磁リレー、電磁リレーと回路基板及び回路基板
ITRM20120279A1 (it) 2012-06-15 2013-12-16 Bitron Spa Relè perfezionato.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8404A (en) * 1979-04-06 1982-05-04 Frankl & Kirchner GmbH & Co. KG, Fabrik fur Elektromotoren u. elektrische Apparate Actuation apparatus for a control switch
EP0531890A1 (en) * 1991-09-13 1993-03-17 Eaton Corporation Switching relay
CN1354885A (zh) * 1999-05-11 2002-06-19 株式会社因特文讯 用于星形-三角形接线的磁接触器
CN2609148Y (zh) * 2003-03-19 2004-03-3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触动式开关
US20080110740A1 (en) * 2006-11-13 2008-05-15 Georg Rauh Selectively configurable relay
CN102834891A (zh) * 2010-03-25 2012-12-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CN203799968U (zh) * 2014-04-29 2014-08-27 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开关厂) 一种多极开关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29575A1 (en) 2020-10-28
CN111630736B (zh) 2022-05-24
US20200321168A1 (en) 2020-10-08
US11302492B2 (en) 2022-04-12
WO2019123401A1 (en) 2019-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089350B2 (ja) 回路基板と導電レールとを有するフィルタ
CN101364679B (zh) 电连接组件
US20090015992A1 (en)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with bus bar
CN102800637B (zh) 具有第一和第二子系统的连接设备的功率电子系统
CN110277659B (zh) 连接件以及插座
CN109074925A (zh) 分流电阻器及分流电阻器的安装结构
US8664553B2 (en) Switch device and connector
CN102222652B (zh) 具有接线端元件的功率半导体模块
CN111630736B (zh) 集成机电装置
CN102800638B (zh) 具有第一和第二子系统的功率电子系统
US20050035439A1 (en) Semiconductor module with scalable construction
US7637785B2 (en) Connector with flexible region
CN210113743U (zh) 用于控制功率半导体装置的电路配置和具有该配置的构置
US10505304B2 (en) Movable power connections for power supplies
CN111448636B (zh) 集成机电装置
CN112425018A (zh) 电接线盒
EP3540754B1 (en) Component group for galvanically separating an armature and a switching bridge of a relay, the switching bridge being arranged on a switching bridge carrier, and relay
CN101335138B (zh) 具有两个受控相位的开关设备
CN209119016U (zh) 一种改进型交流接触器的静簧片组件
CN211959061U (zh) 驱动电路装置
US8622754B2 (en) Flexible power connector
KR101401724B1 (ko) 복합하우징을 구비한 냉장고용 피시비
US10945336B2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relay mounted to substrate
US10504643B2 (en) Electrical device with flexible connectors
JP2018101554A (ja) 漏電遮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