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电机定子和扁线立绕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电机定子和扁线立绕电机。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对汽车提供主要动力源的电机部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在空间越来越紧凑的情况下要求电机的转矩及功率越来越高。因此如何用更小的体积实现转矩及功率密度的最大化成为电机设计的难点及挑战。
目前市场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拼块式集中绕组,拼块式集中绕组相比其他种类电机的优势是端部绕组高度相对较低,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主要包括:定子拼块工艺复杂、拼块后尺寸一致性差、铁芯拼块降低电机性能;定子绕组单独的汇流排结构焊点多不可靠且增加了绕组端部尺寸,同时汇流排结构增加了电机成本。
可以看出虽然拼块式集中绕组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如何发挥其优点的情况下避免其缺点是电机设计的主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电机定子和扁线立绕电机,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每一个并联支路都是由一组连续、完整的立绕线圈构成,整体电机只有引出线或中性点各自汇聚在一起进行焊接(角接时无中性点),绕组无多余的焊点,减化了连接的复杂程度,实现自动化生产;由于采用立式绕线,也大幅度减少了热阻,提高了散热能力,提升了电机的扭矩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包括三相立绕线圈组;每相所述立绕线圈组包括M个立绕线圈单元,M≥2,且M为整数;
其中,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包括:N个立绕线圈、N-1个长跨线、1个进线端以及1个出线端,N≥2,N=定子铁芯的槽数/3/n,n为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且n>2;两个所述立绕线圈之间形成一个所述长跨线;
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立绕线圈的卷绕方向与形成所述长跨线的方向一致或相反;
所述长跨线跨越的定子铁芯的齿部数量P大于2。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包括多个第一槽内部分、多个第二槽内部分以及多个转弯部,多个所述第一槽内部分与多个所述第二槽内部分设置于定子铁芯上相邻的两个槽内;
所述转弯部的形状包括:形成所述转弯部的各直线段均相切的圆弧,其中,所述转弯部的转弯半径R=(2*t+w+x)/2,R为所述转弯部的转弯半径,t为绝缘纸厚度,w为所述齿部的宽度,x为槽内部分与所述齿部之间的间隙变量;
或者,所述转弯部的形状还包括:形成所述转弯部的各直线段相切的带圆角矩形;
或者,所述转弯部的形状还包括:形成所述转弯部的各直线段不相切的劣弧。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由线圈导体卷绕一个所述齿部,形成第1个立绕线圈,并间隔预设距离卷绕另一个所述齿部,形成第2个立绕线圈,直至形成第P个立绕线圈;
其中,所述预设距离为所述跨线的长度,所述预设距离=极距*2D,D为常数,且D≥1,D为整数。
进一步地,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为2,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跨线距离为极距*2。
进一步地,定子铁芯的槽数为30,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n=2,每相所述立绕线圈组中的所述立绕线圈单元数量M=2;
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由线圈导体卷绕一个所述齿部,形成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第1个立绕线圈,并间隔极距*2的距离卷绕另一个所述齿部,形成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第2个立绕线圈,直至形成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第5个立绕线圈。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进线端连接相引出线,所述出线端连接中性点;或者,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进线端连接中性点,所述出线端连接相引出线。
进一步地,每相所述立绕线圈组中的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进线端均相连接,形成一相的进线端,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的所述出线端均相连接,形成一相的出线端;
三相所述立绕线圈组中,U相的所述进线端与V相的所述出线端相连接,V相的所述进线端与W相的所述出线端相连接,W相的所述进线端与U相的所述出线端相连接,任意两相的所述出线端与所述进线端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相引出线。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
所述定子铁芯呈圆筒状,包括Q个齿部以及多个T型槽楔;Q个所述齿部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沿圆周方均匀分布,相邻两个所述齿部形成一个槽,所述槽的数量为Q,Q为3的倍数,且Q为整数;所述T型槽楔设置于同一个所述槽内的相邻两个立绕线圈之间;
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由线圈导体根据预设规律卷绕所述齿部形成,其中,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包括三相立绕线圈组,每相所述立绕线圈组包括M个立绕线圈单元,M≥2,且M为整数;每个所述立绕线圈单元包括N个立绕线圈、N-1个长跨线、1个进线端以及1个出线端,N≥2,N=Q/3/n,n为所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且n>2。
进一步地,所述定子铁芯还包括绝缘纸;所述绝缘纸设置于所述槽内,并包裹所述立绕线圈;所述绝缘纸在所述槽内采用三面围绕的形式包裹所述立绕线圈,或者,所述绝缘纸在所述槽内采用四面围绕的形式包裹所述立绕线圈。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扁线立绕电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定子。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电机定子和扁线立绕电机,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每相立绕线圈组包括M个立绕线圈单元;每个立绕线圈单元包括:N个立绕线圈、N-1个长跨线、1个进线端以及1个出线端,N≥2,N=定子铁芯的槽数/3/n,n为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且n>2;两个立绕线圈之间形成一个长跨线;长跨线跨越的定子铁芯的齿部数量P大于2。本申请提供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每一个并联支路都是由一组连续、完整的立绕线圈构成,整体电机只有引出线或中性点各自汇聚在一起进行焊接(角接时无中性点),绕组无多余的焊点,减化了连接的复杂程度,实现自动化生产;由于采用立式绕线,也大幅度减少了热阻,提高了散热能力,提升了电机的扭矩密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一相电机绕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中立绕线圈单元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绕线圈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立绕线圈间隙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T型槽楔的示意图;
图9(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三面围绕立绕线圈的示意图;
图9(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绝缘纸的示意图;
图9(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四面围绕立绕线圈的示意图;
图9(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绝缘纸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结构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一相电机绕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中立绕线圈单元的示意图。
其中,结合图1-图3,该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包括三相立绕线圈组201;每相立绕线圈组201包括M个立绕线圈单元300,M≥2,且M为整数;具体地,三相指的是U相、V相和W相,图1以及图2中的电机定子为两并联支路,因此每相立绕线圈组201包括两个立绕线圈单元300,即图1中所标注的U1、U2;V1、V2;W1、W2,亦即图2中U相的示意图中所标注出的303-U1、303-U2;304-U1、304-U2。
其中,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包括:N个立绕线圈301、N-1个长跨线302、1个进线端303以及1个出线端304,N≥2,N=定子铁芯的槽数/3/n,n为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的并联支路数,且n>2;两个立绕线圈301之间形成一个长跨线302。示例性地,以两并联支路为例,参见图3,n为2,该电机定子的定子铁芯100的槽数为30,则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立绕线圈301的数量为N=30/3/2=5,长跨线302的数量为4。
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立绕线圈301的立绕方向与形成长跨线302的方向一致或相反。长跨线302跨越的定子铁芯的齿部数量P大于2。
示例性地,参见图3,线圈导体由进线端303-U1开始卷绕,立绕线圈301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第1个立绕线圈301卷绕完成后逆时针形成跨线302,进而继续卷绕第2个立绕线圈301,图3中所示的立绕线圈301的卷绕方向与形成跨线302的方向一致,显然,立绕线圈301的卷绕方向也可以为顺时针,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由线圈导体卷绕一个齿部101,形成第1个立绕线圈301,并间隔预设距离卷绕另一个齿部101,形成第2个立绕线圈301,基于上述规律连续间隔预设距离卷绕齿部101,直至形成第P个立绕线圈301,完成一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的卷绕;其中,预设距离为跨线302的长度,预设距离=极距*2D,D为常数,且D≥1,D为整数。
具体地,极距指的是定子铁芯的槽数除以极数,例如,图1中所示的定子铁芯的槽数为30,极数为20,则极距为30/20=1.5。
可选地,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的并联支路数为2,立绕线圈单元300的跨线距离为极距*2。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定子铁芯的槽数为30,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并联支路数n=2,每相立绕线圈组201中的立绕线圈单元300数量M=2;立绕线圈单元300由线圈导体卷绕一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1个立绕线圈301,并间隔极距*2的距离卷绕另一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2个立绕线圈301,直至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5个立绕线圈301。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来对上述两并联支路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做具体介绍。
参见图1-图3,图1-图3是一个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结构图,定子铁芯100的槽数N=30,每相立绕线圈组201中的立绕线圈单元300数量M=2,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的并联支路数为2,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线圈导体为扁线;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由线圈导体的进线端303-U1进入第2个槽内,并逆时针沿径向由外向内卷绕第1个槽与第2个槽之间的第1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1个立绕线圈301;线圈导体由第1个槽内伸出后沿逆时针方向间隔6个齿部101进入第7个槽,并逆时针沿径向内由外向内卷绕第7个槽与第8个槽之间的第7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2个立绕线圈301;线圈导体由第7个槽内伸出后沿逆时针方向间隔6个齿部101进入第13个槽,并逆时针沿径向内由外向内卷绕第13个槽与第14个槽之间的第13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3个立绕线圈301;线圈导体由第13个槽内伸出后沿逆时针方向间隔6个齿部101进入第11个槽,并逆时针沿径向内由外向内卷绕第19个槽与第20个槽之间的第19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的第4个立绕线圈301;线圈导体由第19个槽内伸出后沿逆时针方向间隔4个齿部101进入第25个槽,并逆时针沿径向内由外向内卷绕第25个槽与第26个槽之间的第25个齿部101,形成立绕线圈单元300的第5个立绕线圈301,并由第25个槽中伸出出线端304-U1。通过上述连续卷绕的方法,形成图3中所示的立绕线圈单元300,立绕线圈单元300中的跨线302长度为4个齿部101的长度。
同理,图2中所示的另一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由线圈导体的进线端303-U2进入定子铁芯的槽102内,并以同样的原理开始卷绕,再伸出出线端304-U2,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卷绕立绕线圈单元的方向均可由逆时针变成顺时针,沿径向由外向内卷绕均可变成由内向外卷绕,在此不再赘述。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立绕线圈的示意图。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转弯部的示意图。
可选地,如图4所示,每个立绕线圈301包括多个第一槽内部分3011、多个第二槽内部分3012以及多个转弯部3013,多个第一槽内部分3011与多个第二槽内部分3012设置于定子铁芯上相邻的两个槽内。
具体地,参见图4,立绕线圈301的转弯部3013与通过堆叠薄钢板构成的端部70相配合,使得转弯部3013的大半径圆弧与堆叠薄钢板构成的端部70可在有限空间内尽量增加有效材料利用率,以减小定子总体积提升电机的转矩及功率密度。
如图5(a)-图5(c)所示,转弯部3013的形状包括:形成转弯部3013的各直线段均相切的圆弧,其中,转弯部3013的转弯半径R=(2*t+w+x)/2,R为转弯部3013的转弯半径,t为绝缘纸厚度,w为齿部101的宽度,x为槽内部分与齿部之间的间隙变量;或者,转弯部3013的形状还包括:形成转弯部3013的各直线段相切的带圆角矩形;或者,转弯部3013的形状还包括:形成转弯部3013的各直线段不相切的劣弧。
具体地,图5(a)所示的转弯部3013的形状是一种大圆弧状,这样的圆弧是通过形成转弯部3013的各直线段相切而形成的,通过实验测试表明,使用这样的大圆弧来卷绕立绕线圈301,立绕线圈301两端大圆弧折弯结构的变形量可以导致各立绕线圈301之间的间隙相比其它结构减小50%左右,如图6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立绕线圈间隙的示意图,图6中所示的间隙d即为上述的各立绕线圈301之间的间隙。
图5(a)所示的转弯部3013的转弯半径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R=(2*t+w+x)/2得到,转弯半径R的单位为毫米mm,参见图4,x为立绕线圈的槽内部分与该立绕线圈所卷绕的齿部之间的间隙值,该值为一个变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本申请中的转弯部3013的转弯半径的取值大于通常电机线圈的转弯部的半径值,采用大转弯半径与线圈端部小圆弧近矩形结构相比,线圈端部大圆弧结构可减小折弯堆积引起的绕组厚度不易控制及绕组漆膜因堆积容易损坏问题。
图5(b)所示的转弯部3013的形状是由带圆角的矩形构成的,即将矩形弯折,形成图5(b)所示的转弯部3013。
转弯部3013的形状还可以是图5(c)中所示的形状,即转弯部3013可以是劣弧形状,并且是形成转弯部3013的各直线段相切段不相切的劣弧。
可选地,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的进线端303连接相引出线,出线端304连接中性点;或者,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的进线端303连接中性点,出线端304连接相引出线。
具体地,进线端303以及出线端304可以分别连接相引出线以及中性点,也可以倒过来分别连接中性点以及相引出线,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转换。
可选地,每相立绕线圈组201中的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的进线端303均相连接,形成一相的进线端303,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的出线端304均相连接,形成一相的出线端304;三相立绕线圈组201中,U相的进线端303与V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V相的进线端303与W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W相的进线端303与U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任意两相的出线端304与进线端303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相引出线。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两并联支路的电机定子的结构图。
示例性地,以图7所示的两并联支路的电机绕组为例,U相立绕线圈组201中包含有两个立绕线圈单元300,U1相的进线端U1-303与U2相的进线端U2-303相连接,形成U相的进线端303,U1相的出线端U1-304与U2相的出线端U2-304相连接,形成U相的出线端304;同理,V相与W相也按上述方法相连接;然后U相的进线端303与V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V相的进线端303与W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W相的进线端303与U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形成三角形接法;U相的进线端303与V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相引出线,同理,V相的进线端303与W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相引出线,W相的进线端303与U相的出线端304相连接的位置连接相引出线。
本发明提供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具有下述优点:扁线立绕电机绕组的每一个并联支路都是由一组连续、完整的立绕线圈构成,整体电机只有引出线或中性点各自汇聚在一起进行焊接(角接时无中性点),绕组无多余的焊点,减化了连接的复杂程度,实现自动化生产;由于采用立式绕线,也大幅度减少了热阻,提高了散热能力,提升了电机的扭矩密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定子,参见图1和图2,电机定子包括:定子铁芯100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定子铁芯100呈圆筒状,包括Q个齿部101以及多个T型槽楔60;Q个齿部101向径向内侧延伸且沿圆周方均匀分布,相邻两个齿部101形成一个槽102,槽102的数量为Q,Q为3的倍数,且Q为整数;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T型槽楔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T型槽楔60设置于同一个槽102内的相邻两个立绕线圈301之间。
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由线圈导体根据预设规律卷绕齿部101形成,其中,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包括三相立绕线圈组201,每相立绕线圈组201包括M个立绕线圈单元300,M≥2,且M为整数;每个立绕线圈单元300包括N个立绕线圈301、N-1个长跨线302、1个进线端303以及1个出线端304,N≥2,N=Q/3/n,n为扁线立绕电机绕组200的并联支路数,且n>2。
具体地,参见图8,位于同一槽102内的相邻两个立绕线圈301之间设置有一个T型槽楔60,T型槽楔60的材质为绝缘材料。该T型槽楔60为线圈绕组的径向固定结构,设置T型槽楔60不仅简化了结构,而且保证了线圈径向的稳定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T型槽楔与各定子线圈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在铁芯支撑下构成一整体圆形,增加了径向刚度,避免了各立绕线圈窜动;此外,T型槽楔与各立绕线圈配合形成的类似榫卯结构,使得在径向上可有效避免立绕线圈弹出。
图9(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三面围绕立绕线圈的示意图;图9(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绝缘纸的示意图;图9(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绝缘纸四面围绕立绕线圈的示意图;图9(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绝缘纸的示意图。
可选地,定子铁芯100还包括绝缘纸80;绝缘纸80设置于槽102内,并包裹立绕线圈301;如图9(1)至图9(4)所示,绝缘纸80在槽102内采用三面围绕的形式包裹立绕线圈301,或者,绝缘纸80在槽102内采用四面围绕的形式包裹立绕线圈301。
具体地,参见图9(1)至图9(4),图9(1)和图9(2)是绝缘纸80三面围绕立绕线圈301的示意图,图9(3)和图9(4)是绝缘纸80四面围绕立绕线圈301的示意图,通过使用绝缘纸80翻边包裹立绕线圈301,减少了传统情况下使用骨架支撑线圈时对槽空间的占用率,有效提高了槽空间的利用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定子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扁线立绕电机绕组,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机定子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扁线立绕电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机定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扁线立绕电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电机定子,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扁线立绕电机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