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11572B -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11572B CN111611572B CN202010598674.1A CN202010598674A CN111611572B CN 111611572 B CN111611572 B CN 111611572B CN 202010598674 A CN202010598674 A CN 202010598674A CN 111611572 B CN111611572 B CN 11161157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uthentication
- node
- authenticated
- preset
- expec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若认证失败,则在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是一种对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手段。该实名认证的典型的过程为:认证应用获取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根据身份信息查找预存人脸图像,进一步通过匹配预存人脸图像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得到匹配分值。若匹配分值高于一定的分值则确定人脸认证成功,进而确定待认证用户通过实名认证。
实际应用中,认证应用侧可能并不拥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人脸图像等数据,因此需要将相关信息发送至拥有这些数据的认证机构(例如公安机关等),认证机构完成认证后,将认证结果返回至认证应用。若认证机构无法查找到预存人脸图像,或存储的预存人脸图像的质量较差时,最终均会导致人脸认证失败,进而导致用户无法完成实名认证。
因此,针对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亟需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预存人脸图像数量、且能够尽可能保证预存人脸图像质量较佳的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若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则在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根据本说明书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装置,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优先级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认证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在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且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在需要基于人脸认证进行实名认证时,调度节点可以采取多个认证节点联合调用的方式来完成一次认证过程,以使在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预存人脸数量和尽可能保证预存人脸图像质量较佳,进而可以尽可能保证待认证用户能够通过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说明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的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b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根据调用优先级调用各认证节点进行认证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调用条件判断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另一种调用条件判断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另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于配置本说明书实施例装置的一种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说明书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说明书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保护的范围。
在本说明书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说明书。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是一种对用户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的手段。该实名认证的典型的过程为:认证应用获取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在查找到身份信息后,会根据身份信息查找预存人脸图像,进一步通过匹配预存人脸图像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得到匹配分值。若匹配分值高于一定的分值则确定人脸认证成功,进而确定待认证用户通过实名认证。
实际应用中,认证应用侧可能并不拥有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人脸图像等数据,因此需要将获取的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拥有这些数据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例如公安机关等),由认证机构进行查找和匹配人脸的过程,认证机构完成匹配后,会将匹配结果返回至认证应用,认证应用进而根据匹配结果判断是否通过实名认证。其中,无法查找到预存人脸图像,或存储的预存人脸图像的质量较差时,最终均会导致人脸认证失败,进而导致用户无法完成实名认证。
因此,针对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亟需一种能够有效提升预存人脸图像数量、且能够尽可能保证预存人脸图像质量较佳的方案。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说明书提供的方案是:
在需要基于人脸认证进行实名认证时,调度节点可以根据预设调度规则采取多个认证节点联合调用的方式来完成一次认证过程,以使在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过程中,可有效提升预存人脸数量和尽可能保证预存人脸图像质量较佳,进而可以尽可能保证待认证用户可以通过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
为了更为清晰的描述本说明书提出的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下面对本说明书方案涉及的一些具体概念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说明书中的应用场景为: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上的认证侧应用进行实名认证时,认证侧应用会调用相应的接口或模块,获取用户的身份信息和人脸图像,然后,应用侧会在本地服务器、或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第三方认证平台进行人脸匹配。本说明书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任何可以获取用户身份信息和人脸图像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本说明书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本说明书中的调度节点可以是指认证侧的本地服务器,认证节点可以是指认证侧本地服务器和其他第三方认证平台。
基于以上说明,如图2a所示,本说明书提供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该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如下:
S201,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在检测到用户存在实名认证需求时,可以在终端设备的交互界面中展示相应的输入接口,以供用户输入自己的身份信息,例如允许用户在该接口中输入姓名、证件号码、证件类型等身份信息。进一步,可以调用终端设备的摄像模块,实时获取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另外,为了进一步确定整体认证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获取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的阶段,还可以同时对用户进行活体检验,以确保用户不是使用照片或其他具有肖像的图片进行认证。例如,可以是在交互界面中显示相应的指示信息,以指示用户进行张嘴、摇头、眨眼等操作,以进行活体检验。
在获取了用户输入的信息后可以执行S202。
S202,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如图1所示,认证节点可以包括所有第三方认证平台和本地服务器,在本地服务器并不存储有预存人脸图像的情况下,认证节点也可以只包括所有第三方认证平台。
在确定认证节点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多种因素确定多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其中,每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作为最能体现认证节点认证功能的客观体现,可以作为确定调用优先级的关键因素。其中,每个节点的认证成功率具体是指:发送至该认证节点进行认证、且确定认证成功的数量占所有发送至该认证节点进行认证的数量的比值。结合上述图1,例如通过统计历史数据确定认证节点之一的第三方认证平台A的认证成功率,可以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表1可见,第三方认证平台A的认证成功率为认证成功的数量除以总认证数量,为80%。
通过统计历史数据确定每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由于恶意使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实名认证是少数情况,因此统计出来的匹配分值低于阈值大多是因为认证节点存储的预存人脸图像不清晰或用户相貌变化过大造成的。进而,如果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的一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较高,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该认证节点预存的人脸图像数量较大、预存人脸图像较清晰、且预存的人脸图像大多与实时获取的人脸图像差异不明显。
综上原因,可以将认证成功率作为确定各认证节点调用优先级的主要因素。另外,在某个认证节点确实缺少历史数据的情况下,调度节点也可以预先配置测试数据,以对该认证节点进行测试,从而获得该节点的认证成功率。
另外,考虑到获得到的两个认证节点认证成功率可能存在相同的情况,因此,为了得到不同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还可以根据其他因素确定调用优先级。
例如,当两个人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相同时,可以根据两个认证节点的响应速度、当前负载量等因素进一步确定这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另外,当本地服务器也作为认证节点之一时,还可以默认本地服务器的调用优先级高于其他第三方认证平台的调用优先级。
当然,也可以是综合考虑每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响应速度、当前负载量、调用费用等多个因素,以确定每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例如,可以是对以上几个因素分别设置加权值、并且根据加权求和结果确定每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由于认证节点存储的预存人脸图像不清晰,因此还可能存在一次认证过程中,认证节点需要多次获取待认证人脸图像并进行认证,且最终确定认证成功的情况。因此还可以统计出每个认证节点在完成一次人脸认证过程中,平均需要获取的人脸次数,并且以该次数作为确定每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的其中一个因素。例如,可以是在认证节点完成一次认证过程中平均需要获取的人脸次数越高,则该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越低。
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采用上述调用优先级的确定方式,本说明书对此不作限定。
S203,根据调用优先级依次调用各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其中,如图2b所示,S230中根据调用优先级依次调用各个认证节点进行认证的过程可以为:
S203a,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本步骤中,可以根据S202步骤中确定的调用优先级,确定调用优先级中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用于本次人脸认证的期望认证节点;结合图1,例如,本地服务器中并未存储预存人脸图像,因此仅将多个第三方认证平台确定为认证节点,则S202中确定的调用优先级可以如表2所示:
认证节点 | 认证平台A | 认证平台B | 认证平台C |
优先级 | 3 | 1 | 2 |
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第三方认证平台A的优先级最高,因此可以选择第三方认证平台A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S203b,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在确定了期望认证节点后,可以将S201中获取的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该期望认证节点,结合上述表2的例子,此时可以将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第三方认证平台A。第三方认证平台A在接收到上述信息后,可以基于身份信息在本地进行查找预存人脸图像,若可以查找到,则将预存人脸图像和接收的待认证人脸图像进行匹配,匹配结束后,将匹配分值添加到认证结果中返回给调度节点。另外,若第三方认证平台A未在本地查找到预存人脸图像,也可以将包含未查找到的预存人脸图像的标识添加到认证结果中,并返回给调度节点。
调度节点在接收到第三方认证平台A返回的认证结果后,可以进一步确定认证结果中包含的匹配分值是否大于预设分值,若大于预设分值,则可以确定人脸认证成功。若小于预设分值,则确定人脸认证失败。
另外,调度节点在接收到第三方认证平台A返回的未查询到预存人脸图像的情况下,也可以确定人脸认证失败。
在确定人脸认证成功的情况下执行S203f,在确定人脸认证失败的情况下执行S203c。
S203f,在确定人脸认证成功的情况下,确定该待认证用户实名认证通过。
S203c,在确定人脸认证失败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满足预设调用条件。
其中预设调用条件,可以针对不同认证失败的原因区分化进行确定,具体判断是否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方法可以参照下文描述的内容,这里先不做详述。
在确定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执行S203e,在不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执行S203d。
S203d,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结合上述S203a中的例子和表2可以确定,剩余认证节点为除第三方认证平台A以外的第三方认证平台B和第三方认证平台C,此时根据调用优先级,可以选取调用优先级最高的第三方认证平台C作为本次的期望认证节点。
在选取第三方认证平台C作为本次的期望认证节点后,可以执行上述S203b。
若仍然却人脸认证失败,则可以循环执行S203b-S203d,直到S203b中确定认证成功,或直到S203c中确定不满足调用条件、或直到调用完所有认证节点。
S203e,确定该待认证用户实名认证未通过。
本说明书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基于人脸认证进行实名认证时,调度节点可以根据预设调度规则采取多个认证节点联合调用的方式来完成一次认证过程,以满足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过程中,可有效提升预存人脸数量和尽可能保证预存人脸图像质量较佳,进而可以保证待认证用户可以通过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
在上述S202中,确定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的过程还可以是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所属的用户群体;获得各认证节点针对所确定用户群体的认证成功率。
例如,可以是基于年龄维度,即根据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待认证用户年龄后,可以确定待认证用户所属的年龄段,进而确定这个年龄段的用户群体在每个认证节点分别对应的认证成功率。
还可以是基于地理位置维度,即根据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待认证用户所属地理位置后,可以确定待认证用户所属的地理位置范围,进而确定这个地理位置范围的用户群体在每个认证节点分别对应的认证成功率。
当然,也可以是将多个维度相结合以确定用户所述的用户群体,例如可以是根据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确定待认证用户所在地理位置和年龄后,确定在该年龄段和该地理位置内的用户群体在每个认证节点分别对应的认证成功率。
例如确定的第三方认证平台A在针对该区域内不同年龄段的用户的认证成功率,可以如表3所示:
表3
此时,若根据身份信息确定待认证用户的年龄为25岁,则可以确定该待认证用户所述的用户群体在第三方认证平台A的认证成功率为85%。同样,可以确定该待认证用户所述的用户群体在其他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
本实施例中,通过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所属的用户群体,并进一步获得各认证节点针对所确定用户群体的认证成功率,可以针对每个待认证用户确定出更为精细的认证成功率,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后续的认证过程的成功率。
这里对在上述S203c中判断是否满足调用条件的方法进行描述:
例如,可以是在接收到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后,确定期望认证节点未找到预存人脸图像的情况下,即确定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未存储所述待认证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的情况下,直接认为满足预设调用条件,即允许将当前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下一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例如,还可以是在确定接收到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中的匹配分值不高于预设分值的情况下,即确定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该匹配分值是否高于第二预设分值。例如,第一预设分值为90分,即高于90分则认为人脸认证通过,若低于90分则认为人脸认证不通过。但如果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则直接认定待认证用户实名认证不通过即不调用下一期望认证节点继续认证,则可能会造成一些因为预存人脸图像不清晰或预存人脸图像和用户当前人脸差异较大的用户,无法完成实名认证。
因此,例如匹配分值为80分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匹配分值是否低于第二预设分值,例如第二预设分值为50分,确定高于第二预设分值,因此可以在确定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的情况下,确定满足预设调用条件,即允许将当前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下一期望节点进行认证。另外,若低于第二预设分值,例如低于50分,则可以确定与预存人脸图像的匹配度过低,很可能是非本人用户在进行认证,因此可以直接确定不满足预设调用条件,即不允许将当前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下一期望节点进行认证。
其中,判断是否满足调用条件的具体过程,可以如图3所示:
S301,确定认证失败的原因;其中,存在两个原因即S302a和S302b;
S302a,确定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未存储待认证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在确定失败原因为S302a的情况下,则执行S303。
S303,确定满足预设调用条件。
S302b,确定的失败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在确定了失败原因为S302b的情况下,则执行S304;
S304,判断匹配分值是否小于第二预设分值,若否则执行S303,若是则执行S305。
另外,该预设调用条件,还可以包括:当前已调用的认证节点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阈值。
例如,在可用认证节点数量较多(超过3个)时,将预设数量阈值设置为3个,则最多只能调用三个认证节点即执行三次调用过程。这样在的一次实名认证过程中,不会过多地执行循环步骤,减少了系统的消耗。这一调度条件,可以放在S301之前执行,也可以放在S302a和S304之后执行,本身对此并不做限定。
例如,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放在S302a和S304之后还需要执行S306,即判断是否当前已调用的认证节点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阈值,若是,则确定不满足预设调用条件,若否,则确定满足预设调用条件。
此外,为了减少认证节点的负担,调度节点还可以自行筛选出一些明显不为本人认证的情况。
例如,调度节点还可以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属性信息,其中属性信息可以是年龄、性别等信息。例如,可以利用InceptionV3、MobileNetV2、SSR-Net、insightface等算法模型进行识别。
在所述属性信息与所述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匹配的情况下,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例如,可以是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年龄信息,将识别出的年龄信息和身份信息中的年龄信息相匹配,可以认定差距不大于预设数值则确定匹配,例如年龄差不大于5岁则认为匹配。
还可以是,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性别信息,将识别出的性别信息和身份信息中的性别信息相匹配,若一致则确定相匹配。
当然,也可以是识别出的多种属性信息,例如同时识别出年龄信息和性别信息。
在确定识别出的属性信息与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均相匹配的情况下,才执行S203b,即将获取的身份信息和待认证人脸图像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采用本实施例的方案,可以将明显不是本人进行认证的用户筛选出来,即不允许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从而节省系统处理资源。另外,本步骤可以在第一次调用期望认证节点前执行,即可以在第一次调用期望认证节点前就筛选出明显不是本人进行认证的情况,因此可以避免执行任何一次不必要的调用过程。
另外,考虑到非本人进行认证的情况为少数,且考虑到只有极少数人群,实际年龄与相貌相差过大,或者相貌性别偏中性。因此也可以是放在第二次调用认证节点前执行,即在首次认证失败的情况下,才执行上述步骤,可以在第一次认证失败的情况下,筛选出明显不是本人进行认证的情况,避免发送给第二个期望认证节点。
上述步骤执行的时间和顺序本实施例并不对此进行限定。
参见图5所示,与前述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相对应,本说明书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装置,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510,用于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优先级确定模块520,用于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认证模块530,用于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在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且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优先级确定模块520,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所属的用户群体;获得各认证节点针对所确定用户群体的认证成功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调用条件为:
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未存储所述待认证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或,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调用条件,还包括:
当前已调用的认证节点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阈值。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图像识别模块540,用于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的所述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属性信息;所述认证模块530,具体用于在所述属性信息与所述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匹配的情况下,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上述设备中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的实现过程具体详见上述方法中对应步骤的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对应于方法实施例,所以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说明书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其至少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前述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
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若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则在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图7示出了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更为具体的计算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和总线1050。其中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通过总线1050实现彼此之间在设备内部的通信连接。
处理器1010可以采用通用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等方式实现,用于执行相关程序,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
存储器1020可以采用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静态存储设备,动态存储设备等形式实现。存储器1020可以存储操作系统和其他应用程序,在通过软件或者固件来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时,相关的程序代码保存在存储器1020中,并由处理器1010来调用执行。
输入/输出接口1030用于连接输入/输出模块,以实现信息输入及输出。输入输出/模块可以作为组件配置在设备中(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外接于设备以提供相应功能。其中输入设备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触摸屏、麦克风、各类传感器等,输出设备可以包括显示器、扬声器、振动器、指示灯等。
通信接口1040用于连接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以实现本设备与其他设备的通信交互。其中通信模块可以通过有线方式(例如USB、网线等)实现通信,也可以通过无线方式(例如移动网络、WIFI、蓝牙等)实现通信。
总线1050包括一通路,在设备的各个组件(例如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和通信接口1040)之间传输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上述设备仅示出了处理器1010、存储器1020、输入/输出接口1030、通信接口1040以及总线1050,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设备还可以包括实现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其他组件。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备中也可以仅包含实现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所必需的组件,而不必包含图中所示的全部组件。
本说明书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的方法。该方法至少包括:
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
若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则在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
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可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说明书实施例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说明书实施例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计算机的具体形式可以是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收发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意几种设备的组合。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得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在实施本说明书实施例方案时可以把各模块的功能在同一个或多个软件和/或硬件中实现。也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以上所述仅是本说明书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说明书实施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说明书实施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所述认证结果包括所述期望认证节点将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在本地查找到的预存人脸图像,与所述待认证人脸图像之间的匹配分值;
若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则在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在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低于第二预设分值的情况下,确定待认证用户实名认证未通过,并结束循环;
所述预设调用条件包括: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包括:
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所属的用户群体;
获得各认证节点针对所确定用户群体的认证成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预设调用条件为:
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未存储所述待认证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
或,
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所述预设调用条件,还包括:
当前已调用的认证节点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所述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属性信息;
在所述属性信息与所述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匹配的情况下,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6.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装置,应用于认证系统中的调度节点,所述认证系统还包括至少两个认证节点;所述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待认证用户的待认证人脸图像和身份信息;
优先级确定模块,用于获得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认证成功率,根据认证成功率确定所述至少两个认证节点的调用优先级;
认证模块,用于根据确定出的调用优先级,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循环执行以下步骤,直至认证成功: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根据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认证结果,确定是否认证成功;所述认证结果包括所述期望认证节点将基于所述身份信息在本地查找到的预存人脸图像,与所述待认证人脸图像之间的匹配分值;
在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认证失败、且满足预设调用条件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调用优先级,从未被选择过的剩余认证节点中选择优先级最高的认证节点作为期望认证节点;在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低于第二预设分值的情况下,确定待认证用户实名认证未通过,并结束循环;
所述预设调用条件包括: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
所述优先级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所述待认证用户所属的用户群体;获得各认证节点针对所确定用户群体的认证成功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所述预设调用条件为:
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未存储所述待认证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
或,
认证失败的原因为:当前期望认证节点返回的匹配分值不高于第一预设分值、且不低于第二预设分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所述预设调用条件,还包括:
当前已调用的认证节点数量未超过预设数量阈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图像识别模块,用于基于预设的图像识别算法识别出所述待认证人脸图像对应的属性信息;
信息发送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属性信息与所述待认证用户的身份信息相匹配的情况下,将获取的信息发送至期望认证节点进行认证。
11.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中,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98674.1A CN111611572B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98674.1A CN111611572B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11572A CN111611572A (zh) | 2020-09-01 |
CN111611572B true CN111611572B (zh) | 2022-11-22 |
Family
ID=72204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98674.1A Active CN111611572B (zh) | 2020-06-28 | 2020-06-28 |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1157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884326A (zh) * | 2021-02-23 | 2021-06-01 | 无锡爱视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多模态分析的视频面试评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CN113705537A (zh) * | 2021-09-18 | 2021-11-26 |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身份认证方法及装置 |
CN114172732A (zh) * | 2021-12-09 | 2022-03-11 | 北京数字众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认证切换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62783A1 (zh) * | 2018-09-29 | 2020-04-02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0124984A1 (zh) * | 2018-12-21 | 2020-06-25 |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561906C (en) * | 2004-03-30 | 2014-03-25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System, method and program for user authentication, and recording medium on which the program is recorded |
JP2007149066A (ja) * | 2005-10-25 | 2007-06-14 | Toshiba Corp | 認証システム、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CN101605132B (zh) * | 2009-07-13 | 2012-07-04 | 深圳市深信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数据流识别方法 |
CN103294986B (zh) * | 2012-03-02 | 2019-04-09 |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生物特征的识别方法和装置 |
CN102970308B (zh) * | 2012-12-21 | 2016-08-10 | 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用户认证方法及服务器 |
CN105553919B (zh) * | 2014-10-28 | 2019-02-22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装置 |
CN105868611A (zh) * | 2016-05-04 | 2016-08-17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生物信息认证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
CN106228133B (zh) * | 2016-07-21 | 2020-04-10 |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 用户验证方法及装置 |
CN107872445B (zh) * | 2016-09-28 | 2021-01-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接入认证方法、设备和认证系统 |
KR102370063B1 (ko) * | 2017-03-28 | 2022-03-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얼굴 인증 방법 및 장치 |
CN108959865B (zh) * | 2017-05-25 | 2022-12-16 |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验证方法及装置 |
CN107563360B (zh) * | 2017-09-30 | 2021-05-07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信息获取方法和装置 |
CN108009482A (zh) * | 2017-11-25 | 2018-05-08 | 宁波亿拍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人脸识别效率方法 |
CN109740503A (zh) * | 2018-12-28 | 2019-05-10 |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 人脸认证方法、图像底库录入方法、装置及处理设备 |
CN110417790B (zh) * | 2019-08-02 | 2021-11-23 |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区块链实名制排队系统及方法 |
-
2020
- 2020-06-28 CN CN202010598674.1A patent/CN11161157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62783A1 (zh) * | 2018-09-29 | 2020-04-02 |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身份认证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0124984A1 (zh) * | 2018-12-21 | 2020-06-25 |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图像处理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11572A (zh) | 2020-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11572B (zh) | 一种基于人脸认证的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
WO2021036014A1 (zh) | 联邦学习信用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491674B (zh) | 基于特征信息进行用户验证的方法及装置 | |
CN108804908B (zh) | 一种设备指纹生成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 | |
US11070529B2 (en) | Method for wireless fidelity connection and related products | |
CN107451854B (zh) | 确定用户类型的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 |
CN109064217B (zh) | 基于用户等级的核身策略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1126623B (zh) | 一种模型更新方法、装置及设备 | |
CN111787075A (zh) | 一种设备定位方法及装置 | |
CN110874650A (zh) | 融合公域数据和私有数据的联盟学习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08600399A (zh) | 信息推送方法及相关产品 | |
CN105790948B (zh) | 一种身份认证方法及装置 | |
CN110032931B (zh) | 生成对抗网络训练、网纹去除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2488138A (zh) | 用户类别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2182520B (zh) | 非法账号的识别方法、装置、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0874647A (zh) | 联盟学习中的私有数据评估、联盟学习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1400690B (zh) | 生物校验方法及装置 | |
CN117333879A (zh) | 模型的训练方法、水印文本识别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06102059A (zh) | 用于确定无线热点的所有者的方法与设备 | |
CN107423982B (zh) | 基于账户的业务实现方法和装置 | |
CN108810803A (zh) | 寻找失联用户的方法及系统 | |
CN111611571A (zh) | 一种实名认证方法及装置 | |
CN108235228B (zh) | 一种安全校验方法和装置 | |
CN110278241A (zh) | 一种注册请求处理方法及装置 | |
CN111915293B (zh) | 一种虚拟卡片的远程解绑方法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