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02034B -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02034B
CN111602034B CN201880086431.0A CN201880086431A CN111602034B CN 111602034 B CN111602034 B CN 111602034B CN 201880086431 A CN201880086431 A CN 201880086431A CN 111602034 B CN111602034 B CN 1116020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put data
output
metadata
processing module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643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02034A (zh
Inventor
大和哲二
吉川泰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mr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m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mron Corp filed Critical Omr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602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0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020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020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BCONTROL OR REGULATING SYSTEMS IN GENERAL; FUNCTIONAL ELEMENTS OF SUCH SYSTEMS;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FOR SUCH SYSTEMS OR ELEMENTS
    • G05B19/00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 G05B19/02Programme-control systems electric
    • G05B19/04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 G05B19/042Programme control other than numerical control, i.e. in sequence controllers or logic controllers using digital processo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48Program initiating; Program switching, e.g. by interrupt
    • G06F9/4806Task transfer initiation or dispatching
    • G06F9/4843Task transfer initiation or dispatching by program, e.g. task dispatcher, supervisor, operating system
    • G06F9/4881Scheduling strategies for dispatcher, e.g. round robin, multi-level priority queu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Testing Or Calibration Of Command Record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程序,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与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与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输入数据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所述输入数据从数据缓冲器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在输出管理装置中,第1取得部取得第1元数据。第2取得部取得第2元数据。通知部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

Description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14-45242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生成虚拟传感器的虚拟传感器生成装置。在该虚拟传感器生成装置中,检测出存在于规定范围内的实际传感器,通过使用检测出的实际传感器来生成虚拟传感器(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52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虚拟传感器例如包含实际传感器(设备的一例)和处理模块。处理模块通过对由实际传感器输出的感测数据(输入数据的一例)实施处理,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
在处理模块中,输入数据的条件有时是预先确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将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时,有可能在处理模块中进行不适当的处理。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的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程序。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输出管理装置构成为对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进行管理。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输入数据来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与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与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所述输入数据从数据缓冲器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输出管理装置具有第1取得部、第2取得部和通知部。第1取得部构成为取得第1元数据。第2取得部构成为取得第2元数据。通知部构成为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
在该输出管理装置中,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即,将考虑了处理模块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因此,根据该输出管理装置,将考虑了必要事项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优选地,设备构成为将第2元数据发送到输出管理装置,将与第2元数据对应的输入数据发送到数据缓冲器。输入数据与第2元数据是通过对输入数据和第2元数据各自赋予ID(identification:标识符)而对应起来的。设备构成为将赋予给第2元数据的ID和第2元数据一起发送到输出管理装置。通知部构成为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的ID一起通知给输出控制部。
在该输出管理装置中,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的ID一起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因此,根据该输出管理装置,通过使输出控制部参考ID,能够使输出控制部识别每个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
优选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多个输入数据生成输出数据。
优选地,输入数据被设备输出到处理模块。处理模块构成为能够对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输出的设备进行切换。
优选地,输入数据被设备输出到处理模块。设备为传感器。输入数据为由传感器生成的感测数据。
优选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多个输入数据生成输出数据。
优选地,由处理模块和向处理模块输出输入数据的设备形成虚拟传感器。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输出管理方法对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进行管理。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输入数据来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与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与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输入数据从数据缓冲器向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输出管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取得第1元数据的步骤;取得第2元数据的步骤;以及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的步骤。
在该输出管理方法中,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即,将考虑了处理模块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因此,根据该输出管理方法,将考虑了必要事项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程序使计算机执行这样的处理:管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输入数据来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与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与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输入数据从数据缓冲器向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程序构成为使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取得第1元数据的步骤;取得第2元数据的步骤;以及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的步骤。
当通过计算机执行该程序时,将基于第1元数据和第2元数据得出的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即,将考虑了处理模块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因此,根据该程序,将考虑了必要事项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减少处理模块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的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程序。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输出管理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示出传感器网络系统的一例的图。
图3是示出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预处理程序DB(数据库)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过去判定历史DB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出处理模块侧元数据DB的一例的图。
图7是示出各软件模块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8是示出感测数据侧元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9是示出预处理判定模块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0是示出赋予给各数据的ID的一例的图。
图11是示出输出管理模块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2是示出预处理模块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13是示出预处理判定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感测数据的输出的管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示出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实施方式(以下,也记作“本实施方式”。)。另外,对图中相同或对应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不再重复其说明。此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仅是本发明的例示。本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更。即,在实施本发明时,能够根据实施方式适当采用具体结构。
[1.概要]
图1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管理装置(模块)140的概要的图。参照图1,处理模块130具有多个输入端口,向各输入端口输入由实际传感器12(设备的一例)输出的感测数据(输入数据的一例)。处理模块130构成为根据输入数据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即,由处理模块130和向处理模块130输出输入数据的实际传感器12(输入传感器)形成所谓的虚拟传感器。虚拟传感器是根据通过由输入传感器观测对象来生成的感测数据将与由输入传感器观测到的对象不同的对象的观测结果作为感测数据输出的传感器模块。之后详细说明虚拟传感器。
在处理模块130中,有时预先确定了输入数据的条件。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将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130时,有可能在处理模块130中进行不适当的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管理装置140构成为判定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的可否。另外,在通过输出管理装置140判定为能够输出输入数据之前,将感测数据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192中。
具体而言,输出管理装置140取得处理模块侧元数据(以下,也称作“第1元数据”。)161和感测数据侧元数据(以下,也称作“第2元数据”。)13。第1元数据161与处理模块130相对应,表示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条件。第2元数据13与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的感测数据相对应,表示该感测数据(输入数据)的属性。输出管理装置140根据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判定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的可否,并将判定结果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输出控制部193根据判定结果来对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进行控制。
即,通过输出管理装置140将考虑了处理模块130处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因此,根据输出管理装置140,将考虑了必要事项的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130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130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2.结构]
<2-1.系统整体的结构>
图2是示出包含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管理模块(装置)140的传感器网络系统10的一例的图。在图2的例子中,传感器网络系统10包含传感器网络部14、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和应用服务器300。
传感器网络部14、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和应用服务器300经由互联网15连接成能够相互进行通信。另外,传感器网络系统10所包含的各结构要素(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应用服务器300、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和实际传感器12等)的数量不限定于图2所示的数量。
在传感器网络系统10中,由实际传感器12等生成的感测数据能够流通。例如,由实际传感器12生成的感测数据能够向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流通,由虚拟传感器生成的感测数据能够向应用服务器300流通。
传感器网络部14例如包含多个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多个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中的各个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与多个实际传感器12连接,各实际传感器12经由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与互联网15连接。
实际传感器12构成为通过观测对象来获得感测数据。实际传感器12例如为图像传感器(照相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照度传感器、力传感器、声音传感器、RFID(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姿势传感器、降雨传感器、放射性传感器和气体传感器等,可以为任何种类的传感器。此外,实际传感器12不一定必须是固定设置型,也可以是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型。此外,各实际传感器12不一定必须由单一的传感器构成,也可以由多个传感器构成。此外,实际传感器12可以以任何目的设置,例如,也可以为了工厂中的FA(Factory Automation:工厂自动化)、生产管理、城市交通控制、气象等环境测量、健康护理和防盗等而设置。
在传感器网络部14中,例如,各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配置在不同的(远的)场所,与各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1连接的各实际传感器12配置在相同(近的)场所,但它们的配置场所并不限定于此。
各应用服务器300(300A、300B)构成为执行利用感测数据的应用(application),例如,通过通用计算机来实现。应用服务器300经由互联网15取得所需要的感测数据。
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是用于实现虚拟传感器的服务器。在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中,实现有多个处理模块130、预处理模块120、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和输出管理模块140,并且管理预处理程序DB 170、过去判定历史DB 150和处理模块侧元数据DB(以下,也称作“第1元数据DB”。)160。多个处理模块130、预处理模块120、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和输出管理模块140例如分别为软件模块。
处理模块130构成为包含至少一个输入端口,根据输入到各输入端口的输入数据来生成与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处理模块130能够根据需要对将输入数据向输入端口输出的实际传感器12进行切换。例如,在当前将输入数据向输入端口输出的实际传感器12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处理模块130能够将输入传感器切换为其他实际传感器12。
处理模块13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根据由配置于室内的声音传感器输出的输入数据(声音数据),输出表示存在于该室内的人的数量的数据。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处理模块130和实际传感器12(声音传感器)来实现检测室内的人的数量的虚拟传感器。
预处理模块120构成为通过执行各预处理程序(后述)来对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实施期望的预处理。预处理判定模块110构成为进行与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预处理相关的判定。输出管理模块140构成为对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进行管理。之后说明各软件模块和各数据库的详细内容。
<2-2.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的硬件结构>
图3是示出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例如通过通用计算机来实现。
在图3的例子中,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包含控制部180、通信I/F(interface:接口)195和存储部190,各结构经由总线197电连接。
控制部180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82、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84和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86等,构成为根据信息处理进行各结构要素的控制。
通信I/F 195构成为经由互联网15与设置于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的外部的外部装置(例如,应用服务器300和传感器网络部14(图2))进行通信。通信I/F 195例如由有线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模块、无线LAN模块构成。
存储部190例如是硬盘驱动器、固态驱动器等辅助存储装置。存储部190例如存储预处理程序DB 170、过去判定历史DB 150、第1元数据DB 160和控制程序191,并且包含数据缓冲器192。
图4是示出预处理程序DB 170的一例的图。预处理程序DB 170是管理多个预处理程序的数据库。在图4的例子中,将“程序ID(identification:标识符)”、“预处理内容”与“存储场所”对应起来进行管理。“程序ID”是能够唯一确定各预处理程序的信息。“预处理内容”表示通过执行各预处理程序来实现的预处理的内容。“存储场所”是能够确定存储有各预处理程序的场所的信息(例如,存储器上的地址)。
例如,在该例子中,程序ID“1”的预处理程序是进行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单位变换”的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上的“地址:Z1”中。另外,“单位变换”是预处理的一例,是将输入数据的单位(例如,从华氏向摄氏)进行变换的处理。
图5是示出过去判定历史DB 150的一例的图。过去判定历史DB 150是管理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的判定结果的历史的数据库。在图5的例子中,在过去判定历史DB 150中,按照各处理模块130(ID:M1、M2……)的每个输入端口对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图2)的判定结果的历史进行管理。例如,按照各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对“何时”、“判定为需要哪个预处理”进行管理。
例如,在该例子中,判定为在ID为M1的处理模块130的端口1中,在2018年1月5日的10点00分05秒,需要对输入数据实施“单位变换”和“位数调整”。另外,“位数调整”为预处理的一例。“位数调整”是如下处理:在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的位数偏离预先确定的位数的情况下,变更输入数据的位数,以将输入数据的位数收敛至预先确定的范围内。
图6是示出处理模块侧元数据(第1元数据)DB 160的一例的图。第1元数据DB 160是管理表示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161(图1)的数据库。在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中实现的各处理模块130的第1元数据161预先登记到第1元数据DB160中。在图6的例子中,在第1元数据DB 160中,按照各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对第1元数据161进行管理。
在第1元数据161中例如包含“传感器条件”和“输入数据条件”。“传感器条件”是对输出输入数据(感测数据)的实际传感器12要求的基本条件,例如,包含“类别”、“观测对象”、“设置场所”。
“类别”是实际传感器12的种类,例如,温度传感器、照度传感器和照相机分别为“类别”的一例。“观测对象”为由实际传感器12观测的对象,例如,外部气温、车站检票口、照度和温度分别为“观测对象”的一例。“设置场所”为设置有实际传感器12的场所,例如,P1、P2和P3分别为“设置场所”的一例(另外,P1、P2和P3例如分别表示“京都站前”等具体场所。)。
“输入数据条件”是关于输入数据(感测数据)的属性的条件,例如,包含“单位制”、“位数”、“数据数量/次”、“数据缺失”。“单位制”例如表示与输入数据的单位制相关的条件。“位数”例如表示与输入数据的位数相关的条件。“数据数量/次”例如表示与向输入端口的一次输入所需的数据数量相关的条件。“数据缺失”例如表示与输入数据缺失(丢失)相关的条件。
再次参照图3,控制程序191是由控制部180执行的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的控制程序。例如,也可以通过由控制部180执行控制程序191来实现各处理模块130、预处理模块120、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和输出管理模块140。此外,也可以在控制程序191中包含各预处理程序。在控制部180执行控制程序191的情况下,控制程序191展开到RAM 184中。然后,控制部180通过利用CPU 182解释和执行展开到RAM 184中的控制程序191来控制各结构要素。
数据缓冲器192构成为暂时存储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的感测数据。当将不满足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条件的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130时,处理模块130有可能无法发挥原来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判定为可输出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情况下,将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输出到处理模块130。之后详细说明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控制。
<2-3.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的软件结构>
图7是示出由控制部180实现的各软件模块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在图7的例子中,处理模块130、预处理判定模块110、输出管理模块140、输出控制部193和预处理模块120分别通过控制部180来实现。
如上所述,实际传感器12构成为输出感测数据以及与该感测数据对应的感测数据侧元数据(第2元数据)13。
图8是示出感测数据侧元数据(第2元数据)13的一例的图。在图8的例子中,在第2元数据13中例如包含“传感器属性”和“输入数据属性”。“传感器属性”表示输出感测数据的实际传感器12的属性,例如,包含“类别”、“观测对象”、“设置场所”。“输入数据属性”表示感测数据的属性,例如,包含“单位制”、“位数”、“数据缺失”。
例如,实际传感器12通过确认所生成的感测数据,识别“单位制”、“位数”、是否存在“数据缺失”,生成第2元数据13。即使采用相同的实际传感器12,也有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错误,所生成的感测数据的属性(单位制、位数等)发生变化。例如,在感测数据的单位制、位数超出预期的情况下,需要对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将单位制、位数变换为预期内的单位制、位数,在后面叙述详细内容。
另外,感测数据的属性也受到实际传感器12的属性的影响,因此,也可以在“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中包含“传感器属性”。
再次参照图7,预处理判定模块110根据从第1元数据DB 160取得的第1元数据161和从实际传感器12取得的第2元数据13,进行与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的感测数据的预处理相关的判定。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的判定结果通知给预处理模块120。另外,在该情况下,例如,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的感测数据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192中。
输出管理模块140根据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判定可否输出基于实际传感器12的感测数据。判定结果(输出可否信息)发送到输出控制部193。输出控制部193根据输出可否信息,对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进行控制。
预处理模块120根据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取得的与预处理相关的判定结果,对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的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向处理模块130输入预处理后的感测数据。以下,依次说明各软件模块的详细内容。
(2-3-1.预处理判定模块)
图9是示出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另外,各软件模块的处理按照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来进行。与各输入端口对应的处理可以并列进行,也可以依次进行。以下,在着眼于处理模块130的一个输入端口的基础上,对各模块进行说明。
参照图9,实际传感器12将第2元数据13和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输出到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将感测数据和赋予给感测数据的ID输出到数据缓冲器192。感测数据和赋予给感测数据的ID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192。这样,不向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发送感测数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将感测数据和第2元数据13双方发送到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的情况相比,抑制了通信业务量。
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与赋予给感测数据的ID具有关联性。因此,即使将第2元数据13和感测数据发送到不同的目的地,也能够通过参考各ID,在之后将第2元数据13与感测数据关联起来。
图10是示出赋予给各数据的ID的一例的图。在图10的例子中,对感测数据赋予感测数据ID,对与该感测数据对应的第2元数据13赋予第2元数据ID。在该例子中,感测数据ID的后4位(00XX)与第2元数据ID的后4位(00XX)相同。因此,在该例子中,通过参考各ID的后4位,能够在之后将第2元数据13与感测数据关联起来。
再次参照图9,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包含取得部111、112、判定部113和通知部114。取得部111取得第2元数据13和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取得部112从第1元数据DB 160取得与输入端口相对应的第1元数据161(图1)。
判定部113根据由取得部111取得的第2元数据13和由取得部112取得的第1元数据161,判定是否需要感测数据的预处理,并且在需要预处理的情况下,判定预处理的内容。
例如,在由第2元数据13表示的输入数据属性满足由第1元数据161表示的输入数据条件的情况下,判定部113判定为不需要预处理,另一方面,在由第2元数据13表示的输入数据属性不满足由第1元数据161表示的输入数据条件的情况下,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预处理。并且,在判定为需要预处理的情况下,判定部113例如根据输入数据属性所不满足的输入条件的内容来判定所需要的预处理的内容。例如,在输入数据条件“位数”为“3位”的情况下,在输入数据属性“位数”为“5位”时,判定部113判定为需要将位数减少2位的预处理。
并且,判定部113通过参考过去判定历史DB 150,判定被判定为需要的预处理与前一次被执行的预处理是否相同。在假设相同的情况下,已经读出了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无需重新进行预处理程序DB 170(图4)中的检索,因此,通过参考过去的判定历史,能够关于预处理进行更加适当的判定。
通知部114将判定部113的判定结果通知给预处理模块120。例如,通知部114将是否需要预处理、所需要的预处理的内容以及前一次是否执行了所需要的预处理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预处理模块120。
(2-3-2.输出管理模块)
图11是示出输出管理模块140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1的例子中,输出管理模块140包含取得部141、142、判定部143和通知部144。取得部141从实际传感器12取得(接收)第2元数据13和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取得部142从第1元数据DB 160取得与输入端口对应的第1元数据161。
判定部143根据由取得部141取得的第2元数据13和由取得部142取得的第1元数据161,判定可否输出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例如,在由第2元数据13表示的传感器属性满足由第1元数据161表示的传感器条件的情况下,判定部143判定为可输出,另一方面,在由第2元数据13表示的传感器属性不满足由第1元数据161表示的传感器条件的情况下,判定为不可输出。即,在即使实施预处理,感测数据也不满足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的条件的情况下,判定部143判定为不可输出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
通知部144将表示判定部143的判定结果的输出可否信息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输出控制部193根据输出可否信息,对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进行控制。例如,在所取得的输出可否信息表示“可输出”的情况下,输出控制部193控制数据缓冲器192,以将被赋予了与输出可否信息一起接收到的ID所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输出到预处理模块120。此外,例如,在所取得的输出可否信息表示“不可输出”的情况下,输出控制部193从数据缓冲器192中删除被赋予了与输出可否信息一起接收到的ID所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
(2-3-3.预处理模块)
图12是示出预处理模块120的详细结构的一例的图。在图12的例子中,预处理模块120包含取得部121和预处理部122。取得部121取得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的判定结果和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
设由取得部121取得的判定结果表示需要预处理的意思,并且,表示所需要的预处理与前一次执行的预处理不同的意思。在该情况下,预处理部122例如在预处理程序DB 170中检索与判定结果表示的所需要的预处理对应的预处理程序,读出该预处理程序。预处理部122对被赋予了与由取得部121取得的ID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在预处理部122中,对感测数据实施通过执行所读出的预处理程序来实现的预处理。然后,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由预处理模块120预处理后的感测数据。
设由取得部121取得的判定结果表示需要预处理的意思,并且,表示所需要的预处理与前一次执行的预处理相同的意思。在该情况下,预处理部122例如不执行预处理程序DB170中的检索。在预处理部122中,对感测数据实施通过执行已经读出的预处理程序来实现的预处理。然后,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由预处理模块120预处理后的感测数据。
[3.动作]
<3-1.预处理判定动作>
图13是示出预处理判定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例如通过在从实际传感器12接收到第2元数据13的时刻使控制部180作为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工作来执行。另外,如上所述,预处理的判定按照各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来进行,但是,这里,着眼于一个处理模块130的一个输入端口进行说明。
参照图13,控制部180从实际传感器12取得第2元数据13和赋予给该第2元数据的ID(在步骤S100)。控制部180从第1元数据DB 160取得与输入端口对应的第1元数据161(步骤S110)。控制部180根据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判定是否需要被赋予了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的ID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的预处理(步骤S120)。控制部180判定是否被判定为需要预处理(步骤S130)。
当判定为不需要预处理时(在步骤S130中为“否”),预处理判定模块110(控制部180)将无需预处理的意思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预处理模块120(步骤S160)。
另一方面,当判定为需要预处理时(在步骤S130中为“是”),控制部180判定所需要的预处理的内容(步骤S140)。控制部180通过参考过去判定历史DB 150,判定被判定为需要的预处理与前一次执行的预处理是否相同(步骤S150)。然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控制部180)将判定结果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预处理模块120(步骤S160)。
这样,在预处理判定模块110中,根据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进行与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预处理相关的判定。即,在预处理判定模块110中,在考虑了处理模块130处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的属性的基础上,进行与预处理相关的判定。因此,根据预处理判定模块110,由于关于预处理考虑了必要的事项,因此,能够适当地进行与预处理相关的判定。
<3-2.输出管理动作>
图14是示出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的管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例如在由实际传感器12输出了第2元数据13的时刻被执行。即,在该时刻,将与第2元数据13对应的感测数据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192中。另外,如上所述,感测数据的输出管理按照各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来进行,但是,这里,着眼于一个处理模块130的一个输入端口进行说明。
参照图14,右方的流程图通过使控制部180(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作为输出管理模块140进行工作来执行,另一方面,左方的流程图通过使控制部180作为输出控制部193进行工作来执行。
参照图14的右方,控制部180接收第2元数据13和赋予给该第2元数据13的ID(步骤S200)。控制部180从第1元数据DB 160取得与处理模块130的输入端口对应的第1元数据161(步骤S210)。
控制部180根据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判定与第2元数据13对应的感测数据可否从数据缓冲器192向处理模块130输出(步骤S220)。控制部180将表示步骤S220中的判定结果的输出可否信息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步骤S230)。
参照图14的左方,控制部180判定是否取得了输出可否信息和ID(步骤S300)。当判定为未取得输出可否信息和ID时(在步骤S300中为“否”),控制部180等待至取得输出可否信息为止。
另一方面,当判定为取得了输出可否信息和ID时(在步骤S300中为“是”),控制部180通过进行ID的对照,确定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中的作为对象的感测数据(步骤S310)。
控制部180通过参考输出可否信息,判定所确定出的感测数据是否为可输出(步骤S320)。当判定为可输出时(在步骤S320中为“是”),控制部180控制数据缓冲器192,以将作为对象的感测数据和赋予给该感测数据的ID输出到预处理模块120(在步骤S330)。另一方面,当判定为不可输出时(步骤S320中为“否”),控制部180执行用于从数据缓冲器192删除对象的感测数据的处理(步骤S340)。
这样,在输出管理模块140中,将基于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得出的感测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控制从数据缓冲器192向处理模块130的数据输出。)。即,根据考虑了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属性的感测数据的输出可否,对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进行控制。因此,根据输出管理模块140,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感测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130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130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此外,在输出管理模块140中,将输出可否信息与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一起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因此,根据输出管理模块140,通过使输出控制部193参考ID,能够使输出控制部193识别每个感测数据的输出可否。
<3-3.预处理动作>
图15是示出预处理动作的一例的流程图。该流程图所示的处理通过在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通知了判定结果和ID(赋予给第2元数据13的ID)的时刻,使控制部180作为预处理模块120进行工作来执行。另外,如上所述,感测数据的预处理按照各处理模块130的每个输入端口来进行,但是,这里,着眼于一个处理模块130的一个输入端口进行说明。
参照图15,控制部180对从实际传感器12接收的赋予给感测数据的ID与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通知的ID进行对照(在步骤S400)。控制部180判定是否接收到被赋予了与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通知的ID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步骤S410)。
在判定为未接收到被赋予了与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通知的ID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时(在步骤S410中为“否”),控制部180等待至接收到该感测数据为止。另一方面,在判定为接收到被赋予了与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通知的ID对应的ID的感测数据时(在步骤S410中为“是”),控制部180通过参考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取得的判定结果,判定作为对象的感测数据所需的预处理(步骤S420)。
控制部180还通过参考从预处理判定模块110取得的判定结果,判定所需要的预处理是否与前一次对感测数据实施的预处理相同(步骤S430)。
当判定为所需要的预处理与前一次对感测数据实施的预处理不同时(在步骤S430中为“否”),控制部180在预处理程序DB 170中检索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步骤S440)。然后,控制部180判定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是否存在于预处理程序DB 170中(步骤S450)。当判定为在预处理程序DB 170中存在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时(在步骤S450中为“是”),控制部180读出该预处理程序,通过执行所读出的预处理程序来对作为对象的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步骤S460)。然后,预处理模块120(控制部180)将预处理后的感测数据输出到处理模块130(步骤S470)。
当在步骤S430中判定为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与前一次对感测数据实施的预处理相同时(在步骤S430中为“是”),控制部180通过执行已经读出的预处理程序,对作为对象的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步骤S460)。
此外,当在步骤S450中判定为在预处理程序DB 170中不存在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时(在步骤S450中为“否”),预处理模块120(控制部180)将规定消息与未实施预处理的感测数据一起输出到处理模块130(步骤S480)。规定消息例如为表示不存在所需要的预处理程序的意思的消息。
这样,在预处理模块120中,根据预处理判定模块110中的判定结果,对感测数据实施预处理。即,在预处理模块120中,在考虑了处理模块130处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处理模块130输入的输入数据(感测数据)的属性的基础上,对输入数据实施预处理。因此,根据预处理模块120,由于对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实施适当的预处理,所以能够减少向处理模块130输入不适当的数据的可能性。
此外,感测数据与第2元数据13借助ID而对应起来。而且,在预处理的判定中,通过考虑ID,按照每个输入数据进行与预处理相关的判定。根据预处理模块120,能够根据该判定结果,对每个输入数据实施适当的预处理。
[4.特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输出管理装置(模块)140中,将基于第1元数据161和第2元数据13得出的感测数据向处理模块130的输出可否通知给输出控制部193。即,根据考虑了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的条件和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感测数据的输出可否,对数据缓冲器192所暂时存储的感测数据的输出进行控制。因此,根据输出管理模块140,不满足规定条件的感测数据输入到处理模块130的可能性下降,因此,能够减少处理模块130进行不适当的处理的可能性。
处理模块130是本发明的“处理模块”的一例,输出管理模块140是本发明的“输出管理装置”的一例。第1元数据161是本发明的“第1元数据”的一例,第2元数据13是本发明的“第2元数据”的一例。取得部142是本发明的“第1取得部”的一例,取得部141是本发明的“第2取得部”的一例,通知部144是本发明的“通知部”的一例。数据缓冲器192是本发明的“数据缓冲器”的一例,输出控制部193是本发明的“输出控制部”的一例。
[5.变形例]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以下,说明变形例。其中,以下的变形例能够适当组合。
<5-1>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各处理模块130的各输入端口从任意一个实际传感器12受理感测数据的输入。但是,将数据输出到各输入端口的主体不一定必须是实际传感器12。将数据输出到各输入端口的主体例如可以为存储有数据集的存储设备(storage),也可以是虚拟传感器。另外,数据集是预先生成的多个数据的集合。例如,预先在规定期间内通过观测对象而获得的感测数据的集合为数据集的一例。将数据输出到各输入端口的主体不一定必须为实际传感器12,因此,处理模块130的输入数据不一定必须为感测数据。例如,输入数据也可以为购物网站中的各用户的购买历史数据、游戏网站中的各用户的得分数据等。
<5-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00进行的处理也可以通过多个服务器等来实现。
<5-3>
此外,不一定需要对每个感测数据对应第2元数据13。例如,也可以将多个感测数据与一个第2元数据13对应起来。在该情况下,对与相同的第2元数据13对应的多个感测数据中的各个感测数据实施相同的预处理。
标号说明
10:传感器网络系统;11:传感器网络适配器;12:实际传感器;13:感测数据侧元数据(第2元数据);14:传感器网络部;15:互联网;100:虚拟传感器管理服务器;110:预处理判定模块;111、112、121、141、142:取得部;113、143:判定部;114、144:通知部;120:预处理模块;122:预处理部;130:处理模块;140:输出管理模块;150:过去判定历史DB;160:处理模块侧元数据(第1元数据)DB;161:处理模块侧元数据(第1元数据);170:预处理程序DB;180:控制部;182:CPU;184:RAM;186:ROM;190:存储部;191:控制程序;192:数据缓冲器;193:输出控制部;195:通信I/F;197:总线;300:应用服务器。

Claims (8)

1.一种输出管理装置,其构成为管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其中,
所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所述输入数据来生成与所述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
与所述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
与所述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
所述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
所述输入数据从所述数据缓冲器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
所述输出管理装置具有:
第1取得部,其构成为取得所述第1元数据;
第2取得部,其构成为取得所述第2元数据;以及
通知部,其构成为将基于所述第1元数据和所述第2元数据的、考虑到所述处理模块的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入的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所述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所述输出控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设备构成为将所述第2元数据发送到所述输出管理装置,将与所述第2元数据对应的所述输入数据发送到所述数据缓冲器,
所述输入数据与所述第2元数据是通过对所述输入数据和所述第2元数据各自赋予ID而对应起来的,
所述设备构成为将赋予给所述第2元数据的所述ID与所述第2元数据一起发送到所述输出管理装置,
所述通知部构成为将基于所述第1元数据和所述第2元数据得出的所述输入数据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可否与赋予给所述第2元数据的所述ID一起通知给所述输出控制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多个所述输入数据生成所述输出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数据被设备输出到所述处理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构成为能够切换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出所述输入数据的所述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管理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数据被设备输出到所述处理模块,
所述设备为传感器,
所述输入数据为由所述传感器生成的感测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输出管理装置,其中,
由所述处理模块和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出所述输入数据的所述设备形成虚拟传感器。
7.一种输出管理方法,管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其中,
所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所述输入数据来生成与所述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
与所述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
与所述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
所述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
所述输入数据从所述数据缓冲器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
所述输出管理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取得所述第1元数据的步骤;
取得所述第2元数据的步骤;以及
将基于所述第1元数据和所述第2元数据的、考虑到所述处理模块的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入的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所述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所述输出控制部的步骤。
8.一种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使计算机执行这样的处理:管理输入数据向处理模块的输出,其中,
所述处理模块构成为根据至少一个所述输入数据来生成与所述输入数据不同的输出数据,
与所述处理模块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的第1元数据,
与所述输入数据对应着表示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的第2元数据,
所述输入数据在由设备输出之后暂时存储到数据缓冲器中,
所述输入数据从所述数据缓冲器向所述处理模块的输出通过输出控制部来控制,
所述程序构成为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取得所述第1元数据的步骤;
取得所述第2元数据的步骤;以及
将基于所述第1元数据和所述第2元数据的、考虑到所述处理模块的所述输入数据的条件和向所述处理模块输入的所述输入数据的属性而得出的所述输入数据的输出可否通知给所述输出控制部的步骤。
CN201880086431.0A 2018-02-13 2018-11-29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6020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22801A JP6468377B1 (ja) 2018-02-13 2018-02-13 出力管理装置、出力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022801 2018-02-13
PCT/JP2018/043932 WO2019159490A1 (ja) 2018-02-13 2018-11-29 出力管理装置、出力管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02034A CN111602034A (zh) 2020-08-28
CN111602034B true CN111602034B (zh) 2022-03-29

Family

ID=65356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6431.0A Active CN111602034B (zh) 2018-02-13 2018-11-29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82750A1 (zh)
JP (1) JP6468377B1 (zh)
CN (1) CN111602034B (zh)
WO (1) WO201915949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34906A (ja) * 1995-07-19 1997-02-07 Toshiba Corp 図書管理装置
WO2004068804A1 (ja) * 2003-01-29 2004-08-12 Fujitsu Limited パケット識別装置およびパケット識別方法
US20070168370A1 (en) * 2004-11-16 2007-07-19 Hardy Mark D System and methods for provisioning geospatial data
JP2007122433A (ja) * 2005-10-28 2007-05-17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センサデータ振分配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方法
JP2008016896A (ja) * 2006-06-30 2008-01-24 Sony Corp 監視装置及び監視方法
JP2008234206A (ja) * 2007-03-19 2008-10-02 Ricoh Co Ltd 情報送信システム、情報処理装置、情報管理装置及び情報送信方法
US8515990B2 (en) * 2010-11-19 2013-08-20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of managing video using metadata therein
JP5221630B2 (ja) * 2010-12-07 2013-06-26 楽天株式会社 サーバ、情報管理方法、情報管理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する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JP5948938B2 (ja) * 2012-02-20 2016-07-06 沖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生成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DE112013003833T5 (de) * 2012-09-21 2015-04-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Verfahren und Computerprogramm zum Steuern der gemeinsamen Nutzung von Sensoren
CN103457764A (zh) * 2013-08-16 2013-12-18 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可配置的故障处理平台
US9213659B2 (en) * 2013-12-03 2015-12-15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Devices and methods to receive input at a first device and present output in response on a second device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device
JP2015226102A (ja) * 2014-05-26 2015-12-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仮想センサのメタデータ構造
RU2014143713A (ru) * 2014-10-30 2016-05-27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1С" Способ автомат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управления разделением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х объектов, хранящихся в одной базе данных (варианты)
JP6645643B2 (ja) * 2014-12-18 2020-02-14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データ出力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106541B1 (ko) * 2015-03-18 2020-05-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유 리소스 액세스 중재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공유 리소스 액세스 중재 장치 및 공유 리소스 액세스 중재 시스템
JP6477161B2 (ja) * 2015-03-31 2019-03-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情報処理方法
JP6465012B2 (ja) * 2015-12-14 2019-02-06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データフロー制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フロー制御方法
US10108462B2 (en) * 2016-02-12 2018-10-23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Virtualizing sensor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8789A (ja) 2019-08-22
JP6468377B1 (ja) 2019-02-13
US20210382750A1 (en) 2021-12-09
CN111602034A (zh) 2020-08-28
WO2019159490A1 (ja) 2019-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049758A1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1602034B (zh)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602412B (zh) 设备选择装置、数据集选择装置、设备选择方法和存储介质
JP6558452B1 (ja) 品質チェック装置、品質チェック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566630B (zh) 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及程序
CN111602123B (zh) 预处理判定装置、预处理判定方法以及程序
CN111630503A (zh) 输出管理装置、输出管理方法和程序
CN111587426B (zh) 会话控制装置、会话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11615690B (zh) 会话控制装置、会话控制方法以及程序
CN112567348B (zh) 数据处理装置、数据处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02408B (zh) 候选提取装置、候选提取方法及程序
WO2020049757A1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WO2020049759A1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データ処理方法及びデータ処理プログラム
CN112801136B (zh) 带有特征标识的物联网网关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19169946A (ja) 品質チェック装置、品質チェック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