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7011A - 锁芯和钥匙系统 - Google Patents

锁芯和钥匙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7011A
CN111577011A CN202010403958.0A CN202010403958A CN111577011A CN 111577011 A CN111577011 A CN 111577011A CN 202010403958 A CN202010403958 A CN 202010403958A CN 111577011 A CN111577011 A CN 11157701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locking
lock
blade
locking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039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77011B (zh
Inventor
顾高明
蒋文平
刘魏
方思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tech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8840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45823B/zh
Priority to CN202010403958.0A priority patent/CN1115770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77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7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77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70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46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for use with more than one key, e.g. master-slave ke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9/00Keys; Accessories therefor
    • E05B19/0011Key decod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29/00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 E05B29/0053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increased picking resistance
    • E05B29/006Cylinder locks and other locks with plate tumblers which are set by pushing the key in with increased picking resistance by movable rotor el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芯和钥匙系统。其中,锁芯包括:锁壳;锁胆;锁止件;编码叶片,当第一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的第一解锁槽与锁止件对齐,锁止件能够伸入至第一解锁槽内并退出锁壳,当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二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锁止件能够伸入至第二解锁槽内并退出锁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穿设在锁胆内,并能够在编码叶片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后阻碍编码叶片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编码的锁芯存在的变码操作繁琐、变码过程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锁芯和钥匙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具系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锁芯和钥匙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可编码的锁芯一般需要用户将锁芯从锁具中取出,并取出套在锁芯上的锁壳以更换适当的弹子或叶片,从而可以使用新钥匙开启锁芯。这就需要用户具备专业的锁具和锁芯的专业知识,因此通常只能由锁匠或专业人员完成锁芯的钥匙更换。另外,在更换弹子或叶片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专用工具并要求用户接触锁芯机构以互换弹子或叶片,在替换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或损坏零部件。有的可更换钥匙的锁芯在更换钥匙时,需要插入编码工具才能完成变码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芯和钥匙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编码的锁芯存在的变码操作繁琐、变码过程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锁芯,包括:锁壳;锁胆,锁胆可转动地设置在锁壳内;锁止件,锁止件活动设置在锁壳和锁胆之间,并能够在伸入和退出锁壳的位置之间运动;编码叶片,编码叶片可转动地设置在锁胆内,并位于锁止件的运动路径上,编码叶片具有顺次的第一闭锁位置、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当第一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的第一解锁槽与锁止件对齐,锁止件能够伸入至编码叶片的第一解锁槽内并退出锁壳,当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二解锁钥匙的第二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锁止件能够伸入至编码叶片的第二解锁槽内并退出锁壳;控制组件,控制组件穿设在锁胆内,并能够在编码叶片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后阻碍编码叶片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
进一步地,锁胆具有止挡凸起,编码叶片的一端为配合端,第一解锁槽相比于第二解锁槽远离配合端,当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未插入锁芯时,配合端抵接在止挡凸起上,当第一解锁钥匙或者第二解锁钥匙插入锁芯时,第一解锁位或者第二解锁位通过挤压配合端推动编码叶片转动。
进一步地,锁止件具有沿锁芯轴向伸出的伸出部,伸出部与编码叶片的表面止挡配合或者伸入至第一解锁槽、第二解锁槽内。
进一步地,编码叶片在周向开设有预定长度的控制槽,当编码叶片在第二解锁钥匙的挤压下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后,控制组件能够伸入至控制槽内,并与控制槽的侧壁止挡配合,以阻碍编码叶片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
进一步地,第一解锁槽和第二解锁槽位于编码叶片的弧形外表面,编码叶片的侧面具有弧形的凸台,控制槽位于凸台的弧形内表面。
进一步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销,控制销沿锁芯的径向穿设在锁胆内,控制销具有第一止挡部,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控制槽;控制复位件,控制复位件与控制销抵接,并为第一止挡部提供伸入控制槽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控制销还包括第二止挡部,第二止挡部位于控制销远离控制复位件的一端,控制组件还包括磁珠,磁珠位于锁壳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并磁力吸附在第二止挡部上,锁壳上开设有容置孔;当锁胆未转动时,容置孔与磁珠周向错开预定角度;当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在第二解锁钥匙未带动锁胆转动或者未转动预定角度时,磁珠抵接在锁壳或锁胆与锁壳之间的轴套上,控制销无法运动,第一止挡部无法伸入至控制槽;当第二解锁钥匙带动锁胆转动预定角度时,容置孔与磁珠对齐,第一止挡部与控制槽对齐,磁珠能够进入至容置孔内,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至控制槽内。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闭锁叶片,闭锁叶片可转动地设置在锁胆内,并且穿设在锁止件上,闭锁叶片具有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当闭锁叶片位于止挡位置时,闭锁叶片止挡锁止件,并将锁止件锁定在伸入锁壳的位置,当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的通用解锁位挤压闭锁叶片运动至避让位置,闭锁叶片的避让槽与锁止件对齐,锁止件能够伸入至避让槽内并退出锁壳,锁胆能够转动;闭锁复位件,闭锁复位件与闭锁叶片抵接,并为闭锁叶片提供向止挡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锁止件和编码叶片均成对设置在锁胆的两侧,锁芯还包括:锁止复位件,锁止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锁止件抵接,并为锁止件提供伸入锁壳的复位力;编码复位件,编码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编码叶片抵接,并为编码叶片提供向第一闭锁位置或第二闭锁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授权组件,授权组件包括授权弹子,授权弹子沿锁胆的径向穿设在锁胆内,且授权弹子的运动路径与锁止件运动路径之间形成夹角,锁止件具有径向延伸的凸出部,授权弹子开设有让位槽,当授权组件处于非授权状态时,授权弹子的让位槽与凸出部错位,授权弹子止挡锁止件退出锁壳的运动,以将锁止件锁定在伸入锁壳的位置,当授权组件处于授权状态时,授权弹子的让位槽与凸出部对齐,凸出部能够伸入至让位槽内,并退出锁壳;第一磁钢,第一磁钢与授权弹子连接,第一磁钢可在磁力作用下带动授权弹子同步运动;授权复位件,授权复位件的两端分别与授权弹子和锁胆抵接,并为授权弹子提供运动至让位槽与凸出部错位位置的复位力;无线码片,无线码片设置在锁胆的端面,并能够与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匹配,以对锁芯进行身份识别。
进一步地,锁芯还包括:轴套,轴套套设在锁胆上,并控制编码叶片和锁止件的运动范围;转耳,转耳的直径大于锁壳的内径,转耳与锁胆远离解锁口的一端连接,并将锁壳锁紧在锁胆上;第二磁钢,第二磁钢设置在锁壳靠近解锁口的一端上,并能够与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上的感应件配合检测锁芯的开闭锁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钥匙系统,用于解锁上述的锁芯,钥匙系统包括:第一解锁钥匙,第一解锁钥匙具有与锁芯的闭锁叶片配合的通用解锁位,以及与锁芯的编码叶片配合的第一解锁位,当第一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通用解锁位挤压闭锁叶片运动至避让位置,同时第一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第二解锁钥匙,第二解锁钥匙具有与第一解锁钥匙相同的通用解锁位,以及与编码叶片配合的第二解锁位,沿第二解锁钥匙的宽度方向,第一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解锁钥匙对应位置的第二解锁位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当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时,通用解锁位挤压闭锁叶片运动至避让位置,同时第二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开设有解锁齿,解锁齿的侧壁具有通用解锁位、第一解锁位或第二解锁位,且第一解锁钥匙上作为第一解锁位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大于第二解锁钥匙上对应位置的作为第二解锁位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第一解锁钥匙或第二解锁钥匙还具有第三磁钢,第三磁钢能够吸引锁芯内的第一磁钢,并带动锁芯的授权组件切换至授权状态。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编码叶片,编码叶片能够根据解锁钥匙的不同从而运动不同的范围,并且配合控制组件能够对编码叶片的运动进行控制,使得编码叶片的位置变码后无法反向再次改变回去,这样即可实现锁芯编码的改变。具体而言,当锁芯未解锁时,编码叶片位于第一闭锁位置,编码叶片对锁止件的运动起到阻碍作用,使得锁止件止挡在锁壳和锁胆之间,锁壳与锁胆之间无法相对转动。当使用第一解锁钥匙解锁锁芯,第一解锁钥匙插入到锁芯内时,第一解锁钥匙的第一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使得编码叶片由第一闭锁位置转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上的第一解锁槽转动到与锁止件对齐的位置,此时编码叶片不再对锁止件起到止挡作用,锁止件能够退出锁壳,锁胆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编码叶片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当使用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第二解锁钥匙插入到锁芯内时,第二解锁钥匙上的第二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运动的距离比第一解锁位挤压编码叶片运动的距离大,因而编码叶片在第二解锁位的挤压下会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最终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在编码叶片转动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前,控制组件不会对编码叶片的运动产生影响,而在编码叶片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后,控制组件对编码叶片的运动起到限制作用,使得编码叶片只能够继续转动,而无法反向转动回第一解锁位置,这样,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之后,第一解锁钥匙即失效,第一解锁钥匙无法再解锁锁芯,也就实现了锁芯编码的改变,当编码叶片运动到第二解锁位置时,编码叶片上的第二解锁槽转动到与锁止件对齐的位置,编码叶片不再对锁止件起到止挡作用,锁止件能够退出锁壳,锁胆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编码叶片由于控制组件的作用,因而只能够复位至第二闭锁位置,而无法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通过上述编码叶片和控制组件,配合相应的解锁钥匙,使得锁芯的变码工作无需工具即可完成,而且也不需要将锁芯拆分打开,避免了丢失和损坏零部件的风险,也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用户自身即可简单快捷地完成变码操作,并且锁芯的变码操作不可逆,变码后只能使用第二解锁钥匙开启锁芯,可防止第一解锁钥匙再次开启锁芯,提高锁芯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锁芯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编码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编码叶片位于第一闭锁位置时锁胆内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位于第一闭锁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A向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4中B-B向的剖视图;
图7示出了图4中C-C向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4中D-D向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图4中E-E向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编码叶片位于第一解锁位置时锁胆内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第一解锁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1中B-B向的剖视图;
图14示出了图11中C-C向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图11中D-D向的剖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1中E-E向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编码叶片位于第二解锁位置时锁胆内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第二解锁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图18中B-B向的剖视图;
图21示出了图18中C-C向的剖视图;
图22示出了图18中D-D向的剖视图;
图23示出了图18中E-E向的剖视图;
图24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的编码叶片位于第二闭锁位置时锁胆内的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1中的锁芯位于第二闭锁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26示出了图25中A-A向的剖视图;
图27示出了图25中B-B向的剖视图;
图28示出了图25中C-C向的剖视图;
图29示出了图25中D-D向的剖视图;
图30示出了图25中E-E向的剖视图;
图31示出了本发明的钥匙系统的第一解锁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32示出了本发明的钥匙系统的高等级的第二解锁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图33示出了本发明的钥匙系统的低等级的第二解锁钥匙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锁壳;11、容置孔;20、锁胆;21、止挡凸起;30、锁止件;31、伸出部;32、凸出部;40、闭锁叶片;41、避让槽;50、编码叶片;51、第一解锁槽;52、第二解锁槽;53、控制槽;54、配合端;55、凸台;60、控制组件;61、控制销;62、控制复位件;63、磁珠;70、锁止复位件;80、闭锁复位件;90、编码复位件;101、授权弹子;102、让位槽;103、第一磁钢;104、授权复位件;105、无线码片;110、轴套;120、转耳;130、第二磁钢;140、第一解锁钥匙;141、通用解锁位;142、第一解锁位;143、第三磁钢;150、第二解锁钥匙;151、第二解锁位。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编码的锁芯存在的变码操作繁琐、变码过程复杂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芯和钥匙系统。
如图1至图30所示的一种锁芯,包括锁壳10、锁胆20、锁止件30、编码叶片50和控制组件60,锁胆20可转动地设置在锁壳10内;锁止件30活动设置在锁壳10和锁胆20之间,并能够在伸入和退出锁壳10的位置之间运动;编码叶片50可转动地设置在锁胆20内,并位于锁止件30的运动路径上,编码叶片50具有顺次的第一闭锁位置、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当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50的第一解锁槽51与锁止件30对齐,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编码叶片50的第一解锁槽51内并退出锁壳10,当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时,第二解锁钥匙150的第二解锁位151挤压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编码叶片50的第二解锁槽52内并退出锁壳10;控制组件60穿设在锁胆20内,并能够在编码叶片50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后阻碍编码叶片50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有编码叶片50,编码叶片50能够根据解锁钥匙的不同从而运动不同的范围,并且配合控制组件60能够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进行控制,使得编码叶片50的位置变码后无法反向再次改变回去,这样即可实现锁芯编码的改变。具体而言,如图4至图9所示,当锁芯未解锁时,编码叶片50位于第一闭锁位置,编码叶片50对锁止件30的运动起到阻碍作用,使得锁止件30止挡在锁壳10和锁胆20之间,锁壳10与锁胆20之间无法相对转动。如图10至图16所示,当使用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锁芯,第一解锁钥匙140插入到锁芯内时,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使得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转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50上的第一解锁槽51转动到与锁止件30对齐的位置,此时编码叶片50不再对锁止件30起到止挡作用,锁止件30能够退出锁壳10,锁胆20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编码叶片50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即复位至如图4至图9所示的状态。如图17至图23所示,当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到锁芯内时,第二解锁钥匙150上的第二解锁位151挤压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比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大,因而编码叶片50在第二解锁位151的挤压下会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最终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在编码叶片50转动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前,控制组件60不会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产生影响,而在编码叶片50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后,控制组件60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起到限制作用,使得编码叶片50只能够继续转动,而无法反向转动回第一解锁位置,这样,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之后,第一解锁钥匙140即失效,第一解锁钥匙140无法再解锁锁芯,也就实现了锁芯编码的改变,当编码叶片50运动到第二解锁位置时,编码叶片50上的第二解锁槽52转动到与锁止件30对齐的位置,编码叶片50不再对锁止件30起到止挡作用,锁止件30能够退出锁壳10,锁胆20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如图24至图30所示,编码叶片50由于控制组件60的作用,因而只能够复位至第二闭锁位置,而无法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通过上述编码叶片50和控制组件60,配合相应的解锁钥匙,使得锁芯的变码工作无需工具即可完成,而且也不需要将锁芯拆分打开,避免了丢失和损坏零部件的风险,也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用户自身即可简单快捷地完成变码操作,并且锁芯的变码操作不可逆,变码后只能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开启锁芯,可防止第一解锁钥匙140再次开启锁芯,提高锁芯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的过程中,虽然编码叶片50会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但是在编码叶片50经过第一解锁位置时,由于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到锁芯内的距离并未达到预定距离,因而通用解锁位141并未与闭锁叶片40作用或者并未将闭锁叶片40完全挤压至避让位置,闭锁叶片40依然对锁止件30具有止挡作用,锁止件30依然无法退出锁壳10,锁芯也就无法解锁,只有当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对锁止件30不再止挡时,锁胆20才能够转动,锁芯才能够解锁。
本实施例的闭锁叶片40设置有多个且成对设置在锁胆20横截面轴对称的两侧,相应地,解锁口相对于锁胆20的端面偏心设置,解锁钥匙上的通用解锁位141也有多个,从而与各闭锁叶片40之间一一配合。本实施例的编码叶片50和锁止件30均设置有两个组成一对,其分别位于锁胆20横截面轴对称的两侧,并且编码叶片50相比于闭锁叶片40远离解锁口,即编码叶片50位于锁芯的内侧,从而提高安全性。当然,上述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也可以根据情况实际调整。
本实施例的锁芯还包括闭锁叶片40,闭锁叶片40可转动地设置在锁胆20内,并且穿设在锁止件30上,闭锁叶片40具有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当闭锁叶片40位于止挡位置时,闭锁叶片40止挡锁止件30,并将锁止件30锁定在伸入锁壳10的位置,当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的通用解锁位141挤压闭锁叶片40运动至避让位置,闭锁叶片40的避让槽41与锁止件30对齐,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避让槽41内并退出锁壳10,锁胆20能够转动。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共同对锁止件30起到锁定作用,只有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避让锁止件30时,锁胆20才能够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锁胆20开设有容纳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的弧形槽,弧形槽的一侧即作为止挡凸起21,编码叶片50的一端为配合端54,如图2所示,第一解锁槽51相比于第二解锁槽52远离配合端54,当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未插入锁芯时,即编码叶片50位于第一闭锁位置时,配合端54抵接在止挡凸起21上,当第一解锁钥匙140或者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锁芯时,第一解锁位142或者第二解锁位151就会通过挤压配合端54推动编码叶片50转动,使得配合端54向远离止挡凸起21的方向转动。相似地,闭锁叶片40也可以按照上述编码叶片50的方式设置止挡。
本实施例的编码叶片50在周向开设有预定长度的控制槽53,当编码叶片50在第二解锁钥匙150的挤压下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后,控制组件60能够伸入至控制槽53内,这样,通过控制组件60与控制槽53的侧壁进行的止挡配合,从而阻碍编码叶片50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实现对编码叶片50在变码后运动范围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呈弧形,避让槽41位于闭锁叶片40的弧形外表面上,第一解锁槽51和第二解锁槽52位于编码叶片50的弧形外表面上,编码叶片50的侧面具有凸出且呈弧形的凸台55,控制槽53位于凸台55的弧形内表面,本实施例优选设置成方形槽。并且凸台55仅覆盖编码叶片50长度的一部分,这样两个编码叶片50之间可以交错叠置,从而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
可选地,本实施例在锁止件30上开设有多个过孔,闭锁叶片40穿设在过孔中,从而能够与锁止件30配合。而对于编码叶片50而言,若将编码叶片50与锁止件30也采用上述设置,则控制组件60可能会与锁止件30发生干涉,为了避免该情况,本实施例在锁止件30的一端沿锁芯轴向伸出一小段形成伸出部31,伸出部31位于编码叶片50的弧形外表面侧,而弧形内表面侧则可以预留给控制组件60,使得控制组件60不会与锁止件30产生干涉,以便于控制组件60和锁止件30二者分别与编码叶片50配合,当编码叶片50位于第一闭锁位置或第二闭锁位置时,编码叶片50的弧形外表面与伸出部31抵接,从而止挡锁止件30的运动,当编码叶片50位于第一解锁位置或第二解锁位置时,第一解锁槽51或第二解锁槽52与伸出部31对齐,伸出部31即可伸入到第一解锁槽51或第二解锁槽52内,锁止件30即可退出锁壳10。
本实施例的控制组件60包括控制销61和控制复位件62,控制销61沿锁芯的径向穿设在锁胆20内,并且位于编码叶片50的弧形内侧,控制销61具有第一止挡部,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控制槽53,控制复位件62为弹簧,其端部与控制销61抵接,由于本实施例设置有两个编码叶片50,因而控制销61也设置有两个,进而控制复位件62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控制销61抵接,这样,一个控制复位件62可以同时为两个控制销61提供复位力,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当编码叶片50在第一闭锁位置和第一解锁位置之间运动时,控制销61与控制槽53之间错位,控制销61抵接在编码叶片50的表面,其不会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产生止挡,当编码叶片50在第二解锁位151的作用下运动超过第一解锁位置时,控制销61与控制槽53对齐,控制销61即可在控制复位件62的作用下伸入并保持在控制槽53内,控制销61与控制槽53内壁之间抵接从而使得编码叶片50无法从第二闭锁位置向第一解锁位置运动。当然,也可以将控制复位件62的两端与控制销61和锁胆20抵接,此时控制复位件62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增设。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销61还包括第二止挡部,控制组件60还包括磁珠63,第二止挡部位于控制销61远离控制复位件62的一端,本实施例控制销61沿锁芯的轴向延伸有一段长度,其中一部分与编码叶片50对齐,其作为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到控制槽53内,而另一部分则是伸出编码叶片50的覆盖范围,其主要作用是与磁珠63配合,磁珠63位于锁壳10和第二止挡部之间,并磁力吸附在第二止挡部上,锁壳10上开设有容置孔11,并且当锁胆20未转动时,容置孔11与磁珠63周向错开预定角度。如图13所示,当使用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锁芯时,由于第一解锁位142仅能够将编码叶片50推动至第一解锁位置,因而第一止挡部仅能够抵接在编码叶片50表面而不与控制槽53对齐;如图14所示,因为控制销61无法运动,即使转动锁胆20使得磁珠63与容置孔11对齐,磁珠63也只能够吸附在第二止挡部上而无法进入到容置孔11内。当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时,在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锁芯但未转动时,第二解锁位151已经将编码叶片50推动至第二解锁位置,此时第一止挡部已经与控制槽53对齐,第一止挡部是能够伸入到控制槽53的,但是由于此时的磁珠63与容置孔11是错位的,因而磁珠63无法伸入到容置孔11内,而是抵接在锁壳10上或者锁壳10与锁胆20之间的轴套110等部件上,由于磁珠63的抵接,使得控制销61整体无法径向运动,第一止挡部就不会伸入到控制槽53内,若在此时将第二解锁钥匙150拔出,编码叶片50就能够运动回第一闭锁位置,也就是锁芯变码操作实际上未实现;在第二解锁钥匙150带动锁胆20转动至预定角度的过程中,上述各部件的配合状态基本保持不变,直到锁胆20转动至预定角度时,如图20所示,容置孔11与磁珠63对齐,由于第一止挡部一直保持与控制槽53对齐,因而控制销61整体能够在控制复位件62的作用下径向运动,磁珠63进入至容置孔11内,第一止挡部伸入至控制槽53内;当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后复位时,锁壳10挤压磁珠63,由于容置孔11为通孔,因而磁珠63会在锁壳10的挤压下与第二止挡部分离并退出容置孔11,从锁芯上分离下来。上述设置方式使得锁芯在进行变码操作时需先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并旋转一定角度后才能进行变码操作,防止在锁芯未解锁的情况下,恶意进行变码操作。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磁珠63,在不设置磁珠63的情况下,只要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到锁芯内时,编码操作即会完成,不需要转动锁胆20。
在本实施例中,锁芯还包括锁止复位件70、闭锁复位件80和编码复位件90,三者均为弹簧,锁止复位件70的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锁止件30抵接,并为锁止件30提供伸入锁壳10的复位力;闭锁复位件80弯折呈弧形,其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闭锁叶片40抵接,并为闭锁叶片40提供向止挡位置运动的复位力;编码复位件90也弯折呈弧形,其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编码叶片50抵接,并在第一解锁钥匙140拔出后驱动编码叶片50向第一闭锁位置运动复位、在第二解锁钥匙150拔出后驱动编码叶片50向第二闭锁位置运动复位。并且本实施例将避让槽41、第一解锁槽51和第二解锁槽52设置成矩形槽,锁壳10上的闭锁槽、锁止件30伸入闭锁槽的端部均设置呈V形,这样,当转动锁胆20时,闭锁槽的侧壁挤压锁止件30,锁止件30即可退出闭锁槽。
在本实施例中,锁芯还包括授权组件,授权组件包括授权弹子101,授权弹子101沿锁胆20的径向穿设在锁胆20内,且授权弹子101的运动路径与锁止件30运动路径之间形成夹角,本实施例优选将授权弹子101的运动路径垂直于锁止件30的运动路径设置,换而言之,锁止件30与授权弹子101沿锁芯的周向间隔90度设置,锁止件30具有径向延伸的凸出部32,授权弹子101开设有让位槽102,当授权组件处于非授权状态时,授权弹子101的让位槽102与凸出部32错位,凸出部32抵接在授权弹子101的外表面上,从而使得授权弹子101止挡锁止件30退出锁壳10的运动,将锁止件30锁定在伸入锁壳10的位置,当授权组件处于授权状态时,授权弹子101的让位槽102与凸出部32对齐,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解锁后,凸出部32即可伸入至让位槽102内,并退出锁壳10,从而解锁锁芯。
在本实施例中,授权组件还包括第一磁钢103、授权复位件104和无线码片105,第一磁钢103与授权弹子101连接,其二者同步运动,当第一解锁钥匙140或者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时,第一解锁钥匙140或者第二解锁钥匙150中的第三磁钢143就会与第一磁钢103之间相互吸引,从而带动授权弹子101运动,实现授权弹子101位置的切换;授权复位件104为弹簧,其套设在授权弹子101的外侧,并且两端分别与授权弹子101和锁胆20抵接,并为授权弹子101提供运动至让位槽102与凸出部32错位位置的复位力,实现授权组件的自动复位;无线码片105设置在锁胆20开设有解锁口的端面,无线码片105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端面能够容纳的形状进行设置,以便于将无线码片105嵌设在锁胆20内,无线码片105能够与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中的感应件匹配,以对锁芯进行身份识别。
本实施例为了便于锁胆20内各部件的安装,因而容纳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的弧形槽均是与外部连通的,为了避免闭锁叶片40,编码叶片50、闭锁复位件80、编码复位件90等部件脱出锁胆20,因而本实施例在锁胆20的外壳设置有一层薄薄的轴套110,轴套110遮挡上述各部件,从而控制上述各部件的运动范围,保证锁芯整体的稳定性,并且也便于将组装后的锁胆20安装到锁壳10内。在锁胆20远离解锁口的一端设置有转耳120,转耳120的直径大于锁壳10的内径,在将锁胆20穿设在锁壳10上后,将转耳120通过螺栓等部件与锁胆20锁定连接在一起即可将锁胆20与锁壳10可靠连接。此外,在锁壳10靠近解锁口的一端上还设置有第二磁钢130,第二磁钢130能够与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上的感应件配合,以检测锁芯的开闭锁状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钥匙系统,用于解锁上述的锁芯,如图31和图32所示,钥匙系统包括第一解锁钥匙140和第二解锁钥匙150,第一解锁钥匙140具有与锁芯的闭锁叶片40配合的通用解锁位141,以及与锁芯的编码叶片50配合的第一解锁位142,当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锁芯时,通用解锁位141挤压闭锁叶片40运动至避让位置,同时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第二解锁钥匙150具有与第一解锁钥匙140相同的通用解锁位141,以及与编码叶片50配合的第二解锁位151,沿第二解锁钥匙150的宽度方向,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解锁钥匙150对应位置的第二解锁位151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当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时,通用解锁位141挤压闭锁叶片40运动至避让位置,同时第二解锁位151挤压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由于本实施例的锁芯设置有多对闭锁叶片40,因而通用解锁位141也设置有多个,且分别与闭锁叶片40对应,相似地,由于编码叶片50设置有两个,因而第一解锁位142和第二解锁位151设置有两个,且分别与编码叶片50对应。第一解锁钥匙140和第二解锁钥匙150对闭锁叶片40的解锁是相同的,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解锁位142和第二解锁位151对编码叶片50的推动距离不同,这是由于第一解锁位142和第二解锁位151的具体位置不同造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对应位置的解锁位指的是第一解锁钥匙140和第二解锁钥匙150分别插入到锁芯内时,推动同一个闭锁叶片40运动的解锁位。
本实施例的第一解锁钥匙140和第二解锁钥匙150均开设有解锁齿,解锁齿的侧壁的特定位置作为通用解锁位141、第一解锁位142或第二解锁位151,由于锁芯中的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是成对设置的,因而解锁齿相对的两侧均具有通用解锁位141、第一解锁位142或第二解锁位151,从而与成对的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配合。而且由于是解锁齿的设置,因而解锁位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即为解锁齿的深度,第一解锁钥匙140上作为第一解锁位142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大于第二解锁钥匙150上对应位置的作为第二解锁位151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即图31中标号142所指位置的解锁齿深度大于图32中标号151所指位置的解锁齿深度,这样,第一解锁位142推动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即可小于第二解锁位151推动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当然,除了解锁齿外,也可以设置成解锁槽等其他结构来驱动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运动。
本实施例图32所给出的第二解锁钥匙150是将第一解锁钥匙140上的所有第一解锁位142全部替换为第二解锁位151,第二解锁钥匙150上未设置有第一解锁位142,这样,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时,第二解锁钥匙150会将所有编码叶片50进行变码。除了该设置方式外,也可以将第一解锁钥匙140上的部分第一解锁位142替换为第二解锁位151,例如图33所示是将图31的一个第一解锁位142替换为第二解锁位151,另一个第一解锁位142不变,这样,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时,第二解锁钥匙150只会将部分编码叶片50进行变码,而还有部分编码叶片50未进行变码。
根据上述部分替换和全部替换的方式,各第二解锁钥匙之间也可以根据替换第一解锁位142的数量分为多个等级,其中替换数量少的为低等级即图33所示、替换数量多的为高等级即图32所示,(以下所说的钥匙均为第二解锁钥匙)当使用某一等级钥匙进行变码后,低于和等于该钥匙等级的钥匙无法继续进行变码,而高于该钥匙等级的钥匙可以继续进行变码。以本实施例的锁芯和钥匙为例,一号一级钥匙将一个第一解锁位142替换第二解锁位151,二号一级钥匙将另一个第一解锁位142替换第二解锁位151,二级钥匙将两个第一解锁位142全部替换第二解锁位151,当使用一号一级钥匙进行变码后,二号一级钥匙无法继续进行变码,二级钥匙可以继续进行变码;当使用二号一级钥匙进行变码后,一号一级钥匙无法继续进行变码,二级钥匙可以继续进行变码;当使用二级钥匙进行变码后,一号一级钥匙和二号一级钥匙均无法继续进行变码,这样,锁芯可以按照需求依次进行变码,并且随着编码叶片50设置数量的增加,可依次变码的次数也会大大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还具有第三磁钢143和感应件,当第一解锁钥匙140或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到锁芯上时,第三磁钢143能够吸引锁芯内的第一磁钢103,并带动锁芯的授权组件切换至授权状态,感应件为干簧管或者霍尔元件,其能够检测锁芯上第二磁钢130的状态,从而判断锁芯的解闭锁状态。
本实施例的锁芯的具体解闭锁过程如下:
如图4至图9所示,当锁芯未解锁时,锁止件30的一部分位于锁胆20内,另一部分伸入至锁壳10内,从而止挡在锁壳10和锁胆20之间,使得锁壳10与锁胆20之间无法相对转动,同时闭锁叶片40位于止挡位置,闭锁叶片40上的避让槽41与锁止件30之间错位,锁止件30被闭锁叶片40的表面止挡而无法退出锁壳10,并且编码叶片50位于第一闭锁位置,编码叶片50也对锁止件30的运动起到阻碍作用,其与闭锁叶片40共同对锁止件30起到锁定作用,并且授权弹子101的让位槽102与凸出部32错位,授权组件处于非授权状态。
如图10至图16所示,当使用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锁芯,第一解锁钥匙140插入到锁芯内时,且第一解锁钥匙140对锁芯进行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第三磁钢143吸引锁芯内的第一磁钢103运动并带动授权弹子101运动到让位槽102与凸出部32对齐,授权组件切换至授权状态,并且第一解锁钥匙140的通用解锁位141挤压闭锁叶片40,使得闭锁叶片40在锁胆20内转动,闭锁叶片40上的避让槽41转动到与锁止件30对齐的位置,此时闭锁叶片40即位于避让位置,闭锁叶片40不再对锁止件30进行止挡,同时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由于第一解锁位142的深度较大,因而其挤压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转动至第一解锁位置,编码叶片50上的第一解锁槽51转动到与锁止件30对齐的位置,此时闭锁叶片40和编码叶片50均不再对锁止件30起到止挡作用,因而通过转动第一解锁钥匙140带动锁胆20旋转时,锁止件30在锁壳10的挤压下即会伸入到避让槽41和第一解锁槽51内,从而退出锁壳10,锁止件30不再卡设在锁壳10和锁胆20之间,锁胆20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锁止件30在锁止复位件70的作用下复位至伸入锁壳10的位置,闭锁叶片40在闭锁复位件80的作用下复位至止挡位置,编码叶片50在编码复位件90的作用下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即复位至如图4至图9所示的状态。在第一解锁钥匙140的解锁过程中,控制销61与编码叶片50的外表面抵接,而不会伸入至控制槽53内,因而不会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产生影响。
如图17至图23所示,当使用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到锁芯内时,且第二解锁钥匙150对锁芯进行身份认证,认证通过后,其也会驱动授权组件切换至授权状态,并且第二解锁钥匙150上的通用解锁位141也会挤压闭锁叶片40至避让位置,该两个部分的过程与第一解锁钥匙140相同,与第一解锁钥匙140不同的是,由于第二解锁钥匙150上的第二解锁位151的深度小,因而其挤压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比第一解锁位142挤压编码叶片50运动的距离大,因此编码叶片50在第二解锁位151的挤压下会由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最终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在编码叶片50转动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前,控制组件60一直与编码叶片50上的控制槽53错位,因而控制组件60不会对编码叶片50的运动产生影响,而在编码叶片50经过第一解锁位置之后,控制销61与编码叶片50上的控制槽53对齐,控制销61在控制复位件62的作用下伸入到控制槽53内,此时由于控制组件60与控制槽53侧壁的止挡,使得编码叶片50只能够继续转动,而无法反向转动回第一解锁位置,这样,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锁芯之后,第一解锁钥匙140即失效,第一解锁钥匙140无法再解锁锁芯,也就实现了锁芯编码的改变,由于控制槽53开设有一定的长度,因而编码叶片50还是能够在第二闭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之间运动,当编码叶片50运动到第二解锁位置时,编码叶片50上的第二解锁槽52转动到与锁止件30对齐的位置,锁止件30和编码叶片50均不再对锁止件30起到止挡作用,因而通过转动第二解锁钥匙150带动锁胆20旋转时,锁止件30在锁壳10的挤压下即会伸入到避让槽41和第二解锁槽52内,从而退出锁壳10,锁止件30不再卡设在锁壳10和锁胆20之间,锁胆20能够转动,当使用完毕复位时,如图24至图30所示,锁止件30在锁止复位件70的作用下复位至伸入锁壳10的位置,闭锁叶片40在闭锁复位件80的作用下复位至止挡位置,编码叶片50由于控制组件60与控制槽53的作用,因而只能够复位至第二闭锁位置,而无法复位至第一闭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多个指的是至少两个。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1、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可编码的锁芯存在的变码操作繁琐、变码过程复杂的问题;
2、锁芯的变码工作无需工具即可完成,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用户自身即可简单快捷地完成变码操作;
3、不需要将锁芯拆分打开,避免了丢失和损坏零部件的风险;
4、锁芯的变码操作不可逆,变码后只能使用第二解锁钥匙开启锁芯,可防止第一解锁钥匙再次开启锁芯,提高锁芯的安全性;
5、需先使用第二解锁钥匙解锁锁芯并旋转一定角度后才能进行变码操作,防止在锁芯未解锁的情况下,恶意进行变码操作;
6、磁珠具有磁性,可以防止在第一解锁钥匙解锁过程中磁珠意外掉入容置孔内而使编码失效。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锁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锁壳(10);
锁胆(20),所述锁胆(2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锁壳(10)内;
锁止件(30),所述锁止件(30)活动设置在所述锁壳(10)和所述锁胆(20)之间,并能够在伸入和退出所述锁壳(10)的位置之间运动;
编码叶片(50),所述编码叶片(5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锁胆(20)内,并位于所述锁止件(30)的运动路径上,所述编码叶片(50)具有顺次的第一闭锁位置、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和第二解锁位置,当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所述锁芯时,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挤压所述编码叶片(50)由所述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所述编码叶片(50)的第一解锁槽(51)与所述锁止件(30)对齐,所述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所述编码叶片(50)的第一解锁槽(51)内并退出所述锁壳(10),当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所述锁芯时,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的第二解锁位(151)挤压所述编码叶片(50)由所述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解锁位置、所述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解锁位置,所述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所述编码叶片(50)的第二解锁槽(52)内并退出所述锁壳(10);
控制组件(60),所述控制组件(60)穿设在所述锁胆(20)内,并能够在所述编码叶片(50)运动超过所述第一解锁位置后阻碍所述编码叶片(50)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胆(20)具有止挡凸起(21),所述编码叶片(50)的一端为配合端(54),所述第一解锁槽(51)相比于所述第二解锁槽(52)远离所述配合端(54),当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未插入所述锁芯时,所述配合端(54)抵接在所述止挡凸起(21)上,当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者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插入所述锁芯时,所述第一解锁位(142)或者所述第二解锁位(151)通过挤压所述配合端(54)推动所述编码叶片(50)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30)具有沿所述锁芯轴向伸出的伸出部(31),所述伸出部(31)与所述编码叶片(50)的表面止挡配合或者伸入至所述第一解锁槽(51)、所述第二解锁槽(5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叶片(50)在周向开设有预定长度的控制槽(53),当所述编码叶片(50)在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的挤压下运动超过所述第一解锁位置后,所述控制组件(60)能够伸入至所述控制槽(53)内,并与所述控制槽(53)的侧壁止挡配合,以阻碍所述编码叶片(50)向所述第一解锁位置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槽(51)和所述第二解锁槽(52)位于所述编码叶片(50)的弧形外表面,所述编码叶片(50)的侧面具有弧形的凸台(55),所述控制槽(53)位于所述凸台(55)的弧形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60)包括:
控制销(61),所述控制销(61)沿所述锁芯的径向穿设在所述锁胆(20)内,所述控制销(61)具有第一止挡部,所述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所述控制槽(53);
控制复位件(62),所述控制复位件(62)与所述控制销(61)抵接,并为所述第一止挡部提供伸入所述控制槽(53)的复位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销(61)还包括第二止挡部,所述第二止挡部位于所述控制销(61)远离所述控制复位件(62)的一端,所述控制组件(60)还包括磁珠(63),所述磁珠(63)位于所述锁壳(10)和所述第二止挡部之间,并磁力吸附在所述第二止挡部上,所述锁壳(10)上开设有容置孔(11);当所述锁胆(20)未转动时,所述容置孔(11)与所述磁珠(63)周向错开预定角度;当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所述锁芯时,在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未带动所述锁胆(20)转动或者未转动所述预定角度时,所述磁珠(63)抵接在所述锁壳(10)或所述锁胆(20)与所述锁壳(10)之间的轴套(110)上,所述控制销(61)无法运动,所述第一止挡部无法伸入至所述控制槽(53);当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带动所述锁胆(20)转动所述预定角度时,所述容置孔(11)与所述磁珠(63)对齐,所述第一止挡部与所述控制槽(53)对齐,所述磁珠(63)能够进入至所述容置孔(11)内,所述第一止挡部能够伸入至所述控制槽(53)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还包括:
闭锁叶片(40),所述闭锁叶片(40)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锁胆(20)内,并且穿设在所述锁止件(30)上,所述闭锁叶片(40)具有止挡位置和避让位置,当所述闭锁叶片(40)位于所述止挡位置时,所述闭锁叶片(40)止挡所述锁止件(30),并将所述锁止件(30)锁定在伸入所述锁壳(10)的位置,当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所述锁芯时,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的通用解锁位(141)挤压所述闭锁叶片(40)运动至所述避让位置,所述闭锁叶片(40)的避让槽(41)与所述锁止件(30)对齐,所述锁止件(30)能够伸入至所述避让槽(41)内并退出所述锁壳(10),所述锁胆(20)能够转动;
闭锁复位件(80),所述闭锁复位件(80)与所述闭锁叶片(40)抵接,并为所述闭锁叶片(40)提供向所述止挡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件(30)和所述编码叶片(50)均成对设置在所述锁胆(20)的两侧,所述锁芯还包括:
锁止复位件(70),所述锁止复位件(70)的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锁止件(30)抵接,并为所述锁止件(30)提供伸入所述锁壳(10)的复位力;
编码复位件(90),所述编码复位件(90)的两端分别与成对设置的两个所述编码叶片(50)抵接,并为所述编码叶片(50)提供向所述第一闭锁位置或所述第二闭锁位置运动的复位力。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还包括授权组件,所述授权组件包括:
授权弹子(101),所述授权弹子(101)沿所述锁胆(20)的径向穿设在所述锁胆(20)内,且所述授权弹子(101)的运动路径与所述锁止件(30)运动路径之间形成夹角,所述锁止件(30)具有径向延伸的凸出部(32),所述授权弹子(101)开设有让位槽(102),当所述授权组件处于非授权状态时,所述授权弹子(101)的让位槽(102)与所述凸出部(32)错位,所述授权弹子(101)止挡所述锁止件(30)退出所述锁壳(10)的运动,以将所述锁止件(30)锁定在伸入所述锁壳(10)的位置,当所述授权组件处于授权状态时,所述授权弹子(101)的让位槽(102)与所述凸出部(32)对齐,所述凸出部(32)能够伸入至所述让位槽(102)内,并退出所述锁壳(10);
第一磁钢(103),所述第一磁钢(103)与所述授权弹子(101)连接,所述第一磁钢(103)可在磁力作用下带动所述授权弹子(101)同步运动;
授权复位件(104),所述授权复位件(10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授权弹子(101)和所述锁胆(20)抵接,并为所述授权弹子(101)提供运动至所述让位槽(102)与所述凸出部(32)错位位置的复位力;
无线码片(105),所述无线码片(105)设置在所述锁胆(20)的端面,并能够与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匹配,以对所述锁芯进行身份识别。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芯还包括:
轴套(110),所述轴套(110)套设在所述锁胆(20)上,并控制所述编码叶片(50)和所述锁止件(30)的运动范围;
转耳(120),所述转耳(120)的直径大于所述锁壳(10)的内径,所述转耳(120)与所述锁胆(20)远离解锁口的一端连接,并将所述锁壳(10)锁紧在所述锁胆(20)上;
第二磁钢(130),所述第二磁钢(130)设置在所述锁壳(10)靠近所述解锁口的一端上,并能够与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上的感应件配合检测所述锁芯的开闭锁状态。
12.一种钥匙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解锁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锁芯,所述钥匙系统包括:
第一解锁钥匙(140),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具有与锁芯的闭锁叶片(40)配合的通用解锁位(141),以及与所述锁芯的编码叶片(50)配合的第一解锁位(142),当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解锁所述锁芯时,所述通用解锁位(141)挤压所述闭锁叶片(40)运动至避让位置,同时所述第一解锁位(142)挤压所述编码叶片(50)由第一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一解锁位置;
第二解锁钥匙(150),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具有与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相同的所述通用解锁位(141),以及与所述编码叶片(50)配合的第二解锁位(151),沿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的第一解锁位(142)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对应位置的第二解锁位(151)与其同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当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解锁所述锁芯时,所述通用解锁位(141)挤压所述闭锁叶片(40)运动至所述避让位置,同时所述第二解锁位(151)挤压所述编码叶片(50)由所述第一闭锁位置依次经过所述第一解锁位置、第二闭锁位置运动至第二解锁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钥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开设有解锁齿,所述解锁齿的侧壁具有所述通用解锁位(141)、所述第一解锁位(142)或所述第二解锁位(151),且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上作为第一解锁位(142)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上对应位置的作为第二解锁位(151)的解锁齿侧壁的深度,所述第一解锁钥匙(140)或所述第二解锁钥匙(150)还具有第三磁钢(143),所述第三磁钢(143)能够吸引所述锁芯内的第一磁钢(103),并带动所述锁芯的授权组件切换至授权状态。
CN202010403958.0A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和钥匙系统 Active CN1115770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8404.9A CN113445823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
CN202010403958.0A CN111577011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和钥匙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03958.0A CN111577011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和钥匙系统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8404.9A Division CN113445823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7011A true CN111577011A (zh) 2020-08-25
CN111577011B CN111577011B (zh) 2021-10-22

Family

ID=7212655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8404.9A Active CN113445823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
CN202010403958.0A Active CN111577011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和钥匙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8404.9A Active CN113445823B (zh) 2020-05-13 2020-05-13 锁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44582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3960A (zh) * 2020-05-26 2020-08-28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21689A (en) * 1968-05-25 1971-11-23 Waertsilae Oy Ab Cylinder lock operable with two keys
JPH08100550A (ja) * 1994-09-30 1996-04-16 Miwa Lock Co Ltd 複合ディスクタンブラー錠
CN103046809A (zh) * 2012-12-19 2013-04-17 陈洁庄 一种ab多功能叶片锁及与其配合的a、b钥匙
CN202990609U (zh) * 2012-11-08 2013-06-12 周浩荣 一种锁
CN206753242U (zh) * 2017-05-10 2017-12-15 浙江钜士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叶片变码实现锁芯abc升级的结构
CN110173156A (zh) * 2019-07-02 2019-08-27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叶片锁芯及其换码方法、锁具、钥匙及锁具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8349Y (zh) * 1994-07-29 1995-05-24 黄国庆 一种防盗保险锁
CN2370116Y (zh) * 1998-09-08 2000-03-22 北京市量子锁业有限公司 一种设有弹子卡槽的锁
CN2370111Y (zh) * 1999-05-21 2000-03-22 北京市量子锁业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锁
GB2549154B (en) * 2016-04-06 2021-08-04 Uap Ltd Improvements to cylinder locks with thumb-turn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21689A (en) * 1968-05-25 1971-11-23 Waertsilae Oy Ab Cylinder lock operable with two keys
JPH08100550A (ja) * 1994-09-30 1996-04-16 Miwa Lock Co Ltd 複合ディスクタンブラー錠
CN202990609U (zh) * 2012-11-08 2013-06-12 周浩荣 一种锁
CN103046809A (zh) * 2012-12-19 2013-04-17 陈洁庄 一种ab多功能叶片锁及与其配合的a、b钥匙
CN206753242U (zh) * 2017-05-10 2017-12-15 浙江钜士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由叶片变码实现锁芯abc升级的结构
CN110173156A (zh) * 2019-07-02 2019-08-27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叶片锁芯及其换码方法、锁具、钥匙及锁具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93960A (zh) * 2020-05-26 2020-08-28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CN111593960B (zh) * 2020-05-26 2021-10-22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7011B (zh) 2021-10-22
CN113445823B (zh) 2022-06-28
CN113445823A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34636A (en) Lock having a cylinder core and a housing
US6578396B2 (en) Removable cylindrical lock core
CA2681671C (en) Hierarchical cylinder lock system
US8635022B2 (en) Cylinder lock
US6718807B2 (en) Lock device with removable core
KR101955781B1 (ko) 모듈식 잠금장치 플러그
CA2341764A1 (en) Removable cylindrical lock core
EP2899337B1 (en) Lock system
CN111577011B (zh) 锁芯和钥匙系统
US20140216114A1 (en) Lockdown cylinder locks
JP7278265B2 (ja) ロック装置
EP3103944B1 (en) Key with a pivoting element and a lock
EP2984261A1 (en) Key with an integrated movable element and an associated cylinder lock
US8485569B2 (en) Lock assembly
CN211173466U (zh) 锁芯、锁具及解锁钥匙
US6679090B1 (en) Removable core lock with increased rotation
US10563426B2 (en) Blocking device and system for mechanical lock
CN215332030U (zh) 锁芯和解锁钥匙
GB2549154A (en) Improvements to cylinder locks with thumb-turns
CN111593960B (zh)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EP3788219A1 (en) Safety lock and key for operating the same
CN111593956B (zh)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CN214463312U (zh) 锁芯、锁芯系统、电脑钥匙和钥匙系统
RU2781104C2 (ru) Защитный замок и ключ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м
CN111593954B (zh) 锁芯、锁具及锁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