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6496A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76496A CN111576496A CN202010517770.9A CN202010517770A CN111576496A CN 111576496 A CN111576496 A CN 111576496A CN 202010517770 A CN202010517770 A CN 202010517770A CN 111576496 A CN111576496 A CN 11157649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ynamic compaction
- amplifier
- vibration isolation
- replacement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056 comp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0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21715 photosynthesis, light harves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362 coars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20001821 foam rubber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806 monitoring devi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75 ston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1/0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 E02D31/08—Protective arrangements for foundations or foundation structures; Ground foundation measures for protecting the soil or the subsoil water, e.g. preventing or counteracting oil pollution against transmission of vibrations or movements in the foundation soi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解决了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强夯区域施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对于软弱地基区域采用强夯法来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然而强夯法使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就是强夯引起的振动,如果强夯可能对工程周围的建筑物或者设备产生振动影响,严重时甚至造成破坏,则必须采取防振、隔振措施,因此如何经济高效地解决隔振问题是强夯法使用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常规方法是开挖减震沟,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如果进行基坑支护,则造价昂贵,且强夯施工时极易震坏或挤坏;还有些项目因场地条件所限不允许开挖,因此会导致边界处有30-50m范围甚至100-200m范围内不能采用强夯法施工,这个区域不能有效压实,影响了后期的使用;甚至在有些场合否决了强夯法,而被迫采用了其他更昂贵或不环保的地基处理方法;若换为其他地基处理方法,因面积较小,一方面平均造价昂贵,另一方面又会由于多种地基处理方法导致后期场地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用以解决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包括:
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
优选的,所述强夯置换墩密实交叉排列,所述强夯置换墩的墩体材料为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所述强夯置换墩的深度为到达软土层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第一消能孔,所述第一消能孔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一消能孔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一消能孔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与所述强夯区之间。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
第二消能孔,所述第二消能孔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二消能孔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二消能孔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之间;
填充物,所述填充物设置于所述第二消能孔中;所述填充物的材料为橡胶颗粒、海绵或者有机泡沫的弹性体。
一种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的施工区域地表进行处理;
步骤2: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将强夯置换墩阵列布置,夯击打穿至软土层的底部;
步骤3: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4:若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
步骤5:再次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6:若不满足要求,再次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
步骤7:重复步骤4~6,直到判定达到隔振要求。
优选的,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在地表处理后的区域标注强夯置换墩的位置;
步骤22: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开始,起重机提升夯锤至预定高度,使夯锤对准标注的位置;
步骤23: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如果夯锤倾斜,及时整平夯坑;
步骤24:将夯锤吊起,在夯坑内放置强夯置换墩;
步骤25:重复将夯锤对准强夯置换墩,脱钩自由下落并吊起,直到完成一个强夯置换墩的夯击;
步骤26:重复步骤22至步骤25,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强夯置换墩交叉布置。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与步骤5的所述试夯测试为使用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判定测定加速度是否满足隔振要求。
优选的,所述夯锤为柱锤,直径为1.2-1.8m。
优选的,所述振动监测设备包括:
振动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内;所述振动传感器为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信号放大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信号放大器电连接;
计算机,所述信号放大器与所述计算机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信号放大器的放大电路包括:
三极管,所述三极管的基极接收所述振动传感器的传输信号,所述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
第一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为反相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的集电极;
第二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为同相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接收器;
所述三极管与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之间还串联第一电阻,所述三极管的基极与所述振动传感器的传输信号端之间串联第二电阻,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三电阻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串联的第四电阻与第三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与输出端之间还设有第四电容,所述第四电容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和第五电容;所述第一放大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的正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与第六电阻,所述第二放大器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之间设有第七电阻。
优选的,所述步骤23中夯锤脱钩通过自动脱挂钩装置,所述自动脱挂钩装置包括:
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卷扬机的钢丝绳牵引系统;
第一横梁,所述第一横梁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装置的下端固定连接;
夹爪,所述夹爪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铰接,所述夹爪为A型,由两个下端带爪钩的拉杆上端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拉杆中间由撑杆连接,所述爪钩为钩向内侧;
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梁;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依次竖直穿过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二横梁中间的孔,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设置螺纹,与锁紧螺母连接;
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所述连接轴的上端,所述挡板套接于所述连接轴的周侧,与所述连接轴固定连接;
杠杆,所述杠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轴的上端连接;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第二铰轴与所述第二横梁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与对应一侧的所述夹爪的所述撑杆的中间铰接。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强夯置换墩,所述强夯置换墩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解决了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正视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振动监测设备的电连接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信号放大器的放大电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自动脱挂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中自动脱挂钩装置的夹爪侧视示意图。
图中:1、强夯置换墩;2、第一消能孔;3、第二消能孔;4、填充物;5、振动传感器;6、信号放大器;7、计算机;9、被保护建筑物;10、强夯区; 11、三极管;12、第一放大器;13、第二放大器;14第一电阻;15、第二电阻; 16、第一电容;17、第三电阻;18、第二电容;19、第四电阻;20、第三电容; 21、第四电容;22、第五电阻;23、第五电容;24、二极管;25、第六电阻;26、第七电阻;27、自动脱挂钩装置;28、连接装置;29、第一横梁;30、夹爪;31、第一铰轴;32、爪钩;33、拉杆;34、撑杆;35、第二横梁;36、连接轴;37、锁紧螺母;38、挡板;39、杠杆;40、连接杆;41、第二铰轴;42、第三铰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如图1、图2所示,包括:
强夯置换墩1,所述强夯置换墩1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9与强夯区10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为: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是采用了非连续屏障隔振的方式,利用强夯置换墩增强体,将向被保护建筑物传播的强夯振动波进行散射、反射和衍射,以达到减小和屏蔽振动波能的传播,起到了保护建筑物的隔振作用,并且加固了隔振区;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相对于减震沟,强夯置换墩屏障隔振的优势是,被保护建筑物邻近的区域可以确保密实,便于后续地基基础的施工;同时保证了强夯区与被保护建筑物的邻近区地基的加强,避免了差异沉降;并且可以用强夯施工设备来进行强夯置换墩的施工,避免了其他方法需要新的设备进出场,节省了造价;还有就是发挥了强夯置换节能环保、以土治土的优势,最终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隔振效果,解决了采用常规的减震沟隔振方法,减震沟如果太浅,隔振效果不好;如果太深,则往往会坍塌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强夯置换墩1密实交叉排列为梅花形,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墩体材料为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深度为到达软土层的底部;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影响强夯置换墩隔振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强夯置换墩的排数,置换墩能级要以能处理到隔振区填土的底部或满足设计使用要求,为保证较好的隔振效果,尽量确保置换墩的间距较密,密实排列,更好起到对强夯振动波进行散射、反射和衍射的作用,在进行强夯置换墩的施工时,从被保护的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夯点交叉布置,且强夯置换墩墩体材料采用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压紧越密实,隔振效果越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第一消能孔2,所述第一消能孔2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一消能孔2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一消能孔2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强夯区10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第一消能孔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也是非连续屏障隔振的一种方式,当振动的表面波传播到圆形深坑的界面时,被土壤中间隔形成的第一消能孔阻断,不能继续直线传播,对波能进行了耗散。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还包括:
第二消能孔3,所述第二消能孔3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二消能孔3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二消能孔3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9之间;
填充物4,所述填充物4设置于所述第二消能孔3中;所述填充物4的材料为橡胶颗粒、海绵或者有机泡沫的弹性体;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当振动的表面波传播到第二消能孔圆形深坑的界面时,在第二消能孔中填充的填充物,可以吸收振动波的能量,有助于更好的减小振动波对被保护建筑物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的施工区域地表进行处理;将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涂层碾压;
步骤2: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将强夯置换墩阵列布置,夯击打穿至软土层的底部;
步骤3: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的设计要求;
步骤4:若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
步骤5:再次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6:若不满足要求,再次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
步骤7:重复步骤4~6,直到判定达到隔振要求;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进行隔振施工时,隔振结构的设置包括: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的方法来进行隔振,其中置换墩的间距对隔振效果影响大,且置换墩布置越密实,隔振效果越好;通过选取一种或者结合上述隔振结构的方式,通过试夯测试验证隔振结构是否满足隔振要求,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调整直到满足隔振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在地表处理后的区域标注强夯置换墩的位置;
步骤22: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开始,起重机提升夯锤至预定高度,使夯锤对准标注的位置;
步骤23: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如果夯锤倾斜,及时整平夯坑;
步骤24:将夯锤吊起,在夯坑内放置强夯置换墩;
步骤25:重复将夯锤对准强夯置换墩,脱钩自由下落并吊起,直到完成一个强夯置换墩的夯击;
步骤26:重复步骤22至步骤25,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强夯置换墩交叉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强夯置换墩墩体压紧越密实,隔振效果越好,通过夯实强夯置换墩,更好起到对强夯振动波进行散射、反射和衍射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与步骤5的所述试夯测试为使用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判定测定加速度是否满足隔振要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夯锤为柱锤,直径为1.2-1.8m;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通过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易于实现,方便监测,监测效果好,直径为1.2-1.8m 柱锤属于强夯区常用,夯实效果好,避免了其他方法需要新的设备进出场,节省了造价,可以通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振动监测设备包括:
振动传感器5,所述振动传感器5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内;所述振动传感器5为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信号放大器6,所述振动传感器5与所述信号放大器6电连接;
计算机7,所述信号放大器6与所述计算机7电连接;
所述信号放大器6的放大电路包括:
三极管11,所述三极管11的基极接收所述振动传感器5的传输信号,所述三极管1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
第一放大器12,所述第一放大器12为反相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12 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11的集电极;
第二放大器13,所述第二放大器13为同相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13 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1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接收器;
所述三极管11与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负输入端之间还串联第一电阻14,所述三极管11的基极与所述振动传感器5的传输信号端之间串联第二电阻15,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16,与所述第二电容16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三电阻17和第二电容18,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负输入端连接串联的第四电阻19与第三电容20接地,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负输入端与与输出端之间还设有第四电容21,所述第四电容21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22和第五电容23;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正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24与第六电阻 25,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之间设有第七电阻26;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振动传感器可以测量强夯时被保护建筑周围土体的加速度,经过放大信号,传输到计算机,方便观测数据结果,设备简单,方便监测,放大电路在经过三极管,第一放大器,第二放大器多次放大,每次在放大的时候,进行信号补偿,使得传输的信号更加准确,第二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串联的第四电阻19与第三电容20接地,又属于对放大信号进行滤波,从而降低干扰,提高准确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步骤23中夯锤脱钩通过自动脱挂钩装置27,所述自动脱挂钩装置27包括:
连接装置28,所述连接装置28连接卷扬机的钢丝绳牵引系统;
第一横梁29,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装置28的下端固定连接;
夹爪30,所述夹爪3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31 铰接,所述夹爪30为A型,由两个下端带爪钩32的拉杆33上端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拉杆33中间由撑杆34连接,所述爪钩32为钩向内侧;
第二横梁35,所述第二横梁35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35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梁29;
连接轴36,所述连接轴36依次竖直穿过所述第一横梁29与所述第二横梁 35中间的孔,所述连接轴36的下端设置螺纹,与锁紧螺母37连接;
挡板38,所述挡板38靠近所述连接轴36的上端,所述挡板38套接于所述连接轴36的周侧,与所述连接轴36固定连接;
杠杆39,所述杠杆39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轴36的上端连接;
连接杆40,所述连接杆40的一端通过第二铰轴41与所述第二横梁35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40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42与对应一侧的所述夹爪30 的所述撑杆34的中间铰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自动脱挂钩装置连接于卷扬机的钢丝绳牵引系统,通过下方夹爪的开合,通过抓取释放夯锤的吊耳,达到起升夯锤与释放夯锤的目的,自动脱挂钩装置在抓取夯锤时,夹爪的爪钩落在吊耳上,在装置本身的重力作用下,夹爪张开,此时驱动杠杆的钢丝绳带动杠杆上提,连接轴带动第二横梁上移,第二横梁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夹爪闭合抓住吊耳锁死,卷扬机开始起升,带动夯锤起升,当夯锤到达作业要求指定高度,驱动杠杆的钢丝绳放松,杠杆带动连接轴下移,第二横梁下移,带动连接杆转动,使得夹爪张开,夯锤自由下落完成夯击,整个过程中不需要人力挂钩,仅靠驾驶员操作可完成夯锤的挂钩与脱钩,防止可能发生的对挂钩员安全威胁,并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夯击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强夯置换墩(1),所述强夯置换墩(1)设置若干排,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9)与强夯区(10)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密实交叉排列,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墩体材料为碎石或者矿渣的坚硬粗颗粒材料,所述强夯置换墩(1)的深度为到达软土层的底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消能孔(2),所述第一消能孔(2)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一消能孔(2)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一消能孔(2)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强夯区(10)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消能孔(3),所述第二消能孔(3)为强夯形成的圆形深坑,所述第二消能孔(3)呈阵列状规律排列,所述第二消能孔(3)设置于所述强夯置换墩(1)与所述被保护建筑物(9)之间;
填充物(4),所述填充物(4)设置于所述第二消能孔(3)中;所述填充物(4)的材料为橡胶颗粒、海绵或者有机泡沫的弹性体。
5.一种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的施工区域地表进行处理;
步骤2:在被保护建筑物与强夯区之间设置强夯置换墩,将强夯置换墩阵列布置,夯击打穿至软土层的底部;
步骤3: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4:若不满足要求,重新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强夯区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一消能孔;
步骤5:再次在强夯区进行试夯测试,判定是否达到隔振要求;
步骤6:若不满足要求,再次调整强夯置换墩间距,或者在强夯置换墩与被保护建筑物之间夯击阵列状规律排列的第二消能孔,并在第二消能孔内装填填充物;
步骤7:重复步骤4~6,直到判定达到隔振要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包括:
步骤21:在地表处理后的区域标注强夯置换墩的位置;
步骤22: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开始,起重机提升夯锤至预定高度,使夯锤对准标注的位置;
步骤23: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如果夯锤倾斜,及时整平夯坑;
步骤24:将夯锤吊起,在夯坑内放置强夯置换墩;
步骤25:重复将夯锤对准强夯置换墩,脱钩自由下落并吊起,直到完成一个强夯置换墩的夯击;
步骤26:重复步骤22至步骤25,从被保护建筑物近侧向远侧施工,隔行跳打,强夯置换墩交叉布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与步骤5的所述试夯测试为使用振动监测设备检测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的加速度,判定测定加速度是否满足隔振要求。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夯锤为柱锤,直径为1.2-1.8m。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监测设备包括:
振动传感器(5),所述振动传感器(5)设置于被保护建筑物周边土体内;所述振动传感器(5)为光纤加速度传感器;
信号放大器(6),所述振动传感器(5)与所述信号放大器(6)电连接;
计算机(7),所述信号放大器(6)与所述计算机(7)电连接;
所述信号放大器(6)的放大电路包括:
三极管(11),所述三极管(11)的基极接收所述振动传感器(5)的传输信号,所述三极管(11)的发射极接地,集电极输出信号;
第一放大器(12),所述第一放大器(12)为反相放大器,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三极管(11)的集电极;
第二放大器(13),所述第二放大器(13)为同相放大器,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放大器(12)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输出端连接信号接收器;
所述三极管(11)与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负输入端之间还串联第一电阻(14),所述三极管(11)的基极与所述振动传感器(5)的传输信号端之间串联第二电阻(15),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一电容(16),与所述第二电容(16)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三电阻(17)和第二电容(18),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负输入端连接串联的第四电阻(19)与第三电容(20)接地,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负输入端与与输出端之间还设有第四电容(21),所述第四电容(21)两端并联设置有串联连接的第五电阻(22)和第五电容(23);所述第一放大器(12)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正输入端之间依次串联连接二极管(24)与第六电阻(25),所述第二放大器(13)的输出端与信号接收器之间设有第七电阻(2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3中夯锤脱钩通过自动脱挂钩装置(27),所述自动脱挂钩装置(27)包括:
连接装置(28),所述连接装置(28)连接卷扬机的钢丝绳牵引系统;
第一横梁(29),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上端与所述连接装置(28)的下端固定连接;
夹爪(30),所述夹爪(30)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一端通过第一铰轴(31)铰接,所述夹爪(30)为A型,由两个下端带爪钩(32)的拉杆(33)上端连接组成,两个所述拉杆(33)中间由撑杆(34)连接,所述爪钩(32)为钩向内侧;
第二横梁(35),所述第二横梁(35)设置于所述第一横梁(29)的下方,所述第二横梁(35)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横梁(29);
连接轴(36),所述连接轴(36)依次竖直穿过所述第一横梁(29)与所述第二横梁(35)中间的孔,所述连接轴(36)的下端设置螺纹,与锁紧螺母(37)连接;
挡板(38),所述挡板(38)靠近所述连接轴(36)的上端,所述挡板(38)套接于所述连接轴(36)的周侧,与所述连接轴(36)固定连接;
杠杆(39),所述杠杆(39)的一端与所述连接轴(36)的上端连接;
连接杆(40),所述连接杆(40)的一端通过第二铰轴(41)与所述第二横梁(35)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接杆(40)的另一端通过第三铰轴(42)与对应一侧的所述夹爪(30)的所述撑杆(34)的中间铰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17770.9A CN111576496A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17770.9A CN111576496A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76496A true CN111576496A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1217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17770.9A Pending CN111576496A (zh) | 2020-06-09 | 2020-06-09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76496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73987A (zh) * | 2021-06-17 | 2021-09-10 | 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隔振体和一种隔振方法 |
CN114396037A (zh) * | 2022-01-14 | 2022-04-26 |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强夯隔离液体墙及强夯施工方法 |
CN115305968A (zh) * | 2022-09-16 | 2022-11-08 |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侧边可扩展式隔振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9891U (zh) * | 1987-06-10 | 1991-01-23 | 浙江大学 | 粉煤灰隔振桩 |
JP2005188264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Jsp Corp | 防振材及び地中防振壁構造 |
CN102535429A (zh) * | 2012-01-20 | 2012-07-04 | 刘献刚 | 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
CN106988350A (zh) * | 2017-04-27 | 2017-07-28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密集钻孔填砂隔振排桩防爆破震动结构 |
CN107460897A (zh) * | 2017-09-12 | 2017-12-12 | 中化岩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07062925U (zh) * | 2017-06-10 | 2018-03-02 | 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机挂脱钩装置及强夯机 |
CN212561631U (zh) * | 2020-06-09 | 2021-02-19 | 大地巨人(北京)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 |
-
2020
- 2020-06-09 CN CN202010517770.9A patent/CN11157649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69891U (zh) * | 1987-06-10 | 1991-01-23 | 浙江大学 | 粉煤灰隔振桩 |
JP2005188264A (ja) * | 2003-12-26 | 2005-07-14 | Jsp Corp | 防振材及び地中防振壁構造 |
CN102535429A (zh) * | 2012-01-20 | 2012-07-04 | 刘献刚 | 组合锤法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
CN106988350A (zh) * | 2017-04-27 | 2017-07-28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一种密集钻孔填砂隔振排桩防爆破震动结构 |
CN207062925U (zh) * | 2017-06-10 | 2018-03-02 | 中交天航南方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机挂脱钩装置及强夯机 |
CN107460897A (zh) * | 2017-09-12 | 2017-12-12 | 中化岩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CN212561631U (zh) * | 2020-06-09 | 2021-02-19 | 大地巨人(北京)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373987A (zh) * | 2021-06-17 | 2021-09-10 | 苏州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隔振体和一种隔振方法 |
CN114396037A (zh) * | 2022-01-14 | 2022-04-26 |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强夯隔离液体墙及强夯施工方法 |
CN114396037B (zh) * | 2022-01-14 | 2024-01-26 | 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减震强夯隔离液体墙及强夯施工方法 |
CN115305968A (zh) * | 2022-09-16 | 2022-11-08 |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侧边可扩展式隔振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CN115305968B (zh) * | 2022-09-16 | 2023-11-28 | 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侧边可扩展式隔振气囊及其使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76496A (zh)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JP5446005B2 (ja) | 水底マウンドの締固め工法及び締固め装置 | |
CN1352718A (zh) | 短聚集体桩墩技术 | |
CN101832993A (zh) | 强夯法加固地基模型试验半模试验箱 | |
CN107843711A (zh) | 一种基于冲击加速度的强夯施工效果检测方法 | |
CN212561631U (zh) | 一种强夯区域复合隔振结构 | |
CN109653287B (zh) | 挖掘机检测平台 | |
CN102182179B (zh) | 一种浮桩补强的方法 | |
CN110344387B (zh) | 强夯法加固饱和砂土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设计方法 | |
CN213267820U (zh) | 密排立体网格支撑的夯实碎石墩增强体结构 | |
CN110130422A (zh) | 一种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设备的施工方法 | |
Stinnette et al. | A quality control programme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dynamic replacement of organic soil deposits | |
CN215888187U (zh) | 一种强夯地基夯沉量测量系统 | |
CN113188513B (zh) | 高速液压夯实机智能测量分析系统 | |
CN112343026B (zh) | 一种堆载预压法加固公路软土地基沉降监测装置及方法 | |
CN206902686U (zh) | 一种土石混填路基用的强夯机 | |
CN216474921U (zh) | 饱和土地基力学性能参数测量设备 | |
CN117574524B (zh) | 一种土石坝坝基振冲碎石桩处理方法 | |
CN112012199A (zh) | 一种新型bnt载体桩及其施工设备施工方法 | |
Fayed et al. | Bearing Capacity of Driven Open-Ended Pipe Piles in Weak Soil Formations | |
CN118407397B (zh) | 一种地基基础的施工方法 | |
Tefera et al. | Response of laterally loaded round wooden roadside piles in dense sand | |
CN114991112B (zh) | 一种消除黄土湿陷性的地基施工方法 | |
CN219572950U (zh) | 一种强夯置换地基夯沉量的测量装置 | |
CN214784253U (zh) | 一种预制空心桩施工后的孔内后置荷载箱检测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