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6113A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76113A CN111576113A CN202010551854.4A CN202010551854A CN111576113A CN 111576113 A CN111576113 A CN 111576113A CN 202010551854 A CN202010551854 A CN 202010551854A CN 111576113 A CN111576113 A CN 1115761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le
- slide
- roadbed
- reinforced
- wall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3/00—Foundations for paving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5/00—Bulkheads, piles, or other structural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to foundation engineering
- E02D5/02—Sheet piles or sheet pile bulkheads
- E02D5/03—Prefabricated parts, e.g. composite sheet pi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涉及土建工程领域。桩板墙结构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抗滑桩结构单元和挡土板。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包括横梁和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抗滑桩,两个抗滑桩通过横梁连接。在前后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通过至少一个挡土板连接。全部抗滑桩和挡土板共同界定出填充加筋土路基的填充空间。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抗滑桩通过横梁连接,能够保证两个抗滑桩的相对稳定性。在一些特殊地形需要增加桩板墙地上部分的竖向长度,横梁能够保证悬臂部分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抗滑桩地上部分因悬臂太长而出现晃动,使得该桩板墙结构能够满足一些对垂直防护高度要求更高的情况的使用要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土建工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背景技术
避险车道作为一种预防性道路安全设施,一般采用路基形式,主要设置在公路的危险路段上,用于减少由于车辆失控时而造成翻车等事故。避险车道的设置,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随着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发展,桩板墙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边坡支挡工程中,较大程度地适应复杂地形。而对于一些位于山间高陡斜坡上,两侧均需进行垂直防护,且防护高度较高的避险车道路段,传统的桩板墙因悬臂最高不超过15m,超过15m则满足不了垂直防护高度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以改善目前桩板墙悬臂高度太高会不稳定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桩板墙结构,包括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抗滑桩结构单元和挡土板。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包括横梁和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抗滑桩,两个抗滑桩通过横梁连接。在前后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通过至少一个挡土板连接。全部抗滑桩和挡土板共同界定出填充加筋土路基的填充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左右方向上相对的两个抗滑桩通过横梁连接,能够保证两个抗滑桩的相对稳定性。在一些特殊地形需要增加桩板墙地上部分的竖向长度,即当抗滑桩地上部分悬臂较长时,横梁能够保证悬臂部分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抗滑桩地上部分因悬臂太长而出现晃动,使得该桩板墙结构能够满足一些对垂直防护高度要求更高的情况的使用要求。挡土板的设置能够在保证填充空间内的加筋路基不漏出的情况下减少抗滑桩的使用,节约成本。
另外,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桩板墙结构还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具有位于地上的桩柱部,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横梁连接于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两个桩柱部之间;桩柱部具有第一端和位于第一端上方的第二端,横梁至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横梁至第二端的距离。
上述技术方案中,横梁的设置位置距离桩柱部的顶部的距离小于距离桩柱部底部的距离,使得桩板墙出现晃动的可能性更小。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位于前后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供挡土板插入的插槽。
上述技术方案中,抗滑桩上设有插槽,挡土板通过插设的方式连接于前后方向上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之间,便于安装且安装成本低。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位于前后方向的每侧设有供挡土板插入的多个插槽,各个插槽沿竖向间隔布置,每个插槽向下倾斜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抗滑桩前后方向的每一侧均设有竖向间隔布置的多个插槽,能够插设多个挡土板,并且每个插槽倾斜向下布置,不仅能够更好的阻止填充空间内的加筋土路基从前后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抗滑桩之间的间隔漏出,而且插槽倾斜向下布置,挡土板插入插槽的槽口后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插槽的延伸方向自动插入插槽内,不需要人力将挡土板推入插槽,并且插设于插槽内的挡土板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插槽内,使得挡土板稳定的设于插槽内。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挡土板包括插接部和抵靠部,抵靠部与插接部连接构成T型结构;插接部插设于插槽,抵靠部位于抗滑桩外侧并与抗滑桩抵靠。
上述技术方案中,挡土板为T型结构,一部分插入插槽内,另一部分位于抗滑桩的外侧并与抗滑桩抵靠,位于抗滑桩外侧的部分能够用于种植绿,以形成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可进行全断面绿化的桩板墙结构,或者设置一些其他的结构,使得挡土板的功能多样化。
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插槽竖向布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插槽竖向布置,使得插槽的延伸方向与挡土板的重力方向一致,便于挡土板的插设,并且若是挡土板的高度合适,只需要一块竖向插设的挡土板就能将阻止加筋路基从前后方向上的相邻的两个抗滑桩漏出,不仅防漏效果好,且还能减少挡土板的使用数量和安装次数。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横梁和两个抗滑桩一体成型。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一体成型,使得抗滑桩结构单元的机械强度更好,防晃性能更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结构,包括加筋土路基和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桩板墙结构;加筋土路基填充于填充空间。
上述技术方案中,该路基结构因为横梁的设置使得能够两个相对布置的抗滑桩的稳定性更好,能够满足一些对垂直防护高度要求更高的情况的使用要求。挡土板的设置能够在保证填充空间内的加筋路基不漏出的情况下减少抗滑桩的使用,节约成本。并且路基加筋能够使土体更加紧固,减小土体对抗滑桩的侧向作用力。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筋土路基包括竖向布置的多个加筋土基单元;每个加筋土基单元包括加筋网和填料层,填料层固定于加筋网。
上述技术方案中,填料层与加筋网固定,能够提高每个加筋单元的结构稳定性,加筋网使得每个加筋土基单元的抗压能力增强。
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加筋网包括承载部和分别位于左右方向的两端的两个弯折部,承载部位于两个弯折部之间;承载部位于填料层侧下表面,两个弯折部均固定于填料层的上表面。
上述技术方案中,弯折部的设置能够使得加筋网将填料层紧固于填充空间内,不仅能够减小填料层对抗滑桩的侧向作用力,且能够避免填料层从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抗滑桩之间的间隔漏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桩板墙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桩板墙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抗滑桩结构单元的俯视图;
图4为其他实施例中插槽竖向布置的桩板墙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其他实施例中的桩板墙结构的示意图;
图6为桩板墙结构的挡土板为T型结构的俯视图;
图7为其他实施例中挡土板为矩形板的桩板墙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的路基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加筋路基的示意图。
图标:100-桩板墙结构;10-抗滑桩结构单元;11-抗滑桩;111-桩柱部;112-桩基部;113-插槽;114-槽口;12-横梁;121-中间段;122-端梁;20-挡土板;21-插接部;22-抵靠部;30-填充空间;1000-路基结构;200-加筋土路基;210-加筋土单元;211-加筋网;212-承载部;213-弯折部;214-填料层;A-前后方向;B-左右方向;C-竖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桩板墙结构100,桩板墙结构100包括沿前后方向A间隔布置多个抗滑桩结构单元10和挡土板20。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10包括横梁12和沿左右方向B间隔布置的两个抗滑桩11,两个抗滑桩11通过横梁12连接。在前后方向A上的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1通过至少一个挡土板20连接。全部抗滑桩11和挡土板20共同界定出填充加筋土路基200的填充空间30。在左右方向B上相对的两个抗滑桩11通过横梁12连接,能够保证两个抗滑桩11的相对稳定性。在一些特殊地形需要增加桩板墙结构100地上部分的竖向C长度,即当抗滑桩11地上部分悬臂较长时,横梁12能够保证悬臂部分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抗滑桩11地上部分因悬臂太长而出现晃动,使得该桩板墙结构100能够满足一些对垂直防护高度要求更高的环境的使用要求。并且挡土板20的设置能够在保证填充空间30内的加筋路基不漏出的情况下减少抗滑桩11的使用,节约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10的横梁12和两个抗滑桩11一体成型。其中,横梁12由外露部分钢筋混凝土隔梁(位于填充空间30中的中间段121)、以及植入抗滑桩11的部分(横梁12插设于抗滑桩11内的两端梁122)构成。横梁12要求和与之对应的两个抗滑桩11一同浇筑,以提高抗滑桩结构单元10的机械强度和提高每个抗滑桩11的防晃性能。横梁12植入抗滑桩11的部分要求两端钢筋锚入抗滑桩11内不小于100cm。
抗滑桩11为桩板墙结构100的主要受力结构,主要承担桩板墙结构100的填充空间30的加筋路基的侧向压力,每个抗滑桩11包括位于地上的桩柱部111和位于地下的桩基部112,桩基部112与桩柱部111连接,桩柱部111具有第一端和位于第一端上方的第二端(桩柱部111的顶端)。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10的横梁12连接于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10的两个桩柱部111之间,横梁12与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横梁12与第二端的距离。横梁12的设置位置距离桩柱部111的顶部的距离小于距离桩柱部111底部的距离,使得桩板墙结构100出现晃动的可能性更小。在本实施例中,挡土板20连接于桩柱部111,并且填充空间30由全部抗滑桩11的桩柱部111和挡土板20共同界定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左右方向B上相对的两个抗滑桩11的顶部还一般铺设避险车道的路段结构,以通行车辆。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端的距离和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二端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比如,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端的距离等于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二端的距离,或者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横梁12的设置位置与第二端的距离。
为了便于挡土板20的安装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11位于前后方向A的两侧均设有供挡土板20插入的插槽113。抗滑桩11上设有插槽113,挡土板20通过插设的方式连接于前后方向A上的任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1之间,便于安装且安装成本低。
请继续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11位于前后方向A的每侧设有供挡土板20插入的多个插槽113,各个插槽113沿竖向C间隔布置,每个插槽113向下倾斜布置。插槽113具有供挡土板20插入的槽口114,每个插槽113的槽口114设于抗滑桩11的外侧,槽口114在竖向C上的位置高于插槽113远离槽口114的一端的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倾斜布置的插槽113的槽口114也可以是设置在每个抗滑桩11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侧面上,挡土板20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两端从抗滑桩11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侧面插入插槽113,此种情况,插槽113可以贯穿抗滑桩11的外侧面,也可以不贯穿的抗滑桩11的外侧面。
抗滑桩11前后方向A的每一侧均设有竖向C间隔布置的多个插槽113,能够插设多个挡土板20,并且每个插槽113倾斜向下布置,不仅能够更好的阻止填充空间30内的加筋土路基200从前后方向A上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1之间的间隔漏出,而且插槽113倾斜向下布置,挡土板20插入插槽113的槽口114后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插槽113的延伸方向自动插入插槽113内,不需要人力将挡土板20推入插槽113,并且插设于插槽113内的挡土板20能够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始终保持在插槽113内,使得挡土板20稳定的设于插槽113内。插槽113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比如设置倾斜角度为45°。
在其他实施例中,插槽113也可以是其他设置方式,比如,如图4所示,插槽113沿竖向C布置,使得插槽113的延伸方向与挡土板20的重力方向一致,便于挡土板20的插设,并且若是挡土板20的高度合适,只需要一块竖向C插设的挡土板20就能将阻止加筋路基从前后方向A上的相邻的两个抗滑桩11漏出,不仅防漏效果好,且还能减少挡土板20的使用数量和安装次数。
沿竖向C布置的插槽113的槽口114可以设置于顶部,即使得挡土板20从抗滑桩11的顶部插入插槽113,当挡土板20的一端进入槽口114后,则挡土板20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进入插槽113内,不需要人工将挡土板20推入插槽113。
沿竖向C布置的插槽113的槽口114可以设置于抗滑桩11前后方向A上的一侧面,即挡土板20从抗滑桩11的前后方向A上的一侧插入插槽113。安装的时候,先将挡土板20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一端插入一个抗滑桩11的插槽113内,再在该挡土板20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另一端安装上另一个抗滑桩11。此种情况,插槽113可以贯穿抗滑桩11的顶部,也可以不贯穿的抗滑桩11的顶部。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抗滑桩11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两侧均设有插槽113,由于本实施例中,桩板墙结构100在前后方向A上间隔布置有多个抗滑桩11,因此,桩板墙结构100位于前后方向A上的两端的抗滑桩11的前后方向A上的两侧也均具有插槽113,但其中一侧的插槽113没有与挡土板20配合,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桩板墙结构100前后方向A上的两端的抗滑桩11的前后方向A上的两侧中可以仅有一侧设有插槽113,如图5所示。
根据挡土板20的不同的结构形式,当挡土板20插设于插槽113内时,挡土板20的远离填充空间30的一端可能与抗滑桩11的外侧平齐,也可能是位于插槽113内,再或者是位于插槽113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挡土板20远离填充空间30的一端位于抗滑桩11的外侧,即挡土板20远离填充空间30的一端延伸出插槽113,挡土板20包括插接部21和抵靠部22,抵靠部22与插接部21连接构成T型结构;插接部21插设于插槽113,抵靠部22位于抗滑桩11外侧并与抗滑桩11抵靠。挡土板20为T型结构,插接部21插入插槽113内,抵靠部22位于抗滑桩11的外侧并与抗滑桩11抵靠,位于抗滑桩11外侧的部分能够用于种植绿,以形成一种生态环境友好、可进行全断面绿化的桩板墙结构100,或者设置一些其他的结构,使得挡土板20的功能多样化。
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桩板墙结构100的左右方向B的同一侧的各个挡土板20延伸出插槽113的一端平齐。
当然,如图7所示,挡土板20也可以是一矩形板,挡土板20远离填充空间30的一端延伸至抗滑桩11的外侧。
如图8所示,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路基结构1000,该路基结构1000包括加筋土路基200和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桩板墙结构100;加筋土路基200填充于填充空间30。该路基结构1000因为横梁12的设置使得能够两个相对布置的抗滑桩11的稳定性更好,能够满足一些对垂直防护高度要求更高的情况的使用要求。挡土板20的设置能够在保证填充空间30内的加筋路基不漏出的情况下减少抗滑桩11的使用,节约成本。并且路基加筋能够使土体更加紧固,减小土体对抗滑桩11的侧向作用力。
如图9所示,加筋土路基200包括竖向C布置的多个加筋土基单元;各个加筋土单元210在竖向C上依次叠加,每个加筋土基单元包括加筋网211和填料层214,填料层214固定于加筋网211。填料层214与加筋网211固定,能够提高每个加筋单元的结构稳定性,加筋网211使得每个加筋土基单元的抗压能力增强。一般填料层214为土体。
其中,每个加筋网211包括承载部212和分别位于左右方向B的两端的两个弯折部213,承载部212位于两个弯折部213之间;承载部212位于填料层214侧下表面,两个弯折部213均固定于填料层214的上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212通过铆钉固定与填料层214的下表面,弯折部213通过铆钉固定于填料层214的上表面。弯折部213的设置能够使得加筋网211将填料层214紧固于填充空间30内,不仅能够减小填料层214对抗滑桩11的侧向作用力,且能够避免填料层214层从前后方向A上相邻的抗滑桩11之间的间隔漏出。
在本实施例中,加筋网211的前后方向A的抗拉强度≥100KN/m,加筋网211的左右方向B的抗拉强度≥80KN/m,加筋网211的断裂伸长率<4%,永久性长期设计强度≥50KN/m,网孔尺寸10cm×10cm。填料层214采用土石混合料,比如采用砂砾类土,填料层214的填料最大粒径控制≤10cm,每个加筋土基单元的碾压厚度(填料层214被压实后的厚度)≤30cm。
每个土路基单元在将填料层214填于加筋网211上的过程中,应先填加筋网211的左右方向B两端,形成临时纵向站台,再依次向中心填筑;填料完成后,由路基结构1000前后方向A的两端向路基结构1000中心碾压,碾压完成,将加筋网211左右方向B的两端向上弯折形成弯折部213。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多个抗滑桩结构单元,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包括横梁和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抗滑桩,两个抗滑桩通过所述横梁连接;以及
挡土板,在所述前后方向上的每相邻的两个抗滑桩通过至少一个挡土板连接;
其中,全部抗滑桩和挡土板共同界定出填充加筋土路基的填充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抗滑桩具有位于地上的桩柱部,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横梁连接于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两个桩柱部之间;
所述桩柱部具有第一端和位于所述第一端上方的第二端,所述横梁至所述第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横梁至所述第二端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抗滑桩位于所述前后方向的两侧均设有供所述挡土板插入的插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抗滑桩位于所述前后方向的每侧设有供所述挡土板插入的多个插槽,各个插槽沿竖向间隔布置,每个插槽向下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土板包括插接部和抵靠部,所述抵靠部与所述插接部连接构成T型结构;
所述插接部插设于所述插槽,所述抵靠部位于所述抗滑桩外侧并与所述抗滑桩抵靠。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槽竖向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桩板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抗滑桩结构单元的横梁和两个抗滑桩一体成型。
8.一种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筋土路基和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桩板墙结构;
所述加筋土路基填充于所述填充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筋土路基包括竖向布置的多个加筋土基单元;
每个加筋土基单元包括加筋网和填料层,所述填料层固定于所述加筋网。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路基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加筋网包括承载部和分别位于所述左右方向的两端的两个弯折部,所述承载部位于两个弯折部之间;
所述承载部位于所述填料层侧下表面,两个弯折部均固定于所述填料层的上表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51854.4A CN111576113A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51854.4A CN111576113A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76113A true CN111576113A (zh) | 2020-08-25 |
Family
ID=72114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51854.4A Pending CN111576113A (zh) | 2020-06-17 | 2020-06-17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576113A (zh) |
-
2020
- 2020-06-17 CN CN202010551854.4A patent/CN11157611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280121B1 (en) | Reinforced retaining wall | |
US6679656B1 (en) | Connection for geogrid to concrete block earth retaining walls | |
US6010279A (en) | Retaining wall construction | |
PT1246972E (pt) | Método e sistema de parede de retenção modular prétensionada | |
JP3164495B2 (ja) | もたれ式擁壁の築造法 | |
KR100247361B1 (ko) | 블록식 보강토 옹벽의 축조공법 | |
KR20100087858A (ko) | 앵커와 콘크리트패널을 이용한 옹벽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 |
CN104790429A (zh) | 一种整体式预应力加筋挡土墙的施工方法 | |
CN108103867B (zh) | 一种带有道路系统的棚洞式抗滑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215211096U (zh) | 一种组合式双排抗滑桩支挡结构 | |
US20040161306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necting reinforcing mesh to wall panels | |
KR100764135B1 (ko) | 보강토 옹벽 및 그 시공 방법 | |
CN212688592U (zh)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
US8764348B2 (en) | Retaining wall systems and methods | |
CN111576113A (zh) | 一种桩板墙结构及路基结构 | |
JP2004250980A (ja) | 補強土壁構造及び施工方法 | |
US6505999B1 (en) | Retaining wall structure for soil stabilization including double layer of geogrid web material to provide high strength connection with backfill material | |
CN111511992A (zh) | 薄而稳定的分段式墙块以及土壤加固系统和方法 | |
KR102116085B1 (ko) | 환경친화적 옹벽구조물 | |
KR101265079B1 (ko) | 조립식 옹벽 세그먼트 구조체 및 조립식 옹벽 구조물 | |
KR102257315B1 (ko) | 띠형 섬유보강재를 이용한 블록식 보강토 옹벽의 축조방법 및 보강토 옹벽 축조용 블록 | |
JP5430912B2 (ja) | コンクリートブロック積み擁壁 | |
KR20060026098A (ko) | 옹벽 블럭 구조 | |
KR101716895B1 (ko) | 조립식 옹벽 세그먼트 구조체 및 조립식 옹벽 구조물 | |
JP3539724B2 (ja) | 補強土構造物および補強土ブロッ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No. 928, yuhangtang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1 Applicant after: Zhejiang shuzhijiaoyu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28, yuhangtang Road, Xihu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31 Applicant before: ZHEJIANG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S PLANNING DESIGN & RESEARCH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