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76112A -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 Google Patents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76112A
CN111576112A CN202010461174.3A CN202010461174A CN111576112A CN 111576112 A CN111576112 A CN 111576112A CN 202010461174 A CN202010461174 A CN 202010461174A CN 111576112 A CN111576112 A CN 1115761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rn lane
lane
viaduct
turn
stra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117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剑英
关锦星
张福勇
俞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filed Critical Zhuhai Institute Of Urban Planning & Design
Priority to CN20201046117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76112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761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761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2Crossings, junctions or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the same leve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4Road crossings on different levels; Interconnections between roads on different level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建筑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能够实现交通节点的全方向的连续流交通。本发明包括平面交叉口、AB方向直行隧道、CD方向直行高架桥、第一左转车道、第一右转车道、第二右转车道、第二左转车道、第三右转车道、第四右转车道、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第一掉头车道以及第二掉头车道。本发明利用AB方向直行隧道、CD方向直行高架桥、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第一掉头车道以及第二掉头车道,同时配合平交叉口的左转车道以及右转车道,占用空间小,最小程度减小对城市景观和四周土地价值的影响,还实现了平面交叉路口各个方向上连续通行,有效地提高了机动车内的通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道路交通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背景技术
现有城市道路在升级改造中,针对干路与干路交叉的节点,根据交通量的需求,往往要求做全互通立交处理,然而受交叉口四周已建用地制约,没有立交用地拓展空间,仅能进行上跨或者下穿处理,保证一个方向的道路的交通流连续,其他方向需通过地面信号控制解决,依然面临交通拥堵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能够实现交通节点的全方向的连续流交通。
根据本发明的方向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包括平面交叉口、AB方向直行隧道、CD方向直行高架桥、A往C方向的第一左转车道、A往D方向的第一右转车道、B往C方向的第二右转车道、B往D方向的第二左转车道、C往A方向的第三右转车道、D往B方向的第四右转车道、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C往D方向的第一掉头车道以及D往C方向的第二掉头车道,所述平面交叉口设有往AB方向以及往CD方向的路口;所述AB方向直行隧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底部,所述AB方向直行隧道设有A往B方向直行的第一地下隧道及B往A方向直行的第二地下隧道;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上方;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设有C往D方向直行的第一高架桥及D往C方向直行的第二高架桥;所述第一左转车道、所述第一右转车道、所述第二右转车道、所述第二左转车道、所述第三右转车道以及所述第四右转车道分别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所述第一下桥闸道与所述第一高架桥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D方向上;所述第二下桥闸道与所述第二高架桥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C方向上;所述第一掉头车道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下桥闸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右转车道的入口的连通;所述第二掉头车道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下桥闸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右转车道的入口的连通。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AB方向直行隧道、CD方向直行高架桥、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第一掉头车道以及第二掉头车道,同时配合平交叉口的左转车道以及右转车道,占用空间小,最小程度减小对城市景观和四周土地价值的影响,还实现了平面交叉路口各个方向上连续通行,有效地提高了机动车内的通行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平面交叉口上还设有A往B方向的第三掉头车道及B往A方向的第四掉头车道。利用第三掉头车道以及第四掉头车道,可便于来往AB方向的车辆根据需要进行掉头行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掉头车道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A方向上,所述第四掉头车道位于平面交叉口的B方向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左转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左转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入口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还设有D往C的第五掉头车道以及C往D的第六掉头车道。可便于CD方向上的车辆进行掉头行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五掉头车道位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D方向上;所述第六掉头车道位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C方向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平面交叉口上还设有行人过街设施。利用行人过街设施可便于行人过街。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交通组织流线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较优实施例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E1所示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A1-A1线断面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B1-B1线断面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C1-C1线断面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D1-D1线断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种较优实施例的交通组织流线图。
附图标记:平面交叉口100、AB方向直行隧道200、第一地下隧道210、第二地下隧道220、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第一高架桥310、第二高架桥320、第一左转车道410、第二左转车道420、第一右转车道510、第二右转车道520、第三右转车道530、第四右转车道540、第一下桥闸道610、第二下桥闸道620、第一掉头车道710、第二掉头车道720、第三掉头车道730、第四掉头车道740、第五掉头车道750、第六掉头车道760。
具体实施方式
本部分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在附图中示出,附图的作用在于用图形补充说明书文字部分的描述,使人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本发明的每个技术特征和整体技术方案,但其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以及第六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7,根据本发明的方向第一实施例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包括平面交叉口100、AB方向直行隧道200、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A往C方向的第一左转车道410、A往D方向的第一右转车道510、B往C方向的第二右转车道520、B往D方向的第二左转车道420、C往A方向的第三右转车道530、D往B方向的第四右转车道540、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620、C往D方向的第一掉头车道710以及D往C方向的第二掉头车道720,所述平面交叉口100设有往AB方向以及往CD方向的路口;所述AB方向直行隧道200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的底部,所述AB方向直行隧道200设有A往B方向直行的第一地下隧道210及B往A方向直行的第二地下隧道220;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的上方;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设有C往D方向直行的第一高架桥310及D往C方向直行的第二高架桥320;所述第一左转车道410、所述第一右转车道510、所述第二右转车道520、所述第二左转车道420、所述第三右转车道530以及所述第四右转车道540分别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上;所述第一下桥闸道与所述第一高架桥310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的D方向上;所述第二下桥闸道620与所述第二高架桥320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的C方向上;所述第一掉头车道710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掉头车道710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下桥闸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掉头车道710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右转车道540的入口的连通;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20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20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下桥闸道620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20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右转车道530的入口的连通。
利用AB方向直行隧道200、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A往C方向的第一左转车道410、A往D方向的第一右转车道510、B往C方向的第二右转车道520、B往D方向的第二左转车道420、C往A方向的第三右转车道530、D往B方向的第四右转车道540、第一下桥闸道、第二下桥闸道620、C往D方向的第一掉头车道710以及D往C方向的第二掉头车道720,不仅减小占用空间,最小程度减小对城市景观和四周土地价值的影响,还实现了平面交叉路口各个方向上连续通行,有效地提高了机动车内的通行效率。
其中,第一下桥闸道和第二下桥闸道620在写相应的方向通过平面交叉口100后,便迅速下坡,具体的坡度可结合国家规范纵坡的范围进行选择。对应的第一高架桥310和第二高架桥320可保持原有高度,而第一下桥闸道的出口和第二下桥闸道620的出口则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掉头车道710的入口和第二掉头车道720的入口分别连接,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直行高架桥的桩柱布置而预留第一掉头车道710和第二掉头车道720的空间,并配合对应第四右转车道540和第三右转车道530,则由C方向过来的车辆则可实现C往B方向左转的目的以及由D方向过来的车辆实现D往A方向左转的目的。其中,以平面交叉口100的中点为中心,第一下桥闸道和第二下桥闸呈中心对称的设置。
其中,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下方两侧为CD方向的辅道,当不需要CD方向直行的车道,则可通过相应CD方向的辅道分别进入第三右转车道530或第四右转车道540,相反地,从第一左转车道410、第一右转车道510、第二右转车道520以及第二左转车道420则分别相应的进入CD方向的辅道。同样地,AB方向直行隧道200的两侧为AB方向的辅道,当不需要AB方向直行时,则可通过相应AB方向的辅道可分别进入第一左转车道410、第一右转车道510、第二右转车道520以及第二左转车道420,同时也可由第三右转车道530或第四右转车道540分别进入相应的AB方向的辅道。具体的辅道设置则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规技术手段,其中,辅道上车道数量以及车速可根据左转弯和右转弯的规定以及现场环境的规划设置相应的车道数量以及车速。
可以想到的是,A、B、C以及D可以是东南西北的八个方向的任一方向且互不重复,本领域技术根据平面交叉口100的方向可相应的进行选择和确定;具体地,本实施例中A为东向、B为西向、C为南向以及D为北向。对应的,也可以是A为南向、B为北向、C为东向以及D为南向。
参照图2,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架桥310和所述第二高架桥320并排设置,所述第一地下隧道210和所述第二地下隧道220并排设置。采用并排设置,可进一步减小占用的空间,并确保了机动车的通行效率。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交叉口100上还设有行人过街设施。如立体天桥,利用立体天桥可便于行人过街。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平面交叉口100上还设有A往B方向的第三掉头车道730及B往A方向的第四掉头车道740。利用第三掉头车道730以及第四掉头车道740,可便于来往AB方向的车辆根据需要进行掉头行驶。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掉头车道730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100的A方向上,所述第四掉头车道740位于平面交叉口100的B方向上。因AB两个方向的车辆在高峰时掉头时会出现排队情况,将第三掉头车道730和第四掉头车道740设于平面交叉口100的两边,可防止双向排队造成堵塞的问题。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左转车道410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20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左转车道420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710的入口连通。利用第一左转车道410以及第二掉头车道720,可使A往B方向的车辆进入第三右转车道530,使车辆的行驶方向实现掉头,即改为B往A方向行驶;而利用第二左转车道420以及第一掉头车道710,可使B往A方向的车辆进入第四右转车道540,使车辆的行驶方向实现掉头,即改为A往B方向行驶。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的下方还设有D往C的第五掉头车道750以及C往D的第六掉头车道760。可便于CD方向上的车辆进行掉头行驶。具体地,当CD方向上的车辆需要掉头时,则不上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先进入相应的CD方向上的辅道,然后进入相应的第五掉头车道750或第六掉头车道760,即可实现CD方向的掉头行驶。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掉头车道750位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710的D方向上;所述第六掉头车道760位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720的C方向上。因CD两个方向的车辆在高峰时掉头时会出现排队情况,将第五掉头车道750和第六掉头车道760分别与第一掉头车道710和第二掉头车道720隔离设置,可防止双向排队造成堵塞的问题。
参照图8,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五掉头车道750以及第六掉头车道760可设于平面交叉口100上。可便于CD方向上的车辆进行掉头行驶。具体地,当CD方向上的车辆需要掉头时,则不上CD方向直行高架桥300。先进入相应的CD方向上的辅道,然后进入相应的第五掉头车道750或第六掉头车道760,即可实现CD方向的掉头行驶。
可以想到是,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上述任一车道和下桥闸道的车道数量以及每条车道的车速设计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要求和需求设置相应的车道数量和限制相应的车速。即地下隧道、高架桥、下桥闸道及地面交通道的车道数量及车速设计均不会被限制,可根据实际开发环境和/或交通流量的需求进行设计。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7)

1.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平面交叉口,设有往AB方向以及往CD方向的路口;
AB方向直行隧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底部,所述AB方向直行隧道设有A往B方向直行的第一地下隧道及B往A方向直行的第二地下隧道;
CD方向直行高架桥,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上方;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设有C往D方向直行的第一高架桥及D往C方向直行的第二高架桥;
A往C方向的第一左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A往D方向的第一右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B往C方向的第二右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B往D方向的第二左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C往A方向的第三右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D往B方向的第四右转车道,设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
第一下桥闸道,与所述第一高架桥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D方向上;
第二下桥闸道,与所述第二高架桥连通且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C方向上;
C往D方向的第一掉头车道,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且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下桥闸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四右转车道的入口的连通;
D往C方向的第二掉头车道,设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且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下桥闸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三右转车道的入口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还设有A往B方向的第三掉头车道及B往A方向的第四掉头车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掉头车道位于所述平面交叉口的A方向上,所述第四掉头车道位于平面交叉口的B方向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转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左转车道的出口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入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CD方向直行高架桥的下方还设有D往C的第五掉头车道以及C往D的第六掉头车道。
6.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掉头车道位于所述第一掉头车道的D方向上;所述第六掉头车道位于所述第二掉头车道的C方向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交叉口上还设有行人过街设施。
CN202010461174.3A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Pending CN11157611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1174.3A CN111576112A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61174.3A CN111576112A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76112A true CN111576112A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2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1174.3A Pending CN111576112A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76112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34979U (zh) * 2009-12-31 2010-11-17 余宾来 十字路口的多层立交系统
CN104376715A (zh) * 2014-10-19 2015-02-25 邢杰 平交路口交通分流的方法及系统
WO2015055152A1 (zh) * 2013-10-18 2015-04-23 周智昂 单层全能立交桥
CN104762854A (zh) * 2014-12-19 2015-07-08 谢祖会 一种永不相交的十字路口分流道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34979U (zh) * 2009-12-31 2010-11-17 余宾来 十字路口的多层立交系统
WO2015055152A1 (zh) * 2013-10-18 2015-04-23 周智昂 单层全能立交桥
CN104376715A (zh) * 2014-10-19 2015-02-25 邢杰 平交路口交通分流的方法及系统
CN104762854A (zh) * 2014-12-19 2015-07-08 谢祖会 一种永不相交的十字路口分流道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70237576A1 (en) Signal-free roadway interchange
KR20060088117A (ko) 일종의 전부 입체화한 도시도로시스템 및 그 시스템을도입한 교통방법
CN202688809U (zh) 人车分道丁字路口立交桥
KR100405053B1 (ko) 교통흐름이 원활한 사거리교차로 시스템
KR100247325B1 (ko) 교통의 흐름을 원활하게 하기 위한 교차로 시스템
CN113597488B (zh) 用于多个道路方向的立交桥、道路系统以及道路行车方法
WO2023045177A1 (zh) 一种单平交及应用
CN111576112A (zh) 一种节地式连续道路交通节点
CN103711051B (zh) 人字形道路无交叉通行系统及其控制运行方法
WO2022119235A1 (ko) 교차로 통행 체계
CN210262546U (zh) 一种多层式畅行交叉立交
CN108867217A (zh) 十字路快速通行立交桥
CN104831595A (zh) 一种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布局结构
CN110593032B (zh) 一种埋地式全互通立交
KR20030047926A (ko) 다방면 입체교차로 구조
CN207904682U (zh) 一种八卦型立交桥
CN202705840U (zh) 一种改进型苜蓿叶互通式立交桥
CN204435148U (zh) 一种小空间无冲突点的交叉路口结构
CN105002796A (zh) 十字路口无红灯单层立交桥
CN203451960U (zh) 快慢分流立交道路结构
KR100394051B1 (ko) 다방면 입체교차로 구조
US20230119576A1 (en) An eight-way interchange
CN215714314U (zh) 一种无需在交叉路口建立交桥和信号灯的快速路
CN103603246B (zh) 一种平面交叉口交通结构
CN108330757B (zh) 交叉路口道路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