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7077B -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7077B
CN111557077B CN201880076011.4A CN201880076011A CN111557077B CN 111557077 B CN111557077 B CN 111557077B CN 201880076011 A CN201880076011 A CN 201880076011A CN 111557077 B CN111557077 B CN 1115570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t string
bit
information
rnti
en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01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7077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永田聪
王闰昕
那崇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5570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70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70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70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0042Encoding specially adapted to other signal generation operation, e.g. in order to reduce transmit distortions, jitter, or to improve signal sha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5Serial concatenated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04L1/0008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by supplementing frame payload, e.g. with padding b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Abstract

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由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发送由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被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装置或者基站使用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在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伙伙伴项目)中,为了实现系统容量的进一步大容量化、数据传输速度的进一步高速化、无线区间的进一步低延迟化等,开展了称作5G的无线通信方式的研究。在5G中,为了满足实现10Gbps以上的吞吐量,同时使无线区间的延迟成为1ms以下这样的要求条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无线技术的研究。由于在5G中采用与LTE不同的无线技术的可能性高,因此在3GPP中,将支持5G的无线网络称为新的无线网络(NR:New Radio:新空口),从而与支持LTE的无线网络区分。
在5G中,主要设想了eMBB(extended Mobile Broadband:扩展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大型机器类型通信)、URLLC(Ultra Reliability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超可靠性和低延迟通信)这3个用例。
例如,在eMBB中要求进一步的高速·大容量化,与此相对,在mMTC中,要求大量终端连接·低功耗,在URLLC中,要求高可靠·低延迟。为了实现这些要求条件,在移动通信中,在不可或缺的信道编码中,也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作为能够实现上述的要求条件的候选,具有极化(Polar)码(非专利文献1)。极化码是根据通信路径极化这一想法,能够实现渐进于香农极限(Shannon limit)的特性的纠错码。此外,作为极化码的解码方法,通过使用简易的逐次消除解码方法(SCD:SuccessiveCancellation 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从而能够以低运算量、低功耗实现优异的特性。此外,作为极化码的解码方法,已知有改善了SCD的特性的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SCLD: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 Decoding:逐次消除列表解码)、以及进一步改善了特性的、使用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的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CRC-aided SCLD)(非专利文献2)。在CRC-aided SCLD中,得到似然高的多个(plural)序列(比特串),从中选择CRC判定为成功的1个序列作为最终的解码结果。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E.Arikan,“Channel Polarization:A Method for ConstructingCapacity-Achieving Codes for Symmetric Binary-Input Memoryless Channels,”IEEETrans.Inf.Theory,vol.55,no.7,pp.3051-3073,July 2009.
非专利文献2:三木信彦,永田聡,“Polar符号の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への適用と5G標準化動向,”進学技報,vol.116,no.396,RCS2016-271,pp.205-210,2017年1月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321V14.1.0(2016-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NR中,设想了对下行控制信道(Downlink Control Channel)应用极化码的情况。
在现有的LTE中,基站对下行控制信息附加CRC(以下,将“CRC”使用为具有校验用的值的意思),对利用RNTI(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对CRC进行屏蔽(masking)后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向用户装置发送该信息。接收到该信息的用户装置在该信息的解码处理中,使用通过用户装置自身具有的RNTI进行了解屏蔽(unmasking)的CRC进行判定,从而进行接收到的信息是否是发送给用户装置自身的信息的判定。
但是,在使用在现有的LTE中未使用的极化码的情况下,不清楚如何应用RNTI。根据RNTI的应用方法,认为用户装置将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误识别为不是正确的控制信息(即,CRC校验失败),或者将不是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的控制信息误识别为是以自身为目的地的控制信息的可能性变高。这些可能性被称为误报率(False Alarm Rate)。此外,也可以将其称为误检测率。
此外,例如,当针对下行控制信息等的有效载荷(payload)执行极化编码(PolarEncoding)时,即使有效载荷尺寸不同,有时编码比特长度也相同,在极化解码器侧中,不容易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另外,设想了不仅在从基站到用户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中使用极化码以及RNTI这样的标识符,也能够在从用户装置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以及用户装置之间的侧链路通信中使用极化码以及RNTI这样的标识符。即,上述的问题不仅是在从基站到用户装置的下行链路通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也是在从用户装置到基站的上行链路通信、用户装置之间的侧链路通信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将用户装置、以及基站等的装置总称为通信装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由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发送由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过程的编码而生成第1编码比特串,对已知比特串、由所述第1比特串和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的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过程的编码,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以及发送部,其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信号,所述编码部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并使用按照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而具有不同值的所述已知比特串。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方法执行如下步骤:编码步骤,对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过程的编码而生成第1编码比特串,对已知比特串、由所述第1比特串和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的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过程的编码,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发送步骤,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信号;以及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并使用按照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而具有不同值的所述已知比特串。
发明效果
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示出具有基站20和用户装置10的结构。
图1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示出具有用户装置10和用户装置15的结构。
图2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编码的示例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极化码的解码的示例的图。
图6A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6B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编码的动作。
图7A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7B是用于说明方法1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解码的动作。
图8A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8B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编码的动作。
图9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编码处理的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10B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解码的动作。
图11是用于说明方法2的解码处理的图。
图12是示出缩短的(Shortened)极化码的示例的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13B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编码处理的图,示出编码的动作。
图14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编码处理的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处理的流程的概要。
图15B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解码处理的图,示出解码的动作。
图16是用于说明方法3的解码处理的图。
图17是示出方法间的比较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效果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图。
图20是示出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示例(1)的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示例(2)的图。
图22是示出用户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3是示出基站2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4是示出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一例,应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在实际进行工作时,能够适当地使用现有技术。其中,该现有技术例如为现有的LTE,但不限于现有的LTE。
此外,在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现有的LTE中使用的PDCCH、DCI、RNTI等的用语,但这仅是为了便于记载,也可以通过其它的名称来称呼与这些同样的信号、功能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极化码,但这仅是一例。与极化码同样地,本发明能够发送冻结比特这样的已知比特,只要是在接收侧根据接收信号的似然逐次进行解码的码即可,也能够应用于极化码以外的码。例如,也可以针对LDPC(LOW DENCITY PARITY CHECK:低密度奇偶校验)码以及卷积码分别应用本发明。此外,可以通过其它的名称来称呼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极化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检错码的示例而使用了CRC,但能够应用于本发明的检错码不限于CRC。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码/解码的对象是控制信息,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控制信息以外的信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标识符而使用了RNTI,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RNTI以外的标识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识别用户装置向自身而发送的信号的手段的示例而使用了RNTI,但这仅为一例。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RNTI,例如也能够应用于用户装置固有的用户ID等、其它的标识符。此外,对于上述标识符,可以按照每个用户装置进行分配,也可以按照每多个用户装置进行分配。或者,可以在规格中预先确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主要示例而示出了下行链路通信,但对于上行链路通信以及侧链路通信,同样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系统整体结构)
图1A、图1B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图。图1A所示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用户装置10以及基站20。图1分别示出了1个用户装置10以及1个基站20,但这是示例,可以分别是多个。
用户装置10为具有智能手机、移动电话、平板电脑、可穿戴终端、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间通讯)用通信模块等的无线通信功能的通信装置,与基站20无线连接,利用由无线通信系统提供的各种通信服务。基站20为提供1个以上的小区,与用户装置10进行无线通信的通信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双工(Duplex)方式可以是TDD(Time DivisionDuplex:时分双工)方式,也可以是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方式。
在图1A所示的结构中,例如,基站20使用极化码对针对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附加CRC而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用下行控制信道(例: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编码信息。用户装置10通过逐次消除解码方法(SCD:Successive Cancellation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等对利用极化码进行了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
此外,可以对上行控制信息应用极化码。在该情况下,例如,用户装置10使用极化码对针对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附加CRC而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用上行控制信道(例: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编码信息。基站20例如通过逐次消除解码方法(SCD:Successive Cancellation 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等对利用极化码进行了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
图1B示出在用户装置之间进行侧链路通信的情况,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无线通信系统的其它的示例。当在侧链路中应用极化码时,例如,用户装置10使用极化码对针对控制信息(SCI:Side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侧链路控制信息)附加CRC而得到的信息进行编码,使用控制信道(例:PSCCH(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侧链路控制信道))发送编码信息。用户装置15例如通过逐次消除解码方法(SCD:SuccessiveCancellation 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等对利用极化码进行了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关于从用户装置15到用户装置10的通信,也是同样的。
(关于极化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极化码,因此对极化码的编码以及解码进行说明。另外,由于极化码的编码以及解码的方法自身是公知的,因此以下仅说明概要(详细内容参照非专利文献1)。
在极化码中,反复进行多个信道的结合以及分离(Combine、Split),而转换为极化后的通信路径,从而能够分离为质量好的信道和质量差的信道。对质量好的信道分配信息比特,对质量差的信道分配作为已知信号的冻结比特(frozen bit:冻结比特)。图2示出3次反复的情况下的极化码的编码器。如图2所示,该编码器具有通过异或而将通信路径结合的结构。
针对极化码器的输入是u0,………,uN-1的N=2n比特。当将K比特(v0,……,vK-1)设为信息比特时,(N-K)比特成为冻结比特。此外,从编码器输出的编码比特是N比特(x0,……,xN-1)。图2示出N=8、K=4的示例。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有时按照比特值的意思来使用“比特”。
此外,能够通过下述的数式表示极化码,下述的矩阵G相当于图2的编码器部分。
【数式1】
对于冻结比特,只要是在发送侧和接收侧中已知的比特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比特,但多使用0。
接着,作为极化码的解码的基本的方法,对逐次消除解码法(SCD:SuccessiveCancellation Decoding:逐次消除解码)进行说明。在逐次消除解码法中,在接收侧中,向解码器输入针对各比特通过解调而得到的似然(具体来说,例如,对数似然比(LLR:Log-likelihood ratio)),针对似然依次进行规定的计算,从而从u0起按照顺序对发送比特逐次进行解码。具体来说,计算各发送比特的似然,根据似然决定比特的值。但是,关于冻结比特,将解码结果作为冻结比特的值。
图3~图5示出逐次计算的示例。通过图3~图5所述的各步骤,进行u0、u1、u2的解码。图中的f是未直接使用已知信息(已经得到解码结果的比特的值、冻结比特的值)的计算,g是使用已知信息的计算。在极化码的解码中,为了解码ui,需要u0,……,ui-1是已知的。因此,需要按照u0、u1、u2……的顺序进行解码。
以下,对方法1、方法2、方法3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编码以及解码的方法。方法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主要的方法,但能够将方法1和/或方法2与方法3结合,因此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方法,也对方法1和方法2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方法3。
此外,在以下的各方法的说明中,设想从基站20对用户装置10发送下行控制信息的下行链路通信,但对于从用户装置10到基站20的上行链路通信以及用户装置之间的侧链路通信,也能够应用与以下所说明的编码和解码的方法1~3相同的方法。此外,应用各方法的对象不限于控制信息。
以下,将下行控制信息这样的作为编码的对象的信息称为“对象信息”。在各图中,对象信息被表述为“info”(Information的简称)。此外,冻结比特被表述为“冻结(frozen)”。
(方法1)
<方法1的编码>
参照图6A、6B对方法1中的编码处理进行说明。图6A示出基站2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与现有的LTE同样地,基站20针对对象信息附加CRC,并且利用RNTI屏蔽该CRC(步骤S1)。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屏蔽是指取得每个比特的异或。可以将屏蔽称为加扰。此外,RNTI是识别用户装置和/或信道的标识符,具有各种各样的种类(非专利文献3)。例如,C-RNTI是用于发送/接收用户数据的RNTI,SPS(Semi Persistent Scheduling:半永久性调度)-RNTI是用于发送/接收SPS中的数据的RNTI,P-RNTI是用于发送/接收寻呼(Paging)的RNTI,SI-RNTI是用于发送/接收广播信息(被广播的系统信息)的RNTI。基站20选择与当前的动作对应的RNTI使用于屏蔽。
基站20对在步骤S1中得到的信息进行极化编码(步骤S2),通过删截(puncture)等对编码信息进行速率匹配(步骤S3)。根据经由该速率匹配而得到的编码信息生成发送信号,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发送信号。
参照图6B,对编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如图6B所示,基站20对由冻结比特和对象信息构成的信息附加CRC,针对CRC对RNTI进行屏蔽。将被RNTI屏蔽后的CRC表述为CRC′。另外,基站20可以仅根据对象信息来计算CRC,也可以根据由冻结比特和对象信息构成的信息来计算CRC。
基站20对如上述那样生成的“冻结比特+对象比特+CRC′”进行编码,得到码块。
<方法1的解码>
参照图7A、7B对方法1中的解码处理进行说明。图7A示出用户装置1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用户装置10例如对在PDCCH的搜索空间(Search Space)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并进行解码处理(步骤S11),对通过解码处理而得到的信息应用RNTI,并进行CRC校验(步骤S12)。如果CRC校验为OK,则用户装置10使用得到的对象信息。
参照图7B,对解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用户装置10对从基站20接收到的码块进行解码。并且,利用RNTI对CRC′进行解屏蔽,使用得到的CRC来进行CRC校验。在CRC校验为OK的情况下,将对象信息判断为以用户装置10为目的地的对象信息,并使用该对象信息。此外,用户装置10能够根据CRC校验为成功的RNTI的种类,判别信道(数据)的种类。
用户装置10在解码中可以仅使用SCD,也可以使用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SCLD:Successive Cancellation List Decoding),还可以使用利用CRC的逐次消除列表解码方法(CRC-aided SCLD)。
在使用SCLD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生成似然高的L序列作为剩余路径(将L称为列表尺寸),将似然最高的序列作为解码结果,并对该序列进行RNTI的应用、以及CRC校验。
此外,在使用CRC-aided SCLD的情况下,分别对L序列进行RNTI的应用、以及CRC校验,将CRC校验为成功的序列使用为解码结果。
(方法2)
<方法2的编码>
参照图8A、8B以及图9对方法2中的编码处理进行说明。图8A示出基站2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基站20计算CRC,对对象信息附加CRC(步骤S21)。
基站20针对对冻结比特应用了RNTI的信息进行极化编码(步骤S22),通过删截等对编码信息进行速率匹配(步骤S23)。根据经由该速率匹配而得到的编码信息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
参照图8B,对编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基站20在极化编码的处理中对“对象信息+CRC”附加冻结比特。另外,基站20可以在CRC附加之前生成“对象信息+冻结比特”,根据“对象信息+冻结比特”计算CRC,对“对象信息+冻结比特”附加该CRC。
并且,基站20对“对象信息+CRC+冻结比特”中的冻结比特的部分屏蔽RNTI。例如,在冻结比特的比特长度与RNTI的比特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当冻结比特全部为0时,RNTI屏蔽后的冻结比特成为与RNTI相同的比特。
冻结比特的比特长度与RNTI的比特长度也可以不同。例如,设想RNTI的比特长度是4比特,其值为(a0,a1,a2,a3),此外,冻结比特的比特长度是8比特,值全部为0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站20例如使用“RNTI+RNTI”来屏蔽冻结比特,作为屏蔽后的冻结比特而得到(a0,a1,a2,a3,a0,a1,a2,a3)。在该情况下,对屏蔽使用“RNTI+RNTI”(使用连结后的RNTI)的情况在用户装置10中是已知的。或者,通过高层信令或者广播信息从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通知使用“RNTI+RNTI”的情况。
此外,在RNTI的比特长度比冻结比特的比特长度长的情况下,例如,基站20通过对RNTI应用哈希函数,从而缩短RNTI,成为与冻结比特相同的长度,将缩短后的RNTI使用于屏蔽。使用对屏蔽应用了哈希函数的RNTI的情况在用户装置10中是已知的。或者,通过高层信令或者广播信息从基站20向用户装置10通知使用对屏蔽应用了哈希函数的RNTI的情况。
如图8B所示,基站20对如上所述生成的“对象信息+CRC+frozen′”进行编码,而得到码块。
图9示出N=8、N-K=4的情况下的编码处理。如图9所示,作为应用了RNTI的冻结比特,RNTI的比特(a0,a1,a2,a3)被输入到编码器中,并且信息比特被输入到编码器中。此处的信息比特是“对象信息+CRC”。
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将编码比特的8比特中的x0′、x1′删截,针对剩余的6比特,经由资源映射等进行发送。例如,为了使发送的比特数与发送资源量匹配,而使用删截。此外,关于如何决定删截比特等、极化码的删截方法,存在各种各样的现有方法(例:QUP(quasi-uniform puncturing:准均匀删截)),可以使用这些方法。
<方法2的解码>
接着,参照图10A、10B以及图11对方法2中的解码处理进行说明。图10A示出用户装置1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用户装置10例如进行在PDCCH的搜索空间内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并针对得到的信息(码块)使用RNTI来进行解码处理(步骤S31),针对得到的信息进行CRC校验(步骤S32)。
参照图10B,对解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此,设为编码侧的冻结比特(frozen′)是RNTI自身,这在用户装置10中是已知的。因此,设为冻结比特是RNTI,用户装置10进行解码处理。之后,进行CRC校验,在CRC校验为OK的情况下,将对象信息判断为是以用户装置10为目的地的对象信息,使用该对象信息。此外,能够根据CRC校验为成功的RNTI的种类,判别信道(数据)的种类。在方法2中,与方法1同样地,用户装置10在解码中可以使用SCD,也可以使用SCLD,还可以使用CRC-aided SCLD。
图11示出与图9的编码处理(N=8、N-K=4)对应的解码处理。如图11所示,使用RNTI,作为冻结比特。如上所述,在解码处理中,当对ui进行解码时,使用已知(冻结比特或者解码后比特)的值u0,……,ui-1。因此,在图11所示的解码处理中,为了对u3进行解码而使用a0、a1、a2,在对u5、u6、u7进行解码时,使用a0、a1、a2、a3
例如,在基站20可使用的RNTI具有多种时,用户装置10将各RNTI使用为冻结比特来进行解码处理,能够判断为针对CRC校验为成功的结果所使用的RNTI是在基站20中被应用的RNTI。例如,作为用户装置10分别使用P-RNTI和SI-RNTI进行解码处理以及CRC校验的结果,当在使用SI-RNTI时CRC校验为成功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能够判断为从基站20接收广播信息。
(方法3)
在方法3中,在编码侧中,使用缩短了输入的比特(信息比特+冻结比特)的长度的缩短的(Shortened)极化码。图12示出利用缩短的极化码的编码的一例。在图12所示的示例中,针对输入8比特的编码器,信息比特+冻结比特是6比特。在该情况下,2比特被使用为填充(padding)比特。并且,与填充比特对应的编码比特被删截。在接收侧中,将被删截的比特的似然例如设为表示0的似然(例:+∞),进行解码处理。被删截的比特在接收侧中是已知的。
<方法3的编码>
参照图13A、13B以及图14对方法3中的编码处理进行说明。图13A示出基站2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基站20计算针对对象信息的CRC,并对对象信息附加CRC(步骤S41)。基站20进行填充比特的附加,并进行极化编码(步骤S42),通过删截对编码信息进行速率匹配(shortening,缩短)(步骤S43)。根据经由该速率匹配而得到的编码信息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
参照图13B,对编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基站20在极化编码的处理中,对“对象信息+CRC”附加冻结比特。另外,基站20可以在CRC附加之前生成“冻结比特+对象信息”,根据“冻结比特+对象信息”计算CRC,对“冻结比特+对象信息”附加该CRC。
并且,基站20对“冻结比特+对象信息+CRC”附加填充比特。“冻结比特+对象信息+CRC+填充比特”的比特长度是针对极化编码器输入的比特长度(N=2n)。
作为进行编码的结果,本实施方式中的填充比特是成为RNTI的比特。即,通过对RNTI应用编码的反函数,从而能够得到填充比特。填充比特的比特长度与RNTI的比特长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例如,在填充比特的比特长度比RNTI的比特长度长的情况下,例如,将连结多个RNTI而得到的信息(例:RNTI+RNTI)使用为RNTI,进行填充比特的生成以及后述的解码处理。此外,在填充比特的比特长度比RNTI的比特长度短的情况下,例如,对RNTI应用哈希函数,缩短RNTI,将缩短后的RNTI使用为RNTI,进行填充比特的生成以及后述的解码处理。
填充比特(比特位置及其值)在用户装置10中是已知的。具体来说,用户装置10保持与基站20所保持的反函数相同的反函数,使用该反函数,根据RNTI来计算填充比特。或者,基站20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者广播信息向用户装置10通知基站20中使用的反函数。
此外,如上所述,在基站20中使用比RNTI长的填充比特,或者使用比RNTI短的填充比特的情况在用户装置10中是已知的。此外,基站20可以通过高层信令或者广播信息向用户装置10通知这些情况。
基站20对“冻结比特+对象信息+CRC+填充比特”进行编码,得到编码信息。编码信息包含作为“冻结比特+对象信息+CRC”的编码信息的码块、以及作为填充比特的编码信息的RNTI。基站20在速率匹配处理中对该RNTI进行删截。因此,在图12中,将相应部分记载为缩短的(shortened)。
图14示出N=8(23)的情况下的编码处理。当将K设为信息比特的比特长度、将M设为“冻结比特+信息比特”的比特长度时,冻结比特的比特长度成为M-K,填充比特的比特长度成为N-M。图14示出K=4、M=6的情况,冻结比特是2比特(u0,u1),填充比特也是2比特(u6,u7)。
如图14所示,将冻结比特(u0,u1)、信息比特(u2~u5)以及填充比特(u6,u7)输入到编码器中,输出编码比特。信息比特相当于“对象信息+CRC”。与填充比特(u6,u7)对应的编码比特(x6′,,x7′)成为RNTI。RNTI的比特被删截,针对剩余的6比特,经由资源映射等进行发送。
例如,即使在输入信息(对象信息+CRC+冻结比特)的长度为N=M=2n的情况下,也能够强制地进行输入信息的缩短,而应用方法3。
<方法3的解码>
接着,参照图15A、15B、以及图16对方法3中的解码处理进行说明。图15A示出用户装置10中的处理的流程的概要。如图15A所示,用户装置10例如进行在PDCCH的搜索空间内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使用RNTI对得到的信息(每个比特的似然)进行解码处理(步骤S51),对得到的信息进行CRC校验(步骤S52)。在解码处理中,作为已知信息,也使用冻结比特的值和填充比特的值。
参照图15B、图16,对解码的动作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此,在编码侧中,设为根据填充比特通过编码得到的比特是RNTI,该RNTI被删截。用户装置10使用RNTI作为接收比特中的、被删截的比特(图15B的缩短(shortened)的部分)的值,来进行解码处理。之后,进行CRC校验,在CRC校验为OK的情况下,将对象信息判断为是以用户装置10为目的地的对象信息,并使用该对象信息。此外,能够根据CRC校验为成功的RNTI的种类,判别信道(数据)的种类。在方法3中,与方法1、2同样地,用户装置10在解码中可以使用SCD,也可以使用SCLD,还可以使用CRC-aided SCLD。
图16示出与图14的编码处理(N=8、K=4、M=6)对应的解码处理。如图16所示,作为针对解码器的输入(图16的右侧),输入各比特的似然。在被删截的比特中,使用表示RNTI的值的似然。例如,如果比特的值为0,则将正的大的值(例:+∞)使用为似然,如果比特的值为1,则将负的大的值(例:-∞)使用为似然。
此外,用户装置10使用已知信息作为输出侧的冻结比特的值(u0,u1)以及填充比特的值(u6,u7),来执行解码处理。
例如,当在基站20中可应用的RNTI具有多种时,用户装置10针对多个RNTI中的各个RNTI,将与RNTI的各比特对应的各似然使用为输入,来进行解码处理,在CRC校验为成功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所使用的RNTI是在基站20中被应用的RNTI。例如,作为用户装置10分别使用P-RNTI和SI-RNTI进行解码处理以及CRC校验的结果,当在使用SI-RNTI时CRC校验为成功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可以判断为从基站20接收广播信息。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在发送侧中,删截与RNTI对应的所有的比特,但这仅为示例。也可以删截与RNTI对应的所有的比特中的一部分比特,也可以针对与RNTI对应的任意比特均不进行删截。即使在不进行删截的情况下,也能够进行图16所示的解码处理。
此外,在方法3中,对填充比特使用RNTI,作为在解码侧使用为似然的输入的值,可以使用对RNTI应用了反函数的值。
(方法1~方法3的组合)
基站20例如可以在方法3的编码处理中组合方法1和/或方法2。例如,基站20对图13B所示的CRC和/或冻结比特屏蔽RNTI。在对冻结比特屏蔽了RNTI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使用RNTI作为冻结比特来进行解码处理。此外,在对CRC屏蔽了RNTI的情况下,用户装置10在针对通过解码处理得到的CRC的部分使用RNTI进行解屏蔽之后,进行CRC校验。
通过如上所述那样实施组合,与不实施组合的情况相比,认为误检测率被改善。
(方法1~方法3的总结、效果等)
图17示出方法1~方法3的特征。在方法1中,RNTI被应用于CRC,在解码之后使用RNTI进行解屏蔽。在方法2中,RNTI被应用于冻结比特,在解码之前使用RNTI。在方法3中,RNTI被应用于填充比特,在解码之前使用RNTI。
此外,关于FAR(False Alarm Rate、误检测率),在方法1中,由于依赖于CRC的长度,因此为了得到更好的FAR,需要更多的CRC比特,开销增加。关于方法2,虽然能够实现减小误检测率而不会使开销增加,但其特性可能会不稳定、或者不稳健(robust)。关于方法3,依赖于填充比特的长度而能够减小误检测率。另外,也可以将冻结比特的一部分作为填充比特,能够减小方法3中的开销。
图18示出方法2和方法3的FAR评价结果。在图18中,“Frozen RNTI”表示方法2,“Shortened RNTI”表示方法3。图18的横轴是Es/N0(信噪比),纵轴是FAR。如图18所示,可知与方法2相比,方法3的FAR更佳。例如,在2个RNTI仅有1比特不同的情况下(例:RNTI=0000、RNTI=0001),与方法2相比,在方法3中能够更好地识别这些。
另外,方法1与现有的LTE的方式类似,因此认为安装比较容易。此外,在方法2中,由于对冻结比特应用RNTI,因此不需要进行填充比特的附加,此外,在解码侧中,不需要进行CRC的解屏蔽等。因此,认为从这些方面来看处理负荷低。如上所述,方法3具有能够得到良好的FAR的效果。
(变形例1)
接着,对上述的方法1-3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在变形例1中,对与方法1-3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因此,关于未特别说明之处,可以与方法1-3相同。
图19是用于说明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图(1)。如图19所示,有时即使有效载荷尺寸被变更,编码后的比特长度也相同。
即使对编码部111或者211输入具有不同的有效载荷尺寸的有效载荷,当使用极化码进行了编码时,如图19所示的有效载荷尺寸(Payload size)1和有效载荷尺寸2那样,成为相同的比特尺寸。由于极化码可以具有与其它的码嵌套(nest)的结构,因此有时即使输入具有不同的有效载荷尺寸的有效载荷,也会成为相同的编码比特长度。另外,设想的有效载荷例如是下行控制信息,当不能确定下行控制信息的比特长度时,下行控制信息的取得产生障碍。由此,通过按照每个不同的有效载荷尺寸,变更编码比特长度,能够确定有效载荷尺寸。
例如,可以按照每个有效载荷尺寸变更进行极化编码时使用的冻结比特值。例如可以将冻结比特值全部设为“1”,也可以设为如“101010”那样“10”反复任意次数的值,也可以是预先规定的任意的值。另外,能够适当地决定冻结比特长度。
图20是示出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示例(1)的图。图20所示的“Frozen bits”是冻结比特,“Payload”是有效载荷。当进行基于极化码的编码处理时,通过使用按照每个有效载荷尺寸而不同的值来输入冻结比特,从而当在解码部112或者212中进行解码处理时,能够确定有效载荷尺寸。
此外,例如,可以变更有效载荷中所包含的CRC比特值。即,可以按照每个有效载荷尺寸变更生成CRC时的方法。例如,可以变更CRC的二进制表示,也可以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反复地变更CRC的长度,还可以变更针对CRC的加扰比特串。作为示例,可以利用比特串“0101000”对反复直到有效载荷尺寸成为40比特为止的CRC比特进行加扰。
此外,例如,可以通过附加比特(Additional bits)进行CRC的初始化。
图21是示出变形例1的编码处理的示例(2)的图。如图21所示,在通常即不使用附加比特的情况下,有效载荷由“序列(Sequence)X”以及“CRC”构成。根据“序列X”生成“CRC”。
另一方面,在使用附加比特的情况下,有效载荷由“附加比特”、“序列X”以及“CRC”构成。根据“附加比特”以及“序列X”生成“CRC”。发送的比特是除去“附加比特”以外的“序列X”和“CRC”。即,被极化编码的是“序列X”和“CRC”。在解码侧,将对接收到的“序列X”以及“CRC”作为被使用“附加比特”进行了编码的信息,进行解码处理。可以根据有效载荷尺寸预先规定“附加比特”。例如,“附加比特”可以是全部为1的任意的长度的比特串,也可以是其它的预先规定的非零的任意的比特串。
此外,例如,可以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编码比特值。根据有效载荷尺寸或者作为有效载荷的DCI格式的类别进行加扰。例如,在DCI格式是01的情况下,可以预先规定为进行反复“01”的加扰(010101)。
此外,可以将上述的冻结比特值的变更、CRC比特值的变更以及编码比特值的变更中的多个变更组合来进行与有效载荷尺寸对应的编码。
如上所述,在变形例1中,根据有效载荷尺寸,进行冻结比特串的变更、CRC比特串的变更或者编码比特串的变更,从而能够在解码侧确定有效载荷尺寸。即,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装置结构)
接着,对执行到目前为止所说明的处理动作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功能结构例进行说明。
<用户装置>
图22是示出用户装置1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2所示,用户装置10具有信号发送部101、信号接收部102以及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图22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为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和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信号发送部101根据发送数据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发送信号。信号接收部102以无线的方式接收各种信号,并根据接收到的物理层的信号取得更高层的信号。
设定信息管理部103存储由信号接收部102从基站20接收到的各种设定信息、以及预先设定的设定信息。设定信息的内容例如是1个或者多个RNTI、已知比特值等。此外,设定信息管理部103也可以存储在填充比特的值的计算中使用的反函数。
如图22所示,信号发送部101包含编码部111以及发送部121。编码部111进行方法3的编码处理。例如,编码部111构成为对已知比特值、信息比特值以及填充比特值进行编码(例:极化编码),生成编码信息。此外,编码部111具有计算CRC,并将CRC包含于上述信息比特值中的功能。此外,编码部111除了进行方法3的编码处理以外,还可以进行方法1和/或方法2的编码处理。
发送部121构成为根据由编码部111生成的编码信息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发送信号。例如,发送部121通过速率匹配,将编码信息中的一部分的比特值删截,对进行了删截后的编码信息进行调制而生成调制码元(complex-valued modulationsymbols:复值调制码元)。此外,发送部121将调制码元映射到资源元素(resourceelement),生成发送信号(例:OFDM信号、SC-FDMA信号),并从发送部121所具有的天线进行发送。例如,其它的通信装置(例:基站20、用户装置15)接收发送信号。
另外,用户装置10的信号发送部101也可以不具有进行极化编码的功能。
信号接收部102包含解码部112以及接收部122。接收部122通过进行从其它的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取得通过编码(例:极化编码)而被编码后的编码信息的每个比特的似然。例如,接收部122对通过检波得到的接收信号进行FFT,取得各子载波的信号成分,使用QRM-MLD法等求出每个比特的对数似然比。
例如,如参照图16所说明的那样,解码部112使用似然以及与规定的标识符(例:RNTI)对应的似然来进行编码信息的解码。此外,解码部112对通过编码信息的解码而得到的信息进行基于检错码(例:CRC)的检查,在该检查为成功的情况下,将该信息判断为最终解码结果。
<基站20>
图23是示出基站20的功能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23所示,基站20具有信号发送部201、信号接收部202、设定信息管理部203以及调度(Scheduling)部204。图23所示的功能结构仅为一例。只要能够执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动作,则功能区分和功能部的名称可以是任意的。
信号发送部201包括生成向用户装置10侧发送的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信号的功能。信号接收部202包括接收从用户装置10发送的各种信号,从接收到的信号中例如取得更高层的信息的功能。
设定信息管理部203例如存储已知的设定信息。设定信息的内容例如是1个或者多个RNTI、已知比特值。此外,设定信息管理部203可以存储在填充比特的值的计算中使用的反函数。
调度部204例如分配用户装置10使用的资源(UL通信的资源、DL通信的资源、或者SL通信的资源),向信号发送部201传递分配信息,信号发送部201向用户装置10发送包含有该分配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
如图23所示,信号发送部201包含编码部211以及发送部221。编码部211进行方法3的编码处理。例如,编码部211构成为对已知比特值、信息比特值以及填充比特值进行编码(例:极化编码),生成编码信息。此外,编码部211具有计算CRC,并将CRC包含于上述信息比特值中的功能。此外,编码部211除了进行方法3的编码处理以外,也可以进行方法1和/或方法2的编码处理。
发送部221构成为根据由编码部211生成的编码信息而生成发送信号,并以无线的方式发送该发送信号。例如,发送部221通过速率匹配对编码信息中的一部分的比特值进行删截,对进行删截后的编码信息进行调制而取得调制码元(complex-valued modulationsymbols:复值调制符号)。此外,发送部221将调制码元映射到资源元素,生成发送信号(例:OFDM信号、SC-FDMA信号),并从发送部221所具有的天线进行发送。其它的通信装置(例:用户装置10)接收发送信号。
信号接收部202包含解码部212以及接收部222。接收部222通过进行从其它的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从而取得通过编码(例:极化编码)而被编码后的编码信息的每个比特的似然。例如,接收部222对通过检波得到的接收信号进行FFT,取得各子载波(subcarrier)的信号成分,使用QRM-MLD法等求出每个比特的对数似然比。
例如,如参照图16所说明的那样,解码部212使用接收信号的似然以及与规定的标识符(例:RNTI)对应的似然进行编码信息的解码。此外,解码部212对通过编码信息的解码而得到的信息进行基于检错码(例:CRC)的检查,在该检查为成功的情况下,将该信息判断为最终解码结果。
另外,基站20的信号接收部202可以不具有进行极化解码的功能。
<硬件结构>
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的框图(图22~图23)示出了以功能为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结构部)可以通过硬件和/或软件的任意组合来实现。此外,对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没有特别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地和/或逻辑地结合而成的一个装置来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地和/或逻辑地分开的两个以上的装置直接和/或间接地(例如,通过有线和/或无线)连接,通过这些多个装置来实现。
此外,例如,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均可以作为进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的计算机来发挥功能。图24为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硬件结构的一例的图。上述的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分别可以构成为在物理上包含处理器1001、存储器(memory)1002、存储装置(storage)1003、通信装置1004、输入装置1005、输出装置1006、以及总线1007等的计算机装置。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装置”这一措辞可以替换为电路、器件、单元等。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的硬件结构可以构成为包含一个或多个由图示的1001~1006所示的各装置,也可以构成为不包含一部分装置。
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中的各功能通过如下方法实现:在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等硬件上读入规定的软件(程序),从而处理器1001进行运算,并控制通信装置1004的通信、存储器1002及存储装置1003中的数据的读出和/或写入。
处理器1001例如使操作系统工作,对计算机整体进行控制。处理器1001也可以由包含与周边装置的接口、控制装置、运算装置、寄存器等的中央处理装置(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构成。
此外,处理器1001从存储装置1003和/或通信装置1004向存储器1002读出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或数据,据此执行各种处理。作为程序,使用了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动作中的至少一部分的程序。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工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图22所示的用户装置10的信号发送部101、信号接收部102以及设定信息管理部103。此外,例如,可以通过存储在存储器1002中并通过处理器1001进行工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图23所示的基站20的信号发送部201、信号接收部202、设定信息管理部203以及调度部204。虽然说明了通过1个处理器1001执行上述各种处理,但也可以通过2个以上的处理器1001同时或逐次执行上述各种处理。处理器1001可以通过1个以上的芯片来安装。另外,程序也可以经由电信线路从网络发送。
存储器1002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也可以由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EP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RAM(Random Access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中的至少一个构成。存储器1002也可以称为寄存器、高速缓存、主存储器(主存储装置)等。存储器1002能够保存能够为了实施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而执行的程序(程序代码)、软件模块等。
存储装置1003是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例如可以由CD-ROM(Compact DiscROM,压缩盘ROM)等光盘、硬盘驱动器、软盘、磁光盘(例如压缩盘、数字多功能盘、蓝光(Blu-ray)(注册商标)盘、智能卡、闪存(例如卡、棒、键驱动(Key drive))、Floppy(注册商标)、磁条等中的至少一方构成。存储装置1003也可以称为辅助存储装置。上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例如包含存储器1002和/或存储装置1003的数据库、服务器及其它适当的介质。
通信装置1004是用于经由有线和/或无线网络进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的硬件(收发设备),例如,也可以称为网络设备、网络控制器、网卡、通信模块等。例如,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用户装置10的信号发送部101以及信号接收部102。此外,也可以通过通信装置1004来实现基站20的信号发送部201以及信号接收部202。
输入装置1005是受理来自外部的输入的输入设备(例如,键盘、鼠标、麦克风、开关、按键、传感器等)。输出装置1006是实施向外部的输出的输出设备(例如,显示器、扬声器、LED灯等)。另外,输入装置1005和输出装置1006也可以一体地构成(例如,触摸面板)。
此外,处理器1001及存储器1002等各装置通过用于对信息进行通信的总线1007来连接。总线1007可以由单一的总线构成,也可以在装置间由不同的总线构成。
此外,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可以分别构成为包含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PLD(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硬件,可以通过该硬件来实现各功能块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可以通过这些硬件中的至少1个硬件来安装处理器1001。
(实施方式的总结)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冻结比特串以及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第2比特串由第1比特串和对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发送由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发送信号,所述通信装置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通过上述的结构,根据有效载荷尺寸,进行冻结比特串的变更、CRC比特串的变更或者编码比特串的变更,从而能够在解码侧确定有效载荷尺寸。即,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可以是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来决定所述冻结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冻结比特串。
可以是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用于加扰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针对CRC比特串的加扰。
可以是对附加比特串以及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所述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生成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附加比特,变更CRC比特串的生成方法。
可以是所述附加比特串是由全部为1或者规定的非零的比特串构成的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附加比特。
可以是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变更用于加扰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针对极化编码比特串的加扰。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装置,其中,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对输入的冻结比特串以及有效载荷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其中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由信息比特串和对所述信息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的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以及发送部,其根据由所述编码部生成的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所述发送信号,根据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的长度,变更所生成的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
通过上述的结构,通过根据有效载荷尺寸,进行冻结比特串的变更、CRC比特串的变更或者编码比特串的变更,从而能够在解码侧确定有效载荷尺寸。即,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当在接收侧对被编码过的比特串进行解码时,能够容易地进行有效载荷尺寸的确定。
可以是根据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的长度变更所述冻结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冻结比特串。
可以是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根据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的长度变更用于加扰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针对CRC比特串的加扰。
可以是根据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的长度规定附加比特串,作为基于所述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比特串,对所述附加比特串以及所述信息比特串进行基于所述第1编码方式的编码而生成第1编码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CRC比特串的生成方法。
可以是所述附加比特串是由全部为1或者规定的非零的比特串构成的具有规定的长度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附加比特。
可以是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根据所述有效载荷比特串的长度变更用于加扰的比特串。通过该结构,能够根据有效载荷尺寸,变更针对极化编码比特串的加扰。
此外,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通信装置具有:编码部,其进行针对所输入的已知比特值、信息比特值以及填充比特值的规定的编码,生成编码信息;以及发送部,其根据由所述编码部生成的所述编码信息生成发送信号,并发送该发送信号,所述填充比特值是通过所述编码而被转换为规定的标识符的值,该规定的标识符在接收所述发送信号的其它通信装置中,被使用于所述编码信息的解码。
通过上述的结构,提供一种在从发送侧发送应用了规定的标识符的编码信息,在接收侧使用该规定的标识符来进行信息的检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在接收侧得到良好的误检测率的技术。
可以是所述发送部根据所述编码信息将通过所述编码而得到的所述规定的标识符删截。通过该结构,能够削减发送信号的比特数。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具有:接收部,其通过进行从其它的通信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取得通过规定的编码而被编码后的编码信息的每个比特的似然;以及解码部,其使用所述似然以及与规定的标识符对应的似然进行所述编码信息的解码。
通过上述的结构,提供一种在从发送侧发送应用了规定的标识符的编码信息,在接收侧使用该规定的标识符来进行信息的检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能够在接收侧得到良好的误检测率的技术。
所述解码部例如使用冻结比特值以及已知的填充比特值,作为所述解码中使用的已知的比特值。通过该结构,能够恰当地实施使用了已知信息的解码(例:极化解码)。
可以是所述解码部对通过所述编码信息的解码得到的信息进行基于检错码的检查,在该检查为成功的情况下,将该信息决定为最终解码结果。通过该结构,能够恰当地判断接收到的信息的正确性。
(实施方式的补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所公开的发明不限于这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为了促进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指出,这些数值就仅为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意值。上述的说明中的项目的区分对于本发明而言并不是本质性的,既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在2个以上的项目中记载的事项,也可以将在某一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应用于在其它项目中记载的事项(只要不矛盾)。功能框图中的功能部或处理部的边界未必对应于物理性部件的边界。既可以通过物理上的1个部件来执行多个(plural)功能部的动作,或者也可以通过物理上的多个部件执行1个功能部的动作。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处理过程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替换顺序。为了便于说明,使用功能性的框图说明了用户装置10和基站20,而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它们的组合来实现。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用户装置10所具有的处理器进行工作的软件以及按照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由基站20所具有的处理器进行工作的软件也可以分别被保存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M)、闪速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OM)、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HDD)、可移动盘、CD-ROM、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它适当的任意的存储介质中。
此外,信息的通知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形态/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下行链路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上行链路控制信息))、高层信令(例如,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信令、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信令、广播信息(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其它信号或这些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也可以称为RRC消息,例如可以是RRC连接创建(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RRC连接重新设定(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方式也可以应用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LTE-A(LTE-Advanced)、SUPER 3G、IMT-Advanced、4G、5G、FRA(Future RadioAccess,未来的无线接入)、W-CDMA(注册商标)、GSM(注册商标)、CDMA2000、UMB(UltraMobile Broadband,超移动宽带)、IEEE 802.11(Wi-Fi)、IEEE 802.16(WiMAX)、IEEE802.20、UWB(Ultra-WideBand,超宽带)、Bluetooth(注册商标)、使用其它适当系统的系统和/或据此扩展的下一代系统。
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等,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交换顺序。例如,对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通过例示的顺序提示各种各样的步骤的要素,不限于所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对于在本说明书中由基站20进行的特定动作,也存在根据情况而由其上位节点(upper node)执行的情况。在由具有基站20的1个或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 nodes)构成的网络中,对于为了进行与用户装置10的通信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动作,可以由基站20和/或基站20以外的其它网络节点(例如,可以考虑MME或者S-GW等,但不限于此)来进行,这是显而易见的。上述例示了基站20以外的其它网络节点为1个的情况,但也可以是多个其它网络节点的组合(例如,MME以及S-GW)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形态/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伴随执行而切换使用。
对于用户装置10,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时也用下述用语来称呼:订户站、移动单元(mobile unit)、订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订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手持机、用户代理(useragent)、移动客户端、客户端、或一些其它适当的用语。
对于基站20,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有时也用下述用语来称呼:NB(NodeB)、eNB(enhanced NodeB)、基站(Base Station)、或一些其它适当的用语。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判断(determining)”、“决定(determining)”这样的用语有时也包含多种多样的动作的情况。“判断”、“决定”例如可以包括将进行了判定(judging)、计算(calculating)、算出(computing)、处理(processing)、导出(deriving)、调查(investigating)、搜索(looking up)(例如,在表格、数据库或其它数据结构中的搜索)、确认(ascertaining)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等。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接收(receiving)(例如,接收信息)、发送(transmitting)(例如,发送送息)、输入(input)、输出(output)、访问(accessing)(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此外,“判断”、“决定”可以包括将进行了解决(resolving)、选择(selecting)、选定(choosing)、建立(establishing)、比较(comparing)等的事项视为“判断”、“决定”的事项。即,“判断”、“决定”可以视为“判断”、“决定”了任何动作的事项。
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根据”这样的记载,除非另有说明,否则不是“仅根据”的意思。换而言之,“根据”这样的记载的意思是“仅根据”和“至少根据”双方。
另外,当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包括(include)”、“包含(including)”、及其变形的用语时,这些用语与“具有(comprising)”同样地意在表示“包括性的”。另外,在本说明书或者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用语“或者(or)”意为不是异或。
在本公开的整体中,例如,在通过翻译增加了英语中的a、an以及the这样的冠词的情况下,除非从上下文中可以明确并非如此,否则这些冠词可以包括多个的情况。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使用CRC的编码方式是第1编码方式的一例。极化码、LDPC码或者卷积码是第2编码方式的一例。附加比特(Additional bits)是附加比特串的一例。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通过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所确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内实施为修正和变更形态。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的目的在于例示说明,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意思。
本国际专利申请以在2017年11月29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29496号为基础并对其主张其优先权,并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229496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
标号说明:
10、15 用户装置
101 信号发送部
102 信号接收部
103 设定信息管理部
20 基站
201 信号发送部
202 信号接收部
203 设定信息管理部
204 调度部
1001 处理器
1002 存储器
1003 存储装置
1004 通信装置
1005 输入装置
1006 输出装置

Claims (4)

1.一种通信装置,其中,所述通信装置具有:
编码部,其对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过程的编码而生成第1编码比特串,对已知比特串、由所述第1比特串和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的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过程的编码,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以及
发送部,其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信号,
所述编码部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并使用按照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而具有不同值的所述已知比特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对附加比特串以及所述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所述第1编码过程的编码,而生成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附加比特串全部为1。
4.一种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方法执行如下步骤:
编码步骤,对第1比特串进行基于第1编码过程的编码而生成第1编码比特串,对已知比特串、由所述第1比特串和所述第1编码比特串构成的第2比特串进行基于第2编码过程的编码,生成第2编码比特串;
发送步骤,发送根据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生成的信号;以及
根据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决定所述第2编码比特串,并使用按照所述第2比特串的长度而具有不同值的所述已知比特串。
CN201880076011.4A 2017-11-29 2018-11-28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Active CN1115570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9496 2017-11-29
JP2017229496 2017-11-29
PCT/JP2018/043870 WO2019107452A1 (ja) 2017-11-29 2018-11-28 通信装置、及び復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7077A CN111557077A (zh) 2020-08-18
CN111557077B true CN111557077B (zh) 2023-10-27

Family

ID=66665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011.4A Active CN111557077B (zh) 2017-11-29 2018-11-28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750320B2 (zh)
EP (1) EP3720003A4 (zh)
JP (1) JP7028891B2 (zh)
CN (1) CN111557077B (zh)
BR (1) BR112020010432A2 (zh)
WO (1) WO20191074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5610A1 (en) * 2019-08-29 2021-03-04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Synchronization and physical channel structure for v2x sl communications
CN113381838A (zh) * 2020-03-09 2021-09-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1496243B1 (en) * 2021-05-04 2022-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sking and unmask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bits for early termination of decoding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178A (zh) * 2005-06-29 2008-06-11 京瓷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以及调制方法
CN104170260A (zh) * 2013-01-11 2014-11-2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预编码方法、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76927B2 (en) 2011-11-08 2015-11-03 The Royal Institu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Learning/Mcgill University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decoding polar codes
US8972834B2 (en) * 2012-08-28 2015-03-03 Hughes Network Systems,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s
US10581462B2 (en) * 2015-12-01 2020-03-0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ignature-enabled polar encoder and decoder
US10361717B2 (en) * 2016-06-17 2019-07-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error detection coding
CN108289006B (zh) * 2017-01-09 2021-07-16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通信系统中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设备
EP3577808A1 (en) * 2017-02-03 2019-12-11 IDAC Holdings, Inc. Advanced polar codes for control channel
WO2018163433A1 (ja) * 2017-03-10 2018-09-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通信装置、及び復号方法
CN109412608B (zh) * 2017-03-24 2019-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Polar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译码方法和译码装置
US10686469B2 (en) * 2017-05-15 2020-06-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yload size ambiguity and false alarm rate reduction for polar codes
CN111201732B (zh) * 2017-08-10 2023-10-03 艾普拉控股有限公司 用于生成物理广播信道信号的方法及相关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1357353B (zh) * 2017-11-17 2023-04-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预定的主信息块编码
WO2019095267A1 (en) * 2017-11-17 2019-05-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ar coding techniques for blind detection of different payload size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99178A (zh) * 2005-06-29 2008-06-11 京瓷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以及调制方法
CN104170260A (zh) * 2013-01-11 2014-11-2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数据处理方法、预编码方法、通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720704-DCI CRC Initialization and Masking".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1 R1-1720704.2017,第2-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028891B2 (ja) 2022-03-02
JPWO2019107452A1 (ja) 2021-01-07
WO2019107452A1 (ja) 2019-06-06
US20200351014A1 (en) 2020-11-05
CN111557077A (zh) 2020-08-18
EP3720003A4 (en) 2021-08-11
EP3720003A1 (en) 2020-10-07
US11750320B2 (en) 2023-09-05
BR112020010432A2 (pt) 2020-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57077B (zh) 通信装置以及通信方法
CN109792298B (zh) 子信道映射
CN109565288B (zh) 用于块编码的速率匹配
US10637617B2 (en) User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U2017333145B2 (en) Encoding and decoding techniques
EP3895351B1 (en) New radio code block transmission based on dci extension
CN111247776B (zh) 通信装置
CN108023669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63433A1 (ja) 通信装置、及び復号方法
WO2018143124A1 (ja) 通信装置、及び系列選択方法
WO2019062360A1 (zh) 加扰方法、用于发送rnti的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CN111194523A (zh) 一种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交织方法及装置
WO2018167980A1 (ja) 通信装置、符号化方法、及び復号方法
US11309920B2 (en) Recipient identification for fifth generation communication
WO2018207377A1 (ja) 通信装置、符号化方法、及び復号方法
WO2018220857A1 (ja) 通信装置、符号化方法、及び復号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