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2160A -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2160A
CN111552160A CN202010036346.2A CN202010036346A CN111552160A CN 111552160 A CN111552160 A CN 111552160A CN 202010036346 A CN202010036346 A CN 202010036346A CN 111552160 A CN111552160 A CN 1115521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center
heater
heat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3634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地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5521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216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39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 G03G15/204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with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fixing temperature specially for the axial heat parti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5Self-diagnostics; Malfunction or lifetime displa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80Details relating to power supplies, circuits boards, electrical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f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具有:薄膜状的筒状体;发热体组,配置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作为长边方向,并且具有沿该长边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以及多个加热器温度计及多个切断装置,在所述发热体组上沿所述长边方向交替排列配置。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图像处理装置,利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使调色剂(记录剂)定影在片材上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要求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的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具有:薄膜状的筒状体;发热体组,配置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作为长边方向,并且具有沿该长边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以及多个加热器温度计及多个切断装置,在所述发热体组上沿所述长边方向交替排列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构成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
图4是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
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及恒温器的俯视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处理装置);30…定影装置(加热装置);41…基板(发热体基板);45…发热体组;45a…中央部发热体;45b1…第一端部发热体;45b2…第二端部发热体;62…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8…恒温器(切断装置);68a…中央部恒温器(中央部切断装置);68b…端部恒温器(端部切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在片材(纸张)S上形成图像的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壳体10、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排纸托盘7、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以及控制部6。
壳体10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形。
扫描部2以光的明暗的形式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并生成图像信号。扫描部2将生成的图像信号输出至图像形成单元3。
图像形成单元3根据从扫描部2接收到的图像信号或者从外部接收到的图像信号,并通过调色剂等的记录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调色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图像形成单元3对片材S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图像形成单元3的详细情况之后叙述。
片材供给部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时机,将片材S一张一张地供给至输送部5。片材供给部4具有片材收纳部20和拾取辊21。
片材收纳部20收纳规定的尺寸和种类的片材S。
拾取辊21从片材收纳部20逐张取出片材S。拾取辊21将取出的片材S供给至输送部5。
输送部5将从片材供给部4供给的片材S输送至图像形成单元3。输送部5具有输送辊23和对位辊24。
输送辊23将从拾取辊21供给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输送辊23使片材S的输送方向的前端对准对位辊24的辊隙N。
对位辊24通过在辊隙N中使片材S挠曲,从而调整片材S的输送方向上的前端的位置。对位辊24根据图像形成单元3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的时机来输送片材S。
对图像形成单元3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单元3具有多个图像形成部25、激光扫描单元26、中间转印带27、转印部28以及定影装置30。
图像形成部25具有感光鼓25d。图像形成部25在感光鼓25d上形成与来自扫描部2或外部的图像信号相应的调色剂图像。多个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分别形成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的调色剂图像。
感光鼓25d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显影器等。带电器使感光鼓25d的表面带电。显影器收纳包括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的显影剂。显影器对感光鼓25d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由此,在感光鼓25d上形成各种颜色调色剂的调色剂图像。
激光扫描单元26对带电的感光鼓25d扫描激光L,对感光鼓25d进行曝光。激光扫描单元26利用各不同的激光LY、LM、LC、LK使各色的图像形成部25Y、25M、25C、25K的感光鼓25d曝光。由此,激光扫描单元26在感光鼓25d上形成静电潜像。
感光鼓25d的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上。
转印部28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7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位置转印到片材S的表面上。
定影装置30对转印到片材S上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和加压,使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材S上。定影装置30的详细情况之后叙述。
翻转单元9为了在片材S的背面形成图像而使片材S翻转。翻转单元9通过回转(switch back)而使从定影装置30排出的片材S表背翻转。翻转单元9将翻转后的片材S向对位辊24输送。
排纸托盘7载置形成有图像并被排出的片材S。
控制面板8是供操作者输入用于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信息的输入部的一部分。控制面板8具有触摸面板、各种硬键。
控制部6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的控制。控制部6的详细情况之后进行叙述。
图2是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的硬件构成图。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通过总线连接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91、存储器92以及辅助存储装置93等,并执行程序。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执行程序而作为具备扫描部2、图像形成单元3、片材供给部4、输送部5、翻转单元9、控制面板8、通信部90的装置发挥功能。
CPU91通过执行存储于存储器92及辅助存储装置93中的程序而作为控制部6发挥功能。控制部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功能部的动作。
辅助存储装置93使用磁硬盘装置或半导体存储装置等的存储装置构成。辅助存储装置93存储信息。
通信部90包含用于将本装置连接至外部装置的通信接口而构成。通信部90经由通信接口与外部装置进行通信。
对定影装置30详细进行说明。
图3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正面剖视图。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定影装置30具有加压辊30p和薄膜单元30h。
加压辊30p与薄膜单元30h之间形成辊隙N。加压辊30p对进入辊隙N的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压。加压辊30p自转而输送片材S。加压辊30p具有金属芯32、弹性层33以及脱模层(未图示)。
金属芯32由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形成为圆柱状。金属芯32的轴向的两端部被可旋转地支撑。金属芯32在电机(未图示)的驱动下进行旋转。金属芯32与凸轮部件(未图示)抵接。凸轮部件通过旋转而使金属芯32靠近或远离薄膜单元30h。
弹性层33由硅酮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弹性层33在金属芯32的外周面上形成一定的厚度。
脱模层(未图示)由PFA(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等的树脂材料形成。脱模层形成在弹性层33的外周面上。
加压辊30p的外周面的硬度优选利用ASKER-C硬度计在9.8N的负荷下测量为40°~70°。由此,确保了辊隙N的面积和加压辊30p的耐久性。
加压辊30p能够通过凸轮部件的旋转而靠近或远离薄膜单元30h。当使加压辊30p靠近薄膜单元30h,并利用加压弹簧进行按压时,形成辊隙N。另一方面,在定影装置30中发生片材S的卡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薄膜单元30h而除去片材S。另外,在休眠时等筒状薄膜35停止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加压辊30p远离薄膜单元30h,能够防止筒状薄膜35的塑性变形。
加压辊30p被电机旋转驱动而自转。若在形成有辊隙N的状态下加压辊30p自转,则薄膜单元30h的筒状薄膜35随之旋转。加压辊30p在片材S配置于辊隙N的状态下自转,从而朝向输送方向W输送片材S。
薄膜单元30h对进入辊隙N的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薄膜单元30h具有筒状薄膜(筒状体)35、加热器单元40、传热部件49、支撑部件36、撑条38、加热器温度计62、恒温器68以及薄膜温度计64。
筒状薄膜35形成为筒状。筒状薄膜35从内周侧起依次具有基层、弹性层以及脱模层。基层由镍(Ni)等材料形成为筒状。弹性层层叠配置于基层的外周面上。弹性层由硅酮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脱模层层叠配置于弹性层的外周面。脱模层由PFA树脂等材料形成。
图4是图5的IV-IV线的加热器单元的正面剖视图。图5是加热器单元的仰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加热器单元40具有基板(发热体基板)41、发热体组45以及配线组55。
基板41由不锈钢等的金属材料或氮化铝等的陶瓷材料等形成。基板41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的板状。基板41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径向内侧。基板41以筒状薄膜35的轴向为长边方向。
在本申请中,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定义如下。y方向是基板41的长边方向。如后所述,+y方向是从中央部发热体45a朝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方向。x方向是基板41的短边方向,+x方向是片材S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向)。z方向是基板41的法线方向,+z方向是相对于基板41配置有发热体组45的方向。在基板41的+z方向的面上,通过玻璃材料等形成有绝缘层43。
发热体组45配置于基板41。如图4所示,发热体组45形成于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发热体组45由银钯合金等形成。发热体组45的外形形成为以y方向为长边方向、以x方向为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
如图5所示,发热体组45具有沿y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45b1、45a、45b2。发热体组45具有沿y方向排列配置的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中央部发热体45a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央部发热体45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中央部。中央部发热体45a也可以由沿y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小发热体组合而构成。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且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端部。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边界线可以与x方向平行配置,也可以与x方向交叉配置。对于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边界线也是同样的。
发热体组45通过通电而发热。中央部发热体45a的电阻值比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电阻值小。
y方向上的宽度小的片材S从定影装置30的y方向的中央部通过。该情况下,控制部6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另一方面,在y方向上的宽度大的片材S的情况下,控制部6使发热体组45整体发热。因此,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发热被相互独立地控制。另外,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
配线组55由银等的金属材料形成。配线组55具有中央部接点52a、中央部配线53a、端部接点52b、第一端部配线53b1、第二端部配线53b2、共用接点58以及共用配线57。
中央部接点52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中央部配线53a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中央部配线53a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的+x方向的端边与中央部接点52a。
端部接点52b配置于中央部接点52a的-y方向。第一端部配线53b1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且中央部配线53a的+x方向。
第一端部配线53b1连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x方向的端边与端部接点52b的+x方向的端部。第二端部配线53b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且中央部配线53a的-x方向。第二端部配线53b2连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的端边与端部接点52b的-x方向的端部。
共用接点58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共用配线57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共用配线57连接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x方向的端边与共用接点58。
这样,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配置有第二端部配线53b2、中央部配线53a以及第一端部配线53b1。相对于此,在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仅配置有共用配线57。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于比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更靠-x方向的位置处。
如图3所示,定义有连接加压辊30p的中心pc与薄膜单元30h的中心hc的直线CL。基板41的x方向上的中心41c配置于比直线CL更靠+x方向的位置处。由此,由于基板41朝向辊隙N的+x方向延伸,因此,从辊隙N通过后的片材S容易从薄膜单元30h剥离。
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45c配置在直线CL上。发热体组45整体包含在辊隙N的区域内,并配置于辊隙N的中心处。由此,辊隙N的热分布均匀,从辊隙N通过的片材S被均匀地加热。
如图4所示,绝缘层43的+z方向的面上形成有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以覆盖发热体组45及配线组55的方式,通过玻璃材料等形成保护层46。保护层46提高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
如图3所示,加热器单元40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内侧。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上涂布有润滑脂(未图示)。加热器单元40经由润滑脂与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接触。当加热器单元40发热时,润滑脂的粘度降低。由此,确保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
传热部件49由铜等的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材料形成。传热部件49的外形与加热器单元40的基板41的外形相同。传热部件49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的面接触而配置。
支撑部件36由液晶聚合物等的树脂材料形成。支撑部件36以覆盖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和x方向的两侧的方式配置。支撑部件36经由传热部件49支撑加热器单元40。支撑部件36的x方向的两端部形成倒圆角。支撑部件36在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的两端部处支撑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
在对从定影装置30通过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根据片材S的尺寸而在加热器单元40中产生温度分布。若加热器单元40局部成为高温,则有可能超过由树脂材料形成的支撑部件36的耐热温度。传热部件49使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分布均匀化。由此,确保支撑部件36的耐热性。
撑条38由钢板材料等形成。撑条38的与y方向垂直的截面形成为U字状。撑条38以支撑部件36堵塞U字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于支撑部件36的-z方向。撑条38沿y方向延伸。撑条38的y方向的两端部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壳体上。由此,薄膜单元30h被图像形成装置1支撑。撑条38提高薄膜单元30h的抗弯刚性。在撑条38的y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安装有限制筒状薄膜35向y方向移动的凸缘(未图示)。
加热器温度计62隔着传热部件49配置于加热器单元40的-z方向。例如,加热器温度计62是热敏电阻。加热器温度计62安装支撑于支撑部件36的-z方向的面上。加热器温度计62的感温元件穿过沿z方向贯通支撑部件36的孔与传热部件49接触。加热器温度计62经由传热部件49测量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
恒温器68与加热器温度计62以相同方式配置。恒温器68被嵌入后述的电路中。恒温器68在经由传热部件49检测到的加热器单元40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
图6是加热器温度计和恒温器的俯视图(从-z方向观察的图)。
在图6中,省略了支撑部件36的记载。此外,关于加热器温度计、恒温器以及薄膜温度计的配置的以下说明是对各个感温元件的配置的说明。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62a、62b)沿y方向排列配置。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在发热体组45上。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y方向的范围内。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x方向上的中心处。即,从z方向观察,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与发热体组45在至少一部分中重叠。
多个恒温器68(68a、68b)也与上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以相同方式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
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重叠。
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
中央部恒温器68a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中央部恒温器68a与中央部发热体45a重叠。
端部恒温器68b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端部恒温器68b配置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即,从z方向观察,端部恒温器68b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重叠。
由以上可知,在中央部发热体45a上配置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中央部恒温器68a。由此,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另外,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另一方面,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上,配置有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和端部恒温器68b。由此,测量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另外,在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对发热体组45的通电。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着y方向交替排列配置。如上所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在该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配置有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配置于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中心更靠+y方向的位置处。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于比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中心更靠-y方向的位置处。如上所述,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上配置有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在该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配置有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由此,从+y方向到-y方向,依次排列配置有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中央部恒温器68a以及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
通常,恒温器68利用伴随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双金属片的弯曲变形来连接和切断电路。恒温器配合双金属片的形状而形成为细长。另外,端子从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朝向外侧延伸。该端子与外部配线的连接器通过铆接连接。因此,需要在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的外侧确保空间。在定影装置30中,由于在x方向上没有富余空间,因此,恒温器68的长边方向沿y方向配置。此时,若使多个恒温器68沿y方向相邻而配置,则难以确保外部配线的连接空间。
如上所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着y方向交替排列配置。由此,在恒温器68的y方向附近配置有加热器温度计62。因此,能够确保相对于恒温器68的外部配线的连接空间。另外,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在y方向上的布局自由度提高。由此,能够在最佳的位置配置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来控制定影装置30的温度。
进而,与多个恒温器68连接的交流配线和与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连接的直流配线的分离变得容易。由此,能够抑制电路中产生噪音。
如图3所示,薄膜温度计64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内侧且加热器单元40的+x方向。薄膜温度计64与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接触,从而测量筒状薄膜35的温度。
图7是实施方式的加热装置的电路图。在图7中,图5的仰视图配置于纸面的上方,图6的俯视图配置于纸面的下方。另外,在图7中,在下方的俯视图的上方,与筒状薄膜35的截面一同示出多个薄膜温度计64。多个薄膜温度计64具有中央部薄膜温度计64a和端部薄膜温度计64b。
中央部薄膜温度计64a与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接触。中央部薄膜温度计64a在中央部发热体45a的y方向的范围内与筒状薄膜35接触。中央部薄膜温度计64a测量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的温度。
端部薄膜温度计64b与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端部接触。端部薄膜温度计64b在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y方向的范围内与筒状薄膜35接触。端部薄膜温度计64b测量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因此,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与+y方向的端部的温度相同。
电源95经由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与中央部接点52a连接。电源95经由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与端部接点52b连接。CPU91相互独立地控制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及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的接通/断开。当CPU91使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接通时,从电源95向中央部发热体45a通电。由此,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当CPU91使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接通时,从电源95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通电。由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由以上可知,中央部发热体45a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发热被相互独立地控制。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相对于电源95并联连接。
电源95经由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与共用接点58连接。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串联连接。
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异常升高时,中央部恒温器68a的检测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此时,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从电源95向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
当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异常升高时,端部恒温器68b的检测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此时,端部恒温器68b切断从电源95向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因此,当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升高时,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也同样升高。因此,当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异常升高时,端部恒温器68b也以相同方式切断从电源95向发热体组45整体的通电。
CPU91(控制部6)通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CPU91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相同。CPU91在定影装置30启动时,通过加热器温度计62测量发热体组45的温度。当发热体组45的温度低于规定温度时,CPU91使发热体组45在短时间内发热。然后,CPU91使加压辊30p开始旋转。通过发热体组45的发热,使涂布于筒状薄膜35的内周面的润滑脂的粘度降低。由此,能够确保加压辊30p开始旋转时的加热器单元40与筒状薄膜35的滑动性。
CPU91通过中央部薄膜温度计64a测量筒状薄膜35的y方向中央部的温度。CPU91通过端部薄膜温度计64b测量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端部的温度。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端部的温度与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端部的温度相同。CPU91在定影装置30运转时,测量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的中央部及端部的温度。CPU91通过中央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a及端部三端双向可控硅开关96b对向发热体组45供给的电力进行相位控制或波数控制。CPU91根据筒状薄膜35的y方向中央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向中央部发热体45a的通电。CPU91根据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端部的温度测量结果,控制向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通电。
如以上所说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0具有筒状薄膜35、发热体组45、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以及多个恒温器68。发热体组45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内侧,并以筒状薄膜35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及多个恒温器68在发热体组45的长边方向的范围内沿发热体组45的长边方向交替排列配置。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交替排列配置。由此,在恒温器68的附近配置有加热器温度计62。因此,能够确保相对于恒温器68的外部配线的连接空间。另外,恒温器68和加热器温度计62在y方向上的布局自由度得以提高。由此,能够在最佳的位置配置恒温器68及加热器温度计62,从而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定影装置30具有基板41。基板41配置于筒状薄膜35的内侧,并以筒状薄膜35的轴向为长边方向。发热体组45配置于基板41,并以基板41的短边方向作为短边方向。发热体组45的短边方向的中心配置于与基板41的短边方向的中心不同的位置处。该情况下,能够在发热体组45的短边方向的一侧配置多个配线。由此,能够相互独立地控制发热体组45所包含的多个发热体的发热。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及多个恒温器68配置于发热体组45的短边方向的中心处。由此,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及多个恒温器68能够准确地测量或检测发热体组45的温度。
发热体组45具有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中央部发热体45a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中央部。
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并与中央部发热体45a独立地控制发热。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
当对y方向上的宽度小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仅使中央部发热体45a发热。
由此,能够抑制筒状薄膜35的y方向端部的温度升高。当对y方向上的宽度大的片材S进行加热时,除了中央部发热体45a以外,还使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发热。此时,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发热。因此,能够均匀地对y方向上的宽度大的片材S进行加热。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中央部恒温器68a和端部恒温器68b。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和中央部恒温器68a配置于中央部发热体45a的范围内。端部恒温器68b配置于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范围内。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配置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范围内。
通过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测量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当中央部发热体45a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通过中央部恒温器68a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
如上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和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以相同方式控制发热。因此,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与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相同。通过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测量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以及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当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的温度(以及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通过端部恒温器68b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
由此,测量发热体组45所包含的全部发热体的温度。另外,当发热体组45所包含的任一发热体的温度超过规定温度时,切断向发热体组45的通电。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上述的定影装置30。
定影装置30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提高图像品质。
实施方式的发热体组45具有三个发热体(中央部发热体45a、第一端部发热体45b1、第二端部发热体45b2)。相对于此,发热体组45所包含的发热体的个数既可以是一个或两个,也可以是四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具有两个加热器温度计(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62a、端部加热器温度计62b)。相对于此,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多个恒温器68具有两个恒温器(中央部恒温器68a、端部恒温器68b)。相对于此,多个恒温器68的个数也可以是三个以上。
实施方式的图像处理装置是图像形成装置1,加热装置是定影装置30。相对于此,图像处理装置也可以是消色装置,加热装置也可以是消色部。消色装置执行对于通过消色型调色剂形成于片材的图像进行消色(消除)的处理。消色部对从辊隙通过的片材上形成的消色型调色剂图像进行加热而消色。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多个加热器温度计62和多个恒温器68沿发热体组45的长边方向交替排列配置。由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加热温度。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薄膜状的筒状体;
发热体组,配置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作为长边方向,并且具有沿该长边方向设置的多个发热体;以及
多个加热器温度计及多个切断装置,在所述发热体组上沿所述长边方向交替排列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装置具有配置于所述筒状体的内侧并以所述筒状体的轴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发热体基板,
所述发热体组配置于所述发热体基板,并以所述发热体基板的短边方向作为短边方向,
所述发热体组的短边方向的中心配置于与所述发热体基板的短边方向的中心不同的位置处,
所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及所述多个切断装置配置于所述发热体组的短边方向的中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体组具有:
中央部发热体,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中央部;以及
第一端部发热体和第二端部发热体,配置于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并与所述中央部发热体独立地被控制发热,
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和所述第二端部发热体以相同方式被控制发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加热器温度计具有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和端部加热器温度计,
所述多个切断装置具有中央部切断装置和端部切断装置,
所述中央部加热器温度计和所述中央部切断装置配置在所述中央部发热体上,
所述端部切断装置配置在所述第一端部发热体上,
所述端部加热器温度计配置在所述第二端部发热体上。
5.一种图像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010036346.2A 2019-02-08 2020-01-14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Pending CN11155216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21852A JP7232659B2 (ja) 2019-02-08 2019-02-08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9-021852 2019-0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2160A true CN111552160A (zh) 2020-08-18

Family

ID=69526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36346.2A Pending CN111552160A (zh) 2019-02-08 2020-01-14 加热装置和图像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5) US11042109B2 (zh)
EP (1) EP3693805B1 (zh)
JP (1) JP7232659B2 (zh)
CN (1) CN11155216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39733A1 (ja) * 2019-08-29 2021-03-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959039B2 (en) * 2022-03-16 2024-04-16 Ricoh Company, Ltd. Heating device configured to limit a temperature rise of a lubrican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8481A1 (en) * 2002-04-22 2003-10-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US20080118266A1 (en) * 2006-11-21 2008-05-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235181A (ja) * 2012-05-10 2013-11-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の像加熱装置を備えるが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37052A1 (en) * 2013-07-30 2015-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for heating toner image on sheet
JP2017111253A (ja) * 2015-12-15 2017-06-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21872A (ja) * 2001-01-25 2002-08-0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027749B2 (en) * 2004-02-24 2006-04-1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106985B2 (en) * 2004-04-08 2006-09-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system having a temperature controlled fixing unit
JP5118945B2 (ja) * 2006-11-21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制御方法
CN102023541A (zh) * 2009-09-15 2011-04-20 株式会社东芝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方法
US8639145B2 (en) * 2010-11-03 2014-01-2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JP6376868B2 (ja) 2014-07-09 2018-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及び加熱器
JP6547443B2 (ja) * 2015-06-24 2019-07-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26273B (zh) 2016-06-20 2021-05-11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加热器、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7526269A (zh) * 2016-06-20 2017-12-29 株式会社东芝 加热器以及加热装置
US20170364001A1 (en) 2016-06-20 2017-12-21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Heater and heating device for dividing resistive members into blocks and causing resistive members to generate heat by block
CN107526275A (zh) 2016-06-20 2017-12-29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加热器、加热装置
JP7125012B2 (ja) * 2018-11-29 2022-08-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37559B2 (ja) * 2018-12-19 2023-03-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ヒ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8481A1 (en) * 2002-04-22 2003-10-23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apparatus
US20080118266A1 (en) * 2006-11-21 2008-05-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Fixing device f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235181A (ja) * 2012-05-10 2013-11-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及びその像加熱装置を備えるが画像形成装置
US20150037052A1 (en) * 2013-07-30 2015-0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for heating toner image on sheet
JP2017111253A (ja) * 2015-12-15 2017-06-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93805A1 (en) 2020-08-12
US11237505B2 (en) 2022-02-01
JP2020129077A (ja) 2020-08-27
JP7232659B2 (ja) 2023-03-03
EP3693805B1 (en) 2023-04-19
US11982959B2 (en) 2024-05-14
US20230333502A1 (en) 2023-10-19
US20210286300A1 (en) 2021-09-16
US20230016128A1 (en) 2023-01-19
US20220121144A1 (en) 2022-04-21
US11714369B2 (en) 2023-08-01
US11042109B2 (en) 2021-06-22
US20200257227A1 (en) 2020-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33627B2 (en) Heating device,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1982959B2 (en) Heating device with thermometers and thermostats alternately arranged on a heat conductor
CN114063412A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EP3693804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CN112782955A (zh) 加热装置以及图像处理装置
US11334011B2 (en) Heating device for an image forming unit of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4012663A (ja) 定着装置
EP369380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11709447B2 (en) Heater unit,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693806B1 (en) Heating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2021081677A (ja) 定着ベルト及び定着装置
JP73623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加熱方法
CN114624978A (zh) 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