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9705B - 防护岛头 - Google Patents

防护岛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9705B
CN111549705B CN202010335165.XA CN202010335165A CN111549705B CN 111549705 B CN111549705 B CN 111549705B CN 202010335165 A CN202010335165 A CN 202010335165A CN 111549705 B CN111549705 B CN 1115497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plate
island head
energy absorbing
inner cover
absorb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51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9705A (zh
Inventor
周君
罗昌杰
张�荣
于文泽
刘晓刚
张延哲
李松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nsing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516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970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9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97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97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97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FADDITIONAL WORK, SUCH AS EQUIPPING ROAD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HELICOPTER LANDING STAGES, SIGNS, SNOW FENCES, OR THE LIKE
    • E01F15/00Safety arrangements for slowing, redirecting or stopping errant vehicles, e.g. guard posts or bollards;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damage to roadside structures due to vehicular impact
    • E01F15/14Safety arrangements for slowing, redirecting or stopping errant vehicles, e.g. guard posts or bollards;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damage to roadside structures due to vehicular impa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cal protection, e.g. for bridge piers, for traffic islan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FADDITIONAL WORK, SUCH AS EQUIPPING ROADS OR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S, HELICOPTER LANDING STAGES, SIGNS, SNOW FENCES, OR THE LIKE
    • E01F1/00Construction of station or like platforms or refuge islands or like islands in traffic areas, e.g. intersection or filling-station islands; Kerb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slands in traffic are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护岛头,包括安装框架和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安装框架包括外罩板和内罩板,外罩板为弧面结构,内罩板间隔设于外罩板的内侧,用于罩设于岛头基础上,内罩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从内罩板的一侧向外罩板的一侧呈放射状分布,第一吸能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沿外罩板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吸能元件。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通过弧面结构的外罩板可以将来自多个方位的冲击力引导向第一吸能元件组,借助第一吸能元件组吸收冲击力产生的能量,而具有多个通孔的内罩板可以根据岛头基础的外轮廓调整自身的弧度,使得内罩板更好地贴合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解决了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防护岛头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缓冲吸能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防护岛头。
背景技术
在交通防护领域,安全岛是一种设置于公路十字交叉口处,供行人过街时驻足停留的地方。在安全岛区域设置防护装置,可以保护岛内行人的安全。
目前,在安全岛的角部一般会设置具有防护功能的岛头,但是,现有的防护岛头基本上都是采用定向刚性止挡的方式来防止肇事车辆冲入安全岛内,其缓冲性能差,容易对肇事车辆的司乘人员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伤害,而且一旦防护岛头被破坏就难以修复,需要整体更换。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具有缓冲吸能功能的防护岛头,但是,这些防护岛头的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水泥墩等)兼容,安装这些防护岛头之前需要将原有的岛头基础拆除,费时费力,十分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护岛头,包括但不限于解决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防护岛头,包括:
安装框架,包括外罩板和内罩板,所述外罩板为弧面结构,所述内罩板间隔设于所述外罩板的内侧,所述内罩板用于罩设于岛头基础上,所述内罩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内罩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以及
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从所述内罩板的一侧向所述外罩板的一侧呈放射状分布,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组连接于所述外罩板和所述内罩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外罩板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吸能元件。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壳体为圆筒形结构,用于承受冲击,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容置腔;
第一蜂窝件,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所述第一蜂窝件上形成有多个蜂窝孔,所述蜂窝孔的轴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线平行;以及
多孔固体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
可选地,所述第一蜂窝件的部分或者全部所述蜂窝孔内填充有所述多孔固体材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还包括:
支脚,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部,用于支撑在地面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
连接索,连接于所述外罩板的端部和所述内罩板的与所述外罩板的端部对应的端部上。
可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罩板的相对两个端部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岛头基础。
可选地,所述内罩板与所述安装座围绕形成有容置区域,所述防护岛头还包括:
第二吸能元件,插接于所述容置区域内。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
固定板,用于与所述内罩板和所述岛头基础连接;以及
支撑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靠近所述内罩板的内表面上,用于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接。
可选地,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连接销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端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销耳;
所述外罩板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所述内罩板延伸的第一安装凸缘,所述第一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内罩板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所述外罩板延伸的第二安装凸缘,所述第二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第二安装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个豁口,所述豁口分布于一对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安装框架与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配合,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通过弧面结构的外罩板可以将来自多个方位的冲击力引导向第一吸能元件组,借助第一吸能元件组吸收冲击力产生的能量,并且外罩板可以通过自身的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而具有多个通孔的内罩板可以根据岛头基础的外轮廓调整自身的弧度,使得内罩板更好地贴合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有利于提升防护岛头的防护性能,降低了安全岛岛头的改装难度,提高了防护岛头的安装效率。并且由于第一吸能元件组是由模块化的第一吸能元件组装而成,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来选择安装不同数量的第一吸能元件,使得防护岛头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岛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防护岛头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防护岛头的后视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外罩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内罩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吸能元件取掉第一盖体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安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吸能元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安装框架的第二连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防护岛头、α—放射角度;
10—安装框架、11—外罩板、12—内罩板、13—连接索、14—安装座、15—连接销、16—第一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18—盖板、111—第一安装凸缘、112—容置槽、121—通孔、122—第二安装凸缘、123—安装槽、141—固定板、142—支撑板、160—销耳、1110—第一安装孔、1221—第二安装孔、1222—豁口、1410—第一减重孔、1411—主体、1412—弯折部、1420—第二减重孔;
20—第一吸能元件、21—第一外壳、22—第一蜂窝件、23—多孔固体材料、24—支脚、200—容置腔、210—间隙、211—第一壳体、212—第一盖体、220—蜂窝孔、2120—第一注料孔;
30—第二吸能元件、311—第二壳体、312—第二盖体、3120—第二注料孔。
具体实施例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术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图2、图4和图5,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1包括安装框架10和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其中,安装框架10包括外罩板11和内罩板12,外罩板11为弧面结构,内罩板12间隔设置在外罩板11的内侧,内罩板12可以用于罩设在岛头基础上,在内罩板1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121,多个通孔121沿内罩板12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从内罩板12的一侧向外罩板11的一侧呈放射状分布,第一吸能元件组连接在外罩板11和内罩板12之间,并且每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沿外罩板11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吸能元件20。
可以理解的是,外罩板11与内罩板12之间的间距等于或者略大于一个第一吸能元件20的宽度的整数倍,此处第一吸能元件20的宽度是指第一吸能元件20的相对分布的两个安装壁外表面之间的距离,第一吸能元件组的一端与外罩板11紧固连接,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另一端与内罩板12紧固连接,并且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的一端沿外罩板11的内表面间隔分布,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另一端沿内罩板12的外表面间隔分布,相邻的两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在外罩板11内表面上的间距大于在内罩板12外表面上的间距,即相邻的两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之间形成有放射角度α,当放射角度α越小,防护岛头1的塑性变形力越大,则吸能能力越大;当放射角度α越大,防护岛头1的塑性变形力越小,则吸能能力越小,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层数和放射角度可以根据车辆的质量、车速、加速度及空间是否够用来确定,此处各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层数相等,当然,根据具体工况和需求,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防护岛头1设计成一侧的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层数多,另一侧的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层数少,以达到单侧吸能行程长的偏心岛头;岛头基础一般为圆柱状、椭圆柱状或者半圆柱状的水泥墩,内罩板12可以包裹岛头基础的局部,使内罩板12的内表面紧贴在岛头基础的外表面上。
在本申请中,通孔121优选为倒角矩形孔,多个通孔121可以有效地削弱内罩板12的刚度,便于调整内罩板12的弧度,使得防护岛头1安装时,内罩板12具有一定容差性能,可以更好地贴覆在岛头基础的外表面上,从而降低了内罩板12的制作精度要求和制作成本,有利于提高防护岛头1的安装效率。
需要安装防护岛头1时,首先将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均匀地连接在外罩板11的内表面上,并且第一吸能元件组内的第一吸能元件20均是沿外罩板11的径向设置,接着将内罩板12连接在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的远离外罩板11的一端上,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防护岛头1,接着将内罩板12罩设在岛头基础上,然后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将内罩板12固定在岛头基础上,即可完成防护岛头1的整体安装。
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1,采用了安装框架10与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配合,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通过弧面结构的外罩板11可以将来自多个方位的冲击力引导向第一吸能元件组,借助第一吸能元件组吸收冲击力产生的能量,并且外罩板11可以通过自身的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而具有多个通孔121的内罩板12可以根据岛头基础的外轮廓调整自身的弧度,使得内罩板12更好地贴合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防护岛头多方位吸能性能差,难以与原有的岛头基础兼容的技术问题,有利于提升防护岛头1的防护性能,降低了安全岛岛头的改装难度,提高了防护岛头1的安装效率。并且由于第一吸能元件组是由模块化的第一吸能元件20组装而成,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来选择安装不同数量的第一吸能元件20,使得防护岛头1可以适用于多种场景中。
可选地,请参阅图6、图7和图10,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吸能元件20包括第一外壳21、第一蜂窝件22和多孔固体材料23,其中,第一外壳21包括第一壳体211和第一盖体212,第一壳体211为圆筒形结构,用于承受冲击,第一盖体212与第一壳体211围合形成容置腔200;第一蜂窝件22设置在容置腔200的中部,在第一蜂窝件22上形成有多个蜂窝孔220,蜂窝孔220的轴线延伸方向与第一壳体211的轴线平行;多孔固体材料23填充在第一壳体211与第一蜂窝件22之间的间隙210内。具体地,第一壳体211可以是两端开口的圆筒件,也可以是一端开口的圆桶,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便于与外罩板11、内罩板12和/或另一个第一吸能元件20连接,第一壳体211可以包括两个平板状的安装壁,两个安装壁呈相对设置;第一外壳21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盖体212,第一盖体212封盖在第一壳体211的开口处,在第一盖体212上开设有第一注料孔2120;第一蜂窝件22占据了容置腔200的中部区域,由于第一蜂窝件22的外轮廓与第一壳体211的内轮廓无法完全适配,因此第一蜂窝件22与第一壳体21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210,蜂窝孔220的横截面轮廓优选为正六边形、或者圆形、或者边数大于六的正多边形,使得第一蜂窝件22的塑性变形力趋于各向同性(可缓冲不同方向的冲击);多孔固体材料23可以是通过流体状的原料经过凝固后制成,其可以是泡沫铝、聚乙烯泡沫塑料或者聚氨酯泡沫塑料等,多孔固体材料23的原料可以通过第一盖体212上的第一注料孔2120注入到间隙210内,即可以通过浇筑工艺完成多孔固体材料23的填充作业。组装第一吸能元件组时,第一吸能元件20整体呈竖直放置,第一盖体212位于第一壳体211的顶、底两侧,即主要由第一壳体211接受冲击。当防护岛头1受到撞击时,冲击力会经过外罩板11修正方向后沿外罩板11的径向传递给第一吸能元件组,第一壳体211和多孔固体材料23通过自身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产生的部分能量,接着冲击力通过多孔固体材料23后分散到第一蜂窝件22上,第一蜂窝件22通过自身溃缩变形吸收冲击力产生的剩余能量,从而将撞击对岛头基础和肇事车辆产生的影响或者伤害降到最低。第一吸能元件20由于采用了第一外壳21、多孔固体材料23与第一蜂窝件22配合,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加工,兼具蜂窝结构和多孔材料的优势,通过圆筒形的壳体211和第一蜂窝件22可以实现塑性变形力各向同性,多孔固体材料23既可以辅助调整第一吸能元件20的塑性变形力,又可以使缓冲吸能过程更加平稳,防止了第一吸能元件20的塑性变形力的力值变化剧烈,有利于提高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吸能效率和降低第一吸能元件组的重量,使得第一吸能元件组的变形形态良好。
可选地,请参阅图7,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蜂窝件22的部分或者全部蜂窝孔220内填充有多孔固体材料23,即在第一蜂窝件22上有部分数量的蜂窝孔220或者全部数量的蜂窝孔220被多孔固体材料23填充。这样通过调整被多孔固体材料23填充的蜂窝孔220的数量和位置,可以轻易地实现第一蜂窝件22的塑性变形力的力值调整,使得第一吸能元件20可以适应更多工况,满足了不同防护岛头1的设计需求。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还可以通过调整蜂窝孔220内的多孔固体材料23的填充量和强度,来调整第一蜂窝件22的塑性变形力的大小,使得第一吸能元件20的塑性变形力调整更加灵活。
可选地,请参阅图3和图6,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第一吸能元件20还包括支脚24,支脚24固定在第一外壳21的底部,用于支撑在地面上。具体地,当第一外壳21的底部封盖有第一盖体212时,支脚24通过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与封盖在第一壳体211底侧的第一盖体212紧固连接,当第一壳体211为圆桶时,支脚24通过焊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第一壳体211的底面上。这样通过支脚24可以将第一外壳21支撑离开地面,实现第一吸能元件20与岛头基础的高度相适配。当然,根据具体情况和需求,在本申请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外壳21可以直接放置在地面上,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可选地,请参阅图2和图3,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框架10还包括连接索13,连接索13连接在外罩板11的端部和内罩板12的与外罩板11的端部对应的端部上。具体地,连接索13为钢丝绳或者链条等,连接索13的一端与外罩板11的一端连接,连接索13的另一端与内罩板12的一端连接,连接在同一根连接索13的相对两端的外罩板11的端部和内罩板12的端部位于岛头基础的同一侧,并且根据具体工况和需求,位于岛头基础同一侧的外罩板11的端部和内罩板12的端部之间可以连接两根或者两根以上的连接索13,来提高外罩板11与内罩板1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由于外罩板11的端部和内罩板12的端部之间是通过连接索13柔性连接,而非刚性连接,进而外罩板11受到撞击时不会同步对内罩板12造成损坏。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8,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框架10还包括安装座14,安装座1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内罩板12的相对两个端部连接,用于连接岛头基础。具体地,此处岛头基础为非圆柱状或者非椭圆柱状等的水泥墩,其具有至少一个安装端面,安装座14通过螺栓等紧固件可以贴合安装到该安装端面上。这样即使内罩板12的形状无法与岛头基础的外轮廓相匹配,防护岛头1通过安装座14也能便捷地安装到岛头基础上,从而有效地扩大了防护岛头1的适用范围。
可选地,请参阅图1、图2、图8和图9,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内罩板12与安装座14围绕形成有容置区域,同时,防护岛头1还包括第二吸能元件30,第二吸能元件30插接在该容置区域内。具体地,第二吸能元件30的构造与第一吸能元件20的构造基本一致,即第二吸能元件30也包括第二外壳、第二蜂窝件和多孔固体材料23,第二外壳包括第二壳体311和第二盖体312,在第二盖体312上开设有第二注料孔3120,流体状的多孔固体材料23的原料通过第二注料孔3120注入到第二壳体311与第二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两者不同之处在:两者的外轮廓形状不同。这样通过增加第二吸能元件30,可以有效地提高防护岛头1的缓冲吸能性能。
在本申请中,安装框架10还可以包括盖板18,盖板18封盖在外罩板11和内罩板12之间的间隔处,并且位于第一吸能元件组的顶侧,安装框架1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第一蜂窝件22和第二蜂窝件均采用金属材料制成。这样外罩板11和盖板18不仅可以包裹第一吸能元件组使其不受外界环境因素破坏和侵蚀,而且可以提供少量的吸能力,而金属材料制成的第一蜂窝件22和第二蜂窝件自身具有较大的压缩比(压缩率可达75%),可以确保防护岛头1具有较佳的吸能效果。
可选地,请参阅图8,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座14包括固定板141和支撑板142,其中,固定板141用于与内罩板12和岛头基础连接,支撑板142固定在固定板141的靠近内罩板12的内表面上,用于与第二吸能元件30抵接。具体地,固定板141包括主体1411和两个弯折部1412,其中,主体1411与岛头基础的安装端面紧贴,两个弯折部1412分别与内罩板12的相对两个端部紧固连接,两个弯折部1412分别从主体1411的左右两侧的边缘向外弯折延伸,并且主体1411的左右两个端部和弯折部1412上分别开设有供螺栓穿设的安装孔,支撑板142为弯折板,支撑板142凸设在主体1411的靠近内罩板12的内表面的中部,并且支撑板142的左右两端分别通过螺钉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在主体1411的内表面上。安装防护岛头1时,可以首先通过螺栓穿过主体1411的安装孔旋入岛头基础内将安装座14固定在岛头基础的安装端面上,接着通过螺栓穿过弯折部1412的安装孔和内罩板12的端部后与螺母螺纹连接将安装座14与内罩板12紧固连接,然后将第二吸能元件30插入安装座14与内罩板12围绕形成的容置区域内,即可完成防护岛头1的安装,这样可以实现防护岛头1的快速拆装,便于操作人员施工。另外,在固定板141的主体1411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减重孔1410,在支撑板142的中部开设有第二减重孔1420,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安装座14的重量,降低了运输和施工的难度。
可选地,请参阅图5、图8和图10,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内罩板12的端部上开设有安装槽123。具体地,安装槽123为U形槽,从内罩板12的端部边缘向内延伸,并且安装槽123开设的位置可以与固定板141的弯折部1412的安装孔的位置对应,这样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槽123旋入岛头基础内可以将防护岛头1固定在岛头基础上,或者通过螺栓穿过安装槽123和对应的弯折部1412的安装孔后与螺母螺纹连接可以将内罩板12与安装座14紧固连接。由于安装槽123具有一定深度,即可以给内罩板12提供一定容差余量,使得防护岛头1的安装更加便捷,降低了施工的难度。
可选地,请参阅图4、图5、图10至图11,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框架10还包括连接销15和第一连接件16,其中,第一连接件16用于连接在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的左右两侧,在第一连接件16上设有用于供连接销15穿设的销耳160,同时,在外罩板11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内罩板12延伸的第一安装凸缘111,在第一安装凸缘111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连接销15穿设的第一安装孔1110;在内罩板12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外罩板11延伸的第二安装凸缘122,并且在第二安装凸缘122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连接销15穿设的第二安装孔1221。具体地,在外罩板11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容置槽112,两个第一安装凸缘111为容置槽112的相对两个槽壁,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可以容置在容置槽112内,每个第一吸能元件20的安装壁的左右两侧分别紧固连接有一个第一连接件16,第一连接件16的销耳160沿竖直方向布置,每对第一安装孔1110与一个第一吸能元件20端部的两个第一连接件16对应,每对第二安装孔1221与一个第一吸能元件20端部的两个第一连接件16对应;组装防护岛头1时,首先将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和固定在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件16伸入容置槽112内,接着只需将连接销15穿设在外罩板11的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一安装凸缘111的第一安装孔1110和对应的销耳160内,即可完成第一吸能元件20与外罩板11连接,然后将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和固定在第一吸能元件20的端部的左右两侧的两个第一连接件16伸入内罩板12的上下两侧的两个第二安装凸缘122之间,接着只需将连接销15穿设在两个第二安装凸缘122的第二安装孔1221和对应的销耳160内,即可完成第一吸能元件20与内罩板12连接。这样使得防护岛头1组装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有效地提高了防护岛头1的组装效率。
可选地,请参阅图5,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在第二安装凸缘122上开设有多个豁口1222,豁口1222分布在一对第二安装孔1221之间。这样有利于降低第二安装凸缘122对内罩板12的牵引强度,便于调整内罩板12的弧度,确保防护岛头1安装时,内罩板12具有一定容差性能,可以更好地贴覆在岛头基础的外表面上。
可选地,请参阅图10和图12,作为本申请提供的防护岛头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安装框架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17,第二连接件17用于连接在两个第一吸能元件20上。即在同一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上,相邻的两个第一吸能元件20通过第二连接件17紧固连接。具体地,第二连接件17的横截面呈V形,V形的两翼与第一吸能元件20的侧壁相适配,并且通过螺钉或者铆钉等与第一吸能元件20的侧壁紧固连接,这样通过第二连接件17可以快速地将两个第一吸能元件20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提高防护岛头1的组装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框架,包括外罩板和内罩板,所述外罩板为弧面结构,所述内罩板间隔设于所述外罩板的内侧,所述内罩板用于固定在岛头基础上,所述内罩板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内罩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连接索,连接于所述外罩板的端部和所述内罩板的与所述外罩板的端部对应的端部上;以及
多个第一吸能元件组,从所述内罩板的一侧向所述外罩板的一侧呈放射状分布,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组连接于所述外罩板和所述内罩板之间,且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组包括至少一个沿所述外罩板的径向设置的第一吸能元件;
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所述内罩板的相对两个端部连接,用于连接所述岛头基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包括:
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一盖体,所述第一壳体为圆筒形结构,用于承受冲击,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容置腔;
第一蜂窝件,设于所述容置腔的中部,所述第一蜂窝件上形成有多个蜂窝孔,所述蜂窝孔的轴线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轴线平行;以及
多孔固体材料,填充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一蜂窝件之间的间隙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蜂窝件的部分或者全部所述蜂窝孔内填充有所述多孔固体材料。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还包括:
支脚,固定于所述第一外壳的底部,用于支撑在地面上。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罩板与所述安装座围绕形成有容置区域,所述防护岛头还包括:
第二吸能元件,插接于所述容置区域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
固定板,用于与所述内罩板和所述岛头基础连接;以及
支撑板,固定于所述固定板的靠近所述内罩板的内表面上,用于与所述第二吸能元件抵接。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架还包括连接销和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元件端部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销耳;
所述外罩板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所述内罩板延伸的第一安装凸缘,所述第一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第一安装孔;
所述内罩板的上下两侧边缘上分别形成有朝所述外罩板延伸的第二安装凸缘,所述第二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对用于供所述连接销穿设的第二安装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护岛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凸缘上开设有多个豁口,所述豁口分布于一对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
CN202010335165.XA 2020-04-24 2020-04-24 防护岛头 Active CN1115497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5165.XA CN1115497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防护岛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5165.XA CN1115497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防护岛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9705A CN111549705A (zh) 2020-08-18
CN111549705B true CN111549705B (zh) 2021-12-24

Family

ID=72000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5165.XA Active CN111549705B (zh) 2020-04-24 2020-04-24 防护岛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9705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2086Y2 (zh) * 1989-04-01 1993-10-25
CN204039930U (zh) * 2014-06-30 2014-12-24 山东大学 一种组合防撞型道路中央安全岛
CN204125876U (zh) * 2014-07-21 2015-01-28 宁波日月交通安全设施工程有限公司 行人安全岛
KR101847185B1 (ko) * 2015-11-25 2018-05-25 주식회사 스마트에어챔버 교각의 충격 흡수 시스템
CN205205740U (zh) * 2015-11-27 2016-05-04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 防撞垫
CN206512649U (zh) * 2017-02-13 2017-09-22 江苏特安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 公路桥墩柔性防撞装置
CN208201737U (zh) * 2018-04-18 2018-12-07 衡水奇佳工程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桥梁桥墩的防护结构
CN209669764U (zh) * 2019-03-11 2019-11-22 青海大学 一种地下车库框架柱及桥墩防撞装置
CN110374032B (zh) * 2019-08-12 2024-04-09 湖南大学 一种易恢复型防车撞装置及防车撞桥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9705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74510U (zh) 用于电驱动机动车辆的安装框架
US6299227B1 (en) Impact damping member for motor vehicles
CN101713226B (zh) 梁柱节点加固弧形铅粘弹性阻尼器
CN112411786B (zh) 一种带有粘弹性材料的正交波形开缝钢板分级耗能阻尼器
CN111549689B (zh) 缓冲吸能安全岛
CN201521044U (zh) 梁柱节点加固弧形铅粘弹性阻尼器
CN111549705B (zh) 防护岛头
CN110805145A (zh) 一种墙式剪切阻尼器预埋件及其施工方法
CN113338442A (zh) 一种装配式pec梁柱节点构造及工装
CN211665987U (zh) 一种消能减震节点及包括该节点的减震柱
CN111501587B (zh) 防护岛头框架及防护岛头
CN211200202U (zh) 一种公路护栏用波形梁板
CN212404959U (zh) 新型防护岛头
CN204323362U (zh) 高速列车、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用地板整体承载减振结构
CN109694008B (zh) 剪切消能附墙杆及其使用方法
CN209989690U (zh) 大跨桥梁复合型多方向抗风抗震减振器
CN218970432U (zh) 一种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抗震柱
CN114990995B (zh) 一种可伸缩挤压变形分阶段耗能的桥梁装配式减隔震装置
CN215980263U (zh) 一种具有防护结构的抗震支架连接件
CN111877189B (zh) 一种独柱墩桥梁的防倾覆耗能加固装置
CN213109653U (zh) 一种电动车减震器安装支架
CN220980184U (zh) 一种电气设备的定心式摩擦减震器
CN104554318A (zh) 高速列车、地铁等轨道交通车辆用地板整体承载减振结构
CN220971419U (zh) 一种高强度顶部纵骨横梁
CN220785928U (zh) 分段式电动汽车机舱横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