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41308A -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41308A
CN111541308A CN202010387714.8A CN202010387714A CN111541308A CN 111541308 A CN111541308 A CN 111541308A CN 202010387714 A CN202010387714 A CN 202010387714A CN 111541308 A CN111541308 A CN 1115413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ving devices
distribution data
duration
working state
receiv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877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41308B (zh
Inventor
乐文韬
刘华东
傅群锋
罗剑波
周振邦
文宇良
罗文广
周凌波
许倍倍
姜耀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Zhuzhou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8771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413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413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3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413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413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9/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Remot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Power-Distribution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具体地,所述控制方法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包括:获取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获取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负载功率,确定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并控制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根据负载功率需求调节处于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数量,实现接收装置的分时工作,有助于散热,有效避免接收装置过热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接触式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的供电制式中,传统的接触网与第三轨供电都不可避免的存在接触火花、机械磨损以及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非接触供电技术的出现有效地规避了这些问题。非接触供电技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能够将能量隔空的从发射装置传递到接收装置。目前,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接收装置通常位于车底,然而车底空间小不利于接收装置散热,因此存在接收装置过热而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以解决接收装置过热而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多个接收装置的可移动设备,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周期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设定。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的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进一步的,还包括: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系统,适用于可移动设备,包括:
多个接收装置,被配置于所述可移动设备的底部;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确定所述预设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时,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基于这样的技术方案,根据负载功率需求调节处于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数量,从而实现接收装置的分时工作,有助于接收装置散热,提升系统效率及稳定性,有效避免接收装置过热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的问题。同时,由于供电系统能够自动适应负载功率的需求,能够有效避免功率冗余,进而提高系统效率和能源用效率。此外,由于接收装置分时工作,具有更长的散热时间,降低了对散热空间的要求,有助于节约车体空间,实现更加灵活的车体空间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方法的应用示例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为解决接收装置过热而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的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多个接收装置的可移动设备,所述接收装置和设置于地面的发射装置,通过电磁耦合,能够隔空传递能量,使得可移动设备获取能量。
这里,所述可移动设备可以是地铁列车、有轨电车、高铁列车等。
如图1所示,所述控制方法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步骤101: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应当理解的,所述接收装置能够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对于不同的周期,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的数量和非工作状态的数量可能不同,即对应不同的分布数据。例如,当前周期的第一分布数据中多个接收装置均处于工作状态,前一个周期多个接收装置的分布则是部分处于工作状态、部分处于非工作状态。
此外,对于单个接收装置而言,若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其前一个或多个周期可能也处于工作状态,此时该接收装置处于连续工作的状态,即该接收装置在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周期的长度。相对的,一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非工作状态,其前一个或多个周期可能也处于非工作状态,即该接收装置在非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长超过预设周期的长度。因此,通过获取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有助于准确判断接收装置的状态,并据此决定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的顺序。
步骤102: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运行状态下,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存在变动。例如,启动阶段至平稳运行阶段,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降低;又如,可移动设备中负载的其他电器(如空调、照明)的工作状态变化,也会影响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由于所述可以动设备的负载功率的变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需要提供的电能也将随之变化。例如:当所述负载功率增加时,则需要更多的接收装置处于工作状态,以提供更多的电能;当所述负载功率减少时,则需要更少的接收装置处于工作状态。由此,根据所述负载功率,能够确定多个所述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的数量和非工作状态的数量,即第二分布数据。
应当理解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可移动设备的运行状态需求、以往的运行统计数据、模型数据等,能够灵活的确定对于不同预设周期的所述负载功率,这里不做详述。可选的,以一周期内的平均负载功率作为该周期的负载功率。可选的,以一周期开始时间对应的负载功率作为该周期的负载功率。
步骤103: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选择规则,能够保证每一个接收装置的状态均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确保实现接收装置分时工作,避免出现接收装置长期处于同一状态无法转换的问题,有利于保证接收装置的有效散热效率并提升系统效率和功率。
例如,当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不同时,考虑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总数不变这一事实,需要对满足当前周期负载需求的符合第一分布数据的所述多个接收装置进行选择,确定部分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以使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符合第二分布数据,满足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需求。例如,当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大于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时,则可以确定适宜数量的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为待转换接收装置,下一周期其由工作状态转为非工作状态。对应的,当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小于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时,则可以确定适宜数量的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为待转换接收装置,下一周期其由非工作状态转为工作状态。
步骤104: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可以理解的,对于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的待转换接收装置,将由工作状态转至非工作状态;对于当前周期处于非工作状态的待转换接收装置,将由非工作状态转至工作状态。
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根据负载功率需求调节处于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数量,从而实现接收装置的分时工作,有助于接收装置散热,提升系统效率及稳定性,有效避免接收装置过热导致系统效率及功率降低、甚至损坏装置的问题。同时,由于供电系统能够自动适应负载功率的需求,能够有效避免功率冗余,进而提高系统效率和能源用效率。此外,由于接收装置分时工作,具有更长的散热时间,降低了对散热空间的要求,有助于节约车体空间,实现更加灵活的车体空间设计。
对所述接收装置的控制是基于预设周期进行的,显然同一周期内,所述接收装置的状态保持不变。考虑到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的变化速率不同,当负载功率的变化速率大时,则在同一周期内所述负载功率存在较大的变化。
为了保障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同一周期内每一时间点的供电功率与负载功率更接近,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周期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设定。
具体的,当所述负载功率变化速率大时,所述预设周期的时间短,以增加相同的时间段内,所述多个接收装置进行状态转换的次数多,由此保障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供电功率与负载功率更接近。当所述负载功率变化速率小时,所述预设周期的时间长,则相同的时间段内,所述多个接收装置进行状态装换的次数少,可以避免频繁转换,降低系统不必要的负担。这样的方式,既能保障供电功率与负载功率相接近,又能降低系统不必要的负担。
为准确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的转换时间,在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之前,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能够精确控制待转换接收装置的转换时间,从而实现对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周期控制。
对于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来说,可能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为便于确定该接收装置的转换顺序,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例如,所述预设编号规则,可以是按照所述接收装置相对可移动设备的位置,如所述可移动设备由头至尾、由左到右的方向,顺序递增。应当理解的,也可以按照由尾至头的方向,由中间至头尾的方向,由右到左等。
这里的编号,不限于数字,也可以是按顺序排列的图形、代码等。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可以理解的,编号的顺序可以是编号顺序在前的优先进行转换,也可以是编号顺序在后的优先进行转换,这里不做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编号具有区分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作用,不仅能够用于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还可以用于前述步骤101中对应状态的持续时长的统计。
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为便于理解,对替换数量举例说明如下:当第一分布数据和第二分布数据一致时,则可以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中均选择替换数量的接收装置作为待转换接收装置,下一周期时实现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
应当理解的,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数量不仅取决于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还取决于替换数量,需要综合考虑所述第一分布数据、所述第二分布数据和替换数量的数量关系,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数量。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201: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具体地:当所述替换数量大于等于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四者中的最小者时;则将该最小者作为限制因素,结合第一分布数据、第二分布数据确定所述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比如,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最小,将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全部接收装置的数量确定为所述第一数量;根据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确定所述第二数量。
当所述替换数量小于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中的最小者时;则将所述替换数量作为限制因素、结合第一分布数据、第二分布数据确定所述第一数量和所述第二数量。
可选的,所述替换数量可以是1、2、3等。具体可以根据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数量确定。可以理解的,通常所述替换数量小于所述多个接收装置的数量,且不会同时小于处于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和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
步骤202: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具体的,在当前周期的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中,按照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所述第一数量的接收装置作为由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待转换接收装置;按照非工作状态的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所述第二数量的接收装置作为由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待转换接收装置。
通过设定替换数量,在每一周期均能够对适量的接收装置进行状态转换,结合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确保所述多个接收装置能够得到轮换,实现分时工作。
为便于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可移动设备设置有四节车厢,每一节车厢设置有一接收装置。所述接收装置按照车厢由头到尾的方向排序,分别为接收装置1~接收装置4。每一接收装置均设置有一个接收线圈,图中仅示出接收线圈,因此接收线圈1代表接收装置1,接收线圈2代表接收装置2……接收线圈4代表接收装置4。
当前周期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置于集合A和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置于集合B。其中,集合A中的接收装置的数量和集合B中的接收装置的数量组成第一分布数据。预设规则是替换数量为1,按照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对于同一状态持续时长相同的接收装置,以编号顺序由小到大进行选择。
列车初始状态,没有接收装置处于工作状态,则集合A为空集,集合B按编号从小到大排序为{1、2、3、4}。
对于T1周期,列车需要3个接收装置同时进行供电。将列车初始状态作为当前周期,对应第一分布数据;T1周期对应于下一周期,对应第二分布数据。那么第一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零小于替换数量1,由此,第一数量为零;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3,则所述第二数量为3。那么按编号大小从小到大依次将编号为1、2、3的接收装置转换成工作状态投入使用,此时T1周期对应的集合A为{1、2、3},集合B为{4}。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特列,由初始状态至T1周期由控制指令控制。
对于T2周期,列车仍需要3个接收装置同时进行供电。此时T1周期作为当前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一分布数据;T2周期作为下一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二分布数据。那么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1等于替换数量1,由此,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1等于第二数量;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3,则需要的所述第一数量为1。进一步的,由于T1周期集合A中的接收装置的持续时长一致,根据编号选择的顺序选择,转换完成后,T2周期集合A为{2、3、4},集合B为{1}。由此,避免单个接收装置长时间工作发热过多,实现分时轮换工作。
对于T3周期,列车需要4个接收装置同时进行供电。此时T2周期作为当前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一分布数据;T3周期作为下一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二分布数据。那么第二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零小于替换数量1,由此,第二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零等于第一数量;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4,则需要的第二数量为1。进一步的,转换完成后,T3周期集合A为{2、3、4、1},集合B为空。
对于T4周期,列车需要2个接收装置同时进行供电。此时T3周期作为当前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一分布数据;T4周期作为下一周期,其对应的分布数据为第二分布数据。那么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零小于替换数量1,由此,第一分布数据中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零等于第二数量;第二分布数据中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数量为2,则需要的第一数量为2。进一步的,转换完成后,T4周期集合A为{4、1},集合B为{2、3}。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可以由单个设备执行,例如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的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分布式场景下,由多台设备相互配合来完成。在这种分布式场景的情况下,这多台设备中的一台设备可以只执行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方法中的某一个或多个步骤,这多台设备相互之间会进行交互以完成所述的方法。
上述对本发明特定实施例进行了描述。其它实施例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在一些情况下,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动作或步骤可以按照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来执行并且仍然可以实现期望的结果。另外,在附图中描绘的过程不一定要求示出的特定顺序或者连续顺序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多任务处理和并行处理也是可以的或者可能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系统,适用于可移动设备。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
多个接收装置,被配置于所述可移动设备的底部;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确定所述预设周期。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这里,参考图4,对包括本实施例的控制系统的所述可移动设备的供电系统进行举例说明。
可移动设备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分为两部分:地面发射部分和车载接收部分。其中,地面发射部分包含:直流母线、高频逆变器、补偿装置、高速开关、发射线圈和位置检测装置;车载接收部分包括:接收装置、高频整流器、直流变换装置、储能单元、变频器、电机和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接收装置包括接收线圈(图中示出4个接收线圈,分别对应4个接收装置)、高速开关和位置指示装置。所述供电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随着机车的移动,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多个接收装置的状态,当接收装置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高速开关闭合且位置指示装置工作。当发射线圈上的位置检测装置接收到相应处于工作状态的车底接收装置,则闭合相应开关,直流母线上的能量经高频逆变器、补偿装置涌入发射线圈向接收装置传递能量,再经整流、DC/DC等装置为电机、储能单元供能。当接收装置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对应的高速开关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位置指示装置发射红外信号或超声波信号,所述位置检测装置能够获取所述红外信号或超声波信号,由此确定处于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的系统用于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相应的方法,并且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适用于包括多个接收装置的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周期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设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的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之前,还包括: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所述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6.一种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系统,适用于可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接收装置,被配置于所述可移动设备的底部;以及
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预设周期控制所述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转换,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当前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一分布数据,以及每一接收装置所处状态和对应的持续时长;
获取所述可移动设备下一周期的负载功率,根据所述负载功率,确定所述多个接收装置在下一周期处于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的第二分布数据;
基于所述持续时长、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按照预设规则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满足预设周期的要求,则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所述可移动设备的负载功率变化速率,确定所述预设周期。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获取所述当前周期的持续时间;
比较所述持续时间和所述预设周期,若所述持续时间等于所述预设周期,则执行所述控制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进行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间的转换的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还被配置为:
根据预设编号规则,对每一所述接收装置进行编号;
当处于同一状态的接收装置具有相同的持续时长时,基于所述接收装置对应的编号的顺序,确定待转换接收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替换数量和按照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选择;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替换数量、所述第一分布数据和所述第二分布数据,确定工作状态转非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一数量以及非工作状态转工作状态的接收装置的第二数量;
根据所述第一数量、所述第二数量和所述持续时长由长到短的顺序,确定所述待转换接收装置。
CN202010387714.8A 2020-05-09 2020-05-09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Active CN1115413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7714.8A CN111541308B (zh) 2020-05-09 2020-05-09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87714.8A CN111541308B (zh) 2020-05-09 2020-05-09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1308A true CN111541308A (zh) 2020-08-14
CN111541308B CN111541308B (zh) 2023-03-24

Family

ID=719806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87714.8A Active CN111541308B (zh) 2020-05-09 2020-05-09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4130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1461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th device power compliance
CN102611213A (zh) * 2012-03-31 2012-07-25 刘开磊 面向多终端的无线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5471122A (zh) * 2015-12-30 2016-04-06 东南大学 一种跨座式单轨铁路无线供电系统
CN105743226A (zh) * 2016-04-14 2016-07-06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力机车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JP2019022265A (ja) * 2017-07-12 2019-02-07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71461A1 (en) * 2009-01-06 2010-07-08 Access Business Group International Llc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ith device power compliance
CN102611213A (zh) * 2012-03-31 2012-07-25 刘开磊 面向多终端的无线供电系统及方法
CN105471122A (zh) * 2015-12-30 2016-04-06 东南大学 一种跨座式单轨铁路无线供电系统
CN105743226A (zh) * 2016-04-14 2016-07-06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力机车的非接触供电系统
JP2019022265A (ja) * 2017-07-12 2019-02-07 株式会社ダイヘン 非接触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41308B (zh) 2023-03-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31256B2 (en) Elevat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6104958B (zh) 用于与无线电力接收器进行通信的装置和相关方法
US7432622B2 (en) Method for the wireless and contactless transport of energy and data,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CN104471834B (zh) 用于向无线功率接收器提供无线充电功率的方法和装置
JP6637836B2 (ja)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非接触充電システム
US7646156B2 (en) Shelf storage system with energy recycling
CN106452280B (zh) 一种高速电动机控制用交错并联Buck变换器
CN204068811U (zh) 能够采取停电对策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JP2002272134A (ja) 高周波電力の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給電方法
CN101955093B (zh) 多基站的无线远程电梯召唤的操控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7260327A (zh) 用于操控医疗成像装置的峰值功率要求的系统和方法
CN104578451A (zh) 减少感应能量传输系统中的电力消耗
US20190393711A1 (en) Intelligent wireless power-supplying mouse pad
EP3736941B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arrangement
CN111541308B (zh) 动态非接触式供电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CN104350649A (zh) 经由特定通信接口来将电子装置与适配器通信以调整适配器操作行为的方法、电子装置及相应适配器
JP5412856B2 (ja) 双方向コンバータ
CN104123002A (zh) 基于头部运动的无线体感鼠标
KR20220100959A (ko) 전력 변환기, 전력 변환 시스템 및 전력 변환 방법
JP2012157162A (ja) 電力伝達用絶縁回路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06849306B (zh) 一种用于列车的自供电电源
CN104754162A (zh) 使用用于控制电力供给的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
KR20180064219A (ko) 소형 전기자동차용 최대 전력전달과 제어 안정화를 위한 무선충전 급집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609646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11155718A (ja) 充放電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