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38143A - 一种车载镜头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38143A
CN111538143A CN202010473711.6A CN202010473711A CN111538143A CN 111538143 A CN111538143 A CN 111538143A CN 202010473711 A CN202010473711 A CN 202010473711A CN 111538143 A CN111538143 A CN 1115381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e
equal
grou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7371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仲辉
孙旭科
沙潇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Jinhu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Jinhu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Jinhu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Jinhui Opt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7371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3814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38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3814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及设于镜头壳体内的光学镜片组,光学镜片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光学镜片组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1°≤FOV≤211°。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具有视场角较大、低成本、大光圈、成像质量好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载镜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镜头。
背景技术
目前车载行车记录监控对于行车安全以及交通纠纷有着重要作用,市场上此类车载镜头水平视场一般在90°~120°之间,夜晚成像表现较差;另外,由于镜头视场角度过大,造成镜片工艺难度加大,镜头成本居高不下。而现在多车道监控对水平视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别更远的车牌等物体对像素提出更高要求,夜视效果的提升需要更大的光圈来满足,拥有更高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是行业趋势。
近年来,行车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各种辅助驾驶的成像设备应运而生,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360°全景检测设备,从各个方向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检测,保证车辆的行车安全。而360°全景检测所需经由的市场角度要求很大,在180°甚至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载镜头,具有大视场角、低成本、大光圈的效果。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及设于镜头壳体内的光学镜片组,光学镜片组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
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光学镜片组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1°≤FOV≤211°。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透镜设置为球面镜片,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及第六透镜均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之间、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遮光麦拉片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设置有隔圈,隔圈内壁设置有导光角。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0.12≤BFL/TTL≤0.14。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020≤D/H/FOV≤0.023;
其中,D为光学镜片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
H为光学镜片组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的光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2.0。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0.023≤TTL/H/FOV≤0.027。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1.84≤(R1+R2)/(R1-R2)≤2.06;0.92≤(R11+R12)/(R11-R12)≤0.94;
其中,R1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2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11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2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光学镜片组满足以下条件式:4.1≤(G12+G23)/T2≤4.5
其中,G12表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
G23表示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
T2表示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之光学镜片组采用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并以相关条件式控制相关参数,可维持其成像质量,镜头总长度较短,具有视场角较大、低成本、大光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各曲面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光学镜片组的光路图。
图5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MTF图。
图6是实施例一、实施例二、实施例三的相对照度图。
图中:1、镜头壳体;2、光学镜片组;21、第一透镜;22、第二透镜;23、第三透镜;24、第四透镜;25、第五透镜;26、第六透镜;3、隔圈;31、通光孔;32、导光角;4、遮光麦拉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将参考附图对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做出更详细的说明。应理解,这些详细说明只是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描述,而非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号指代相同的元件。表述“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和全部组合。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在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已稍微夸大了透镜的厚度、尺寸和形状。具体来讲,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还应理解的是,用语“包括”、“包括有”、“具有”、“包含”和/或“包含有”,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表示存在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但不排除存在或附加有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括技术用语和科学用语)均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通常理解相同的含义。还应理解的是,用语(例如在常用词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将不被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意义解释,除非本文中明确如此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以下对本申请的特征、原理和其他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1及设于镜头壳体1内的光学镜片组2,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从左往右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21至第六透镜26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还可进一步包括设置于成像面与第六透镜26之间的滤光片(见附图4),在光路图模拟时,滤光片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成像出现偏差。
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1为凸面,像侧面S2为凹面;第一透镜21设置为凸向物侧的弯月形状,使得尽可能多地收集大视场光线,提高通光量。由于第一透镜21设于最外侧,将其设置为弯月形状,有利于水滴滑落,减小对成像的影响。第一透镜21采用相对高折射率的材料,采用玻璃制成,满足Nd1≥1.75,第一透镜21设置为球面镜片,提高成像质量,减小环境的影响使透镜形变而产生的成像偏差。
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凹面;物侧面S3的凹度小于像侧面S4的凹度,第二透镜22可发散光线,使光线较平缓地过渡至成像面上。第二透镜22采用塑料制成,满足Nd1≥1.5,第二透镜22设置为非球面镜片,具有质轻、成本较低的效果。
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凸面;第三透镜23可光线起到汇聚作用,使发散的光线顺利进入至成像面。此外,将第三透镜23设置成正光焦度,能够补偿前两片镜片引入的球差。第三透镜23采用塑料制成,满足Nd1≥1.6,第三透镜23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凸面;第四透镜24可光线起到汇聚作用,其为正光焦度,可进一步矫正前侧透镜产生的像差,从而增大光圈、提高成像效果。第四透镜24采用塑料制成,满足Nd≥1.5,第四透镜24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凹面,对透过前侧透镜的光线进行矫正,第五透镜25采用塑料制成,第五透镜25的折射率与第三透镜23的折射率相同,第五透镜25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第六透镜2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凸面;透过前侧透镜的光线经第六透镜26汇聚后,使其更平缓、高质量地成像,使分辨率较高,可优化畸变性,第六透镜26采用塑料制成,第六透镜26的折射率与第四透镜24的折射率相同,第六透镜26设置为非球面镜片,其为光学镜片组2中最为敏感的镜片,对良率影响较大。
光学镜片组2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1°≤FOV≤211°。
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第四透镜24与第五透镜25之间、第五透镜25与第六透镜26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设置有隔圈3,隔圈3的左端为第三透镜23,隔圈3的右端为遮光麦拉片4,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遮光麦拉片4和隔圈3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消除杂光的作用,约束光线,导光角32可对射入隔圈3的光线起到导光作用,从而提高成像效果。
为减小镜头总长同时确保高质量成像的目的,还可将透镜间的空气间隙缩小或使透镜厚度适度缩短,但同时考虑制作的难易程度,因此若满足以下条件式之数值限定,可具有较高的成像效果:
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1):0.12≤BFL/TTL≤0.14,较佳的范围介于0.12~0.135之间。
条件式(2):0.020≤D/H/FOV≤0.023,较佳的范围介于0.021~0.022之间;其中,D为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H为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
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3):TTL/EFL≤12.0,较佳的范围介于11.4~11.8之间。
条件式(4):0.023≤TTL/H/FOV≤0.027,较佳的范围介于0.024~0.025之间。
条件式(5):1.84≤(R1+R2)/(R1-R2)≤2.06,较佳的范围介于1.86~1.88之间;0.92≤(R11+R12)/(R11-R12)≤0.94,较佳的范围介于0.93~0.94之间;其中,R1为第一透镜2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2为第一透镜2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为第六透镜2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第六透镜2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条件式(6):4.1≤(G12+G23)/T2≤4.5;较佳的范围介于4.16~4.49之间;其中,G12表示第一透镜21与第二透镜22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23表示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T2表示第二透镜22在光轴上的厚度。
根据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片组2通过优化设置镜片形状,合理分配光焦度,合理选取镜片材料,采用六分离架构,可使镜片拥有更多的自由度,能够实现广角镜头的高解像,具有大光圈;同时能够兼顾镜头小型化、敏感度低、生产良率高、低成本的效果。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光学镜片组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一种车载镜头,如图1-图3所示,包括镜头壳体1及设于镜头壳体1内的光学镜片组2,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为球面镜片;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六透镜2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一透镜21至第六透镜26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光学镜片组2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3°。
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第四透镜24与第五透镜25之间、第五透镜25与第六透镜26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设置有隔圈3,隔圈3左端与第三透镜23端面相抵,隔圈3右端与遮光麦拉片4相抵,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光学镜片组2的各透镜的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折射率Nd、阿贝数Vd、焦距F、材质,其中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及焦距F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1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01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11
各镜面的偶次非球面矢高公式限定如下: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12
其中,Z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离非球面定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k为圆锥系数;r为光学面上点距离光轴的距离;α1、α2、α3、α4、α5、α6、α7均为高次项系数。
表2示出了用于本实施例中的非球面透镜表面S3-S12的圆锥系数k及各高次项系数。
表2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13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21
下表3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即,最后一个透镜第六透镜26的像侧面S12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总长度TTL(即,从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EFL及光焦FNO。
表3
EFL(mm) 1.29 D(mm) 12.78
BFL(mm) 1.93 FOV(°) 203
TTL(mm) 14.8 FNO 2.0
H(mm) 2.9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BFL/TTL=0.13;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以及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D/H/FOV=0.022;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1.47;光学总长度TTL、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以及光学镜片组2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TTL/H/FOV=0.025;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R1-R2)=1.8713;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之间满足(R11+R12)/(R11-R12)=0.9386;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前后空间间隙宽度与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T2之间满足(G12+G23)/T2=4.1636。
实施例2
如图1-图3所示,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为球面镜片;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六透镜2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一透镜21至第六透镜26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光学镜片组2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8°。
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第四透镜24与第五透镜25之间、第五透镜25与第六透镜26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设置有隔圈3,隔圈3左端与第三透镜23端面相抵,隔圈3右端与遮光麦拉片4相抵,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
表4示出了实施例2的光学镜片组2的各透镜的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折射率Nd、阿贝数Vd、焦距F、材质,其中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及焦距F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4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41
各镜面的偶次非球面矢高公式限定如下: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51
其中,Z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离非球面定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k为圆锥系数;r为光学面上点距离光轴的距离;α1、α2、α3、α4、α5、α6、α7均为高次项系数。
表5示出了用于本实施例中的非球面透镜表面S3-S12的圆锥系数k及各高次项系数。
表5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52
下表6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即,最后一个透镜第六透镜26的像侧面S13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总长度TTL(即,从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EFL及光焦FNO。
表6
EFL(mm) 1.29 D(mm) 12.78
BFL(mm) 1.83 FOV(°) 208
TTL(mm) 15.0 FNO 2.0
H(mm) 2.9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BFL/TTL=0.122;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以及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D/H/FOV=0.021;光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1.63;光学总长度TTL、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以及光学镜片组2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TTL/H/FOV=0.0249;第一透镜2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2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R1-R2)=1.8735;第六透镜2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六透镜2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之间满足(R11+R12)/(R11-R12)=0.9362;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23与第二透镜22在光轴上的厚度T2之间满足(G12+G23)/T2=4.2975。
实施例3
如图1-图3所示,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为球面镜片;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为非球面镜片;第六透镜2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为非球面镜片;第一透镜21至第六透镜26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光学镜片组2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11°。
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第四透镜24与第五透镜25之间、第五透镜25与第六透镜26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第三透镜23与第四透镜24之间设置有隔圈3,隔圈3左端与第三透镜23端面相抵,隔圈3右端与遮光麦拉片4相抵,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
表7示出了实施例3的光学镜片组2的各透镜的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折射率Nd、阿贝数Vd、焦距F、材质,其中曲率半径R、厚度T、间隙G及焦距F的单位均为毫米(mm)。
表7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81
各镜面的偶次非球面矢高公式限定如下: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82
其中,Z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离非球面定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k为圆锥系数;r为光学面上点距离光轴的距离;α1、α2、α3、α4、α5、α6、α7均为高次项系数。
表8示出了用于本实施例中的非球面透镜表面S3-S12的圆锥系数k及各高次项系数。
表8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191
下表9给出了本实施例的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即,最后一个透镜第六透镜26的像侧面S13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总长度TTL(即,从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中心至成像面IMA的轴上距离)、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EFL及光焦FNO。
表9
EFL(mm) 1.29 D(mm) 12.78
BFL(mm) 2.03 FOV(°) 211
TTL(mm) 15.2 FNO 2.0
H(mm) 2.9
在本实施例中,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BFL/TTL=0.134;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S1的最大通光口径D以及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D/H/FOV=0.021;光学总长度TTL与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1.78;光学总长度TTL、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FOV以及光学镜片组2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H之间满足TTL/H/FOV=0.0248;第一透镜2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与第一透镜2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2之间满足(R1+R2)/(R1-R2)=1.8636;第六透镜2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1与第六透镜2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之间满足(R11+R12)/(R11-R12)=0.9362;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G23与第二透镜22在光轴上的厚度T2之间满足(G12+G23)/T2=4.4843。
综上,实施例1至实施例3分别满足以下表10所示的关系。
表10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201
Figure BDA0002515131100000211
图4为光学镜片组2的光路图。图5是本发明的MTF(调至光学传递函数)的值,MTF的值用来评价镜头的成像清晰状况,取值范围为0~1,MTF曲线代表镜头的成像清晰能力,对图像的还原能力。从图5可以看出,各视场的MTF曲线密集,表示该车载镜头在整个成像面IMA上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成像色差相对均匀,能够在整个成像面上高品质清晰的成像,且全视场角像质较为均匀。
图6为本发明的相对照度图,图中横坐标表示镜头的视场范围,纵坐标表示镜头照度值,取值范围为0~1。从图中可以看出中间视场与边缘视场,照度值很高且差异值较小,表示该车载镜头在整个成像面IMA上具有很高的亮度且中心范围与边缘范围亮度一致性好。像面整体照度均匀,避免了镜头周边较暗的缺点,夜晚成像质量较高。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载镜头,包括镜头壳体(1)及设于所述镜头壳体(1)内的光学镜片组(2),所述光学镜片组(2)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21)、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和第六透镜(26),每一透镜具有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镜(21)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为凸面,像侧面为凹面;
所述第二透镜(22)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23)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四透镜(24)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五透镜(25)具有负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凹面;
所述第六透镜(26)具有正光焦度,其物侧面和像侧面均为凸面;
所述第一透镜(21)至所述第六透镜(26)中的任两个透镜之间彼此分离;
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视场角范围设置为201°≤FOV ≤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21)设置为球面镜片,所述第二透镜(22)、第三透镜(23)、第四透镜(24)、第五透镜(25)及第六透镜(26)均设置为非球面镜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22)与所述第三透镜(23)之间、所述第三透镜(23)与所述第四透镜(24)之间、所述第四透镜(24)与所述第五透镜(25)之间、所述第五透镜(25)与所述第六透镜(26)之间均设置有遮光麦拉片(4),所述遮光麦拉片(4)的中心开设有供光线穿过的通光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23)与所述第四透镜(24)之间设置有隔圈(3),所述隔圈(3)内壁设置有导光角(3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后焦BFL与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之间满足条件式:0.12≤BFL/TTL≤0.1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满足以下条件式:0.020≤D/H/FOV≤0.023;
其中,D为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所述第一透镜(21)的物侧面的最大通光口径;
H为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最大视场角所对应的像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光学总长度TTL与所述光学镜片组(2)的有效焦距满足以下条件式:TTL/EFL≤12.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满足以下条件式:0.023≤TTL/H/FOV≤0.02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满足以下条件式:1.84≤(R1+R2)/(R1-R2) ≤2.06;0.92≤(R11+R12)/(R11-R12) ≤0.94;
其中,R1为第一透镜(21)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2为第一透镜(21)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R11为第六透镜(26)物侧面的曲率半径;
R12为第六透镜(26)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片组(2)满足以下条件式:4.1≤(G12+G23)/T2 ≤4.5
其中,G12表示第一透镜(21)与第二透镜(22)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
G23表示第二透镜(22)与第三透镜(23)之间在光轴上的空间间隙宽度;
T2表示第二透镜(22)在光轴上的厚度。
CN202010473711.6A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车载镜头 Pending CN11153814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3711.6A CN111538143A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车载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73711.6A CN111538143A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车载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38143A true CN111538143A (zh) 2020-08-14

Family

ID=71976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73711.6A Pending CN111538143A (zh) 2020-05-29 2020-05-29 一种车载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3814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5787A (zh) * 2020-08-25 2020-11-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65787A (zh) * 2020-08-25 2020-11-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99850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3156627A (zh) 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17086051A1 (ja) 撮像レンズ
CN115128769B (zh) 光学镜头
CN113625423A (zh)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835184A (zh)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CN113625426A (zh) 光学系统、镜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2965205A (zh) 成像透镜组、摄像模组、电子设备以及汽车
CN115128771A (zh) 光学镜头
CN115079384A (zh) 光学镜头
CN115128770A (zh) 光学镜头
CN109491056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1239962B (zh) 光学镜头及成像设备
CN114415347A (zh) 光学镜头
CN112285884B (zh) 1.14mm超广角光学系统及其成像方法
CN115826204A (zh) 成像透镜组及摄像模组
CN115097615B (zh) 光学镜头
CN111538143A (zh) 一种车载镜头
CN114415345B (zh) 光学镜头
CN108061960B (zh) 一种车载流媒体摄像头的镜头
CN212229314U (zh) 一种车载镜头
CN211454081U (zh) 一种2.8mm广角光学系统
CN116203699A (zh)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CN110412717B (zh) 光学镜头
CN114488468A (zh)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