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3703A -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 Google Patents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3703A
CN111503703A CN202010313502.5A CN202010313502A CN111503703A CN 111503703 A CN111503703 A CN 111503703A CN 202010313502 A CN202010313502 A CN 202010313502A CN 111503703 A CN111503703 A CN 1115037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condensing device
heat supply
supply network
electric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135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03703B (zh
Inventor
王建勋
秦万阔
张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oneng Longyuan Lant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uodian Blue Sky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uodian Blue Sky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uodian Blue Sky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1350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370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3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03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3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0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1/00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 F01K11/02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gines being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boilers or condensers the engines being 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0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f multiple-expansion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16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being only of turbin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19/00Details
    • F24D19/1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4D19/100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 F24D19/10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 F24D19/101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water heating systems for central heating using a valve o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BSTEAM OR VAPOUR CONDENSERS
    • F28B9/00Auxiliary system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 F28B9/08Auxiliary system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collecting and removing condens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热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包括第一凝汽装置和第二凝汽装置,二者的汽侧入口均与低压缸的排汽口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与热网水循环回水管连通,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与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通过液位水泵连通,以保持二者液位一致。供热方法为,低压缸排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一凝汽装置中对热网水循环回水进行加热,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二凝汽装置中被主机水循环供水冷凝。如此,满足了热电厂在接带有限供热面积及较少热网水循环回水量条件下的高背压供热改造需求,能够将低压缸部分排汽利用,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机组经济性。

Description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热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背景技术
经过高背压供热技术改造后的机组按“以热定电”模式运行,改造效果受环境温度、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供热面积等的影响。为保证机组安全、可靠的运行,必须保证供热期间低压缸排汽余热被热网水循环回水全部吸收。凝汽装置出口水温受凝汽装置端差、回水温度及热网水循环水量的限制,凝汽装置端差是设备固有属性,回水温度一般不受厂内控制,因此凝汽装置的换热量将主要取决于热网水循环水量。此项供热技术的客观条件是有足够的供热面积和一定量的热网水循环水量来带走低压缸排汽的汽化潜热,保证经过高背压供热技术改造后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然而,冷端余热量大,而电厂接带有限的供热面积及相对较少的热网水循环水量制约了高背压供热技术的推广,换言之,一些供热面积小、热网水循环水量少的工况不能使用高背压供热技术,而常规供热技术又存在经济性差、余热浪费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其解决了接带的供热面积小、热网水循环水量少的工况无法使用高背压供热技术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包括:低压缸排汽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一凝汽装置中对热网水循环回水进行加热,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二凝汽装置中被主机水循环供水冷凝,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其中,第一凝汽装置的背压大于第二凝汽装置的背压,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与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连通,液位高的热井中的凝结水进入液位低的热井中,使得两个热井中的液位保持一致。
根据本发明,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被加热,经第一凝汽装置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主机水循环供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第二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进行换热;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热网水循环回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被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被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加热,加热后的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加热后的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冷凝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被加热,经第一凝汽装置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被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做功后形成的背压机排汽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背压机排汽在尖峰加热器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热网水循环回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被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被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凝结水加热,加热后的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加热后的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被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做功后形成的背压机排汽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背压机排汽在尖峰加热器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其中,第一设定范围小于第二设定范围。
根据本发明,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第一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和第二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疏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第一部分疏水和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第一凝汽装置排出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排出的凝结水混合后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疏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第一部分疏水和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根据本发明,利用第一水环真空泵和/或第一罗茨真空泵对第一凝汽装置抽真空;利用第二水环真空泵和/或第二罗茨真空泵同时对第二凝汽装置抽真空;第一凝汽装置和第二凝汽装置的抽真空工作独立。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上述任一项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的热电联产机组,包括低压缸、第一凝汽装置、第二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管、主机水循环供水管,第一凝汽装置和第二凝汽装置设置为运行时第一凝汽装置的背压能够大于第二凝汽装置的背压;第一凝汽装置和第二凝汽装置的汽侧入口均与低压缸的排汽口;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与热网水循环回水管连通;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与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通过连通管连通,在连通管上设置液位水泵,以保持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与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液位一致。
根据本发明,还包括凝结水换热器、中压缸、背压机、附加发电机、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供水管、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和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入口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与热网水循环回水管和主机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出口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尖峰加热器的水侧入口和热网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中压缸的排汽口与低压缸的蒸汽入口和背压机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背压机与附加发电机连接;背压机的排汽口与尖峰加热器的汽侧入口连通;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出口和尖峰加热器的水侧入口与热网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的汽侧出口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出口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可选择的连通。
根据本发明,还包括凝结水精处理装置;控制器控制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的入口与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出口、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主机水循环供水管与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和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流量可调的连通;控制器控制热网水循环回水管与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和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流量可调的连通;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的汽侧出口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流量可调的连通。
根据本发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通过凝结水泵和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热网水循环回水管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主机水循环供水管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出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可选择的连通,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热网循环泵、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尖峰加热器的水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尖峰加热器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热网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连通,在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上游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的下游连通有尖峰加热器旁路,在尖峰加热器旁路上设有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带有供热蝶阀的管路与低压缸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中压缸的排汽口通过带有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抽汽电动阀、抽汽流量孔板、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的管路与背压机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的管路可选择地连通至热网循环泵的上游;尖峰加热器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的管路与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尖峰加热器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的管路与第二凝汽装置的喉部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可选择的连通;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的热侧出口可选择的连通,在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的上游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的下游之间连通有带有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的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第二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热网水循环回水管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热网水循环回水管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和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与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的开关状态相反;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与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的开关状态相反;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与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的开关状态相反或同关;控制器控制供热蝶阀、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的开关和开度;控制器控制热网循环泵、凝结水泵的启停;控制器控制抽汽止回阀、抽汽快关阀、抽汽电动阀的开关。
根据本发明,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和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还通过带有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的液位水泵旁路可选择的连通;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和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同开同关;控制器控制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的开关。
根据本发明,还包括第一抽真空系统和第二抽真空系统;第一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一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一支管,第一主管的入口与第一凝汽装置连通,第一支管的入口与第一主管的出口连通,第一主管上设置第一抽真空总阀,在一个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水环真空泵和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在另一个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第二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二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二支管,第二主管的入口与第二凝汽装置连通,第二支管的入口与第二主管的出口连通,第二主管上设置第二抽真空总阀,在一个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水环真空泵和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在另一个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二罗茨真空泵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控制阀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第二抽真空总阀、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的开关。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通过实施背压高的第一凝汽装置和背压低的第二凝汽装置,可根据外网的供热需求,利用低压缸排汽供热,克服了传统意义的高背压供热技术对供热面积和热网水循环水量的苛刻要求,满足了热电厂在接带有限供热面积及相对较少的热网水循环水量条件下的高背压供热改造需求,能够将低压缸部分排汽利用,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机组经济性。同时利用液位水泵平衡两个凝汽装置的热井中的液位,保证机组和供热的运行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热电联产机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热电联产机组在执行供热模式一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热电联产机组在执行供热模式二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热电联产机组在执行供热模式三时的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热电联产机组在执行供热模式四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高压缸;2:中压缸;3:低压缸;4:背压机;5:发电机;6:附加发电机;7:尖峰加热器;8热网循环泵;9a:第一凝汽装置;9b:第二凝汽装置;10:凝结水泵;11:凝结水换热器;12:液位水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15:第一罗茨真空泵;16:第二罗茨真空泵;17:第二凝汽装置的热井;18:第一凝汽装置的热井;19: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20:供热蝶阀;21:抽汽止回阀;22、抽汽快关阀;23:抽汽电动阀;24:抽汽流量孔板;25: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6: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7: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8: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9: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30: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1: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3: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6: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7: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8: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9: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40: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1: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2: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6:第一抽真空总阀;47:第二抽真空总阀;48: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9: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50: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1: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2: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3:主机水循环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参照图1,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产机组包括高压缸1、中压缸2、低压缸3、背压机4、发电机5、附加发电机6、尖峰加热器7、第一凝汽装置9a、第二凝汽装置9b、凝结水换热器11、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凝结水精处理装置(图中未示出)、第一抽真空系统、第二抽真空系统和控制器。
高压缸1的排汽口与中压缸2的蒸汽入口连通,高压缸排汽经过高压缸1的排汽口、中压缸2的蒸汽入口进入中压缸2做功。
中压缸2的排汽口通过带有供热蝶阀20的管路与低压缸3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当供热蝶阀20打开时,中压缸排汽进入低压缸3做功。同时,中压缸2的排汽口通过带有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抽汽流量孔板24、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的管路与背压机4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其中,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抽汽流量孔板24、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沿由中压缸2的排汽口指向背压机4的蒸汽入口的方向依次布置,当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和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均打开时,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4做功。由此,通过供热蝶阀20和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的开关/开度来控制中压缸排汽从中压缸2的排汽口出来后是全部进入低压缸3的蒸汽入口,还是部分进入低压缸3的蒸汽入口同时部分进入背压机4的蒸汽入口,以及在后者状态时中压缸排汽的分配比例。
背压机4与附加发电机6连接,进入背压机4的中压缸蒸汽在背压机4中做功,以带动附加发电机6发电。
背压机4的排汽口与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入口通过管路连通,背压机排汽通过该管路进入尖峰加热器7,作为尖峰加热器7中的热源。
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可以由同一凝汽装置中分成的两个空间形成,也可以是两个凝汽装置分别形成的。
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汽侧入口均与低压缸3的排汽口连通,以接收低压缸排汽。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设置为运行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背压能够大于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以实现第二凝汽装置9b能够以常规背压运行而第一凝汽装置9a能够以高背压运行。
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的管路与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同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的管路可选择地连通至热网循环泵8的上游,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为同开同关,当二者同开时,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低压缸排汽加热,被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排出第一凝汽装置9a。其中,本文所提及的“同开同关”,指的是同一供热模式中的状态,非阀门开关操作动作的顺序。
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和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为同开同关,当二者同开时,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冷却低压缸排汽,主机水循环供水从第一凝汽装置9a排出送至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和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是在冬季供热的时候关闭,主机水循环供水不流入第一凝汽装置9a中。在夏季时,这两个阀门才打开,用主机水循环供水来替代热网水循环回水去冷凝第一凝汽装置9a中的低压缸排汽。
热网循环泵8设置在连通于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和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的管路上,尖峰加热器旁路连通于热网水循环供水管路52,并且尖峰加热器旁路上设有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当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打开且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关闭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与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连通,当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打开且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关闭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与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连通。由此,通过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的开关,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路53、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和热网水循环供水管路52可选择的连通。
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同开同关,当二者同开时,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中去冷凝低压缸排汽,主机水循环供水从第二凝汽装置9b排出送至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在冬季供热期和夏季非供热季均打开。
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的管路与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当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打开时,尖峰加热器7中背压机排汽形成的疏水进入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冷凝水混合。
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的管路与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当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打开时,尖峰加热器7中背压机排汽形成的疏水进入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被主机水循环供水冷却。
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通过连通管连通,在该连通管上设置液位水泵12,以保持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液位一致。当然,本实施例中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之间还通过带有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19的液位水泵旁路可选择的连通,即在不需要液位水泵12时利用液位水泵旁路将液位水泵12短路。
同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通过凝结水泵10和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即当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打开和凝结水泵10运行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混合后经过凝结水泵10送至凝结水换热器11。
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可选择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同开同关,当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打开时,凝结水换热器11中降温的凝结水被输送至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凝结水精处理装置能够把凝结水里的杂质去除掉,凝结水精处理装置里的填料对凝结水的温度有要求,一般不超过60℃,最高不超过80℃。
在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上游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的下游之间连通有带有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的凝结水换热器旁路。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与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开关状态相反,在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关闭,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打开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直接进入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与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出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热网循环泵8、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的管路可选择的连通。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的管路与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同开同关,在二者打开时,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被加热,被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通过热网循环泵8送至尖峰加热器7或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
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管路与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可选择的连通。有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同开同关,在二者同开时,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7被再次加热。
在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的上游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下游连通上述带有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的尖峰加热器旁路。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与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开关状态相反,在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关闭,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打开时,尖峰加热器7被短路,经过第一凝汽装置9a加热的热网水循环回水直接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
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出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同开同关,二者同开时,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与其中的凝结水换热,被加热后的主机水循环供水排出凝结水换热器11。并且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与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开关状态相反或同关,由此,主机水循环供水和热网水循环回水中的一个在凝结水换热器11中冷却两个凝汽装置排出的凝结水,以使得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后续精处理要求。
第一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一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一支管,第一主管的入口与第一凝汽装置9a连通,第一支管的入口与第一主管的出口连通,第一主管上设置第一抽真空总阀46,在一个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水环真空泵13和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位于第一抽真空总阀46和第一水环真空泵13之间),在另一个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位于第一抽真空总阀46和第一罗茨真空泵15之间)。
第二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二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二支管,第二主管的入口与第二凝汽装置9b连通,第二支管的入口与第二主管的出口连通,第二主管上设置第二抽真空总阀47,在一个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水环真空泵14和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位于第二抽真空总阀47和第二水环真空泵14之间),在另一个第二管路上设有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位于第二抽真空总阀47和第二罗茨真空泵16之间)。
控制器与上述各个阀、阀门、隔离门以及电控设备等连接,控制它们的动作,例如开关、开度(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提及的“同开同关”指的是开关状态相同,并非限定所涉及的阀门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在打开状态时,也可以是开度可调的。
参照图1至图5,如下描述利用上述热电联产机组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在供热期:
低压缸转子采用高背压低压转子。控制器控制供热蝶阀20打开,低压缸排汽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
控制器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46、第一水环真空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打开,对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
控制器控制第二抽真空总阀47、第二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打开,对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由此,上述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抽真空工作独立。
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和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打开,热网水循环回水从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进入到第一凝汽装置9a被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加热,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从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排出,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凝结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
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打开,主机水循环供水从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进入到第二凝汽装置9b去冷凝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升温后的主机水循环供水从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出口排出,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
其中,控制器控制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19关闭,控制液位水泵12开启,第一凝汽装置9a的背压大于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优选二者差值为5-20kPa),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连通,液位高的热井中的凝结水进入液位低的热井中,使得两个热井中的液位保持一致,即至少一个热井中是混合有另一热井中的凝结水的。
而根据供热需求大小和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高低,可进一步将供热期分为下面四种供热模式。
参照图2,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采用如下供热模式一:
控制器根据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差,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46打开,控制第一水环真空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同时控制第二抽真空总阀47打开,控制第二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关闭,如此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都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打开,如此经第一凝汽装置9a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直接进入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打开,如此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输出的主机水循环供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从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入口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中去冷凝低压缸排汽,第二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从凝结水换热器11的水侧入口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中去冷却混合后的凝结水。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泵10开启,控制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打开,控制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关闭,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混合后经过凝结水泵10送至凝结水换热器11中,并在其中与主机水循环供水进行换热。降温后的凝结水进入精处理装置。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打开,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中去冷凝低压缸排汽后和通过凝结水换热器11的主机水循环供水共同送至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
其中,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的开度,从而控制满足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和第二凝汽装置低压缸排汽全部被冷凝。
参照图1和图2,上述未提及的阀门为关闭状态。
参照图3,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执行如下供热模式二:
控制器根据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差,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46打开,控制第一水环真空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同时控制第二抽真空总阀47打开,控制第二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打开,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输出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其中的低压缸排汽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其中,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的开度,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因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低,热网水循环回水的一部分能够吸收低压缸排汽的余热,热网水循环回水的另一部分则能够满足凝结水冷却器换热要求,所以将热网水循环回水可以分成两部分。
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热网循环泵8打开,如此经第一凝汽装置9a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直接经过热网循环泵8送至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和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打开,主机水循环供水在第二凝汽装置9b中冷凝低压缸排汽后升温,升温后进入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泵10开启、控制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打开,控制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关闭,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混合后经过凝结水泵10送至凝结水换热器11中,并在其中被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冷却。降温后的凝结水进入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混合后直接经过热网循环水泵8进入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参照图1和图3,上述未提及的阀门为关闭状态。
参照图4,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第一设定范围小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执行如下供热模式三:
控制器根据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差,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46打开,控制第一水环真空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同时控制第二抽真空总阀47打开,控制第二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关闭,如此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都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打开,同时控制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关闭,此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输出的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7。
控制器控制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打开,由此中压缸排汽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压缸排汽进入低压缸,第二部分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4,背压机4做功带动附加发电机6发电,同时形成背压机排汽进入尖峰加热器7加热热网水循环回水,由此,背压机排汽对热网水循环回水进行了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被送至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用于供热。
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高,所以热网水循环回水全部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去冷凝背压较高的排汽,从而热网水循环回水被第一凝汽装置9a中背压较高的排汽加热。
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打开,背压机排汽在尖峰加热器7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
其中,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均打开时,疏水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被冷却后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此时,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的开度,以将第一部分疏水和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第一凝汽装置9a排出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9b排出的凝结水混合后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打开,主机水循环供水在第二凝汽装置9b中冷凝低压缸排汽,然后进入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泵10开启、控制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打开,控制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和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关闭,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混合后经过凝结水泵10直接送至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参照图1和图4,未提及的阀门处于关闭状态。
参照图5,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执行如下供热模式四:
控制器根据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差,控制第一抽真空总阀46打开,控制第一水环真空泵13、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同时控制第二抽真空总阀47打开,控制第二水环真空泵14、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全部或部分打开,对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控制器控制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打开,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输出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其中的低压缸排汽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
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打开,同时控制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关闭,此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输出的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7。
控制器控制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打开,由此中压缸排汽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压缸排汽进入低压缸,第二部分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4,背压机4做功带动附加发电机6发电,同时形成背压机排汽进入尖峰加热器7加热热网水循环回水,由此,背压机排汽对热网水循环回水进行了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被送至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用于供热。
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中的任一个或两个打开,背压机排汽在尖峰加热器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
其中,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均打开时,疏水被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此时,控制器控制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和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的开度,以将第一部分疏水和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凝结水换热器11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控制器控制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打开,主机水循环供水在第二凝汽装置9b中冷凝低压缸排汽,然后进入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
控制器控制凝结水泵10开启,控制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和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打开,控制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关闭,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混合后经过凝结水泵10送至凝结水换热器11中,被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冷却。降温后的凝结水进入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升温后进入尖峰加热器7被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被送至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3,用于供热。本实施例中,通过凝结水换热器11一次加热的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通过第一凝汽装置9a一次加热的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是混合后通过热网循环水泵8送至尖峰加热器7的。
由此,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低,所以热网水循环回水先被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被其中的低压缸排汽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去冷却凝结水,然后混合后再一起被背压机排汽二次加热,使得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达到供热需求。
除此之外,在非供热期,可使得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以相同背压运行,打开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19、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和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使得第一凝汽装置9a也以主机水循环回水作为低压缸排汽冷凝水。低压缸采用原机组低压转子,中压缸排汽进入低压缸做功,排汽参数恢复到正常水平,即汽轮机恢复原纯凝方式运行。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热电联产机组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第一、能够拓宽高背压供热技术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高背压供热技术的适应性。具体而言在接带供热面积有限以及热网水循环回水量不大的情况下,通过实施高背压运行的第一凝汽装置9a(用温度提高了的排汽去加热热网水循环回水,相当于废热利用,增加了循环热效率,增强了能量利用效率)和正常背压运行的第二凝汽装置9b(采用原主机水循环供水作为低压缸排汽冷却水),可以根据外网的供热需求,利用低压缸排汽供热,克服了传统意义的高背压供热技术对供热面积和热网水循环回水量的苛刻要求。综上,供热非严寒期(供热模式一和供热模式二)和严寒期(供热模式三和供热模式四)不同的供热运行模式,满足了热电厂在接带有限供热面积及相对较少的热网水循环回水量条件下的高背压供热改造需求,能够将低压缸部分排汽利用,减少了冷源损失,提高了机组经济性。
第二、由于第一凝汽装置9a的背压比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高,运行时会导致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进汽量不同,从而导致两侧的凝结水量不同,则两侧热井的液位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液位水泵12来调节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的液位,液位水泵12可以采用变频调节,当两侧热井中的液位存在高度差时,增加频率直至液位平衡,反之亦然,保证机组和供热的运行安全。同时设置了旁路以便在非供热期内系统恢复原正常运行方式。
第三、低压缸的背压设计受到低压缸本体结构以及机组运行安全等因素的制约,不能无限制的提高,对应的排汽温度也不能无限制的提高,在供热严寒期,低压缸排汽供热不能满足热用户的需求时,可以通过增设背压机,利用增设背压机的排汽作为尖峰加热热源,背压机排汽参数根据供热需求温度进行设计,使其与供热负荷需求的参数匹配,从而避免了高品位能的损失,提高了机组的效率。综上,基于第一凝汽装置9a高背压初步加热和背压机排汽尖峰加热的设计,可以改进能源的合理分级利用,降低尖峰加热的中压缸排汽抽汽参数,使背压机排汽参数与供热参数相匹配,既满足了热用户的要求,又减少了中压缸排汽抽汽直接去尖峰加热因参数不匹配造成的损失。同时,驱动附加发电机6做功,减少了厂用电率。此外,可根据发电负荷和供热负荷的不同调度要求,调节进入背压机的中压缸排汽流量,根据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采取不同的供热运行模式,满足外网对供热负荷的需求,从而提高机组的经济性。
第四、尖峰加热器排出的疏水可考虑分为一路或两路,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主要是为了与第二凝汽装置9b中的换热管里的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从而被继续冷却,而第一凝汽装置9a中水侧流入的是热网水循环回水,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比主机水循环供水温度高,冷却疏水的能力不如主机水循环供水。因此,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排出的凝结水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排出的凝结水混合后的温度能够达到精处理装置对温度的要求为目的,调整尖峰加热器排出的疏水的去向,如果疏水全部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能够达到上述目的,则疏水全部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此时,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排出的凝结水包含本身在第一凝汽装置9a中冷凝低压缸排汽形成的凝结水以及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的尖峰加热器疏水;如果疏水全部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则需要将一部分或全部疏水送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进行冷却。如果一部分或全部疏水进入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系统中可以不设置凝结水换热器。
第五、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水可分别来自两路:①当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比较低,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对凝结水进行冷却,另一部分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能够全部吸收第一凝汽装置9a中低压缸排汽的余热,减少热量损失,提高机组的热经济性。②当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比较高,如果用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去冷却凝结水,剩余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网水循环回水不能全部吸收第一凝汽装置9a中低压缸排汽的余热,此工况下则可以用主机水循环供水对凝结水换热器11中的凝结水进行冷却,从而保证热网水循环回水流量全部进入第一凝汽装置9a,从而能够完成吸收第一凝汽装置9a中低压缸排汽的余热。
第六、第一抽真空系统和第二抽真空系统的独立设计以及水环真空本和罗茨真空泵的并联设计,增强了第一凝汽装置9a和第二凝汽装置9b的抽真空能力,改善了第一凝汽装置9a高背压运行时排汽换热效果,并且对于背压控制有好处。
以下举例本实施例的热电联产机组和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可进行的实际应用举例:
案例:某电厂350MW等级热电联产机组,在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前,采用中压缸排汽抽汽直接对外供热,设计供热负荷为308MW,供热指标41W/m2折算,供热面积为750万m2
改造前,额定主蒸汽流量下:在供热非严寒期,机组发电负荷为300.64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180.2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180.2MW,排汽供热负荷为0MW,机组的发电热耗率为6745.39kJ/kWh,机组的发电煤耗率253.09g/kWh,1GJ供热量煤耗21.72kg/GJ。
改造前,额定主蒸汽流量下:在供热严寒期,机组发电负荷为267.89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308.1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308.1MW,排汽供热负荷为0MW,机组的发电热耗率为5851.4kJ/kWh,机组的发电煤耗率219.55g/kWh,1GJ供热量煤耗21.13kg/GJ。
1)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配10MW背压机发电机组,当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为55℃,额定主蒸汽流量下:
在供热非严寒期,无需尖峰加热即可满足热用户的需要,则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对外供热即可,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高,因此热网水循环回水考虑为一路:按照供热模式一运行,在此工况下,机组发电负荷为321.86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178.13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0MW,排汽供热负荷为178.13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237.27g/kWh,1GJ供热量煤耗12.52kg/GJ。
在供热严寒期,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直接供热不能满足热用户的要求,需要尖峰再次加热才能满足热用户的需要,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高,因此热网水循环回水考虑为一路:按照供热模式三运行,在此工况下,机组发电负荷为289.82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309.69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131.57MW,排汽供热负荷为178.13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192.39g/kWh,1GJ供热量煤耗11.64kg/GJ。
2)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配10MW背压机发电机组,当热网回水温度为45℃,额定主蒸汽流量下:
在供热非严寒期,无需尖峰加热即可满足热用户的需要,则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对外供热即可,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低,因此热网水循环回水可以考虑为两路:按照供热模式二运行,在此工况下,机组发电负荷为322.22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178.37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0MW,排汽供热负荷为178.37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236.89g/kWh,1GJ供热量煤耗12.35kg/GJ。
在供热严寒期,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直接供热不能满足热用户的要求,需要尖峰再次加热才能满足热用户的需要,由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较低,因此热网水循环回水可以考虑为两路:按照供热模式四运行,在此工况下,机组发电负荷为294.83MW,机组总供热负荷为309.14MW,其中抽汽供热负荷为131.01MW,排汽供热负荷为178.13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191.03g/kWh,1GJ供热量煤耗10.99kg/GJ。
综合上述案例可知,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当回水温度为55℃时,在供热非严寒期,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直接供热即可满足热用户的要求,在供热质量不变的条件下,机组发电负荷增加了21.22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降低了15.96g/kWh,1GJ供热量煤耗降低了9.2kg/GJ。
综合上述案例可知,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当回水温度为55℃时,在供热严寒期,通过第一凝汽装置高背压排汽直接供热不能满足热用户的要求,需要尖峰加热才能满足热用户的需要,在供热质量不变的条件下,总发电负荷增加了21.93MW,机组的发电煤耗率降低了27.16g/kWh,1GJ供热量煤耗降低了9.49kg/GJ。
综合上述案例可知,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当回水温度为45℃时,在供热质量不变的条件下,机组的发电煤耗率和1GJ供热量煤耗都低于回水温度为55℃时工况下的发电煤耗率和1GJ供热量煤耗,这是由于在热网水循环回水较低时,热网水循环回水分为两路,凝汽装置热井中的凝结水热量也被热网水循环回水吸收了。因此无论供热非严寒期还是严寒期,经过上述实施例的改造后,发电煤耗率以及1GJ供热量煤耗都大幅下降,提高了机组供热经济性,该项技术前景宽阔。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改动、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低压缸排汽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一凝汽装置(9a)中对热网水循环回水进行加热,所述第一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
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在第二凝汽装置(9b)中被主机水循环供水冷凝,所述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冷凝后形成的凝结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
其中,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背压大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连通,液位高的热井中的凝结水进入液位低的热井中,使得两个热井中的液位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经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主机水循环供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第二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进行换热;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热网水循环回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被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加热,加热后的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加热后的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作为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冷凝所述第二部分低压缸排汽;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全部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经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7)被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4)做功后形成的背压机排汽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
所述背压机排汽在所述尖峰加热器(7)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热网水循环回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被加热,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凝结水换热器(11)被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的凝结水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凝结水加热,加热后的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加热后的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进入尖峰加热器(7)被中压缸排汽进入背压机(4)做功后形成的背压机排汽再次加热,再次加热后的热网水循环回水形成热网水循环供水用于供热;
全部主机水循环供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
所述背压机排汽在所述尖峰加热器(7)中冷凝形成的疏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和/或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
其中,所述第一设定范围小于所述第二设定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所述第一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和所述第二部分主机水循环供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一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所述第一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和所述第二部分热网水循环回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大于等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所述疏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所述第一部分疏水和所述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排出的凝结水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排出的凝结水混合后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当供热需求位于第二设定范围且热网水循环回水的温度小于热网水循环回水温度设定值时:
所述疏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疏水进入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中与其中的凝结水混合,第二部分疏水进入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与主机水循环供水换热,所述第一部分疏水和所述第二部分疏水的分配比例调节至使得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排出的凝结水的温度满足凝结水精处理温度要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第一水环真空泵(13)和/或第一罗茨真空泵(15)对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抽真空;
利用第二水环真空泵(14)和/或第二罗茨真空泵(16)同时对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抽真空;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抽真空工作独立。
5.一种用于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低压缸(3)、第一凝汽装置(9a)、第二凝汽装置(9b)、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设置为运行时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背压能够大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背压;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汽侧入口均与所述低压缸(3)的排汽口连通;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与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连通;
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入口与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连通;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通过连通管连通,在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液位水泵(12),以保持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中的液位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凝结水换热器(11)、中压缸(2)、背压机(4)、附加发电机(6)、尖峰加热器(7)、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和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入口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与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和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出口与所述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和所述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中压缸(2)的排汽口与所述低压缸(3)的蒸汽入口和所述背压机(4)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背压机(4)与所述附加发电机(6)连接;
所述背压机(4)的排汽口与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入口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和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与所述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出口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凝结水精处理装置;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的入口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入口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和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流量可调的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通过凝结水泵(10)和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管路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的管路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的管路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出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的管路与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热网循环泵(8)、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的管路与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入口可选择的连通,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管路与所述热网水循环供水管(52)可选择的连通,在所述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的上游和所述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下游连通有尖峰加热器旁路,在所述尖峰加热器旁路上设有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
所述中压缸(2)的排汽口通过带有供热蝶阀(20)的管路与所述低压缸(3)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中压缸(2)的排汽口通过带有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抽汽电动阀(23)、抽汽流量孔板(24)、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的管路与所述背压机(4)的蒸汽入口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的管路可选择地连通至所述热网循环泵(8)的上游;
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的管路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尖峰加热器(7)的汽侧出口通过带有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的管路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喉部可选择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的管路与所述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凝结水精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的管路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热侧出口可选择的连通,在所述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上游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的下游之间连通有带有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的凝结水换热器旁路;
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的管路与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的管路与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通过带有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的管路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11)的冷侧入口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热网水循环回水管(50)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的管路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可选择的且流量可调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出水电动阀门(36)和所述第一凝汽装置热网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5)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3)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1)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旁路电动阀门(39)与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出水电动阀门(38)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凝结水进水电动阀门(37)的开关状态相反;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尖峰加热器旁路电动阀门(28)与所述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26)和所述尖峰加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27)的开关状态相反;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8)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主机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9)与所述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进口电动阀门(41)和所述凝结水换热器热网水循环水出口电动阀门(40)的开关状态相反或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供热蝶阀(20)、所述背压机进汽电动调节门(25)、所述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一凝汽装置热井电动调节门(29)、所述尖峰加热器疏水至第二凝汽装置喉部电动调节门(30)的开关和开度;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热网循环泵(8)、所述凝结水泵(10)的启停;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抽汽止回阀(21)、抽汽快关阀(22)、所述抽汽电动阀(23)的开关。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入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的管路与所述主机水循环供水管(51)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水侧出口通过带有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的管路与所述主机水循环回水管(53)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的热井(18)和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的热井(17)还通过带有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19)的液位水泵旁路可选择的连通;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回水电动阀门(34)和所述第一凝汽装置主机水循环供水电动阀门(32)同开同关;
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液位水泵旁路电动门(19)的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电联产机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抽真空系统和第二抽真空系统;
所述第一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一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一支管,所述第一主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凝汽装置(9a)连通,所述第一支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一主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主管上设置第一抽真空总阀(46),在一个所述第一支路上设有第一水环真空泵(13)和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在另一个所述第一管路上设有所述第一罗茨真空泵(15)和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
所述第二抽真空系统包括第二主管和两个并联的第二支管,所述第二主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二凝汽装置(9b)连通,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与所述第二主管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主管上设置第二抽真空总阀(47),在一个所述第二支路上设有第二水环真空泵(14)和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在另一个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所述第二罗茨真空泵(16)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
所述控制阀控制所述第一抽真空总阀(46)、第一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2)、第一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4)、第二抽真空总阀(47)、第二水环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3)和第二罗茨真空泵进口隔离门(45)的开关。
CN202010313502.5A 2020-04-20 2020-04-20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Active CN1115037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13502.5A CN111503703B (zh) 2020-04-20 2020-04-20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13502.5A CN111503703B (zh) 2020-04-20 2020-04-20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703A true CN111503703A (zh) 2020-08-07
CN111503703B CN111503703B (zh) 2021-08-13

Family

ID=71876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13502.5A Active CN111503703B (zh) 2020-04-20 2020-04-20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370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7136A (zh) * 2021-07-29 2021-11-02 王玉龙 燃煤火电厂入炉煤热值在线实时检测方法、系统及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18663U (zh) * 2013-09-25 2014-04-02 虞滨 一种供热汽轮机组节能补水装置
CN204787891U (zh) * 2015-07-02 2015-11-18 德阳活力热能机电有限公司 热网尖峰凝汽器
CN205678654U (zh) * 2016-06-13 2016-11-09 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蒸汽发电系统的补水除氧装置
CN108800976A (zh) * 2018-02-26 2018-11-13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双背压供热机组的凝结水水位调节系统及方法
CN209605623U (zh) * 2018-10-09 2019-1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乏汽冷却系统及凝汽式透平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518663U (zh) * 2013-09-25 2014-04-02 虞滨 一种供热汽轮机组节能补水装置
CN204787891U (zh) * 2015-07-02 2015-11-18 德阳活力热能机电有限公司 热网尖峰凝汽器
CN205678654U (zh) * 2016-06-13 2016-11-09 大唐韩城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蒸汽发电系统的补水除氧装置
CN108800976A (zh) * 2018-02-26 2018-11-13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双背压供热机组的凝结水水位调节系统及方法
CN209605623U (zh) * 2018-10-09 2019-11-08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乏汽冷却系统及凝汽式透平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87136A (zh) * 2021-07-29 2021-11-02 王玉龙 燃煤火电厂入炉煤热值在线实时检测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3587136B (zh) * 2021-07-29 2024-05-17 王玉龙 燃煤火电厂入炉煤热值在线实时检测方法、系统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3703B (zh) 2021-08-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05741B (zh)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9579108A (zh) 一种用于空冷机组的高背压耦合大温差供热系统及运行方法
CN111365748B (zh)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供热系统
CN209688957U (zh) 热电解耦的高背压供热系统
CN101769552B (zh) 热电厂汽轮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暖系统
CN107859538A (zh) 一种用于凝抽背供热的热电联产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7813675U (zh) 一种用于凝抽背供热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10185510A (zh) 一种热电机组切除低压缸进汽耦合背压机梯级供热系统及调节方法
CN105927298A (zh) 一种高背压小汽机采暖抽汽供热系统
CN111503703B (zh)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方法及热电联产机组
CN207813676U (zh) 一种提高凝抽背供热安全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11005776B (zh) 基于低压缸光轴供热技术的供热方法及供热系统
CN110553301B (zh) 空冷机组供热方法及系统
CN212408812U (zh) 热电解耦系统
CN205840930U (zh) 一种高背压小汽机采暖抽汽供热系统
CN109751652B (zh) 300mw及以上等级湿冷机组高背压和热泵联合供热系统
CN114754401B (zh) 配置吸收式热泵和蒸汽引射器的热电联产系统及方法
WO2023029404A1 (zh) 一种可实现能量梯级回收利用的高效灵活供热发电系统
CN212566945U (zh) 热电联产机组
CN110553300B (zh) 用于湿冷机组的供热系统及方法
CN211854139U (zh) 基于汽轮机低压光轴技术的供热系统
CN111706898B (zh) 一种高背压供热改造后机组提升供热能力的方法
CN207813674U (zh) 用于凝抽背供热的凝结水系统
CN208564657U (zh) 一种发电机双出轴形式带供热的辅机统调动力源系统
CN208186478U (zh)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低温循环水供热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21

Address after: 16F, building 1, No. 16 yard, West Fourth Ring Road middl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Applicant after: GUODIAN LONGYU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6F, building 1, yard 16, West Fourth Ring Middle Road,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39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GUODIAN BLUE SKY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102200 room 5413, building 305, Guodian New Energy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future science city, Beiqijia Town, Changp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Guoneng Longyuan Lanti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16F, building 1, No. 16 yard, West Fourth Ring Road middl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100089

Patentee before: GUODIAN LONGYUAN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