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1350A -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 Google Patents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91350A
CN111491350A CN202010069339.2A CN202010069339A CN111491350A CN 111491350 A CN111491350 A CN 111491350A CN 202010069339 A CN202010069339 A CN 202010069339A CN 111491350 A CN111491350 A CN 111491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link
link control
data unit
traffic data
st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933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91350B (zh
Inventor
邱俊渊
郑静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Original Assignee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filed Critic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ITRI
Publication of CN111491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3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91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913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24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e.g. connectivity discovery or connectivity update
    • H04W40/248Connectivity information upda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4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ensuring sequence integrity, e.g. using sequence numb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2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Mod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flow during hand-off
    • H04W36/023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 H04W36/0235Buffering or recovering information during reselection by transmitting sequence numbers, e.g. SN status trans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在一个方面中,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由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使用,且包含:从集成接入和后端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响应于接收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以及将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将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告知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

Description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提供一种由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使用的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业务数据单元(service dataunit,SDU)传输方法,一种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以及一种使用所述方法的IAB节点。
背景技术
IAB节点通过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提供对网络的无线接入来充当第五代(Fifth Generation,5G)新空口(New Radio,NR)通信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中的基站。IAB节点通常将具有无线后端能力,通过所述无线后端能力,IAB将能够通过一或多个跳连接到网络。图1示出提供对UE 101的无线连接的RAN 100中的IAB节点A、IAB节点B以及IAB节点C的实例。IAB节点A通过无线后端链路与IAB节点B和IAB节点C通信,且通过光纤传送与网络通信。5G NR的IAB的益处可包含通过无线后端和中继链路对NR基地台的灵活性和密集采用,而不是按比例使传送网络密集。
IAB节点的部署将增强系统灵活性,这是由于IAB节点可通过进行以下程序来动态地实施拓扑适配机制:在例如堵塞或本地拥塞的不利情形下自动地重新配置后端网络而无需停止对UE的服务。IAB节点的多跳后端能力将提供比单一跳更长的IAB节点范围。由于IAB节点将在例如6千兆赫和高于6千兆赫的极高频率下传输,因此具有多跳后端能力将由于因高频信号衰减而导致的其受限范围而为有利的。
IAB节点可根据现有层2(L2)和层3(L3)中继体系结构来进行修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现行部署的系统所需的改变。图2示出通过包含IAB节点2、IAB节点1以及IAB宿主的IAB节点接入网络的UE的实例。如图2中所见,已将RLC上方的适配层(adaptation layer)作为新协议层(protocol layer)引入。适配层支持的功能可包含:识别用于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的UE承载;跨无线后端拓扑路由连接;由无线后端链路上的下行链路(downlink,DL)和上行链路(uplink,UL)的调度程序来加强服务品质(quality ofservice,QoS);将UE的用户平面PDU映射到后端RLC信道等。由适配层的标头携载的内容可包含UE承载特定标识符(identifier,ID)、UE特定ID、IAB节点或IAB宿主地址的路线ID、QoS信息等。
IAB节点可以逐跳方式(hop-by-hop)执行自动重传请求(automatic repeatrequest,ARQ)。针对RLC确认模式(acknowledgement mode,AM),ARQ沿接入和后端链路逐跳地进行且具有包含以下的特性:具有低重新传输时延、对于包丢失需要仅在一个链路上重新传输,以及跳数不受最大RLC窗口大小影响。图3示出至少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bear,DRB)与后端RLC信道之间的多对一映射方案。
参考图3,假设UE1具有DRB1和DRB2,UE2具有DRB1和DRB2,且UE3具有DRB1、DRB2以及DRB3,那么在分组可基于例如承载QoS模板的特定参数时,UE1、UE2以及UE3的DRB的不同组合可复用到一或多个后端RLC信道中。在图3的实例中,第一后端RLC信道含有UE1的DRB1、UE2的DRB1以及UE3的DRB1,第二后端RLC信道含有UE1的DRB2以及UE3的URB3,且第三后端RLC信道含有UE2的DRB2以及UE3的DRB2。第一后端RLC信道、第二后端RLC信道以及第三后端RLC信道将通过IAB节点2、IAB节点1以及IAB宿主将信息从UE1、UE2以及UE2中继到网络。
然而,如果存在无法由快速修复解决的传输毁坏,那么网络可对后端拓扑应用改变,所述传输毁坏例如UE切换、高网络流量、IAB节点脱机、不利信道条件等。因此,可设想将存在已被传输但因在后端拓扑改变或UE切换期间而不会被接收的杂散RLC SDU。然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杂散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的现行解决方案不存在或不足。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一种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以及一种使用所述方法的IAB节点。
在本公开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方法将包含(但不限于):从IAB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响应于接收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IAB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RLC SDU;以及将RLC PDU传输到第二IAB节点,以将杂散RLC SDU告知第二IAB节点。
在本公开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IAB节点,所述IAB节点包含(但不限于):发射器;接收器;以及处理器,其耦合到发射器和接收器。处理器配置成至少:经由接收器从IAB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响应于接收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IAB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RLC SDU;以及经由发射器将第一RLC PDU传输到第二IAB节点,以将杂散RLC SDU告知第二IAB节点。
在本公开一示范性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方法将包含(但不限于):从第一IAB节点接收指示RLC SDU为杂散RLC SDU的RLC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将对应于RLC PDU的RLC SDU作为成功接收到的RLC SDU;以及丢弃对应于杂散RLC SDU的RLC SDU分段。
为了使得本公开的前述特征和优点便于理解,下文详细描述带有附图的示范性实施例。应理解,前文总体描述以及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范性的,且意欲提供对本公开所主张的权利要求作进一步说明。
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内容可以并不含有本公开的所有方面和实施例,因此不希望用任何方式加以限制或约束。另外,本公开将包含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改进和修改。
附图说明
包含附图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且附图并入在本说明书中并且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附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例,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示出包含提供对UE的无线接入的IAB节点的现行RAN后端体系结构。
图2示出用于通过IAB节点提供对UE的网络接入的现行协议迭层。
图3示出现行RAN后端体系结构的UE DRB与后端RLC信道之间的映射。
图4示出在UE切换或网络拓扑改变期间的杂散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的出现。
图5示出在UE切换或现行后端拓扑改变期间的杂散RLC SDU的出现。
图6示出丢弃和重新路由杂散RLC SDU。
图7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第一IAB节点的硬件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第二IAB节点的硬件框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
图1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
图13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使用新RLC控制PDU来指示杂散RLCSDU。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使用替代新RLC控制PDU来指示杂散RLC SDU。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
图16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使用新RLC数据PDU来指示杂散RLCSDU。
图17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分段信息(segmentation information,SI)栏位的内容。
图1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
附图标号说明
100:无线接入网;
101:用户设备;
401:第一情形;
402:第二情形;
411、413:连接;
412、414:RLC信道;
901、1001:处理器;
902、1002:发射器;
903、1003:接收器;
904、1004:存储媒体;
1301:D/C栏位;
1302:CPT栏位;
1303:stray_SN栏位;
1304:位图长度栏位;
1305:位图栏位;
1401:Number_of_SN栏位;
1402:stray_SNi栏位;
1601、1602:传统RLC数据PDU;
1603:新RLC数据PDU;
1611:P栏位;
1612:SI栏位;
1613:SO栏位;
1614:SN栏位;
A、B、C: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
S601、S602、S603、S701、S702、S703、S801、S802、S803、S1101、S1102、S1103、S1104、S1201、S1202、S1203、S1501、S1502、S1503、S1801、S1802、S1803: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参考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只要有可能,相同附图标号在附图和描述中用以指代相同或相似部分。
为了应对UE切换程序或后端拓扑改变期间的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本公开提供一种由第一IAB节点和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且还提供使用所述RLC SDU传输方法的第一IAB节点和第二IAB节点。不必要的一些RLC SDU的传输意指这些RLC SDU与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相关联但未由接收实体(receiving entity)确认(acknowledged,ACKed),且因此,所述接收实体在UE切换程序或后端拓扑改变之后不处于这些RLC SDU的新路由路径中。这些RLC SDU是杂散RLC SDU。
图4中示出在UE切换或网络拓扑改变期间的杂散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的出现。在进行UE切换程序的第一情形401期间,UE1与IAB#4之间的连接411将在一些点处切断,且因此,在连接411已切断之后在IAB#1与IAB#4之间的RLC信道412中发往UE1的DL包将不再为必需的。类似地,在进行现行后端拓扑改变的第二情形402期间,IAB#1与IAB#4之间的连接413可切断,且因此,在连接413已切断之后发往IAB#4的在RLC信道414中从IAB宿主传输到IAB#1的DL包将不再为必需的。
图5中示出在UE切换或现行后端拓扑改变期间的杂散RLC SDU的出现。参考图5,假定针对进行UE切换程序的第一情形401,在IAB#1与IAB#4之间的RLC信道412中存在DL包,且可能未确认(unacknowledged,Un-ACKed)发往UE 1的具有SN数目10的包。因此,将具有SN=10的包视为杂散包(即,杂散RLC SDU)。类似地,假定针对进行后端拓扑改变的第二情形402,在IAB宿主与IAB#1之间的RLC信道414中存在DL包,且分别发往UE 3、UE 1以及UE 2的具有SN=10、SN=11以及SN=12的包将未确认(Un-ACKed)。因此,具有SN=11和SN=12的包将被视为杂散包(即,杂散RLC SDU),这是由于IAB#1不再处于UE1和UE2的路由路径上。
参考图6,针对第一情形401,如果IAB#1放弃将具有SN=10的包传输到IAB#4(S601),那么在IAB#4处可发生RLC窗口停滞。如果传输具有SN=10的包(S601),那么可由于接收到的杂散RLC SDU可能最终被丢弃(S602)而浪费无线资源。在一些情况下,由于最终被丢弃的接收到的杂散RLC SDU的数目可能较大,因此浪费无线资源可能存在问题。如果如所示出重新路由杂散RLC SDU(S603),那么杂散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可能出现两次(S601和S603)。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杂散RLC SDU的出现,本公开提供两种可兼容解决方案的示范性实施例。
第一种解决方案的实施例将涉及待从第一IAB节点的RLC Tx实体发送到第二IAB节点的RLC RX实体以指示将不进一步传输哪个RLC SDU的新RLC控制PDU。RLC Tx实体将跳过杂散RLC SDU的传输,且将所述杂散RLC SDU作为已确认(ACKed)的RLC SDU。(当已由RLCTx实体传输RLC SDU时,如果RLC SDU由RLC Rx实体成功接收并解码,那么所述RLC SDU将已确认;否则,将不接收ACK或可能接收NACK。)新RLC控制PDU也将指示哪些RLC SDU是杂散RLCSDU。当接收RLC控制PDU时,RLC Rx实体也会将杂散RLC SDU作为成功接收到的RLC SDU。
第二种解决方案的实施例将涉及针对每一杂散RLC SDU发送虚拟RLC PDU,而不是发送初始RLC SDU。虚拟RLD PDU是指仅具有RLC标头但不具有分段偏移(Segment Offset,SO)栏位且并不携载任何数据的RLC PDU。为进一步阐明上文所描述的解决方案,图7到图10和其示范性实施例的对应书面描述用以描述由第一IAB节点和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传输方法以及使用所述方法的相关设备。
图7中示出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一示范性实施例。参考图7,在步骤S701中,第一IAB节点将从IAB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其用于从第一路由路径改变到第二路由路径。在步骤S702中,第一IAB节点将响应于接收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IAB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RLC SDU。在步骤S703中,第一IAB节点会将RLC PDU传输到第二IAB节点,以将杂散RLC SDU告知第二IAB节点。第一路由路径已穿过第一IAB节点、第二IAB节点以及UE,但将取决于UE的切换程序是否已发生或后端拓扑是否已变化而改变到第二路由路径。
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第一IAB节点将跳过杂散RLC SDU的传输,且将RLC SDU作为已确认的RLC SDU。用于这一示范性实施例的RLC PDU是指示杂散RLC SDU的RLC控制PDU。RLC PDU也可以是将替代杂散RLC SDU发送的虚拟RLC PDU。
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针对第一IAB节点的每一RLC Tx实体可能存在至少两种识别杂散RLC SDU的方式。一种方式是检测杂散RLC SDU中的标头以获得用于识别杂散RLCSDU的目的地的UE特定标识符(ID)。另一方式是具有通过向RLC Tx实体指示RLC SDU的UE特定ID来将RLC SDU传送到RLC Tx实体的第一IAB节点的适配层,且Tx实体在RLC SDU与SN相关联时记录所述UE特定ID与序列号(SN)之间的对应关系(或映射关系)。
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RLC控制PDU可具有至少两个格式中的一个,所述至少两个格式可均由第一IAB节点使用。RLC控制PDU的第一格式可包含第一杂散RLC SDU的SN和位图,以向其它杂散RLC SDU指示哪些杂散RLC SDU的SN大于所述第一杂散RLC SDU的SN。RLC控制PDU的第二格式可包含杂散RLC SDU的序列号和杂散RLC SDU的序列号的数目。
根据一示范性实施例,虚拟RLC PDU可具有与杂散RLC SDU相同的SN。虚拟RLC PDU可不包含任何数据栏位和SO栏位,且包含具有设置两个位元为00的SI栏位。
图8中示出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一示范性实施例。参考图8,在步骤S801中,第二IAB节点将从第一IAB节点接收指示RLC SDU为杂散RLC SDU的RLC PDU。在步骤S802中,第二IAB节点会将对应于RLC PDU的RLC SDU作为成功接收到的RLC SDU。在步骤S803中,第二IAB节点将丢弃对应于RLC SDU的RLC SDU分段。
在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中,RLC PDU是指示杂散RLC SDU的RLC控制PDU。在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二IAB节点将接收作为RLC PDU的虚拟RLC PDU,且所述虚拟RLCPDU将指示对应RLC SDU是杂散RLC SDU。
在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中,第二IAB节点将使用用于RLC控制PDU的至少两个格式中的一个。RLC控制PDU的第一格式可包含第一杂散RLC SDU的SN和位图,以向其它杂散RLC SDU指示哪些杂散RLC SDU的SN大于所述第一杂散RLC SDU的SN。RLC控制PDU的第二格式可包含杂散RLC SDU的序列号和杂散RLC SDU的序列号的数目。
在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中,虚拟RLC PDU可具有与杂散RLC SDU相同的SN。虚拟RLC PDU不包含任何数据栏位和SO栏位,且包含具有设置两个位元为00的SI栏位。
图9中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第一IAB节点的硬件框图。参考图9,第一IAB节点可包含处理器901、发射器902、接收器903以及(任选地)存储媒体904。处理器902耦合到发射器902和接收器903,且至少配置成实施如图7中所描述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和其示范性实施例。
无线发射器902可包含一或多个发射器,且无线接收器903可包含一或多个接收器,所述一或多个发射器和所述一或多个接收器配置成分别以射频或以毫米波(mmWave)频率传输和接收信号。无线发射器902和接收器903也可执行操作,例如低噪声放大、阻抗匹配、混频、上变频或下变频、滤波、放大等。无线发射器902和接收器903可各自包含一或多个数/模(digital-to-analog,D/A)变频器或模/数(analog-to-digital,A/D)变频器,所述一或多个数/模变频器或模/数变频器配置成在上行链路信号处理期间从模拟信号格式转换到数字信号格式且在下行链路信号处理期间从数字信号格式转换到模拟信号格式。无线发射器902和接收器903可各自包含天线阵列,所述天线阵列可包含传输和接收全向天线波束或定向天线波束的一或多个天线。
非暂时性存储媒体904将存储编程码、码簿配置、经缓冲数据以及由硬件处理器901分配的记录配置。硬件处理器901可通过使用例如微处理器、微控制器、DSP芯片、FPGA等的可编程单元来实施。硬件处理器901的功能还可利用单独的电子装置或IC来实施。应注意,可利用硬件或软件来实施硬件处理器901的功能。
图10中示出第二IAB节点的硬件框图一示范性实施例。参考图10,第二IAB节点可包含处理器1001、发射器1002、接收器1003以及(任选地)存储媒体1004。处理器1001耦合到发射器1002和接收器1003,且至少配置成实施如图8中所描述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SDU传输方法和其示范性实施例。图10的元件1001到元件1004的功能与图9的901到904的功能类似。然而,第二IAB节点的硬件可以或可以不与第一IAB节点的硬件一致。
为了进一步描述上文所描述的概念,本公开提供若干示范性实施例。图11示出基于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第一IAB节点可以是从宿主IAB节点接收的IAB节点,例如图4示出的IAB#1或IAB 2,且具有至少一个RLC Tx实体。参考图11,在步骤S1101中,第一IAB节点可确定其是否从IAB宿主节点接收指示UE的第一路由路径是否已改变到第二路由路径的控制信号。如果是,那么在步骤S1102中,第一IAB节点可针对每一RLC Tx实体识别一或多个杂散RLC SDU。在步骤S1103中,第一IAB节点可跳过杂散RLC SDU的传输且将杂散RLC SDU作为已确认的RLC SDU。在步骤S1104中,第一IAB节点会将RLC控制PDU传输到第二IAB节点的RLC Rx实体,以指示哪些RLC SDU是杂散RLC SDU。
针对步骤S1102,可存在用以识别杂散RLC SDU的两个替代方案。针对第一替代方案,每一RLC Tx实体可检测每一RLC SDU中的适配标头,以知晓每一RLC SDU的UE特定ID。由于RLC Tx实体将知晓路由路径是否已切断,因此RLC Tx实体将知晓路由路径是否将到达对应于UE特定ID的UE。针对第二替代方案,适配层将通过指示用于每一RLC SDU的UE特定ID来将RLC SDU传送到RLC Tx实体。当RLC SDU与SN相关联时,RLC Tx实体将记录UE特定ID与SN之间的映射。通过这种方式,RLC Tx实体将基于RLC SDU的SN和其与UE特定ID的关系而知晓哪些RLC SDU是杂散RLC SDU。
图12示出根据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第二IAB节点可以是从第一IAB节点接收的IAB节点,例如图4示出的IAB#3或IAB 4或IAB#5,且具有至少一个RLC Rx实体。在步骤S1201中,第二IAB节点将确定其是否已接收到指示至少一个RLC SDU是杂散RLC SDU的RLC控制PDU。如果是,那么在步骤S1202中,第二IAB节点会将杂散RLC SDU作为成功接收到的RLC SDU。在步骤S1203中,第二IAB节点将丢弃具有杂散RLCSDU的RLC SDU分段。
为了使用RLC PDU来指示杂散RLC SDU,本公开提出一种用于如图13中所示出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新RLC控制PDU。新RLC控制PDU可包含(但不限于)D/C栏位1301、CPT栏位1302、stray_SN栏位1303、位图(Bitmap)长度栏位1304以及位图栏位1305。D/C栏位1301可用以指示RLC PDU是RLC数据PDU还是RLC控制PDU。CPT栏位1302可用以指示RLC控制PDU的类型。stray_SN栏位1303可用以指示第一杂散RLC SDU的SN。位图长度栏位1304可用以指示后续位图的长度。如果例如通过指示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子标头的长度栏位中的总长度来在下层中指示RLC控制PDU的总长度,那么可移除位图长度栏位1304。位图栏位1305可用以指示第一杂散RLC SDU之后的其它杂散RLC SDU。
图14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一示范性实施例的使用替代新RLC控制PDU来指示杂散RLC SDU。图13的新RLC控制PDU和图14的替代新RLC控制PDU是不同格式的RLC控制PDU,但可通过使用CPT栏位或另外位而同时采用并进行区分,以指示使用哪一格式。替代新RLC控制PDU将包含D/C栏位、CPT栏位、Number_of_SN栏位1401以及stray_SNi栏位1402,其中i是针对后续stray_SNi栏位中的每一个而由1递增且自1开始的整数。D/C栏位和CPT栏位的功能与图13一致。Number_of_SN栏位1401可用以指示待行进的stray_SNi栏位的量。如果例如通过指示MAC子标头的长度栏位中的总长度来在下层中指示RLC控制PDU的总长度,那么可移除Number_of_SN栏位1401。stray_SNi栏位中的每一个可用以指示第i个杂散RLC SDU的SN。
图15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由第一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第一IAB节点可以是从宿主IAB节点接收的IAB节点,例如图4示出的IAB#1或IAB 2,且具有至少一个RLC Tx实体。在步骤S1501中,第一IAB节点将确定其是否从IAB宿主节点接收从UE的第一路由路径改变到第二路由路径的控制信号。如果是,那么在步骤S1502中,第一IAB节点将针对每一RLC Tx实体识别一或多个杂散RLC SDU。在步骤S1503中,第一IAB节点将针对每一杂散RLC SDU而构建虚拟RLC PDU并将所述虚拟RLC PDU传输(而不是传输初始RLC SDU)到第二IAB节点的RLC Rx实体。
第一IAB节点将如下针对每一杂散RLC SDU构建虚拟RLC PDU。针对具有SN=x的RLC SDU,对应虚拟RLC PDU的SN将也具有其SN=x。如果已构建对应于杂散RLC SDU的RLCPDU,那么第一IAB节点将从RLC SDU中移除数据有效负载、将SI栏位改变为“00”、在存在SO栏位的情况下移除所述SO栏位以及使P栏位和SN栏位保持不变。图17中示出稍后阐述的SI栏位的实例。如果尚未构建对应于RLC SDU的RLC PDU,那么第一IAB节点将仅利用具有SN=x的RLC标头来构建虚拟RLC PDU。
图16示出基于一第二示范性实施例的用于指示杂散RLC SDU的传统RLC数据PDU1601、传统RLC数据PDU 1602以及新RLC数据PDU 1603。传统RLC数据PDU 1601包含P栏位1611、SI栏位1612、SO栏位1613以及SN栏位1614。P栏位1611可用以指示确认模式(acknowledged mode,AM)RLC实体的传输侧是否从其对等AMRLC实体请求状态报告。SI栏位1612可用以指示RLC PDU是含有完整RLC SDU还是含有RLC SDU的第一段、中间段以及最末段。SO 1613可用以指示初始RLC SDU内的以字节为单位的RLC SDU分段的位置。SN栏位1614可用以指示对应RLC SDU的序列号。如果SI栏位指示RLC PDU含有完整RLC SDU,那么使用具有类似格式但并不具有任何SO栏位的传统RLC数据PDU 1602。针对作为虚拟RLC PDU的新RLC数据PDU 1603,其将与传统RLC数据PDU 1601、传统RLC数据PDU 1602类似,但并不携载任何数据并含有任何SO栏位。
图17中示出以上描述的SI栏位。SI栏位含有指示RLC PDU是含有完整RLC SDU还是仅含有RLC SDU的第一段、仅含有RLC SDU的最末段或既不含有RLC SDU的第一段也不含有最末段的两个位元。更具体地说,二进制数00将指示对应RLC PDU的数据栏位含有RLC SDU的所有字节,二进制数01将指示对应RLC PDU的数据栏位仅含有RLC SDU的第一段,二进制数10将指示对应RLC PDU的数据栏位仅含有RLC SDU的最末段,且二进制数11将指示对应RLC PDU的数据栏位既不含有RLC SDU的第一段也不含有最末段。
图18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第二实施例的由第二IAB节点使用的RLC SDU传输方法。第二IAB节点可以是从第一IAB节点接收的IAB节点,例如图4示出的IAB#3或IAB 4或IAB#5,且具有至少一个RLC Rx实体。在步骤S1801中,第二IAB节点将确定其是否已从第一IAB节点的RLC Tx实体接收虚拟RLC PDU。如果是,那么在步骤S1802中,第二IAB节点会将对应于虚拟RLC PDU的RLC SDU作为成功接收到的RLC SDU。在步骤S1803中,在存在任何对应于RLCPDU的RLC SDU分段的情况下,第二IAB节点将丢弃所述RLC SDU分段。
鉴于上述描述,本公开适合用于5G无线通信系统,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无线后端拓扑的改变或UE的切换程序而导致的RLC SDU的不必要传输。
本申请案的所公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使用的元件、动作或指令不应解释为对本公开来说绝对关键或必要的,除非明确地如此描述。而且,如本文中所使用,不定冠词“一(a/an)”中的每一个可包含超过一个事项。如果想表示只有一个项目,那么可以使用术语“单个”或类似语言。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在多个事项和/或多个事项种类的列表之前的术语“中的任一个”意图包含所述事项和/或事项种类个别地或结合其它事项和/或其它事项种类“中的任一个”、“中的任何组合”、“中的任何多个”和/或“中的多个的任何组合”。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集合”意图包含任何数目的事项,包含零个。此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数目”意图包含任何数目,包含零个。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明白,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或精神的情况下,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结构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鉴于前述内容,希望本公开涵盖属于所附权利要求书和其等效物的范围内的本公开的修改及变化。

Claims (20)

1.一种由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使用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集成接入和后端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
响应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以及
将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到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将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告知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进一步包括:
跳过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传输;以及
将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作为已确认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是指示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是替代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发送的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响应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包括:
检测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中的标头以获得用于识别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目的地的用户设备特定标识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包括适配层和无线链路控制发射器实体,其中所述适配层通过向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发射器实体指示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用户设备特定标识符来将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送到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发射器实体,且所述发射器实体在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与序列号相关联时记录所述用户设备特定标识符与所述序列号之间的对应关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一格式包括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位图,以向其它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指示哪些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大于所述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二格式包括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的数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具有与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相同的序列号。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不包含任何数据栏位和分段偏移栏位,且包含具有设置两个位元为00的分段信息栏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从所述集成接入和后端宿主节点接收的所述控制信号用于从穿过所述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第一路由路径改变到第二路由路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从穿过所述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及所述用户设备的所述第一路由路径改变到所述第二路由路径在所述用户设备的切换程序期间或在后端拓扑的改变期间进行,所述后端拓扑包括所述集成接入和后端宿主节点、所述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及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一格式包括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位图,以向其它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指示哪些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大于所述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二格式包括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的数目,且其中所述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使用所述第一格式和所述第二格式。
13.一种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器;
接收器;以及
处理器,耦合到所述发射器和所述接收器且配置成:
经由所述接收器从集成接入和后端宿主节点接收控制信号;
响应于接收所述控制信号而识别与序列号相关联且未由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确认的目的地为用户设备的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以及
经由所述发射器将第一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传输到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以将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告知所述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
14.一种由第二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使用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一集成接入和后端节点接收指示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为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PDU);
将对应于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作为成功接收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以及
丢弃对应于所述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分段。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是指示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是作为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接收的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一格式包括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位图,以向其它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指示哪些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大于所述第一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无线链路控制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第二格式包括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序列号和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的所述序列号的数目。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具有与所述杂散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相同的序列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其中所述虚拟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不包含任何数据栏位和分段偏移栏位,且包含具有设置两个位元为00的分段信息栏位。
CN202010069339.2A 2019-01-28 2020-01-21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Active CN1114913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962797362P 2019-01-28 2019-01-28
US62/797,362 2019-01-28
US16/726,135 US20200245402A1 (en) 2019-01-28 2019-12-23 Rlc sdu transmission method used by iab node and iab node using the same
US16/726,135 2019-12-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91350A true CN111491350A (zh) 2020-08-04
CN111491350B CN111491350B (zh) 2022-05-24

Family

ID=71731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9339.2A Active CN111491350B (zh) 2019-01-28 2020-01-21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245402A1 (zh)
CN (1) CN111491350B (zh)
TW (1) TWI7179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3651B (zh) * 2019-08-07 2023-02-03 京瓷株式会社 通信控制方法和中继设备
CN118042527A (zh) * 2019-11-26 2024-05-1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用于侧链路的协作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US11706690B2 (en) * 2020-07-13 2023-07-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ver command delivery via a target path in a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configura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1921A (zh) * 2007-04-26 2012-10-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
US20180077605A1 (en) * 2016-09-09 2018-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atting a protocol data uni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20693B2 (en) * 2016-07-06 2019-06-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count synchronization
US11902924B2 (en) * 2017-06-02 2024-0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related to link establishment in a wireless backhaul network
US11012915B2 (en) * 2018-03-26 2021-05-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ckpressure signal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61921A (zh) * 2007-04-26 2012-10-31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通信系统
US20180077605A1 (en) * 2016-09-09 2018-03-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ormatting a protocol data uni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ATT: "RLC ARQ comparison for IAB", 《3GPP TSG-RAN WG2#104 R2-1816887》 *
ITRI: "《RLC Enhancement in IAB》",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5 R2-1900979》 *
ITRI: "RLC Enhancement in IAB",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5BIS R2-1904870》 *
ITRI: "RLC Enhancement in IAB", 《3GPP TSG-RAN WG2 MEETING #106 R2-1907130》 *
LG ELECTRONICS INC.: "Flexible hop-by-hop RLC ARQ", 《3GPP TSG-RAN WG2 #104 R2-1818105》 *
SAMSUNG ELECTRONICS R&D INSTITUTE UK: "Solutions for reliable IAB end-to-end transmission for the hop-by-hop RLC ARQ case", 《3GPP TSG-RAN WG2 #104,R2-181742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17979B (zh) 2021-02-01
TW202046774A (zh) 2020-12-16
CN111491350B (zh) 2022-05-24
US20200245402A1 (en)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28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tatus report comprising received status of packet data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483058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s node, and system
US9585061B2 (en) Method for processing radio protocol in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transmitter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WO2019242612A1 (en)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in a cellular network
EP2290863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 sequence of data units between a wireless device and a network
KR102597009B1 (ko) 이종 네트워크에서 이중 연결 동작을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0374776B2 (en)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for integrating multiple rats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methods thereof
US20090213778A1 (en) Fragmentation and Packing for Wireless Multi-User Multi-Hop Relay Networks
US20220217612A1 (e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for sidelink relay
JP2024038312A (ja) ロングタームエボリューション通信システムのためのマルチテクノロジアグリゲーションアーキテクチャ
US20120243462A1 (en) Transmiss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relay nodes
US20080186936A1 (en) Method of generating data block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491350B (zh) 无线链路控制业务数据单元传输方法和iab节点
CN110603803A (zh) 用于云局域网环境中网络实体之间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11148163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US8306059B2 (en) Method of constructing and transmitting packets with MIMO configu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272567B2 (en) Adaptation handling for layer-2-based sidelink relay
US202201408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rvice Continuity Across LF and mmWave
WO2021139675A1 (en) Traffic forwarding for sidelink relay
CN11110690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103402A (zh) 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设备
KR20060090138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주기적인 상태 보고 전송 방법 및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