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90919A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90919A CN111490919A CN201910085118.1A CN201910085118A CN111490919A CN 111490919 A CN111490919 A CN 111490919A CN 201910085118 A CN201910085118 A CN 201910085118A CN 111490919 A CN111490919 A CN 11149091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slave
- address
- host
- detection resu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1—Error detection codes
- H04L1/0063—Single parity chec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该通信校验方法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向主机端发送该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式,使从机端在获取数据后主动向主机端发送数据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了解从机端的运行状态,进行后续操作,避免了主机端无法得知从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一方面能够防止从机端没接收到有效数据,而主机端不再重复发送数据,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通信的准确性,提高通信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主从机系统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背景技术
一些复杂系统都是由主机端和多个从机端构成,主机端主动发送数据给从机端,或主机端主动读取从机端的数据;而从机端只能接收主机端发送的数据,而无法主动发送数据给主机端。
在现有的技术中,主机端发送数据给从机端后,无法得知从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所以如果从机端没有接收到有效数据,而主机端也不再重复发送数据,就会导致通信失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在从机端没有接收到数据,而主机端也不再重复发送数据时,导致通信失败而不知道的问题。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应用于从机端,该方法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该检测结果。
其中,从机端接收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的步骤,包括:从机端接收主机端发送的写数据指令以及地址;响应于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其中,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检测该数据是否发送完成;若发送完成,则检测该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的步骤,包括:获取主机端发送的第一地址检验值和/或第一数据校验值;基于地址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或基于数据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与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同,和/或判断第一数据校验值与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确定该数据满足设定要求;若不相同,则确定该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
其中,检测数据是否发送完成的步骤,包括:获取该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该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确定该数据发送完成。
其中,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向主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重新发送地址,并再次执行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的步骤。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主从机系统的通信校验方法,应用于主从机系统,该主从机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该方法包括: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从机端获取该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该数据;从机端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
其中,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包括:主机端发送写数据指令、地址以及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从机端获取该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数据的步骤,包括:从机端接收该写数据指令以及该地址;从机端响应于该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该地址,读取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
其中,从机端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从机端检测该数据是否发送完成;若发送完成,从机端则检测该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满足要求,从机端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从机端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若从机端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则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该检测结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重复执行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直至从机端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其中,从机端检测该数据是否发送完成的步骤,包括:从机端获取所述数据的数据长度;从机端判断该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从机端确定该数据发送完成。
其中,从机端则检测该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的步骤,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第一地址检验值和/或第一数据校验值;从机端基于所述地址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或基于所述数据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从机端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与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同,和/或判断第一数据校验值与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同;若相同,从机端确定该数据满足设定要求;若不相同,从机端确定该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为从机端,该从机端包括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和数据接口;其中,数据接口用于与主机端进行数据通信,存储器用于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在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提供的应用于从机端的通信校验方法。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主从机系统,该主从机系统包括可以相互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其中,从机端是如上述终端设备。
本申请采用的另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上述方案中提供的任一方法。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通信校验方法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使从机端在获取数据后主动向主机端发送数据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了解从机端的运行状态,进行后续操作,避免了主机端无法得知从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的问题。一方面能够防止从机端没接收到有效数据,而主机端不再重复发送数据,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通信的准确性,提高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主从机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三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四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主从机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推动。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因素: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为主从机系统提供了廉价的硬件;数字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技术的发展,使数量很大的计算机结点相互连接和高速通信成为可能。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用户因素。集中式分时计算机系统虽能连接大量远程和近程终端来满足地理上分散的多用户使用的需要,但处理功能的过度集中将产生通信开销大、响应时间长,系统复杂昂贵等问题,因而用户逐渐转向分布计算机系统,以谋求更高的技术经济效益。
主从模式也叫做主仆模式英文简称为(Master-Slave),由两方组成;主机端和从机端。主机端在相同的从机端中分配工作,并计算最终结果,这些结果是由从机端返回的结果,核心思想是基于分而治之的思想,将一个原始任务分解为若干个语义等同的子任务,并由专门的从机端来并行执行这些任务,原始任务的结果是通过整合各个子任务的处理结果形成的。
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主从机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主从机系统10包括主机端11和至少一个从机端12。
可选的,主机端11通过总线连接每一个从机端12,主机端11和从机端12之间可以进行通信,而多个从机端12之间不能相互通信。
可选的,主机端与从机端之间通信协议可以是Modbus通讯协议、串口通信、以太网通信等。
以Modbus通讯协议为例,Modbus是一种单主站的主/从通信模式。Modbus网络上只能有一个主站存在,主站在Modbus网络上没有地址,从站的地址范围为0-247,其中0为广播地址,从站的实际地址范围为1-247。Modbus通信标准协议可以通过各种传输方式传播,如RS232C、RS485、光纤、无线电等。
Modbus具有两种串行传输模式,ASCII和RTU。它们定义了数据如何打包、解码的不同方式。支持Modbus协议的设备一般都支持RTU格式。通信双方必须同时支持上述模式中的一种。
具体地,上述的主从机系统10可以是应用于医疗行业的管理系统,主机端11为主控制端,多个从机端12为具有不同功能的医疗设备,如血样检测仪、粒子检测仪等,在主机端11与多个从机端12建立通信之后,主机端11可以向从机端12下达控制命令以控制从机端12的工作,另外,从机端12也可以向主机端11发送工作数据。
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上述主从机系统10中的从机端12,该方法包括:
步骤21: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主机端与从机端之间通过总线连接,主机端将片选信号、写数据指令、地址和数据发送到总线上,其中,一个片选信号对应一个从机端。每个从机端接收到片选信号后确认是否相匹配,从而基于片选信号选择需要进行数据写入的从机端。该从机端在获取到地址后,在总线上的该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步骤22:检测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
可选的,从机端在获取到主机端发送的数据后,需要检测数据是否有效。例如,可以检测数据是否完整,或者检测主机端的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可以通过传输数据的正确性来判断数据是否有效,这里以Modbus通讯协议为例,可以进行奇偶校验(Parity Check)、LRC(Longitudinal RedundancyCheck,纵向冗余校验)检测或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码)检测,以检测从机端是否配置完成。
其中,奇偶校验是一种校验代码传输正确性的方法。根据被传输的一组二进制代码的数位中“1”的个数是奇数或偶数来进行校验。采用奇数的称为奇校验,反之,称为偶校验。采用何种校验是事先规定好的。通常专门设置一个奇偶校验位,用它使这组代码中“1”的个数为奇数或偶数。若用奇校验,则当接收端收到这组代码时,校验“1”的个数是否为奇数,从而确定传输代码的正确性。
其中,LRC校验用于ModBus协定的ASCII模式,这各校验比较简单,通讯速率较慢,它在ASCII协议中使用,检测了消息域中除开始的冒号及结束的回车换行号外的内容。它仅仅是把每一个需要传输的数据字节迭加后取反加1即可。例如,5个字节:01H+03H+21H+02H+00H+02H=29H,然后取2的补码=D7H。
其中,CRC校验是数据通信领域中最常用的一种查错校验码,其特征是信息字段和校验字段的长度可以任意选定。CRC是一种数据传输检错功能,对数据进行多项式计算,并将得到的结果附在帧的后面,接收设备也执行类似的算法,以保证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步骤23: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
具体地,检测结果是由从机端发出。在现有的通信过程中,主机端主动发送数据和主动读取数据;从机端只能接收主机端发送的数据,而无法主动发送数据给主机端。而在本实施例中,从机端在得到检测结果之后主动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以通知主机端。
其中,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的通信传输方式可以是并行传输、串行传输和异步传输中任意一种。
并行传输指的是数据以成组的方式,在多条并行信道上同时进行传输,是在传输中有多个数据位同时在设备之间进行的传输。常用的是将构成一个字符的几位二进制码同时分别在几个并行的信道上传输。并行传输时,一次可以传一个字符,收发双方不存在同步的问题。而且速度快、控制方式简单。但是,并行传输需要多个物理通道。所以并行传输只适合于短距离、要求传输速度快的场合使用。
串行传输是构成字符的二进制代码在一条信道上以位(码元)为单位,按时间顺序逐位传输的方式。按位发送,逐位接收,同时还要确认字符,所以要采取同步措施。速度虽慢,但只需一条传输信道,投资小,易于实现,是数据传输采用的主要传输方式。也是计算机通信采取的一种主要方式。
异步传输(Asynchronous Transmission):异步传输将比特分成小组进行传送,小组可以是8位的1个字符或更长。发送方可以在任何时刻发送这些比特组,而接收方从不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到达。
可选的,从机端在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时,可以通过不同于总线的单独的数据线进行通信,从机端在配置完成、通信成功、通信失败时,均可以通过该数据线向主机端发送中断信号以通知主机端。
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实施例的通信校验方法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通过上述方式,使从机端在获取数据后主动向主机端发送数据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了解从机端的运行状态,进行后续操作,避免了主机端无法得知从机端是否接收到数据的问题。一方面能够防止从机端没接收到有效数据,而主机端不再重复发送数据,另一方面能够提升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通信的准确性,提高通信效率。
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二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通信校验方法应用于从机端,该方法包括:
步骤31:从机端接收主机端发送的写数据指令以及地址。
步骤32:响应于该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从机端在上电后,自动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建立与主机端的通信。
可选的,主机端与从机端之间通过总线连接,主机端将片选信号、写数据指令、地址和数据发送到总线上,其中,一个片选信号对应一个从机端。每个从机端接收到片选信号后确认是否相匹配,从而基于片选信号选择需要进行数据写入的从机端。该从机端在获取到地址后,在总线上的该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数据总线(DataBus)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它既可以把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数据总线的位数是微型计算机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与微处理的字长相一致。例如Intel 8086微处理器字长16位,其数据总线宽度也是16位。需要指出的是,数据的含义是广义的,它可以是真正的数据,也可以指令代码或状态信息,有时甚至是一个控制信息,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数据总线上传送的并不一定仅仅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
常见的数据总线为ISA(Indus 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体系结构总线、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VESA(video electronic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PCI(Peripheral ComponentInterconnect)外设部件互连标准总线等。
可选的,从机端将读取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和识别,执行步骤33。
步骤33:检测主机端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可选的,检测主机端数据是否发送完成可以具体为:获取该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该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确定该数据发送完成,不相等,则确定该数据未发送完成,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另外,若确定该数据未发送完成,可以使从机端报错或主机端报错来提醒用户从机端数据不正确,需主机端重新发送数据。
其中,预设数据长度可以是预先保存至从机端中的数据长度,其为主机端和从机端能够正常通信的状态下从机端获取的数据长度。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能够正常通信的情况下,控制从机端读取该数据长度并进行保存,在下一次进行检测时,就可以将保存的数据长度作为预设数据长度。
在检测主机端数据发送完成后,执行步骤34。
步骤34: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以得到检测结果。
其中,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可以为: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和第一地址检验值,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地址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等,若相同,则校验成功,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第一地址检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获取的顺序可以是同时获取也可以分先后获取。
或者,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数据和第一数据检验值,从机端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数据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等,若相同,则校验成功,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检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获取的顺序可以是同时获取也可以分先后获取。
或者,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地址、数据、第一地址检验值和第一数据检验值,从机端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地址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等,第一数据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等,若两者相等,则校验成功,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步骤35: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
其中,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的通信传输方式可以是并行传输、串行传输和异步传输任意一种。
可选的,步骤35可以具体为:向主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重新发送地址,并再次执行步骤31;向主机端发送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确认通信成功,继续执行后续操作。例如,主机端继续向从机端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从机端的工作,主机端可以对从机端进行数据的读和写等。
在一实施例中,从机端和主机端之间包括两个通信通道,一条通信通道用于从机端发送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另一条用于从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若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任意一个通信通道故障,另一个通信通道用于传输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和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三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主从机系统,主从机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该方法包括:
步骤41: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该地址对应的数据。
步骤42:从机端获取该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数据。
可以理解的,从机端在上电后,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建立与主机端的通信步骤。
可选的,主机端与从机端之间通过总线连接,主机端将片选信号、写数据指令、地址和数据发送到总线上,其中,一个片选信号对应一个从机端。每个从机端接收到片选信号后确认是否相匹配,从而基于片选信号选择需要进行数据写入的从机端。该从机端在获取到地址后,在总线上的该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步骤43:从机端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
从机端在接收到数据之后,检测数据是否有效。这里可以采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方式进行检测,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44: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该检测结果。
可选的,若从机端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则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重复执行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直至从机端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在一实施例中,从机端和主机端之间包括两个通信通道,一条通信通道用于从机端发送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另一条用于从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若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任意一个通信通道故障,另一个通信通道用于传输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和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四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校验方法第四实施例的交互示意图,该方法应用于主从机系统,主从机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该方法包括: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该地址获取数据。
步骤61:主机端发送写数据指令、地址以及与地址对应的数据。
步骤62:从机端接收写数据指令以及地址。
步骤63:从机端响应于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地址,读取与地址对应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从机端在上电后,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建立与主机端的通信。
可选的,从机端将读取到的数据进行解析和识别,执行步骤64。
步骤64:从机端检测主机端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可选的,步骤64可以具体为:检测主机端数据是否发送完成,若发送完成,则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执行步骤65;若未发送完成,重复执行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直至从机端检测主机端数据发送完成。
可选的,从机端检测主机端数据是否发送完成可以具体为:获取该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该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确定该数据发送完成,不相等,则确定该数据未发送完成,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另外,若确定该数据未发送完成,可以使从机端报错或主机端报错来提醒用户从机端数据不正确,需主机端重新发送数据。
其中,预设数据长度可以是预先保存至从机端中的数据长度,其为主机端和从机端能够正常通信的状态下从机端获取的数据长度。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主机端和从机端之间能够正常通信的情况下,控制从机端读取该数据长度并进行保存,在下一次进行检测时,就可以将保存的数据长度作为预设数据长度。
步骤65:从机端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以得到检测结果。
可选的,步骤65可以具体为:从机端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可以为:
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和第一地址检验值,从机端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地址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等,若相同,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第一地址检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获取的顺序可以是同时获取也可以分先后获取。
或者,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数据和第一数据检验值,从机端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数据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等,若相同,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其中,第一数据检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获取的顺序可以是同时获取也可以分先后获取。
或者,从机端获取的主机端发送的地址、数据、第一地址检验值和第一数据检验值,从机端基于设定的算法对接收的地址和数据进行计算,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和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等,第一数据校验值和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等,若两者相等,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反之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步骤66: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该检测结果。
可选的,若从机端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则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重复执行上述步骤61-S66,直至从机端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若从机端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则从机端向主机端发送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确认通信成功,继续执行后续操作,例如:在一实施例中,主机端接收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后主机端会获取从机端的数据,主机端获取从机端的数据可以具体为:主机端发送读数据指令以及地址;响应于读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地址,读取从机端发送的数据,进行读、写和擦除等操作。
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设备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终端设备为从机端12,该从机端12包括处理器121以及与处理器121耦接的存储器122和数据接口123。
其中,数据接口123用于与主机端进行数据交互,存储器122中存储有程序数据,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从机端接收主机端发送的写数据指令以及地址;响应于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检测数据是否发送完成;若发送完成,则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检测数据是否发送完成;若发送完成,则检测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获取主机端发送的第一地址检验值和/或第一数据校验值;基于地址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或基于数据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判断第一地址校验值与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同,和/或判断第一数据校验值与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同;若相同,则确定数据满足设定要求;若不相同,则确定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获取数据的数据长度;判断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若相等,确定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可选的,该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121执行时,还用于实现以下的方法步骤:向主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以使主机端重新发送地址,并再次执行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的步骤。
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提供的计算机存储介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计算机存储介质130中存储有程序数据131,该程序数据131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以下方法:
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地址获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检测该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向主机端发送检测结果。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的计算机存储介质130应用于从机端,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方法以及设备,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其他实施方式中的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方式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终端设备的通信校验方法,应用于从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所述地址获取所述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
向所述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机端接收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所述地址获取所述主机端发送的数据的步骤,包括:
从机端接收所述主机端发送的写数据指令以及地址;
响应于所述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所述地址,读取主机端发送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
检测所述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若发送完成,则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
若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若不满足要求,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的步骤,包括:
获取主机端发送的第一地址检验值和/或第一数据校验值;
基于所述地址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或基于所述数据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
判断所述第一地址校验值与所述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同,和/或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校验值与所述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相同,则确定所述数据满足设定要求;
若不相同,则确定所述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所述数据是否发送完成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数据的数据长度;
判断所述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
若相等,确定所述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向所述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
向所述主机端发送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以使所述主机端重新发送地址,并再次执行所述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地址,并基于所述地址获取所述主机端发送的数据的步骤。
7.一种主从机系统的通信校验方法,应用于主从机系统,所述主从机系统包括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所述地址对应的数据;
所述从机端获取所述地址,并基于所述地址获取所述数据;
所述从机端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
所述从机端向所述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所述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包括:
所述主机端发送写数据指令、地址以及与所述地址对应的数据;
所述从机端获取所述地址,并基于所述地址获取所述数据的步骤,包括:
所述从机端接收所述写数据指令以及所述地址;
所述从机端响应于所述写数据指令,在对应数据总线上的所述地址,读取与所述地址对应的所述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机端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有效,以得到检测结果的步骤,包括:
所述从机端检测所述数据是否发送完成;
若发送完成,所述从机端则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
若满足要求,所述从机端则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若不满足要求,所述从机端则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若所述从机端得到通信失败的检测结果,则所述从机端向所述主机端发送所述检测结果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重复执行所述主机端发送地址和与所述地址对应的数据的步骤,直至所述从机端得到通信成功的检测结果。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机端检测所述数据是否发送完成的步骤,包括:
所述从机端获取所述数据的数据长度;
所述从机端判断所述数据长度与预设数据长度是否相等;
若相等,所述从机端确定所述数据发送完成。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从机端则检测所述数据是否满足设定要求的步骤,包括:
所述从机端获取主机端发送的第一地址检验值和/或第一数据校验值;
所述从机端基于所述地址得到第二地址校验值,和/或基于所述数据得到第二数据校验值;
所述从机端判断所述第一地址校验值与所述第二地址校验值是否相同,和/或判断所述第一数据校验值与所述第二数据校验值是否相同;
若相同,所述从机端确定所述数据满足设定要求;
若不相同,所述从机端确定所述数据不满足设定要求。
13.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为从机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耦接的存储器和数据接口;
其中,所述数据接口用于与主机端进行数据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在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4.一种主从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可以相互通信连接的主机端和从机端;
其中,所述从机端是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终端设备。
15.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数据,所述程序数据在被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85118.1A CN111490919A (zh) | 2019-01-29 | 2019-01-29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085118.1A CN111490919A (zh) | 2019-01-29 | 2019-01-29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90919A true CN111490919A (zh) | 2020-08-04 |
Family
ID=71812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085118.1A Pending CN111490919A (zh) | 2019-01-29 | 2019-01-29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9091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6371A (zh) * | 2023-08-28 | 2023-11-17 |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创新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多机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0553A (zh) * | 2007-08-29 | 2008-03-12 | 银庆宇 | 一种主从式串行通信中的从机地址检测方法 |
CN104253667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手机平台的串行同步总线校验反馈系统和方法 |
CN107908589A (zh) * | 2017-11-01 | 2018-04-13 |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I3c验证从设备、主从设备的通信验证系统及方法 |
CN108616819A (zh) * | 2018-03-23 | 2018-10-02 | 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蓝牙主设备及无线通信系统 |
-
2019
- 2019-01-29 CN CN201910085118.1A patent/CN11149091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40553A (zh) * | 2007-08-29 | 2008-03-12 | 银庆宇 | 一种主从式串行通信中的从机地址检测方法 |
CN104253667A (zh) * | 2013-06-28 | 2014-12-31 |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手机平台的串行同步总线校验反馈系统和方法 |
CN107908589A (zh) * | 2017-11-01 | 2018-04-13 | 广东高云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I3c验证从设备、主从设备的通信验证系统及方法 |
CN108616819A (zh) * | 2018-03-23 | 2018-10-02 | 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蓝牙主设备及无线通信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076371A (zh) * | 2023-08-28 | 2023-11-17 |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创新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多机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7076371B (zh) * | 2023-08-28 | 2024-04-12 | 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前沿创新技术研究院 | 一种多机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Peña et al. | Uart: A hardwar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understanding 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 | |
US4332027A (en) | Local area contention network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 |
RU2620989C2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овышения пропускной способности при передаче данных в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й шинной системе | |
RU2597467C2 (ru) |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адаптации надежности передачи данных в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й шинной системе | |
AU655303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collision detection in a multi-processor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4642630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us contention resolution | |
WO1984001867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messages | |
EP0217184A2 (en) | Method for communicating with remote units of a distributiv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 |
GB1457267A (en) | Coded data-handling apparatus | |
CN111490919A (zh)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
CN110048865B (zh) | 一种总线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8197062B (zh) | 实现单片机与终端设备通信的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 |
CN111490892A (zh) | 一种主从机系统、设备终端及其通信校验方法 | |
CN111371799B (zh) | Mctp控制器收发数据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 |
US5721891A (en) | Detection of N length bit serial communication stream | |
WO2010050957A1 (en) | Bit inversion for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 |
CN115129509A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介质 | |
CN111930582A (zh) | 系统管理总线检测平台、处理器及系统管理总线检测方法 | |
CN11336456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微处理器、数据传输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095042B (zh) | 通信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817100B (zh) | 一种用于单板的数据读取方法和装置 | |
CN114884768B (zh) | 一种总线空闲状态的检测装置、系统及检测方法 | |
CN10839074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程序产品及存储介质 | |
CN116527226A (zh) | 一种智能识别半双工通信设备的方法及识别系统 | |
WO1982003710A1 (en) | Data processing system having error checking capabilit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