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7807A -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7807A
CN111487807A CN202010333844.3A CN202010333844A CN111487807A CN 111487807 A CN111487807 A CN 111487807A CN 202010333844 A CN202010333844 A CN 202010333844A CN 111487807 A CN111487807 A CN 1114878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layer
refractive index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384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7807B (zh
Inventor
王龙
彭依丹
贾南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384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780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78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78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78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78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7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optical or magneto-optical effect, e.g. field-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rientation effect, guest-host interaction or dynamic scattering
    • G02F1/13775Polymer-stabilized liquid crystal lay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液晶层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液晶层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折射率过渡层,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通过设置折射率过渡层,使得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折射率更好的匹配,提升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光源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其中,透明显示技术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透明显示装置一般是指可形成透明显示状态以使观看者可以看到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影像及显示装置背后的景象的显示装置,如透明橱窗、自动售卖机、透明穿戴、智能家居等,透明显示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有技术中一种常见的传统液晶透明显示装置的光透过率一般低于20%,而且要求需要有封闭的混光空间;另外,OLED透明显示装置的光透过率虽然可以达到60%以上,但是OLED透明显示装置存在着亮度衰减和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Micro LED透明显示装置的光透过率也可以达到50%以上,但是Micro LED透明显示装置的制作成本过高,难以大规模应用。现在很多透明显示技术的应用场景都需要透明显示装置在不工作时,具有足够的光透过率以方便看到透明显示装置内部或者透明显示装置后方的物体。目前市场对光透过率更高、性能更可靠、成本更低的透明显示装置的需求愈加明显,尤其是应用到车载、智能穿戴方面的透明显示装置。
基于聚合物稳定液晶(PSLC)的液晶波导显示器件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有光源10、上基板11、下基板12、液晶层13、位于上基板11和液晶层13之间的上透明电极层14和第一液晶取向层15以及位于下基板12和液晶层13之间的下透明电极层16和第二液晶取向层17。这种液晶波导显示器件本身既可以做导光板,同时也可以用于显示。不需要显示时,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呈现透明状态,如同玻璃一样(透明度80~90%),不需要电能;当需要显示时,光源10从侧面入射,通过对上透明电极层14、下透明电极层16施加电压,使得液晶分子相应进行偏转。由于受到聚合物的影响,液晶分子的偏转取向较为混乱,使得液晶分子对入射的光线散射出光,从而提高液晶层的光透过率。同时受到聚合物的影响,液晶分子的显示响应速度很快,可以达到1~2ms左右。相比于现有的其他透明显示装置,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在透明度、成本与性能可靠性方面均有一定优势。
但是,现有技术的液晶波导显示器件显示时仍存在由于液晶层的光通量较少,使得液晶分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出光时,可利用的光总量较少,光源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导致透明显示装置的亮度不够高、均一性差、对比度偏低等问题,进而影响液晶波导显示器件的显示效果。
因此,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缺陷,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层;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折射率过渡层,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
通过在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折射率过渡层,可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更好的匹配,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使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液晶分子可对更多的入射光线进行散射出光,从而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而且这种结构的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小尺寸的透明显示装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衬底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第二折射率过渡层,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
通过分别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折射率过渡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透明显示装置或者单侧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可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光通量,同时光线在这种液晶显示面板内的传输距离也可进一步延长,而且远处光的光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可选地,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在1.6-1.7之间。
通过对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的调节,可有效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进而提高液晶层中的光通量。另外,通过将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设置在1.6-1.7之间,从而进一步减少透明衬底的光通量,使得更多的入射光线进入到液晶层,有效提升液晶层的光通量,进而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
可选地,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包括多层结构,其中所述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的折射率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减小。
通过将折射率过渡层设置为多层结构,进一步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在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的同时,减少光线在各相邻层的界面的散射,减少入射光线的损失,使得局域在其他层内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增强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亮度。同时,各层的折射率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减小可有效防止由于与透明衬底相邻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过低从而导致光线因全反射而被局域在透明衬底内,或者由于与透明电极层相邻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过高从而导致光线被局域在折射率过渡层内从而减少了光线的损失,提高液晶层的可利用光的总量。
可选地,所述多层结构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包括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
可增强透明衬底、折射率过渡层以及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结合性能,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提高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的过渡性,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
可选地,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的折射率为1.4-1.6;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为1.34-2.06。
可选地,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厚度为0.2-2um。
可选地,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厚度为1um。
通过设置厚度为1um的折射率过渡层,可使得折射率过渡层的光透过率更好,同时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透明显示效果。
可选地,所述液晶层由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组成。
可选地,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在第一透明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支撑柱以及第一液晶配向层;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形成在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驱动电路层、形成在驱动电路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钝化保护层以及第二液晶配向层,其中,所述钝化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二基板中的所述折射率过渡层;所述第二液晶配向层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
通过采用钝化保护层为折射率过渡层,可同时起到绝缘和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的作用,而且符合现有的工艺技术条件,降低制作成本,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的光源,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层作为所述光源出射光的光波导。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层,
形成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折射率过渡层,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
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
可选地,所述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包括:
将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混合;
对混合后的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热聚合或红外聚合形成高分子;
利用对盒工艺将所述高分子灌注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该液晶显示面板通过在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设置折射率过渡层,可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更好的匹配,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使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液晶分子可对更多的入射光线进行散射出光,从而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而且这种结构的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小尺寸的透明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装置的结构截面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截面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截面图。
图4示出单基板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双基板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与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通量仿真效果对比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与液晶层光通量的关系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与玻璃基板光通量的关系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截面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如图2-3所示,该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40,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21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21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2;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31以及形成于第二透明衬底31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层32;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折射率过渡层50,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折射率过渡层可形成在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而且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第一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或者,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折射率过渡层50可形成在第二透明衬底3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2之间,而且折射率过渡层50的折射率介于第二透明衬底31的折射率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2的折射率之间。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明衬底21和第二透明衬底31的折射率为1.4-1.6;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2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2的折射率为1.34-2.06。其中,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透明电极层的材料可为高透明的导电材料,如ITO,且透明电极层的厚度一般在50-200nm之间。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在透明衬底上通过整体溅射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层;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也可在透明衬底上通过光刻、刻蚀等图案化的方式形成透明电极层。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波导透明显示器件通常采用液晶层作为光波导层,侧面的光源发出的光经过透明衬底、透明电极层进入到液晶层,但往往因为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相差较大,从而使得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较大,导致进入到液晶层的光通量较少,进而使得液晶分子对入射光线散射出光时,可利用的光总量较少,光源利用效率较低。
因此,本发明通过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形成折射率过渡层,且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使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更好的匹配,从而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使得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中,增加液晶层中的光通量。具体地如图6所示,通过形成折射率过渡层,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明显减少,而且如图5所示,液晶层中的光通量明显增加,因此,液晶分子可对更多的入射光线进行散射出光,从而有效提升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如图4所示,图4为在仿真模拟中将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所有功能层(包括电路层等等)均简化为一个层,进行模拟所得。如图4可知,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形成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光通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层的光通量增加了至少10%以上。而且这种结构的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特别适用于小尺寸的透明显示装置。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21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22之间的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和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衬底31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32之间的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
通过分别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折射率过渡层,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透明显示装置或者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可进一步提升液晶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光通量,具体地如图4所示,分别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透明显示装置,其液晶层的光通量至少可提升20%以上;相比于在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其液晶层的光通量至少提升10%以上。同时光线在这种液晶显示面板内的传输距离也可进一步延长20%以上,而且距离光源20mm的远处光的光强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提升至少50%以上。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的折射率在1.6-1.7之间。如图5-6所示,通过对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的调节,可有效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进入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进而提高液晶层中的光通量。另外,如图5-6所示,通过将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设置在1.6-1.7之间,从而进一步减少透明衬底的光通量,使得更多的入射光线进入到液晶层,有效提升液晶层的光通量,进而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
在另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8所示,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包括多层结构,其中所述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的折射率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减小。通过将折射率过渡层设置为多层结构,进一步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在减少透明衬底内的光通量的同时,减少光线在各相邻层的界面的散射,减少入射光线的损失,使得局域在其他层内的光更多地进入到液晶层,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内可利用的光通量,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光源利用效率,增强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亮度。同时,各层的折射率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减小可有效防止由于与透明衬底相邻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过低从而导致光线因全反射而被局域在透明衬底内,或者由于与透明电极层相邻的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过高从而导致光线被局域在折射率过渡层内,从而减少了光线的损失,提高液晶层的可利用光的总量。
另外,折射率过渡层的多层结构可包括氧化硅、氮氧化硅、氮化硅、光学透明有机树脂等。在进一步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多层结构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包括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者涂覆的方式制作而成。这种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可增强透明衬底、折射率过渡层以及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结合性能,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提高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的过渡性,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基板包括形成在第一透明衬底21和第一透明电极层22之间的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和第二基板包括形成在第二透明衬底31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2之间的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和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均包括多层结构,其中,第一折射率过渡层51的多层结构从第一透明衬底21到第一透明电极层22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一氧化硅层511、第一氮氧化硅层512和第一氮化硅层513,其厚度依次为
Figure BDA0002465904250000071
同样地,第二折射率过渡层52的多层结构从第二透明衬底31到第二透明电极层32的方向依次包括第二氧化硅层521、第二氮氧化硅层522和第二氮化硅层523,其厚度依次为
Figure BDA0002465904250000072
相比于单个基板设置折射率过渡层的液晶显示面板,如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亮度可提升至少12%以上。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50的厚度为0.2-2um。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50的厚度为1um。通过设置厚度为1um的折射率过渡层,可使得折射率过渡层的光透过率更好,同时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透明显示效果。另外,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液晶层由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组成。其中,可聚合单体分子可为含有乙烯基的单体,使得可聚合单体分子与液晶分子有较好的相容性。另外,液晶层中可聚合单体的比例一般在10%以下。在一种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液晶层中可聚合单体的比例为3%-9%。另外,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范围在2-10um,在一种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范围为3-6um。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在第一透明电极层22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的支撑柱60以及第一液晶配向层23;其中,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支撑柱的高度一般在2-6um。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包括有若干个支撑柱60。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若干个支撑柱60呈阵列排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若干个支撑柱60呈多行交错排布。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形成在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的驱动电路层(图中未显示)、形成在驱动电路层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的钝化保护层(图中未显示)以及第二液晶配向层33。当第一透明电极层22和第二透明电极层32之间没有电场时,第一液晶配向层23和第二液晶配向层33可以引导液晶层40中的液晶分子恢复原始的排列状态。其中,钝化保护层可复用为第二基板中的折射率过渡层;所述第二液晶配向层33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32靠近所述液晶层40一侧。通过采用钝化保护层作为第二基板中的折射率过渡层,可同时起到绝缘和使得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更好的匹配的作用,而且符合现有的工艺技术条件,降低制作成本,适合大规模工业生产。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包括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的光源,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层作为所述光源出射光的光波导。
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21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层22,
形成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31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层32,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折射率过渡层50,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
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40。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包括:
将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混合;
对混合后的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热聚合或红外聚合形成高分子;
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可聚合单体通过热聚合或红外聚合形成网状主体,液晶分子分布于网状主体的网格中,当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产生电场时,液晶分子发生偏转,由于受到网状主体的网格的限定作用,液晶分子的偏转取向较为混乱,这样,可以提高液晶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从而提高了液晶层的光透过率。
利用对盒工艺将所述高分子灌注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13)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一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一透明电极层;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以及形成于所述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第二透明电极层;
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折射率过渡层,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
所述第二基板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衬底和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之间的第二折射率过渡层,
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所述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在1.5-1.9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折射率过渡层和所述第二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在1.6-1.7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包括多层结构,其中
所述多层结构中的各层的折射率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结构沿从对应的透明衬底到透明电极层的方向依次包括氧化硅层、氮氧化硅层和氮化硅层。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明衬底和第二透明衬底的折射率为1.4-1.6;
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为1.34-2.0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厚度为0.2-2u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厚度为1u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层由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基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支撑柱以及第一液晶配向层;
所述第二基板还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衬底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驱动电路层、形成在驱动电路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钝化保护层以及第二液晶配向层,
其中,
所述钝化保护层复用为所述第二基板中的所述折射率过渡层;
所述第二液晶配向层形成在所述第二透明电极层靠近所述液晶层一侧。
11.一种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以及
设置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的光源,其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层作为所述光源出射光的光波导。
12.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形成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衬底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一透明电极层,
形成第二基板,包括第二透明衬底和在其上形成的第二透明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中的至少一个中形成折射率过渡层,其中所述折射率过渡层形成在对应的透明衬底和透明电极层之间,并且所述折射率过渡层的折射率介于对应的透明衬底的折射率和透明电极层的折射率之间;
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液晶层,包括:
将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混合;
对混合后的可聚合单体、液晶分子与光引发剂热聚合或红外聚合形成高分子;
利用对盒工艺将所述高分子灌注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
CN202010333844.3A 2020-04-24 2020-04-24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Active CN1114878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3844.3A CN111487807B (zh) 2020-04-24 2020-04-24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3844.3A CN111487807B (zh) 2020-04-24 2020-04-24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7807A true CN111487807A (zh) 2020-08-04
CN111487807B CN111487807B (zh) 2023-01-06

Family

ID=71795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3844.3A Active CN111487807B (zh) 2020-04-24 2020-04-24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780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4444A (en) * 1978-04-28 1980-01-09 Citizen Watch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
CN1619362A (zh) * 2003-11-21 2005-05-25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1539694A (zh) * 2008-03-17 2009-09-23 立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液晶面板及折射率匹配透光电极层
CN106353915A (zh) * 2016-11-08 2017-0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薄液晶显示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24444A (en) * 1978-04-28 1980-01-09 Citizen Watch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
CN1619362A (zh) * 2003-11-21 2005-05-25 索尼株式会社 液晶显示元件及液晶显示设备
CN101539694A (zh) * 2008-03-17 2009-09-23 立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反射式液晶面板及折射率匹配透光电极层
CN106353915A (zh) * 2016-11-08 2017-0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超薄液晶显示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7807B (zh) 2023-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27003B2 (en) Light guide plate with micro-structured reflective film and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US11067735B2 (en) Direct-lit backlight unit with 2D local dimming
CN110082977B (zh) 一种tft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US20090109703A1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side-emitting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KR100978078B1 (ko) 프리즘 시트와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7188031A (ja) 光拡散の増加及び輝度を高める光拡散プレート
JP200305765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00029720A (ko) 모아레 무늬를 가지는 광학 시트와 복합 시트 및 상기 시트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20190346614A1 (en) Microstructured light guide plates and devices comprising the same
TWI302618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6773298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JP2020506525A (ja) 光学的操作特徴部を含む導光板アセンブリ
CN111487807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波导显示器件及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CN101329416A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21208566A1 (zh) 背光模组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1034227B (zh) 液晶显示器
CN111610664A (zh) 一种基于增亮阻隔膜的背光模组
CN201222102Y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KR101041678B1 (ko) 일체형 고휘도 복합시트
KR10096520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니트용 다기능 광학필름
JPH06250169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10095834A (zh) 背光源、背光源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086014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0406954Y1 (ko) 도광판 및 백라이트
JP526986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