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7745B - 光学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7745B
CN111487745B CN201910084659.2A CN201910084659A CN111487745B CN 111487745 B CN111487745 B CN 111487745B CN 201910084659 A CN201910084659 A CN 201910084659A CN 111487745 B CN111487745 B CN 1114877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optical
optical lens
lens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8465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7745A (zh
Inventor
曾明煌
张锡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8465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77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7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7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77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77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our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为新月型透镜且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且具有负屈光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包括朝向像侧的第四像侧面,且第四像侧面为凸面。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8<f/f3<‑4,其中f为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Description

光学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关于一种镜头,尤指一种光学镜头。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型手机的发展,除了一般的拍摄功能外,现今更进一步发展了针对人脸进行辨识的系统。使用者可于使用手机时更能简易地对手机进行解锁,并进一步增强防盗的功能。
于已知的人脸辨识系统中,可使用红外线进行侦测。然而,为了使红外线能完整地照射至使用者的脸部,造成了红外线光源的镜头的体积较大,难以符合智能型手机薄型化的需求。
因此,虽然目前的红外线投射镜头符合了其使用的目的,但尚未满足许多其他方面的要求。因此,需要提供红外线投射镜头的改进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光学镜头,其具备小型化的特性,并能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为新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一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第一像侧面。第一物侧面为凸面,且第一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三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的第三像侧面。第三像侧面为凹面,且第三物侧面为凹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包括朝向像侧的第四像侧面,且第四像侧面为凸面。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8<f/f3<-4,其中f为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于一实施例中,第二透镜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二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第二像侧面。第二物侧面为凸面,第二像侧面为凹面。第四透镜更包括朝向物侧的第四物侧面,第四物侧面为凹面。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1.4<(f+BFL)/TTL<2,其中f为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BFL为光学镜头的后焦距,且TTL为光学镜头的镜头总长。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1<(R12+R11)/(R12-R11)<2,其中R11为第一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且R12为第一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6<TTL/f3<-3,其中TTL为光学镜头的镜头总长,且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6<(f/f1)+(f/f3)<-2,其中f为该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且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8<R31/R32<-1.5,其中R31为第三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且R32为第三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1.3<f3/R32<-0.8,其中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且R32为第三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13<TC34/TC12<30,其中TC34为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之间的距离,且TC12为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之间的距离。
于一实施例中,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1.2<(T1+T4)/TC34<1.6,其中T1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且T4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镜头可于有效缩小光斑尺寸,且于放置前置光圈后仍可维持薄型化,并能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像散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2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2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斑(Spot Diagram)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像散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4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4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斑(Spot Diagram)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
图6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像散场曲(Field Curvature)图。
图6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畸变(Distortion)图。
图6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
图6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的光斑(Spot Diagram)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的说明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是例子,用来实施本发明的不同特征。以下特定例子所描述的组件和排列方式,仅用来精简的表达本发明,其仅作为例子,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例如,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上方的结构的描述包括了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直接接触,或是以另一特征设置于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以致于第一和第二特征并不是直接接触。
此外,本说明书于不同的例子中沿用了相同的组件标号及/或文字。前述的沿用仅为了简化以及明确,并不表示于不同的实施例以及设定之间必定有关联。于本发明中界定「约」为特定的参数或数值,代表者上述参数或数值为小数点的末位的数值减1至加1的范围之间。
于此使用的空间上相关的词汇,例如上方或下方等,仅用以简易描述附图上的一组件或一特征相对于另一组件或特征之关系。除了附图上描述的方位外,包括于不同的方位使用或是操作的装置。此外,附图中的形状、尺寸以及厚度可能为了清楚说明的目的而未依照比例绘制或是被简化,仅提供说明之用。
一种光学镜头,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以及第四透镜。第一透镜为新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一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的第一像侧面。第一物侧面为凸面,且第一像侧面为凹面。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三物侧面以及朝向像侧的第三像侧面。第三像侧面为凹面,且第三物侧面为凹面。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包括朝向像侧的第四像侧面,且第四像侧面为凸面。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8<f/f3<-4,其中f为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另外,光学镜头1可符合下列其中至少一项公式以使得光学镜头1可薄型化,且具有较佳的投射质量以及缩小光斑尺寸(spot size)。
1.4<(f+BFL)/TTL<2 (公式1)
1<(R12+R11)/(R12-R11)<2 (公式2)
-8<f/f3<-4 (公式3)
-6<TTL/f3<-3 (公式4)
-6<(f/f1)+(f/f3)<-2 (公式5)
-8<R31/R32<-1.5 (公式6)
-1.3<f3/R32<-0.8 (公式7)
13<TC34/TC12<30 (公式8)
1.2<(T1+T4)/TC34<1.6 (公式9)
其中,f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有效焦距,BFL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后焦距,即第四透镜L4的第四像侧面S42至成像面A1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TTL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镜头总长,即第一透镜L1的第一物侧面S11至成像面A11于光轴OA1上的距离,R1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R1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R3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第三物侧面S31的曲率半径,R3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第三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
此外,于上述公式中,f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TC12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第一像侧面S12与第二透镜L2的第二物侧面S21于光轴OA1上之间的距离,即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空气间隙d1,TC34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第三像侧面S32与第四透镜L4的第四物侧面S41于光轴OA1上之间的距离,即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空气间隙d3,T1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于光轴OA1上的厚度,T4为第一实施例至第三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于光轴OA1上的厚度。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光学镜头1沿光轴OA1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光源A1。于本实例中,光轴OA1可通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成像面A11的中心。此外,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以及成像面A11可垂直于光轴OA1延伸。
于本实施例中,当光线由第一透镜L1进入光学镜头1时,光线可依序穿过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以及第四透镜L4,并可于成像面A11上形成影像。
于本实施例中,光源A1可用以经由成像面A11发射光线由MEMS微型扫瞄器或、数字微镜组显示(Digital Micromirror Display,DMD)芯片与光学组件后将影像输出。光线可依序穿过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L3、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一透镜L1照射于位于物侧的一物体。于一些实施例中,光源A1可为红外线,并可经由成像面A11射出红外线。红外线可依序穿过第四透镜L4、第三透镜L3、第二透镜L2、以及第一透镜L1照射于位于物侧的使用者的脸部。但本发明并非以此为限,光源A1亦可为影像源进行投影,投影时来自光源的光线最后投影于物侧,即投影侧。
第一透镜L1可为新月型透镜,且具有正屈光力。第一透镜L1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一物侧面S11以及朝向像侧第一像侧面S12。第一物侧面S11为凸面,且第一像侧面S12为凹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L1的材质可为玻璃。
第二透镜L2可为新月型透镜,且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镜L2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二物侧面S21以及朝向像侧第二像侧面S22。第二物侧面S21为凸面,且第二像侧面S22为凹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L2的材质可为塑料。
第三透镜L3可为双凹透镜,且具有负屈光力。第三透镜L3包括朝向物侧的第三物侧面S31以及朝向像侧的第三像侧面S32。第三物侧面S31为凹面,且第二像侧面S32为凹面。于本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材质可为塑料。
第四透镜L4可为新月型透镜,且具有正屈光力。第四透镜L4包括朝向物侧的第四物侧面S41以及朝向像侧的第四像侧面S42。第四物侧面S41为凹面,且第四像侧面S42为凸面。于本实施例中,第四透镜L4的材质可为塑料。
表一为图1中光学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表一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061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071
于公式1中,有效焦距f为4.493mm。后焦距为0.5mm。光学镜头1的镜头总长为3.3367061mm,于一些实施例中可约为3.337mm。因此,于公式1中(f+BFL)/TTL可约为1.49639。
于公式2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为1.348153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1.348mm。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为4.671673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可约为4.672mm。因此,于公式2中(R12+R11)/(R12-R11)可约为1.81128。
于公式3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为-0.62515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可约为-0.625mm。因此,于公式3中f/f3可约为-7.18707。
于公式4中,TTL/f3可约为-5.33745。于公式5中,(f/f1)+(f/f3)可约为-5.04498。
于公式6中,第三物侧面S31的曲率半径为-1.185078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1.185mm。第三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为0.6889534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0.689mm。因此,于公式6中R31/R32可约为-1.72011。
于公式7中,f3/R32可约为-0.90739。
于公式8中,TC12为0.025mm,TC34为0.743003mm。于一些实施例中,TC34可约为0.743mm。因此,于公式8中TC34/TC12可约为29.72012。
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空气间隙d2可为0.3877031mm。于一些实施例中,空气间隙d2可约为0.388mm。换句话说,第二透镜L2的第二像侧面S22与第三透镜L3的第三物侧面S31于光轴OA1上之间的距离可为空气间隙d2。
于公式9中,(T1+T4)/TC34可约为1.28398。
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1+[1-(k+1)c2h2]1/2}+Ah4+Bh5+Ch6+Dh7+Eh8+Fh9+Gh10+Hh11+Ih12+Jh13+Kh14+Lh15+Mh16+Nh17+Oh18+Ph19+Qh20
其中,c为曲率,h为透镜表面任一点至光轴OA1的垂直距离,且k为圆锥系数。A至Q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为表一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ConicConstant)、A~Q为非球面系数。
表二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081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091
图2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像散场曲(Field Curvature)图。如图2A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场曲介于-0.09mm至0.005mm之间。
图2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畸变(Distortion)图。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为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1%至0%之间。
图2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调变转换函数(ModulationTransfer Function)图。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范围介于0.925μm至0.955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83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58至1.0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图2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光斑(Spot)图。当具有特定波长的光线由第一透镜L1进入光学镜头1时,可于成像面A11上形成一光斑。于图2D绘制了光斑于成像面A11与第四透镜L4于不同距离下呈现于成像面A11上的图形。于此例子中,光线的波长可为0.925um、0.940um以及0.955um。成像面A11于光轴OA1上距离第四透镜L4的距离位于0.000mm至0.550mm之间。光斑的方均根半径(RMS radius)约为0.682um至3.210um的范围之间。光斑的尺寸约为1.364um至6.42um的范围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可于有效缩小光斑尺寸,且于放置前置光圈后仍可维持薄型化。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表三为图3中光学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表三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01
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可符合前述公式1至9的至少一项以使得光学镜头1可薄型化,且具有较佳的投射质量以及缩小光斑尺寸。
于第二实施例中,有效焦距f为4.493mm。后焦距为0.5mm。光学镜头1的镜头总长为3.3371057mm,于一些实施例中可约为3.371mm。因此,于公式1中(f+BFL)/TTL可约为1.49621。
于公式2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为1.472191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1.472mm。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为6.914165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可约为6.914mm。因此,于公式2中(R12+R11)/(R12-R11)可约为1.54105。
于公式3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为-0.69488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可约为-0.695mm。因此,于公式3中f/f3可约为-6.46584。于公式4中TTL/f3可约为-4.80240。于公式5中(f/f1)+(f/f3)可为-4.34188。
于公式6中,第三物侧面S31的曲率半径为-3.359159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3.359mm。第三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为0.547996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0.548mm。因此,于公式6中R31/R32可约为-6.12990。于公式7中f3/R32可约为-1.26804。
于本实施例中,空气间隙d1为0.025mm。空气间隙d2为0.382mm。空气间隙d3为0.6701057mm。因此,于公式8中TC34/TC12可约为26.80423。于公式9中(T1+T4)/TC34可约为1.54155。
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四为表三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且A~Q为非球面系数。
表四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11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21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31
图4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像散场曲图。如图4A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方向与弧矢方向场曲介于-0.10mm至0.00mm之间。
图4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畸变图。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为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0%至0%之间。
图4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调变转换函数图。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范围介于0.925μm至0.955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Tangential)方向与弧矢(Sagittal)方向。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83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42至1.0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图4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光斑图。于此例子中,光线的波长可为0.925um、0.940um以及0.955um。成像面A11于光轴OA1上距离第四透镜L4的距离位于0.000mm至0.550mm之间。光斑的方均根半径约为0.511um至3.620um的范围之间。光斑的尺寸约为1.022um至7.24um的范围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可于有效缩小光斑尺寸,且于放置前置光圈后仍可维持薄型化。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透镜配置与光路示意图。表五为图5中光学镜头1的各透镜的相关参数表。
表五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32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41
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可符合前述公式1至9的至少一项以使得光学镜头1可薄型化,且具有较佳的投射质量以及缩小光斑尺寸。
于第三实施例中,有效焦距f为4.497mm。后焦距为0.5mm。光学镜头1的镜头总长为3.3708485mm,于一些实施例中可约为3.371mm。因此,于公式1中(f+BFL)/TTL可约为1.48242。
于公式2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为1.077765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1.078mm。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为9.404716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像侧面S12的曲率半径可约为9.405mm。因此,于公式2中(R12+R11)/(R12-R11)可约为1.25886。
于公式3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为-0.77501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可约为-0.775mm。因此,于公式3中f/f3可约为-5.80253。于公式4中TTL/f3可约为-4.34945。于公式5中(f/f1)+(f/f3)可为-3.78334。
于公式6中,第三物侧面S31的曲率半径为-2.454268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2.454mm。第三像侧面S32的曲率半径为0.6499999mm。于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物侧面S11的曲率半径可约为0.650mm。因此,于公式6中R31/R32可约为-3.7758。于公式7中f3/R32可约为-1.19232。
于本实施例中,空气间隙d1为0.05mm。空气间隙d2为0.4607627mm。空气间隙d3为0.7345928mm。因此,于公式8中TC34/TC12可约为14.69186。于公式9中(T1+T4)/TC34可约为1.28643。
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与第一实施例中表一的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的定义相同,在此皆不加以赘述。表六为表五中各个透镜的非球面表面的相关参数表,其中k为圆锥系数、且A~Q为非球面系数。
表六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51
Figure BDA0001961372370000161
图6A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像散场曲图。如图6A所示,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子午方向与弧矢方向场曲介于-0.06mm至0.01mm之间。
图6B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畸变图。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为波长0.925um、0.940um以及0.955um的光线所产生的畸变介于-1.4%至0%之间。
图6C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调变转换函数图。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对波长范围介于0.925μm至0.955μm的光线,分别于子午方向与弧矢方向。空间频率介于0lp/mm至83lp/mm,其调变转换函数值介于0.39至1.0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的场曲、畸变都能被有效修正,镜头分辨率也能满足要求,从而得到较佳的光学性能。
图6D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光学镜头1的光斑图。于此例子中,光线的波长可为0.925um、0.940um以及0.955um。成像面A11于光轴OA1上距离第四透镜L4的距离位于0.000mm至0.550mm之间。光斑的方均根半径约为1.705um至6.046um的范围之间。光斑的尺寸约为3.41um至12.092um的范围之间。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光学镜头1可于有效缩小光斑尺寸,且于放置前置光圈后仍可维持薄型化。
上述已揭露的特征能以任何适当方式与一或多个已揭露的实施例相互组合、修饰、置换或转用,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光学镜头可于有效缩小光斑尺寸,且于放置前置光圈后仍可维持薄型化,并能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
本发明虽以各种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仅为范例参考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9)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沿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由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组成:
第一透镜为新月型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中该第一透镜包括朝向该物侧的第一物侧面以及朝向该像侧第一像侧面,该第一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一像侧面为凹面;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光力;该第二透镜包括朝向该物侧的第二物侧面以及朝向该像侧第二像侧面,该第二物侧面为凸面,该第二像侧面为凹面;
第三透镜为双凹透镜,具有负屈光力,其中该第三透镜包括朝向该物侧的第三物侧面以及朝向该像侧的第三像侧面,该第三像侧面为凹面,该第三物侧面为凹面;以及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光力,其中该第四透镜包括朝向该像侧的第四像侧面以及朝向该物侧的第四物侧面,该第四像侧面为凸面,该第四物侧面为凹面;
其中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8<f/f3<-4
其中f为该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1.4<(f+BFL)/TTL<2
其中f为该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BFL为该光学镜头的后焦距,TTL为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总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1<(R12+R11)/(R12-R11)<2
其中R11为该第一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12为该第一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6<TTL/f3<-3
其中TTL为该光学镜头的镜头总长,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6<(f/f1)+(f/f3)<-2
其中f为该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该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8<R31/R32<-1.5
其中R31为该第三物侧面的曲率半径,R32为该第三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1.3<f3/R32<-0.8
其中f3为该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R32为该第三像侧面的曲率半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13<TC34/TC12<30
其中TC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该光轴上之间的距离,TC12为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该光轴上之间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该光学镜头满足下列公式:
1.2<(T1+T4)/TC34<1.6
其中T1为该第一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4为该第四透镜于该光轴上的厚度,TC34为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该光轴上之间的距离。
CN201910084659.2A 2019-01-29 2019-01-29 光学镜头 Active CN1114877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4659.2A CN111487745B (zh) 2019-01-29 2019-01-29 光学镜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84659.2A CN111487745B (zh) 2019-01-29 2019-01-29 光学镜头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7745A CN111487745A (zh) 2020-08-04
CN111487745B true CN111487745B (zh) 2022-05-03

Family

ID=71793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84659.2A Active CN111487745B (zh) 2019-01-29 2019-01-29 光学镜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7745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0407A (zh) * 2010-12-14 2012-07-04 索尼公司 成像透镜和成像设备
JP2013033152A (ja) * 2011-08-02 2013-02-14 Panasonic Corp 投射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CN205121051U (zh) * 2015-11-17 2016-03-30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虹膜识别光学成像镜头
CN107589518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光学镜头及具有该光学镜头的激光对中测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196574A1 (en) * 2003-04-01 2004-10-07 Olympus Optical Co., Ltd. Image-formation optical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40407A (zh) * 2010-12-14 2012-07-04 索尼公司 成像透镜和成像设备
JP2013033152A (ja) * 2011-08-02 2013-02-14 Panasonic Corp 投射レンズ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表示装置
CN205121051U (zh) * 2015-11-17 2016-03-30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虹膜识别光学成像镜头
CN107589518A (zh) * 2016-07-08 2018-01-16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光学镜头及具有该光学镜头的激光对中测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7745A (zh) 2020-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60058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11231560B2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N106814438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249380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0648363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451123B (zh) 光學攝影系統組
TWI479191B (zh) 光學結像系統
CN10708528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US20200400928A1 (en) Projection Lens
JP2021032922A (ja) 撮像レンズ
TW201326883A (zh) 成像系統鏡片組
CN109507785B (zh) 一种红外共焦镜头
TW201348735A (zh) 影像擷取系統透鏡組及取像裝置
TW201807447A (zh) 影像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WO2023184752A1 (zh) 一种光学投影系统以及电子设备
TW202030515A (zh) 電子裝置
CN110308538A (zh) 光学成像系统
JP2016110071A (ja) 小型結像レンズシステム
CN110068912B (zh) 电子装置
CN117761874A (zh) 定焦镜头
TWI491916B (zh) 成像鏡頭
CN113359277B (zh) 光学系统及投影设备
CN109254387B (zh) 投影镜头及图像输出设备
KR20200052860A (ko) 촬상 렌즈
TWI786753B (zh) 紅外投影透鏡組及紅外投影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