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8937A -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8937A
CN111478937A CN202010132834.3A CN202010132834A CN111478937A CN 111478937 A CN111478937 A CN 111478937A CN 202010132834 A CN202010132834 A CN 202010132834A CN 111478937 A CN111478937 A CN 1114789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tenance server
maintenance
connection
server
cluster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283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8937B (zh
Inventor
郭可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Security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3283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89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8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8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8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8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与装置,运维服务器与网络设备可以建立临时的运维通道,运维服务器通过该临时运维通道可以向网络设备下发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相关配置,由此实现连接的负载均衡,使得集群系统中的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均匀分布。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无需部署负载均衡器,降低了系统的部署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网络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云运维场景下,云运维系统对外提供一个公网接口,让被运维设备作为客户端,客户端配置了云运维系统的IP地址、域名、端口、准入token等,与云运维系统建立一个长连接,从而接入到云运维系统上,云运维系统与被运维设备之间建立的长连接称之为运维通道,被运维设备通过该运维通道可以接受云运维系统的运维操作。
云运维系统为了实现对更大规模设备的运维,通常会将云运维系统部署成包括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集群,并通过负载均衡器分摊设备的运维通道到每个运维服务器节点。此时多个运维服务器组成的集群对外呈现为一个IP,即负载均衡器的IP,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负载均衡器进行负载均衡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被运维设备上设置好运维通道配置后,被运维设备向负载均衡器发起长连接(即运维通道)建立请求,负载均衡器会根据每个云运维服务器的负载情况(按照负载均衡算法,例如选取连接最少的节点)选择一个合适的云运维服务器,与被运维设备建立运维通道。
现有方案采用负载均衡器将与不同的被管理设备建立的长连接分摊给不同的云运维服务器,负载均衡器将来自一台被管理设备的流量(包含长连接建立报文以及建立后的数据传输报文)分配给一个固定的云运维服务器,这种策略叫做connection sticky策略,即将一个设备的运维通道流量粘在一个固定的云运维系统节点上,而不会像负载无状态和无连接的HTTP报文那样随机分摊给不同的云运维服务器节点。
上述方案存在以下技术问题:需要部署专用的负载均衡器,负载均衡器要实现connection sticky策略,一方面实现复杂度较高,另一方面系统的部署成本高;此外,当被运维设备的数量较多的时候,负载均衡器承担的流量过大,形成性能短板,一旦负载均衡器宕机,将导致整个运维系统集群不可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方法以及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部署负载均衡器宕机导致的运维系统集群不可用的问题。
为例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负载均衡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运维服务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则第一运维服务器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同一运维服务器,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包括: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在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之后,还包括:若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包括: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在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之后,还包括:若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可选的,当前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通过建立的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存储的第一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根据所述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接收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若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第一运维服务器不同,则根据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当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的连接断开时,根据所述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负载均衡装置,该装置方法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模块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时,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同一运维服务器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可选的,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第四方面,还提供一种负载均衡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存储的第一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第一运维服务器不同时根据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可选的,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的连接断开时,根据所述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与装置,运维服务器与网络设备可以建立临时的运维通道,通过该临时运维通道可以向网络设备下发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相关配置,由此实现连接的负载均衡,使得集群系统中的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均匀分布。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无需部署负载均衡器,降低了系统的部署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采用负载均衡器进行负载均衡的示意图;
图2本公开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所能够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再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以下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特征和方面。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元件。尽管在附图中示出了实施例的各种方面,但是除非特别指出,不必按比例绘制附图。
在这里专用的词“示例性”意为“用作例子、实施例或说明性”。这里作为“示例性”所说明的任何实施例不必解释为优于或好于其它实施例。
图2为本公开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所能够应用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图2中的多个运维服务器运维服务器11、运维服务器12、运维服务器13组成集群系统,用于对网络设备进行运维管理。网络设备可以为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等任意一种或多种网络设备,本公开对运维服务器可以运维管理的网络设备的类型不加以限定。运维服务器与网络设备之间无需通过负载分担器进行连接的分配,由此可以减低网络部署的成本。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所述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实际是针对网络设备设备与运维服务器之间建立的连接的负载分担。图3为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和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应用于多个运维服务器组成的集群系统,该方法包括:
步骤202,运维服务器11接收网络设备21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运维服务器11根据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
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图2中的运维服务器11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运维服务器11的配置参数可以是预先配置在网络设备21中的,配置参数可以包括运维服务器11的域名、运维服务器11的IP地址以及应用端口、接入运维服务器11的令牌token或密码,该密码或token可以是预先从运维服务者处获取的。由于可能存在恶意软件在连接建立请求中提供自己的SN、型号等模拟正常网络设备连接到运维服务器,耗尽连接资源,为了安全性,该密码或token可以是一次性有效的接入密码,用后即作废。
由此网络设备21可以向运维服务器11发送连接建立请求,在运维服务器11根据token或密码验证了网络设备21的身份之后,可以与网络设备21建立连接。由于后续在步骤206中网络设备21需要与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网络设备21与运维服务器11建立的连接可以视为是临时连接,或者也可以称为临时运维通道,该临时连接用于下发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连接建立请求中可以包括网络设备的基本信息,例如可以为产品序列号SN(Serial Number)、设备类型、设备型号、密码或token等,基本信息被运维服务器预先存储。运维服务器可以根据上述基本信息中包括的密码或token进行网络设备的身份验证。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运维服务器对于网络设备的身份认证可以仅在初始的建立临时运维通道时进行认证,后续在连接的负载均衡过程中,网络设备需要更换连接的运维服务器时,更换后的运维服务器无需再对网络设备的身份进行认证。
运维服务器11与网络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可以为长连接,例如可以为websocket连接、socket连接等。
步骤204,运维服务器11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为了描述方便,本公开中将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命名为第二运维服务器。当然,第二运维服务器可以与第一运维服务器相同。
步骤206,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运维服务器11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则运维服务器11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网络设备21,以使网络设备21向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若运维服务器11确定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为运维服务器12时,则运维服务器11通过与网络设备21建立的连接将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参数发送给网络设备21,由此,后续网络设备21可以根据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参数与运维服务器12建立连接。
由于在通信网络中,运维服务器的负载时会实时发生变化的,因此在运维服务器11确定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为运维服务器12之后,运维服务器12也会确定自己是否为当前集群中负载最小的节点,以使得集群系统包括的各个运维服务器与多个网络设备之间建立的连接被均匀分配到各个运维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在网络设备21与运维服务器12建立连接,并且运维服务器12确认自己为当前集群中负载最小的节点之后,则运维服务器12将网络设备21的设备信息,例如IP地址、MAC地址等记录下来,以完成对网络设备21的纳管,运维服务器12可以通过与网络设备21之间建立的连接完成对网络设备21的运维与管理。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若运维服务器12确定自己不是当前集群中负载最小的节点,则运维服务器12会执行步骤204,即运维服务器12会确定当前集群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并将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信息通过运维服务器12与网络设备21之间建立的连接发送给网络设备21。
步骤208,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运维服务器11为同一运维服务器,则运维服务器11保持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
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就是运维服务器11,则运维服务器11保持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进一步的,运维服务器11可以将网络设备21的设备信息,例如IP地址、MAC地址等记录下来,以完成对网络设备21的纳管。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与网络设备当前建立连接的服务器可以周期性的获取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信息,若确定第二运维服务器不是自身,则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信息下发给网络设备,以使网络设备向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负载均衡方法,运维服务器与网络设备可以建立临时的运维通道,通过该临时运维通道可以向网络设备下发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相关配置,由此实现连接的负载均衡,使得集群系统中的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均匀分布。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无需部署负载均衡器,降低了系统的部署成本。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方法还能够处理集群系统中增加运维服务器的情形,当网络设备的规模扩大需要运维服务器纳管更多的设备的时候,新的运维服务器加入集群,成为负载最小的节点,后续的网络设备可以根据上述图2所提供的方法,最终使得所有集群节点纳管的设备数量均匀分布。
在上述实施例中,各个运维服务器确定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如图2所示,运维服务器可以将自身的信息以及自身负载的情况、配置参数等写入数据库中,各个运维服务器可以从数据库中获取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或者,各个服务器之间也可以通过互相交互各自的负载情况以及配置参数等,即各个服务器中均存储有其他服务器的负载情况,从而可以获取到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实施例二
在一种情况中,如图2所示,若网络设备21与运维服务器11通过步骤302建立连接,运维服务器11当前纳管的设备为网络设备21和网络设备22,运维服务器12当前纳管的设备数为网络设备23。此时,运维服务器11认为自己不是纳管设备数量最小的节点,运维服务器12才是,于是运维服务器11向网络设备21下发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参数,以使得网络设备21向运维服务器12发送连接请求。同样,网络设备21与运维服务器12建立连接之后,会被运维服务器12再次“踢回”运维服务器11,如此循环不会休止,这一现象叫做网络设备与运维服务器之间的运维通道抖动。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负载分担的稳定性,避免运维服务器之间的运维通道的抖动,如图4所示,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公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包括:
步骤302,运维服务器11接收网络设备21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运维服务器11根据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
步骤304,运维服务器11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步骤306,若运维服务器11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则运维服务器11保持与网络设备21的连接。
在这里,运维服务器11纳管的网络设备包括步骤302中与运维服务器11建立连接的网络设备。
若步骤304中确定出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为运维服务器12,若运维服务器11与运维服务器12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为0或者为1时,此时则不向网络设备21下发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信息,即无需使得网络设备21切换其对应的运维服务器,运维服务器11只要保持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即可,由此可以避免运维通道的抖动。
步骤308,若确定出的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运维服务器11为同一运维服务器,则运维服务器11保持与网络设备21之间的连接。
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基于集群系统中的运维服务器的性能以及负载能力均相同的情况。
对于运维服务器的性能不同时,在上述实施例一中,步骤204可以包括:运维服务器11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若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当运维服务器的性能不同时,运维服务器可以运维管理的网络网络设备的数量是不同的,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指的是运维服务器能够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实施例三
为了避免第一运维服务器宕机时,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无法应用,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还包括:
步骤410,当前与网络设备21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通过建立的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网络设备21。
当前与网络设备21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一般是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本实施例中以当前网络设备21与运维服务器11建立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步骤410的执行顺序并不加以限定,只要网络设备21与集群系统中任一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就能够保证网络设备21可以获取到集群系统中所有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运维服务器可以周期性的纳管的网络设备下发集群系统中所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在网络设备21接收与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11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11、运维服务器12、运维服务器13的配置参数;
当网络设备21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11的连接断开时,根据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当网络设备21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之后,可以执行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提供的方法,找到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这里的其他运维服务器指的是除了网络设备21当前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之外的服务器。
在现有技术中一旦负载均衡器宕机,整个系统就会瘫痪,因为只有负载均衡器知道运维服务器的访问方法,集群节点是无法感知如何访问集群系统中的服务器的,所有设备都依赖于负载均衡器桥接到不同的运维系统服务器。而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网络设备可以获知集群系统中所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信息,即对所有的运维服务器是有感知的,集群中的部分运维服务器宕机后,网络设备会自行重连到其他正常工作的的运维服务器,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容灾性。
实施例四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可以应用于网络设备,图5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以图2中的网络设备21为例进行说明,其他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执行该负载均衡方法。如图5以及图2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502,网络设备21获取存储的运维服务器11的配置参数;
步骤504,网络设备21根据运维服务器11的配置参数向运维服务器11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步骤506,网络设备21接收运维服务器11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步骤508,若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运维服务器11不同,则根据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若运维服务器11确定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为运维服务器12时,则运维服务器11通过与网络设备21建立的连接将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参数发送给网络设备21,由此,网络设备21可以根据运维服务器12的配置参数向运维服务器发送链接请求,以与运维服务器12建立连接。
若第二运维服务器与运维服务器11相同,则网络设备21保持与运维服务器11的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负载均衡方法,网络设备通过与第一运维服务器建立临时的运维通道,网络设备可以通过该临时运维通道获取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运维服务器的相关配置,由此实现连接的负载均衡,使得集群系统中的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均匀分布。并且,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无需部署负载均衡器,降低了系统的部署成本。
实施例五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负载均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运维服务器所执行的负载均衡方法,如图6所示,该装置方法包括:
接收模块601,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确定模块602,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发送模块603,所述发送模块603用于在确定模块602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时,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所述发送模块603还用于在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同一运维服务器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603具体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模块603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603用于在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发送模块603还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实施例六
基于上述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负载均衡方法,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负载均衡装置,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执行的负载均衡方法,该装置方法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存储的第一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第一运维服务器不同时根据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可选的,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的连接断开时,根据所述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也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显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所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方式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连续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形成一个独立的部分。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多个运维服务器组成的集群系统,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运维服务器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则第一运维服务器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若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同一运维服务器,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包括: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相应的,在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包括: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相应的,在第一运维服务器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则第一运维服务器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前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通过建立的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5.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网络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存储的第一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根据所述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接收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若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第一运维服务器不同,则根据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当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的连接断开时,根据所述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7.一种负载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连接建立请求,根据所述连接建立请求建立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发送模块,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确定模块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不同的运维服务器时,通过建立的连接将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以使所述网络设备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确定出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与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为同一运维服务器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数量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的网络设备的数量之差小于二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当前集群系统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最少的第二运维服务器;
相应的,所述发送模块用于在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与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之差小于预设阈值时,保持与所述网络设备的连接;
其中,纳管网络设备百分比为运维服务器当前纳管网络设备的数量除以运维服务器纳管的最大网络设备数。
10.根据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将集群系统中包括的多个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11.一种负载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存储的第一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运维服务器发送的负载最小的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与第一运维服务器不同时根据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向所述第二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与所述网络设备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发送的、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
所述发送模块还用于当与建立连接的运维服务器的连接断开时,根据所述集群系统中包括的运维服务器的配置参数,依次向其他运维服务器发送连接建立请求,直至找到正常工作的运维服务器建立连接。
CN202010132834.3A 2020-02-29 2020-02-29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4789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2834.3A CN111478937B (zh) 2020-02-29 2020-02-29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2834.3A CN111478937B (zh) 2020-02-29 2020-02-29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8937A true CN111478937A (zh) 2020-07-31
CN111478937B CN111478937B (zh) 2022-05-27

Family

ID=7174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2834.3A Active CN111478937B (zh) 2020-02-29 2020-02-29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893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6684A (zh) * 2021-09-18 2021-12-0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纳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5962A1 (en) * 2002-04-10 2003-10-16 Satoshi Kikuchi Load balancing of servers
CN101815033A (zh) * 2010-03-12 2010-08-25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143046A (zh) * 2010-08-25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5681217A (zh) * 2016-04-27 2016-06-15 深圳市中润四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容器集群的动态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10851266A (zh) * 2018-08-03 2020-02-28 奇异世界有限公司 通过分区和虚拟进程的负载平衡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30195962A1 (en) * 2002-04-10 2003-10-16 Satoshi Kikuchi Load balancing of servers
CN101815033A (zh) * 2010-03-12 2010-08-25 成都市华为赛门铁克科技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2143046A (zh) * 2010-08-25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负载均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CN105681217A (zh) * 2016-04-27 2016-06-15 深圳市中润四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容器集群的动态负载均衡方法及系统
CN110851266A (zh) * 2018-08-03 2020-02-28 奇异世界有限公司 通过分区和虚拟进程的负载平衡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46684A (zh) * 2021-09-18 2021-12-03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纳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46684B (zh) * 2021-09-18 2022-10-21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设备纳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8937B (zh) 2022-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001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source ID spoof protection in an infiniband (IB) network
CN107852604B (zh) 用于提供全局虚拟网络(gvn)的系统
US9935848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subnet manager (SM) level robust handling of unkown management key in an infiniband (IB) network
Yang et al. Blockchain-based secure distributed control for software defined optical networking
US11265217B2 (en) Distributed ledger for configuration synchronization across groups of network devices
US9094409B2 (en) Method for configuring access rights, control point,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266822B (zh) 一种基于nginx的共享式负载均衡实现方法
WO2011140951A1 (zh) 负载均衡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WO2017131783A1 (en) Managing groups of servers
US20200236032A1 (en) Blockchain Routing Protocols
JPWO2020044934A1 (ja) 通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6633934A (zh) 负载均衡方法、装置、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08366087B (zh) 一种基于分布式文件系统的iscsi服务实现方法和装置
CN111478937B (zh) 一种负载均衡方法和装置
CN111064742A (zh) 一种基于网络代理实现内网访问的方法、装置及相关设备
CN110768812A (zh) 一种服务器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1880932A (zh) 一种基于多网口的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06169982B (zh) 扩展端口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400897B (zh) 网络安全配置方法及装置
US20220121682A1 (en) Secure cluster pairing for business continuity and disaster recovery
CN111600795A (zh) 虚拟边缘设备的建立方法、控制器和服务器
CN108683637B (zh) 用于组成员的注册方法及装置
CN113872815B (zh) 一种故障切换方法及系统
CN113542000B (zh) 一种进程号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519407B (zh) 端口地址配置方法、转发设备及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