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71354A -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 Google Patents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71354A
CN111471354A CN202010539583.0A CN202010539583A CN111471354A CN 111471354 A CN111471354 A CN 111471354A CN 202010539583 A CN202010539583 A CN 202010539583A CN 111471354 A CN111471354 A CN 1114713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aphene
ptc
quantum dot
preparing
titanium quantu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95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71354B (zh
Inventor
曾垂彬
吴立刚
李正博
李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Kangx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Kangx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Kangx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Kangx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9583.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713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713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13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713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713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52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k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03Printing inks characterised by features other than the chemical nature of the bind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10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 C09D11/102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ther than those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DCOATING COMPOSITIONS, e.g. PAINTS, VARNISHES OR LACQUERS; FILLING PASTES; CHEMICAL PAINT OR INK REMOVERS; INKS; CORRECTING FLUIDS; WOODSTAINS; PASTES OR SOLIDS FOR COLOURING OR PRINT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C09D11/00Inks
    • C09D11/02Printing inks
    • C09D11/10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 C09D11/102Printing inks based on artificial resin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ther than those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9D11/104Polyes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20/0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emical industry
    • Y02P20/10Process efficiency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Inks, Pencil-Leads, Or Crayons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步骤: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制备PTC混合液、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及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该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具有合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范围和粘附能力,一方面实现了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在合适的温度范围进行玻璃化转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升油墨整体的抗剥离效果。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前述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制得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Description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墨印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涉及通过上述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通过sp2杂化轨道形成六角形呈蜂巢晶格结构且只有一层碳原子厚度的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的独特结构赋予其众多优异特性,如高理论比表面积(2630m2/g)、超高电子迁移率(~200000cm2/v.s)、高热导率(5300W/m.K)、高杨氏模量(1.0TPa)和高透光率(~97.7%)等。凭其结构和性能优势,石墨烯在能源存储与转换器件、纳米电子器件、多功能传感器、柔性可穿戴电子、电磁屏蔽、防腐等领域均有巨大应用前景。鉴于石墨烯的柔性和导电特性,将石墨烯浆体加入到油墨中制备出一种导电油墨,进一步通过油墨喷涂、干燥制备成石墨烯发热层,制成石墨烯发热体,具有生产过程快速、用料省、成本低等特点。
随着人们对美好和健康生活的向往,改进传统的供暖系统,寻找更加经济、清洁的替代能源,发展新型的绿色低碳供暖系统刻不容缓。基于石墨烯红外发射性能(波长为5~14微米的远红外线)的电加热取暖技术即石墨烯基红外发热油墨及其红外发热体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与传统的燃煤、蒸汽、热风和电阻等取暖方法相比,石墨烯加热具有加热速度快、电-热转化率高、自动控温、分区控制、加热稳定、加热过程无异响、热传导效率高、运行费用低(每天每平米石墨烯电热膜的耗电量能够降至0.5度)、加热相对均匀、占地面积小、投资与生产费用低、使用寿命长和工作效率高等诸多优点,更有利于推广应用。用它代替传统加热设备,其节电效果尤其显著,一般可节电30%左右,个别场合甚至可达60%~70%。
石墨烯红外加热壁画、壁纸、地板等器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即为石墨烯加热板/功能层。现有技术中,一般通过将石墨烯制成石墨烯浆料、油墨或涂料,再通过印刷方式制备成石墨烯发热涂层等。但这些方式制备的石墨烯发热涂层存在一大致命缺陷:当石墨烯发热涂层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时,例如短路等电流过载情况、散热不均引起的局部温度过高等会破坏石墨烯发热涂层,甚至是引发火灾。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 107446408A公开了一种PTC石墨烯发热油墨,采用PTC功能材料与导电填料混匀、研磨制备而成,其中导电填料可以是石墨烯或者石墨烯与石墨粉、炭黑、碳纤维粉、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但是这种PTC石墨烯发热油墨由于导电填料与PTC功能材料随机混合、粘附,导致石墨烯发热油墨的方阻较大、树脂玻璃化转变后电阻值难以恢复、长久使用导电填料容易析出、导电油墨与基材粘附能力下降等等缺陷。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制备出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成膜后使用时,当石墨烯发热涂层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时,例如短路等电流过载情况、散热不均引起的局部温度过高等,会引起改性PTC混合物因局部温度升高而玻璃化转变,由结晶态或者半结晶态树脂转变为非结晶态,进而将导电膜中导电物质,例如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等,相互拉开,增加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成膜的电阻,通过降低功率、产热来实现保护导电膜的功能,也能有效防止火灾。当导电膜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改性PTC混合物由非结晶态转变成结晶态或者半结晶态,拉近导电物质之间的距离,恢复原始电阻和功率,实现可逆PTC保护。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提供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向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中添加杂多酸,搅拌混匀后离心收集第一沉淀物并干燥,第一沉淀物用丙酮重悬并加入乙酰丙酮钛,再次搅拌混匀后离心收集第二沉淀物并干燥,将第二沉淀物置于氢气环境进行还原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乙醇重悬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50~250份第一分散剂并搅拌,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15~40份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5~25份导电炭黑,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提供1~8份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15~35份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将所述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微米级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将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添加到50~250份第二分散剂中并搅拌,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分别将PTC混合液及500~2500份第三分散剂缓慢滴加到搅拌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滴加完成后将混合液转移至55~65℃的反应釜中,反应1~4h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搅拌,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0.5~2.5份结构稳定剂、0.5~2.5份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2~8份流平剂,500~5000rpm搅拌0.5~6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所述杂多酸包括磷钼酸、硅钼酸、磷钨酸和硅钨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包括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步骤、制备PTC混合液步骤、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步骤以及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步骤,通过该步骤能够制备出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及对应的PTC石墨烯基导电薄膜。
首先采用空间分离的方案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即利用湿化学方法将氧化石墨烯表面用杂多酸分子修饰,然后引入与杂多酸分子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金属前体,即乙酰丙酮钛,再通过氢气还原制备出了杂多酸修饰的石墨烯上负载的钛量子点,同时对氧化石墨烯具有一定的还原作用。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具有钛量子点掺杂均匀、量子点纳米尺寸均一、平均粒径小、氢气还原后石墨烯结构稳定等优势。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步骤能够充分结合石墨烯与炭黑的导电能力,降低方阻,促进石墨烯及炭黑导电体的分散。制备PTC混合液步骤制备出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改性过程一方面能够降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亦即降低油墨整体的PTC保护温度;另一方面还能增强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粘附性能,即提升油墨整体的抗剥离效果,特别是将该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于PET膜、PI膜(基材)上时。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通过反应釜反应将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等导电体结合在PTC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表面,形成导电体包裹PTC材料的结构,并且通过PTC材料的玻璃化温度转变调控导电体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控导电油墨的电阻值大小。最后添加结构稳定剂、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流平剂的作用主要是调和油墨的均一性、降低油墨粘性和表面张力,同时也起到维持油墨结构长期稳定,延长有效储存期的作用。
本发明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氧化石墨烯转移至高温碳化炉进行高温碳化30~90s,高温碳化炉中充填惰性气体,高温碳化炉的温度为500~1200℃,将高温膨胀的氧化石墨烯制成浓度为5~150mg/mL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由此,通过氧化石墨烯高温膨胀过程能够有效将氧化石墨烯层与层之间的距离拉开,增加石墨烯的表面积,形成少层石墨烯层的“垛堞”结构,加强油墨整体的稳定性,同时也能促进钛量子点对氧化石墨烯层的掺杂,形成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具有钛量子点掺杂均匀、量子点纳米尺寸均一、平均粒径小、氧化石墨烯结构稳定等优势。充分掺杂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具有优越的电子传导性能,能够显著提升油墨的导电性。
优选地,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向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中添加杂多酸,所述杂多酸与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的质量之比为1~5:1000;
加入杂多酸后,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水浴超声20~90min,水浴温度为20~25℃,超声完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进行600~1400rpm搅拌2~12h,8000~15000rpm离心收集第一沉淀物,第一沉淀物转移至60~80℃条件下干燥30~120min。
优选地,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第一沉淀物用丙酮重悬并加入乙酰丙酮钛,所述第一沉淀物与乙酰丙酮钛的质量之比为1000:0.5~5;
混合液再次进行600~1400rpm搅拌2~12h,8000~15000rpm离心收集第二沉淀物,第二沉淀物转移至60~80℃条件下干燥30~120min。本发明基于阴阳离子作用的原理采用空间分离的方案,先利用湿化学方法将石墨烯载体表面用杂多酸分子修饰,然后引入与杂多酸分子具有较强相互作用的金属前体,即乙酰丙酮钛,实现了有效、均一地负载钛量子点前体,后续通过钛量子点前体的还原即能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一方面通过钛量子点与石墨烯之间的相互掺杂,提升了石墨烯的导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防止钛量子点或者石墨烯发生团聚,具有稳定结构的作用。
优选地,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第二沉淀物转移至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还原性气体进行还原,所述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或者氢气/氩气的混合气;
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5%-20%,混合气的流速为30~15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60~200℃,反应时间为1~4h。通过在160-200℃下通入氢气还原,制备出了杂多酸修饰的石墨烯负载的钛量子点,在前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中,钛纳米粒子平均粒径约为1 nm左右,钛量子点的负载量大,可以达到0.5~1 wt%。
优选地,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步骤中,所述第一分散剂包括1~10mol/L的强酸溶液、乙醇及纤维素衍生物,其中,强酸溶液、乙醇及纤维素衍生物质量配比为10:50~300:5~20;
所述强酸溶液为盐酸溶液或者硫酸溶液,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及硝酸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第一分散剂起到促进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与导电炭黑分散的功能,其中的酸液也具有催化后续反应釜反应的作用。钛量子点掺杂能够增强油墨以及对应的导电薄膜的导电性和柔韧性,方便将该导电油墨印刷于柔性基材上以制备柔性发热板。
优选地,在制备PTC混合液步骤中,所述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15000,所述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12000,所述微米级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的尺寸为0.5~50μm;
所述第二分散剂包括二氯甲烷和异丙醇,所述二氯甲烷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1~5:1。由此,选择合适分子量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能够有效控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及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的难易度,将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研磨成微米尺寸,有助于改性PTC混合物溶解、分散到第二分散剂。
优选地,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步骤中,所述第三分散剂包括环己醇、松油醇及醋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由此,通过第三分散剂将PTC混合液与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充分分散、混匀,辅助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与PTC混合物之间的反应、结合,促使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结合到PTC混合物上,提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的结构稳定性,同时提升本发明油墨的PTC效应。
优选地,在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步骤中,所述流平剂包括聚吡咯,所述流平剂还包括聚乙烯醇或者聚乙二醇,其中,聚吡咯与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的质量之比为8:1~5;
所述结构稳定剂包括乙二胺和对甲基苯酚,所述乙二胺和对甲基苯酚的质量配比为10:1~15,所述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的聚合度为100~200。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流平剂起到调和油墨的作用,能够加强油墨的均一性和流动性,降低油墨的粘性,方便油墨进行印刷或者喷涂。结构稳定剂能够长时间维持油墨的结构稳定,尤其是通过构造还原性环境,使得部分活泼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官能团稳定,加强油墨及对应的导电薄膜的结构稳定性。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该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采用前述第一方面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制得。
本发明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成膜后使用时,当石墨烯发热涂层出现局部温度过高时,例如短路等电流过载情况、散热不均引起的局部温度过高等,会引起PTC混合物因局部温度升高而玻璃化转变,由结晶态或者半结晶态转变为非结晶态,进而将导电膜中导电物质,例如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等,相互拉开距离,增加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成膜的电阻,通过降低功率、产热的作用来实现保护导电膜的功能,也能有效防止火灾。当导电膜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后,PTC混合物由非结晶态转变成结晶态或者半结晶态,拉近导电物质之间的距离,恢复原始导电膜的电阻值和功率,实现可逆PTC保护。
本发明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含有PTC混合物(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通过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能够降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降低了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整体的PTC响应温度,满足低温加热设备的PTC保护需求。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改性过程还能提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抗剥离性能,起到保护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印刷成的导电薄膜的作用。
本发明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含有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导电炭黑、PTC混合物、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结构稳定剂、第一分散剂、第二分散剂、第三分散剂以及流平剂。通过石墨烯片层结构负载钛量子点,一方面,钛量子点能够充分掺杂进石墨烯片层结构之间,具有辅助多层石墨烯片层分散形成少层石墨烯片层的作用,防止钛量子点团聚;另一方面,分散的少层石墨烯片层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能够与钛量子点实现更加彻底的掺杂,提升油墨整体导电性能。扩大的氧化石墨烯表面积能加强与油墨中的其它组分进行反应、结合,促进钛量子点掺杂的氧化石墨烯吸附到PTC混合物的表面(例如包裹在PTC混合物的表面形成复合导电体),加强油墨整体的稳定性,并通过基于PTC混合物的玻璃化转变调控导电体之间的距离。当PTC混合物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时,PTC混合物因形变而加大了导电体(钛量子点掺杂的氧化石墨烯)与导电体之间的距离,导电膜的电阻变大、功率降低,产热也随之降低,实现PTC保护效应。当PTC混合物的温度下降到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下限时,PTC混合物恢复原形,导电体与导电体之间的距离随之间的距离再次恢复到原来距离,导电膜的电阻值降低、功率恢复,产热也随之恢复。
导电炭黑与石墨烯材料均为导电体,且导电炭黑与石墨烯材料基于尺寸大小进行互补、填充,进一步增加导电油墨中导电体的数量,降低导电油墨的方阻。第一分散剂、第二分散剂、第三分散剂均起到稳定石墨烯表面活性官能团、促进油墨各组分分散的作用,具有保护石墨烯、增强导电性的功能。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流平剂起到调和油墨的作用,能够加强油墨的均一性和流动性,降低油墨的粘性,方便油墨进行印刷或者喷涂。结构稳定剂能够长时间维持油墨的结构稳定,尤其是通过构造还原性环境,使得部分活泼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基团结构稳定,加强油墨及对应的导电薄膜的结构稳定性。
本发明的优点将会在下面的说明书中部分阐明,一部分根据说明书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而获知。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内容,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在PET基材上设置温度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温度-电阻变化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详细介绍本发明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以及各实施例制备出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1
制备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提供500mg石墨粉,采用改性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为了进一步得到少层氧化石墨烯,将氧化石墨烯置于冰水浴中,用超声分散仪在250W功率下超声10分钟,重复一次,取上清液离心、丙酮重悬制得厚度范围为12~20层、横向尺寸为700~1000nm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根据需求离心浓缩以调节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的浓度至150mg/ml。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05g磷钼酸,600rpm搅拌10h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05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5%,混合气的流速为3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60℃,反应时间为4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2 mol/L的硫酸溶液200mL及甲基纤维素400g,分别将硫酸溶液及甲基纤维素添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25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40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250g导电炭黑,1500rpm持续搅拌3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10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15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1: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0.5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及5000ml松油醇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混合液转移至55℃的反应釜中,反应1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5g结构稳定剂、5g聚合度为10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20g流平剂。其中,5g结构稳定剂包括2g乙二胺以及3g对甲基苯酚,20g流平剂包括17.5g聚吡咯以及2.5g聚乙烯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500rpm搅拌4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2
制备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提供500mg石墨粉,采用改性的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将制备的氧化石墨烯进一步转移至高温碳化炉进行高温碳化30s,高温碳化炉中充填氮气,高温碳化炉的温度为1200℃。为了进一步得到少层氧化石墨烯,将经过高温膨胀后的氧化石墨烯置于冰水浴中,用超声分散仪在250W功率下超声20分钟,重复一次,取上清液离心、丙酮重悬制得厚度范围为8~15层、横向尺寸为700~1000nm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根据需求离心浓缩以调节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的浓度至150mg/mL。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15g硅钼酸,600rpm搅拌10h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15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8%,混合气的流速为6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3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6 mol/L的盐酸溶液100mL及羟甲基纤维素150g,分别将盐酸溶液及羟甲基纤维素添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20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35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200g导电炭黑,3000rpm持续搅拌2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25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20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9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0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2: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1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向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5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及7500ml环己醇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混合液转移至58℃的反应釜中,反应1.5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10g结构稳定剂、10g聚合度为10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30g流平剂。其中,10g结构稳定剂包括8g乙二胺以及2g对甲基苯酚,30g流平剂包括25g聚吡咯以及5g聚乙二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1000rpm搅拌6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3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2g硅钨酸,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水浴超声30min,水浴温度为25℃。超声完后,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600rpm搅拌10h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2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氩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12%,混合气的流速为8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80℃,反应时间为2.5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8 mol/L的盐酸溶液100mL、甲基纤维素50g和醋酸纤维素50g,分别将硫酸溶液、甲基纤维素添和醋酸纤维素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20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30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175g导电炭黑,2000rpm持续搅拌3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35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25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9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1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3: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5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向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10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及10000ml醋酸乙酯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混合液转移至60℃的反应釜中,反应2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15g结构稳定剂、15g聚合度为15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40g流平剂。其中,15g结构稳定剂包括8g乙二胺以及7g对甲基苯酚,40g流平剂包括32g聚吡咯以及8g聚乙二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1500rpm搅拌3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4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25g磷钨酸,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水浴超声50min,水浴温度为22℃。超声完后,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600rpm搅拌10h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25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15%,混合气的流速为10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88℃,反应时间为2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5 mol/L的硫酸溶液100mL、羟甲基纤维素100g及醋酸纤维素100g,分别将硫酸溶液、羟甲基纤维素及醋酸纤维素添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15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25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150g导电炭黑,2000rpm持续搅拌4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50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30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10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2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3: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10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向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15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5000ml松油醇及10000ml环己醇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混合液转移至62℃的反应釜中,反应2.5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15g结构稳定剂、15g聚合度为15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50g流平剂。其中,15g结构稳定剂包括10g乙二胺以及5g对甲基苯酚,50g流平剂包括35g聚吡咯以及15g聚乙烯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2000rpm搅拌2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5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3g磷钼酸,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水浴超声80min,水浴温度为20℃。超声完后,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600rpm搅拌10h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3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15%,混合气的流速为12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95℃,反应时间为1.5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4 mol/L的硫酸溶液100mL及乙基纤维素100g,分别将硫酸溶液及乙基纤维素添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10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20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100g导电炭黑,1500rpm持续搅拌6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65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30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11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4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4: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25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向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15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15000ml环己醇及5000ml醋酸乙酯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混合液转移至64℃的反应釜中,反应3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20g结构稳定剂、20g聚合度为20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65g流平剂。其中,20g结构稳定剂包括10g乙二胺以及10g对甲基苯酚,65g流平剂包括40g聚吡咯以及25g聚乙烯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3500rpm搅拌1.5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实施例6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取500ml上述实施例2制备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并向其中添加0.35g硅钨酸,1400rpm搅拌2h后,8000rpm离心12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一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一沉淀物。上述第一沉淀物用100ml丙酮重悬并加入0.35g乙酰丙酮钛,再次600rpm搅拌10h,混匀后15000rpm离心30min,收集离心管底部的第二沉淀物并转移至60℃干燥箱干燥120min,得到干燥的第二沉淀物。将第二沉淀物放入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稀释后的氢气进行还原。还原条件为: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氩气混合气,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20%,混合气的流速为15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200℃,反应时间为1h。400ml乙醇重悬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10 mol/L的硫酸溶液12.5mL、甲基纤维素15g乙基乙基纤维素10g,分别将硫酸溶液、甲基纤维素及乙基纤维素添加到乙醇中,边搅拌边补足乙醇至500mL,制得第一分散剂。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150mL上述制备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50g导电炭黑,2500rpm持续搅拌40min,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 提供80g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35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12000,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15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5:1的第二分散剂,将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与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混练后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50μm级的改性PTC混合物,向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20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10000ml环己醇、10000ml松油醇及5000ml醋酸乙酯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混合液转移至65℃的反应釜中,反应4h,反应完成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反应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25g结构稳定剂、25g聚合度为20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80g流平剂。其中,25g结构稳定剂包括10g乙二胺以及15g对甲基苯酚,80g流平剂包括60g聚吡咯以及20g聚乙二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5000rpm搅拌1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对比例1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取上述制备的PTC混合液、5000ml松油醇及10000ml环己醇缓慢滴加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且边滴加边搅拌,搅拌转速为500rpm。滴加完成后,将搅拌混合液转移至40℃的抽真空条件下进行浓缩,且边浓缩边持续500rpm高速搅拌,此时混合液液浓缩成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参照实施例4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对比例2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提供300g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其中,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10000。将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采用微型挤出机在160℃下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粗粉。提供二氯甲烷与异丙醇的质量之比为3:1的第二分散剂,将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粗粉与500ml第二分散剂混合后,输送至三辊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研磨成平均粒径为10μm级的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向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中继续添加1500ml第二分散剂,搅拌混匀后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参照实施例4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对比例3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参照实施例4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500rpm高速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15g聚合度为150的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50g流平剂。其中, 50g流平剂包括35g聚吡咯以及15g聚乙烯醇。添加完成后继续进行2000rpm搅拌2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效果实施例:
(1)粘附性能检测
将实施例1-6以及对比实施例1-3中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分别刮涂在PET薄膜上,再将PET薄膜转移至45℃鼓风干燥箱中干燥10h后,得到PTC石墨烯基导电膜。按照国标GB/T 6739---1996使用中华铅笔对其进行硬度测试,结果见表1。按照国标GB/T13217.4---2008,使用3M专用胶带测试附着力,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由表1的结果可知,通过将实施例1-6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分别刮涂形成的PTC石墨烯导电膜对PET薄膜或者PET板具有较好的附着力,表明可以将本发明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应用于制备PET石墨烯导电膜,例如,通过刮涂、旋涂、直写、网印、丝印、喷墨打印或者静电纺丝的方式设置到PET基材上,固化后即可得到柔性PTC石墨烯导电膜(石墨烯导电膜)。相比于实施例1-6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对比例1-3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对PET基材的附着力较差。对比例1对应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中,部分氧化石墨烯暴露在表面的活性基团未与PTC混合物充分混合、反应、结合,导致制备的油墨薄膜与PET基材的附着效果较差。对比例2中未添加具有提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对PET材质的附着力的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导致制备的油墨薄膜对PET基材附着力大大降低。对比例3中未添加结构稳定剂,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中部分氧化石墨烯未经过还原过程,氧化石墨烯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影响着油墨薄膜与PET基材之间的附着效果。
(2)使用寿命测试
将实施例1-6以及对比例1-3中制备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采用凸版印刷技术印刷在PET板上,再将印刷后的PET板转移至温度为45℃的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固化10h,最终得到厚度为10μm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
通过刀片切割长、宽均为10cm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进行初始方阻测试,测试结果见表2。将上述切割下来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两端对角处分别插入金属电极并接入市电进行使用寿命测试,测试方法如下:将上述PTC石墨烯导电薄膜连续通电产热,每隔一周(W)测试一次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方阻值结构见表2。
表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4
由表2的结果可知,实施例1-6对应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连续通电5W产热后,其总体的方阻值变化不大,可以用于长时间加热的电加热设备的产热层。对比例1-3对应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方阻值变化较大,可能与其中氧化石墨烯结构以及整体油墨混合体系不稳定有关。
(3)抗老化性能测试
通过刀片切割长、宽均为1m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进行抗老化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见表3。将上述切割下来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两端对角处分别插入金属电极并接入市电进行连续性产热工作。首先,通过电流表等仪表测试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初始产热功率,连续工作300h后,再次通过电流表等仪表测试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产热功率,计算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产热功率衰减率,结果见表3。
连续工作300h后,如图1所示,在PET板上依次设置9个温度传感器用于 测试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各个位置的温度(环境温度为4℃),选取9个温度传 感器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记为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温度不均匀性, 如表3所示。
表3
实施例 功率衰减率(%) 温度不均匀性(℃)
实施例1 1.1 0.7
实施例2 0.9 0.6
实施例3 0.7 0.4
实施例4 0.6 0.3
实施例5 0.8 0.5
实施例6 0.9 0.6
对比例1 26.8 7.2
对比例2 14.2 4.8
对比例3 24.5 6.2
由表4结果可知,实施例1-6对应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功率衰减率和温度不均匀性不大,表明本发明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可以用于长期产热,且长期产热功率及产热不均匀性变化不大。相比之下,对比例1-3对应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功率衰减率和温度不均匀性较大,不适合用于发热导电膜进行长期产热,这可能与氧化石墨烯的结构不稳定有关。
(4)温度-电阻变化测试
通过刀片切割长、宽均为10 cm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并贴于温控装置上,将上述切割下来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两端对角处分别插入金属电极并接入欧姆表,用于测试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实施例4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进行温度-电阻变化测试时,当温度低于50℃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小于0.6KΩ),可用于持续通电产热。当温度升高至55℃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迅速提升至10倍左右,进一步升温至60℃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迅速提升至60倍以上,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功率迅速下降,起到良好的自限温效果。
对比例1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在温度达到45℃前,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变化不大。对比例1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在温度从45℃升高至55℃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缓慢升高至9KΩ左右。进一步提高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温度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迅速提升至初始电阻的80倍左右,功率迅速下降。由于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从40~55℃之间已经出现电阻值缓慢爬升,且60~65℃左右才出现显著的PTC保护效应,不适合作为低温PTC柔性加热膜。
对比例2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在温度达到55℃前,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虽有缓慢爬升,但总体难以起到PTC保护的作用。当温度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当温度达到65℃以上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阻值才出现指数级提升,功率迅速下降。自限温保护温度过高,无法满足现有低温加热设备的加热需求和PTC保护需求。对比例3制备的PTC石墨烯导电薄膜在温度达到45℃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已经爬升至初始(20℃)电阻值的10倍左右,温度进一步上升至55℃时,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迅速提升至70倍以上,功率迅速下降。由于该PTC石墨烯导电薄膜的电阻值随温度升高不稳定,难以满足长期加热使用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步骤: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提供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向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中添加杂多酸,搅拌混匀后离心收集第一沉淀物并干燥,第一沉淀物用丙酮重悬并加入乙酰丙酮钛,再次搅拌混匀后离心收集第二沉淀物并干燥,将第二沉淀物置于氢气环境进行还原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乙醇重悬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取50~250份第一分散剂并搅拌,向第一分散剂中缓慢加入15~40份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及5~25份导电炭黑,得到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
制备PTC混合液:提供1~8份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和15~35份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将所述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与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混合均匀后熔融共混、造粒,研磨成微米级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将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添加到50~250份第二分散剂中并搅拌,制得PTC混合液;
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分别将PTC混合液及500~2500份第三分散剂缓慢滴加到搅拌的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中,滴加完成后将混合液转移至55~65℃的反应釜中,反应1~4h后自然冷却,反应过程中持续搅拌,制得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
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搅拌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的同时,向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中添加0.5~2.5份结构稳定剂、0.5~2.5份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以及2~8份流平剂,500~5000rpm搅拌0.5~6h,制得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所述杂多酸包括磷钼酸、硅钼酸、磷钨酸和硅钨酸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组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氧化石墨烯转移至高温碳化炉进行高温碳化30~90s,高温碳化炉中充填惰性气体,高温碳化炉的温度为500~1200℃,将高温膨胀的氧化石墨烯制成浓度为5~150mg/mL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向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中添加杂多酸,所述杂多酸与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的质量之比为1~5:1000;
加入杂多酸后,将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水浴超声20~90min,水浴温度为20~25℃,超声完的氧化石墨烯丙酮分散液进行600~1400rpm搅拌2~12h,8000~15000rpm离心收集第一沉淀物,第一沉淀物转移至60~80℃条件下干燥30~120min。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第一沉淀物用丙酮重悬并加入乙酰丙酮钛,所述第一沉淀物与乙酰丙酮钛的质量之比为1000:0.5~5;
混合液再次进行600~1400rpm搅拌2~12h,8000~15000rpm离心收集第二沉淀物,第二沉淀物转移至60~80℃条件下干燥30~120min。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分散液步骤中,将第二沉淀物转移至管式炉的石英管中,通入还原性气体进行还原,所述还原性气体为氢气/氮气混合气或者氢气/氩气的混合气;
其中,氢气的体积百分数为5%-20%,混合气的流速为30~150mL/分钟,还原反应温度为160~200℃,反应时间为1~4h。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炭黑色浆步骤中,所述第一分散剂包括1~10mol/L的强酸溶液、乙醇及纤维素衍生物,其中,强酸溶液、乙醇及纤维素衍生物质量配比为10:50~300:5~20;
所述强酸溶液为盐酸溶液或者硫酸溶液,所述纤维素衍生物为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及硝酸纤维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PTC混合液步骤中,所述粉状甲氧基聚乙二醇丙烯酸酯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15000,所述粉状聚乳酸-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为8000~12000,所述微米级颗粒状改性PTC混合物的尺寸为0.5~50μm;
所述第二分散剂包括二氯甲烷和异丙醇,所述二氯甲烷和异丙醇的体积比为1~5:1。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钛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混合液步骤中,所述第三分散剂包括环己醇、松油醇及醋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备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步骤中,所述流平剂包括聚吡咯,所述流平剂还包括聚乙烯醇或者聚乙二醇,其中,聚吡咯与聚乙烯醇或聚乙二醇的质量之比为8:1~5;
所述结构稳定剂包括乙二胺和对甲基苯酚,所述乙二胺和对甲基苯酚的质量配比为10:1~15,所述聚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的聚合度为100~200。
10.一种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制得。
CN202010539583.0A 2020-06-15 2020-06-15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Active CN1114713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9583.0A CN111471354B (zh) 2020-06-15 2020-06-15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9583.0A CN111471354B (zh) 2020-06-15 2020-06-15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1354A true CN111471354A (zh) 2020-07-31
CN111471354B CN111471354B (zh) 2022-05-31

Family

ID=71763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9583.0A Active CN111471354B (zh) 2020-06-15 2020-06-15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71354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4661A (zh) * 2014-01-22 2014-05-21 盐城菁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5598A (zh) * 2014-05-19 2014-08-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改性聚乳酸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94105A (zh) * 2020-04-15 2020-05-22 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铂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电加热板及电加热装置
CN111246604A (zh) * 2020-04-15 2020-06-05 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石墨烯发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04661A (zh) * 2014-01-22 2014-05-21 盐城菁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65598A (zh) * 2014-05-19 2014-08-0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改性聚乳酸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94105A (zh) * 2020-04-15 2020-05-22 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铂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电加热板及电加热装置
CN111246604A (zh) * 2020-04-15 2020-06-05 广东康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石墨烯发热膜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71354B (zh) 202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94105B (zh) 一种铂量子点掺杂石墨烯基电加热板及电加热装置
CN105895870A (zh) 一种高浓度、高纯度的石墨烯浆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WO2011144010A1 (zh) 一种石墨烯基导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3275552A (zh) 一种碳系电热油墨及其制备方法
TWI671766B (zh) 導電性薄膜及導電性薄膜之製造方法
KR101311876B1 (ko) 유리용 전도성 코팅액 조성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11662593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560190A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471354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KR101803194B1 (ko) Cnt 페이스트로부터 형성된 면상 발열체를 갖는 휴대용 저전력 히터
Xiao et al. Polybenzimidazole/conductive carbon black composite driven at low voltage for high-temperature heaters
CN111312430A (zh) 碳纳米管导电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53813B (zh) 一种低渗流阈值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
CN106986331A (zh) 一种石墨烯‑氧化锡锑复合导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62594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647319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647320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662596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02161483B (zh) 加热氧化石墨的有机溶剂悬浮液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CN111647318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647321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11647316B (zh) 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的制备方法及ptc石墨烯基导电油墨
CN108914253A (zh) 一种基于静电纺丝和高温碳化制备碳纳米纤维及其修饰电极的方法
CN108559226A (zh) 一种石墨烯发热膜
CN110611964B (zh) 具有ptc效应的加热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