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7282A -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7282A
CN111447282A CN202010247219.7A CN202010247219A CN111447282A CN 111447282 A CN111447282 A CN 111447282A CN 202010247219 A CN202010247219 A CN 202010247219A CN 111447282 A CN111447282 A CN 111447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main
address
access request
access
r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4721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7282B (zh
Inventor
冷冰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Baidu Netc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4721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72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47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7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7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72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60Scheduling or organising the servicing of application requests, e.g. requests for application data transmissions using the analysis and optimisation of the required network resources
    • H04L67/63Routing a service request depending on the request content or contex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涉及云服务技术领域。该方法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包括:接收访问请求;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该实施方式提高了调度效率,保证了用户访问后端服务的质量。

Description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云服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云服务直接面向用户,API(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网关,实现一个网关接管所有云服务的入口流量和不同云服务之间的内部调用,通过API网关将所有用户的请求转发给后端的服务器。
目前,API网关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转发所有用户的请求给后端的服务器,也会针对流量做进一步分析,比如鉴权、限流、权限、熔断、协议转换、错误码统一、缓存、日志、监控、告警等,从而单个服务对采集的调用链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监控,进行整体响应延时参数评估,与上一周期的数据进行比较。
发明内容
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上述方法包括:接收访问请求;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请求接收模块,被配置成接收访问请求;目的域确定模块,被配置成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地域选择模块,被配置成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后端选址模块,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后端发送模块,被配置成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当一个或多个程序被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任一实现方式描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在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然后,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再后,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最后,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由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访问用户请求到达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之后,按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以通过设置目的访问域使访问用户的域与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所设置的域相适配。进一步根据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确定服务提供端所属的当前域,由当前域和地址规则转发访问请求,可根据不同用户结合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的后端服务器以及后端地址进行智能调用,实现了对访问请求的有效转发,提高了转发效率,保证了用户访问后端服务的质量。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中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的一种实例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中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当前域的一种实例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
图8是可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的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申请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申请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一实施例的流程图100。上述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接收访问请求。
本实施例中,访问请求来自请求发起端,访问请求中具有请求发起端的IP地址(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网际协议地址),IP地址是指互联网协议地址,是IPAddress的缩写。IP地址是IP协议提供的一种统一的地址格式,它为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网络和每一台主机分配一个逻辑地址,以此来屏蔽物理地址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运营商、不同的归属地具有不同的IP地址段。
步骤102,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
本实施例中,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该网络设备包括地址解析处理器,例如该执行主体可以为网关设备或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终端或服务器。
该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可以解析到访问请求中的请求发起端的IP地址,确定请求发起端的归属地以及运营商。
本实施例中,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预先设置有至少一个目的访问域,该目的访问域对应着不同地域不同运营商的IP。
本实施例中预设的域规则是预先设置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的一种前置调度规则(比如域规则为就近解析原则),根据不同请求发起端其前置调度规则可以不同。比如,前置调度规则可以为就近解析原则,就近解析原则可以为: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按请求发起端的归属地与运营商选择与该归属地和运营商均比较接近的目的访问域;再如,前置调度规则可以为预设地域配置原则,预设地域配置原则可以为:在每个目的访问域对应的地域和请求发起端的归属地均不相同,且每个目的访问域对应的运营商和请求发起端的运营商也均不相同时,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选择预设的目的访问域以及预设的运营商。
在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当解析到一请求发起端的访问请求中的IP为北京电信用户时,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确定该请求发起端的归属地为北京,请求发起端的运营商为电信。
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设置有电信运营商的物理链路,但是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未设置北京这一目的访问域,而设置的目的访问域仅包括:华北,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根据上述就近解析原则,确定请求发起端对应的目的访问域可以是华北,对应的运营商为电信。
在另一个具体的示例中,当解析到一请求发起端的访问请求中的IP为深圳电信用户时,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未设置电信运营商的物理链路,并且内部也并未设置北京这一目的访问域,但是配置有预设的目的访问域—天津,以及移动运营商的物理链路,此时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根据上述预设地域配置原则,确定请求发起端对应的目的访问域为天津,对应的运营商为移动。
步骤103,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
本实施例中,本地域是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实际连接的至少一个后端服务器的地域,每个本地域可以对应至少一个后端服务器,当前地域是本地域中的一个地域,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了当前地域之后,该当前地域对应的后端服务器及后端服务器的IP地址也相应确定。
由于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后端连接的服务器的不确定性,当前地域可能与目的访问域相同,也可能与目的访问域不同。针对访问请求端是租户时,租户到网关IP是按省份和运营商配置目的访问域,网关到后端服务器是按照云服务可用区域配置,网关和云服务优先同可用区域。
步骤104,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
本实施例中,每个后端服务器是否配置后端地址,以及配置多少后端地址可以由开发人员预先确定,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发送访问请求之前,需要确定可以转发访问请求的后端地址,而预设的地址规则可以用于确定转发访问请求的后端地址,该地址规则也是根据访问请求端不同进行不同的设置。比如,地址规则包括:
1)若当前地域配置有后端地址,则优先从当前地域的后端地址进行转发。
2)若当前地域对应的后端服务器有多个后端地址,则从当前的多个后端地址中做负载均衡,从均衡后得到的后端地址进行转发。
3)若当前地域后端地址不存在,则按序从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取后端地址。
步骤105,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在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然后,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再后,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最后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由此,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在访问用户请求到达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之后,按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以通过设置目的访问域使访问用户的域与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所设置的域相适配。进一步根据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确定需要转发网关的当前域,由当前域和地址规则转发访问请求,可根据不同用户结合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的后端服务器以及后端地址进行智能调用,实现了对访问请求的有效转发,提高了转发效率,保证了用户访问后端服务的质量。
继续参考图2,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二实施例的流程图200,该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接收访问请求。
步骤202,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
步骤203,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
步骤204,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未配置后端地址,且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地址规则选择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
本实施例中,备用域为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预设的当前地域的备用地域,一旦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不可访问时,就可以转向备用域中的后端服务器。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每个本地域是否有备用域,以及设置那个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的备用域可以由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预先设定。
步骤205,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在访问请求对应的多个本地域均未配置后端地址,且与访问请求对应的备用域配置有后端地址,则根据地址规则选择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从而通过智能调度,保证访问请求可以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及时转发出去,提高了访问请求的转发速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继续参考图3,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300,该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1,接收访问请求,访问请求包括全局标识和调用标识,全局标识用于唯一标示访问请求所对应的服务调用链路。
本实施例中,调用标识用于标识调用的父子关系。
本实施例中,调用链显示内容可以包含各个调用环节的性能分析信息,如各个API使用时间、使用堆栈情况、在调用连各个环节依赖关系还原、SQL语句打印、IP显示等。
访问请求到来可先生成一个全局标识,通过全局标识可以串联起整个调用链,除了全局标识外,还需要调用标识用于记录调用父子关系。
针对调用标识每个服务会记录下Parent ID和Span ID,一次链路调用创建一个span,每个Span都记录了当前节点中方法的调用详情比如参数、返回值等,通过一个64位ID标识span,得到Span ID。进一步,Parent ID可以表示span调用链路来源,通过Parent ID和Span ID可以组织一次完整调用链的父子关系。
每个服务将该次请求附带的全局标识和附带的SpanID作为Parent ID记录下,并且将自己生成的SpanID也记录下。要查看某次完整的调用则只要根据全局标识查出所有调用记录和时序关系,然后通过Parent ID和Span ID组织起整个调用父子关系,每个调用关系可以以时序图的方式展示出来,从而通过时序图可以可视化的监控传输路径的调度过程。
步骤302,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
步骤303,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
步骤304,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
步骤305,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步骤306,接收服务提供端返回的响应结果,并将响应结果发送给访问请求的发起端。
步骤307,获取调用链中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以及获取调用链中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
本实施例中,获取的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为T1,获取的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为T2,而T1可以从发起端的记录日志中得到,T2可以从服务提供端的记录日志中得到。即一次请求至少有两条日志需要被输出并采集,才能完整的复原出这次基于时序的请求调用链。
步骤308,基于请求耗时和处理耗时计算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
本实施例中,有了T1与T2这两个信息,就可以通过T1-T2大概计算出网络的传输耗时,并且也知道请求总耗时T1,以及服务提供端的处理耗时T2。
步骤309,对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以检测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是否存在故障。
本实施例中,通过不同地域调用耗时和时间轴,从调用链的时序图中可以得出哪个调用慢,为什么慢或者遇到了什么故障才会报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通过API网关对访问请求的整个调用链的时间序列分析,并基于此对该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的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实现了对调用链时间精准度量,有助于故障精准定位分析和不同域链路耗时数据分析,为优化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提供了依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具体的示例中,上述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确定微服务的传输路径。
微服务是指开发多个独立小型但有完整业务功能的服务,每个服务都有自己的处理和通讯机制,可以部署在单个或多个服务器上。微服务架构的思想和理念如下:把系统解耦成更小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单元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暴露。
在微服务架构下,一个租户的云业务请求从发出到响应,中间可能经过了多个服务的调用,或者多个逻辑操作,如何监控某个服务,或者某个逻辑操作的执行情况,对分析耗时操作,性能瓶颈具有很大价值。
采用图3中所示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可以使微服务在可以实现如何通过设置传输路径以有效转发访问请求的基础上,还可以确定传输路径是否故障以及访问请求是否可以正常调用,从而为租户的云业务的性能分析提供帮助。
在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传输路径分析还可以包括:接收访问请求,访问请求包括全局标识和调用标识,全局标识用于唯一标示访问请求所对应的服务调用链路,调用标识用于标识调用的父子关系。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未配置后端地址,且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地址规则选择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通过选择的后端地址向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之后,接收服务提供端返回的响应结果,并将响应结果发送给访问请求的发起端;获取调用链中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以及获取调用链中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基于请求耗时和处理耗时计算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对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以检测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是否存在故障。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获取的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可以从发起端的记录日志中得到,获取的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可以从服务提供端的记录日志中得到。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在获取到调用链中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和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之后,通过将上述请求耗时与上述处理耗时做差,便可以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
进一步,将上述传输耗时与网络在进行正常通信时的预设耗时进行比对,若上述传输耗时大于预设耗时,则说明网络传输慢;更进一步,在上述传输耗时远大于预设耗时(比如,大于10倍的预设耗时),或者上述传输耗时为0,则确定传输路径出现故障。
本可选实现方式,通过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转发的访问请求,也可以通过调用链进行有效监控,为优化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提供了依据。
为了更好地解释预设的地址规则,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进一步参考图4,上述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可以按照如下流程执行;
步骤401,判断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是否只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若只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执行步骤402;若配置有多个后端地址,执行步骤404。
步骤402,选择配置的后端地址,之后,执行步骤403。
步骤403,结束。
步骤404,对多个后端地址进行加权循环调度算法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后端地址,之后,执行步骤403。
本实现方式中,加权循环调度算法(Weighted Roud Robin,简称WRR),是一种较强的队列调度算法,能够有效地区分队列中所有业务。
WRR主要原理是:根据每个队列配置的权值和所有的业务流在排队等待调度的队列的权值总和的比来平等地分配带宽。WRR在确定所有业务队列服务之后,会将优先权分配给较高优先级队列。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低优先级,首先处理高优先级,但是当高优先级业务很多时,较低优先级的业务并没有被完全阻塞。
由上可知,WRR可以确保每个用户都不会过度地占用网络带宽,并且WRR算法容易在硬件中实现。所以WRR算法能够实现带宽分享的公平性、恶意流的隔离能力和带宽的利用率等性能指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的方案中,若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只配置了一个后端地址,则选择配置的后端地址;若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了多个后端地址,采用加权循环调度算法确定后端地址,保证了后端地址选择的合理性,提高了后端地址选择的速率,提高了用户体验。
为了更好地诠释预设的地址规则,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还可以包括:
判断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是否只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若只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选择配置的后端地址;若配置有多个后端地址,对多个后端地址进行浏览权重配置,并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
本实现方式中,浏览权重可根据带宽和不同地域用户浏览量进行配置,比如,根据设置的后端服务器可接入的当前带宽下,用户浏览量越大的后端地址,设置的权重越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的实现方式中,若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只配置了一个后端地址,则选择配置的后端地址;若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了多个后端地址,确定每个后端地址浏览权重,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保证了后端地址选择的合理性,提高了后端地址选择的速率,保证后端地址选择的可靠性。
为了更好地得到访问请求的对应的当前地域,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进一步参考图5,上述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可以按照如下流程执行:
步骤501,判断目的访问域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是否相关,若是,执行步骤502;若不与任何一个本地域相关,执行步骤507。
本实现方式中,目的访问域与本地域的相关性判断规则预先设置在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中,比如相关性可以通过匹配目的访问域的名称与各个本地域名称是否相同;匹配目的访问域与本地域是否相互从属于的关于,比如,北京域从属于华北域。
步骤502,判断相关的本地域中是否有与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本地域;若有,执行步骤503;若没有,执行步骤505。
本实现方式中,预设相似度阈值可以根据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不同性能而设置的。比如,预设相似度阈值为90%。
步骤503,将相关的本地域中与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一个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之后,执行步骤504。
步骤504,结束。
步骤505,判断目的访问域是否归属于相关的本地域中的一个本地域;若是,执行步骤506。
步骤506,将目的访问域所归属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之后,执行步骤504。
步骤507,判断目的访问域是否设置有备用域,备用域为多个本地域中的一个地域,若是,执行步骤508。
步骤508,将备用域作为当前地域,之后,执行步骤5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的实现方式中,首先判断目的访问域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是否相关,若相关,将相关的本地域中与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一个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或者将目的访问域所归属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若不相关,判断目的访问域是否设置有备用域,若设置有备用域,将备用域作为当前地域。由此,针对访问请求,有相关的本地域则选择相关的本地域,而无相关的本地域时,通过设置强制分配一个本地域,实现了多种路径选择当前域的过程,保证了访问请求的转发的实时性,提高了路径选择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还可以包括:响应于确定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动态绑定所有本地域,并将当前绑定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本实现方式中,边界网关协议(Border Gateway Protocol,BGP)是运行于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上的一种自治系统的路由协议。
BGP是唯一一个用来处理像因特网大小的网络的协议,也是唯一能够妥善处理好不相关路由域间的多路连接的协议。BGP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和其他的BGP系统交换网络可达信息。网络可达信息包括列出的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效地构造了AS互联的拓扑图并由此清除了路由环路,同时在AS级别上可实施策略决策。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在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本地域相关时,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动态绑定所有本地域,可在多个租户访问网关时,确保小运营商租户能正常访问网关和后端服务。
针对云网关且多个租户使用的云服务全部接入API网关的情况,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接收访问请求包括:接收云租户客户端的访问请求;上述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包括: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云租户的目的访问域。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云租户客户端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多个云租户客户端相对具有多个访问请求,具体参见图6所示,云租户客户端有4个,4个云租户客户端在图6中由(1)-(4)排序;而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内部设置目的访问域包括:QD、BJ、GZ、NJ,在接收各个云租户客户端的访问请求之后,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确定每个云租户客户端对应的目的访问域,如图6中,(1)号云租户客户端从QD目的域访问。(2)号云租户客户端从BJ目的域访问。(3)号云租户客户端从GZ目的域访问。(4)号云租户客户端从NJ目的域访问。
本可选实现方式,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还包括: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如图6所示,该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包括:智能解析器、后端服务器B1、G1以及分别放在BJ机房、GZ机房、NJ机房的网络服务器A1、A2、A3。
本地域是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实际连接的至少一个后端服务器的地域,在图6中,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的本地域包括:BJ、GZ,其中BJ对应的后端服务器B1,GZ对应的后端服务器G1;后端地址包括:http://x.x.x.a:8080,http://x.x.x.b:8080,http://y.y.y.y:8080。图6中,后端服务器B1、G1均配置有后端地址。
进一步,上述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包括: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至少一个,对每个后端地址进行浏览权重配置,并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
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的预设有后端地址以及各个后端地址对应的浏览权重,如图6中,后端地址http://x.x.x.a:8080对应的浏览权重是1,http://x.x.x.b:8080对应的浏览权重是2,http://y.y.y.y:8080对应的浏览权重是1。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还可以为应用于云网络的云网关。
进一步,云网关在租户发起请求后,与租户互相通信以进行鉴权认证,鉴权认证过程中会校验用户身份信息,一旦确定租户的身份信息正确后,获取租户ID,并使访问请求的消息头中携带租户ID,达到辨认租户的目的。
本可选实现方式中,还可在租户使用的云服务全部接入API网关后,在API网关植入埋点,通过调用链,把一次租户请求调用过程完整的串联起来,实现了对请求调用路径的监控,便于故障快速定位。
进一步,在做调用链跟踪的时候,可以通过注解保存更多关于调用的业务详情信息。用来描述一次调用的订制业务信息的,比如:鉴权,错误码,请求体,等等。因此,注解只要租户ID分别和全局标识、调用标识关联,就可以明确的表达租户请求的附加信息。一次请求可以关联很多注解,通常将每一条注解作为单独节点输出,供相关业务团队分析和做性能优化。同时在API网关智能选择调度策略之后,可使租户整个云服务使用调度链路最优。
综上,公用云用户使用云服务的整体调用关系可以可视化展示,可通过租户ID查询每个调用关系以及时序;云服务请求调用链时间精准度量,有助于故障精准定位分析和不同地域链路耗时数据分析。
进一步参考图7,作为对上述各图所示方法的实现,本申请提供了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该装置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该装置具体可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700包括:请求接收模块701,目的域确定模块702,地域选择模块703,后端选址模块704,后端发送模块705。其中,上述请求接收模块701,可以被配置成接收访问请求。上述目的域确定模块702,可以被配置成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上述地域选择模块703,可以被配置成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上述后端选址模块704,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上述后端发送模块705,可以被配置成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在本实施例中,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700中:请求接收模块701,目的域确定模块702,地域选择模块703,后端选址模块704,后端发送模块705的具体处理及其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分别参考图1对应实施例中的步骤101、步骤102、步骤103、步骤104和步骤105的相关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地域选择模块703包括:地域配置单元(图中未示出)。其中,上述地域配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目的访问域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将相关的本地域中与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或者将目的访问域所归属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地域选择模块703包括:邻备配置单元(图中未示出)。上述邻备配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且目的访问域设置有备用域,将备用域作为当前地域;备用域为多个本地域中的一个地域。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地域选择模块703包括:协议配置单元(图中未示出)。上述协议配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动态绑定所有本地域,并将当前绑定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后端选址模块704包括:权重配置单元(图中未示出),权重选择单元(图中未示出)。其中,上述权重配置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多个后端地址进行浏览权重配置。上述权重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后端选址模块704包括:算法计算单元(图中未示出),加权选择单元(图中未示出)。其中,上述算法计算单元,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多个后端地址进行加权循环调度算法计算。上述加权选择单元,可以被配置成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后端地址。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可以是云网关,上述请求接收模块701,进一步可以被配置成接收云租户客户端的访问请求。上述目的域确定模块702,进一步可以被配置成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云租户的目的访问域。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在请求接收模块701接收到访问请求之后,首先目的域确定模块702基于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然后,地域选择模块703基于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再后,后端选址模块704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最后,后端发送模块705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可以在访问用户请求到达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之后,按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以通过设置目的访问域使访问用户的域与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所设置的域相适配。进一步根据目的访问域以及域规则确定服务提供端所属的当前域,由当前域和地址规则转发访问请求,可根据不同用户结合具备地址解析功能的网络设备的后端服务器以及后端地址进行智能调用,实现了对访问请求的有效转发,提高了转发效率,保证了用户访问后端服务的质量。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700还包括:备用选址模块(图中未示出),可以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当前地域未配置后端地址,且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地址规则选择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备用发送模块,可以被配置成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访问请求。
本可选实现方式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在备用选址模块确定访问请求对应的多个本地域均未配置后端地址,且与访问请求对应的备用域配置有后端地址时,根据地址规则选择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从而通过智能调度,保证访问请求可以及时转发出去,提高了访问请求的转发速度,提高了用户体验。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访问请求包括全局标识和调用标识,全局标识用于唯一标示访问请求所对应的服务调用链路;调用标识用于标识调用的父子关系。上述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700还包括:响应收发模块(图中未示出),耗时获取模块(图中未示出),耗时计算模块(图中未示出),耗时分析模块(图中未示出)。其中,上述响应收发模块,可以被配置成接收服务提供端返回的响应结果,并将响应结果发送给访问请求的发起端。上述耗时获取模块,可以被配置成获取调用链中发起端从发出访问请求到收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以及获取调用链中服务提供端从收到访问请求到返回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上述耗时计算模块,可以被配置成基于请求耗时和处理耗时计算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上述耗时分析模块,可以被配置成对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以检测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是否存在故障。
本可选实现方式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通过对访问请求的整个调用链的时间序列分析,并基于此对该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的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实现了对调用链时间精准度量,有助于故障精准定位分析和不同域链路耗时数据分析,为优化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提供了依据。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如图8所示,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框图。电子设备旨在表示各种形式的数字计算机,诸如,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工作台、个人数字助理、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大型计算机、和其它适合的计算机。电子设备还可以表示各种形式的移动装置,诸如,个人数字处理、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可穿戴设备和其它类似的计算装置。本文所示的部件、它们的连接和关系、以及它们的功能仅仅作为示例,并且不意在限制本文中描述的和/或者要求的本申请的实现。
如图8所示,该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801、存储器802,以及用于连接各部件的接口,包括高速接口和低速接口。各个部件利用不同的总线互相连接,并且可以被安装在公共主板上或者根据需要以其它方式安装。处理器可以对在电子设备内执行的指令进行处理,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中或者存储器上以在外部输入/输出装置(诸如,耦合至接口的显示设备)上显示GUI的图形信息的指令。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可以将多个处理器和/或多条总线与多个存储器和多个存储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连接多个电子设备,各个设备提供部分必要的操作(例如,作为服务器阵列、一组刀片式服务器、或者多处理器系统)。图8中以一个处理器801为例。
存储器802即为本申请所提供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可由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以使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本申请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所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
存储器802作为一种非瞬时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瞬时软件程序、非瞬时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附图7所示的请求接收模块701、目的域确定模块702、地域选择模块703、后端选址模块704和后端发送模块705)。处理器8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非瞬时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服务器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
存储器8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8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瞬时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瞬时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8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8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803和输出装置804。处理器801、存储器802、输入装置803和输出装置8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8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输入装置803可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的电子设备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例如触摸屏、小键盘、鼠标、轨迹板、触摸板、指示杆、一个或者多个鼠标按钮、轨迹球、操纵杆等输入装置。输出装置804可以包括显示设备、辅助照明装置(例如,LED)和触觉反馈装置(例如,振动电机)等。该显示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显示器和等离子体显示器。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显示设备可以是触摸屏。
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在数字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专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硬件、固件、软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中实现。这些各种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实施在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中,该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可在包括至少一个可编程处理器的可编程系统上执行和/或解释,该可编程处理器可以是专用或者通用可编程处理器,可以从存储系统、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至少一个输出装置接收数据和指令,并且将数据和指令传输至该存储系统、该至少一个输入装置、和该至少一个输出装置。
这些计算程序(也称作程序、软件、软件应用、或者代码)包括可编程处理器的机器指令,并且可以利用高级过程和/或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和/或汇编/机器语言来实施这些计算程序。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和“计算机可读介质”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计算机程序产品、设备、和/或装置(例如,磁盘、光盘、存储器、可编程逻辑装置(PLD)),包括,接收作为机器可读信号的机器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信号”指的是用于将机器指令和/或数据提供给可编程处理器的任何信号。
为了提供与用户的交互,可以在计算机上实施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该计算机具有:用于向用户显示信息的显示装置(例如,CRT(阴极射线管)或者LCD(液晶显示器)监视器);以及键盘和指向装置(例如,鼠标或者轨迹球),用户可以通过该键盘和该指向装置来将输入提供给计算机。其它种类的装置还可以用于提供与用户的交互;例如,提供给用户的反馈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传感反馈(例如,视觉反馈、听觉反馈、或者触觉反馈);并且可以用任何形式(包括声输入、语音输入或者、触觉输入)来接收来自用户的输入。
可以将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实施在包括后台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作为数据服务器)、或者包括中间件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应用服务器)、或者包括前端部件的计算系统(例如,具有图形用户界面或者网络浏览器的用户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该图形用户界面或者该网络浏览器来与此处描述的系统和技术的实施方式交互)、或者包括这种后台部件、中间件部件、或者前端部件的任何组合的计算系统中。可以通过任何形式或者介质的数字数据通信(例如,通信网络)来将系统的部件相互连接。通信网络的示例包括: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互联网。
计算机系统可以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一般远离彼此并且通常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交互。通过在相应的计算机上运行并且彼此具有客户端-服务器关系的计算机程序来产生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关系。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1)通过API网关对访问请求的整个调用链的时间序列分析,并基于此对该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的请求耗时、处理耗时以及传输耗时进行分析,实现了对调用链时间精准度量,有助于故障精准定位分析和不同域链路耗时数据分析,为优化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提供了依据。2)公用云用户使用云服务的整体调用关系可以可视化展示,可通过租户ID查询每个调用关系的时序。3)该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可采用自动化调度,预先设置调度策略,并且智能选择调度策略(域规则、地址规则),使租户整个云服务使用调度链路最优。
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发申请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申请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访问请求;
基于所述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
基于所述目的访问域以及所述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
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
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所述访问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未配置后端地址,且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所述地址规则选择所述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
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所述访问请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访问请求包括全局标识和调用标识,所述全局标识用于唯一标示所述访问请求所对应的服务调用链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服务提供端返回的响应结果,并将所述响应结果发送给所述访问请求的发起端;
获取所述调用链中所述发起端从发出所述访问请求到收到所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以及获取所述调用链中所述服务提供端从收到所述访问请求到返回所述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
基于所述请求耗时和所述处理耗时计算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
对所述请求耗时、所述处理耗时以及所述传输耗时进行分析,以检测所述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是否存在故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目的访问域以及所述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将相关的本地域中与所述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一个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或者将所述目的访问域所归属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目的访问域以及所述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且所述目的访问域设置有备用域,将所述备用域作为当前地域;所述备用域为多个本地域中的一个地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目的访问域以及所述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动态绑定所有本地域,并将当前绑定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7.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所述多个后端地址进行浏览权重配置,并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
8.根据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还包括:
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所述多个后端地址进行加权循环调度算法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后端地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
所述接收访问请求包括:接收云租户客户端的访问请求;
所述基于所述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包括:基于所述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所述云租户的目的访问域。
10.一种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请求接收模块,被配置成接收访问请求;
目的域确定模块,被配置成基于所述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目的访问域;
地域选择模块,被配置成基于所述目的访问域以及所述域规则,从多个本地域中选择一个当前地域;
后端选址模块,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预设的地址规则选择后端地址;
后端发送模块,被配置成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所述访问请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所述装置还包括:
备用选址模块,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未配置后端地址,且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至少配置有一个后端地址,根据所述地址规则选择所述备用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
备用发送模块,被配置成向所选择的后端地址所指示的服务提供端发送所述访问请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访问请求包括全局标识和调用标识,所述全局标识用于唯一标示所述访问请求所对应的服务调用链路;
所述装置还包括:
响应收发模块,被配置成接收所述服务提供端返回的响应结果,并将所述响应结果发送给所述访问请求的发起端;
耗时获取模块,被配置成获取所述调用链中所述发起端从发出所述访问请求到收到所述响应结果的请求耗时、以及获取所述调用链中所述服务提供端从收到所述访问请求到返回所述响应结果的处理耗时;
耗时计算模块,被配置成基于所述请求耗时和所述处理耗时计算得到网络的传输耗时;
耗时分析模块,被配置成对所述请求耗时、所述处理耗时以及所述传输耗时进行分析,以检测所述访问请求的传输路径是否存在故障。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地域选择模块包括:
地域配置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将相关的本地域中与所述目的访问域的相似度大于预设相似度阈值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或者将所述目的访问域所归属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地域选择模块包括:
邻备配置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且所述目的访问域设置有备用域,将所述备用域作为当前地域;所述备用域为多个本地域中的一个地域。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地域选择模块包括:
协议配置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目的访问域未与多个本地域中的至少一个本地域相关,采用边界网关协议动态绑定所有本地域,并将当前绑定的本地域作为当前地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之一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后端选址模块包括:
权重配置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所述多个后端地址进行浏览权重配置;
权重选择单元,被配置成根据浏览权重的大小选择后端地址。
17.根据权利要求10-15之一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后端选址模块包括:
算法计算单元,被配置成响应于确定所述当前地域的后端服务器配置的后端地址为多个,对所述多个后端地址进行加权循环调度算法计算;
加权选择单元,被配置成根据计算结果选择后端地址。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中,
所述请求接收模块,进一步被配置成接收云租户客户端的访问请求;
所述目的域确定模块,进一步被配置成基于所述访问请求以及预设的域规则,确定所述云租户的目的访问域。
19.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其上存储有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20.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中,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所述的方法。
CN202010247219.7A 2020-03-31 2020-03-31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4472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7219.7A CN111447282B (zh) 2020-03-31 2020-03-31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47219.7A CN111447282B (zh) 2020-03-31 2020-03-31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7282A true CN111447282A (zh) 2020-07-24
CN111447282B CN111447282B (zh) 2022-06-07

Family

ID=716527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47219.7A Active CN111447282B (zh) 2020-03-31 2020-03-31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72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4644A (zh) * 2021-12-22 2022-04-19 烟台东方瑞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基础设施逻辑架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671A (zh) * 2008-11-18 2009-04-01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一种跨域认证方法及其系统
CN104579793A (zh) * 2015-01-26 2015-04-29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资源的调度方法和系统
CN107395683A (zh) * 2017-06-26 2017-11-24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回源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服务器
WO2018059480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攻击防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20180191856A1 (en) * 2016-12-29 2018-07-05 Synology Inc. Cross-doma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proxy servers using the same
CN110224996A (zh) * 2019-05-20 2019-09-10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网络访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362581A (zh) * 2018-04-04 2019-10-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413457A (zh) * 2019-08-01 2019-11-0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云服务的容灾方法和装置
CN110557445A (zh) * 2019-08-22 2019-12-10 上海艾融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请求路由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0572377A (zh) * 2019-08-22 2019-12-13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插件和域名服务器
CN110650209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77492A (zh) * 2019-10-11 2020-01-10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访问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99671A (zh) * 2008-11-18 2009-04-01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一种跨域认证方法及其系统
CN104579793A (zh) * 2015-01-26 2015-04-29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络资源的调度方法和系统
WO2018059480A1 (zh) * 2016-09-29 2018-04-05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攻击防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CN107888546A (zh) * 2016-09-29 2018-04-06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攻击防御方法、装置以及系统
US20180191856A1 (en) * 2016-12-29 2018-07-05 Synology Inc. Cross-domain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proxy servers using the same
CN107395683A (zh) * 2017-06-26 2017-11-24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回源路径的选择方法及服务器
CN110362581A (zh) * 2018-04-04 2019-10-22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224996A (zh) * 2019-05-20 2019-09-10 深圳壹账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程序的网络访问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0413457A (zh) * 2019-08-01 2019-11-05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云服务的容灾方法和装置
CN110557445A (zh) * 2019-08-22 2019-12-10 上海艾融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访问请求路由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CN110572377A (zh) * 2019-08-22 2019-12-13 网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转发方法、插件和域名服务器
CN110650209A (zh) * 2019-10-09 2020-01-03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实现负载均衡的方法和装置
CN110677492A (zh) * 2019-10-11 2020-01-10 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访问请求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ACQUENET C: "《Service automation and dynamic provisioning techniques in IP/MPLS environments》", 31 December 2008 *
盛可军等: "基于应用协议的应用环境隔离安全系统", 《计算机应用》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74644A (zh) * 2021-12-22 2022-04-19 烟台东方瑞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基础设施逻辑架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方法及系统
CN114374644B (zh) * 2021-12-22 2023-09-19 烟台东方瑞创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基础设施逻辑架构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7282B (zh) 2022-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71969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al-time configurable load determination
CN106899680B (zh) 多区块链的分片处理方法和装置
US1131678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rectly responding to distributed network traffic
CN106533935B (zh) 一种在云计算系统中获取业务链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EP3278506B1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onitoring of network performance for container virtualization
US10320644B1 (en) Traffic analyzer for isolated virtual networks
US679586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lecting a service with dynamically changing information
CN102281190B (zh) 负载均衡装置组网方法以及服务器、客户端接入方法
CN110765024A (zh) 模拟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0931548B1 (en) Collecting health monitoring data pertaining to an application from a selected set of service engines
JP6062034B2 (ja) 処理制御システム、処理制御方法、および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US9043785B1 (en) Dynamic consolidation of virtual machines
CN103685583A (zh) 一种域名解析的方法和系统
US8918537B1 (en) Storage array network path analysis server for enhanced path selection in a host-based I/O multi-path system
US20220200957A1 (en) Managing Application Access Controls And Routing In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s
CN110808857B (zh) 实现Kubernetes集群的网络互通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EP3609134A1 (en) Bgp anycast cluster service quality detection method and detection apparatus
US20180176289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CN109510878A (zh) 一种长连接会话保持方法和装置
CN110213365B (zh) 基于用户分区的用户访问请求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090150564A1 (en) Per-user bandwidth availability
CN111447282B (zh) 用于确定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US20220200954A1 (en) Managing Access To Cloud-Hosted Applications Using Domain Name Resolution
US20220201673A1 (en) Dynamic Expansion And Contraction Of Edge Clusters For Managing Access To Cloud-Based Applications
US20090109857A1 (en) Resource connection monitor util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