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6515B -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6515B
CN111446515B CN202010254692.8A CN202010254692A CN111446515B CN 111446515 B CN111446515 B CN 111446515B CN 202010254692 A CN202010254692 A CN 202010254692A CN 111446515 B CN111446515 B CN 11144651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module
power supply
electric energ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469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6515A (zh
Inventor
宋海鑫
李永久
程永
范长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5469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1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46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65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65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包括: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为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本方案中,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以使得针对不同的用电结构的用电需求,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相对于基于两种相同的并联结构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充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充电领域。
为了提高充电速度,将两种相同的充电结构并联,两个充电结构同时为电池充电,以实现为电池实现快速充电,同时该充电结构还用于为设备的系统供电。
但是,现有的充电结构为电池快速充电时,损耗较大,使得充电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充电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电方法,包括: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是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优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
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优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预设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包括: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一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二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下限值不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优选的,上述的方法,所述充电策略是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时,还包括:
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获取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生成;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并发送至充电设备,以使得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电源端,用于与电源相连;
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用电结构相连;
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用电结构相连;
第一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还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或者,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还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
优选的,上述的充电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
优选的,上述的充电装置,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
所述第二芯片与电池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中任一第二芯片相连;
所述第二芯片将所述实时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实时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或者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和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信号;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以通知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所述控制器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优选的,上述的充电装置,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容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相连;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三极与电源端相连,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接地;
其中,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之间相连;
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优选的,上述的充电装置,
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关断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串联,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对于电源端提供的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
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关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导通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所述电池提供电能。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为开关电源;
第一用电结构;
第二用电结构;
充电装置,用于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包括: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为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本方案中,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以使得针对不同的用电结构的用电需求,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相对于基于两种相同的并联结构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3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3中充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1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4的第二充电模组中电容分压电路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4中第二充电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应用场景中充电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1的流程图,该方法应用于一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该电源是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
步骤S102: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案中是通过两个步骤表示电源能够向两个不同的用电结构提供不同的电能,不限制提供电能的先后顺序,二者可以同时执行。
具体的,电源能够同时向该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供电,为实现分别供电,基于不同的电路结构将电源提供电能分别转换为不同的频率的电能,后续装置实施例中会针对该转换的方式以及电路结构进行解释,本实施例中不做详述。
其中,该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可以是电池和电子设备的系统硬件,二者对于电能的需求不同,如电压、电流、功率以及频率等均不相同。
其中,由于电子设备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有各种情况出现,如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运行过程中突然出现高峰用电,需要快速提供较大的电流,则为了缓解该用电高峰,则需要为该系统硬件提供频率较高的电能;而电池的电流需要较平稳,可以为其提供频率较低的电能。
具体实施中,为了将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转换为用电结构适用的电能,需要特定的结构对于其进行转换,而转换时有电量的损耗,将提供给电池的电能转换为频率较低的,以减少转换时的损耗,降低电子设备的发热量。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为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本方案中,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以使得针对不同的用电结构的用电需求,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相对于基于两种相同的并联结构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2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2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01:获取电池的实时电压;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
其中,该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随着充电过程的进行,其实时电压是相应变化的。
具体的,按照电池充电过程中的电压变化情况,为其充电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
以电池完全放电为例,在对其进行充电过程中,在第一阶段(预充阶段),以小电流为电池充电以实现激活电池的目的,该过程中,电池的电压增大;进入第二阶段(快充阶段),采用先恒流方式充电再恒压方式,该过程中电池电压快速增大;进入第三阶段,该阶段采用恒压涓流方式充电,该过程中,电压恒定,电流非常小。
步骤S202: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
具体的,按照电池充电过程划分的几个阶段,按照其对应的电压变化确定几个范围。
判断该电池的实时电压所述的范围,如是第一阶段所属的范围、第二阶段所属的范围或者第三阶段所属的范围等。
步骤S203: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
其中,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或第二充电模组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其中,本申请中,针对不同的电池充电进度,设定了不同的充电策略。
具体的,第一阶段对应一充电策略,第二阶段对应一充电策略,第三阶段对应一充电策略,相邻的两个阶段充电对应的充电策略不同。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具体的,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预设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包括: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一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二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下限值不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其中,该第一预设范围可以对应充电进度的第一阶段(预充阶段),该阶段中,只需较小的电流,则可以采用一个充电模组(如第一充电模组或者第二充电模组)进行充电,以减少两个充电模组同时对于该电池充电时,在两个充电模组中的电能损耗。
其中,该第二预设范围可以对应充电进度的第二阶段(快充阶段),该阶段中,需要较大的电流,则采用两个充电模组(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同时进行充电,以实现为电池提供大电流充电的目的。
其中,该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的阶段可以对应充电进度最后的第三阶段(结束阶段),该阶段中,也只需较小的电流,则可以采用一个充电模组(如第一充电模组或者第二充电模组)进行充电,以减少两个充电模组同时对于该电池充电时,在两个充电模组中的电能损耗。
具体实施中,该第一预设范围可以是小于3V的值,该第二预设范围是大于等于3V到预设阈值,该预设阈值是与电池充满的电压对应设置的。
例如,电池充满的电压是4.35V,则该预设阈值可以是4.3V,电池充满的电压是4.2V,则该预设阈值可以是4.1V等,该预设阈值可以是根据充电的电池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的。
具体实施中,由于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较大,其能够为系统硬件供电,也就是说,即使不进行电池充电的过程,该第一充电模组也是需要运行的,而且,在充电过程中,当电池的实时电压处于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时候,该第一充电模组也是需要运行的,而在充电进度对应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该电池只需要很小的电流即可,在只有一个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时,可以采用第一充电模组,防止为了提供小电流而去使用第二充电模组进行充电,降低在第二充电模组中的电能损耗。
步骤S204: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基于步骤S203中确定的充电侧,为该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实现为电池充电。
步骤S205: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
其中,步骤S205与实施例1中的步骤S102一致,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中,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包括: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本方案中,针对电池进行充电过程中,基于电池的实时电压情况,选择不同的充电策略,而不同充电策略对应不同的充电模组组合方式,相对于必须一直使用两个充电模组,充电过程中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3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3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1:获取电池的实时电压;
步骤S302: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
步骤S303: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
步骤S304: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步骤S301-304与实施例2中的步骤S202-204一致,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步骤S305: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获取第一信号;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生成。
本实施例中,该充电策略是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能对于该电池电压进行检测,在其检测到该实时电压大于该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表征该电池的电压比较大了,需要降低为电池充电的参数,以防出现电池过充的情况。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生成一第一信号,以表征该情况。
获取该第一信号,以基于该第一信号确定需要为电池提供涓流恒压,执行后续步骤。
步骤S306: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并发送至充电设备,以使得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其中,基于该第一信号可知当前该电池的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此时需要为电池提供涓流恒压的充电方式。
则,基于该第一信号生成一通知信号,并将该通知信号发送给充电设备,以通知该充电设备调整充电参数。
具体的,该通知信号可以是与该第一信号不同形式、相同内容的信号。
其中,该不同形式包括采用不同的传输协议或者不同的数据格式等。
具体的,该通知信号可以是基于第一信号生成的控制指令,该控制指令可以是降低充电功率、降低充电电压、降低充电电流等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具体的,该充电设备基于该通知信号,确定需要降低充电参数,则充电设备调整充电参数,降低相应的充电功率、充电电压或者是充电电流等。
其中,该充电设备预设有规则,该规则用于调整其输出的功率、电压或者电流等。
例如,该规则是:接收一次通知信号,将输出功率调低预设功率值。
例如,该规则是:接收一次通知信号,将输出电流调低预设电流值。
步骤S307: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具体实施中,在充电过程中,当电池即将充满时,电池的实时电压会发生波动,电压会出现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波动出现,并且,该波动会持续一段时间,直至电池充满,电压不再变化。
其中,当电池即将充满时,电池的实时电压会发生波动,会多次出现电池的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的情况,当多次出现后,才能够确定是该电池充电的进度达到第三阶段,此时需为电池提供涓流恒压。
此时,控制两个充电模组中的一个停止为电池充电,开始为电池采用涓流恒压充电,直至电池充满。
如下图4所示的为充电过程中电流电压示意图,其中,横轴表示的为充电进度,左纵轴表示充电电流,右纵轴表示电池实时电压,该充电过程包括:预充阶段,快充阶段以及结束阶段。其中,粗实线表示提供给电池的实时电流,细实线表示电池的实时电压,虚线表示电源提供的实时电流。其中,电池的实时电压小于3.0V时,为预充阶段,此时电流很小,远小于1A,电池的实时电压上升很快;预充阶段结束,进入到快充阶段,在快充阶段时,采用恒流充电(CC),先采用3A的恒流电为电池充电,电池实时电压迅速上升,当升至3.5V时,再采用8A的恒流电为电池充电,电池实时电压迅速上升,维持一段时间的恒流充电过程,该电池的实时电压出现波动,当该实时电压大于过充预警电压(BAT_OVP_ALM)时,切换为恒压充电(CV),充电电流逐步降低至2A以下。
步骤S308: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
其中,步骤S308与实施例2中的步骤S205一致,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中,所述充电策略是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时,还包括: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获取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生成;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并发送至充电设备,以使得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本方案中,当第二充电模组检测到电池的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上限值时生成第一信号,基于该第一信号通知充电设备降低充电参数,当多次获取到该第一信号,表征充电即将结束,此时停止两个充电模组中的一个,只采用一个充电模组对于电池进行充电,相对于必须一直使用两个充电模组,充电过程中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与上述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方法实施例相对应的,本申请还提供了应用该充电方法的充电装置和电子设备实施例。
如图5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1的一结构示意图,该充电装置包括以下结构:电源端501、第一充电模组502、第二充电模组503和第一输出端504和第二输出端505;
其中,该电源端,用于与电源相连;
其中,该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用电结构相连;
其中,该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用电结构相连;
其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还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或者,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还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
本实施例的图5中,第一充电模组还与第二输出端相连。
在该连接形式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能够分别为第一用电结构充电,该第一充电模组还能为第二用电结构提供电能。
如图6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该充电装置包括以下结构:电源端601、第一充电模组602、第二充电模组603和第一输出端604和第二输出端605;
其中,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第二输出端相连。
在该连接形式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能够分别为第一用电结构充电,该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能够分别为第二用电结构提供电能。
具体实施中,该第一用电结构相对于第二用电结构,需要降低频率的电能供电,该第一用电结构可以是电池,该第二用电结构可以是电子设备中的系统硬件等。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中,包括:电源端,用于与电源相连;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用电结构相连;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用电结构相连;第一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还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或者,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还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本方案中,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以使得针对不同的用电结构的用电需求,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相对于基于两种相同的并联结构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7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该充电装置包括以下结构:电源端701、第一充电模组702、第二充电模组703、第一输出端704和第二输出端705;
其中,该电源端701、第一输出端703和第二输出端704的结构功能以及连接方式参考实施例1中的相应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7021、降压电路7022;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包括:第二芯片7031、电容分压电路7032。
其中,该第一芯片与降压电路组合,用于提供第一电能;
该第二芯片与电容分压电路组合,用于的提供第二电能。
具体实施中,该第二充电模组中可以包括多个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的组合,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个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表示。
其中,该降压电路中设置有电感,以实现提供频率较大的第一电能,而第二充电模组中采用的是电容分压电路,其中不涉及电感,能够提供频率较小的第二电能。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中,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包括: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本方案中,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具体是采用不同的芯片和电路的组合实现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8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该充电装置包括以下结构:电源端801、第一充电模组802、第二充电模组803和第一输出端804、第二输出端805和控制器806;
其中,该电源端801、第一充电模组802、第二充电模组803和第一输出端804、第二输出端805的结构功能以及连接方式参考实施例2中的相应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8021、降压电路8022;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包括:第二芯片8031、电容分压电路8032。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
其中,该所述第二芯片8031与电池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其中,该控制器806,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中任一第二芯片相连;
所述第二芯片将所述实时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实时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或者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和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信号;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以通知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所述控制器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具体的,该第二充电模组中的一个第二芯片能够与控制器进行信息交互,具体的,该第二芯片中的一个引脚(第一引脚)与控制器相连,用于将其对于电池检测的实时电压传递给控制器,以使得控制器能够得到该电池充电的情况,该第二芯片的另一个引脚(第二引脚)也与控制器相连,用于将第一信号发送给控制器,以使得控制器得到该实时电压大于预设阈值的情况。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中,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通过第二芯片得到电池的实时电压,以及电池的实时电压超过预设阈值时的第一信号,以便控制器得知该电池的充电情况以及进度,并进行调整充电设备的相关充电参数,能够精确控制充电过程。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实施例4,该充电装置包括以下结构:电源端、第一充电模组、第二充电模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
其中,该电源端、第一输出端、第二输出端的结构功能以及连接方式参考实施例2中的相应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降压电路;
其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包括:第二芯片、电容分压电路。
本实施例中,该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
如图9所示的为本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组中电容分压电路示意图。
其中,所述电容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Q1、第二场效应管Q2、第三场效应管Q3、第四场效应管Q4、第一电容C1和第二电容C2;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相连;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三极与电源端相连,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接地;
其中,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之间相连;
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其中,场效应管的第一极为G极(Gate,栅极),第二极为S极(Source,源极),第三极为D极(Drain,漏极)。
具体的,该第二充电模组中的第二芯片采用Fly Cap形式,电容分压电路中的两个场效应管的G极分别与第二芯片的高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相连,电容分压电路中的两个场效应管的G极分别与第二芯片的低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相连。
具体实施中,该第二充电模组可以有多个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组成。
如图10所示的为本实施例中,第二充电模组的示意图,电容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结构1001和第二结构1002,该第一结构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芯片U2的高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CFH1)、低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CFL1)相连,该两个引脚之间设置有电容C1,该第二结构的两端分别与与第二芯片的高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CFH2)、低压侧功率MOSFET驱动输出引脚(CFL2)相连,该两个引脚之间设置有电容C2,一场效应管的S极与该第一结构相连,该场效应管的D极与U的一引脚相连。
具体实施中,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关断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串联,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对于电源端提供的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
具体实施中,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关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导通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所述电池提供电能。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中,提供了第二充电模组的具体电路结构,其中采用电容分压电路的形式,无电感,其电路的开关频率可以比较低,这样其中场效应管的开关损耗减低,同时也没有电感带来的损耗。
如图11所示的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包括以下结构:电源1101、电能转换装置1102、第一用电结构1103和第二用电结构1104;
其中,该电源为开关电源;
其中,该电能转换装置,用于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其中,该电能转换装置的结构参考充电装置实施例中的解释,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其中,该电子设备对于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参考充电方法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不做赘述。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将电源的供电电能分别提供给第一用电结构和第二用电结构,以使得针对不同的用电结构的用电需求,提供不同频率的电能,相对于基于两种相同的并联结构进行充电的损耗更小,提高了充电效率。
如图12所示的为具体应用场景中充电示意图,包括电源,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以及系统硬件接口(VSYS)和电池,其中,充电设备通过电源线VBUS提供3V-24V电压,基于PD(Power Delivery,功率传输协议)接口与电子设备的EC(Embed Controller,嵌入式控制器)相连,该EC通过SMBUS与第二充电模组的第二芯片的BAT_VOP_Alert引脚相连,实现信息的传输通路,图中采用虚线表示该信息传输通路。
其中,该电源经过电容C0、电阻R与第一充电模组相连,该电容C0接地,该第一充电模组中包括第一芯片U1和降压电路,该U1的引脚ACP与CAN分别连接电阻R的两端,VBS引脚与HIDRV1引脚之间设置有接地电容C1,场效应管Q1的G极与U1的LODRV1引脚相连,Q1的D极与电阻R相连,Q1的S极与电感L1的一端相连;Q2的D极与Q1的G极相连,Q2的S极接地,Q2的G极与U1的LODRV1引脚相连,L1的两端分别与U1的SW1、SW2引脚相连,L1的另一端分别与Q3的D极和Q4的S极相连,Q3的S极接地,Q3的G极与LODRV2引脚相连,Q4的G极与U1的HIDRV2引脚相连,Q4的D极通过一接地的电容C2与系统硬件接口相连,以用于为系统硬件供电,该Q4的D极通过一场效应管BATFET与电池相连,用于为电池充电,提供IBAT_U1。
其中,该电源经过电容C0’、电阻R’与第二充电模组相连,该电容C0’接地,该第二充电模组中包括第二芯片U1和电容分压电路。该U2的引脚ACP与CAN分别连接电阻R’的两端,其中,Q1’的G极、Q2’的G极、Q3’的G极、Q4’的G极分别与U2的引脚HIDRV1、LODRV1、LODRV2和HIDRV2相连;Q1’的D极与R’的一端相连,,Q1’的S极与Q2’的D极相连,Q2’的S极与Q3’的D极相连,Q3’的S极与Q4’的D极相连,Q4’的S极接地;电容C1’的一端与Q1’的S极相连,另一端与Q4’的S极之间相连;Q2’的S极与场效应管BATFET的D极相连,二者之间通过C2’接地;BATFET的G极与U2的BATDRV引脚相连,该BATFET的S极与电池相连,该U2为电池充电,提供IBAT_U2。
该使用场景中,U1和U2分别为电池充电,且该U1为系统硬件供电。
其中,该U1连接的电子元件中通过Q1 Q2 L1组成一个BUCK降压变换电路,对VBUS降压后给电池充电和系统使用工作的开关频率为1.2M,这样就会存在一个较高的开关损耗,该BUCK电路中的电感为磁性元件也会存在损耗。
而U2连接的电子元件组成了一个电容分压电路,该电路中未设置电感,其能够为电池提供低频率的充电电流,通过Q1’Q2’Q3’Q4’导通和关断使C1’C2’串联和并联,Q1’Q3’导通的时候C1’C2’串联对VBUS分压,得到想要的充电电压,Q2’Q4’导通的时候C1’C2’并联对电池提供能量,开关频率可以比较低,这样开关损耗减低,同时也没有电感带来的损耗
并且,该U2检测电池的实时电压,通过SMBUS,将电池的实时电压传递给EC,通过BAT_VOP_Alert引脚将生成的第一信号发送给EC,该第一信号是电池的实时电压大于预设阈值时生成的示警信号。
本说明书中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可以相互替换和组合,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提供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提供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充电方法,包括: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是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
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所述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预设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包括: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一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二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下限值不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
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2.一种充电方法,包括: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电源是开关电源,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
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包括:
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
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所述充电策略是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时,还包括:
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获取第一信号,所述第一信号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时生成;
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并发送至充电设备,以使得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3.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电源端,用于与电源相连;
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用电结构相连;
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用电结构相连;
第一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还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或者,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还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
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
所述第二芯片与电池相连,用于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
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中任一第二芯片相连;
所述第二芯片将所述实时电压发送给所述控制器;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实时电压控制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或者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和所述第二充电模组为所述电池充电;
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在检测到所述实时电压大于预设阈值时,生成第一信号;
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一信号生成通知信号,以通知充电设备基于所述通知信号按照预设规则降低充电参数;
所述控制器基于获取到所述第一信号的次数大于预设值,控制所述第二充电模组或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停止为所述电池充电。
4.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电源端,用于与电源相连;
第一输出端,用于与第一用电结构相连;
第二输出端,用于与第二用电结构相连;
第一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第二充电模组,分别与电源端、第一输出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还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或者,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还分别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包括:第一芯片、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包括:至少一组第二芯片和电容分压电路;
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所述电容分压电路包括第一场效应管、第二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一极、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一极分别与第二芯片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相连;
其中,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三极与电源端相连,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三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三极相连,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接地;
其中,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的第二极相连,另一端与第四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之间相连;
第二场效应管的第二极与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极与所述第一输出端之间通过第二电容接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
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导通,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关断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串联,以使得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对于电源端提供的电压进行分压,得到对所述电池的充电电压;
在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场效应管、第三场效应管关断,所述第二场效应管、第四场效应管导通时,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并联,所述第一电容和第二电容与所述电池提供电能。
6.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电源,所述电源为开关电源;
第一用电结构;
第二用电结构;
充电装置,用于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所述供电电能是直流电形式;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二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二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的频率不同;
所述第一用电结构包括电池,所述充电装置依据电源提供的供电电能向第一用电结构至少提供第一电能,包括:获取所述电池的实时电压;判断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基于预设范围与充电策略的对应关系,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特定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所述充电策略包括采用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采用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基于所述充电策略向第一用电结构提供第一电能;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模组采用降压电路,所述第二充电模组采用电容分压电路,所述第一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一电能的频率大于第二充电模组提供的第二电能的频率;
所述充电装置选择与所述实时电压所属的预设范围对应的充电策略,包括: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一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属于第二预设范围,控制第一充电模组和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下限值不小于第一预设范围的上限值;基于所述实时电压大于第二预设范围上限值,控制第一充电模组或第二充电模组为电池充电。
CN202010254692.8A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44651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4692.8A CN111446515B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4692.8A CN111446515B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6515A CN111446515A (zh) 2020-07-24
CN111446515B true CN111446515B (zh) 2022-03-25

Family

ID=71648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4692.8A Active CN111446515B (zh) 2020-04-02 2020-04-02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651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65060A (zh) * 2021-09-02 2023-03-0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充电的调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6207828B (zh) * 2023-04-25 2023-10-0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41970C (zh) * 2007-06-07 2009-09-16 建德市正达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正负脉冲的充电方法
CN104377393B (zh) * 2013-08-12 2017-09-0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5098932B (zh) * 2015-09-21 2020-07-2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方法、充电器和充电模组
TWI619330B (zh) * 2016-04-22 2018-03-21 立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充電裝置及其充電控制電路與充電控制方法
CN107834844B (zh) * 2017-10-19 2020-04-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开关电容变换电路、充电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8448694B (zh) * 2018-03-29 2020-12-2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设备、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CN110854939B (zh) * 2018-08-20 2021-01-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双电池的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075527B2 (en) * 2018-09-19 2021-07-27 Google Llc Portable dual-device charger system
CN109148990B (zh) * 2018-09-30 2020-12-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方法、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CN109980732A (zh) * 2019-04-01 2019-07-05 漳州科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锂电池充放电控制方法及供电系统
CN210092946U (zh) * 2019-06-03 2020-02-18 中山市瑞驰泰克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
CN110165320B (zh) * 2019-06-17 2021-07-30 商丘神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耐高温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电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6515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48990B (zh) 无线充电方法、电子设备、无线充电装置和无线充电系统
US10141766B2 (en)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power adapter
TW201815009A (zh) 待充電裝置和充電方法
CN103107584B (zh) 一种具有无线移动充电功能的装置及其无线充电方法
US20160268845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Wireless Power
EP3276784B1 (en) Charging system, charging method, and power adapter
CN110739752A (zh) 一种根据电池电压自动调整电压输入的充电电路及方法
CN111446515B (zh) 一种充电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US20210313822A1 (en)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device to be charged
CN111095720B (zh) 充电方法和充电装置
US20220181900A1 (en) Charging apparatus,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3070442A (ja) 充電式電気機器
WO2019242504A1 (zh) 电池的快速充电方法、充电装置、待充电设备和充电系统
EP4283832A1 (en) Charging control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107248758B (zh) 一种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05098890A (zh) 充电数据线及充电器
US20240072574A1 (en) Wireless charg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365088A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04696725U (zh) 一种通用型快速充电器
CN110970956A (zh) 充电方法、电子设备、充电装置和充电系统
CN205791610U (zh) 一种充放电管理电路和便携设备
CN105871031A (zh) 一种充放电管理电路和便携设备
WO2022178856A1 (zh) 一种充电电路及电子设备
EP4123785A1 (en) Series formation system
EP3276782B1 (en) Charging system and method, and power adap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