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42576B -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42576B
CN111442576B CN202010188488.0A CN202010188488A CN111442576B CN 111442576 B CN111442576 B CN 111442576B CN 202010188488 A CN202010188488 A CN 202010188488A CN 111442576 B CN111442576 B CN 1114425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pipe
cooling
refrigerant
conden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8848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42576A (zh
Inventor
罗海亮
李金峰
刘洪�
刘海潮
李海滨
娄小军
金健
尹朝辉
周利军
陈鸣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Group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8848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425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425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25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425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425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30Expansion means; Dispositions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5/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 F28D15/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wit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in closed tubes passing into or through the conduit walls ; Heat-exchange apparatus employing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ie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denses and evaporates, e.g. heat p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系统及工作方法。空调制冷系统包括机械压缩冷凝机构、热管机构、蒸发冷却机构、制冷剂出液口、回气口、壳体、风机、制冷剂进液口和出气口,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中的压缩机、机械制冷冷凝器、节流子机构和制冷剂出液口连接;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热管冷凝器、制冷剂出液口连接;蒸发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本发明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通过风机利用室外风冷冷源和蒸发冷却机构的降温作用对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进行制冷,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或单独使用,降低系统能耗,延长设备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增强制冷效果,满足不同空调末端的制冷需要。

Description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数据中心机房环境制冷负荷大,需要全年制冷,制冷能耗极高,如采用单一的蒸汽压缩制冷技术,空调能耗占数据中心总能耗可达50%左右。目前应用于数据中心的空调系统主要有风冷精密空调以及冷水机组系统,前者采用机械压缩制冷的方式,广泛应用于中小型机房,后者通过冷水机组为数据中心提供冷冻水,大型数据中心多采用这种方式。对于仅采用风冷精密空调的机房,制冷形式单一,能耗高,对自然冷源的利用率低,节能性无法满足要求;对于采用冷水机组制冷的机房,耗水量大,设备复杂,不适合应用于缺水地区及中小型数据中心。
在机房空调节能技术方面,有效利用自然冷能是解决目前数据中心高耗能问题的理想方案。自然冷能可分为直接利用与间接利用,直接利用自然冷能的常见技术是引入室外新风直接冷却机房,这种方法尽管实现了对自然冷能的利用,但对自然冷能的利用率低,同时新风进机房会带来洁净度、湿度控制、腐蚀性等问题;间接利用方式如新型的热管技术,热管是利用自然冷能进行温差换热的高效传热元件,可以有效利用室外低温,进行低耗能工况下的冷量输送,但单一的热管系统仅有一种制冷模式,无法实现全年不间断制冷,具有一定局限性。
此外,现有数据中心空调末端形式较为单一,随通信行业不断发展,一个机房内的通信设备数量及种类大幅度增加,单一末端形式难以满足不同设备的冷却需求,制冷系统应能够实现同时与不同形式空调末端的连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然冷源利用率低、制冷模式单一和制冷系统末端形式单一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所述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和蒸发装置;其中,
所述冷凝装置包括机械压缩冷凝机构、热管机构、蒸发冷却机构、制冷剂出液口、回气口和壳体;
在所述壳体表面设有风口,在所述风口位置设有风机;
所述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包括压缩机、机械制冷冷凝器和节流子机构,所述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机械制冷冷凝器、所述节流子机构和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
所述热管机构包括热管冷凝器,所述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热管冷凝器、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
所述蒸发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所述机械制冷冷凝器和所述热管冷凝器;
所述蒸发装置包括制冷剂进液口和出气口,所述制冷剂进液口与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所述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喷淋管、补水装置、第二水泵、集水盘、淋水装置、湿膜填料层和过滤网格,所述喷淋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两侧,所述淋水装置设置于所述喷淋管的出口处,所述集水盘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内侧,且所述补水装置和所述喷淋管分别与所述集水盘内部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水泵设于所述喷淋管与所述淋水装置之间,所述湿膜填料层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两侧,所述淋水装置位于所述湿膜填料层的顶部,所述过滤网格围设于所述湿膜填料层的外周侧;
所述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
当处于热管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蒸发冷却机构和风机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双循环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风机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采用湿膜式蒸发冷却方式时,还包括通过温度判断工作模式,监测室内温度,并采用干湿球温度表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运行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d≥Tmax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当Td-Tw≥C,且Td≤Tmin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先运行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A,则保持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转换为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先运行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保持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B,则转换为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或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其中,
Ti:预设的回风温度;
Td为室外干球温度;
Tw为室外湿球温度;
A为第一预设温度参数;
B为第二预设温度参数;
C为预设的室外干球温度与室外湿球温度的最小温差;
Tb为室外空气经过湿膜填料层后的温度;
Tmin为低温预设阈值;
Tmax为高温预设阈值。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通过风机利用室外风冷冷源和蒸发冷却机构的降温作用对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进行制冷,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并联设置,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或单独使用,通过选择制冷模式,降低系统能耗,延长设备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增强制冷效果,且不同模式的制冷能力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形式的空调末端选择适当的制冷模式,满足不同空调末端的制冷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喷淋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湿膜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冷凝装置和蒸发装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热管风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双循环风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机械制冷风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处于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下的工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2:机械制冷冷凝器;3:节流阀;4:储液器;5:气液分离器;6:第一流量调节阀;7:第一开关阀;8:热管冷凝器;9:第二流量调节阀;10:第二开关阀;11:风机;12:第一水泵;13:集水盘;14:补水装置;15:电磁阀;16:喷嘴;17:列间级空调末端;18:背板级空调末端;19:房间级空调末端;20:制冷剂出液口;21:回气口;22:制冷剂进液口;23:出气口;24:第三流量调节阀;25:第四流量调节阀;26:第五流量调节阀;27:冷凝装置;28:铰接装置;29:湿膜填料层;30:过滤网格;31:淋水装置;32:第二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27和蒸发装置。
冷凝装置27为室外机,其安装位置一般要求高于室内侧空调末端,以满足热管回路循环运行时,热管内部工质能自发循环而不需要其他装置,最大限度减少功耗,并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当室外机与室内侧高度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在热管回路循环上设置变频氟泵,强制工质在热管回路中循环,变频氟泵的应用能使额外增加的功耗降到最低。
数据中心等通信建筑,往往需要配置多台冷凝端室外机(即冷凝装置27),多个冷凝端室外机采用模块化安装的方式,纵向排列,通过铰接装置28连接,最大程度减少横向进风侧的阻力,保证冷凝效果。
本系统为氟制冷,冷凝端室外机(即冷凝装置27)通过绝热管路可与室内侧多种形式末端连接,根据末端形式通过流量阀调节制冷剂流量,灵活布置,适用于不同量级数据中心制冷。一般情况下,在各末端中,制冷剂流道形式采用下端进料,上端回料的方式。当同一房间内存在多种空调末端时,不同末端形式之间并联连接,分别连接至主管路。
其中,冷凝装置27包括机械压缩冷凝机构、热管机构、蒸发冷却机构、制冷剂出液口20、回气口21和壳体。
壳体设置于室外,在壳体内布置机械压缩冷凝机构、热管机构和蒸发冷却机构,在壳体表面设有风口,在风口位置设有风机11。风机11为变频可调速风机11,安装在壳体的顶部,冷凝装置27中配备多个风机11,优选为三个或六个。
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包括压缩机1、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节流子机构,回气口21通过管道依次与压缩机1、机械制冷冷凝器2、节流子机构和制冷剂出液口20连接,与蒸发装置的制冷剂进液口22、出气口23以及空调末端依次连接构成机械压缩回路。具体地,压缩机1采用磁悬浮压缩机1或其他形式的无油压缩机1,保证无油进入系统,系统无需增加油分离设备及过滤设备,节流子机构可采用节流阀3、节流孔板或节流喷嘴等,本实施例中采用可调节的节流阀3,在机械压缩回路中制冷剂从回气口21通入,经压缩机1加压,机械制冷冷凝器2冷凝,节流子机构降压,冷凝成为液态,依次通过制冷剂出液口20和制冷剂进液口22,流入到室内空调端进行制冷,带走机房中的热量,并蒸发为气态,依次通过出气口23进入到回气口21,进行下一循环。氟泵、磁悬浮压缩机1及风机11均为变频设备,压缩机1变频可在对机械制冷需求较低的条件下降低压缩机1的功耗;风机11变频可调节风速,在蒸发冷却效果显著时减少风机11功耗,节省能源。
热管机构包括热管冷凝器8,回气口21通过管道依次与热管冷凝器8、制冷剂出液口20连接,与蒸发装置的制冷剂进液口22、出气口23以及空调末端依次连接构成热管回路。热管为一种具有快速均温特性的特殊材料制成,相对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而言,热管冷凝器8具有快速均温的特性,优异的导热性能,因此在风冷和蒸发冷模式下,热管凭借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使热管冷凝器8内的制冷剂迅速冷凝。
基于上述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为并联关系,两者的工作状态互不影响,可通过控制器控制热管回路、机械压缩回路、风机11和蒸发冷却机构的工作状态来实现本空调制冷系统的不同模式之间的切换。
回气口21、机械压缩回路和热管回路三者通过三通管道连接,制冷剂出液口20、机械压缩回路和热管回路三者通过三通管道连接。
蒸发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给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热管冷凝器8进行加湿降温,使冷凝器中的制冷剂降温冷凝。本实施例实现将蒸发冷却与无水制冷系统相结合,更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提高制冷效率;在室外低温状况下(冬季)开启蒸发冷却机构,减少开启压缩机1工作时间,在室外高温状况下(夏季)开启蒸发冷却机构,降低冷凝温度,减少压缩机1功耗,在中间温度(春季和秋季)开启蒸发冷却机构,增大利用自然冷源效率,降低冷凝温度,减少系统能耗。
蒸发装置包括制冷剂进液口22和出气口23,制冷剂进液口22与制冷剂出液口20连接,出气口23与回气口21连接。通过制冷剂进液口22与出气口23室内的机房各个房间连接,将冷凝装置27中的制冷剂携带的冷量依次通过制冷剂出液口20和制冷剂进液口22供给各级使用端,并将升温蒸发后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出气口23和回气口21回流到冷凝装置27中,循环使用制冷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通过风机利用室外风冷冷源和蒸发冷却机构的降温作用对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进行制冷,热管回路和机械压缩回路并联设置,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或单独使用,通过选择制冷模式,降低系统能耗,延长设备利用自然冷源的时间,增强制冷效果,且不同模式的制冷能力不同,可以针对不同形式的空调末端选择适当的制冷模式,满足不同空调末端的制冷需要。
其中,机械制冷冷凝器2为成对设置,且呈“V”字型布置,热管冷凝器8为成对设置,且呈“V”字型布置,热管冷凝器8设置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的下端。本实施例中的机械制冷冷凝器2与热管冷凝器8整体也呈“V”字型布置,即机械制冷冷凝器2的下端紧挨着热管冷凝器8的下端,这种“V”字型的布置方式可在一定的壳体体积中延长冷凝管的长度,增强冷凝管的冷凝效果,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热管冷凝器8均为上端进料,下端出料,两者共用风机11的风道进行冷凝。
其中,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喷淋管、补水装置14、第一水泵12、集水盘13和多排喷嘴16,每排喷嘴16设有多个水平分布的喷嘴16,喷淋管分别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两侧,喷嘴16设置于喷淋管的出口处,且在喷嘴16与喷淋管之间设有电磁阀15,集水盘13设于壳体的底部内侧,且补水装置14和喷淋管分别与集水盘13内部容纳空间连通,第一水泵12设于喷淋管与喷嘴16之间。本实施例中的蒸发冷却机构采用喷淋式蒸发冷却的方式,其采用循环水喷淋的方式,节约用水,并优化了喷嘴16与冷凝器之间的位置,保证了蒸发冷却效果。具体地,设在喷嘴16与喷淋管之间的电磁阀15,用于控制喷嘴16喷水的工作或停止;第一水泵12提供喷水的提升动力,第一水泵12采用变频水泵,可调节水流量,进一步减少用水量;集水盘13用于收集喷淋后的循环水,并重新通过第一水泵12引入到喷淋管中,从喷嘴16喷出,循环使用喷淋水;若需要补充喷淋水,则使用补水装置14进行补充。进一步地,喷嘴16可采用多个,每个喷嘴16设置一个电磁阀15,由于冷凝器呈“V”字型设置,则喷淋管优选为冷凝器左右各设置至少一个,喷嘴16为多排,可以采取分段开启循环,避免冷凝温度与压力的骤然降低对系统的不良影响。
进一步地,喷嘴16可采用扇形喷嘴、锥形喷嘴、液柱流(即射流)喷嘴、空气雾化喷嘴或扁平喷嘴等,喷嘴16平面以下位置的冷却效果比与喷嘴16平面相同或更高的位置更好,最低温度可接近空气湿球温度,为此喷射中心位置保持与喷嘴16垂直对应,保证水雾在重力作用下沿冷凝器向下流动,尽可能增加冷凝器表面加湿区域面积,增强冷凝效果;喷嘴16与热管冷凝器8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00~400mm,保证整体蒸发冷却温度处于较低水平;喷嘴16数量及几何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在热管冷凝器8每一侧设置3个喷嘴16,呈一字型分布于热管冷凝器8外侧上半部分;第二种为每一侧设置6个喷嘴16,采用2×3的阵列式分布,且保持喷嘴16与热管冷凝器8间距为400mm,阵列排布的方式能使加湿面积覆盖整个冷凝器,增强蒸发冷却效果,更有利于在干燥地区发挥蒸发冷却作用。
其中,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喷淋管、补水装置14、第二水泵32、集水盘13、淋水装置31、湿膜填料层29和过滤网格30,喷淋管分别设置于壳体内部的两侧,淋水装置31设置于喷淋管的出口处,集水盘13设于壳体的底部内侧,且补水装置14和喷淋管分别与集水盘13内部容纳空间连通,第二水泵32设于喷淋管与淋水装置31之间,湿膜填料层29设于壳体内部的两侧,淋水装置31位于湿膜填料层29的顶部,过滤网格30围设于湿膜填料层29的外周侧。本实施例中的冷凝装置27采用另一种形式,即使用湿膜式蒸发冷却方式降低冷凝器进风温度,更适用于北方干燥地区,同时水与冷凝器盘管不直接接触,减少了盘管腐蚀的可能;室外空气进入壳体时,首先由湿膜填料层29预冷,带走显热,使进风空气由温度较高的干饱和空气变为温度较低的湿饱和空气,低温空气进一步与机械制冷冷凝器2及热管冷凝器8交换热量,实现冷凝,并通过风机11流出壳体,风机根据模式的改变和实际情况需要可分别实现进风和出风的功能。本实施例中的淋水装置31设置于湿膜填料层29的顶部,向其淋水,降低填料层温度,并在表面形成湿膜,冷却加湿来流空气。湿膜填料层29内部为多层不规则排列的铝翅片板,铝制材料导热性能良好,不规则排列增强流体湍流,能快速带走来流气体的热量;铝翅片表面涂有耐腐蚀涂层和亲水吸湿涂层,保持水分附着于铝翅片表面的同时,并能防止腐蚀的发生;在湿膜填料层29外周侧设置有过滤网格30,防止大颗粒污染物进入填料层内部,如柳絮等杂质;每一侧的湿膜填料层29为模块式组装而成,可根据冷凝器及壳体尺寸调节大小及位置。
其中,机械压缩冷凝机构还包括气液分离器5和储液器4,气液分离器5设于回气口21与压缩机1之间的管道上,储液器4设于节流子机构与制冷剂出液口20之间的管道上。本实施例中的气液分离器5用于分离气态和液态的制冷剂,储液器4用于储存制冷剂。
其中,冷凝装置27还包括第一开关阀7、第二开关阀10、第一流量调节阀6和第二流量调节阀9,第一开关阀7设于储液器4与制冷剂出液口20之间的管道上,第二开关阀10设于热管冷凝器8的出口和制冷剂出液口20之间的管道上;第一流量调节阀6设置于回气口21与气液分离器5之间的管道,第二流量调节阀9设置于回气口21与热管冷凝器8的进口之间的管道。本实施例中的开关阀用于控制回路的通断,流量阀用于控制制冷剂的流量,以适用于过渡季节(春、秋)的制冷需要,节省制冷剂的用量和功耗。
其中,空调制冷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干湿球温度表,温度传感器设于室内,干湿球温度表设于室外,控制器通过温度传感器监测到的室内温度和干湿球温度表监测到的室外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进行判断,采用何种模式进行制冷。
其中,制冷剂进液口22和出气口23分别与列间级空调末端17的管路、背板级空调末端18的管路以及房间级空调末端19的管路连接,且在列间级空调末端17的进液管路设置第三流量调节阀24,在背板级空调末端18的进液管路设置第四流量调节阀25,在房间级空调末端19的进液管路设置第五流量调节阀26。本实施例中,制冷剂流量的分配和控制根据系统负荷计算,分为两部分,一种是通过控制制冷装置的第一流量调节阀6和第二流量调节阀9,分别控制机械压缩回路和热管回路中制冷剂的流量,另一种是针对进入不同形式空调末端的制冷剂流量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蒸发装置中的第三流量调节阀24、第四流量调节阀25和第五流量调节阀26,分别控制进入列间级空调末端17、背板级空调末端18和房间级空调末端19的制冷剂流量。不同形式末端对制冷剂流量的需求是不同的,通过三个流量控制阀分别控制进入每一种末端形式的制冷剂流量,以满足不同设备的不同冷量需求。若房间内使用液冷冷板式末端,由于其对制冷剂温度、流量需求与其他形式末端有差异,需单独设置,通过对系统的运行条件进行相应控制可以实现,包括对制冷剂流量、运行温度、运行模式的控制等。
如图4至图9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本实施例的制冷模式的切换主要依靠控制压缩机1的启停、第一水泵12、第二水泵32及电磁阀15的开闭、开关阀以及流量阀的开闭;根据室内外温度及系统负荷选择一种或几种制冷模式组合运行。制冷模式包括热管风冷模式、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双循环风冷模式,以及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六种冷却方式;各个模式下,风机11、磁悬浮压缩机1、氟泵根据系统负荷变频运行,实现制冷量的最优输出,负荷与能效的最佳匹配。
如图4所示,其为使用湿膜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热管风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B”流向代表热管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当处于热管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第一流量调节阀6和第一开关阀7关闭,第二开关阀10和第二流量调节阀9开启并调节热管冷凝器8内的制冷剂流量,风机11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通过重力或氟泵的作用下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在室内空调末端吸热蒸发变为气态,回流至热管冷凝器8中,循环使用制冷剂。
如图5所示,其为使用喷淋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B”代表热管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D”代表喷淋水的流向。当处于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第一流量调节阀6和第一开关阀7关闭,第二开关阀10和第二流量调节阀9开启并调节热管冷凝器8内的制冷剂流量,蒸发冷却机构和风机11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在室内空调末端吸热蒸发变为气态,回流至热管冷凝器8中,循环使用制冷剂。本模式是在热管风冷模式基础上,采用喷淋水进一步给热管冷凝器8降温,使用喷淋水蒸发冷却的作用,实现制冷剂的冷凝,风机11变频运行,减少压缩机1开启时间,减少电能消耗,延长自然冷却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制冷工质在各部件中运行状态与热管风冷模式相同。
如图6所示,其为使用湿膜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双循环风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B”代表热管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C”代表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当处于双循环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第一开关阀7、第二开关阀10、第一流量调节阀6、第二流量调节阀9和压缩机1开启,调节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热管冷凝器8内的制冷剂流量,风机11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在室内空调末端吸热蒸发变为气态,并分别回流至热管冷凝器8和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循环使用制冷剂。
如图7所示,其为使用喷淋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B”代表热管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C”代表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D”代表喷淋水的流向。当处于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风机11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和热管冷凝器8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本模式是在双循环风冷模式基础上,采用喷淋水进一步给热管冷凝器8和机械制冷冷凝器2降温,利用喷淋水蒸发冷却的作用,实现制冷剂的冷凝,风机11变频运行,减少压缩机1开启时间,可减少电能消耗,延长自然冷却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提高了机械压缩制冷循环的运行效率。
如图8所示,其为使用喷淋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机械制冷风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C”代表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第一开关阀7和第一调节阀开启并调节机械制冷冷凝器2内的制冷剂流量,第二开关阀10和第二流量调节阀9关闭,风机11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在室内空调末端吸热蒸发变为气态,回流至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循环使用制冷剂。本实施例仅依靠机械压缩制冷循环提供制冷量。
如图9所示,其为使用湿膜式蒸发冷却冷凝端室外机处于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的循环示意图,图中“A”代表总体制冷剂的流向,“C”代表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中的制冷剂的流向,“D”代表喷淋水的流向。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风机11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2中的制冷剂经风机11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本实施例在机械制冷风冷模式基础上,采用喷淋水进一步给机械制冷冷凝器2降温,利用喷淋水蒸发冷却的作用,实现制冷剂的冷凝,风机11变频运行,减少压缩机1开启时间,可减少电能消耗,延长自然冷却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自然冷源,提高了机械压缩制冷循环的运行效率。
其中,在蒸发冷却机构采用喷淋式蒸发冷却或湿膜式蒸发冷却方式时,还包括通过温度判断工作模式,监测室内温度,并采用干湿球温度表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对干湿球温度差值较小时,蒸发冷却效果有限,不启动蒸发冷却。运行模式仅有3种: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运行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模式。
特别地,当Td-Tw<C,且Td≥Tmax时,Tmax可设定为35℃,运行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在每一种运行模式下,同时比较T和Ti的大小,当T>Ti时,增加压缩机频率;当T<Ti时,降低压缩机频率,以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干湿球温度差值满足一定条件,即当Td-Tw≥C时,C根据应用地区确定,此时开启蒸发冷却的效果能够保证,控制方法如下:
当Td-Tw≥C,且Td≤Tmin时,Tmin可设定为5℃,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A’≤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运行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B时,运行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或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在每一种运行模式下,同时比较T和Ti的大小,当T>Ti时,在未开启蒸发冷却的条件下,优先开启蒸发冷却,若已经开启蒸发冷却,增加压缩机频率;当T<Ti时,优先降低压缩机频率,以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蒸发冷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延长热管模式的使用时间,减少压缩机运行,延长压缩机低频运行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设定A’,B’,C值,保证整体系统运行的节能性。
Td为室外干球温度;
Tw为室外湿球温度;
A为第一预设温度参数,可设为20℃;
B为第二预设温度参数,可设为10℃;
C为预设的室外干球温度与室外湿球温度的最小温差,根据制冷系统应用的地区进行设定;
A’为第三预设温度参数,根据气候条件和运维需求确定;
B’为第四预设温度参数,根据气候条件和运维需求确定;
Tmin为低温预设阈值;
Tmax为高温预设阈值;
Ti:预设的回风温度;
T: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回风温度。
其中,当采用湿膜式蒸发冷却方式时,还包括通过温度判断工作模式,监测室内温度,并采用干湿球温度表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对干湿球温度差值较小时,蒸发冷却效果有限,不启动蒸发冷却。运行模式仅有3种: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运行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模式。
特别地,当Td-Tw<C,且Td≥Tmax时,Tmax可设定为35℃,运行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在每一种运行模式下,同时比较T和Ti的大小,当T>Ti时,增加压缩机频率;当T<Ti时,降低压缩机频率,以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干湿球温度差值满足一定条件,即当Td-Tw≥C时,C根据应用地区确定,此时开启蒸发冷却的效果能够保证,控制方法如下:
当Td-Tw≥C,且Td≤Tmin时,Tmin可设定为5°C,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先运行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A,则保持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转换为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先运行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保持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B,则转换为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或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在每一种运行模式下,同时比较T和Ti的大小,当T>Ti时,在未开启蒸发冷却的条件下,优先开启蒸发冷却,若已经开启蒸发冷却,增加压缩机频率;当T<Ti时,优先降低压缩机频率,以满足实际制冷需求。
为避免蒸发冷却、压缩机的频繁启停及变频,各方法中,模式切换之间有一定的延时启动时间,且保证系统各项指标稳定后再进行切换。
Td为室外干球温度;
Tw为室外湿球温度;
A为第一预设温度参数;
B为第二预设温度参数;
C为预设的室外干球温度与室外湿球温度的最小温差;
Tb为室外空气经过湿膜填料层后的温度,Tb的数值是通过设置在湿膜填料层内侧的温度传感器得到的,以监测室外空气经过湿膜填料层加湿降温后的干球温度;
Tmin为低温预设阈值;
Tmax为高温预设阈值;
Ti:预设的回风温度;
T: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回风温度。
基于这种判断方式,可采用合适的制冷模式进行制冷。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制冷系统包括:冷凝装置和蒸发装置;其中,
所述冷凝装置包括机械压缩冷凝机构、热管机构、蒸发冷却机构、制冷剂出液口、回气口和壳体;
在所述壳体表面设有风口,在所述风口位置设有风机;
所述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包括压缩机、机械制冷冷凝器和节流子机构,所述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压缩机、所述机械制冷冷凝器、所述节流子机构和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
所述热管机构包括热管冷凝器,所述回气口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热管冷凝器、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
所述蒸发冷却机构用于冷却所述机械制冷冷凝器和所述热管冷凝器;
所述蒸发装置包括制冷剂进液口和出气口,所述制冷剂进液口与所述制冷剂出液口连接,所述出气口与所述回气口连接;
所述蒸发冷却机构包括喷淋管、补水装置、第二水泵、集水盘、淋水装置、湿膜填料层和过滤网格,所述喷淋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两侧,所述淋水装置设置于所述喷淋管的出口处,所述集水盘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内侧,且所述补水装置和所述喷淋管分别与所述集水盘内部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水泵设于所述喷淋管与所述淋水装置之间,所述湿膜填料层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两侧,所述淋水装置位于所述湿膜填料层的顶部,所述过滤网格围设于所述湿膜填料层的外周侧;
所述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包括:
当处于热管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不工作,热管机构工作,蒸发冷却机构和风机工作,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双循环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和热管机构工作,风机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位于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降温作用冷凝为液态,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和热管冷凝器中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风机工作,蒸发冷却机构不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处于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时,机械压缩冷凝机构工作,热管机构不工作,风机和蒸发冷却机构工作,位于机械制冷冷凝器中的制冷剂经风机的室外低温风冷作用和蒸发冷却机构中的水分蒸发作用降温,经节流子机构降压后冷凝成为液态,流入到室内空调末端;
当采用湿膜式蒸发冷却方式时,还包括通过温度判断工作模式,监测室内温度,并采用干湿球温度表监测室外干球温度和室外湿球温度;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运行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d≥Tmax时,运行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
当Td-Tw≥C,且Td≤Tmin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A时,运行热管风冷模式;
当Td-Tw≥C,且B≤Ti-Td<A时,先运行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A,则保持热管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转换为双循环风冷模式;
当Td-Tw≥C,且Ti-Td<B时,先运行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B≤Ti-Tb<A,则保持双循环风冷及蒸发冷模式,若Ti-Tb<B,则转换为机械制冷风冷模式或机械制冷风冷及蒸发冷模式;其中,
Ti:预设的回风温度;
Td为室外干球温度;
Tw为室外湿球温度;
A为第一预设温度参数;
B为第二预设温度参数;
C为预设的室外干球温度与室外湿球温度的最小温差;
Tb为室外空气经过湿膜填料层后的温度;
Tmin为低温预设阈值;
Tmax为高温预设阈值。
CN202010188488.0A 2020-03-17 2020-03-17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Active CN1114425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8488.0A CN111442576B (zh) 2020-03-17 2020-03-17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88488.0A CN111442576B (zh) 2020-03-17 2020-03-17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2576A CN111442576A (zh) 2020-07-24
CN111442576B true CN111442576B (zh) 2021-09-28

Family

ID=716507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8488.0A Active CN111442576B (zh) 2020-03-17 2020-03-17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425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744B (zh) * 2020-11-30 2023-07-1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841077B (zh) * 2020-12-28 2021-12-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温度控制方法、养殖温控系统、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2747432A (zh) * 2021-01-29 2021-05-04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机房空调的联动控制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3357722A (zh) * 2021-05-20 2021-09-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制热空调扇及控制方法
CN113865134A (zh) * 2021-11-15 2021-12-31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和方法
CN115419966A (zh) * 2022-09-14 2022-12-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提高制冷制热设备过负荷能力的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MY130939A (en) * 1993-06-01 2007-07-31 Hitachi Ltd Air-conditioning equipment
KR20180066529A (ko) * 2016-12-09 2018-06-19 (주)다린 버섯 재배사의 고효율 항온항습 시스템
CN107327994A (zh) * 2017-07-10 2017-11-07 江苏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风冷型带蒸发冷却功能的热管空调机组
CN108826535A (zh) * 2018-01-23 2018-11-16 北京纳源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双循环式机房节能室外机系统
CN108458432B (zh) * 2018-03-30 2023-11-28 深圳市艾特网能技术有限公司 带辅助冷源的被动式热管自然冷机房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42576A (zh) 2020-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42576B (zh) 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方法
CN102997510B (zh) 应用蒸发式冷凝器的压缩冷凝机组、冷水机组和制冷空调机组以及其控制方法
CN201852342U (zh) 湿帘蒸发降温风冷冷凝机组
CN106247501A (zh) 数据中心用封闭热通道‑全回风干空气能中央空调系统
WO2011074005A2 (en) A pre-cool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e-cooling air
CN203550344U (zh) 蒸发式冷凝器、具有该蒸发式冷凝器的蒸发冷却式压缩冷凝机组及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
CA295252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conditions in enclosed space
CN111473662A (zh) 一种自喷淋水幕式蒸发冷换热器及热泵模块机组
CN109855218B (zh) 一体化闭式蒸发冷却-冷凝冷水机组
KR101341790B1 (ko) 울트라 e.s형 압축식 냉동기 및 흡수식 냉온수기
CN115682193A (zh) 间接蒸发冷却系统及数据中心机房
CN114427718A (zh) 一种双冷源间接蒸发冷机组
CN107084463B (zh) 复合冷源冷水机组
CN112268326B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器及控制方法
CN213810941U (zh) 一种间接蒸发冷却器
CN113218048B (zh) 一种多联空调系统及运行控制方法
CN110864387A (zh) 空调机组
CN112268327B (zh) 一种预冷热管间接蒸发冷却器的控制方法
CN114484628A (zh) 一种双冷源间接蒸发冷机组
CN211745085U (zh) 一种与数据中心建筑耦合的蒸发自然冷却空调系统
CN218065176U (zh) 一种双冷源间接蒸发冷机组
CN217031428U (zh) 一种双冷源间接蒸发冷机组
CN117948651A (zh) 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CN219141163U (zh) 一种高效蒸发冷凝器及磁悬浮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217636258U (zh) 蒸发冷却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