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5185A -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5185A
CN111435185A CN201910027588.2A CN201910027588A CN111435185A CN 111435185 A CN111435185 A CN 111435185A CN 201910027588 A CN201910027588 A CN 201910027588A CN 111435185 A CN111435185 A CN 111435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region
polarizing
layer
polariz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02758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威
徐志文
陈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02758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5185A/zh
Priority to EP19194294.5A priority patent/EP3680708A1/en
Priority to US16/555,048 priority patent/US11280946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435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5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02B5/3041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 G02B5/30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comprising multiple thin layers, e.g. multilayer stacks includ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ic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3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所述偏光片(10)包括:基层(11)以及贴附于基层(11)的偏光层(12);偏光层(12)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其中,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本公开通过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并通过制造工艺在该偏光层中产生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使得诸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光学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下方,且能够正常工作,最大程度地确保上述光学器件在屏下的工作性能。

Description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偏光片是手机显示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关技术中,提出了将手机前面板上的光学器件(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等器件)设置到显示屏下方的技术构想,从而释放手机的前面板空间,提升屏占比。
然而,由于偏光片的透光性能较差,在将这些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屏下方之后,会导致这些光学器件的工作性能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可用于解决由于偏光片的透光性能较差,在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屏下方之后,会导致这些光学器件的工作性能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偏光片,所述偏光片包括:基层以及贴附于所述基层的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率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可选地,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具有偏光功能,所述第二区域不具有偏光功能。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中包含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偏光分子材料具有所述偏光功能;所述第二区域中不包含所述偏光分子材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区域中包含第一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第一偏光分子材料具有所述偏光功能;所述第二区域中包含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不具有所述偏光功能。
可选地,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CNC(Computerized Numerical Control,计算机数控)技术打磨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加热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腐蚀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排列不整齐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紫外线照射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
可选地,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顶部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左侧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右侧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底部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中间位置。
可选地,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大于50%。
可选地,所述偏光片还包括:TAC(triacetyl cellulose,三醋酸纤维素)上膜、TAC下膜、保护膜、压敏胶和离型膜;
所述偏光片为层叠结构,由下至上依次为所述离型膜、所述压敏胶、所述TAC下膜、所述基层、所述TAC上膜和所述保护膜;
所述偏光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TAC上膜之间;和/或,所述偏光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TAC下膜之间。
可选地,所述偏光片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偏光片呈规则或非规则形状。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选方式所述的偏光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如第一方面或者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选方式所述的偏光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片;
所述偏光片包括:基层以及贴附于所述基层的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性能优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性能;
所述第二区域的下方设置有光学器件。
可选地,所述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性能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之上的显示层;
所述显示层包括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且所述辅显示区的透光性能优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性能;
所述主显示区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所述辅显示区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应;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于所述辅显示区下方。
可选地,所述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性能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显示层还包括过渡显示区,所述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和所述辅显示区之间,且所述过渡显示区与所述第三区域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屏包括两个所述偏光片,分别为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位于所述LCD显示面板之上,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LCD显示面板之下。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为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OLED显示面板之上。
可选地,所述光学器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摄像头、光线感应器、接近感应器、光学发射器、光学接收器。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偏光片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铺设基层;
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在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上添加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将添加有所述阻挡层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去除所述阻挡层,在所述基层上形成所述偏光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添加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在添加有所述阻挡层的基材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将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去除所述阻挡层,在所述基层上形成所述偏光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基层上添加阻挡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可曝光去除的阻挡层材料;
采用曝光和/或清洗方式去除目标区域的所述阻挡层材料,并保留除所述目标区域之外的剩余区域的所述阻挡层材料,形成所述阻挡层。
可选地,所述阻挡层包括呈网格状的框架,以及位于所述框架所包含的格子中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框架连接。
可选地,所述去除所述阻挡层,包括:
撕除所述阻挡层;和/或,采用清洗方式去除所述阻挡层;和/或,采用曝光方式去除所述阻挡层。
可选地,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将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得到所述偏光层;
对所述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使得所述指定区域不具有或者减弱偏光功能,所述指定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可选地,所述对所述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包括:
采用CNC技术磨去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和/或,采用局部加热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和/或,采用局部腐蚀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和/或,采用施加磁场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和/或,采用紫外线照射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通过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并通过制造工艺在该偏光层中产生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使得诸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光学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下方,且能够正常工作,最大程度地确保上述光学器件在屏下的工作性能。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偏光片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偏光片的偏光层的示意图;
图3至图7示例性示出了几种偏光层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偏光片的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偏光片的偏光层的示意图;
图10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偏光片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示意图;
图13示例性示出了一种显示面板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偏光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5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偏光层的制造流程的示意图;
图16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阻挡层的示意图;
图17示例性示出了另一种阻挡层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偏光片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偏光片10包括:基层11以及贴附于基层11的偏光层12。
偏光片10呈层叠结构。基层11用于对偏光层12起到承载作用。偏光层12用于实现偏光功能。可选地,偏光层12位于基层11之上,也即基层11的上表面贴附有偏光层12,和/或,偏光层12位于基层11之下,也即基层11的下表面贴附有偏光层12。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偏光层12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其中,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例如,同一光线分别透过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之后,出射光线的波长、幅度或相位存在差异。
可选地,透光性能表征光透过介质的能力,透光性能采用透光率来表示。透光率是透过介质(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的光通量与入射光通量的百分比。透光率也可称为透过率。
可选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第二区域的透光率;第三区域的透光率介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例如,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第一阈值,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大于第二阈值。其中,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相等,例如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均为50%,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50%,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大于50%。或者,第一阈值小于第二阈值,例如第一阈值为50%,第二阈值为60%,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50%,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大于6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区域是指偏光层12中具有偏光功能的一部分区域。在偏光层12中包含第一区域的情况下,偏光层12中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区域,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区域。上述具有偏光功能可以是指只允许某一个方向的光透过,如只允许90度方向的光透过,360度中除90度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的光都不允许透过;或者,也可以是指只允许方向在[a,b]这一范围内的光透过,且a与b之间的差值不大于第一门限值,如第一门限值为5度,比如只允许方向在[0,5]度的光透过,360度中除[0,5]度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的光都不允许透过。
第二区域是指偏光层12中不具有偏光功能的一部分区域。在偏光层12中包含第二区域的情况下,偏光层12中可以包括一个第二区域,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二区域。上述不具有偏光功能可以是指完全没有偏光功能,也即允许360度所有方向的光透过;也可以是指具有一定的偏光功能,但偏光功能较差,如允许方向在[c,d]这一范围内的光透过,且c与d之间的差值不小于第二门限值,该第二门限值大于或等于上述第一门限值,如第二门限值为30度,比如允许方向在[0,30]度的光透过,360度中除[0,30]度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的光都不允许透过。
第三区域是指偏光层12中具有偏光功能、但偏光功能被破坏的一部分区域。也即,第三区域的偏光功能可以介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第三区域的偏光功能差于第一区域但优于第二区域;或者,第三区域中一部分区域具有偏光功能,另一部分区域不具有偏光功能。在偏光层12中包含第三区域的情况下,偏光层12中可以包括一个第三区域,也可以包括多个第三区域。可选地,第三区域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是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偏光功能是由偏光分子材料实现的,例如偏光分子材料可以是碘分子材料,或者其它具有偏光特性的分子材料。
在一个示例中,结合参考图1和图2,偏光层12包括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第一区域121的透光率小于第二区域122的透光率。第一区域121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不具有偏光功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区域121中包含偏光分子材料,且该偏光分子材料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中不包含偏光分子材料。例如,第一区域121中包含具有偏光特性的碘分子材料,且该碘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中不包含碘分子材料,因而不具有偏光功能。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区域121中包含第一偏光分子材料,且该第一偏光分子材料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中包含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且该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不具有偏光功能。例如,第一区域121中包含具有偏光特性的碘分子材料,且该碘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中也包含具有偏光特性的碘分子材料,但该碘分子材料并未按照指定方式排布,因而不具有偏光功能。导致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不具有偏光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方式: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CNC技术打磨以至于偏光功能失效、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加热以至于偏光功能失效、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腐蚀以至于偏光功能失效、第二偏光分子材料排列不整齐以至于偏光功能失效、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紫外线照射以至于偏光功能失效。另外,第二区域122位于偏光层12的顶部边缘位置(如图2所示);和/或,第二区域122位于偏光层12的左侧边缘位置(如图3所示);和/或,第二区域122位于偏光层12的右侧边缘位置(如图4所示);和/或,第二区域122位于偏光层12的底部边缘位置(如图5所示);和/或,第二区域122位于偏光层12的中间位置(如图6所示)。
在上述图1~图6提供的示例中,仅以偏光层12包括一个第一区域121和一个第二区域122为例。在一些其它可能的示例中,偏光层12中还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区域121和/或多个第二区域122。如图7所示,其示例性示出了几种偏光层12的示意图。
可选地,第一区域121的尺寸大于第二区域122的尺寸。第一区域121可以呈一个规则或非规则形状,且存在至少一个缺口,该缺口部位为第二区域122。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第一区域121呈矩形且存在一个缺口,该缺口部位为第二区域122。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对第二区域122的切面形状不作限定,其可以是诸如矩形、圆角矩形、圆形、半圆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是诸如水滴形、弧形等非规则形状。
在另一个示例中,结合参考图8和图9,偏光层12包括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第三区域123位于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之间,作为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之间的过渡区域。第一区域121的透光率小于第二区域122的透光率,第三区域123的透光率介于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之间。第一区域121具有偏光功能,第二区域122不具有偏光功能。第三区域123具有偏光功能,但其偏光功能被破坏。也即,第三区域123的偏光功能可以介于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之间,第三区域123的偏光功能差于第一区域121但优于第二区域122;或者,第三区域123中一部分区域具有偏光功能,另一部分区域不具有偏光功能。
另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偏光片10为一体化结构,也即偏光片10的基层11为一体化结构,偏光层12所包含的不同类型区域形成在一块完整的基层11上。基层11可以选用PVA(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醇)膜,其具有高透明、高延展性、好的碘吸附作用、良好的成膜特性等特点。
另外,偏光片10呈规则或非规则形状。例如,偏光片10可以是矩形、圆角矩形、圆形等规则形状,也可以是其它一些非规则形状。
可选地,偏光片10除了包括上文介绍的基层11和偏光层12之外,还包括以下至少一种:TAC膜、保护膜、PSA(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压敏胶)、离型膜。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0所示,其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偏光片10的层叠结构的示意图,由下至上依次为离型膜13、压敏胶14、TAC下膜15、PVA膜16、TAC上膜17和保护膜18,其中,PVA膜16即为上文介绍的基层11,PVA膜16上形成有上文介绍的偏光层12。偏光层12位于PVA膜16和TAC上膜17之间,和/或,位于PVA膜16和TAC下膜15之间。当然,图10仅示例性示出了偏光片10的一种层叠结构,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偏光片10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减少或者替换掉某个或某些层,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另外,对于偏光片10各层的性状和作用,请参见如下表-1的介绍说明:
表-1
Figure BDA0001943062450000091
Figure BDA0001943062450000101
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10,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显示屏,包括但不限于LCD或OLED显示屏,如刚性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柔性AMOLED显示屏等。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主要以偏光层12包括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以及偏光层12包括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为例进行介绍说明。在一些其它可能的实施例中,偏光层12可以包括第一区域121、第二区域122和第三区域123中的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例如偏光层12包括第一区域121和第三区域123,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通过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并通过制造工艺在该偏光层中产生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使得诸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光学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下方,且能够正常工作,最大程度地确保上述光学器件在屏下的工作性能。
本公开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如上文介绍的偏光片。可选地,如图11所示,显示屏1包括偏光片10和显示面板20。
显示面板20起到图像显示功能,显示面板20可以是LCD显示面板,也可以是OLED显示面板,或者是其它类型的显示面板,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偏光片10起到滤光作用,以确保显示面板20能够显示图像。
对于不同类型的显示屏,其所需的偏光片10的数量也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当显示屏1为LCD(也即显示面板20为LCD显示面板)时,LCD包括两个偏光片10,其中一个偏光片10位于LCD显示面板下方(称为下偏光片),另一个偏光片10位于LCD显示面板上方(称为上偏光片)。又例如,当显示屏1为OLED显示屏(也即显示面板20为OLED显示面板)时,OLED显示屏包括一个偏光片10,该偏光片10位于OLED显示面板的上方。
本公开另一示例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该终端可以是诸如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多媒体播放设备、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等电子设备。该终端包括显示屏,该显示屏包括如上文介绍的偏光片。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2所示,终端2包括显示屏1,显示屏1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片(图12中未示出)。偏光片位于显示面板上层,例如偏光片贴附在显示面板之上。
偏光片包括:基层以及贴附于基层的偏光层。如图12所示,偏光层包括第一区域121和第二区域122,且第二区域122的透光性能优于第一区域121的透光性能。可选地,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有关偏光片的介绍说明可参见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13所示,其示例性示出了一种显示面板20的示意图。显示面板20包括:基板21以及位于基板21之上的显示层22。
显示层22用于实现显示图像的功能。可选地,显示层22包括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均具备显示功能。辅显示区22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在图13中,以辅显示区222的数量为1个进行示意性说明。显示层22包括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两种不同类型的显示区域,但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在物理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即显示层22是个一体化结构,其并未被划分成多个互相独立的组成部分。
如果显示层22包括多个互相独立的组成部分,且这些组成部分拼接形成显示层22,则拼接位置处必然存在一定间隙,最终导致各个组成部分的显示内容之间存在间隙,无法达到整个显示层22的显示内容浑然一体、无间隙的显示效果。但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由于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在物理结构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之间并不存在间隙,因此主显示区221的显示内容和辅显示区222的显示内容之间也不会存在间隙,从而达到整个显示层22的显示内容浑然一体、无间隙的显示效果。
另外,基板21为一体化结构,即,将主显示区221和辅显示区222形成在一块基板上。如果主显示区221对应的第一基板区域和辅显示区222对应的第二基板区域采用相同材料制成,则基板21是由同一种材料制成的一块整板;如果主显示区221对应的第一基板区域和辅显示区222对应的第二基板区域采用不同材料制成,则可以采用相关工艺将第一基板区域和第二基板区域拼接,且使得拼接处无缝隙,形成一体化结构的基板21。
可选地,辅显示区222的透光性能优于主显示区221的透光性能。例如,辅显示区222的透光率大于主显示区221的透光率。通过相关的制造工艺,可以使得辅显示区222的透光性能得到提升。例如,将辅显示区222中的子像素的发光控制器件(如驱动电路、TFT(Thin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保持电容等元器件)设置于辅显示区222外部,使得辅显示区222的透光率可以提高。又例如,在辅显示区222形成至少一条子像素序列,该至少一条子像素序列中的每一条子像素序列中包括至少两个子像素,且任意一条子像素序列中包括的各个子像素的颜色相同,这样,使得相同颜色的子像素可以共用同一走线,辅显示区222中的走线数量可以减少,优化走线布局,使得辅显示区222中诸如保持电容、TFT等发光控制器件的数量减少,从而提高辅显示区222的透光率。再例如,将辅显示区222中的子像素的尺寸,设置为大于主显示区221中的子像素的尺寸,从而使得辅显示区222中的像素分布密度小于主显示区221中的像素分布密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尽可能地减少辅显示区222中的走线数量,优化走线布局,且使得像素与像素之间的PDL(Pixel Delineation Layer,像素定义层)变成尽可能规则大块的形状,使得辅显示区222中的透光区域(包括子像素和PDL所占区域)能够获得更好的透光性能。
可选地,主显示区221与第一区域121相对应,辅显示区222与第二区域122相对应。也即,主显示区221与第一区域121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尺寸和形状,主显示区221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与第一区域121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重合。辅显示区222与第二区域122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尺寸和形状,辅显示区222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与第二区域122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重合。
可选地,在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的情况下,显示层还可以包括过渡显示区,该过渡显示区位于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之间,且过渡显示区与第三区域相对应。也即,过渡显示区与第三区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尺寸和形状,过渡显示区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与第三区域沿垂直于显示屏方向的投影区域重合。过渡显示区与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具有不同的像素分布形态。例如,过渡显示区中的子像素的尺寸,大于主显示区中的子像素的尺寸,且小于辅显示区中的子像素的尺寸。过渡显示区中的各个子像素的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越靠近辅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尺寸越大,越靠近主显示区的子像素的尺寸越小。通过上述方式,可以使得主显示区与辅显示区之间的分辨率过渡更加平滑自然,提升整个终端屏幕的显示效果。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二区域122的下方设置有光学器件(图12中未示出)。光学器件是指工作时需要接收和/或发射光线的功能器件。光学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摄像头、光线感应器、接近感应器、光学发射器、光学接收器。可选地,在显示面板的显示层包括与第二区域相对应的辅显示区的情况下,光学器件设置于辅显示区下方。
另外,考虑到显示层与基板之间的距离也较小,例如显示层与基板之间的距离仅为0.1mm,因此不太可能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层与基板之间。可选地,光学器件设置在基板的下方,也即光学器件与显示屏层叠设置,光学器件位于显示屏的下方,不占用显示屏的空间。当然,在一些可能的示例中,如果光学器件的厚度较小,也可能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层与基板之间,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其可以是LCD显示屏,也可以是OLED显示屏。当显示屏为OLED显示屏时,其可以是柔性显示屏,也可以是非柔性显示屏。
当显示屏为LCD显示屏时,LCD显示面板的显示层可以包括由下往上依次排列的TFT阵列、液晶层、CF(Color Filter,彩色滤光片)。位于显示层下方的基板可以采用玻璃材料制成,且该基板可以称为下基板;显示层上方通常还设置有上基板,该上基板也可以采用玻璃材料制成。此外,下基板的下方还可设置下偏光片,上基板的上方还可设置上偏光片。并且,LCD显示屏还包括位于下偏光片下方的背光模组。
当显示屏为OLED显示屏时,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层可以包括由下往上依次排列的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阳极、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金属阴极。位于显示层下方的基板可以采用玻璃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塑料制成,还可以采用金属箔或其它材料制成。OLED显示面板的上方设置有偏光片。
当然,上述有关LCD显示屏和OLED显示屏的层级结构的介绍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用于对本公开技术方案构成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将光学器件设置在显示屏下方,可以释放终端前面板的空间,提升终端的屏占比,使得屏占比可以更加接近甚至达到100%。另外,通过将光学器件设置在偏光层的第二区域的下方,由于该第二区域的透光性能较佳,因此能够最大程度地确保上述光学器件在屏下的工作性能。
下面,通过几个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提供的偏光片的制造方法进行介绍说明。如图14所示,其示例性示出了一种偏光片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用于制造上文介绍的偏光片。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步骤1401~1402):
在步骤1401中,铺设基层。
可选地,基层为PVA膜。该基层可用于制造一个偏光片,也可以用于制造多个偏光片。当该基层用于制造多个偏光片时,后续可通过切割、裁剪等方式得到多个偏光片。
在步骤1402中,在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偏光层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其中,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
有关偏光层以及偏光层中的各个不同类型区域的介绍说明,可参见上文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15所示,PVA膜16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偏光分子材料19,通过对PVA膜16进行拉伸,使得偏光分子材料19在PVA膜16上有序排列,然后对偏光分子材料19进行固定和干燥,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层。偏光层的透过轴与拉伸方向垂直。可选地,上述偏光分子材料19为碘分子材料。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在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
1、在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2、在涂有浸渍液的基层上添加阻挡层,该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
3、将添加有阻挡层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基层进行取向,使得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4、对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5、去除阻挡层,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涂有浸渍液的基层上添加阻挡层,利用该阻挡层将阻挡层所覆盖的地方的偏光分子材料挤出,使得阻挡层覆盖的区域不包括偏光分子材料或者仅存在少量的偏光分子材料,从而制造出包含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的偏光层。另外,涂有浸渍液的基层未被阻挡层覆盖的区域,将实现成为偏光层中的第一区域。
如图16所示,其示例性示出了一种阻挡层的示意图。阻挡层30包括呈网格状的框架31,以及位于框架31所包含的格子中的凸出部32,凸出部32与框架31连接。框架31中包含多个格子,每一个格子对应于一个偏光片。格子的形状和尺寸可以根据所需制造的偏光片的形状和尺寸要求进行设计。如图16所示,格子中的凸出部32对应的区域,将实现成为偏光层中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格子中凸出部32之外的区域,将实现成为偏光层中的第一区域。阻挡层30的材质可以是膜、塑胶或者其它容易撕除的材质。
另外,去除阻挡层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任意一种:撕除阻挡层、采用清洗方式去除阻挡层、采用曝光方式去除阻挡层。例如,当阻挡层采用膜、塑胶等容易撕除的材质制成时,可以采用撕除方式去除阻挡层;又例如,当阻挡层采用可曝光材料制成时,可以采用曝光、清洗等方式去除阻挡层。
另外,在对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定向的过程中,如果采用拉伸基层的方式,会使得基层的形状发生改变,在一种方式中,可以在对基层进行拉伸之前添加阻挡层,后续将阻挡层和基层一起拉伸,这种情况下需要预先考虑好阻挡层在拉伸前后的形变量,使得拉伸后的阻挡层的形状和尺寸符合需要产出的偏光片的要求;在另一种方式中,可以在对基层进行拉伸之后再添加阻挡层,这样就不需要对阻挡层进行拉伸。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在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
1、在基层上添加阻挡层,该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
2、在添加有阻挡层的基材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3、将涂有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基层进行取向,使得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4、对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5、去除阻挡层,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
本实施方式与上一种实施方式相比,前两个步骤的顺序发生改变。本实施方式中选用的阻挡层也可以如图16所示,其由膜、塑胶或者其它容易撕除的材质制成。
在一些其它的实施例中,阻挡层也可以采用可曝光材料制成。例如,如图17所示,采用下述方式在基层上添加阻挡层:在基层11上涂布可曝光去除的阻挡层材料(如图17中斜线填充所示),采用曝光和/或清洗方式去除目标区域的阻挡层材料,并保留除目标区域之外的剩余区域40(图17中圆圈部分所示区域)的阻挡层材料,形成阻挡层。相应地,在上述第5步去除阻挡层时,可以采用曝光和/或清洗方式进一步去除阻挡层,从而在基层上形成所需的偏光层。
在又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在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
1、在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2、将涂有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基层进行取向,使得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3、对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得到偏光层;
4、对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使得指定区域不具有或者减弱偏光功能,该指定区域包括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
可选地,对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采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的组合:(1)采用CNC技术磨去指定区域中的偏光分子材料;(2)采用局部加热方式,破坏指定区域中的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3)采用局部腐蚀方式,破坏指定区域中的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4)采用施加磁场方式,破坏指定区域中的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5)采用紫外线照射方式,破坏指定区域中的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另外,在上述第3步之后,可以先通过切割、裁剪等方式得到多个偏光片,然后对每个偏光片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使得指定区域不具有或者减弱偏光功能;或者,也可以在偏光片为大片卷材的形态下,先对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使得指定区域不具有或者减弱偏光功能,然后再通过切割、裁剪等方式得到多个偏光片。
当然,上文介绍的偏光片的制造方法主要介绍了偏光层的制造过程,偏光片还可以包括TAC膜、保护膜、压敏胶、离型膜等,这都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制造需求进行添加,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偏光片的制造方法,通过在基层上形成偏光层,并通过制造工艺在该偏光层中产生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使得诸如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光学器件可以设置在上述透光性能较好的第二区域和/或第三区域下方,且能够正常工作,最大程度地确保上述光学器件在屏下的工作性能。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偏光层的多种制造工艺,这都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制造需求进行灵活选择。
应当理解的是,在本文中提及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28)

1.一种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包括:基层以及贴附于所述基层的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率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
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率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具有偏光功能,所述第二区域不具有偏光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中包含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偏光分子材料具有所述偏光功能;
所述第二区域中不包含所述偏光分子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中包含第一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第一偏光分子材料具有所述偏光功能;
所述第二区域中包含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且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不具有所述偏光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计算机数控CNC技术打磨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加热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腐蚀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排列不整齐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和/或,
所述第二偏光分子材料经紫外线照射以至于所述偏光功能失效。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顶部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左侧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右侧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底部边缘位置;和/或,
所述第二区域位于所述偏光层的中间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包括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率大于5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还包括:TAC上膜、TAC下膜、保护膜、压敏胶和离型膜;
所述偏光片为层叠结构,由下至上依次为所述离型膜、所述压敏胶、所述TAC下膜、所述基层、所述TAC上膜和所述保护膜;
所述偏光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TAC上膜之间;和/或,所述偏光层位于所述基层和所述TAC下膜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偏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片为一体化结构,且所述偏光片呈规则或非规则形状。
12.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
13.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偏光片。
1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面板和偏光片;
所述偏光片包括:基层以及贴附于所述基层的偏光层;
所述偏光层包括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且所述第二区域的透光性能优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透光性能;
所述第二区域的下方设置有光学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性能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之上的显示层;
所述显示层包括主显示区和辅显示区,且所述辅显示区的透光性能优于所述主显示区的透光性能;
所述主显示区与所述第一区域相对应,所述辅显示区与所述第二区域相对应;
所述光学器件设置于所述辅显示区下方。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层还包括第三区域,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所述第三区域的透光性能介于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显示层还包括过渡显示区,所述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主显示区和所述辅显示区之间,且所述过渡显示区与所述第三区域相对应。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LCD显示面板,所述显示屏包括两个所述偏光片,分别为上偏光片和下偏光片;
所述上偏光片位于所述LCD显示面板之上,所述下偏光片位于所述LCD显示面板之下。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OLED显示面板,所述偏光片位于所述OLED显示面板之上。
20.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摄像头、光线感应器、接近感应器、光学发射器、光学接收器。
21.一种偏光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铺设基层;
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所述偏光层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以下任意两种或三种区域的组合: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具有不同的透光性能。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在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上添加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将添加有所述阻挡层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去除所述阻挡层,在所述基层上形成所述偏光层。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添加阻挡层,所述阻挡层对应的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在添加有所述阻挡层的基材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将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
去除所述阻挡层,在所述基层上形成所述偏光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基层上添加阻挡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可曝光去除的阻挡层材料;
采用曝光和/或清洗方式去除目标区域的所述阻挡层材料,并保留除所述目标区域之外的剩余区域的所述阻挡层材料,形成所述阻挡层。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层包括呈网格状的框架,以及位于所述框架所包含的格子中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与所述框架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所述阻挡层,包括:
撕除所述阻挡层;
和/或,
采用清洗方式去除所述阻挡层;
和/或,
采用曝光方式去除所述阻挡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基层上制造产生偏光层,包括:
在所述基层上涂布包含偏光分子材料的浸渍液;
将涂有所述浸渍液的基层在磁场中取向或者拉伸所述基层进行取向,使得所述偏光分子材料按照指定方式排布;
对所述偏光分子材料进行固定和干燥,得到所述偏光层;
对所述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使得所述指定区域不具有或者减弱偏光功能,所述指定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区域和/或所述第三区域。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偏光层中指定区域进行处理,包括:
采用计算机数控CNC技术磨去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
和/或,
采用局部加热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和/或,
采用局部腐蚀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和/或,
采用施加磁场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和/或,
采用紫外线照射方式,破坏所述指定区域中的所述偏光分子材料的偏光功能。
CN201910027588.2A 2019-01-11 2019-01-11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4351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588.2A CN111435185A (zh) 2019-01-11 2019-01-11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EP19194294.5A EP3680708A1 (en) 2019-01-11 2019-08-29 Polarizer, display scree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er
US16/555,048 US11280946B2 (en) 2019-01-11 2019-08-29 Polarizing sheet, display screen,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ing sheet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027588.2A CN111435185A (zh) 2019-01-11 2019-01-11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5185A true CN111435185A (zh) 2020-07-21

Family

ID=67809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027588.2A Pending CN111435185A (zh) 2019-01-11 2019-01-11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0946B2 (zh)
EP (1) EP3680708A1 (zh)
CN (1) CN111435185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3812A (zh) * 2019-01-15 2022-07-2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675250A (zh) * 2021-08-23 2021-11-1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50025A (ja) * 2009-04-14 2010-11-04 Hitachi Displays Ltd 偏光素子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8467177B2 (en) 2010-10-29 2013-06-18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polarizer windows and opaque masking layer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9075199B2 (en) * 2012-10-30 2015-07-07 Apple Inc. Displays with polarizer layer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US9618669B2 (en) * 2013-11-08 2017-04-1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with polarizer windows
CN104698524B (zh) * 2015-02-13 2018-04-03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偏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图像显示面板、图像显示装置
CN106768865A (zh) * 2016-12-28 2017-05-3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偏光片贴附品质检测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80708A1 (en) 2020-07-15
US20200225396A1 (en) 2020-07-16
US11280946B2 (en) 202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215619U (zh) 偏光片、显示屏及终端
US10916592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125804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418429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638840B2 (en) Light diffusion member,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8121020B (zh) 光学元件和具有该光学元件的显示装置
US11362159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bending region
US10168569B2 (en) Display device, adhesive-layer-including light-diffusion memb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light-diffusion member
CN107656391B (zh) 显示装置
WO2015186737A1 (ja) 光制御部材、光制御部材の製造方法、光制御部材の製造装置、表示装置
CN110687715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515369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1435185A (zh) 偏光片、显示屏、终端及偏光片的制造方法
US11231630B2 (en) Display device
US11662618B2 (en) Counter substrate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light shielding layers that are layered while contacting each other at a crossing part
JP2018097365A (ja)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4106249A (ja) 偏光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KR10199577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9174630A (ja) 液晶パネ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5068802A1 (ja) マザー基材、光制御部材、光制御部材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US11526043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DAM pattern with trench
US20120285608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crystal panel
JP2018132589A (ja) 表示装置
JP2015014734A (ja) 光拡散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US1171987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