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2382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2382B
CN111432382B CN202010163969.6A CN202010163969A CN111432382B CN 111432382 B CN111432382 B CN 111432382B CN 202010163969 A CN202010163969 A CN 202010163969A CN 111432382 B CN111432382 B CN 1114323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nfc
storage device
user terminal
clip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39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2382A (zh
Inventor
刘天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16396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3238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323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23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23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238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4Formats for payload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所述方法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包括: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本发明能够在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背景技术
数据传输可大致分为线上传输和线下传输。线上传输主要是在用户终端处于联网状态下,利用安装的QQ、微信、电子邮件等即时通讯应用进行数据传输。线下传输主要是在用户终端处于断网状态下,利用外接的U盘拷贝文件进行数据传输。
由于线上传输对网络连接具有一定要求,当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时,无法在不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而由于线下传输只能基于文件进行数据传输,使得在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时,仍需要将碎片数据整理成文件才可在不同用户终端之间进行数据传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以解决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需要终端联网或整理文件才可进行数据传输的问题,本发明能够在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包括:
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
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所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地,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包括:
第一读取模块,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
第一写入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所述第二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清除模块,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第二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包括:
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
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进一步地,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包括:
第二读取模块,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
第二写入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进一步地,所述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二清除模块,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第三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NFC存储设备;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系统,还包括: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第四方面,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NFC存储设备,应用于如上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控制开关;
所述控制开关用于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并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
以上所述“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中,“停留时长”表示“NFC存储设备持续存在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侦测范围内的持续时长”。
以上所述“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中,“等待时长”表示“剪切板在接收到第四数据之后持续处于未接收到任何操作指令状态的持续时长”。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一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相比于现有技术,由外接于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一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能够在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预先将碎片数据整理为文件即可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一优选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一种数据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一种NFC存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步骤编号,仅为了方便具体实施例的解释,不作为限定步骤执行先后顺序的作用。
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1-2。
如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包括步骤S11~S12:
S11、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
S12、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终端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等可与服务器连接的通信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一用户终端,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
在步骤S11中,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第一NFC读写设备将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第一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
对于以ndef标准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可直接检测payload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对于以其他NFC数据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可通过检测header(record中包含header和payload)中的identifier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在步骤S12中,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第一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
例如,用户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断网时,若需要将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中的一段文字传输给电脑B,则用户可通过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选中该段文字并输入“ctrl+c”指令,并将存储状态为空的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NFC存储设备,进而使NFC存储设备将该段文字传输给电脑B。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一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由外接于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将其转换为第二数据,并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一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能够在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预先将碎片数据整理为文件即可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将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第二数据。
通过将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比如ndef标准格式或者第一NFC读写设备可编译且NFC存储设备可识别的其他NFC数据格式,得到第二数据。本实施例能够确保第二数据可被NFC存储设备识别,以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如图2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当中,在步骤S12之后,包括步骤S13:
S13、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
在步骤S13中,通过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即NFC存储设备停留在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处于持续被第一NFC读写设备侦测到的状态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需要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在成功清除第二数据后,第一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不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无需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移开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一阈值(比如5秒),对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从而避免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
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
如图3所示,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包括:第一读取模块21,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第一写入模块22,用于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用户终端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等可与服务器连接的通信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一用户终端,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
通过第一读取模块21,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使第一NFC读写设备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使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使第一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
对于以ndef标准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可直接检测payload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对于以其他NFC数据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可通过检测header(record中包含header和payload)中的identifier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通过第一写入模块22,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
例如,用户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断网时,若需要将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中的一段文字传输给电脑B,则用户可通过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选中该段文字并输入“ctrl+c”指令,并将存储状态为空的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NFC存储设备,进而使NFC存储设备将该段文字传输给电脑B。
本实施例通过第一读取模块21,将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一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通过第一写入模块22,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由外接于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将其转换为第二数据,并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一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能够在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预先将碎片数据整理为文件即可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将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第二数据。
通过将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比如ndef标准格式或者第一NFC读写设备可编译且NFC存储设备可识别的其他NFC数据格式,得到第二数据。本实施例能够确保第二数据可被NFC存储设备识别,以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一清除模块23,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
通过第一清除模块23,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即NFC存储设备停留在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处于持续被第一NFC读写设备侦测到的状态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需要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在成功清除第二数据后,第一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不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无需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移开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一阈值(比如5秒),对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从而避免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
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4-5。
如图4所示,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包括步骤S31~S32:
S31、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
S32、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用户终端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等可与服务器连接的通信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二用户终端,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所谓部分外接,意指转换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读写模块外接于终端;或者读写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转换模块可以外接于终端。
在步骤S31中,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第二NFC读写设备将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第二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
对于以ndef标准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可直接检测payload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对于以其他NFC数据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可通过检测header(record中包含header和payload)中的identifier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在步骤S32中,第二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例如,用户在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断网时,若需要获取从电脑A存储于NFC存储设备中的一段文字,则用户可将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并在NFC存储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第二NFC读写设备后,通过在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输入“ctrl+v”指令,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用户终端与第二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并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由外接于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将其转换为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二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能够在仅需获取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打开文件获取碎片数据即可完成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将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通过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比如ndef标准格式或者第二NFC读写设备可编译且NFC存储设备可识别的其他NFC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得到第四数据。本实施例能够确保第四数据可被第二用户终端识别,以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如图5所示,在一优选的实施例当中,在步骤S32之后,还包括步骤S33:
S33、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在步骤S33中,通过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即从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到用户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需要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在成功清除第四数据后,第二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不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无需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以完成数据传输。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四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二阈值(比如5秒),对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从而避免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第四实施例。请参阅图6。
如图6所示,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包括:第二读取模块41,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第二写入模块42,用于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用户终端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等可与服务器连接的通信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二用户终端,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所谓部分外接,意指转换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读写模块外接于终端;或者读写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转换模块可以外接于终端。
通过第二读取模块41,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使第二NFC读写设备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使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使第二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
对于以ndef标准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可直接检测payload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对于以其他NFC数据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可通过检测header(record中包含header和payload)中的identifier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通过第二写入模块42,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例如,用户在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断网时,若需要获取从电脑A存储于NFC存储设备中的一段文字,则用户可将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并在NFC存储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第二NFC读写设备后,通过在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输入“ctrl+v”指令,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第二读取模块41,将第二用户终端与第二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并通过第二写入模块42,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由外接于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将其转换为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二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能够在仅需获取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打开文件获取碎片数据即可完成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将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通过将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比如ndef标准格式或者第二NFC读写设备可编译且NFC存储设备可识别的其他NFC数据格式转换为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得到第四数据。本实施例能够确保第四数据可被第二用户终端识别,以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第二清除模块43,用于用于在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通过第二清除模块43,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即从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到用户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需要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在成功清除第四数据后,第二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不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无需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以完成数据传输。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四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二阈值(比如5秒),对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从而避免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第五实施例。请参阅图7。
如图7所示,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包括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NFC存储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第二用户终端均包括手机、电脑、平板等可与服务器连接的通信设备。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一用户终端,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一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连接方式包括整体地或部分地外接或内置于第二用户终端,第二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的外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USB连接。所谓部分外接,意指转换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读写模块外接于终端;或者读写模块可以内置于终端,而同时转换模块可以外接于终端。第二、第三数据可为同一数据。
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第一NFC读写设备将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第一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
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第一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
当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时,第二NFC读写设备将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则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若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则第二NFC读写设备继续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直至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或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
第二NFC读写设备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对于以ndef标准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第二NFC读写设备均可直接检测payload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对于以其他NFC数据格式作为数据存储格式的NFC存储设备,第一、第二NFC读写设备均可通过检测header(record中包含header和payload)中的identifier是否为空来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例如,用户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断网时,若需要将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中的一段文字传输给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则用户可通过在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选中该段文字并输入“ctrl+c”指令,并将存储状态为空的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A(第一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NFC存储设备,进而使NFC存储设备靠近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外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并在NFC存储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第二NFC读写设备后,通过在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输入“ctrl+v”指令,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将该段文字写入电脑B(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
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一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将其转换为第二数据,并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通过将第二用户终端与第二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将其转换为第四数据,并将对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由外接于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一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利用第二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由外接于第二用户终端的第二NFC读写设备从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并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完成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二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能够在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预先将碎片数据整理为文件即可实现数据传输,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能够在仅需获取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打开文件获取碎片数据即可完成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第一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第二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将第四数据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第一NFC读写设备通过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即NFC存储设备停留在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内,处于持续被第一NFC读写设备侦测到的状态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需要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在成功清除第二数据后,第一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二数据不是误写入NFC存储设备,无需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第二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移开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位于第一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外。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一阈值(比如5秒),对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从而避免将第二数据误写入NFC存储设备。
第二NFC读写设备通过检测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即从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到用户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的持续时长,来判断NFC存储设备是否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需要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在成功清除第四数据后,第二NFC读写设备不再对NFC存储设备进行任何操作。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未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判定NFC存储设备没有误进入第二NFC读写设备的感应范围,则认为第四数据不是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无需清除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第四数据。
用户在使用NFC存储设备传输数据时,一般是在第四数据进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后的一小段时间内即对剪切板的第四数据进行拷贝或剪切等操作,以完成数据传输。根据用户的操作习惯,在将第四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后,根据预设的第二阈值(比如5秒),对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第四数据等待时长进行比较,以此判断是否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从而避免将第四数据误写入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第六实施例。请参阅图8。
如图8所示,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NFC存储设备,应用于如第一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控制开关;控制开关用于清除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并将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
在优选的实施例当中,NFC存储设备还包括状态指示灯,状态指示灯用于指示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
例如,状态指示灯选用一个LED指示灯,通过LED指示灯的亮灭或闪烁颜色或闪烁频率区分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或者,状态指示灯选用至少两个LED指示灯,第一LED指示灯用于发光指示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第二LED指示灯用于发光指示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
本实施例应用于如第一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且能达到与之相同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第一用户终端与第一NFC读写设备进行连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将对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的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相比于现有技术,由外接于第一用户终端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并利用第一NFC读写设备与NFC存储设备应用的NFC近场通信技术,将第二数据写入NFC存储设备,使NFC存储设备进行后续的数据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一用户终端未联网或联网质量不佳的情况下,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其中,由于剪切板可暂存文段等碎片数据,从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能够在仅需传输文段等碎片数据的情况下,不必预先将碎片数据整理为文件即可实现数据传输,有利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Read-Only Memory,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Random Access Memory,RAM)等。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其中,所述NFC存储设置中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
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其中,所述NFC存储设备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后,将自身的存储状态转化为非空,以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进行读取。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所述第二数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读取模块,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其中,所述NFC存储设置中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
第一写入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其中,所述NFC存储设备在接收所述第二数据后,将自身的存储状态转化为非空,以使第二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将所述第二数据进行读取。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一数据的数据格式由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转换为NFC数据格式,得到所述第二数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清除模块,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7.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其中,所述NFC存储设置中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将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中;
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还包括:
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10.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读取模块,用于检测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其中,所述NFC存储设置中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以使第一NFC读写设备在检测到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将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中;
第二写入模块,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具体为:
将所述第三数据的数据格式由NFC数据格式转换为所述第二用户终端可识别的数据格式。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清除模块,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13.一种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第一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一NFC读写设备、与第二用户终端连接的第二NFC读写设备、NFC存储设备;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空时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剪切板读取第一数据;其中,所述NFC存储设置中设置有控制开关,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清楚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将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由非空切换为空;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二数据,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存储状态为非空时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从所述NFC存储设备读取第三数据;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得到第四数据,并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一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所述通过NFC近场通信技术,将所述第二数据写入所述NFC存储设备之后,检测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并在所述NFC存储设备的停留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一阈值时清除所述NFC存储设备中的所述第二数据;
所述第二NFC读写设备,还用于在所述将所述第四数据写入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之后,检测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并在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的等待时长超过预设的第二阈值时清除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剪切板中的所述第四数据。
CN202010163969.6A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Active CN11143238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3969.6A CN111432382B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3969.6A CN111432382B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2382A CN111432382A (zh) 2020-07-17
CN111432382B true CN111432382B (zh) 2020-12-22

Family

ID=7154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3969.6A Active CN111432382B (zh) 2020-03-10 2020-03-10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32382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8337A (zh) * 2013-03-13 2013-07-24 北京安拓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wishbone总线实现主与主、从与从通信的片上系统和方法
CN104243535A (zh) * 2013-05-10 2014-12-24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
CN105095736A (zh) * 2014-05-09 2015-11-25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基于输入装置识别信息的数据传送
CN105404913A (zh) * 2014-12-15 2016-03-16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卡片及其通讯和供电方法
CN106131299A (zh) * 2016-06-15 2016-11-16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文字传输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209976A (zh) * 2016-06-21 2016-12-07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CN108628780A (zh) * 2018-04-28 2018-10-09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系统及电动车
CN110045690A (zh) * 2018-01-12 2019-07-23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控制器、动作状态获取系统及方法
CN209357101U (zh) * 2019-03-22 2019-09-0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具有nfc模块的移动存储装置
US10564899B2 (en) * 2017-03-16 2020-02-18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Data writing method for rewritable non-volatile memory modules based on use information, memory storage device and memory control circuit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01139B2 (en) * 2013-05-07 2016-03-29 Prathamesh Anand Korgaonkar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 and login through smart wrist watch using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CN105007100A (zh) * 2014-04-21 2015-10-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近距离通信识别芯片的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875886A (zh) * 2018-09-03 2018-11-23 艾尔攀·也尔肯江 一种双分区u盘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18337A (zh) * 2013-03-13 2013-07-24 北京安拓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wishbone总线实现主与主、从与从通信的片上系统和方法
CN104243535A (zh) * 2013-05-10 2014-12-24 英特尔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
CN105095736A (zh) * 2014-05-09 2015-11-25 联想(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基于输入装置识别信息的数据传送
CN105404913A (zh) * 2014-12-15 2016-03-16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非接触式卡片及其通讯和供电方法
CN106131299A (zh) * 2016-06-15 2016-11-16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文字传输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209976A (zh) * 2016-06-21 2016-12-07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信息共享方法和系统
US10564899B2 (en) * 2017-03-16 2020-02-18 Phison Electronics Corp. Data writing method for rewritable non-volatile memory modules based on use information, memory storage device and memory control circuit unit
CN110045690A (zh) * 2018-01-12 2019-07-23 阿自倍尔株式会社 控制器、动作状态获取系统及方法
CN108628780A (zh) * 2018-04-28 2018-10-09 上海与德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系统及电动车
CN209357101U (zh) * 2019-03-22 2019-09-06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具有nfc模块的移动存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2382A (zh) 2020-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68583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EP1897243B1 (en) Rfid optimized capability negotiation
US7882289B2 (en) Slave apparatus in a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in a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US8838032B2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728777B (zh) 视频摄像机装置
CA2605769A1 (en) Reader control system
CN111225414A (zh) 多模通信装置及其通信方法、多模通信系统
CN101494834A (zh) 一种重发信息的方法、系统及移动通信终端
JP2002044089A (ja) 電子機器の接続方法およびその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動作処理プログラムを記憶した記憶媒体
CN109725543B (zh) 设备控制码配置方法、装置、云服务器及网络系统
WO2022252561A1 (zh) 刷卡方法、卡控制器、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4703236A (zh) 一种终端通信的网络切换方法和装置
CN103136042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204791080U (zh) 巡检终端和巡检系统
CN113686001A (zh) 一种基于nfc的空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1432382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系统及nfc存储设备
KR20080113693A (ko) 데이터 통신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09361746A (zh) 一种物联网的文件传输方法、工牌、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4837186A (zh) 一种终端语音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579011A (zh) 打印装置
JPWO2005027029A1 (ja) 情報記憶装置と情報処理装置
CN110536017B (zh) 消息发送控制方法、消息发送控制装置
US20120129465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07438133B (zh) 移动终端在不同情景下的信息响应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1272628A (zh) 控制鉴权信息输入的方法和装置及通信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