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压反馈装置和按压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按压反馈装置和按压设备。
背景技术
心肺复苏是指,一种胸外按压系统,用于出现急性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现有大多的心肺复苏,主要以人工按压,但是人工按压受专业水平限制,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无法科学撑握。
与直接人工心肺复苏相比,按压反馈装置能很好的给操作者提供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检测,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概率。
由于进行人工按压时力度较大,现有的按压反馈装置由于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等元器件,外壳的上下两侧存在较大空隙,外壳受到压力冲击时容易遭到冲击而被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按压反馈装置和按压设备,旨在保证受到压力冲击时,提高抗压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按压反馈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按压部;
第二壳体,第二壳体与第一壳体围合形成容纳腔,且第一按压部位于容纳腔内;第二壳体面向第一壳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按压部;及
控制板,容纳于容纳腔内,并夹设于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均为筒状结构;
且/或,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呈正对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面向第一壳体的一侧还设有具有第一内腔的支撑部,支撑部远离第二壳体的一端与控制板抵接;第二按压部位于第一内腔内,第二按压部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支撑部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上凸设有导向柱,控制板上开设有导向孔,导向柱与导向孔适配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第二壳体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第一壳体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壳体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面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柱,第一安装柱与第一安装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安装柱与第一按压部间隔设置;第一壳体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第一安装柱及第二安装孔与第二壳体连接,且第一安装柱与控制板抵接;
且/或,第二壳体上面向第一壳体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柱,第二安装孔开设在第二安装柱上;第二安装柱抵接在控制板上;第二安装柱与第二按压部间隔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面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柱和加强筋,第一安装柱通过加强筋与第一按压部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按压反馈装置还包括设于容纳腔内的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控制板电连接;且压力传感器位于第一壳体和控制板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的一侧设有橡胶垫;
或,压力传感器的两侧设有橡胶垫。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压设备,包括外部监护设备和上述的一种按压反馈装置,控制板与外部监护设备电连接。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壳体向控制板的方向设置第一按压部,第二壳体向控制板的方向设置第二按压部,实质上相当于缩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与控制板之间的间隙,人工对第一壳体进行按压时,第一壳体受到压力,朝向控制板方向发生形变,第一按压部与控制板硬接触,继续下压至控制板与第二按压部硬接触,直接传递到第二壳体。由于第一按压部、控制板和第二按压部之间空隙非常小,第一按压部对第一壳体以及第二按压部队第二壳体起到缓冲和支撑作用,提高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抗压性能,可以避免按压时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受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按压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按压反馈装置 |
23 |
第二安装柱 |
1 |
第一壳体 |
231 |
第二安装孔 |
11 |
第一按压部 |
24 |
双面胶贴 |
12 |
第一安装孔 |
3 |
控制板 |
13 |
第一安装柱 |
31 |
导向孔 |
14 |
加强筋 |
32 |
第三安装孔 |
15 |
散热孔 |
4 |
压力传感器 |
16 |
橡胶面贴 |
41 |
橡胶垫 |
2 |
第二壳体 |
6 |
导光柱 |
21 |
第二按压部 |
200 |
外部监护设备 |
22 |
支撑部 |
201 |
接头 |
221 |
导向柱 |
|
|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按压反馈装置。
参照图1至图3,图1为本发明一种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一种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一种按压反馈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结构示意图;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该按压反馈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2及控制板3,其中,第一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按压部11;第二壳体2与第一壳体1围合形成容纳腔,且第一按压部11位于容纳腔内;第二壳体2面向第一壳体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按压部21;控制板3容纳于容纳腔内,并夹设于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1之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壳体1向控制板3的方向设置第一按压部11,第二壳体2向控制板3的方向设置第二按压部21,实质上相当于缩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分别与控制板3之间的间隙,人工对第一壳体1进行按压时,第一壳体1受到压力,朝向控制板3方向发生形变,第一按压部11与控制板3硬接触,继续下压至控制板3与第二按压部21硬接触,直接传递到第二壳体2。由于第一按压部11、控制板3和第二按压部21之间空隙非常小,第一按压部11对第一壳体1以及第二按压部21队第二壳体2起到缓冲和支撑作用,提高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抗压性能,可以避免按压时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受损。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板3上内置有陀螺仪等去感应按压深度;同时控制板上布置电路时,与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会发生接触的位置应设置电路避让,控制板3上的电路连接是现有技术,本申请就不再具体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为朝向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凹陷的薄壁结构,第一壳体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壁为平面结构,第二壳体为朝向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凹陷的薄壁结构,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壁为平面结构。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边缘设有多个加强肋,起到加强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强度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可以为实心块状结构,也可以是空心块状结构。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按压部11和第二按压部21均为筒状结构;且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呈正对设置;第一按压部11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控制板3;第二按压部21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靠近控制板3。
筒状结构重量轻,同时,中空的筒状结构即进行了力的传递,又允许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避免压力冲击而破坏第一壳体1或第二壳体2。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也可以是不完全正对的位置关系。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壳体2面向第一壳体1的一侧还设有具有第一内腔的支撑部22,支撑部22远离第二壳体2的一端与控制板3抵接;第二按压部21位于第一内腔内,第二按压部2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支撑部22的高度。
支撑部22对控制板3起到支撑作用,且可以使第二壳体2受压时分散受力,避免第二壳体2受压被破坏。第二按压部21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支撑部22的高度,保证支撑部22对控制板3的抵接支撑。
第二按压部21与控制板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没有间隙,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有较小的间隙。
如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22包括四个侧壁,支撑部22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控制板3抵接;第二按压部21位于四个侧壁围成的空间内,第二按压部21的高度小于支撑部22的高度。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支撑部22上凸设有导向柱221,控制板3上开设有导向孔31,导向柱221与导向孔31适配连接。
设置导向柱221和导向孔31,便于装配过程中,控制板3的定位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导向柱221的数量为两个,设置在矩形的支撑部的其中两个相对的侧壁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壳体1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孔12,第二壳体2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孔231,第一壳体1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12和第二安装孔231与第二壳体2连接。
通过紧固件完成对第一安装孔12和第二安装孔231的连接固定,实现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固定,将控制板3夹在中间,省去控制板3单独固定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紧固件为螺栓,控制板3相应的开设有第三安装孔32,第一安装孔12、第二安装孔231和第三安装孔32的数量分别为四个,对应的螺栓的数量也为四个。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1面向第二壳体2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柱13,第一安装柱13与第一安装孔1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安装柱13的一端与第一壳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在控制板3上;第一安装柱13与第一按压部11间隔设置;第一壳体1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12、第一安装柱13及第二安装孔231与第二壳体2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壳体2面向第一壳体1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柱23,所述第二安装孔231开设在所述第二安装柱23上;第二安装柱23的一端与第二壳体2固定连接,另一端抵接在控制板3上;第二安装柱23与第二按压部21间隔设置;第一壳体1通过紧固件穿过第一安装孔12、第二安装柱23及第二安装孔231与第二壳体2连接。
第一安装柱13起到支撑第一壳体1和控制板3的作用,提高第一壳体1和控制板3的抗压性能;第二安装柱23起到支撑第二壳体2和控制板3的作用,提高第二壳体2和控制板3的抗压性能。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壳体面向第二壳体的一侧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安装柱13和加强筋14,且第一安装柱13通过加强筋14与第一按压部11连接。
加强筋14进一步提高第一壳体1的抗压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四个安装孔位于第一壳体1的四角且连线呈矩形,第一按压部11位于该矩形内,加强筋14呈放射状分布在第一按压部11周侧,整体提高第一壳体1的抗压性能。
如图2所示,加强筋14为长条状结构,且相互间隔设置;在另一实施例中,加强筋14包括第一加强筋和其余加强筋,第一加强筋连接第一按压部11与第一安装柱13,其余加强筋实现相邻两第一加强筋的连接。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按压反馈装置100还包括设于容纳腔内的压力传感器4,且压力传感器4与控制板3电连接;压力传感器4位于第一壳体1和控制板3之间。
通过压力传感器4来感应按压力度和按压频率,压力传感器4将获得的数据传输给控制板3,控制板3可与外部监护设备200连接,通过外部监护设备200显示压力传感器4获得的信息,便于使用者控制按压力度和按压频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筒状结构的第一按压部11具有第二内腔,压力传感器4位于第一按压部11的第二内腔,或对应第二内腔安装在控制板3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力传感器4的一侧设有橡胶垫4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4的两侧设有橡胶垫41。
压力传感器4的受压面至少有一面采用橡胶垫41来承受压力,保证压力传感器4受力均匀同时,保证压力传感器4受压在一定的压力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压力传感器4与控制板3之间设有橡胶垫4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壳体2的外侧设有双面胶贴24。
通过双面胶贴24,一面贴在患都身上,一面贴在机器底部,保证按压定位精度,不致于按压过程出现移位;可选的,双面胶贴24为橡胶双面胶贴24,橡胶软质材料,还有亲肤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的外侧设有橡胶面贴16,橡胶软质材料,提高按压时手部触感,还有亲肤效果。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还包括导光柱6,导光柱6的一端与所述控制板3电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一壳体1上。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壳体1上还开设有散热孔15。
本发明在胸外按压方面,与人工直接按压相比,提供了准确的按压频率和按压力,从而达到较好的按压效果;在结构上,采用螺栓固定的方式,牢固可靠。
如图4所示,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按压设备,包括外部监护设备200和上述的一种按压反馈装置100,该一种按压反馈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一种按压设备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按压反馈装置100的控制板3与外部监护设备200电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控制板3通过线材和接头201与外部监护设备200连接,通过外部监护设备200可以为控制板3供电,控制板3将获得的信息传输给外部监护设备200,外部监护设备200进行显示。
可选的,外部监护设备200为除颤监护仪。
本发明轻便,便于携带,按压过程能清楚和显示出来,便于人工及时调整按压的深度和按压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