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0320A -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0320A
CN111410320A CN202010359964.0A CN202010359964A CN111410320A CN 111410320 A CN111410320 A CN 111410320A CN 202010359964 A CN202010359964 A CN 202010359964A CN 111410320 A CN111410320 A CN 1114103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derwater
submerged plant
water
aeration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5996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孔明
韩天伦
韩巍
刘菲菲
邢立群
刘茹
仇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 YANCHE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 YANCHE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 YANCHE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MEE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 YANCHENG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Priority to CN20201035996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032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03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03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002Construction details of the apparatu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eration Devices For Treatment Of Activated Polluted Sludge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它包括水上浮床,与水上浮床连接的水下沉水植物床,水上浮床上安装有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以及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电联的曝气控制装置,水下沉水植物床安装有水下照明装置以及与曝气控制装置连接的水下曝气装置;水下曝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水下沉水植物床四周的曝气盘,以及用于连接曝气盘与曝气控制装置的导气管,水下照明装置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电联,并设置于曝气盘的上方,本发明能为沉水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氧气,改善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沉水植物恢复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应用于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的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水体的水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水体的透明度,但它受悬浮物浓度、营养水平、浮游藻类、风浪与水深等因子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水体透明度下降,水质恶化,沉水植物逐渐消失,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下降,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并且,受降雨导致从周边土壤输入或由风浪等扰动引起的大量悬浮颗粒物/胶体也会使水体透明度降低。
目前提高水体透明度的方式主要通过先进行植物恢复,在慢慢改善水体环境,通过植物自身的生长代谢可大量吸收氮、磷等水中的营养物质、吸附悬浮颗粒物并抑制藻类生长。影响沉水植物恢复的因素较多,光照是其中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水体透明度严重下降,引起水下光照强度不足,光补偿深度小于沉水植物生长深度,限制沉水植物正常生长,甚至导致水生植物死亡消退。并且,若水位较深也会导致底部氧含量较少,这些都是水体生态恢复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上述因素,专利申请号为201810661003.8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了一种基于自然光的沉水植物促生装置。该装置包括如下组成部分:自然光采集部分,用于采集自然光,并将采集到的自然光通过光纤传导至光源发散部分;光源发散部分,所述光源发散部分设置在水下,且所述光源发散部分为线状发光部件或面状发光部件,所述光源发散部分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光源固定支架上;所述自然光采集部分和光源发散部分均与控制部分电连接。该装置可以有效地将自然光引入水体底部,使得种植在水体底部的沉水植物能够得到充足的光照强度,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使沉水植物的生长不再受水深和透明度的限制,实现深水区域和高浊度水域沉水植物的恢复,能有效地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有利于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稳定。但是上述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光源的补充依赖自然环境,灵活性和适应性差;2)仍然无法解决因水位较深导致的沉水植物缺氧死亡的问题,不适用于高水位水体环境。
因此,为提高沉水植物群落迅速恢复几率,提供一种应用于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的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现有低透明、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体的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通过设置水下沉水植物床而进行沉水植物体系的快速恢复,水下沉水植物床上设置的水下照明装置和水下曝气装置为沉水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氧气,改善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包括水上浮床,与水上浮床连接的水下沉水植物床;
所述的水上浮床安装有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以及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电联的曝气控制装置;
所述水下沉水植物床上种植有沉水植物,并安装有水下照明装置以及与曝气控制装置连接的水下曝气装置;
所述的水下曝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水下沉水植物床四周的曝气盘,以及用于连接曝气盘与曝气控制装置的导气管;
所述水下照明装置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电联,并设置于曝气盘的上方,曝气引起的扰动可以阻止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等物质粘附在照明装置上,保证照明装置的光照效果。
优选地方案,还包括与水下沉水植物床相连接的水下定位装置;所述的水下定位装置为密度大于水的实心铁质沉子。
优选地方案,所述的水下沉水植物床为一层或多层,根据水位深度确定,以2-2.5m的间隔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
优选地方案,所述的水上浮床还设置有蓄电池,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用于向蓄电池充电,所述的蓄电池通过线路为曝气控制装置、水下照明装置供电。
优选地方案,所述的水上浮床还设置有智能控制装置,所述的智能控制装置通过蓄电池供电;所述的智能控制装置内部包括微处理器,以及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的无线收发模块;所述的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线与控制曝气控制装置以及水下照明装置相连接;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通过无线信号与移动终端相连接;微处理器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接受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用以控制曝气控制装置以及水下照明装置的开启与关闭。
优选地方案,所述的水下沉水植物床还设置有水下微型监控装置,所述微型监控装置通过蓄电池供电,并通过数据线与微处理器连接,通过无线连接模板将画面投射到移动终端上。
优选地方案,所述的沉水植物通过基质种植于下沉水植物床上,所述的基质为陶粒块,所述陶粒块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河道底泥过筛;
2)在过筛后的河道底泥中加入重金属离子络合剂、复合过硫酸氢钾、高活性腐殖酸钠、多聚糖苷、偏硅酸钠以及氧化钙,混匀,随后加入石英砂,混匀;
3)造粒,然后高温烧制。
优选地方案,所述步骤2)中重金属离子络合剂、复合过硫酸氢钾、高活性腐殖酸钠、多聚糖苷、偏硅酸钠以及氧化钙与过筛后的河道底泥的质量比分别为100-150g/kg、50g/kg、 45g/kg、28g/kg、40-50g/kg、100-150g/kg;控制氧化钙的量,可以改善陶粒孔隙度。
优选地方案,所述步骤3)中,烧制温度为1000~1200℃。
利于上述装置进行低透明度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水体深度测量:利于用水深探测装置测量水位深度,根据2-2.5m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的原则确定沉水植物床的数量;
2)装置的组装:将上浮床与水下沉水植物床以及水下定位装置连接到一起,利用基质材料并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进行种植;
3)利用蓄电池的余电,预先对装置的系统进行检查;
4)将装置的定点投放:定位装置陷入底泥中,防止整个装置在风或者水流的作用下漂走;
优选地方案,所述步骤4)中,水下照明采用间隔形式,每次照明持续12个小时,每次间隔持续12个小时。
3.有益效果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通过设置水下沉水植物床而进行沉水植物体系的快速恢复,并且水下沉水植物床上设置的水下照明装置和水下曝气装置为沉水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和氧气,改善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沉水植物恢复效率;
所述水下照明装置设置于曝气盘的上方,曝气引起的扰动可以阻止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等物质粘附在照明装置上,保证照明装置的光照效果。
(2)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可以根据不同水位深度选择不同的水下沉水植物床数量,通过水下沉水植物床的拼接以及水下照明装置和水下曝气装置可以对上层-中层-底部水体进行净化,大大提高水体透明度。
(3)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在微处理器和无线收发模块作用下,便于工作人员了解沉水植物的生长状态和装置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蓄电池上的电线防水接头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扩增防水接头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扩增出气孔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智能控制装置的硬件线路连接框图;
图中:1、水上浮床;1.1、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2、蓄电池;1.3、曝气控制装置;1.4、出气孔;1.5、扩增出气孔;1.6、铁环;1.7、扩增防水接头;1.8、防水接头;1.9、智能控制装置; 2、水下沉水植物床;2.1、塑料挡板;2.2、水下照明装置;2.3、导气管;2.4、曝气盘;2.5、微型监控装置;2.6、沉水植物生长基质;2.7、塑料管;3、沉子。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两元件直接为一体;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两元件直接为一体。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前”、“后”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文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条件或技术人员建议的条件执行;所用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例如:文中所述的微处理器以及无线收发模块均为现有市售/公用硬件结构装置,其具体控制方式均是本领域公知常识,文中不再作出详细描述;本文中的水下照明装置可以为LED、发光二极管(外部设置有防水罩) 或与鱼缸中所用防水灯具相同的灯;本文中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可以为一体式的风光互补发电设备(如佰辉风光互补光伏系统,东莞佰辉电子有限公司);也可以是由小型风力发电机(如MINI小型风力发电机,广州尚能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以及太阳能电池板(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广州尚能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二者与风光互补控制器(广州尚能风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电联所组装得到;本文中所述的曝气控制装置为小型充氧泵/增氧泵或小型鼓风机。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约”、“靠近”、“接近”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用于提供与给定术语、度量或值相关联的灵活性。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容易地确定具体变量的灵活性程度。
如本文所使用,“相邻”是指两个结构或元件接近。具体地说,被标识为“相邻”的元件可以邻接或连接。此类元件也可以彼此靠近或接近而不必彼此接触。在一些情况下,接近的精确程度可取决于特定的上下文。
长度、量和其他数值数据可以在本文中以范围格式呈现。应当理解,这样的范围格式仅是为了方便和简洁而使用,并且应当灵活地解释为不仅包括明确叙述为范围极限的数值,而且还包括涵盖在所述范围内的所有单独的数值或子范围,就如同每个数值和子范围都被明确叙述一样。例如,约1至约4.5的数值范围应当被解释为不仅包括明确叙述的1至约4.5的极限值,而且还包括单独的数字(诸如2、3、4)和子范围(诸如1至3、2至4等)。相同的原理适用于仅叙述一个数值的范围,诸如“小于约4.5”,应当将其解释为包括所有上述的值和范围。此外,无论所描述的范围或特征的广度如何,都应当适用这种解释。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进行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包括水上浮床1,与水上浮床1连接的水下沉水植物床2,以及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相连接的水下定位装置,所述的水下定位装置为密度大于水的实心铁质沉子3。所述水上浮床1、水下沉水植物床2四周均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铁环1.6,水上浮床1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之间、两相邻水下沉水植物床2之间以及水下沉水植物床2与沉子之间通过绳索与铁环1.6相连接。
所述的水上浮床1(材质为密度小于水的塑料浮床)上安装有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以及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的风光互补控制器电联的蓄电池1.2,以及与蓄电池1.2电联的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沉水植物床2周围设置有塑料挡板2.1,水下沉水植物床2上种植有沉水植物,并安装有与蓄电池1.2电联的水下照明装置2.2以及与曝气控制装置1.3连接的水下曝气装置;水下曝气装置包括围设于水下沉水植物床2四周的导气管2.3以及设置于导气管2.3 上的曝气盘2.4,曝气控制装置1.3上设置有出气孔1.4,导气管2.3通过塑料管2.7与出气孔 1.4相连通,水下照明装置2.2设置于曝气盘2.4的上方。
蓄电池1.2通过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充电,如图2所示,蓄电池1.2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电流输出的防水接头1.8,并通过电线(电线外层、电线与防水接头1.8的连接处均涂敷有一层防水胶)与曝气控制装置1.3以及水下照明装置2.2电连接。
按照实际应用水体的水位深度,水下沉水植物床2可以设置为一层或多层,根据水位深度确定,以2m的间隔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2;同时蓄电池1.2上的电线防水接头1.8和曝气控制装置1.3上的出气孔1.4不够用,可以使用如图3所示扩增防水接头1.7和如图4所示的扩增出气孔1.5来增加数量,多余的防水接头和出气孔用防水胶水密封;同时水上浮床1 的大小(即能够收到的浮力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以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不沉没即可。
本实施例中沉水植物生长基质2.6为陶粒,所述的陶粒由河道沉积物净化加工制成,制成方法为:将河道底泥过60目的筛,去除其中掺杂的石子、贝壳等渣滓,然后在其中拌入 100g/kg重金属离子络合剂、50g/kg复合过硫酸氢钾、45g/kg高活性腐殖酸钠、28g/kg多聚糖苷、40g/kg偏硅酸钠和100g/kg氧化钙,待其粘性适度适合时,加入一定量的石英砂,增加土的成形性能和耐热急变性能,然后制成粒径0.5cm的陶粒,在1000℃烧制而成。
利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进行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水体深度测量:利于用水深探测装置测量水位深度,根据2m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2的原则确定沉水植物床2的数量;
2)装置的组装:利用基质材料将苦草、狐尾藻或者黑藻种植在水下沉水植物床2上,然后利用绳索将水上浮床1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以及沉子3连接到一起,然后将蓄电池1.2上的防水接头1.8和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用电线连接,并涂上一层防水胶,此外,将曝气控制装置1.3与水下曝气装置的导气管2.3通过塑料管2.7连接,并涂上一层防水胶水;
3)预先对装置的系统进行检查:利用蓄电池1.2里的余电对装置进行调试,查看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曝气装置和水下照明装置2.2的工作状态,若没有任何问题将进行装置投放;
4)将连接好的装置运到投放地点,按照次序将沉子3、水下沉水植物床2和水上浮床1 依次投放,实心铁质沉子3组成的定位装置陷入底泥中,防止整个装置在风或者水流的作用下漂走,水上浮床(密度小于水的塑料)1.1产生的浮力满足整个装置在任何自然条件下需要的浮力;水下照明采用间隔形式,每次照明持续12个小时,每次间隔持续12个小时。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工作原理如下:水上浮床1上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产生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1.2中,蓄电池1.2为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供电;曝气控制装置1.3通过水下曝气装置实现对沉水植物的曝气,提高周围溶解氧含量,与此同时,因水下照明装置2.2置于曝气盘2.4的上方,曝气引起的扰动可以阻止水中的悬浮颗粒物等物质粘附水下照明装置2.2上,保证水下照明装置2.2 的光照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基本同实施例1,区别之处仅在于,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的水上浮床1上还设置有智能控制装置1.9以及微型监控装置2.5,所述的智能控制装置1.9包括微处理器以及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的无线收发模块;微处理器、无线收发模块均通过蓄电池 1.2供电,具体的均通过电线与蓄电池的防水接头1.8或扩增防水接头1.7电连接(电线外层、电线与防水接头1.8或扩增防水接头1.7的连接处均涂敷有一层防水胶)。
如图5所示,所述的微处理器(型号80X86)通过数据线(可以进行电流以及数据传输) 与微型监控装置2.5、控制曝气控制装置1.3以及水下照明装置2.2电连接,所述无线收发模块(型号JF24D)通过无线信号与移动终端(手机/电脑等)相连接;微型监控装置2.5拍摄的画面传输到微处理器上,随后通过无线连接模板将画面数据传输到移动终端上;同时微处理器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接受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用以控制曝气控制装置1.3以及水下照明装置2.2的开启与关闭。
本实施例中沉水植物生长基质2.6为陶粒,所述的陶粒由河道沉积物净化加工制成,制成方法为:将河道底泥过60目的筛,去除其中掺杂的石子、贝壳等渣滓,然后在其中拌入 150g/kg重金属离子络合剂、50g/kg复合过硫酸氢钾、45g/kg高活性腐殖酸钠、28g/kg多聚糖苷、50g/kg偏硅酸钠和150g/kg氧化钙,待其粘性适度适合时,加入一定量的石英砂,增加土的成形性能和耐热急变性能,然后制成粒径1.5cm的陶粒,在1200℃烧制而成。
利用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进行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水体深度测量:利于用水深探测装置测量水位深度,根据2.5m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2的原则确定沉水植物床2的数量;
2)装置的组装:利用基质材料将苦草、狐尾藻或者黑藻种植在水下沉水植物床2上,然后利用绳索将水上浮床(1)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以及沉子(3)连接到一起,然后将蓄电池1.2上的电线防水接头1.8和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智能控制装置1.9以及微型监控装置2.5分别用电线连接,并涂上一层防水胶,此外,将曝气控制装置1.3与水下曝气装置的导气管2.3通过塑料管2.7连接,并涂上一层防水胶水;
3)预先对装置的系统进行检查:利用蓄电池1.2里的余电对装置进行调试,查看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曝气装置、水下照明装置2.2、智能控制装置1.9以及微型监控装置2.5的工作状态,若没有任何问题将进行装置投放;
4)将连接好的装置运到投放地点,按照次序将沉子3、水下沉水植物床2和水上浮床1 依次投放,实心铁质沉子3组成的定位装置陷入底泥中,防止整个装置在风或者水流的作用下漂走,水上浮床(密度小于水的塑料)1.1产生的浮力满足整个装置在任何自然条件下需要的浮力;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工作原理如下:水上浮床1上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产生的电能存储在蓄电池1.2中,蓄电池1.2为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智能控制装置1.9以及微型监控装置2.5供电;
微处理器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接受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控制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以及水下微型监控装置2.5的开启与关闭;微型监控装置2.5所拍摄的画面传输回微处理器,并通过无线收发模块传输回移动终端,便于工作人员观察查看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曝气时间、水下照明时间;
若沉水植物生存状态不好可及时更换沉水植物以及增加光照及曝气时间。待气温降低后,沉水植物进入衰亡期,可以将装置进行回收,防治二次污染。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上浮床(1),与水上浮床(1)连接的水下沉水植物床(2);
所述水上浮床(1)安装有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2)以及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电联的曝气控制装置(1.3);
所述水下沉水植物床(2)上种植有沉水植物,并安装有水下照明装置(2.2)以及与曝气控制装置(1.3)连接的水下曝气装置;
所述的水下曝气装置包括设置于水下沉水植物床(2)四周的曝气盘(2.4),以及用于连接曝气盘(2.4)与曝气控制装置(1.3)的导气管(2.3);
所述水下照明装置(2.2)与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电联,并设置于曝气盘(2.4)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相连接的水下定位装置;所述的水下定位装置为密度大于水的实心铁质沉子(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沉水植物床(2)为一层或多层,根据水位深度确定,以2-2.5m的间隔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上浮床(1)还设置有蓄电池(1.3),所述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1.1)用于向蓄电池(1.2)充电,所述的蓄电池(1.2)通过线路为曝气控制装置(1.3)、水下照明装置(2.2)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上浮床(1)还设置有智能控制装置(1.9),所述的智能控制装置(1.9)通过蓄电池(1.2)供电;
所述的智能控制装置(1.9)内部包括微处理器,以及与微处理器电连接的无线收发模块;所述的微处理器通过数据线与控制曝气控制装置(1.3)以及水下照明装置(2.2)相连接;
所述无线收发模块通过无线信号与移动终端相连接;微处理器通过无线收发模块接受来自移动终端的信号,用以控制曝气控制装置(1.3)以及水下照明装置(2.2)的开启与关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下沉水植物床(2)还设置有水下微型监控装置(2.5),所述微型监控装置(2.5)通过蓄电池(1.2)供电,并通过数据线与微处理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通过基质种植于下沉水植物床(2)上,所述的基质为陶粒块,所述陶粒块的制备方法如下:
1)将河道底泥过筛;
2)在过筛后的河道底泥中加入重金属离子络合剂、复合过硫酸氢钾、高活性腐殖酸钠、多聚糖苷、偏硅酸钠以及氧化钙,混匀,随后加入石英砂,混匀;
3)造粒,然后高温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重金属离子络合剂、复合过硫酸氢钾、高活性腐殖酸钠、多聚糖苷、偏硅酸钠以及氧化钙与过筛后的河道底泥的质量比分别为100-150g/kg、50g/kg、45g/kg、28g/kg、40-50g/kg、100-150g/kg。
所述步骤3)中,烧制温度为1000~1200℃。
9.利于上述装置进行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水体深度测量:利于用水深探测装置测量水位深度,根据2-2.5m设置一个水下沉水植物床(2)的原则确定沉水植物床(2)的数量;
2)装置的组装:将上浮床(1)与水下沉水植物床(2)以及水下定位装置(3)连接到一起,利用基质材料并选择合适的沉水植物进行种植,预先对装置的系统进行检查;
3)将装置的定点投放:定位装置(3)陷入底泥中,防止整个装置在风或者水流的作用下漂走;
4)工作人员在移动终端上控制着曝气时间、水下照明时间,并通过水下微型监控装置(2.5)查看沉水植物的生长情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低透明度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水下照明采用间隔形式,每次照明持续12个小时,每次间隔持续12个小时。
CN202010359964.0A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Pending CN1114103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9964.0A CN111410320A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59964.0A CN111410320A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0320A true CN111410320A (zh) 2020-07-14

Family

ID=71488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59964.0A Pending CN111410320A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1032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3730A (zh) * 2021-03-12 2021-06-2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水下森林保育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429A (ja) * 2007-04-10 2008-10-30 Fujita Corp 沈水植物群落の再生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る水質浄化方法
CN105417905A (zh) * 2015-12-08 2016-03-23 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下草坪模块系统的湖泊河道原位淤泥处理方法
CN106219732A (zh) * 2016-07-21 2016-12-14 张爱均 移动式太阳能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
CN206562378U (zh) * 2017-03-15 2017-10-17 湘南学院 一种沉水植物补光‑曝气一体化装置
CN110002596A (zh) * 2019-04-19 2019-07-12 广东中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沉水植物快速绿化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59429A (ja) * 2007-04-10 2008-10-30 Fujita Corp 沈水植物群落の再生方法及びそれによる水質浄化方法
CN105417905A (zh) * 2015-12-08 2016-03-23 上海水源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水下草坪模块系统的湖泊河道原位淤泥处理方法
CN106219732A (zh) * 2016-07-21 2016-12-14 张爱均 移动式太阳能河湖智能增氧及在线监测一体化装置
CN206562378U (zh) * 2017-03-15 2017-10-17 湘南学院 一种沉水植物补光‑曝气一体化装置
CN110002596A (zh) * 2019-04-19 2019-07-12 广东中绿园林集团有限公司 沉水植物快速绿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03730A (zh) * 2021-03-12 2021-06-2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一种水下森林保育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03770B (zh) 适用于滩涂风电的生态修复与养殖的集成系统及风电场环境的监测组合系统
CN102783404A (zh) 一种马尾藻增殖与移植方法
CN108207729A (zh) 海水中浮动式立体化培养珊瑚的装置
CN103444505A (zh) 一种鼠尾藻潮间带增殖的方法
CN108476768A (zh) 一种低透明度水体沉水植被补光装置和方法
CN201648116U (zh) 沉水式水生植物浮床
CN111410320A (zh)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及方法
CN104829034A (zh) 一种水体修复系统及修复方法
CN212609825U (zh) 一种低透明度、高水位水体中沉水植物体系恢复构建装置
CN213506199U (zh) 基于河流型湿地的生态修复结构
Xu et al. Responses of eelgrass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establishment to water depth, sediment type, and burial depth: implications for restoration
CN207803202U (zh) 海水中浮动式立体化培养珊瑚的装置
KR20170005237A (ko) 적조 제어를 위한 수처리 장치 및 방법
CN115286120B (zh) 电极式人工生态浮岛装置及同步修复水体与底泥的方法
CN208791295U (zh) 一种模块化高通量生物增强型浮动湿地
CN208300403U (zh) 一种低透明度水体沉水植被补光装置
CN105523640A (zh) 表流湿地与稳定塘复合型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系统及方法
CN212320782U (zh) 一种河流水环境监测装置
CN112250245B (zh) 一种经济、高效的水体生态修复方法
CN205241358U (zh) 沉水植物补光装置
CN217038473U (zh) 智能自捕式海参礁
CN110063159A (zh) 一种用于恢复沉水植被的水下补光系统
CN215855362U (zh) 一种用于水体修复的新型生态浮床
CN215269935U (zh) 一种人工生态藻礁
JP2004187519A (ja) アマモ播種用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