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04729B -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04729B
CN111404729B CN202010143781.5A CN202010143781A CN111404729B CN 111404729 B CN111404729 B CN 111404729B CN 202010143781 A CN202010143781 A CN 202010143781A CN 111404729 B CN111404729 B CN 1114047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rdination system
cloud coordination
edge
information amount
cl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437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04729A (zh
Inventor
侯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437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047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04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4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04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04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4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 H04L41/042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distributed management centres cooperatively managing the net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6Multiprogramming arrangements
    • G06F9/50Allocation of resources, e.g. of the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 G06F9/5061Partitioning or combining of resources
    • G06F9/5072Grid comp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03Configuration setting
    • H04L41/0823Configuration set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s of a change of settings, e.g. optimising configuration for enhancing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6Bandwidth or capacity management, i.e. automatically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capac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02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 H04L67/025Protocols based on web technology, e.g.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HTTP] for remote control or remote monitoring of appl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该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包括: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保证中心云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信息量的最大化。

Description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背景技术
在边云协同系统领域,如何对给定的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从而最大化中心云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以及如何判断该信息量是否能满足预设指标是云和智慧产业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相关的现有技术在对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时忽略了边云协同系统中的信息传输干扰,不能最大化中心云能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信息量,并且无法准确判断获取到的信息量是否能满足预设指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节省用于边云协同系统传输信息的总带宽资源,保证中心云能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信息量的最大化。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包括: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装置,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管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二确定单元配置为: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比较子单元,用于比较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和所述第一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子单元配置为:对于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之和,得到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第三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比较子单元配置为:若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量,则将所述第一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若存在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所述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管理单元配置为:不划分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划分子单元,用于若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划分子单元配置为: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装置还配置为: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装置还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时,发出提示消息,所述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提示消息中还包括降低所述预设信息量或着在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增加边缘云的建议信息。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以及统计得到的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根据第一信息量和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根据最大信息量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中心云能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信息量的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用于边云协同系统传输信息的总带宽资源。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一个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装置的框图;
图8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附图中所示的方框图仅仅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即,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模个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控制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附图中所示的流程图仅是示例性说明,不是必须包括所有的内容和操作/步骤,也不是必须按所描述的顺序执行。例如,有的操作/步骤还可以分解,而有的操作/步骤可以合并或部分合并,因此实际执行的顺序有可能根据实际情况改变。
图1示出了可以应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系统架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系统架构100可以包括边云协同系统(在该系统中包括边缘云101和中心云102),以及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在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101和中心云102在计算资源、安全策略、应用管理、业务管理等方面进行协同。
在边云协同系统中,中心云102可以直接从该系统中获取信息,该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101使用同一网络中的网络资源向中心云102传输信息,例如,该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101处于同一局域网中,则所有边缘云101使用该局域网资源向中心云102传输信息。
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执行主体,起到对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的作用,以保证中心云102能够从管理后的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最大信息量。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通过无线链路接入边云协同系统,与边云协同系统建立信道连接,进行信息交互。
应该理解,图1中的边缘云101、中心云102和服务器103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边缘云101、中心云102和服务器103。比如服务器103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首先确定中心云102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然后统计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均小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然后根据第一信息量以及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并按照最大信息量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为了确定最大信息量,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可以根据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其中,每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根据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通过比较多个第三信息量和第一信息量,确定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果多个第三信息量均小于或等于第一信息量,则将第一信息量作为最大信息量,如果存在一个第三信息量,该第三信息量大于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后,可以根据最大信息量对目标边云系统进行管理,其中,如果第一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如果任一第三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心云从划分得到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可以由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执行,相应地,边云协同系统装置可以设置于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中。
以下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实现细节进行详细阐述: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的流程图,该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可以由服务器来执行,该服务器可以是图1中所示的边云协同系统的服务器103。参照图2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S210、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
步骤S220、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步骤S230、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步骤S240、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S210中,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可以是包括了多个边缘云的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在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可以让中心云直接从该系统获取信息,也即让中心云从该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获取信息,该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网络中的网络资源传输信息,例如,该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处于同一局域网中,则所有边缘云可以使用该局域网资源传输信息。
第一信息量是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所有边缘云获取到的信息总量,且该信息是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网络中的网络资源向中心云传输的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信息量可以为中心云从边缘云获取到的有用信息量,而对于无用信息并未包括在其内。
在步骤S220中,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在边缘计算中,多数应用场景需要边缘云与中心云的协同。这种协同即是边云协同,它包括资源协同、应用协同、数据协同、智能协同等多种协同。在用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传输信息的总带宽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果发送信息的边缘云越多,那么中心云能获取到的有用信息就越多(有用信息的绝对数量就越大),但并不与边缘云的数量严格成正比。因为当边云协同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处网络资源传输信息时,如果发送信息的边缘云越多,那么信息就越多,信息间的干扰就越大,有用信息得受损就越大,有用信息的占比就越小。
因此,由于信息间干扰的存在,在通过步骤S220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后,显然,并不能当然地确定第一信息量就是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最大信息量,为了能够最大化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能够获取的信息量,需进一步统计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
其中,相关边云协同系统可以根据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进行确定,将边缘云数量小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的边云协同系统均作为相关边云协同系统,例如,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为5个,则可以确定出4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分别为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和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且各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依次为1个、2个、3个、4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统计第二信息量时,对于每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首先需要确定中心云从每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所有历史有用信息量,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对所有历史有用信息量求平均,将计算得到的平均有用信息量作为第二信息量。举例说明,如果某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为4,中心云从该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所有历史有用信息量分别为q1、q2、q3,则中心云从该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二信息量可以为(q1+q2+q3)/3。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对所有历史有用信息量进行加权平均,将得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第二信息量。当然,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统计得到多个第二信息量,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定。
继续参加图2,在步骤S230中,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如前所述,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并不是严格成正比的关系,因此,为了最大化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获取的信息量,需进一步根据第一信息量以及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步骤S230具体包括步骤S2301至步骤S2303,详细说明如下:
步骤S2301、根据所述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
具体的,由于将边缘云数量小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的边云协同系统均作为相关边云协同系统,因此,可以根据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举例说明,假如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边缘云数量为5个,则可以确定出4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分别为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和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其中,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中边缘云数量为1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中边缘云数量为2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中边缘云数量为3个,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中边缘云数量为4个。
根据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和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可以生成5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分别为边云协同系统集合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边云协同系统集合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边云协同系统集合3={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边云协同系统集合4={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边云协同系统集合5={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4}。
步骤S2302、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
可以理解的是,因为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是由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组成,因此,可以直接根据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确定出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于每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之和,得到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第三信息量。
继续上面的举例说明,根据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和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可以生成5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分别为边云协同系统集合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边云协同系统集合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边云协同系统集合3={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边云协同系统集合4={相关边云协同系统2,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边云协同系统集合5={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4}。如果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1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为1千帧、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2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为5千帧、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3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为8千帧、相关边缘云协同系统4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为9千帧,则可以确定出边云协同系统集合1对应的第三信息量为5千帧,边云协同系统集合2对应的第三信息量为10千帧,边云协同系统集合3对应的第三信息量为11千帧,边云协同系统集合4对应的第三信息量为13千帧,边云协同系统集合5对应的第三信息量为10千帧。
步骤S2303、比较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和所述第一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具体的,在获取到多个第三信息量和第一信息量后,通过比较多个第三信息量与第一信息量的大小,将比较得到的最大值作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步骤S2303具体包括步骤S23031至步骤S23032,详细说明如下:
步骤S23031、若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均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量,则将所述第一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如果多个第三信息量均小于或等于第一信息量,则可以将作为最大值的第一信息量作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步骤S23032、若存在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如果存在一个第三信息量大于第一信息量,并且大于其他第三信息量,则可以将作为最大值的该第三信息量作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继续参加图2,在步骤S240中,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在通过步骤S230确定出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后,可以根据最大信息量对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使得中心云可以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最大信息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步骤S240具体包括步骤S2401至S2402,详细说明如下:
步骤S2401、若所述第一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如果确定第一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则可以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中心云可以直接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所有边缘云获取信息,且能够获取到最大信息量,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网络资源向中心云传输信息。
步骤S2402、若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如果确定出任一第三信息量为最大信息量,则需要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是指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边缘云数量上的划分,举例说明,假如目标边云协同系统有5个边缘云,则可以将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划分为两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一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中包括3个边缘云,一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中包括2个边缘云。
在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之后,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心云可以从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获取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使用不同网络的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传输,同一子边云协同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网络中的网络资源传输信息,例如,不同的子边云协同系统处于不同局域网中,则不同子边云协同系统使用不同局域网资源传输信息,同一子边云协同系统中的所有边缘云使用同一局域网资源传输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具体包括:
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具体的,在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可以是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边缘云数量上的划分,首先,确定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然后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个数以及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对目标边云协同的边缘云数量进行划分,使得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举例说明,若假如目标边云协同系统有5个边缘云,作为最大信息量的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其中,相关边云协同系统1的边缘云数量为1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3的边缘云数量为3个,则根据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3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两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为1个,另一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为3个。
通过以上实施例,通过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以及统计得到的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根据第一信息量和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中心云能够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根据最大信息量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从而能够保证中心云能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的信息量的最大化,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用于边云协同系统传输信息的总带宽资源。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不仅能够最大化中心云从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还可以进一步判断最大信息量是否满足预设信息量,如图6,所示,所述方法还包括:
步骤S610、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
步骤S620、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下面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描述。
在步骤S610中,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
预设信息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是预设的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能够获取的信息量。在通过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确定出最大信息量后,可以将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从而判断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是否满足预设信息量的条件。
在步骤S620中,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如果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小于预设信息量,则说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无论如何,中心云从该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都达不到预设信息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提示的方式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的情况进行提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时,发出提示消息,所述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示消息中还包括降低所述预设信息量或着在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增加边缘云的建议信息。
在该实施例中,如果确定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则可以发出提示消息,同时提示消息的内容还可以包括降低预设信息量或着在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中增加边缘云的数量的建议信息,以便根据建议信息可以对预设信息量进行调整或着对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调整,使得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能够满足调整后的预设信息量的指标,或着使得中心云从调整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能够满足预设信息量的指标。
以下介绍本申请的装置实施例,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的图像处理方法。对于本申请装置实施例中未披露的细节,请参照本申请上述的图像处理方法的实施例。
图7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处理装置的框图,参照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装置700,包括:第一确定单元702、统计单元704、第二确定单元706和管理单元708。
其中,第一确定单元702,用于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统计单元704,用于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第二确定单元706,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管理单元708,用于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第二确定单元706配置为: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比较子单元,用于比较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和所述第一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确定子单元配置为:对于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之和,得到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第三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比较子单元配置为:若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量,则将所述第一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若存在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所述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管理单元708配置为:不划分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划分子单元,用于若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划分子单元配置为: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装置还配置为: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装置还配置为:在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时,发出提示消息,所述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前述方案,所述提示消息中还包括降低所述预设信息量或着在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增加边缘云的建议信息。
图8示出了适于用来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的电子设备的计算机系统800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8所示,计算机系统8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8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8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8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8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例如执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在RAM 803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801、ROM 802以及RAM 803通过总线8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nput/Output,I/O)接口805也连接至总线8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8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8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8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808;以及包括诸如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809。通信部分8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8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805。可拆卸介质8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8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808。
特别地,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文参考流程图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申请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8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811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8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各种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PROM)、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申请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计算机程序。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计算机程序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申请各种实施例的系统、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其中,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个、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个、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个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个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个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个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个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易于理解,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方式可以通过软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结合必要的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因此,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或网络上,包括若干指令以使得一台计算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触控终端、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6)

1.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
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根据所述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
若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量,则将所述第一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若存在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所述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包括:
对于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之和,得到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第三信息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包括:
若所述第一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若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包括:
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
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时,发出提示消息,所述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消息中还包括降低所述预设信息量或着在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增加边缘云的建议信息。
8.一种边云协同系统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确定中心云从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第一信息量,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包括多个边缘云;
统计单元,用于统计所述中心云从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多个第二信息量,其中,每个所述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均小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量以及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管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最大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管理,以使所述中心云从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
所述第二确定单元配置为:生成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生成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之和等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多个第二信息量确定所述多个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多个第三信息量;比较子单元,用于比较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和所述第一信息量,确定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所述比较子单元配置为:若所述多个第三信息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信息量,则将所述第一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若存在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大于所述第一信息量且大于其他所述第三信息量,则将该第三信息量作为所述中心云能够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的最大信息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子单元配置为:
对于每个所述边云协同系统集合,根据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所对应的第二信息量之和,得到该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应的第三信息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理单元配置为:
不划分子单元,用于若所述第一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确定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进行划分,将未进行划分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划分子单元,用于若任一所述第三信息量为所述最大信息量,则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将划分得到的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作为管理后的目标边云协同系统。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子单元配置为:
根据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对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进行划分,得到多个子边云协同系统,其中,划分得到的各个子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与该第三信息量对应的边云协同系统集合中包括的各个相关边云协同系统的边缘云数量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配置为:
将所述最大信息量与预设信息量进行比较;
若所述最大信息量小于所述预设信息量,则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以致所述中心云无法从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获取到所述预设信息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配置为:
在确定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时,发出提示消息,所述提示消息用于提示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不满足条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提示消息中还包括降低所述预设信息量或者在所述目标边云协同系统增加边缘云的建议信息。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存储装置,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
16.一种计算机可读程序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7中任一所述的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
CN202010143781.5A 2020-03-04 2020-03-04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Active CN1114047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3781.5A CN111404729B (zh) 2020-03-04 2020-03-04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43781.5A CN111404729B (zh) 2020-03-04 2020-03-04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4729A CN111404729A (zh) 2020-07-10
CN111404729B true CN111404729B (zh) 2021-08-31

Family

ID=71413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43781.5A Active CN111404729B (zh) 2020-03-04 2020-03-04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04729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9768A (zh) * 2018-12-11 2019-04-2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边云结合架构的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方法
CN109684083A (zh) * 2018-12-11 2019-04-2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边缘-云异构下的多级事务调度分配策略
CN110765365A (zh) * 2019-10-25 2020-02-07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分布式边云协同缓存策略的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16340B2 (en) * 2018-02-23 2020-04-07 Standard Cognition, Corp. Distributed computing of large data by selecting a computational resource of a remote server based on selection policies and data information wherein the selections policies are associated with location constraints, time constraints, and data type constraints
CN109120542A (zh) * 2018-08-20 2019-01-01 国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边缘计算的流量管理系统及其实现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69768A (zh) * 2018-12-11 2019-04-23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边云结合架构的资源分配和任务调度方法
CN109684083A (zh) * 2018-12-11 2019-04-26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边缘-云异构下的多级事务调度分配策略
CN110765365A (zh) * 2019-10-25 2020-02-07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分布式边云协同缓存策略的实现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04729A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900364B (zh) 区块链网络的管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852882B (zh) 用于区块链网络的分组共识方法、装置、设备和介质
CN109960650B (zh) 基于大数据的应用程序评估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0620681B (zh) 网络连接超时时间设置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132674A (zh) 一种交易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1681028A (zh) 资源配置方法及其装置、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5617511A (zh) 资源数据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694670B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1404729B (zh) 边云协同系统管理方法、装置
CN117314433A (zh) 银行网点的交易风险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445102A (zh) 报价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7294702A (zh) 算力调度系统和方法、控制节点、存储介质、设备
CN114647499A (zh) 异步作业任务并发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138850A (zh) 资源分配方法、装置
CN116527284B (zh) 数据存储安全性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002133B (zh) 基于多个接口的数据传输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8158082B (zh) 智能家居设备通信资源报文更新方法、装置、设备与介质
CN112749076B (zh) 测试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174495B (zh) 基于并行路由的资源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1142661B (zh) 信源识别方法、装置
CN112254981B (zh) 模拟驾驶环境下的车辆测试方法、装置
CN110717077B (zh) 资源评分与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1050299B (zh) 智能车辆数据互检方法和装置
CN116109074A (zh) 运输调度数据处理方法、装置、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4449002A (zh) 一种基于渲染节点的分布式部署管理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