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9740A -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9740A
CN111399740A CN202010168373.5A CN202010168373A CN111399740A CN 111399740 A CN111399740 A CN 111399740A CN 202010168373 A CN202010168373 A CN 202010168373A CN 111399740 A CN111399740 A CN 1113997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ving path
preset
circle
contact
preset cir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83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99740B (zh
Inventor
唐先红
张安婧
张睿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Kostal Shanghai Mecha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ostal Huayang Automotiv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6837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997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997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97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997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97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17/962Capacitive touch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KPULSE TECHNIQUE
    • H03K17/00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 H03K17/94Electronic switching or gating, i.e. not by contact-making and –break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in which the control signals are generated
    • H03K17/96Touch switches
    • H03K2017/9602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 H03K2017/9604Touch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shape of the sensing 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electrod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应用于触摸开关,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有第一预设圆圈和同心套设于第一预设圆圈外的第二预设圆圈,其中,第一预设圆圈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第一预设圆圈和第二预设圆圈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该方法包括:S1: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S2:将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第二预设圆圈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该方法利用第一预设圆圈和第二预设圆圈两个对比基准线,通过对比移动路径上的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第二预设圆圈的位置关系,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降低误操作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装置涉及触摸开关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许多终端上设置触摸开关,通过手指在触摸屏上的滑动操作形成操作手势,向终端输入对应的操作指令。
一种典型的触摸开关中,如图1所示,在感应面上定义操作区域,该操作区域的直径在20mm到40mm之间,在该内部紧凑的操作区域定义了多种操作手势,有短行程的上下左右微移动、有圆形区域边缘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操作、有长距离的上下左右滑动和任意方向的长距离滑动操作。
然而,对于汽车上的方向盘开关等操作区域面积较小的触摸开关,利用其实现如此多的功能,不同手势之间容易互相混淆,难以精确识别,如:手指的长距离滑动操作与旋转操作有混淆的可能性,且驾驶员习惯是使用面积相对较大的大拇指来操作,更容易导致误操作。
因此,如何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能够使触摸开关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触摸手势识别方法的触摸手势识别系统,能够使触摸开关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应用于触摸开关,所述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有第一预设圆圈和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外的第二预设圆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和所述第二预设圆圈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
所述方法包括:
S1: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
S2:将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所述第二预设圆圈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
优选地,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均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微移动操作手势。
优选地,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终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长移动操作手势。
优选地,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终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且至少一个触点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
优选地,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微移动操作手势或所述长移动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的实际移动方向,所述实际移动方向由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指向终点触点;
比较所述实际移动方向与各预设直线方向的夹角值,当存在唯一的最小夹角值时,所述最小夹角值对应的所述预设直线方向为所述操作手势的方向。
优选地,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所有触点均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旋转操作手势。
优选地,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确定所述起始线指向所述终点线的方向,以其作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包括预设顺时针方向和预设逆时针方向。
优选地,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计算所述起始线和所述终点线之间的夹角值,以其作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确定当前被触发触点的坐标位于所述第二预设圆圈内后,若预设时长内没有下一触点被触发,或者下一被触发的触点不位于所述第二预设圆圈内,则所述当前被触发触点为所述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
一种触摸手势识别系统,应用于触摸开关,包括:
定义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第一预设圆圈和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外的第二预设圆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和所述第二预设圆圈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
分析模块,用于将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所述第二预设圆圈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其利用第一预设圆圈和第二预设圆圈两个对比基准线,通过对比移动路径上的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第二预设圆圈的位置关系,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降低误操作的可能性,特别是在面积较小的紧凑型触摸开关中,能够提高识别的准确可靠性,尤其适合于使用大拇指操作的方向盘开关。
本发明提供的应用上述触摸手势识别方法的触摸手势识别系统,能够使触摸开关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操作手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所应用触摸开关的感应电极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所应用触摸开关的行电极层的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所应用触摸开关的列电极层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第一预设圆圈、第二预设圆圈以及感应电极的位置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微移动操作手势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长移动操作手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旋转操作手势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在旋转操作手势过程中一种误操作下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中在旋转操作手势过程中另一种误操作下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提供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
01-操作区域;
1-第一预设圆圈,11-虚拟中心区,2-第二预设圆圈,21-虚拟边界区,3-列电极引线,4-行电极引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能够使触摸开关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本发明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触摸手势识别方法的触摸手势识别系统,能够使触摸开关更加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本发明所提供触摸手势识别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应用于触摸开关,具体可为2D触摸开关,更具体为电容式触摸感应开关。在2D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分布有离散式的触点,手指在感应面上滑动的过程中,会通过接触或压动触点以触发触点,被触发的各触点沿着时间顺序连接构成移动路径。在采用2维(或称矩阵式)电极感应手指在感应面上的操作位置、实时定位出手指在感应面上的触点坐标后,控制单元能够根据该轨迹可进一步识别出对应的功能。
其中,2D触摸开关基于电容式的触摸感应薄膜作为感应电极,以识别被触发触点的坐标。具体地,在感应面下依次设置行电极层和列电极层,通过行电极层获取触点的行坐标,通过列电极层获取触点的列坐标。
一种典型的二维感应薄膜的电极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其为4行4列电极,共由4行(R0、R1、R2和R3)和4列(C0、C1、C2和C3)组成,总共8个通道的电极。具体如图3和图4所示,将图3中的行电极构成的行电极层和图4中的列电极构成的列电极层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图2所示的二维触摸感应电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极的行、列数不限于此。
另外,如图2所示,行电极(R0、R1、R2和R3)和列电极(C0、C1、C2和C3)分别通过引线与外部信号测量和控制电路相连接,用于传输感应电极的实时信号。后端控制器通过外部信号测量和控制电路周期性地实时检测各个电极(4行4列共8个)的信号,控制器根据4通道行信号实时计算出被手指触摸的触点的垂直位置,控制器根据4通道列信号实时计算出被手指触摸的触点的水平位置,基于此,二维感应薄膜实时定位出手指触摸的触点的二维坐标信息。
在2D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有第一预设圆圈1和同心套设在第一预设圆圈1外的第二预设圆圈2。其中,第一预设圆圈1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11,第一预设圆圈1和第二预设圆圈2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21。
具体如图5所示,假设第二预设圆圈2所限定的操作区域的直径为d1。另外设定一个由第一预设圆圈1,其内限定出的圆形的虚拟中心区11,第一预设圆圈1的直径为d2。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与第二预设圆圈2的圆心相同。第一预设圆圈1和第二预设圆圈2之间的环形部分为虚拟边界区21。第一预设圆圈1的直径可根据第二预设圆圈2的直径来设定,比如:将第一预设圆圈1的直径设定为第二预设圆圈2的直径的一半,即d2=d1/2;再如,d2=d1/3。
该方法包括:
S1: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
其中,存储移动路径具体可为存储构成该移动路径上的各触点的坐标和被触发时间。在该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被识别后,可自动删除该移动路径以释放存储单元的空间。
S2:将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第二预设圆圈2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系统会发出预设的与该操作手势对应的指令。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预设圆圈1和第二预设圆圈2两个对比基准线,通过对比移动路径上的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第二预设圆圈2的位置关系,能够较准确地识别操作手势,降低误操作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S2包括:当移动路径上各触点均位于虚拟中心区11时,判定移动路径对应为操作手势中的微移动操作手势。将微移动操作手势限定在第一预设圆圈1内,可有效区分出微移动操作手势与其他操作手势。
具体以图6为例,其上移动路径对应的为预设向右方向OR方向上的一个微移动操作手势。其中,触点G1、触点H1、触点I1是操作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被触发的触点。判断微移动操作手势的依据是:当手指在感应面上操作时,记录并保存这个过程中,所有实时检测计算出的触点位置坐标;若操作过程中,所有被触发的触点都位于虚拟中心区11之内,则判定该操作手势为微移动操作手势。
其中,手指在感应面上滑动过程中,在确定当前被触发触点的坐标位于第一预设圆圈1内后,若预设时长内没有下一触点被触发,则当前被触发触点为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据此确定微移动操作手势的终点触点。具体地,手指始终在第一预设圆圈1内滑动,当手指保持在第一预设圆圈1内的一个触点位置不移动预设时长或者手指在一个触点位置抬起时,则相应地,在预设时长内不会有下一触点被触发,判定该触点为终点触点。在终点触点的坐标确定后,系统开始判断操作结果。
其中,操作手势为操作手势时,还包括对操作手势方向的判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确定移动路径的实际移动方向,该实际移动方向由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指向终点触点;
比较实际移动方向与各预设直线方向的夹角值,当存在唯一的最小夹角值时,最小夹角值对应的预设直线方向为操作手势的方向。
具体以图6所示微移动操作手势为例,其实际移动方向为G1指向I1的方向,预设直线方向包括预设向上方向OU、预设向下方向OD、预设向左方向OL和预设向右方向OR。G1指向I1的方向与预设向右方向OR夹角值最小且为唯一最小值,故判定该微移动操作手势的方向为预设向右方向。
另外,如果实际移动方向与其中至少两个预设直线方向的夹角值均为最小值,例如,与预设向上方向OU、预设向左方向OL夹角均45°,与预设向下方向OD、预设向右方向OR夹角均为135°,即存在两个最小夹角,则此次操作手势判断无效,系统不能进一步执行下一步操作。
本实施例中,按照就近原则进行操作手势的方向判断,判断方便快捷。
进一步地,S2包括:当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位于虚拟中心区11、终点触点位于虚拟边界区21时,判定移动路径对应为操作手势中的长移动操作手势。通过利用终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位置关系,能够准确区分长移动操作手势和微移动操作手势。
具体以图7为例,其上移动路径对应的是预设向上方向OU的一个长移动操作手势。其中,触点G2、触点H2、触点I2、触点J2、触点K2是操作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被触发的触点。判断长移动操作手势的依据是:当手指在感应面上操作时,记录并保存这个过程中所有实时检测计算出的被触发的触点位置坐标;若操作过程中,起点触点G2位于虚拟中心区11之内,终点触点K2介于虚拟边界区21内,则判定当前的操作手势是一个长移动操作手势。
其中,在手指滑动过程中,在确定当前被触发触点的坐标位于第二预设圆圈2内后,若预设时长内没有下一触点被触发,或者下一被触发的触点不位于第二预设圆圈2内,则当前被触发触点为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其中,预设时长内包括预设时长值。其中,预设时长可以按需设定,例如,2s。其中,在预设时长内没有接收到下一个触点被触发的信息,具体可以通过手指长时间停留在当前被触发触点上、或者手指离开感应面的操作下实现。基于该方法可确定长移动操作手势的终点触点。具体地,当手指移动到触点K2保持不动设定时长或抬起后,或者移动到K2点继续向上移动超出第二预设圆圈2(在超出第二预设圆圈2之前没有触点被触发)后,K2点为此次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此次操作手势结束,之后系统才开始分析判断该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种类。
进一步地,S2包括:当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终点触点位于虚拟边界区21,且至少一个触点位于虚拟中心区11时,判定移动路径对应为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通过对第一预设圆圈1与触点位置关系的区分,可以准确区分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与长移动操作手势。
具体以图8为例,其上移动路径对应的为一个沿着朝右上角斜上方向OX的任意方向移动操作手势。其中,触点F3、触点G3、触点H3、触点I3、触点J3、触点K3是操作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被触发的触点。判断任意方向移动操作的依据是:当手指在感应面上操作时,记录并保存这个过程中所有实时检测计算出的触点位置坐标;若操作过程中,起点触点G3介于虚拟边界区21中,终点触点K3介于虚拟边界区21内,并且中间过程中至少有一个触点位于虚拟中心区11之内,则判定当前操作手势是一个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
其中,在确定当前被触发触点的坐标位于第二预设圆圈2内后,若预设时长内没有下一触点被触发,或者下一被触发的触点不位于第二预设圆圈2内,则当前被触发触点为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基于该方法可确定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的终点触点。具体地,当手指移动到终点位置K3保持不动预设时长或抬起后,或者移动到K3点继续向上移动超出第二预设圆圈2后,系统开始判断操作结果。
进一步地,S2包括:当移动路径上的所有触点均位于虚拟边界区21时,判定操作手势为旋转操作手势。利用环形的虚拟边界区,可以保证在接收到较为标准的旋转操作手势时才能够被识别,进而系统才提供相应的控制指令控制终端设备。
其中,操作手势为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旋转方向的判断,具体包括以下步骤,以准确判断出旋转操作手指的旋转方向:
确定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确定起始线指向终点线的方向,以其作为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包括预设顺时针方向和预设逆时针方向。
另外,虽然手指滑动的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轨迹是离散的无规则的线段,但是,依据起点触点、终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的位置关系,可以较准确地计算旋转操作的角度。具体地,操作手势为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计算起始线和终点线之间的夹角值,以其作为旋转操作手势的旋转角度。
具体以图9为例,其上移动路径对应的为手指从A4点到E4点的一个预设顺时针方向OS的旋转操作手势。图中,触点A4、触点B4、触点C4、触点D4、触点E4、触点F4是操作过程中实时获取的被触发的触点。判断旋转操作依据是:当手指在感应面上操作时,直至手指操作完成抬起离开感应面后,记录并保存这个过程中所有实时检测计算出的手指的触点位置坐标,若操作过程中所有的轨迹位置点都介于虚拟边界区21之内,则判定当前操作为旋转操作手势;根据起点A4与最后检测出的终点E4粗略计算出旋转操作的总角度。旋转操作时,当手指移动到终点位置E4保持不动或抬起后,或者移动超出第二预设圆圈2的范围后,系统开始判断操作手势并输出操作结果。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也可以基于移动路径上的其他两个触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确定,例如,图9中的触点B4和触点D4;或者,触点A4与触点D4。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手指的大小和操作的随机性,在做旋转操作手势时,不但难以移动出标准的弧线轨迹,并且有时候有些被触发的触点超出设定的区域,从而导致难以识别旋转操作手势。
其中一种情形,参考如图10,当手指从触点A5到触点E5做预设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操作时,被触发的触点包括触点A5、触点B5、触点C5、触点D5和触点E5。中间过程的触点C5超出第二预设圆圈2之外,则当手指移动到触点C5后,会判断出一个从触点A5到触点B5的旋转操作手势,并根据触点A5和触点B5计算出旋转角度;当手指继续从第二预设圆圈2之外的触点C5移动到虚拟边界区21之内的触点D5点时,将触点D5点作为新的起点触点,直到手指移动到终点触点E5保持不动或抬起后,会判断出一个从触点D5到触点E5的旋转操作手势,根据触点D5和触点E5再次计算旋转角度并判断旋转方向。此种情形会造成旋转角度识别的不准确,但操作手势的种类和方向还是能正常识别的。
另一种情形中,请参考图11,当手指从触点A6到触点E6做顺时针旋转操作时,被触发的触点包括触点A6、触点B6、触点C6、触点D6和触点E6。中间过程的触点C6移动到了虚拟中心区11之内,若手指在移动到虚拟中心区11内后保持不动或抬起手指,本次操作不会识别出任何结果;若手指在移动到虚拟中心区11内后,保持继续移动到触点E6点,则本次操作结果是从起点触点A6到终点触点E6的一个任意角度移动操作,而不是旋转操作手势,发生不同于预期的结果。
除了上述触摸手势识别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触摸手势识别系统,应用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具体可以为以上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触摸手势识别方法,有益效果可以相应参考以上各个实施例。
该触摸手势识别系统应用于触摸开关,具体包括:
定义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第一预设圆圈和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外的第二预设圆圈,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所述第一预设圆圈和所述第二预设圆圈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
分析模块,用于将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所述第二预设圆圈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应用于触摸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有第一预设圆圈(1)和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外的第二预设圆圈(2),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11),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和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21);
所述方法包括:
S1: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
S2:将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均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11)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微移动操作手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11)、终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21)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长移动操作手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终点触点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21),且至少一个触点位于所述虚拟中心区(11)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任意角度移动操作手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微移动操作手势或所述长移动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的实际移动方向,所述实际移动方向由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指向终点触点;
比较所述实际移动方向与各预设直线方向的夹角值,当存在唯一的最小夹角值时,所述最小夹角值对应的所述预设直线方向为所述操作手势的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当所述移动路径上的所有触点均位于所述虚拟边界区(21)时,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为所述操作手势中的旋转操作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确定所述起始线指向所述终点线的方向,以其作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方向包括预设顺时针方向和预设逆时针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手势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时,还包括:
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起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起始线的位置,并确定所述移动路径上的终点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的圆心连线所决定的终点线的位置;
计算所述起始线和所述终点线之间的夹角值,以其作为所述旋转操作手势的旋转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6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当前被触发触点的坐标位于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内后,若预设时长内没有下一触点被触发,或者下一被触发的触点不位于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内,则所述当前被触发触点为所述移动路径的终点触点。
10.一种触摸手势识别系统,应用于触摸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义模块,用于在所述触摸开关的感应面上定义第一预设圆圈(1)和同心套设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外的第二预设圆圈(2),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内的区域为虚拟中心区(11),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和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之间的区域为虚拟边界区(21);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并存储手指的移动路径,其中,所述移动路径由被手指触发的离散的触点按照时间顺序连接构成;
分析模块,用于将所述移动路径上各触点与所述第一预设圆圈(1)、所述第二预设圆圈(2)进行坐标对比,以判定所述移动路径对应的操作。
CN202010168373.5A 2020-03-11 2020-03-11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13997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8373.5A CN111399740B (zh) 2020-03-11 2020-03-11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8373.5A CN111399740B (zh) 2020-03-11 2020-03-11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9740A true CN111399740A (zh) 2020-07-10
CN111399740B CN111399740B (zh) 2021-10-01

Family

ID=71436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8373.5A Active CN111399740B (zh) 2020-03-11 2020-03-11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9974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226A (zh) * 2020-11-05 2021-03-19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触摸人机交互处理方法
CN112532226B (zh) * 2020-11-05 2024-05-10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触摸人机交互处理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383A (zh) * 2010-11-26 2011-08-31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旋转手势的识别方法
CN103218167A (zh) * 2013-04-02 2013-07-24 长安大学 一种车载终端单点触摸手势图形识别方法
JP2015069226A (ja) * 2013-09-26 2015-04-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文字入力装置、文字入力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920076A (zh) * 2018-06-27 2018-11-30 清远墨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手势操作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9383A (zh) * 2010-11-26 2011-08-31 苏州瀚瑞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屏旋转手势的识别方法
CN103218167A (zh) * 2013-04-02 2013-07-24 长安大学 一种车载终端单点触摸手势图形识别方法
JP2015069226A (ja) * 2013-09-26 2015-04-1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文字入力装置、文字入力プログラ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920076A (zh) * 2018-06-27 2018-11-30 清远墨墨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手势操作识别方法及识别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32226A (zh) * 2020-11-05 2021-03-19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触摸人机交互处理方法
CN112532226B (zh) * 2020-11-05 2024-05-10 广东瑞德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触摸人机交互处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9740B (zh) 2021-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2348B (zh) 设备的可调参数的调整方法和设备
CN102436338B (zh) 信息处理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US9552068B2 (en) Input device with hand posture control
JP573870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04142768B (zh) 触控型输入装置及检测触控面板的触控的方法
CN102109925A (zh) 触摸板设备、以及用于该设备的控制方法和程序
KR20080056559A (ko) 터치스크린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디지털 기기 그리고 이의명령 입력방법
KR20120094955A (ko) 작동 모드들을 변화시키는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142880A1 (en) Proximity sensor device and method with subregion based swipethrough data entry
US20100201644A1 (en) Input processing device
WO2015131675A1 (zh) 滑动断线补偿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8733302B (zh) 手势触发方法
WO2014002316A1 (ja) 操作装置
CN110588759B (zh) 车辆转向控制方法及装置
US20060125798A1 (en) Continuous Scrolling Using Touch Pad
WO2012111227A1 (ja) タッチ式入力装置、電子機器および入力方法
CN111399740B (zh) 触摸手势识别方法及系统
CN107111387B (zh) 确定方位角或姿态的方法、触控输入装置、触控屏及系统
KR102145824B1 (ko) 스마트 터치패드 인터페이스 방법 및 그 장치
US20210286499A1 (en) Touch position detection system
US9507454B1 (en) Enhanced linearity of gestures on a touch-sensitive surface
CN102681702B (zh)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9395858B2 (en) Capacitive finger navigation device with hybrid mod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210466360U (zh) 页面控制装置
CN102722298A (zh) 信息处理装置,信息处理方法和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