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气调节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气调节系统。
背景技术
被动房技术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异特征,受到广泛的关注。被动房技术中的空气调节系统集成了新风系统和内循环系统。当被动房开启混风模式时,经过蒸发器的冷风(温度低)与经过全热交换器的热风(温度高)在混风区混合,产生凝露,影响使用效果,严重情况下甚至会被送风风机吹出,影响用户体验。
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混合风模式(新风+内循环制冷)下,混风区大量凝露的问题,采用了以下解决方案:在冷热风混合位置设置接水盘,送风风机蜗壳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以汇流到接水盘排出。但是该技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凝露问题,且多设置的接水盘增加了成本,如果蜗壳上的冷凝水过多,存在被送风风机吹出的风险。
另外,一体式空气调节系统在模式切换时,经常伴有异响,或噪音。相关技术中,通常认为该噪音为风机启停和风阀启停带来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第一方面,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混风区、送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子系统和所述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所述混风区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混风区的空气排向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排风风机用于驱动空气排向室外排风口,所述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设有温控风阀,所述室外排风口设有新风风阀;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所述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所述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本申请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设计上述风机和风阀的调控顺序,可以有效地确保空气调节系统的箱体内的风压不会出现突变,以消除低频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个模式并非混风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所述送风风机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所述排风风机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也为混风模式,在所述目标模式的挡位高于所述上一模式的挡位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所述送风风机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所述排风风机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也为混风模式,在所述目标模式的挡位低于所述上一模式的挡位时,所述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所述送风风机降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所述排风风机降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新风流量和内循环流量的比值,以及所述控制指令对应的挡位,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和所述新风风阀的开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切入混风模式,以使所述温控风阀和所述新风风阀周期性地切换开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切入混风模式,以使所述温控风阀和所述新风风阀周期性地切换开闭状态,包括:所述新风风阀和所述温控风阀根据周期性信号开闭,所述周期性信号的每个周期包括在时间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段信号、第二段信号、第三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其中确定接收到所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一个,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开启,且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关闭;确定接收到所述第二段信号或所述第四段信号,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和所述温控风阀均关闭;确定接收到所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所述温控风阀关闭,且控制所述新风风阀开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装置,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混风区、送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子系统和所述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所述混风区与所述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连通,所述送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混风区的空气排向所述室内送风口,所述排风风机用于驱动空气排向室外排风口,所述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设有温控风阀,所述室外排风口设有新风风阀;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控制指令;执行单元,用于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所述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所述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以及如上述的控制装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种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所述控制装置、所述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电子设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上述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中周期性信号(或PWM信号)的波形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温控风阀11,净化风阀12,新风风阀13,
内循环过滤装置21,新风第一过滤装置22,新风第二过滤装置23,
内循环回风口31,新风回风口32,室内送风口33,室外新风口34,室外排风口35,
送风风机41,排风风机42,全热交换器43,换热器44,混风区45,
信号驱动子电路51,死区插入子电路5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首先参考图1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
如图1所示,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和新风子系统,新风子系统的出风口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33连通。该空气调节系统可以为空气处理一体机。
其中,内循环子系统用于调节室内空气温度,内循环子系统包括换热器44,换热器44内设有用于流经换热介质的流道,换热器44用于在换热介质与空气之间换热,换热器44可以为盘管换热器,内循环子系统可以包括换热循环回路,上述换热器44为换热循环回路中的一个换热器,当内循环子系统执行制冷模式时,上述换热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内循环子系统还可以具有制热模式,当内循环子系统执行制冷模式时,上述换热器44作为冷凝器使用。换热循环回路中的压缩机、膨胀阀等其他结构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内循环子系统工作时,温控风阀11开启,送风风机41工作,室内空气从内循环回风口31吸入内循环子系统的风道,内循环回风口31处可以设有内循环过滤装置21,空气经过内循环过滤装置21被过滤。其中,内循环过滤装置21可以为过滤网。
吸入风道的空气在换热器44处换热,比如内循环子系统执行制冷模式时,该换热器44作为蒸发器使用,经过换热后的空气流入混风区45,再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
图1中三箭头示出了内循环时,空气的流动方向。
新风子系统用于向室内送入新风,新风子系统包括全热交换器43,全热交换器43用于空气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在新风子系统工作时,排风风机42工作,室内的浊气从新风回风口32吸入新风子系统的回风风道,然后流入全热交换器43的一个空气流道,其中新风回风口32处可以设有新风第一过滤装置22,空气经过新风第一过滤装置22被过滤,新风第一过滤装置22可以为过滤网;送风风机41工作,室外新风从室外新风口34吸入新风风道,然后流入全热交换器43的另一个空气流道,其中室外新风口34处可以设有新风第二过滤装置23,空气经过新风第二过滤装置23被过滤,其中,新风过滤第二装置可以为过滤网;上述浊气与新风在全热交换器43出处换热,换热后的浊气在排风风机42的驱动下经过室外排风口35,排到外界,换热后的新风流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经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新风送入。
图1中双箭头示出了新风时,浊气的流动方向;单箭头示出了新风时,新风的流动方向。
例如,夏季时节室内温度明显低于室外温度,室内的浊气在全热交换器43处与新风进行热交换,新风的温度升高后,引入室内,浊气的温度降低后排到外界。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空气调节系统还可以包括净化风阀12,内循环子系统的进风风道与新风系统的排风风道之间通过净化风阀12可选择性地连通。换言之,内循环回风口31与室外排风口35之间设有净化风阀12。
这样,该空气调节系统可以具有净化模式,在净化模式下,净化风阀12开启,新风风阀13开启,温控风阀11关闭,送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均开启,室外新风从室外新风口34吸入新风风道,经过混风区45后,从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室内浊气从内循环回风口31吸入内循环子系统的进风风道,顺次经过净化风阀12和室外排风口35排到室外。在净化模式下,浊气与新风不必经过全热交换器43换热,以防止室内温度被不当调节。净化模式与新风模式类似,区别在于净化模式下室内的浊气排出时,不经过全热交换器43,室内浊气经过内循环回风口31——净化风阀12——室外排风口35排到外界。
下面结合图1-图4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其中,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混风区45、送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33连通,送风风机41用于驱动混风区45的空气排向室内送风口33,排风风机42用于驱动空气排向室外排风口,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设有温控风阀11,室外排风口设有新风风阀13。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在实际的执行中,该控制指令可以源于使用者操作控制面板进行的对应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一体式空气调节系统在模式切换时,经常伴有异响,或噪音。相关技术中,通常认为该噪音为风机启停和风阀启停带来的。
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即使不计成本地完全解决风机启停和风阀启停的噪音问题,还会存在低频噪音问题。发明人发现,低频噪音来源于模式切换过程中空气调节系统的风道或箱体内的压力波动造成的。
相关技术中,为了简化控制逻辑,通常都是设计一种风机和风阀的调控顺序。
在发现上述技术问题的基础上,本申请通过设计至少两种风机和风阀的调控顺序,可以有效地确保空气调节系统的箱体内的风压不会出现突变,以消除低频噪音。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设计上述风机和风阀的调控顺序,可以有效地确保空气调节系统的箱体内的风压不会出现突变,以消除低频噪音。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新风流量和内循环流量的比值,以及控制指令对应的挡位,控制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的开度。
可以理解的是,风阀开度与对应风量成正比,以确保室内恒压,即新风风量恒等于排风风量。
在新风模式下,温控风阀11的开度为
净化风阀12的开度
新风风阀13的开度为
(当
时,风阀完全关闭,当
时,风阀完全打开),送风风机41的转速为n
1,排风风机42的转速为n
2,下标L——低风挡;下标M——中风挡;下标H——高风挡。
表1新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在混风模式下,温控风阀11的开度为
净化风阀12的开度
新风风阀13的开度为
送风风机41转速为n
1,排风风机42转速为n
2,新风流量和内循环流量的比值为k,且满足
以k=0.5为例,
下标L——低风挡;下标M——中风挡;下标H——高风挡。
表2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新风模式,且上一个模式并非新风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送风风机41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
以设定挡位为中风挡为例,表3示出了新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表3新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新风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三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温控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第五步 |
净化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内循环模式,且上一个模式并非内循环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送风风机41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净化风阀12关闭;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
以设定挡位为中风挡为例,表4示出了内循环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表4内循环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温控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三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0 |
如已为0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净化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第五步 |
温控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并非混风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送风风机41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净风风阀关闭。
以设定挡位为中风挡为例,表5示出了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表5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温控风阀 |
打开90° |
如已为90°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新风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第三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3 |
如已为f<sub>M</sub>/3,忽略 |
第五步 |
净化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并非混风模式,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净化风阀12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送风风机41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
以设定挡位为中风挡为例,表6示出了净化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表6净化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净化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新风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第三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忽略 |
第五步 |
温控风阀 |
关闭0° |
如已为0°,忽略 |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也为混风模式,在目标模式的挡位高于上一模式的挡位时,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送风风机41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增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
以从中风挡升到高风挡为例,表7示出了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表7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温控风阀 |
打开90° |
如已为90°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新风风阀 |
打开90° |
如已为90°状态,忽略 |
第三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H</sub> |
如已为f<sub>H</sub>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f<sub>H</sub>/3 |
如已为f<sub>H</sub>/3,忽略 |
表8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表
控制步骤 |
控制对象 |
操作 |
备注 |
第一步 |
送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 |
如已为f<sub>M</sub>状态,忽略 |
第二步 |
排风风机 |
转速至f<sub>M</sub>/3 |
如已为f<sub>M</sub>/3,忽略 |
第三步 |
温控风阀 |
打开90° |
如已为90°状态,忽略 |
第四步 |
新风风阀 |
打开60° |
如已为60°状态,忽略 |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且上一模式也为混风模式,在目标模式的挡位低于上一模式的挡位时,控制方法包括:控制送风风机41降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排风风机42降速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转速;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至与设置的挡位对应的开度。
以从高风挡降到中风挡为例,表8示出了混风模式下风阀开度与风机转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模式为混风模式,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混风模式,以使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周期性地切换开闭状态。
在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中的一个开启时,另一个关闭,且在切换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的开闭状态期间,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在死区时间均关闭。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混风模式,以使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周期性地切换开闭状态,包括: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根据周期性信号开闭,周期性信号的每个周期包括在时间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段信号、第二段信号、第三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其中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或第四段信号,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
如图2所示,周期性信号的每个周期时长为T,每个周期包括第一段信号、第二段信号、第三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第一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1、第二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2、第三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3,第四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4。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或第四段信号,控制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
下面以,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三段信号,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确定接收到第四段信号,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为例,做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信号发送单元发送周期性信号。
在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新风风阀13关闭,这样温控风阀11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
在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冷空气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接收到第三段信号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新风风阀13开启,新风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新风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当从内循环送风切换为新风送风时,由于新风温度高于冷空气的温度,极易在混风区45产生凝露;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段信号期间的冷空气基本在第二段信号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接收到第四段信号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热空气(新风相对于内循环模式的能发温度更高)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下一个周期,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新风风阀13关闭,这样温控风阀11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由于上一周期第三段信号期间的热空气(新风)基本在第四段信号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以送风风机41抽走混风区45残余的空气为例进行的说明,当然,也可以设置独立的抽取风机,该抽取风机与混风区45连通,且在第二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时开启,以抽走残余空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周期性信号来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交替开闭,且在交替之间控制两个子系统均不送风,实现呼吸式的混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模式下的凝露,提高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周期性信号为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第一段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为死区时间,第三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对应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确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在死区时间,控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可以精准方便地实现上述周期性控制,且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PWM信号,在每个周期内包括有两段死区时间。
信号发送单元发送PWM信号,当Vctrl信号发生跳变(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或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插入一定的死区时间,利用死区时间,排出上一阶段残留的空气。
在接收到的Vctrl信号为到高电平信号时,温控风阀11开启,新风风阀13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on,这样温控风阀11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
在接收到死区时间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dead,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冷空气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接收到的Vctrl信号为到低电平信号时,温控风阀11关闭,新风风阀13开启,且持续时间为toff,新风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新风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当从内循环送风切换为新风送风时,由于新风温度高于冷空气的温度,极易在混风区45产生凝露;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高电平信号期间的冷空气基本在死区时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接收到死区时间时,新风风阀13和温控风阀11均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dead,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热空气(新风相对于内循环模式的能发温度更高)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下一个周期,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新风风阀13关闭,这样温控风阀11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由于上一周期低电平信号期间的热空气(新风)基本在死区时间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段信号与每个第四段信号的时长相等。这样,每个周期的时间调制较为简单,便于实现控制。
下面结合图1-图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其中,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和新风子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口连通。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根据周期性信号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开闭,周期性信号的每个周期包括在时间上顺次排布的第一段信号、第二段信号、第三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
如图2所示,周期性信号的每个周期为T,每个周期包括第一段信号、第二段信号、第三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第一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1、第二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2、第三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3,第四段信号持续时间为t4。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一个,控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控制新风子系统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或第四段信号,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且控制新风子系统送风。
下面以,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控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控制新风子系统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三段信号,控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且控制新风子系统送风;确定接收到第四段信号,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为例做进一步说明,另一种情况基本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所示,信号发送单元发送周期性信号。
在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新风子系统关闭,这样内循环子系统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
在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冷空气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接收到第三段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且新风子系统送风,新风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新风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当从内循环送风切换为新风送风时,由于新风温度高于冷空气的温度,极易在混风区45产生凝露;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段信号期间的冷空气基本在第二段信号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接收到第四段信号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热空气(新风相对于内循环模式的能发温度更高)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下一个周期,接收到第一段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新风子系统关闭,这样内循环子系统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由于上一周期第三段信号期间的热空气(新风)基本在第四段信号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上述实施例的描述中,以送风风机41抽走混风区45残余的空气为例进行的说明,当然,也可以设置独立的抽取风机,该抽取风机与混风区45连通,且在第二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时开启,以抽走残余空气。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通过设置周期性信号来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交替开闭,且在交替之间控制两个子系统均不送风,实现呼吸式的混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混风模式下的凝露,提高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周期性信号为PWM(脉冲宽度调制)信号,第一段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二段信号和第四段信号为死区时间,第三段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对应地,该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一个,控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控制新风子系统关闭;确定接收到高电平信号和低电平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且控制新风子系统送风;在死区时间,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
需要说明的是,脉冲宽度调制信号,可以精准方便地实现上述周期性控制,且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PWM信号,在每个周期内包括有两段死区时间。
信号发送单元发送PWM信号,当Vctrl信号发生跳变(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或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时,插入一定的死区时间,利用死区时间,排出上一阶段残留的空气。
在接收到的Vctrl信号为到高电平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新风子系统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on,这样内循环子系统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
在接收到死区时间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dead,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冷空气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接收到的Vctrl信号为到低电平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新风子系统送风,且持续时间为toff,新风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新风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相关技术中,当从内循环送风切换为新风送风时,由于新风温度高于冷空气的温度,极易在混风区45产生凝露;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由于高电平信号期间的冷空气基本在死区时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接收到死区时间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均关闭,且持续时间为tdead,送风风机41将混风区45残余的热空气(新风相对于内循环模式的能发温度更高)抽走,并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
在下一个周期,接收到高电平信号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且新风子系统关闭,这样内循环子系统的冷空气吹入混风区45,并在送风风机41的驱动下,通过室内送风口33送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温度调节。由于上一周期低电平信号期间的热空气(新风)基本在死区时间期间被抽走,在混风区45不会出现冷热空气的混合,从而消除该阶段产生的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段信号与每个第四段信号的时长相等。这样,每个周期的时间调制较为简单,便于实现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调节系统还包括:混风区45和送风风机41,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33连通,送风风机41用于驱动混风区45的空气排向室内送风口33;控制方法包括:在第二段信号期间和第四段信号期间,控制送风风机41开启。
这样,送风风机41在内循环工作和新风工作之间的死区时间,可以将上一阶段残余在混风区45的空气抽走,且不设置独立的抽气风机,可以减少空气调节系统的零部件数量,降低控制难度。
如图1所示,内循环子系统包括温控风阀11,新风子系统包括新风风阀13,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且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二段信号或第四段信号,控制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均关闭;确定接收到第一段信号和第三段信号中的另一个,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且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
换言之,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新风子系统送风,包括控制新风风阀13开启;控制新风子系统关闭,包括控制新风风阀13关闭;控制内循环子系统送风,包括控制温控风阀11开启;控制内循环子系统关闭,包括控制温控风阀11关闭。
这样,通过简单地控制风阀的开闭,即可实现混风模式下的防凝露,无需来回开启压缩机、风机等设备,该控制方法更灵活,且可以防止设备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包括:在tp<TPROTECT_POINT时,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1/t3>FPP/FIN_CIRCLE,其中,tp为接收到的内循环子系统的换热器44温度,TPROTECT_POINT为第一安全温度,FIN_CIRCLE为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PP为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t1为每个周期内第一段信号的时长,t3为每个周期内第三段信号的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温度tp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安全温度TPROTECT_POINT为预设的值,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IN_CIRCLE和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FPP则根据送风风机41的型号,以及该送风风机41在各个阶段的转速确定,当送风风机41在新风和内循环阶段的转速相同时,FPP/FIN_CIRCLE=1,即t1>t3。
通过上述设置,在换热器44温度偏低时,可以通过增大t1/t3的比值,增大内循环的风量,保护换热器44。
当周期性信号为PWM信号时,控制方法包括:在tp<TPROTECT_POINT时,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on/toff>FPP/FIN_CIRCLE,其中,tp为接收到的内循环子系统的换热器44温度,TPROTECT_POINT为第一安全温度,FIN_CIRCLE为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PP为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ton为每个周期内第一段信号的时长,toff为每个周期内第三段信号的时长。
ton/toff=D/(1-D),D为PWM信号的占空比,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PWM信号的占空比可调,当送风风机41在新风和内循环阶段的转速相同时,FPP/FIN_CIRCLE=1,即使D>0.5。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包括:在TCRITICAL_POINT<tp<TPROTECT_POINT时,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1/t3>FPP/FIN_CIRCLE;在tp≤TCRITICAL_POINT时,发送冷保护故障信号;其中,tp为接收到内循环子系统的换热器44温度,TPROTECT_POINT为第一安全温度,TCRITICAL_POINT为第二安全温度,FIN_CIRCLE为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PP为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t1为每个周期内第一段信号的时长,t3为每个周期内第三段信号的时长。
可以理解的是,换热器44温度tp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第一安全温度TPROTECT_POINT和第二安全温度TCRITICAL_POINT为预设的值,TCRITICAL_POINT<TPROTECT_POINT,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IN_CIRCLE和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FPP则根据送风风机41的型号,以及该送风风机41在各个阶段的转速确定,当送风风机41在新风和内循环阶段的转速相同时,FPP/FIN_CIRCLE=1,即t1>t3。
通过上述设置,在换热器44温度偏低时,可以通过增大t1/t3的比值,增大内循环的风量,保护换热器44;在换热器44温度过低时,表明“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1/t3>FPP/FIN_CIRCLE”控制失效,给外机电控板发送冷保护故障信号,以防止换热器44损坏。
当周期性信号为PWM信号时,控制方法包括:在TCRITICAL_POINT<t<TPROTECT_POINT时,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on/toff>FPP/FIN_CIRCLE,其中,t为接收到的内循环子系统的换热器44温度,TPROTECT_POINT为第一安全温度,FIN_CIRCLE为内循环子系统送风时的内循环流量,FPP为新风子系统送风时的新风流量,ton为每个周期内第一段信号的时长,toff为每个周期内第三段信号的时长。
ton/toff=D/(1-D),D为PWM信号的占空比,也就是说,本申请实施例的PWM信号的占空比可调。通过上述设置,在换热器44温度偏低时,可以通过增大占空比D,增大内循环的风量,保护换热器44,当送风风机41在新风和内循环阶段的转速相同时,FPP/FIN_CIRCLE=1,即使D>0.5;在换热器44温度过低时,表明“调节周期性信号,以使t1/t3>FPP/FIN_CIRCLE”控制失效,给外机电控板发送冷保护故障信号,以防止换热器44损坏。
上述控制方法可以用图3所示的控制电路作为硬件实现方式。
下面结合图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可以用于空气调节系统。
其中,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和新风子系统,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口连通。空气调节系统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考上述空气调节系统实施例的描述。
如图3所示,该控制电路包括:信号驱动子电路51、死区插入子电路52、第一开关RY1和第二开关RY2。
其中,第一开关RY1与新风子系统电连接,第一开关RY1用于控制新风子系统的工作状态;第二开关RY2与内循环子系统电连接,第二开关RY2用于控制内循环子系统的工作状态。
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用于接入PWM信号,比如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用于接单片机的IO口,通过定时器产生PWM信号。信号驱动子电路51用于在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分别输出与接入信号同相或反相的信号。
也就是说,信号驱动子电路51能将接入的同一个信号转换为相位相反的两路信号,并分别从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死区插入子电路52与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第二控制端口K22电连接。
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与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一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用于接入第一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第一开关RY1根据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接入的信号切换自身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新风子系统的工作状态。第一开关RY1还根据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接入的信号切换自身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新风子系统的工作状态。
第一开关RY1设置为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对应的控制逻辑和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串联。
换言之,在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一开关RY1,且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一开关RY1时,闭合第一开关RY1;在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一开关RY1,且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一开关RY1时,断开第一开关RY1;在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一开关RY1,且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一开关RY1时,断开第一开关RY1;在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一开关RY1,且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一开关RY1时,断开第一开关RY1。
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与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二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用于接入第二输出端输出的信号,第二开关RY2根据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接入的信号切换自身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内循环子系统的工作状态。第二开关RY2还根据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接入的信号切换自身的开闭状态,从而控制内循环子系统的工作状态。
第二开关RY2设置为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对应的控制逻辑和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串联。
换言之,在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二开关RY2,且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二开关RY2时,闭合第二开关RY2;在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二开关RY2,且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二开关RY2时,断开第二开关RY2;在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二开关RY2,且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二开关RY2时,断开第二开关RY2;在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对应的控制逻辑为断开第二开关RY2,且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对应的控制逻辑为闭合第二开关RY2时,断开第二开关RY2。
在死区插入子电路52接入高电平信号时,第一开关RY1和第二开关RY2均被断开,对应地,内循环子系统和新风子系统均不送风;在死区插入子电路52接入低电平信号时,混风模式使能。
在死区插入子电路52接入低电平信号,且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接入的PWM信号为高电平时,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一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第一开关RY1断开,第二开关RY2闭合。在当该控制电路用于空气调节系统时,新风子系统不送风,内循环子系统工作以送风。比如,可以是新风风阀13关闭,温控风阀11打开。新风子系统不送风
当PWM信号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的瞬间,死区插入子电路52接入高电平,并延时一段时间(tdead),此时,第一开关RY1与第二开关RY2均被切断,即插入死区。在当该控制电路用于空气调节系统时,新风子系统不送风,内循环子系统不送风。比如,可以是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均关闭。
死区结束,此时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接入的PWM信号为低电平时,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一输出端输出低电平信号,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二输出端输出高电平信号,第一开关RY1闭合,第二开关RY2断开。在当该控制电路用于空气调节系统时,新风子系统工作以送风,内循环子系统不送风。比如,可以是新风风阀13打开,温控风阀11闭合。
当PWM信号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的瞬间,死区插入子电路52接入高电平,并延时一段时间(tdead),此时,第一开关RY1与第二开关RY2均被切断,即插入死区。在当该控制电路用于空气调节系统时,新风子系统不送风,内循环子系统不送风。比如,可以是温控风阀11和新风风阀13均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电路,通过信号驱动子电路将PWM信号分为反相的两路,可以实现两个被控制部件的交替开闭,且通过死区插入子电路插入死区,使得这两个被控制部件在交替开闭期间还能插入死区时间。
在将该控制电路用于控制空气调节系统的内循环子系统和新风子系统的工作状态时,可以方便准确地实现混风模式,且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混风模式下的凝露,提高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用于接入开关电源。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用于接入开关电源+12V,且供电端口还接入限流电阻R24,以限流。
死区插入子电路52设置为在接入高电平信号时,切断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的供电;死区插入子电路52设置为在接入低电平信号时,接通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的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死区插入子电路52包括三极管V1,三极管V1的基极B用于接入高低电平信号,三极管V1的发射极E用于接地,三极管V1的集电极C与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及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电连接。
如图3所示,死区插入子电路52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滤波电路与三极管V1的基极电连接。第一滤波电路可以包括并联连接的电阻R11和电容C11,并联连接的电阻R11和电容C11的一端连接三极管V1的基极B,并联连接的电阻R11和电容C11的另一端接地。第一滤波电路用于滤波。死区插入子电路52的输入端MODE_ENABLE还可以接入限流电阻R21,以限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信号驱动子电路51包括:反相三极管V2和继电器驱动芯片IC1,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包括反相三极管V2的基极B和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入口1B,反相三极管V2的发射极E用于接地,反相三极管V2的集电极C与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入口2B电连接;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一输出端包括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口1C,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二输出端包括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出口2C。
通过设置反相三极管V2,使得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入口1B和第二输入口2B的接入信号反相,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口1C的电平信号与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入口1B的电平信号对应,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出口2C的电平信号与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入口2B的电平信号对应,这样,即可实现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第一输出端和第二输出端输出反相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入口2B还接入电源+3V,且电源与第二输入口2B之间接入限流电阻R25,以限流。
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G口和V口之间连接电容C14,且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G口接地,且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V口接+12V电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信号驱动子电路51还包括:第二滤波电路,第二滤波电路与反相三极管V2的基极B电连接。第二滤波电路可以包括并联连接的电阻R12和电容C12,并联连接的电阻R12和电容C12的一端连接反相三极管V2的基极B,并联连接的电阻R12和电容C12的另一端接地。第二滤波电路用于滤波。反相三极管V2的基极B还可以接入限流电阻R22,以限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信号驱动子电路51还包括:第三滤波电路,第三滤波电路与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入口2B电连接。第三滤波电路可以包括并联连接的电阻R13和电容C13,并联连接的电阻R13和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入口1B,并联连接的电阻R13和电容C13的另一端接地。第三滤波电路用于滤波。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入口1B还可以接入限流电阻R23,以限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开关RY1可以为五线继电器,第一开关RY1的第一控制端口K11连接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一输出口1C,第一开关RY1的第二控制端口K12连接开关电源+12V以及三极管V1的集电极C,第一开关RY1的火线接入端口K13连接电源的火线,第一开关RY1的火线控制端口K15连接待控制的第一个设备,比如新风子系统的新风风阀13,第一开关RY1的另一个端口K14空接。
第二开关RY2可以为五线继电器,第二开关RY2的第一控制端口K21连接继电器驱动芯片IC1的第二输出口2C,第二开关RY2的第二控制端口K22连接开关电源+12V以及三极管V1的集电极C,第二开关RY2的火线接入端口K23连接电源的火线,第二开关RY2的火线控制端口K25连接待控制的第二个设备,比如内循环子系统的温控风阀11,第二开关RY2的另一个端口K24空接。
如图3所示,该控制电路具有端子CN1和CN2,端子CN1的第一个接口连接第一开关RY1的火线控制端口K15,端子CN1的第二个接口连接零线;端子CN2的第一个接口连接第二开关RY2的火线控制端口K25,端子CN2的第二个接口连接零线。
当该控制电路用于空气调节系统时,温控风阀11的火线连接端子CN1的第一个接口,温控风阀11的零线连接端子CN1的第二个接口;新风风阀13的火线连接端子CN2的第一个接口,新风风阀13的零线连接端子CN2的第二个接口。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控制芯片。
该控制芯片包括控制电路和单片机,单片机的IO接口与信号驱动子电路51的输入端及死区插入子电路52的输入端电连接。该控制芯片可以通过定时器的产生占空比可调的PWM信号。
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
如图1-图3所示,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新风子系统、内循环子系统和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为上述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芯片,第一开关RY1与新风子系统电连接,第二开关RY2与内循环子系统电连接。
如图1-图3所示,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新风子系统、内循环子系统和控制芯片,控制芯片为上述人一个实施例的控制电路,第一开关RY1与新风子系统电连接,第二开关RY2与内循环子系统电连接。
如图1所示,新风子系统具有新风风阀13,内循环子系统具有温控风阀11,第一开关RY1与新风风阀13电连接,第二开关RY2与温控风阀11电连接。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系统具有混风区45,温控风阀11用于控制内循环子系统与混风区45的连通状态,新风风阀13用于控制新风子系统的吸风口与混风区45的连通状态。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排风口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通过设置上述结构形式的控制电路,且在交替之间控制两个子系统均不送风,实现呼吸式的混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混风模式下的凝露,提高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体验。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混风制装置进行描述,下文描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装置与上文描述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可相互对应参照。
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混风区45、送风风机41和排风风机42,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均通过混风区45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室内送风口33连通,送风风机41用于驱动混风区45的空气排向室内送风口33,排风风机42用于驱动空气排向室外排风口,内循环子系统的出风口设有温控风阀11,室外排风口设有新风风阀13。
如图5所示,该控制装置包括:接收模块510和执行模块520。
接收模块510,用于接收控制指令;执行模块520,用于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各种风机、风阀联动控制方法,以延长设备的寿命,且使用的舒适性高。
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空气调节系统,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内循环子系统、新风子系统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控制装置。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可以实现各种风机、风阀联动控制方法,以延长设备的寿命,且使用的舒适性高;通过设置周期性信号来控制新风子系统和内循环子系统交替开闭,且在交替之间控制两个子系统均不送风,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混风模式下的凝露,提高空气调节系统的使用体验。
图6示例了一种电子设备的实体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processor)810、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820、存储器(memory)830和通信总线840,其中,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20,存储器830通过通信总线8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处理器810可以调用存储器8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在具体实现时可以为服务器,也可以为PC机,还可以为其他设备,只要其结构中包括如图6所示的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20、存储器830和通信总线840,其中处理器810,通信接口820,存储器830通过通信总线840完成相互间的通信,且处理器810可以调用存储器830中的逻辑指令以执行上述方法即可。本实施例不对电子设备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限定。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830中的逻辑指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存储在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所述程序指令被计算机执行时,计算机能够执行上述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非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基于接收的控制指令,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切入目标模式;其中若目标模式对应开启风阀以及增大风机转速,则先开启风阀,再增大风机转速;若目标模式对应关闭风阀以及降低风机转速,则先降低风机转速,再关闭风阀。
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各实施方式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基于这样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