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9883A - 电动切换阀 - Google Patents
电动切换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79883A CN111379883A CN201811650338.6A CN201811650338A CN111379883A CN 111379883 A CN111379883 A CN 111379883A CN 201811650338 A CN201811650338 A CN 201811650338A CN 111379883 A CN111379883 A CN 1113798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throttling
- valve block
- hole
-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778 mold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6351 engineering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369 Bras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906 Bronz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6 Poly ether ether ke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Tin Chemical compound [Sn] ATJFFYVFTNAWJ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benzene-1,4-diol;bis(4-fluorophenyl)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C1=CC=C(O)C=C1.C1=CC(F)=CC=C1C(=O)C1=CC=C(F)C=C1 JUPQTSLXMOCDH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1 br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74 bronz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copper tin Chemical compound [Cu].[Sn] KUNSUQLRTQLHQ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530 polyetherether keto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45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6—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 F16K11/07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sliding valves, i.e. sliding closure elements with pivoted closur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31/00—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 F16K31/02—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 F16K31/04—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 F16K31/041—Actuating devices; Operating means; Releasing devices electric; magnetic using a motor for rotating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Abstract
电动切换阀,包括阀座和阀块,所述阀座具有上端面,所述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导出口和第二导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块,所述阀块包括板状部以及与所述板状部一体注塑成型的上体部和下体部,所述下体部包括配合部以及缺口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阀座的上端面贴合,并能够相对所述阀座转动,所述缺口部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或者第二导出口导通;所述板状部设置有第一节流孔部和第二节流孔部,所述阀块的下体部贯穿设置有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所述第一节流部和所述第二节流部的开口位于所述配合部的表面,所述第一节流部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导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部与所述第二节流孔部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连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制冷循环装置的电动切换阀。
背景技术
制冷循环装置中,如冰箱,通常采用电动切换阀作为改变制冷剂流动路径的控制部件。
电动切换阀包括阀座和固设于阀座上方的外壳,还包括电机,电机的线圈部件外套于外壳,转子部件内置于外壳。
外壳内部形成阀腔,阀座开设有导入通道和导出通道,其上端面具有与导出通道对应的导出口,阀座上还设置有与其上端面密封贴合的滑块,该滑块在转子部件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与导出口配合,以控制导出口的开闭状态。
阀座端面具有若干导出口,滑块的底端具有与阀座上端面密封贴合的密封面以及缺口。滑块与阀座配合后,滑块可以转动,当滑块的缺口与阀座的导出口位置对应时,该导出口处于打开状态,当其密封面与该导出口位置对应时,该导出口处于关闭状态。
随着制冷系统的进一步优化的需求,需要电动切换阀在提供冷媒切换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在特定条件下的节流功能。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新的电动切换阀,满足上述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切换阀,能够在提供冷媒切换功能的基础上,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节流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切换阀,包括阀座和阀块,所述阀座具有上端面,所述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导出口和第二导出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块,所述阀块包括板状部以及与所述板状部一体注塑成型的上体部和下体部,所述下体部包括配合部以及缺口部,所述配合部与所述阀座的上端面贴合,并能够相对所述阀座转动,所述缺口部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或者第二导出口导通;所述板状部设置有第一节流孔部和第二节流孔部,所述阀块的下体部贯穿设置有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所述第一节流部和所述第二节流部的开口位于所述配合部的表面,所述第一节流部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导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部与所述第二节流孔部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连通。
本发明提供的电动切换阀通过在阀块的板状部上设置第一节流孔部和第二节流孔部,在下体部上设置第一节流部和第二节流部,使得电动切换阀在工作过程中,除实现流路切换的基本功能之外,还能够根据系统的需要,在特定条件下对某个导出口的流量实现节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阀块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阀块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板状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剖视图;
图7为板状部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8是模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板状部组件放置至第一模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一种双温双控冰箱的制冷系统示意图;
图11为电动切换阀处于不同工作位置时阀块与阀座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电动切换阀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阀座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中所示,该电动切换阀包括阀座11和与阀座11固定形成密封阀腔的外壳12。
阀座11固定连接有进口接管13以及第一出口接管14、第二出口接管15,进口接管13以及第一出口接管14、第二出口接管15均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与阀座11固定连接。阀座11设置有导入口113以及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其中,导入口113设置于阀座的侧面,并与进口接管形成导通的状态。这样,从进口接管13进入的冷媒就可以通过导入口113进入阀腔内。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阀座11上设置的导入口113的作用是将进口接管13与阀腔相连通,因此,导入口113也可以不设置在阀座11上,比如直接在外壳12的侧部设置开口,并固定连接进口接管13,同样可以实现将进口接管13与阀腔内部连通。
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设置于阀座11的上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开设于以阀座11的中心轴为圆心、以不同的长度为半径的圆周上,并相隔一定距离。阀座11的上端面为一个平坦的配合面,阀块30可以在阀座11的上端面贴合并作一定角度的旋转运动,阀块30可选择地使第一导出口111或者第二导出口112导通、关闭或处于节流状态。在阀腔的内部设置有转子部件23,转子部件23在电磁线圈(图中未示出)的驱动下旋转,与转子部件23固定连接的转轴24带动阀块30在阀座11的配合面上转动。通过阀块30的旋转,控制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的开闭状态或者节流状态。
阀座11包括支承座21和固设于其上的阀座体22,两者既可以分体设置,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也可以一体成型制成。为了使转子部件10转动时能够带动阀块30一起转动,可将阀块30与转轴24相对固定,比如使阀块30与转轴24的配合为过盈配合。当然,也可将阀块30与转子部件23相对固定,比如在转子部件23的下端设置凸出的键部(图中未示出),在阀块30上设置与键部配合的键槽,通过键部与键槽卡合固定,使转子部件与阀块30相对固定。这种设置的好处是,转子部件的键部卡嵌在键槽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将阀块30压紧于阀座11的作用,可确保阀块30与阀座11贴合,防止冷媒从两者的贴合处流入。
下面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详细介绍本发明中阀块30的具体结构。
请一并参考图3至图6,图3为图1中所示阀块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阀块另一种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板状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A-A剖视图。
以图5的视图为例,阀块30包括板状部31、位于板状部31上方的上体部32和位于板状部31下方的下体部33,三者固设为一体。下体部包括配合部331以及缺口部332,配合部形成于下体部33的表面。其中,配合部331用于与阀座11的配合面滑动配合,即配合部331可在阀座11的配合面上贴合地作转动,当配合部331转动至覆盖阀座11的第一导出口111或者第二导出口112时,相应的第一导出口111或者第二导出口112就处于关闭状态,冷媒无法从第一导出口111或者第二导出口112流出。反之,当配合部331未覆盖导出口时,缺口部332与该导出口相对应,此时,该导出口处于导通状态。至于配合部331和缺口部332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作出各种等同的替代,来实现相应的功能。
板状部31与上体部32、下体部33可以根据结构所需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板状部31为便于加工切削的材料制成,如铜等金属材料。上体部32和下体部33均为工程塑料注塑而成。具体而言,可以将板状部31作为嵌件,在模具中通过工程塑料注塑的方法制成上体部32和下体部33。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描述方便,以板状部31为界,将阀块30的各个部位分别命名为板状部31、上体部32、下体部33。实际上,上体部和下体部是部分联结在一起的,并非被板状部31完全隔离开,两者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请参照图5,图5为板状部3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图中实线部分表示板状部,虚线部分表示注塑成型之后阀块结构。板状部31大体呈板状,包括本体部3108以及与本体部3108一体成型的大径部3109。其中,本体部3108开设有中心通孔3103,当板状部31通过注塑形成阀块时,该中心通孔3103与阀块的中心孔30a,可以设置为同一中心轴线,且本体部3108的中心通孔3103的内径小于成型的阀块的中心孔30a的内径。这样,中心通孔3103的内缘就会完全被注塑材料所包覆,如图6所示。大径部3109为本体部3108沿径向延伸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大径部3109由本体部3108朝向某一侧延伸,当然,大径3109完全可以由本体部3108整体沿径向延伸而成,本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由于大径部3109仅形成于本体部3108的某一侧,使得注塑时,被板状部31分隔开的注塑材料的结合更为致密,理论上,板状部的面积越小,则上体部和下体部之间的结合越紧密,注塑效果越好。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本体部3108和大径部3109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板状部31的大体形状所进行的划分,两者之间也没有绝对分明的界限。在大径部3109上设置有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分别与下体部33上设置的第一节流部3311a以及第二节流部3311b相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位于同一径向方向,即第一节流孔部3101、第二节流孔部3102以及中心通孔3103三者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上。这种设置方式的好处是,便于设置节流孔与导出口之间的配合关系,容易得到较为简单的工作位置。
为了进一步提高上体部与下体部之间的注塑结合强度,在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的两侧,大径部3109还设置有第一贯通部3104和第二贯通部3105。第一贯通部3104和第二贯通部3105的设置,使得板状部整体与注塑材料的结合过渡段不会过长,从而减小了注塑过程中气泡的产生,进一步减小了阀块内部泄漏的风险。
本实施方式当中,板状部31还具有沿着其本体部3108径向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106和第二延伸部3107,其中,第一延伸部3106和第二延伸部3107的一部分端部延伸至阀块整体的外部。当然,即使不设置第一延伸部3106和第二延伸部3107,阀块也同样能够实现相同的功能。
板状部31可为黄铜或铝等其他金属材料制成,两者均为便于加工的切削材料,有利于板状部31加工工艺性的提高。当然,实际中板状部31也可选用其他便于加工的切削材料,可以理解优选易切削材料,以提高加工工艺性。上体部32和下体部33具体可为PPS工程塑料或PEEK工程塑料,能够确保阀块30低的摩擦系数、低磨损。
阀块30还设置有第一节流部3311a以及第二节流部3311b,具体而言,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开设于下体部33,且两者贯穿下体部33,使得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的开口位于配合部331的表面。第一节流部3311a距离阀块中心轴线的距离与阀座11上设置的第二导出口112距离阀座1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适应(阀座11与阀块30可以同轴设置);第二节流部3311b距离阀块30的中心轴线的距离与阀座11上设置的第一导出口111距离阀座1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相适应。这样,第一节流部3311a与第二导出口112位于以阀座11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第二节流部3311b与所述第一导出口111位于以所述阀座11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另一圆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节流部3311a、第二节流部3311b与阀块30的中心点位于同一直线上。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第一节流部3311a与第二节流部3311b交错设置。
这样,当阀块30旋转一定角度时,第一节流部3311a能够与第二导出口112的位置相对应;阀块30继续旋转一定角度时,第二节流部3311b能够与第一导出口111的位置相对应。
在该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的延伸方向(即沿着阀块中心轴方向)上被板状部31所阻隔,如上文所述,板状部31分别设置有第一节流孔部3101,以及第二节流孔部3102。板状部31的上方设置有过滤腔部35,该实施例中,阀装置还设有过滤部件40,用于过滤流经阀块30的节流孔311的冷媒,以避免第一节流孔部3101或第二节流孔部3102被异物堵塞,影响产品的使用性能。其中,过滤部件40的过滤能力可以根据第一节流孔部3101或第二节流孔部3102的孔径结合其他使用需求来确定,比如,如果节流孔的孔径范围在0.1mm~0.3mm之间,那么应用时,过滤部件40至少能够过滤掉大于0.1mm的杂质和异物。具体设置时,过滤部件40的目数可以设置为大于100目,以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具体地,过滤部件40可以由锡青铜球或不锈钢球烧结形成,也可以由多层不锈钢网布制成。
当过滤部件40装配至过滤腔部35时,过滤部件与板状部31之间就形成了容纳腔R,容纳腔R位于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部3102的上方。此时,阀块结构配置成:过滤腔部35与第一节流部3311a、第二节流部3311b之间由板状部31分隔,第一节流部3311a只能通过板状部31开设的第一节流孔部311a与容纳腔R相连通,第二节流部3311b只能通过板状部31开设的第二节流孔部311b与容纳腔R相连通。这样,当第一节流部3311a旋转至与第二导出口112相对应位置时,冷媒从阀块的上方经过过滤部件40过滤之后流入容纳腔R之后,只能穿过板状部31设置的第一节流孔部3101,并经过第一节流部3311a,再进入第二导出口112以及相应的第二出口接管15,从而对该相应的出口接管实现节流的功能。当第二节流部3311b旋转至与第一导出口111相对应位置时,冷媒从阀块的上方经过过滤部件40过滤之后流入容纳腔R之后,只能穿过板状部31设置的第二节流孔部3102,并经过第一节流部3311a,再进入第一导出口111以及相应的第一出口接管14,从而对第一出口接管的冷媒流量实现节流的功能。实际设置时,过滤部件40与板状部31顶面之间的预定距离可以根据需要来设置。
本实施例中的阀块30可通过下述方式制成:先采用机械加工的方式制成板状部31的本体,为避免后续注塑时对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产生影响,此时,板状部31作为嵌件时不开设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再通过注塑的方式在板状部31上一体形成前述上体部32、下体部33,然后在板状部31的大径部3109的相应位置上加工形成第一节流孔部3101第二节流孔部3102。
下体部33上对应于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所分别设置的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一方面是为了能够将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分别与相应的导出口连通,另一方面,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的尺寸均大于相应的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的设计,既有助于提高注塑工艺性,又能够避免阀块30转动过程中与阀座11摩擦产生的磨损或杂质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以确保产品流量控制的可靠性。
采用了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动切换阀,通过转子部件带动阀块30在阀座11的上表面上转动,使阀块30的配合部331与阀座11的上表面贴合,使阀块30的缺口部332可选择地与第一导出口111、第二导出口112实现导通,实现冷媒流路的切换。同时,由于阀块30还设置有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以及设置在阀块30的板状部31上的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使得阀块30在某一特定旋转位置时对于相应的导出口实现节流功能。
阀块30内部的板状部31大部分均位于注塑材料内部,仅第一延伸部3106和第二延伸部3107的一小部分露出于注塑材料的外表面,并且板状部避开了阀块内部有密封要求的部位,使得阀块的密封性能较好。
下面结合附图7,详细说明阀块的制造方法。
请参照图7,图7为板状部组件结构示意图。板状部组件由多个板状部组成,本实施例采用将4个板状部连续串联,并在第一板状部31a的一端连接第一定位部31e,在第四板状部31d的一端连接第二定位部31f。以第一板状部31a为例,第一板状部31a的第一延伸部3106a与第一定位部31e相连,其第二延伸部3107a与第二板状部31b相连,以此类推,第二板状部31b、第三板状部31c、第四板状部31d依次相连,最终第四板状部与第二定位部31f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以4个板状部为例进行说明,同样模具也以4个板状部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实际加工时,板状部的个数并不局限于4个,只需不少于2个即可。如果板状部个数少于2个,则较难满足批量化的生产需求,如果板状部个数过多,则会使整个模具的体积变得庞大。
第一定位部31e设置有第一定位孔31e1,用于与模具上的定位柱配合以定位;同样地,第二定位部31f设置有第二定位孔31f1,用于与模具上相应的定位柱配合定位。为了防止操作过程中出现板状部正反面位置放错的情况,还可以进一定在第二定位部31f设置欠缺部31f2。这样,如果板状部组件正反面放置错误,第一定位部31e由于未设置欠缺部,则无法与模具贴合安装。
请参照图8,图8是模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模具组件包括第一模具100和第二模具200,第一模具100包括第一模腔105,第一模腔105整体形状与板状部组件的形状相适应,且整体边缘尺寸大于板状部组件的尺寸,使得将板状部组件放置至第一模腔105时,板状部组件的整体轮廓完全位于第一模腔105内。同时,第一模腔具有一定的深度,该深度可以根据阀块的厚度进行相匹配的设置。第一模腔105在与板状部组件的第一定位部31e相配合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定位柱101以及与第二定位部31f相配合的部位设置有第二定位柱102,其中,第一定位柱101的位置与第一定位孔31e1的位置相适应,第二定位柱102的位置与第二定位孔31f1的位置相适应。这样,将板状部组件放置至第一模腔105时,第一定位柱101穿过第一定位孔31e1,第二定位柱102穿过第二定位孔31f1,从而实现了板状部组件在第一模腔105内的定位。由于第一模腔105的整体轮廓与板状部组件的整体轮廓相适应,因此,如果在操作时不慎将板状部组件装反,则由于欠缺部31f2以及第一模腔105内设置的与欠缺部31f2相匹配的部位的存在,板状部组件将无法顺利地整体放入第一模腔105内。而为了进一步防止操作上的失误,还可以将第一定位柱101的外径设置为与第二定位柱102的外径不相同;并将第一定位孔31e1与第二定位孔31f1的内径设置为不相同。这样,在板状部组件装反的情况下,就使得至少有一个定位柱无法穿过其中一个定位孔。
在第一模腔105内,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定位柱103和第四定位柱104,其个数与板状部的个数一致。具体而言,第三定位柱103穿过板状部的中心通孔3103,以图8所示方向为例,就对板状部组件的水平方向进行了限位;第四定位柱104则与板状部组件相抵接,对板状部组件在竖直方向进行了限位,同时,也使得板状部组件与第四定位柱104相接触的部位不会被注塑材料所填充。如图9所示,图9是板状部组件放置至第一模腔后的结构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一共设置了两个第一模腔,上文中针对其中的一个第一模腔105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另一个模腔也可以与第一模腔105进行相同的设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二模具200,与第一模具100的第一模腔105相对应,第二模具200设置有第二模腔205,第二模腔205包括第一插孔部201以及第二插孔部202以及4个单独的阀块模腔部204,当第一模具100与第二模具200相扣合时,第一定位柱101的端部插入第一插孔部201,第二定位柱102的端部插入第二插孔部202。设置于各阀块模腔部204内的第二凸起部203使得注塑时,在阀块上形成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并且,当第二模具200与第一模具100扣合时,第二凸起部203的位置大致位于板状部所设置的第一贯通部3104和第二贯通部3105之间。
为了使第一模具100和第二模具200精确地扣合在一起,还可以在第一模具100的外周部设置第一限位部107,同时在第二模具200的外周部设置第二限位部207,这样可以使两者扣合之后,保证相对精确的位置。
在第一模具的中心部设置有第一充注部106,该第一充注部106具有分别向各第一模腔105中阀块所在区域延伸的8个第一流道部106a,与之相应的,在第二模具200的中心部设置有第二充注部206,该第二充注部206具有分别向各阀块模腔部204延伸的8个第二流道部206a,并在该第二流道部206a的端部与各阀块模腔部204之间设置进液口206b进行导通。这样,当第一模具100与第二模具200相扣合时,第一流道部106a与第二流道部206a就形成了供注塑材料流动的通道,进料口可以设置在第二模具200的外部(图中未示出),并与第二充注部206连通。
根据以上模具结构,阀块的加工过程如下:
1)制备板状部组件。
板状部组件可以采用金属板材冲压成型,比如可以采用冲压模具直接成型。
2)将板状部组件放入第一模具100的第一模腔105内,使第一定位孔31e1与第一定位柱101配合,第二定位孔31f1与第二定位柱102配合,第三定位柱103与各板状部的中心通孔配合。
3)将第二模具200与第一模具100相扣合,使第一模腔105和第二模腔205组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充注腔室。
4)从进料口注入充注材料,使充注材料经过各阀块模腔部设置的进液口进入充注腔室,形成各阀块组件。
5)开模后,将注塑完成的板状部组件沿着阀块的边缘切断板状部组件的延伸部,形成单独的阀块部件。
6)在阀块的板状部上加工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形成完整的阀块。
采用上述模具结构及加工方法,可以一次成型8个阀块,不需要针对每个阀块单独进行注塑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加工效率。
带有上述阀块的电动切换阀可以应用在制冷循环装置当中。下面以一种冰箱制冷系统为例进行说明。
图10是一种双温双控冰箱的制冷系统示意图。如图10所示,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S1,与压缩机S1排气口相连的冷凝器S2,冷凝器S2与电动切换阀S3的进口接管13相连,冷媒通过进口接管13进入电动切换阀内部,并根据不同的工作位置,可以分别从第一出口接管14和第二出口接管15流出,其中,从第一出口接管14流出的冷媒经过冷藏毛细管S6进入冷藏区蒸发器S4;从第二出口接管15流出的冷媒经过冷冻毛细管S7进入冷冻区蒸发器S3,然后再回到压缩机S1,形成完整的制冷循环。
请参照图11,图11是电动切换阀处于不同工作位置时阀块与阀座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电动切换阀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均与阀块的缺口部332相对应,而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均与阀块的配合部331相对应,第一导出口和第二导出口112均与缺口部332导通而处于全开状态,冷媒从第一出口接管14进入冷藏区,从第二出口接管15进入冷冻区,冷冻区和冷藏区均处于全速制冷状态。
在第二工作位置,第一导出口111与阀块的缺口部332相对应,第二导出口112与阀块的第一节流孔部3101相对应。此时,第一导出口111与缺口部332导通而处于全开状态,第二导出口112与第一节流部3311a导通而处于节流状态。冷媒从第一出口接管14进入冷藏区,冷藏区处于制冷状态;冷媒经过第一节流孔部3101节流后进入冷冻区,该节流流量可以设置为小于冷冻毛细管S7的流量。此时冰箱冷冻区已到达设定的温度,可以利用节流工作位置进行精确控温,以减少温度波动。
在第三工作位置,第一导出口111与阀块的缺口部332相对应,第二导出口112与阀块的配合部331相对应。此时,第一导出口111与缺口部332导通而处于全开状态,第二导出口112被配合部331封堵而处于关闭状态。冷媒从第一出口接管进入冷藏区,冷藏区处于制冷状态;冷冻区处于保温状态。
在第四工作位置,第一导出口111与阀块的第二节流孔部3102相对应,第二导出口112与阀块的配合部331相对应。此时,第一导出口111与第二节流部3311b导通而处于节流状态,第二导出口112被配合部331封堵而处于关闭状态。冷媒经过第二节流孔部3102节流后进入冷藏区,该节流流量可以设置为小于冷藏毛细管S6的流量。此时冰箱冷藏区已到达设定的温度,可以利用节流工作位置进行精确控温,以减少温度波动。
在第五工作位置,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均与阀块的配合部331相对应。此时,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均被配合部331封堵而处于关闭状态,冷藏区和冷冻区均处于保温状态。
在第六工作位置,第一导出口111与阀块的配合部331相对应,第二导出口112与阀块的缺口部332相对应。此时,第一导出口111被配合部331封堵而处于关闭状态,第二导出口112与缺口部332导通而处于全开状态。冷媒从第二出口接管15进入冷冻区,冷冻区处于制冷状态;冷藏区处于保温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六个工作位置,既可以连续设置,也可以非连续设置,可以根据冷藏区和冷冻区的温度变化情况,选择相应的工作位置,使冷藏区和冷冻区的温度处于预定的范围,一旦某个温区到达预设的温度后,可以使用相应温区对应的通道处于节流工作位置,以进行精确的控温,以减少温度的波动。另外,以上仅是以双温双控冰箱为例进行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可以将该电动切换阀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制冷系统当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的方位词上、下、顶和底等是以图1所示零部件位于图中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本文所采用的方位词不应限制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电动切换阀,包括阀座(11)和阀块(30),所述阀座(11)具有上端面,所述上端面设置有第一导出口(111)和第二导出口(112),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阀块(30),所述阀块(30)包括板状部(31)以及与所述板状部(31)一体注塑成型的上体部(32)和下体部(33),所述下体部(33)包括配合部(331)以及缺口部(332),所述配合部(331)与所述阀座(11)的上端面贴合,并能够相对所述阀座(21)转动,所述缺口部(332)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111)或者第二导出口(112)导通;所述板状部(31)设置有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第二节流孔部(3102),所述阀块的下体部(33)贯穿设置有第一节流部(3311a)和第二节流部(3311b),所述第一节流部(3311a)和所述第二节流部(3311b)的开口位于所述配合部(331)的表面,所述第一节流部(3311a)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二导出口(112)连通;所述第二节流部(3311b)与所述第二节流孔部(3102)连通,且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导出口(111)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块(30)的上体部(32)包括过滤腔部(35)以及容纳腔(R),所述过滤腔部(35)至少部分被过滤部件(40)所填充,所述容纳腔(R)位于所述过滤部件(40)与板状部(31)之间,所述容纳腔(R)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连通,且所述容纳腔(R)与所述第二节流孔部(3102)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31)包括本体部(3108)以及与所述本体部(3108)一体成型的大径部(3109),所述本体部(3108)具有中心通孔(3103),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所述第二节流孔部(3102)开设于所述大径部(3109)。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3108)的中心通孔(3103)的内径小于阀块中心孔(30a)的内径,所述大径部(3109)的外缘外径小于所述阀块(30)的外缘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还包括第一延伸部(3106)和第二延伸部(3107),所述第一延伸部(3106)和所述第二延伸部(3107)沿着所述本体部(3108)的径向分别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且一部分延伸至阀块(30)本体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第二节流孔部(3102)位于同一径向方向,且在以所述板状部(31)的表面所限定的平面上,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第二节流孔部(3102)以及所述中心通孔(3103)三者的圆心位于同一直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部(3109)还设置有第一贯通部(3104)和第二贯通部(3105),所述第一贯通部(3104)和所述第二贯通部(3105)位于所述第一节流孔部(3101)和所述第二节流孔部(3102)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出口(111)和所述第二导出口(112)设置于以所述阀座(11)的中心轴线为圆心、以不同长度为半径的圆周,并相隔一定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3311a)与所述第二导出口(112)位于以所述阀座(11)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同一圆周,所述第二节流部(3311b)与所述第一导出口(111)位于以所述阀座(11)的中心轴线为圆心的另一圆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切换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状部(31)采用金属材料冲压成型,所述上体部(32)和所述下体部(33)通过将所述板状部(31)作为嵌件一体注塑成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50338.6A CN111379883B (zh) | 2018-12-31 | 2018-12-31 | 电动切换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50338.6A CN111379883B (zh) | 2018-12-31 | 2018-12-31 | 电动切换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9883A true CN111379883A (zh) | 2020-07-07 |
CN111379883B CN111379883B (zh) | 2024-04-12 |
Family
ID=71218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50338.6A Active CN111379883B (zh) | 2018-12-31 | 2018-12-31 | 电动切换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79883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9454A (zh) * | 2000-06-05 | 2002-07-17 | 株式会社富士金 | 节流孔内设阀 |
CN101749896A (zh) * | 2008-12-04 | 2010-06-23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节流分配器 |
JP2011140986A (ja) * | 2010-01-07 | 2011-07-21 | Fuji Koki Corp | 多方切換弁及びその製造組立方法 |
CN202274164U (zh) * | 2011-10-24 | 2012-06-13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流道转换阀 |
CN104948756A (zh) * | 2014-03-27 | 2015-09-3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阀装置 |
CN105485400A (zh) * | 2014-09-18 | 2016-04-13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切换阀 |
-
2018
- 2018-12-31 CN CN201811650338.6A patent/CN1113798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59454A (zh) * | 2000-06-05 | 2002-07-17 | 株式会社富士金 | 节流孔内设阀 |
CN101749896A (zh) * | 2008-12-04 | 2010-06-23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节流分配器 |
JP2011140986A (ja) * | 2010-01-07 | 2011-07-21 | Fuji Koki Corp | 多方切換弁及びその製造組立方法 |
CN202274164U (zh) * | 2011-10-24 | 2012-06-13 | 株式会社鹭宫制作所 | 流道转换阀 |
CN104948756A (zh) * | 2014-03-27 | 2015-09-30 |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 阀装置 |
CN105485400A (zh) * | 2014-09-18 | 2016-04-13 |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切换阀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9883B (zh) | 2024-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591619B2 (en) | Motor-operated selector valve and refrigerating cycle device for refrigerator-freezer | |
EP3540352B1 (en) | Fluid heat exchange assembly,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of vehicle | |
US7793915B2 (en) | Valve drive device | |
EP2439470A1 (en) | Electric valve for refrigerant control | |
CN111380297B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9210238A (zh) | 流量控制装置 | |
CN109210236A (zh) | 流量控制装置 | |
US6983760B2 (en) | Vaned spool type directional control valve and four-way reversible valve for cooling cycle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CN111379883A (zh) | 电动切换阀 | |
US20210332911A1 (en) | Electronic Valve, Valve Body Structure, Valve, Valve Core, and Integral Valve Core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Valve | |
CN111379888A (zh) | 一种模具组件及阀块的制造方法 | |
CN109210237A (zh) | 流量控制装置 | |
KR102447040B1 (ko) | 전자식 팽창 및 방향전환 일체화 밸브 | |
CN110822130A (zh) | 电动切换阀及其阀块 | |
CN113007330A (zh) | 一种热管理装置 | |
CN221857611U (zh) | 滑动式切换阀 | |
CN114688303B (zh) | 电动阀 | |
KR102512686B1 (ko) | 미세 유량 제어 밸브 | |
CN218718830U (zh) | 膨胀阀 | |
JP7437342B2 (ja) | スライド式切換弁 | |
CN114688281B (zh) | 电动阀及制造方法 | |
CN114688280B (zh) | 电动阀 | |
JP2002357275A (ja) | 電動切換弁 | |
US20240240730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 thermal management control valve with a louver plate assembly | |
CN117255907A (zh) | 阀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