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65218B -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65218B
CN111365218B CN202010177210.3A CN202010177210A CN111365218B CN 111365218 B CN111365218 B CN 111365218B CN 202010177210 A CN202010177210 A CN 202010177210A CN 111365218 B CN111365218 B CN 1113652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solar
shell
wind speed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721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65218A (zh
Inventor
孙振源
孙兆军
何俊
韩懂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xia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17721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652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652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52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652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52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49/00Control, e.g. of pump delivery, or pump pressure of, or safety measure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1/00 - F04B47/00
    • F04B49/06Control using electri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7/00Monitoring or testing of wind motors, e.g. diagnostic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7/00Controlling wind mo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007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the wind motor being combined with means for converting solar radiation into useful energ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9/00Adaptations of wind motor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wind motors with apparatus driven thereby; Wind mo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installation in particular locations
    • F03D9/20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 F03D9/25Wind mo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en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electrical generato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5/00Measuring speed of fluids, e.g. of air stream; Measuring speed of bodies relative to fluids, e.g. of ship, of aircraf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BY CONVERS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VISIBLE LIGHT OR ULTRAVIOLET LIGHT, e.g. USING PHOTOVOLTAIC [PV] MODULES
    • H02S10/0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S10/10PV power plants; Combinations of PV energy systems with other systems for the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including a supplementary source of electric power, e.g. hybrid diesel-PV energy systems
    • H02S10/12Hybrid wind-PV energy syste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8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for sector-wide applications
    • Y02P80/10Efficient use of energy, e.g. using compressed air or pressurized fluid as energy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包括控制器主体,控制器主体包括太阳能发电模块、风能发电模块、风光互补控制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报警装置,太阳能发电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第一电能;风能发电模块用于将风能转化为第二电能;风光互补控制器分别与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能发电模块电连接,用于将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转化为第三电能;数据采集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包括数据发送模块以及与其电连接的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与风光互补控制器电连接,根据接收到的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控制模块输出第三电能的功率驱动水泵电机。

Description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提水控制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背景技术
太阳能和风能利用作为今后新能源的发展方向,太阳能和风能提水灌溉应用不受供电影响,不使用常规电能,只要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充足就可以投入使用,因此受到广泛应用和关注。太阳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因其清洁、安全、便利、高效等特点,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绿色、环保、节能的农业生产模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将太阳能和风能应用于提水灌溉农业的系统不仅解决了提水灌溉用电能源问题,同时又契合节能环保的现代农业生产理念。只要太阳能和风能资源达到一定范围就可以提水,不需要接入市电,也不需要电费成本。同时,无蓄电提水控制系统不需要蓄电池储存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能,节约了购买和更换蓄电池所产生的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无需蓄电,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为本控制提供电能,使得本控制器在偏僻、缺电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和风即可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包括控制器主体,
所述控制器主体包括太阳能发电模块、风能发电模块、风光互补控制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报警装置,其中:
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第一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为直流;
所述风能发电模块用于将风能转化为第二电能,所述第二电能为交流电;
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能发电模块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转化为第三电能,所述第三电能为直流电;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包括数据发送模块以及与其电连接的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用于采集日照强度,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用于采集风速信息,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电连接,供所述第三电能通过,驱动水泵电机;且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
优选的,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所述日照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日照强度,并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日照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风速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其中,所述风速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风速信息,并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风速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所述第一电路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均与所述报警装置电连接,当日照检测模块或风速检测模块出现故障时,所述报警装置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下壳与所述上壳相对应设置,所述下壳包括一底盘,所述底盘的尺寸比所述下壳的剩余部分小,且当所述底盘进入所述上壳时,所述上壳的侧壁与所述下壳的剩余部分的侧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设于所述上壳和所述下壳之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一连接片和一连接槽,其中:
所述连接片包括所述底盘上设有的水平槽和所述下壳的一侧壁上设有的两个纵向槽,所述两个纵向槽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所述两个纵向槽设于底盘上,并且延伸至所述下壳的剩余部分;所述水平槽连接所述两个纵向槽,设于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底盘的自由端之间;同时所述连接片位于所述下壳的剩余部分上的纵向长度比位于所述底盘上的纵向长度短,且与所述底盘在所述连接片的三边分离;所述连接片包括一楔子,所述楔子设于所述连接片的自由端,与施加于所述连接片的位于所述下壳的剩余部分的部分相对应,朝向所述下壳的内部的手动压力,所述连接片朝向所述下壳的内部转动;所述下壳包括内壁,所述内壁在所述下壳中形成一内腔室,所述内壁能将所述连接片与所述内腔室隔开;
所述连接槽设于所述上壳,且当所述底盘进入所述上壳时,所述连接槽的位置与所述连接片的楔子相对应,使得所述楔子与所述连接槽相咬合。
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一空壳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空壳共同形成一腔室,所述空壳包括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所述盖体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相对;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表面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一表面形成一旋转轴线;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组件和弹性组件,所述连接组件插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弹性组件用于避免所述连接组件脱离所述空壳;当所述盖体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而与所述空壳盖合时,所述连接组件旋转并卡于所述第二侧壁;当所述盖体打开时,所述连接组件旋转离开所述盖体。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长杆、旋柄和卡座,所述长杆插入所述第二表面内,所述旋柄与所述长杆远离所述空壳底部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卡座设于所述旋柄的一侧并与所述长杆所在的直线方向相垂直;当所述盖体与所述空壳盖合时,所述卡座旋转且卡于所述盖体上;当所述卡座旋离所述盖体时,所述卡座抵在所述第二表面的远离所述空壳底部的侧部上;
所述弹性组件套设于所述长杆靠近所述空壳底部的第二端部上,且卡于所述第二表面内;
所述第二表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动作杆和套环,所述套环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动作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所述动作杆的自由端开设有动作孔;所述套环套设于所述长杆上,且相对应于所述长杆的转动使所述动作杆置于所述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第二表面上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供所述长杆穿过,且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腔室相互连通;在所述凹槽与所述第一卡槽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表面设有一卡设面,所述卡设面供所述弹性组件卡设;所述第二表面包括两个第一平板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平板的连接柱,所述第一卡槽和所述凹槽均设于所述连接柱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柱朝向所述腔室的侧面与所述两个第一平板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连接柱远离所述空壳底部的一端设有凹处,所述凹处与所述第一卡槽相连通,当所述卡座旋离所述盖体时,所述卡座卡设于所述凹处;
所述第二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卡槽,当所述盖体与所述空壳盖合时,所述卡座旋转并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第一连接部;
所述空壳的第一表面包括第二平板和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平板远离所述空壳底部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且使所述盖体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空壳的第一表面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信息接收端,所述信息接收端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
所述信息接收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用电需求信息,并将所述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由所述数据发送模块将所述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用电需求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
优选的,所述信息接收端包括序号生成模块、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
所述序号生成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所述数据包的序号,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用电需求信息;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的序号,所述确定模块根据当前数据包的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和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确定当前数据包的序号;所述确定模块包括加法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加法模块用于将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与预设值相加,且,当选择的发送所述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无变化时,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当前数据包的序号;当选择的发送所述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发送的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发生变化时,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所述当前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向所述数据发送模块传输包含所述序号的所述数据包。
优选的,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对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调节维度,其步骤包括:
步骤1:对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进行第一装置检测,同时,对所述风速检测装置进行第二装置检测,获得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
步骤2:判断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是否分别在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若是,根据公式(1),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确定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综合估计值Q;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1
其中,t表示预设时间段T内的时间变量参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2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一检测值P1对应的第一平均检测值;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3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二检测值P2对应的第二平均检测值;
否则,确定不在所述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对应的目标装置;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则向监测端发送第一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二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三报警警示;
步骤3:当确定的所述综合估计值Q大于预设估计值时,根据公式(2)对所述日照强度进行第一调节处理;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4
其中,L表示为所述日照强度,L′表示第一调节处理结果;max{}表示最大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5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βT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β0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66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日照强度;
且根据公式(3)对所述风速信息进行第二调节处理;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71
其中,K表示为所述风速信息,K′表示第二调节处理结果;min{}表示最小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72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θT表示所述日照强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风速;θ0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风速;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073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风速;
步骤4:基于调节数据库,并根据第一调节处理结果L′和第二调节处理结果K′,获得调节维度;
同时,确定所述调节维度所属的预设调节范围,进而确定对应的调节方案,根据所述调节方案来实现对第三功能的功率的调节。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上壳;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下壳;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壳体的侧壁的一部分;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5的侧面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7的主视图;
图9为发明实施例中图8沿线A-A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图9画圆圈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装置处于连接的状态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空壳的俯视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壳体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1、上壳;2、下壳;3、底盘;4、连接槽;5、连接片;6、纵向槽;7、水平槽;8、楔子;9、内壁;20、盖体;23、第二卡槽;26、旋柄;27、卡座;28、长杆;29、连接组件;210、弹性组件;211、凹槽;212、第二表面;213、空壳;214、第一表面;215、第一侧壁;216、第二侧壁;217、腔室;218、卡设面;219、凹处;220、环槽;221、第一卡槽;222、连接柱;223、第一平板;224、连接轴;225、第二连接部;226、第一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如图1所示,包括控制器主体,
控制器主体包括太阳能发电模块、风能发电模块、风光互补控制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报警装置,其中:
太阳能发电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第一电能,第一电能为直流电;
风能发电模块用于将风能转化为第二电能,第二电能为交流电;
风光互补控制器分别与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能发电模块电连接,用于将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转化为第三电能,第三电能为直流电;
数据采集模块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包括数据发送模块以及与其电连接的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用于采集日照强度,风速检测装置用于采集风速信息,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
控制模块与风光互补控制器电连接,供第三电能通过,驱动水泵电机;且根据接收到的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控制模块输出第三电能的功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本技术方案提出的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中,通过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速发电模块分别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电能,二者产生的电能通过风光互补控制器形成第三电能,第三电能通过控制模块驱动水泵工作进行提水;本控制器还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用来采集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控制模块根据数据采集模块发送的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第三电能的输出功率,使得第三电能正常驱动水泵进行提水;本技术方案利用太阳能、风能进行发电,进而驱动水泵进行提水的,能在电资源缺乏、停电的环境下正常使用,不仅节约资源,而且清洁、便利。
其中,风能发电模块可采用现有技术,如采用以下结构(参见CN209510526U):包括:
一风车部件,所述风车部件包括风车叶片、支撑风车的支撑轴;所述风车叶片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并能自由旋转,所述风车部件在所述风能发电装置中是收集风能的主要部分;
一摩擦发电部件,所述摩擦发电部件包括转动片、固定片和与所述转动片或所述固定片摩擦使所述转动片或固定片产生电流的中间层;所述转动片、固定片和所述风车叶片同心同轴且均设置在所述支撑轴上;所述转动片设置在所述风车叶片的一侧;所述中间层设置在所述转动片和固定片中间且固定在所述固定片或转动片上;所述风车部件转动时带动所述转动片一起转动,使得所述转动片或固定片与所述中间层发生摩擦,所述转动片或固定片与所述中间层之间不断发生接触和分离过程,根据摩擦发电技术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和静电感应原理,摩擦发电部件将风车部件收集的风能转化为电能;
一电磁发电部件,包括磁铁和线圈,所述磁铁设置在所述风车叶片上,所述线圈固定在所述固定片背向所述中间层的一面上;所述风车部件旋转时,带动所述磁铁一起运动,此时所述线圈与磁铁发生相对运动,所述线圈切割磁感线,电磁发电部件即将风车部件收集的风能根据电磁感应原理转化为电能;
所述摩擦发电部件、所述电磁发电部件分别连接外电路。
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可采用现有技术,如采用以下结构(参见CN209981251U):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衬底、包含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的光电转换元件、网状反光层和第二衬底,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网状反光层的网状边框位于所述间隙的下方;
所述网状反光层还包括呈网状排列的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中一个通孔的横截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中对应的一个太阳能电池芯片的面积,所述对应的一个太阳能电池芯片在所述第二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一个通孔在所述第二衬底上的正投影内,使所述网状反光层的网状边框位于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之间所设有的间隙的正下方;
所述多个通孔中的每个通孔均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邻近所述间隙,所述第二开口邻近所述第二衬底,所述第一开口在第二衬底的正投影大于所述第二开口在第二衬底的正投影;所述对应的一个太阳能电池芯片在所述第二衬底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一个通孔的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衬底的正投影内。
所述太阳能发电组件还包括:第一粘结层和第二粘结层;
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光电转换元件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粘结在一起,所述网状反光层与所述光电转换元件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粘结在一起。
所述网状反光层通过所述第三粘结层与所述第二衬底粘结在一起。
所述第一粘结层、第二粘结层或第三粘结层从以下的任意一个中选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粘结层、乙烯-丙烯酸乙酯粘结层和聚酰胺粘结层。
所述网状反光层还包括多个栅格,所述多个栅格中的每个包括所述多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和围绕所述一个通孔的所述网状边框的相应棱,所述光电转换元件中的一个太阳能电池芯片设置在所述多个栅格中对应的一个栅格的正上方。
所述网状边框中一条棱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多个太阳能电池芯片之间所设有的对应的间隙的宽度。
风光互补控制器包括输入端、汇流模块,风光互补控制器提供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风能发电模块交流输入和太阳能发电模块输入,所述风能发电模块交流输入端设有整流模块,所述整流模块设有正、负两极,所述整流模块的正极和负极均与汇流模块连接,所述整流模块的负极与汇流模块之间设有卸荷器;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输入端设有正、负两极,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输入端的正极连接有防反模块,所述防反模块连接于汇流模块,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输入端的负极连接有充电控制单元,所述充电控制单元连接于控制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汇流模块连接有断路器,所述断路器连接有霍尔传感器,所述霍尔传感器连接于控制模块的输出端;风光互补控制器设有MCU主控单元,所述MCU主控单元与所述充电控制单元、霍尔传感器以及控制模块连接。
所述MCU主控单元设有存储单元。
所述MCU主控单元连接有散热系统。
所述MCU主控单元连接有系统电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于第一壳体内的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日照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日照强度,并与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第一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日照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风速检测装置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于第二壳体内的风速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其中,风速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风速信息,并与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第二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风速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第一电路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均与报警装置电连接,当日照检测模块或风速检测模块出现故障时,报警装置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包括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日照检测模块用来实时检测日照强度,并将日照强度发送至控制模块,第一电路检测模块用来实时检测日照检测模块是否正常工作,若第一电路检测模块检测到日照检测模块出现故障,向报警装置发送故障信息,报警装置在接收到故障信息后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若没有检测到故障信息,则不发送故障信息;风速检测装置包括风速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风速检测模块用来实时检测风速信息,并将风速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第二电路检测模块用来实时检测风速检测模块是否正常工作,若第二电路检测模块检测到风速检测模块出现故障,向报警装置发送故障信息,该报警装置在接收到故障信息后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若没有故障信息,则不发送故障信息。当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出现故障,无法正常采集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报警装置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以提示用户日照强度检测装置或风速检测装置出现故障,便于控制模块调节第三电能的输出功率,使得第三电能安全、正常驱动水泵,以及当第三电能输出功率不正常时,便于用户及时找到问题所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6所示,第一壳体包括上壳1和下壳2,下壳2与上壳1相对应设置,下壳2包括一底盘3,底盘3的尺寸比下壳2的剩余部分小,且当底盘3进入上壳1时,上壳1的侧壁与下壳2的剩余部分的侧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第一壳体还包括一连接结构,连接结构用于连接上壳1和下壳2,设于上壳1和下壳2之间;连接结构包括一连接片5和一连接槽4,其中:
连接片5包括底盘3上设有的水平槽7和下壳2的一侧壁上设有的两个纵向槽6,两个纵向槽6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两个纵向槽6设于底盘3上,并且延伸至下壳2的剩余部分;水平槽7连接两个纵向槽6,设于连接片5与底盘3的自由端之间;同时连接片5位于下壳2的剩余部分上的纵向长度比位于底盘3上的纵向长度短,且与底盘3在连接片5的三边分离;连接片5包括一楔子8,楔子8设于连接片5的自由端,与施加于连接片5的位于下壳2的剩余部分的部分相对应,朝向下壳2的内部的手动压力,连接片5朝向下壳2的内部转动;所述下壳2包括内壁9,所述内壁9在所述下壳2中形成一内腔室,所述内壁9能将所述连接片5与所述内腔室隔开;
连接槽4设于上壳1,且当底盘3进入上壳1时,连接槽4的位置与连接片5的楔子8相对应,使得楔子8与连接槽4相咬合。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壳体用来容纳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连接片5通过作与第一壳体的弹力相反方向的活动,将连接结构打开,以便用户打开第一壳体,对日照检测模块或第一电路检测模块进行检修或维护;由于楔子8与连接槽4均有一个呈锐角形的侧边,据此可以关闭第一壳体,将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安全、固定地放置在第一壳体内,避免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遭到损害。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12所示,第二壳体包括一空壳213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盖体20,盖体20与空壳213共同形成一腔室217,空壳213包括第一表面214和第二表面212,第一表面214与第二表面212相对;盖体20包括第一侧壁215和第二侧壁216,第一侧壁215与第二侧壁216相对;第一侧壁215与第一表面214活动连接,且第一侧壁215与第一表面214形成一旋转轴线;
第二壳体还包括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组件29和弹性组件210,连接组件29插设于第二表面212上,弹性组件210用于避免连接组件29脱离空壳213;当盖体20围绕旋转轴线转动而与空壳213盖合时,连接组件29旋转并卡于第二侧壁216;当盖体20打开时,连接组件29旋转离开盖体20。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提出的第二壳体包括空壳213及盖合于空壳213上并与空壳213共同形成一腔室217的盖体20。空壳213具有第一表面214及与第一表面214相对的第二表面212。盖体20包括第一侧壁215及与第一侧壁215相对的第二侧壁216。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活动连接于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上。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与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形成一旋转轴线。第二壳体还包括安装于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上的连接装置。连接装置包括插设于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内的连接组件29及避免连接组件29脱离空壳213的弹性组件210。连接组件29于盖体20绕着旋转轴线转动而盖合于空壳213时旋转并卡于盖体20的第二侧壁216,连接组件29于盖体20开启时旋离盖体20。当盖体20盖合于空壳213上时,连接组件29旋转一下即可卡于盖体20上,使得盖体20锁于空壳213上;当需要打开盖体20时,将连接组件29的卡于盖体20的部分旋转离开盖体20即可,操作方便且成本较低。在本技术方案提出第二壳体中,用户通过单手就可以操作,非常便捷将第二壳体打开或关闭,不用担心第二壳体在长期内自行脱落,使得风速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能长期地安全放置在第二壳体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12所示,连接组件29包括长杆28、旋柄26和卡座27,长杆28插入第二表面212内,旋柄26与长杆28远离空壳213底部的第一端部连接,卡座27设于旋柄26的一侧并与长杆28所在的直线方向相垂直;当盖体20与空壳213盖合时,卡座27旋转且卡于盖体20上;当卡座27旋离盖体20时,卡座27抵在第二表面212的远离空壳213底部的侧部上;
弹性组件210套设于长杆28靠近空壳213底部的第二端部上,且卡于第二表面212内;
所述第二表面212上开设有凹槽211,所述凹槽211用于放置弹性组件210,弹性组件210包括动作杆和套环,套环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动作杆用于连接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动作杆的自由端开设有动作孔;套环套设于长杆28上,且相对应于长杆28的转动使动作杆置于凹槽211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连接组件29包括插入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内的长杆28、连接于长杆28的远离空壳213底部的旋柄26及位于旋柄26的一侧并垂直于长杆28延伸的卡座27。弹性组件210套卡于长杆28的靠近空壳213底部并卡于第二表面212内。卡座27于盖体20盖合于空壳213上时旋转并卡于盖体20上。卡座27于需要开启盖体20时旋转离开盖体20。由于卡座27位于旋柄26的一侧,当手握旋柄26转动长杆28时,卡座27由外旋转至盖体20的上方,进而卡住盖体20。当再次手握旋柄26转动长杆28时,卡座27由盖体20的上方旋转离开,进而盖体20可以开启,操作起来方便。由于弹性组件210的存在,长杆28始终不会由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内脱离。卡座27于未卡于(旋离)盖体20上时抵在第二表面212的远离空壳213底部的侧部上。在不需要卡持盖体20时,卡座27抵于第二表面212上,弹性组件210卡于长杆28上并进而卡于第二表面212内,在卡座27与弹性组件210的共同作用下,长杆28不会在第二表面212内晃动。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不需要卡持盖体20时,弹性组件210只要保证长杆28不脱离第二表面212即可。在需要卡持盖体20时,卡座27抵于盖体20上,弹性组件210卡于长杆28上并进而卡于第二表面212内,使得长杆28不会在第二表面212内晃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12所示,第二表面212上开设有第一卡槽221,第一卡槽221供长杆28穿过,且凹槽211与第一卡槽221和腔室217相互连通;在凹槽211与第一卡槽221的连接处,第二表面212设有一卡设面218,卡设面218供弹性组件210卡设;第二表面212包括两个第一平板223以及连接两个第一平板223的连接柱222,第一卡槽221和凹槽211均设于连接柱222上。
连接柱222朝向腔室217的侧面与两个第一平板223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连接柱222远离空壳213底部的一端设有凹处219,凹处219与第一卡槽221相连通,当卡座27旋离盖体20时,卡座27卡设于凹处219;
第二侧壁216上开设有第二卡槽23,当盖体20与空壳213盖合时,卡座27旋转并卡设于第二卡槽23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开设有供长杆28穿过的第一卡槽221及容置弹性组件210的凹槽211。凹槽211与第一卡槽221相连通。空壳213的第二表面212于凹槽211与第一卡槽221的衔接处设置有供弹性组件210卡设的卡设面218。在本实施例中,凹槽211与腔室217相连通。弹性组件210包括具有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套环及分别连接于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的动作杆。动作杆的自由端部开设有动作孔。套环套卡于长杆28上并相对于长杆28转动而使动作杆置于凹槽211内。长杆28上开设有容置套环的环槽220。套环的一部分容置于环槽220内,另一部分凸伸出环槽220,以便卡于卡设面218上。
在安装弹性组件210和长杆28时,首先将弹性组件210置入凹槽211内,通过工具伸入动作杆的动作孔内,并将第三端部的动作杆与第四端部的动作杆相分离,进而使套环张开,然后将长杆28伸入第一卡槽221内并穿过套环,然后释放弹性组件210,此时,套环置入环槽220内。旋柄26的中部连接于长杆28的中心。在本实施例中,卡座27大致呈半圆状结构,只要卡座27能够卡于盖体20上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壁215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26;
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包括第二平板和两个第二连接部225,第二连接部225与第二平板远离空壳213底部的一端相连接;
第二壳体还包括一连接轴224,连接轴224穿设于第一连接部226和第二连接部225,且使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与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相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本实施例中,盖体20于第一侧壁215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6。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包括第二平板及连接于第二平板的远离空壳213底部的顶部的二第二连接部225。第二壳体还包括穿设于第一连接部226和第二连接部225上并使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枢接于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的连接轴224。第一连接部226位于二第二连接部225之间。第一连接部226为由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的中部向外卷曲而成。第一连接部226的中间形成有供连接轴224穿过的第一穿孔,第二连接部225的中部开设有供连接轴224穿过的第二穿孔。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信息接收端,信息接收端与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
信息接收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用电需求信息,并将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数据发送模块,由数据发送模块将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用电需求信息调节控制模块输出第三电能的功率。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信息接收端,用户可在信息接收端输入或选择自己的用电需求,信息接收端将接受到的用户的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数据发送模块,然后数据发送模块将该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该用电需求信息调节第三电能的输出功率或时间,以供给用户符合用户需求的电能。在本技术方案中,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能发电模块产生的电能不仅可以供给本控制器进行提水,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实时需求,向用户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电能。使得本控制器中由太阳能和风能产生的电能得到最大利用,便于用户在缺乏电资源的环境下获得需要的电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信息接收端包括序号生成模块、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
序号生成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数据包的序号,数据包包括用电需求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数据包的序号,确定模块根据当前数据包的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和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确定当前数据包的序号;确定模块包括加法模块和处理模块,加法模块用于将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与预设值相加,且,当选择的发送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无变化时,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当前数据包的序号;当选择的发送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发送的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发生变化时,处理模块用于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当前数据包的序号;
传输模块用于向数据发送模块传输包含序号的数据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本技术方案中,根据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确定数据包的序号,进一步利用数据包的序号传递有关支路选择的数据,所以,不需要其他的传输通道,能够快捷地传输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并降低对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判决错误的概率,因而能够有效提高信息接收端向数据发送模块发送数据包的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对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调节维度,其步骤包括:
步骤1:对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进行第一装置检测,同时,对所述风速检测装置进行第二装置检测,获得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
步骤2:判断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是否分别在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若是,根据公式(1),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确定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综合估计值Q;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81
其中,t表示预设时间段T内的时间变量参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82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一检测值P1对应的第一平均检测值;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1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二检测值P2对应的第二平均检测值;
否则,确定不在所述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对应的目标装置;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则向监测端发送第一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二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三报警警示;
步骤3:当确定的所述综合估计值Q大于预设估计值时,根据公式(2)对所述日照强度进行第一调节处理;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2
其中L表示为所述日照强度,,L′表示第一调节处理结果;max{}表示最大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3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βT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β0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4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日照强度;
且根据公式(3)对所述风速信息进行第二调节处理;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5
其中,K表示为所述风速信息,K′表示第二调节处理结果;min{}表示最小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196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θT表示所述日照强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风速;θ0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风速;
Figure GDA0002760023190000201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风速;
步骤4:基于调节数据库,并根据第一调节处理结果L′和第二调节处理结果K′,获得调节维度;
同时,确定所述调节维度所属的预设调节范围,进而确定对应的调节方案,根据所述调节方案来实现对第三功能的功率的调节。
上述第一报警警示、第二报警警示、第三报警警示,可实施为声、光、振动等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上述监测端,可实施为手机、笔记本等。
例如,当调节维度所属的预设调节范围为[5,10]时,确定的调节方案为方案二,根据调节方案二来实现对第三功能的功率的调节。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为:在本技术中,通过对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进行相应检测值的确定,进而确定两个装置是否合格,如果检测值分别在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表示合格,如果不合格,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报警警示,且通过公式(1)对该两个合格的装置进行综合评估,便于为后续方便确定是否对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进行调节,根据公式(2)和(3),对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分别进行调节处理,便于获得调节维度,进行获得调节功率的调节方案,通过智能且自动获取调节方案,可有效的避免人为操作,自动对对应的装置进行智能调节,有效的保证第三电能正常驱动水泵进行提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器主体,
所述控制器主体包括太阳能发电模块、风能发电模块、风光互补控制器、控制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以及报警装置,其中:
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用于将太阳能转化为第一电能,所述第一电能为直流电;
所述风能发电模块用于将风能转化为第二电能,所述第二电能为交流电;
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太阳能发电模块和风能发电模块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能与第二电能转化为第三电能,所述第三电能为直流电;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包括数据发送模块以及与其电连接的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用于采集日照强度,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用于采集风速信息,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用于将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风光互补控制器电连接,供所述第三电能通过,驱动水泵电机;且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
所述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日照强度和风速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过程中,还包括:获取对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的调节维度,其步骤包括:
步骤1:对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进行第一装置检测,同时,对所述风速检测装置进行第二装置检测,获得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
步骤2:判断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是否分别在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若是,根据公式(1),并根据所述第一检测值P1和第二检测值P2,确定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综合估计值Q;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1
其中,t表示预设时间段T内的时间变量参数;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2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一检测值P1对应的第一平均检测值;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3
表示预设时间段内的所有第二检测值P2对应的第二平均检测值;
否则,确定不在所述对应的检测值范围内对应的目标装置;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则向监测端发送第一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二报警警示;
若所述目标装置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和风速检测装置,则向所述监测端发送第三报警警示;
步骤3:当确定的所述综合估计值Q大于预设估计值时,根据公式(2)对所述日照强度进行第一调节处理;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4
其中,L表示为所述日照强度,L′表示第一调节处理结果;max{}表示最大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5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βT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β0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日照强度;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6
表示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日照强度;
且根据公式(3)对所述风速信息进行第二调节处理;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27
其中,K表示为所述风速信息,K′表示第二调节处理结果;min{}表示最小函数;e表示自然常数;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31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T内的正常工作概率;θT表示所述日照强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终止时间点T检测到的瞬时风速;θ0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在预设时间段内的初始时间点0检测到的瞬时风速;
Figure FDA0002760023180000032
表示所述风速检测装置的预设时间段内检测到的平均风速;
步骤4:基于调节数据库,并根据第一调节处理结果L′和第二调节处理结果K′,获得调节维度;
同时,确定所述调节维度所属的预设调节范围,进而确定对应的调节方案,根据所述调节方案来实现对第三功能的功率的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日照强度检测装置包括第一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内的日照检测模块和第一电路检测模块,所述日照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日照强度,并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一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日照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所述风速检测装置包括第二壳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壳体内的风速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其中,所述风速检测模块用于实时采集外部环境的风速信息,并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所述第二电路检测模块用于实时监测所述风速检测模块是否出现故障;
所述第一电路检测模块和第二电路检测模块均与所述报警装置电连接,当日照检测模块或风速检测模块出现故障时,所述报警装置向用户发出报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上壳(1)和下壳(2),所述下壳(2)与所述上壳(1)相对应设置,所述下壳(2)包括一底盘(3),所述底盘(3)的尺寸比所述下壳(2)的剩余部分小,且当所述底盘(3)进入所述上壳(1)时,所述上壳(1)的侧壁与所述下壳(2)的剩余部分的侧壁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所述第一壳体还包括一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用于连接所述上壳(1)和所述下壳(2),设于所述上壳(1)和所述下壳(2)之间;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一连接片(5)和一连接槽(4),其中:
所述连接片(5)包括:所述底盘(3)上设有的水平槽(7)和所述下壳(2)的一侧壁上设有的两个纵向槽(6),所述两个纵向槽(6)相互平行且间隔一定距离;所述两个纵向槽(6)设于底盘(3)上,并且延伸至所述下壳(2)的剩余部分;所述水平槽(7)连接所述两个纵向槽(6),设于所述连接片(5)与所述底盘(3)的自由端之间;同时所述连接片(5)位于所述下壳(2)的剩余部分上的纵向长度比位于所述底盘(3)上的纵向长度短,且与所述底盘(3)在所述连接片(5)的三边分离;所述连接片(5)包括一楔子(8),所述楔子(8)设于所述连接片(5)的自由端,与施加于所述连接片(5)的位于所述下壳(2)的剩余部分的部分相对应,朝向所述下壳(2)的内部的手动压力,所述连接片(5)朝向所述下壳(2)的内部转动;所述下壳(2)包括内壁(9),所述内壁(9)在所述下壳(2)中形成一内腔室,所述内壁(9)能将所述连接片(5)与所述内腔室隔开;
所述连接槽(4)设于所述上壳(1),且当所述底盘(3)进入所述上壳(1)时,所述连接槽(4)的位置与所述连接片(5)的楔子(8)相对应,使得所述楔子(8)与所述连接槽(4)相咬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一空壳(213)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盖体(20),所述盖体(20)与所述空壳(213)共同形成一腔室(217),所述空壳(213)包括第一表面(214)和第二表面(212),所述第一表面(214)与所述第二表面(212)相对;所述盖体(20)包括第一侧壁(215)和第二侧壁(216),所述第一侧壁(215)与所述第二侧壁(216)相对;所述第一侧壁(215)与所述第一表面(214)活动连接,且所述第一侧壁(215)与所述第一表面(214)形成一旋转轴线;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连接组件(29)和弹性组件(210),所述连接组件(29)插设于所述第二表面(212)上,所述弹性组件(210)用于避免所述连接组件(29)脱离所述空壳(213);当所述盖体(20)围绕所述旋转轴线转动而与所述空壳(213)盖合时,所述连接组件(29)旋转并卡于所述第二侧壁(216);当所述盖体(20)打开时,所述连接组件(29)旋转离开所述盖体(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组件(29)包括长杆(28)、旋柄(26)和卡座(27),所述长杆(28)插入所述第二表面(212)内,所述旋柄(26)与所述长杆(28)远离所述空壳(213)底部的第一端部连接,所述卡座(27)设于所述旋柄(26)的一侧并与所述长杆(28)所在的直线方向相垂直;当所述盖体(20)与所述空壳(213)盖合时,所述卡座(27)旋转且卡于所述盖体(20)上;当所述卡座(27)旋离所述盖体(20)时,所述卡座(27)抵在所述第二表面(212)的远离所述空壳(213)底部的侧部上;
所述弹性组件(210)套设于所述长杆(28)靠近所述空壳(213)底部的第二端部上,且卡于所述第二表面(212)内;
所述第二表面(212)上开设有凹槽(211),所述凹槽(211)用于放置弹性组件(210),所述弹性组件(210)包括动作杆和套环,所述套环包括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动作杆用于连接所述第三端部和所述第四端部,所述动作杆的自由端开设有动作孔;所述套环套设于所述长杆(28)上,且相对应于所述长杆(28)的转动使所述动作杆置于所述凹槽(21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表面(212)上开设有第一卡槽(221),所述第一卡槽(221)供所述长杆(28)穿过,且所述凹槽(211)与所述第一卡槽(221)和所述腔室(217)相互连通;在所述凹槽(211)与所述第一卡槽(221)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表面(212)设有一卡设面(218),所述卡设面(218)供所述弹性组件(210)卡设;所述第二表面(212)包括两个第一平板(223)以及连接所述两个第一平板(223)的连接柱(222),所述第一卡槽(221)和所述凹槽(211)均设于所述连接柱(2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柱(222)朝向所述腔室(217)的侧面与所述两个第一平板(223)的内侧面在同一平面内,所述连接柱(222)远离所述空壳(213)底部的一端设有凹处(219),所述凹处(219)与所述第一卡槽(221)相连通,当所述卡座(27)旋离所述盖体(20)时,所述卡座(27)卡设于所述凹处(219);
所述第二侧壁(216)上开设有第二卡槽(23),当所述盖体(20)与所述空壳(213)盖合时,所述卡座(27)旋转并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槽(23)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侧壁(215)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26);
所述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包括第二平板和两个第二连接部(225),所述第二连接部(225)与所述第二平板远离所述空壳(213)底部的一端相连接;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一连接轴(224),所述连接轴(224)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6)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25),且使所述盖体(20)的第一侧壁(215)与所述空壳(213)的第一表面(214)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还包括信息接收端,所述信息接收端与所述数据发送模块通讯连接,
所述信息接收端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用电需求信息,并将所述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所述数据发送模块,由所述数据发送模块将所述用电需求信息发送至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根据所述用电需求信息调节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所述第三电能的功率;
所述信息接收端包括序号生成模块、确定模块和传输模块,其中:
所述序号生成模块,用于对数据包进行编码,生成所述数据包的序号,所述数据包包括所述用电需求信息;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数据包的序号,所述确定模块根据当前数据包的用于指示支路选择的数据和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确定当前数据包的序号;所述确定模块包括加法模块和处理模块,所述加法模块用于将当前数据包的前一个数据包的序号与预设值相加,且,当选择的发送所述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无变化时,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当前数据包的序号;当选择的发送所述当前数据包的支路与发送的前一个数据包的支路相对比发生变化时,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将与预设值相加后的序号当作所述当前数据包的序号;
所述传输模块用于向所述数据发送模块传输包含所述序号的所述数据包。
CN202010177210.3A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Active CN1113652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7210.3A CN111365218B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77210.3A CN111365218B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5218A CN111365218A (zh) 2020-07-03
CN111365218B true CN111365218B (zh) 2020-12-22

Family

ID=71207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77210.3A Active CN111365218B (zh) 2020-03-13 2020-03-13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6521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85972A (ja) * 2001-03-26 2002-10-03 Okinawa Kaihatsuchiyou Okinawa Sogo Jimukiyokuchiyou コンプレッサユニット
CN101050770B (zh) * 2006-04-05 2010-05-12 上海万德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 多风机并联型风光互补提水系统
CN103916071B (zh) * 2014-04-16 2016-03-0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风光互补发电的均衡出力智能控制系统和方法
CN104265593B (zh) * 2014-09-30 2015-07-08 福建农林大学 一种免蓄电池的风光互补扬水装置
CN204965728U (zh) * 2015-09-18 2016-01-13 魏星德 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
CN106766491A (zh) * 2017-01-04 2017-05-31 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转速随辐照改变的无蓄电池便携式光伏直驱冰箱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5218A (zh) 2020-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66671B1 (ko) 원격제어 가능한 자가 발전 가로등
CN101050770B (zh) 多风机并联型风光互补提水系统
CN102116244B (zh) 风光互补发电储能装置
CN103746639B (zh) 一种风光互补移动基站智能供电系统
CN111416390B (zh) 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控制方法
CN201972859U (zh) 风光互补发电储能装置
CN201606803U (zh) 风光互补太阳能路灯
CN201621005U (zh) 风光互补发电设备的自动监控与保护装置
CN111365218B (zh) 一种太阳能风能无蓄电提水控制器
KR102444149B1 (ko) 태양광 모듈, 태양광 시스템 및 그 동작방법
CN103490437A (zh) 一种分布式风光抽蓄互补发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991915B (zh) 一种光伏面板清扫机器人控制系统
CN212114801U (zh) 一种家庭储能系统
CN109617217A (zh) 自供电无线传感器
CN217354197U (zh) 独立光伏智能窗帘系统
CN214958844U (zh) 一种基于微光发电的小型玻璃幕墙监测传感器
CN201854065U (zh) 一种利用多种能源互补发电的独立供电系统
CN208431965U (zh) 一种智能砷化镓高倍聚光热电联产系统
CN208188600U (zh) 一种家居系统
CN217363200U (zh) 一种高效取电监拍装置
CN218626563U (zh) 一种风光互补的太阳能路灯
CN217637686U (zh) 一种基于地热防水防潮低功耗温度采集系统
CN214121285U (zh) 风电塔监测单元
CN208987029U (zh) 一种4g太阳能锂电池高速球形摄像机
CN209497319U (zh) 持续为自身供电的无线传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un Zhenyuan

Inventor after: Sun Zhaojun

Inventor after: He Jun

Inventor after: Han Dongdong

Inventor before: Sun Zhaojun

Inventor before: He Jun

Inventor before: Han Dongdong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