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1386A -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51386A CN111351386A CN202010165736.XA CN202010165736A CN111351386A CN 111351386 A CN111351386 A CN 111351386A CN 202010165736 A CN202010165736 A CN 202010165736A CN 111351386 A CN111351386 A CN 1113513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ame
- fixedly connected
- hole
- shell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1/0001—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 F28D21/0003—Recuperative heat exchangers the heat being recuperated from exhaust ga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3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loose filter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42—Auxiliary equipment or operation thereof
- B01D46/4263—Means for active heating or cool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所述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所述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本发明可以有效的将导热框内的热量在水中分布均匀,有利于保证导热框内与内壁接触的水吸热的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化工等领域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废气,这些废气温度高且一般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环境的污染,还会造成能源的浪费,不够经济环保。
中国专利CN104121789A揭示了一种废气余热节能回收系统,包括:废气通道和水流通道,废气通道呈长筒型,废气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水流通道设置在废气通道的内部,水流通道为一个连续弯折的蛇管,水流通道的两端分别为进水口和出水口,进水口和出水口贯穿废气通道的管壁。其仅通过弯折的蛇管使得水与废气接触的面积增大,从而实现余热回收利用效率高,但是其依然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由于蛇管内水不断的流动,其与热空气接触的时间有限,对水流动的速度及热的废气的流动速度要求要求,当两者的速度不匹配时则会造成废气热能的浪费或者水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对废气余热有效的回收;其次,其仅通过弯曲的蛇管实现增大与废气接触的面积,该方式吸收废气的余热依然较为被动,对废气余热吸收的能力有限;最后,在加热时仅能对与蛇管内壁接触的水加热,蛇管内部中心区域的水加热较慢,无法实现热量在水中均匀的分布,影响对废气余热吸收的效率。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上的封闭结构,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内的集液结构、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周围的集气结构,所述集液结构包括导热框、收容于所述导热框内的若干第一弹簧、搅拌框、位于所述导热框下方的导热板、位于所述导热框一侧的定位杆、定位框、位于所述导热框另一侧的第二软管、收容于所述导热框内的若干密封框、收容于所述密封框内的移动框、设置于所述移动框上的第二弹簧、设置于所述导热框外部且与密封框相对的连接架、设置于所述连接架上的限定绳,所述集气结构包括第一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内部的第二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与所述第二集中框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内的过滤网、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上的第二支撑管、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内的固定块、设置于所述固定块与所述第二集中框之间的第四弹簧、设置于所述壳体外部的进气管、设置于所述进气管上的第五阀门、风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可以带动导热框左右移动,进而使得导热框内的水在导热框内左右流动,水的流动有利于促进热量在水中均匀分布,因为在现有技术中,导热框是不移动的,在废气吹到导热框的外表面上时,导热框的温度首先上升,然后使得导热框内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升高,最后热量才会传输至导热框内部中间区域的水中,该种热量传递效率低,并且当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度升高后,其与导热框的温度差降低,此时与导热框直接接触的水对导热框的吸热效率就会降低,因为温差越大,热量传递的效率越高,因此影响对废气余热吸收的效率,而本申请中导热框的左右移动使得热量在导热框内的水中均匀分布,进而导致导热框内部中间区域及边缘区域的水温一致,且此时导热框内与其内壁接触的水温明显低于同等条件下且导热框不移动时与其内壁接触的水温,进而相比导热框不移动时可以显著提高导热框内的水对废气余温吸收的效率;其次,搅拌框可以在导热框移动的过程中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所述搅拌框在导热框内相对导热框的移动可以带动导热框内的水的流动,以便促进热量在水中可以快速的分布均匀,提高其流动的效率,可以进一步增强导热框内的水对废气余温的吸收;然后,导热框在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可以周期性的近距离接触移动框,且导热框靠近移动框时,通过移动框喷出的带有余温的废气直接吹到导热框的外表面上且废气流动到导热框上的速度随之增大,导热框越靠近移动框,吹到导热框上的风速越大,风速越大,传递至导热框上的热量越多,进而可以显著且快速的提高导热框的温度,由于导热框温度上升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内部水温上升的速度,因为水吸热能力强导致其温度上升的较慢,使得此时导热框的温度与其内部的水温差值较大,进而可以提高导热框内的水对导热框的吸热效率,节约时间,可见导热框的左右移动不仅可以使得热量在导热框内的水中分布均匀,防止与导热框内壁直接接触的水温较高,同时可以配合移动框等结构使得废气吹到导热框上的速度增大,提高热量传递至导热框上的效率,使得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一方面水温不会出现局部温度过高,另一方面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使得导热框与其内部的水的温度差较大,保证了热量传递至水中的效率,实现对废气快速的余温回收;并且移动框在气压较大时可以向上或者向下移动,此时可以增大吹到导热框上的废气面积,由于面积的增大,使得导热框与废气接触的面积增大,有利于废气中的热量快速且大量的传递至导热框中,使得导热框的温度快速升高,有利于实现水对其热量的吸收;同时密封框、移动框的设置可以在壳体内的气压较大时,所述移动框往所述导热框内部中心区域移动,且移动框与导热框内的水接触的面积增大,由于移动框内有废气,此时废气中的热量可以经过移动框传递至与移动框接触的水中,提高水温,可见,移动框的移动不仅可以对气压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导热框,另一方面可以将废气中的热量通过另一途径传递至导热框内的水中,有效的延长本发明的使用寿命;最后,集中板的设置不仅可以有效的将废气集中,然后集中的空气可以经过导热金属丝的过滤,过滤掉其中的灰尘杂质等,同时导热金属丝可以与废气充分的接触,吸收其中的余温,使得导热金属丝的温度升高,然后通过隔板及导热板传回至导热框中,方便对其热量的再次吸收,减少热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壳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集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集气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的沿A-A’方向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驱动结构3、收容于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位于集液结构4下方的导热结构6。
如图1至图3所示,壳体结构1包括壳体11、设置于壳体11上的密封块12、设置于壳体11外部的连接管13、设置于连接管13上的第一阀门14、收容于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支撑块15、位于壳体11外部的出液管16、设置于出液管16上的第二阀门17、位于壳体11下方的出气管18、设置于出气管18上的第三阀门19。壳体11的上端设有开口,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壳体11左右两侧的第二通孔112、位于壳体11右表面且处于第二通孔112下方的第三通孔113、位于壳体11下表面的第四通孔114、位于壳体11左表面的第五通孔115、位于第五通孔115上方的第六通孔116。密封块12收容于第一通孔111内且与壳体11固定连接,密封块12优选橡胶材料制成,以便起到密封的作用。连接管13的上端对准第六通孔116且与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连接管13的下端对准第五通孔115且与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连接管13的两端均与壳体11的内部相通。第一阀门14可以控制连接管13内气体的开关及流通。支撑块15可以设置多个,其中优选为两个,支撑块15的一端与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多个支撑块15的高度相同。出液管16的一端对准第三通孔113且与壳体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二阀门17可以控制出液管16内液体的流动及关闭。出气管18的上端对准第四通孔114且与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三阀门19可以控制出气管18内气体的流量及开关。
上述壳体结构1的设置可以将带有余热的废气抽入到其中,使得废气集中,然后通过温度较低的液体比如水中吸收其中的余热,从而可以对废气的余热起到回收利用的目的,并且由于废气可以在壳体11内停留较长时间,以便将其中的余热充分的吸收,减少余热的浪费,实现对余热充分的利用。
如图1及图2所示,封闭结构2包括封闭板21、设置于封闭板21上方的进液管22、设置于进液管22上的第四阀门23、位于封闭板21下方的第一软管24。封闭板21收容于壳体11,封闭板21的侧面顶靠在壳体11的内侧面上,封闭板21顶靠在支撑块15上,支撑块15对其起到支撑作用,封闭板21可以将壳体11的上端封住,封闭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211。进液管22的下端对准第七通孔211且与封闭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进液管22的内部与第七通孔211的内部相通。第四阀门23可以控制进液管22内液体的流量及开关。第一软管24的上端对准第七通孔211且与封闭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软管24采用软性塑料材料制成。封闭板21上设有握持块25,握持块25与封闭板21固定连接,握持块25的设置方便将封闭板21取出。
封闭结构2的设置可以通过封闭板21将壳体11的上端封住,以防止壳体11内的废气从壳体11的上端流出,使得废气可以在壳体11内停留较长时间,同时支撑块15的设置可以对封闭板21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封闭板21在壳体11内移动到壳体11内腔的底部,握持块25的设置可以方便将封闭板21向上取出,以便人工对壳体11内腔进行清洁,并且在封闭板21上设置进液管22及第一软管24可以方便的将温度较低的水抽入到壳体11内,使其与壳体11内的废气充分的接触,从而有利于温度较低的水将废气中的余热吸收。
如图1及图2所示,驱动结构3包括气缸31、设置于气缸31上的推动杆32。气缸31设置于壳体11的外部,气缸3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推动杆32的一端与气缸31连接,使得气缸31可以带动推动杆32左右移动,推动杆32贯穿密封块1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推动杆32可以稳定的左右移动。气缸31上亦可以设有位于其下方的支架,支架的一端与气缸31固定连接,支架31的下端与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
驱动结构3的设置可以通过气缸31带动推动杆32左右移动,进而使得壳体11内的集液结构4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使得集液结构4内的温度较低的水可以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使得集液结构4内的水充分的流动,使得温度较低的水吸收的废气余热可以在水中均匀的分布,以便使其更好的吸收废气中的余热,保持其吸热的能力,提高吸热的效率,节约时间,使得被动吸收余热变成主动吸收余热。
如图2及图4所示,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收容于密封框48内的移动框49、设置于移动框49上的第二弹簧40、设置于导热框41外部且与密封框48相对的连接架401、设置于连接架401上的限定绳402。导热框41优选为空心的圆柱体,导热框41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以便废气中的热量可以尽快的传递至其内部的温度较低的水中,导热框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411、位于其侧面的若干第九通孔412及位于第九通孔412下方的第十通孔413,第八通孔411、第九通孔412及第十通孔413贯穿导热框41的内外表面,第一软管24的下端对准第八通孔411且与导热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软管24的内部与导热框41的内部相通,推动杆32的端部与导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搅拌框43呈空心的圆柱体,搅拌框43的上下表面相通,搅拌框43收容于导热框41内,从而可以对导热框41内的水进行搅拌。第一弹簧42设有若干个且分别位于搅拌框43的左右两侧,第一弹簧42的一端与搅拌框4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一弹簧42的另一端与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搅拌框43起到支撑作用。导热板44的上表面与导热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导热板44亦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得热量可以相互传递。定位杆45的一端与导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定位框46的侧面相通,定位框46的一端与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定位杆45的另一端收容于定位框46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定位杆45可以在定位框46内移动。第二软管47的一端对准第十通孔413且与导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第二软管47的另一端对准第三通孔113且与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密封框48设有若干个,密封框48的数量与第九通孔412的数量相同,密封框48的侧面相通,密封框48的一端对准第九通孔412且与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密封框48优选采用橡胶材料制成。移动框49收容于密封框48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移动框49靠近第九通孔412的一端设有开口,移动框49采用导热材料制成,比如导热的不锈钢材料制成,使其可以传递热量。第二弹簧40设有若干个,第二弹簧40的一端与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40的另一端与移动框49的端部固定连接,从而对移动框49起到支撑作用。连接架401设有若干个,连接架401的数量与第九通孔412的数量相同,连接架401的一端与导热框4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限定绳402的一端与移动框49固定连接,限定绳402的另一端与连接架401固定连接,从而可以限定移动框49的移动范围,并且防止移动框49向导热框41内部移动且脱离密封框48。
上述集液结构4的设置可以将温度较低的水集中在导热框41内部,以便壳体11内的热废气中的热量经过导热框41被温度较低的水吸收,吸热效果好,方便高效的将废气中的余热吸收,同时通过推动杆32与导热框41的固定连接,可以带动导热框41的左右移动,以便带动其内部温度较低的水的流动,使得水吸收的热量可以在水中均匀分布,以便保持水的温度均衡,而不是与导热框41内壁接触的水的温度较高,从而不会影响温度较低的水对废气中余热的吸收,保持对余热吸收的高效,同时导热框41的左右晃动可以实现搅拌框43在导热框41内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对导热框41内的水进行充分的搅动混合,提高热量均匀分布的效率,并且当壳体11内的废气较多且气压较大时,移动框49可以在密封框48内向导热框41内部移动,直至限定绳402被拉直,由于移动框49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使得进入移动框49内的废气的热量可以被与移动框49接触的水吸收,增大废气与水接触的面积,提高热量传递的效率。
如图2、图5及图6所示,集气结构5包括第一集中框51、设置于第一集中框51内部的第二集中框502、设置于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52、设置于第一集中框51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53、收容于第一支撑管53内的过滤网54、设置于第一支撑管53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55、设置于第一支撑管53上的第二支撑管56、收容于第一集中框51内的固定块57、设置于固定块57与第二集中框52之间的第四弹簧58、设置于壳体11外部的进气管59、设置于进气管59上的第五阀门50、风机501。第一集中框51呈空心的圆柱体,第一集中框51的上下表面相通,第一集中框51的左右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透孔511,第一透孔511处于第一集中框51外侧面的中间区域。第二集中框502呈空心的圆柱体,第二集中框502的上下表面相通,第二集中框502收容于第一集中框51,第一集中框51的中心轴线与第二集中框502的中心轴线相同。固定块57设有若干个,固定块57处于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固定块57分别处于第一透孔511的上下两侧,固定块57的一端与第一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固定块57的另一端与第二集中框5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起到连接两者的作用。第三集中框5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两个第三集中框52分别处于第一透孔511的上下两侧,第三集中框52分别与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滑动接触,使其可以在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上下移动。第四弹簧58设有若干个且分别处于第三集中框52与固定块57之间,第四弹簧58的一端与固定块57固定连接,第四弹簧58的另一端与第三集中框52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用,第三集中框52靠近固定块57的一端设有第二透孔521,第二透孔521贯穿第三集中框52的内外表面。第一支撑管5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集中框51的左右两侧,第一支撑管53的一端对准第一透孔511且与第一集中框5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管53的内部与第一集中框51的内部相通。过滤网54设有两个,过滤网54收容于第一支撑管53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过滤网54可以对进入到第一支撑管53内的废气进行过滤。第二支撑管5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集中框51的左右两侧,第二支撑管56的一端对准第二通孔112且与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第一支撑管53的另一端收容于第二支撑管56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第一支撑管53可以在第二支撑管56内左右移动。第三弹簧55设有若干个,第三弹簧55的一端与第一集中框51固定连接,第三弹簧55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撑管56的端部固定连接,从而起到连接第二支撑管56与第一集中框51固定连接。进气管59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壳体11的左右两侧,进气管59的一端对准第二通孔112且与壳体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进气管59的内部与第二通孔112相通。第五阀门50设有两个,第五阀门50可以控制进气管59内气体的流量及开关。风机501设有两个,风机501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使其可以正常运行,风机50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风机501可以将带有余热的废气抽入到进气管59内。导热框41穿过第二集中框502的内部且与其内壁之间保持适宜的距离。
集气结构5的设置可以从两个方向将带有余热的废气抽入其中,然后经过第二支撑管56、第一支撑管53进入到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内,然后进入到第三移动框52内,由于气压的作用使得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52分别的向上或者向下移动,从而使得第三集中框52移出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空间的部分逐渐的增大,以便使得经过第三集中框52喷到导热框41上的热空气越大,且热空气与导热框41接触的面积也增大,以便导热框41内的温度较低的水可以有效的吸收废气中的热量,吸热效果显著,并且导热框41在第二集中框502内左右移动,当导热框41接近第三集中框502时,经过第三集中框502吹到导热框41上的风速较大,此时导热框41内的水对废气中余热吸收的更快,吸热效率更高,并且为了防止导热框41左右晃动撞击第二集中框502对其造成损坏,第二集中框502可以随之移动,通过第三弹簧55对第一集中框51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2所示,导热结构6包括集中板61、设置于集中板61上方的导热金属丝62、位于导热金属丝62上方的隔板63。隔板63收容于壳体11内且与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隔板63处于第五通孔115与第六通孔116之间,隔板63处于第三通孔113的下方,导热板44的下表面顶靠在隔板63上且与其滑动接触,导热板44可以在隔板63上移动,隔板63采用导热材料制成。集中板61的下端呈倾斜状,集中板61的上端呈水平状,集中板61的下端与壳体11的内腔底面固定连接,集中板61的上端与隔板63平行。导热金属丝62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集中板61与隔板63之间,导热金属丝62的下端与集中板61固定连接,导热金属丝62的上端与隔板63固定连接,从而可以起到对导热的作用。
导热结构6的设置可以在隔板63上方的热废气经过对导热框41内的水加热后经过连接管13进入到隔板63下方的空气,然后经过集中板61的集中作用且流动到其上方,在经过导热金属丝62的过滤后,亦可以延长废气在集中板61与隔板63之间停留的时间,以便废气中残留的余热可以经过导热金属丝62传递至隔板63上,然后经过导热板44及导热框41被导热框41内的水吸收,从而可以对废气中的余热进一步的吸收,减少余热的浪费,并且可以起到过滤的作用。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使用时,首先将温度较低的水经过进液管22及第一软管24进入到导热框41内,且充满导热框41内的空间,同时由于出液管16上第二阀门17关闭,此时水集中在导热框41内且不会流出。然后将进气管59的进气端对准带有余热废气的出气口,然后打开风机501的开关,使得带有余热的废气经过进气管59进入到第二支撑管56内,然后进入到第一支撑管53内,经过过滤网54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的空间,然后经过第二透孔521进入到第三集中框52内,然后经过第三集中框52喷到导热框41的外侧面上,使得导热框41的温度升高,从而有利于导热框41内的温度提升,以便将废气中的余热吸收,并且到由于第二透孔521较小,废气在进入到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之间的空间时,上下设置的第三集中框52会分别向上下两侧移动,从而使得第三移动框52向上伸出第一集中框51与第二集中框502空间的部分逐渐增大,从而使得更多的废气吹到导热框41上,以便导热框41的温度快速的升高,有利于其内部的水快速的吸收热量。并且由于气缸31带动推动杆32不断的左右移动,导热框41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导热框41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当其靠近第三集中框52时,经过第三集中框52喷到导热框41上的废气的速度增大,从而有利于废气中的热量更加快速的传输至导热框41上,并且更加有利于导热框41内的水对废气中余热的吸收,吸收的更快、效率更高,同时导热框41的左右移动在其等靠在第二集中框502上时,第一支撑管53及第二支撑管56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集中框51及第二集中框502随之移动,第三弹簧55对第一集中框51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将第二集中框502及第三集中框52撞坏,对其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导热框41的左右移动可以带动其内部温度较低的水的流动,以便与导热框41内壁接触的水在吸收导热框41上的热量温度更高后会流入到内部,以便使得内部的水温更高,而温度较低的水则会流动与导热框41的内壁接触,以便可以更快速的吸收导热框41上的热量,效率更高,速度更快,并且导热框41的左右移动亦会带动其内部的搅拌框43随之不断的左右移动,从而可以进一步的对导热框41内的水进行搅拌,使得水在导热框41内的流动更加的充分,热量分布的更加均匀,更有利于保持与导热框41内壁接触的水的水温均衡,进而可以保证导热框41内的水对热量的吸收能力,保证废气吸收的效率。到进入到壳体11内的废气逐渐的增多且气压增大时,移动框49往导热框41内部移动,直至限定绳402被拉直,移动框402与导热框41内部的水接触,由于移动框402采用导热材料制成,以便移动框49内的废气中的热量可以进过移动框49传递至导热框41内的水中,进而可以增大与导热框41内的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热的效率,以便使得废气中的余热充分的利用。待吸热一段时间后,打开第一阀门14,使得壳体11内腔且处于隔板63上方的废气经过连接管13进入到隔板63的下方,然后经过集中板61的集中作用进入到导热金属丝62之间,导热金属丝62的设置不仅可以对废气起到净化过滤的作用,同时废气中的余热亦可以经过导热金属丝62传递至隔板63上,然后经过导热板44及导热框41进入到导热框41内,以便导热框41内的水进一步吸收,减少热量的浪费,对余热起到全面综合的吸收,然后废气经过出气管18排出。至此,本发明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壳体结构(1)、设置于所述壳体结构(1)上的封闭结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收容于所述壳体结构(1)内的集液结构(4)、设置于所述集液结构(4)周围的集气结构(5),所述集液结构(4)包括导热框(41)、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第一弹簧(42)、搅拌框(43)、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下方的导热板(44)、位于所述导热框(41)一侧的定位杆(45)、定位框(46)、位于所述导热框(41)另一侧的第二软管(47)、收容于所述导热框(41)内的若干密封框(48)、收容于所述密封框(48)内的移动框(49)、设置于所述移动框(49)上的第二弹簧(40)、设置于所述导热框(41)外部且与密封框(48)相对的连接架(401)、设置于所述连接架(401)上的限定绳(402),所述集气结构(5)包括第一集中框(51)、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部的第二集中框(50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之间上下两侧的第三集中框(52)、设置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管(53)、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内的过滤网(54)、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下两侧的第三弹簧(55)、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上的第二支撑管(56)、收容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内的固定块(57)、设置于所述固定块(57)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2)之间的第四弹簧(58)、设置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进气管(59)、设置于所述进气管(59)上的第五阀门(50)、风机(5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1)包括壳体(11)、设置于所述壳体(11)上的密封块(12)、设置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连接管(13)、设置于所述连接管(13)上的第一阀门(14)、收容于所述壳体(11)内左右两侧的支撑块(15)、位于所述壳体(11)外部的出液管(16)、设置于所述出液管(16)上的第二阀门(17)、位于所述壳体(11)下方的出气管(18)、设置于所述出气管(18)上的第三阀门(19)。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上设有位于其右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所述壳体(11)左右两侧的第二通孔(112)、位于所述壳体(11)右表面且处于所述第二通孔(112)下方的第三通孔(113)、位于所述壳体(11)下表面的第四通孔(114)、位于所述壳体(11)左表面的第五通孔(115)、位于所述第五通孔(115)上方的第六通孔(116),所述密封块(12)收容于所述第一通孔(111)内且与所述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116)且与所述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115)且与所述壳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15)的一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16)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113)且与所述壳体(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出气管(18)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114)且与所述壳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闭结构(2)包括封闭板(21)、设置于所述封闭板(21)上方的进液管(22)、设置于所述进液管(22)上的第四阀门(23)、位于所述封闭板(21)下方的第一软管(24),所述封闭板(21)收容于所述壳体(11),所述封闭板(21)顶靠在支撑块(15)上,所述封闭板(21)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七通孔(211),所述进液管(22)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211)且与所述封闭板(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软管(2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七通孔(211)且与所述封闭板(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框(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八通孔(411)、位于其侧面的若干第九通孔(412)及位于所述第九通孔(412)下方的第十通孔(413),所述第一软管(24)的下端对准所述第八通孔(411)且与所述导热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32)的端部与所述导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2)的一端与所述搅拌框(4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42)的另一端与所述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44)的上表面与所述导热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管(47)的一端对准所述第十通孔(413)且与所述导热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软管(47)的另一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113)且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框(48)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九通孔(412)且与所述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框(49)收容于所述密封框(48)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移动框(49)靠近所述第九通孔(412)的一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二弹簧(40)的一端与所述导热框(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0)的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框(49)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架(401)的一端与所述导热框(4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绳(402)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框(49)固定连接,所述限定绳(402)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架(401)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的左右外表面上设有第一透孔(511),所述固定块(57)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中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57)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集中框(52)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集中框(51)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之间,所述第三集中框(52)分别与所述第一集中框(51)与所述第二集中框(502)滑动接触,所述第四弹簧(58)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块(57)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弹簧(5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集中框(52)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集中框(52)靠近所述固定块(57)的一端设有第二透孔(521),所述第一支撑管(53)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透孔(511)且与所述第一集中框(5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网(54)收容于所述第一支撑管(53)内且与其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56)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管(53)的另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支撑管(56)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三弹簧(5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中框(51)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5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管(56)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进气管(59)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壳体(1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驱动结构(3),所述驱动结构(3)包括气缸(31)、设置于所述气缸(31)上的推动杆(32),所述推动杆(32)的一端与所述气缸(31)连接,所述推动杆(32)贯穿所述密封块(12)的左右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还包括导热结构(6),所述导热结构(6)包括集中板(61)、设置于所述集中板(61)上方的导热金属丝(62)、位于所述导热金属丝(62)上方的隔板(63),所述隔板(63)收容于所述壳体(11)内且与所述壳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隔板(63)处于所述第五通孔(115)与所述第六通孔(116)之间,所述隔板(63)处于所述第三通孔(113)的下方,所述导热板(44)的下表面顶靠在所述隔板(63)上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集中板(61)的下端与所述壳体(11)的内腔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导热金属丝(62)的下端与所述集中板(61)固定连接,所述导热金属丝(62)的上端与所述隔板(63)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65736.XA CN111351386B (zh) | 2020-03-11 | 2020-03-11 |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65736.XA CN111351386B (zh) | 2020-03-11 | 2020-03-11 |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51386A true CN111351386A (zh) | 2020-06-30 |
CN111351386B CN111351386B (zh) | 2021-11-02 |
Family
ID=71194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65736.XA Active CN111351386B (zh) | 2020-03-11 | 2020-03-11 |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51386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4500A (zh) * | 2020-07-20 | 2020-10-30 | 廖晓敏 | 一种建筑领域水泥生产用余热回收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42438A1 (fr) * | 1983-03-08 | 1984-09-14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Echangeur de chaleur entre deux gaz a surface d'echange en matiere plastique |
CN104606996A (zh) * | 2015-02-03 | 2015-05-13 | 成都赋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工业废气处理的吸附过滤及喷雾净化装置 |
CN207641150U (zh) * | 2017-11-22 | 2018-07-24 | 江西力田维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尾气处理回收装置 |
CN108854454A (zh) * | 2018-07-09 | 2018-11-23 | 李洁 | 一种喷漆房废气处理方法 |
CN110280118A (zh) * | 2019-06-18 | 2019-09-27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站锅炉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N209901005U (zh) * | 2019-04-28 | 2020-01-07 | 赵军令 | 一种环保型高效废气处理装置 |
-
2020
- 2020-03-11 CN CN202010165736.XA patent/CN1113513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542438A1 (fr) * | 1983-03-08 | 1984-09-14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Echangeur de chaleur entre deux gaz a surface d'echange en matiere plastique |
CN104606996A (zh) * | 2015-02-03 | 2015-05-13 | 成都赋阳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工业废气处理的吸附过滤及喷雾净化装置 |
CN207641150U (zh) * | 2017-11-22 | 2018-07-24 | 江西力田维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尾气处理回收装置 |
CN108854454A (zh) * | 2018-07-09 | 2018-11-23 | 李洁 | 一种喷漆房废气处理方法 |
CN209901005U (zh) * | 2019-04-28 | 2020-01-07 | 赵军令 | 一种环保型高效废气处理装置 |
CN110280118A (zh) * | 2019-06-18 | 2019-09-27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电站锅炉烟气净化处理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54500A (zh) * | 2020-07-20 | 2020-10-30 | 廖晓敏 | 一种建筑领域水泥生产用余热回收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51386B (zh)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351386B (zh) | 一种环保型废气处理用余热回收装置 | |
CN208108151U (zh) | 组合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1205012U (zh) | 一种养殖热回收系统 | |
CN100569340C (zh) | 太阳能氯化锂除湿装置及其除湿工艺流程 | |
CN203506662U (zh) | 一种热管回收余热的洗碗机 | |
CN215524250U (zh) | 一种锅炉蒸汽凝结水回收装置 | |
CN210713042U (zh) | 一种新型圆柱冷凝体空气制水装置 | |
CN217110015U (zh) | 一种低温空气源热泵制高温热水设备 | |
CN207487020U (zh) | 一种热泵型净化新风热回收冷热能量调节机组 | |
CN115790196A (zh) | 一种降耗节能的冷却水系统 | |
CN211527151U (zh) | 一种具有节水功能的玻璃钢冷却塔 | |
CN208234739U (zh) | 一种循环节能污泥低温干化机系统 | |
CN221649301U (zh) | 一种乙二醇热回收装置 | |
CN219002494U (zh) | 有机废气的冷凝处理装置 | |
CN219756701U (zh) | 一种超高温热泵机组的水冷冷凝器 | |
CN215676135U (zh) | 一种基于水产品加工用高效率烘干装置 | |
CN217873483U (zh) | 压缩机叶轮保护装置 | |
CN220649002U (zh) | 一种烘房冷凝排水设备 | |
CN216088754U (zh) | 一种农产品加工用清洗装置 | |
CN219797844U (zh) | 一种食品腌制风干设备 | |
CN220229810U (zh) | 一种具有去潮结构的电烘箱 | |
CN220871040U (zh) | 一种高效节能水蒸发冷却空调机组 | |
CN221385813U (zh) | 一种萤石干燥工艺尾气处理装置 | |
CN219160898U (zh) | 一种便于清洁的烘干机导流板 | |
CN215952268U (zh) | 一种风冷式冷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020 Address after: 050000 1-1705, block B, No. 319 Xiangjiang Road, high tech Zone, Shijiazhuang City, He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EBEI HUATONG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a7129, 7th floor, building 9, phase I, Changsha Zhongdian Software Park, No. 39, Jianshan Road, Changsha high 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City, Hun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CHANGSHA RU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