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51100A -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51100A
CN111351100A CN202010286534.0A CN202010286534A CN111351100A CN 111351100 A CN111351100 A CN 111351100A CN 202010286534 A CN202010286534 A CN 202010286534A CN 111351100 A CN111351100 A CN 1113511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water source
heat pump
heating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865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占魁
周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8653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511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511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511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02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e.g. by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0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 F24D3/1058Feed-line arrangements, e.g. providing for heat-accumulator tanks, expansion tanks ; Hydraulic components of a central heating system disposition of pipes and pipe connections
    • F24D3/1066Distributors for heating liq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DDOMESTIC- OR SPACE-HEATING SYSTEMS, e.g.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DOMESTIC HOT-WATER SUPPLY SYSTEMS; ELEMENTS OR COMPONENTS THEREFOR
    • F24D3/00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 F24D3/18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using heat pum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3Exclusively-fluid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0/00Heat pumps
    • F25B30/06Heat pumps characterised by the source of low potential hea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10/00Integra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in buildings
    • Y02B10/40Geothermal heat-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暖通系统包括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用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供冷季将供暖系统中除水源热泵机组之外的其他制热设备切出暖通系统;供暖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供冷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供暖结束后,将地下水源的接口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切换到放热侧,以便供冷系统使用地下水源吸收供冷管网内冷冻水的热量。本发明的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共用一套水源热泵机组,既节约暖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又便于节能降耗。

Description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观光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在室内建设植物园景观既有艺术的外貌又有科学的内涵,寓教于乐,使游人身临其境地接近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满足了游客的多层次需求。
现有的室内植物园是使用钢结构建造的透明植物温室,其通常采用供暖供冷系统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和游客的舒适度。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在满足植物和游客需求的同时降低系统能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共用一套水源热泵机组,既节约暖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又便于节能降耗。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暖通系统包括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用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供冷季将供暖系统中除水源热泵机组之外的其他制热设备切出暖通系统;
供暖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供冷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
供暖结束后,将地下水源的接口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切换到放热侧,以便供冷系统使用地下水源吸收供冷管网内冷冻水的热量。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供冷系统包括水源热泵机组和冷水机组;
把供冷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
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仅水源热泵机组作为制冷设备运行于供冷系统;
全负荷工况运行时,水源热泵机组与冷水机组串联,水源热泵机组和冷水机组同时运行于供冷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12℃的高温水进入所述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
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与12℃的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27℃的地下水源回灌到地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全负荷工况运行时,一路12℃的高温水进入所述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与12℃的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
27℃的地下水源进入冷水机组的放热侧,另一路12℃的高温水进入冷水机组的吸热侧;27℃地下水源吸收12℃高温水的热量后,27℃地下水源升温至38℃,12℃高温水排热后降温成7℃低温水;
38℃的地下水源回灌到地下,两路7℃低温水汇聚后供给末端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包括两组水源热泵机组,两组水源热泵机组并联安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供冷季两组水源热泵机组同时接入供冷系统;
供暖季至少一组水源热泵机组接入供暖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把供暖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
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只有一组水源热泵机组运行于供暖系统;
全负荷工况运行时,两组水源热泵机组都运行于供暖系统。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供暖系统包括地热水换热器、散热器、分集水器和热泵装置,系统内回水和70~80℃的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换热,系统内回水从15~25℃被加热至成60~70℃热水,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降温成20~30℃并回灌至地下;在地热水换热器换热后的60~70℃热水在散热器内降温至45~55℃;散热器向室内供热,自散热器流出的45~55℃的高品位水通过分集水器分成至少三路使用;三路中的第一路已利用完的低品位水和第二路45~55℃的高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换热,低品位水降温至15~25℃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加热至60~70℃;
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同45~55℃的高品位水换热,另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同15~20℃浅层地下水换热成45~55℃重复利用;15~20℃浅层地下水在水源热泵机组内降温成10~15℃被排至水源回灌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共用一套水源热泵机组,既节约暖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又便于节能降耗。
附图说明
图1为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用一套水源热泵机组的示意图;
图2为水源热泵机组在供冷系统运行的原理图;
图3为水源热泵机组在供暖系统运行的原理图;
图4为部分负荷工况下的供冷系统原理图;
图5为满负荷工况下的供冷系统原理图;
图6为供暖系统的流程图;
图7为供暖系统的原理图;
图8为部分负荷工况下的水源热泵机组在供暖系统运行的原理图;
图9为全负荷工况下的水源热泵机组在供暖系统运行的原理图;
图10为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的阀门切换表;
图11为夏季满负荷和部分负荷供冷时的供热附件示意图。
附图标记:1、地热井(抽);2、地热井(回);3、水源井(抽);4、水源井(回);5、除砂器;6、地热水换热器;7、分集水器;8、预热水器;9、热泵装置;10、水源热泵机组;11、热水型水暖风机;12、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暖通系统包括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用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供冷季将供暖系统中除水源热泵机组之外的其他制热设备停用,并且加入冷水机组一并制冷。
如图3所示,供暖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如图2所示,供冷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供暖结束后,将地下水源的接口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切换到放热侧,以便供冷系统使用地下水源吸收供冷管网内冷冻水的热量。
如图4、图5、图8、图9和图11所示,供冷供热的运行模式主要有:"全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部分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全负荷供热模式";"部分负荷供热模式"。"全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为夏季大负荷运行模式,开启水源热泵机组、冷水机组、中深层高温热水系统及配套水泵附件。"部分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为夏季小负荷运行模式,开启水源热泵机组、中深层高温热水一级换热及配套水泵附件。"部分负荷供热模式"为冬季小负荷运行模式,开启中深层热水一级换热和中深层热泵机组、一套水源热泵机组及配套水泵附件。"全负荷供热模式"为冬季大负荷运行模式,开启中深层热水一级换热和中深层热泵机组、二套水源热泵机组及配套水泵附件。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供冷季的全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还是供冷季的部分负荷供冷模式+供热模式,供冷模式与供热模式并无关联,与供热模式相关的供热系统独立工作,如图11所示,夏季的供热系统向取热设备供应50℃左右的热水。
本发明的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共用一套水源热泵机组,既节约暖通系统的建设成本,又便于节能降耗。
实施方式一:
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供冷系统的详细方案。
把供冷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图4所示为部分负荷工况下的供冷系统原理图,图5所示为满负荷工况下的供冷系统原理图。
如图4所示,部分负荷工况的供冷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水源热泵机组,12℃的高温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作为排热源的地下水源在水源热泵机组内与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后排出;其中,7℃低温水输送到室内植物园的暖通空调末端系统,为室内植物园降温;12℃的高温水与16℃的地下水源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同一侧流入,7℃低温水与27℃地下水源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另一侧流出。
图4所示的水源热泵机组为两组,两组水源热泵机组并联设置。本实施方式的16℃的地下水源来源于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从水源井抽出,27℃地下水源重新回到地下,即27℃地下水源重新回灌到水源井。7℃低温水输送到室内植物园的冷(暖)风机和/或新风处理机,主要给室内降温设备用,冷(暖)风机和/或新风处理机使用后的12℃的高温水重新在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换热。
在本实施方式中,7℃与12℃为系统内的冷冻水供回水闭合回路,主要给室内降温设备用,如冷(暖)风机、新风处理机等。本实施方式的水源热泵机组与常规的冷水机组、热泵机组制冷原理相同,都具有四大件——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水源热泵是以地下水或地表水为放热源或吸热源,来完成制备冷冻水或热水的设备。本实施方式优选选用水源热泵,一方面是因为水源热泵是目前空调系统中能效比(COP值)极高的制冷、制热方式,另一方面是因为水源热泵以地表水作为冷热源进行换热,机房面积大大小于常规空调系统。
如图5所示,满负荷工况的供冷系统包括:至少一组水源热泵机组和至少一组冷水机组,其中,12℃的高温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作为排热源的地下水源在水源热泵机组内与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后排出;7℃低温水输送到室内植物园的暖通空调末端系统,为室内植物园降温;12℃的高温水与16℃的地下水源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同一侧流入,7℃低温水与27℃地下水源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另一侧流出。27℃的地下水源和12℃的高温水进入冷水机组,27℃地下水源吸收12℃高温水的热量后升温至38℃,12℃高温水排热后降温成7℃低温水,7℃低温水和38℃地下水源从冷水机组排出。
如图5所示,27℃的地下水源和12℃的高温水从不同进水口进入冷水机组;7℃低温水和38℃地下水源从冷水机组的不同出水口排出。从集水器输出的两路12℃高温水,一路进入水源热泵机组,另一路进入冷水机组。水源热泵机组输出的7℃低温水与冷水机组输出的7℃低温水一并进入分水器。27℃地下水源的进水口与38℃地下水源的出水口位于冷水机组的同一侧;12℃高温水的进水口与7℃低温水的出水口位于冷水机组的另一侧。
图5所示的冷水机组为两组,两组冷水机组并联设置。另外,从图5可以看出,冷水机组的数量与水源热泵机组的数量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冷水机组与水源热泵机组的串联顺序不能更换,因为本系统没有冷却塔,故冷水机组不能单独运行,只能利用水源热泵的27℃出水作为冷却水。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方式公开了供暖系统的详细方案。
如图6和图7所示,供暖系统包括:地热水换热器6、散热器12、分集水器7和热泵装置9,其中:系统内回水和70~80℃的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6换热,系统内回水从15~25℃被加热至成60~70℃热水,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6降温成20~30℃并回灌至地下;在地热水换热器6换热后的60~70℃热水在散热器12内降温至45~55℃;散热器12向室内供热,自散热器12流出的45~55℃的高品位水通过分集水器7分成至少三路使用;三路中的第一路已利用完的低品位水和第二路45~55℃的高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9换热,低品位水降温至15~25℃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6加热至60~70℃。
分集水器7把散热器12流出的45~55℃的高品位水分流成三路;
三路中的第一路接入热水型水暖风机11,45~55℃的高品位水流经热水型水暖风机11加热周围空气后降温成30~40℃的低品位水,低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9同45~55℃的高品位水换热。
三路中的第二路45~55℃的高品位水与第一路中已利用完的30~40℃的低品位水在热泵装置9换热,在热泵装置9换热的15~25℃低品位水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6加热至60~70℃。
三路中的第三路接入预热水器8,把预热水器8中10~15℃的自来水加热到40~50℃供下级设备使用;从散热器12流出的45~55℃的高品位水进入预热水器8降温成15~25℃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6加热至60~70℃。从预热水器8流出的15~25℃回水、从热泵装置9流出的15~25℃回水汇聚之后一并流入地热水换热器6升温至60~70℃。
作为第一种实例,所有低品位水全部进入热泵装置9同45~55℃的高品位水换热。
作为第二种实例,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9同45~55℃的高品位水换热,另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10同15~20℃浅层地下水换热成45~55℃再次进入热水型水暖风机11使用;15~20℃浅层地下水在水源热泵机组内降温成10~15℃被排至水源回灌井。
本实施方式通过散热器12首次利用高品位热能,随后通过分集水器7分成多路供不同设备使用,多路中的几路在不同设备使用完毕的低品位水同一路45~55℃的高品位水共同进入热泵装置9,供热泵装置9使用,热泵装置9使用后的热水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6升温并循环使用。
本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供暖季水源热泵机组全负荷和部分负荷的运行模式。把供暖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如图8所示,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只有一组水源热泵机组运行于供暖系统;如图9所示,全负荷工况运行时,两组水源热泵机组都运行于供暖系统。
实施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一和实施方式二公开方案的基础上,参照图4、图5、图8、图9和图10,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供暖系统和供冷系统的阀门切换方法。
水源热泵机组包括蒸发组件和冷凝组件,低温的工质(实现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媒介物质称为工质)通过蒸发组件,与蒸发组件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达到制冷的效果。冷凝组件工作时是个放热的过程,蒸发组件工作时是个吸热的过程。
如图10所示,夏季部分负荷运行时,阀门V2、阀门V3、阀门V6、阀门V7、阀门V9开启,阀门V1、阀门V4、阀门V5、阀门V8关闭。夏季满负荷运行时,阀门V2、阀门V3、阀门V6、阀门V7开启,阀门V1、阀门V4、阀门V5、阀门V8、阀门V9关闭。
即:在制冷时,阀门V1、阀门V4、阀门V5、阀门V8一直是关闭的,上述阀门是为了冬季制热时切换使用的。夏季部分负荷和满负荷切换时,只需开或关闭阀门V9。
如图4和图5所示,阀门V2安装在冷凝组件的地下水源进水管道上,阀门V3安装在蒸发组件的循环水进水管道上,阀门V6安装在冷凝组件的地下水源出水管道上,阀门V7安装在蒸发组件的循环水出水管道上。阀门V9安装在地下水源回灌管道上,该地下水源回灌管道用于连通水源热泵机组与回灌水源井。此外,阀门V9位于水源热泵机组与冷水机组的串联管道与地下水源回灌管道的交接处。
如图10所示,冬季部分负荷运行时,阀门V1、阀门V4、阀门V5、阀门V8、阀门V9开启,阀门V2、阀门V3、阀门V6、阀门V7关闭。冬季满负荷运行时,阀门V1、阀门V4、阀门V5、阀门V8、阀门V9开启,阀门V2、阀门V3、阀门V6、阀门V7关闭。
即:在供暖季,阀门V2、阀门V3、阀门V6、阀门V7一直是关闭,上述阀门是为了夏季制冷时切换使用的。
如图8和图9所示,阀门V1安装在蒸发组件的地下水源进水管道上,阀门V4安装在冷凝组件的循环水进水管道上,阀门V5安装在蒸发组件的地下水源出水管道上,阀门V8安装在冷凝组件的循环水出水管道上。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8)

1.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暖通系统包括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其特征在于:供冷系统和供暖系统共用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供冷季将供暖系统中除水源热泵机组之外的其他制热设备切出暖通系统;
供暖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供冷时地下水源接入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
供暖结束后,将地下水源的接口从水源热泵机组的吸热侧切换到放热侧,以便供冷系统使用地下水源吸收供冷管网内冷冻水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冷系统包括水源热泵机组和冷水机组;
把供冷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
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仅水源热泵机组作为制冷设备运行于供冷系统;
全负荷工况运行时,水源热泵机组与冷水机组串联,水源热泵机组和冷水机组同时运行于供冷系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12℃的高温水进入所述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
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与12℃的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27℃的地下水源回灌到地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负荷工况运行时,一路12℃的高温水进入所述水源热泵机组与地下水源交换热量降温成7℃低温水,16℃的地下水源输送到水源热泵机组的放热侧,与12℃的高温水交换热量后升温至27℃;
27℃的地下水源进入冷水机组的放热侧,另一路12℃的高温水进入冷水机组的吸热侧;27℃地下水源吸收12℃高温水的热量后,27℃地下水源升温至38℃,12℃高温水排热后降温成7℃低温水;
38℃的地下水源回灌到地下,两路7℃低温水汇聚后供给末端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同一套水源热泵机组包括两组水源热泵机组,两组水源热泵机组并联安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冷季两组水源热泵机组同时接入供冷系统;
供暖季至少一组水源热泵机组接入供暖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把供暖季分成部分负荷工况和全负荷工况;
部分负荷工况运行时,只有一组水源热泵机组运行于供暖系统;
全负荷工况运行时,两组水源热泵机组都运行于供暖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1、6或7任一项所述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其特征在于,供暖系统包括地热水换热器、散热器、分集水器和热泵装置,系统内回水和70~80℃的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换热,系统内回水从15~25℃被加热至成60~70℃热水,地热水在地热水换热器降温成20~30℃并回灌至地下;在地热水换热器换热后的60~70℃热水在散热器内降温至45~55℃;散热器向室内供热,自散热器流出的45~55℃的高品位水通过分集水器分成至少三路使用;三路中的第一路已利用完的低品位水和第二路45~55℃的高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换热,低品位水降温至15~25℃再次进入地热水换热器加热至60~70℃;
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热泵装置同45~55℃的高品位水换热,另一部分低品位水进入水源热泵机组同15~20℃浅层地下水换热成45~55℃重复利用;15~20℃浅层地下水在水源热泵机组内降温成10~15℃被排至水源回灌井。
CN202010286534.0A 2020-04-13 2020-04-13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Pending CN1113511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86534.0A CN111351100A (zh) 2020-04-13 2020-04-13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86534.0A CN111351100A (zh) 2020-04-13 2020-04-13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51100A true CN111351100A (zh) 2020-06-30

Family

ID=711932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86534.0A Pending CN111351100A (zh) 2020-04-13 2020-04-13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5110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3221A (zh) * 2022-11-16 2022-12-20 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厂节能改造用集中式冷热源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25786Y (zh) * 2008-05-16 2009-04-22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CN204806574U (zh) * 2015-04-13 2015-11-25 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多功能地下水资源空调装置
US20160178219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Sridhar Deivasigamani Combined hot water and space heating and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heat pump
CN109237586A (zh) * 2017-06-15 2019-01-18 东营明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深层地热间接供暖系统
CN209214146U (zh) * 2018-08-14 2019-08-06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水源热泵与冷水机组联合制冷供热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25786Y (zh) * 2008-05-16 2009-04-22 大连冷冻机股份有限公司 水源热泵区域供冷供热系统
US20160178219A1 (en) * 2014-12-22 2016-06-23 Sridhar Deivasigamani Combined hot water and space heating and conditioning system including heat pump
CN204806574U (zh) * 2015-04-13 2015-11-25 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多功能地下水资源空调装置
CN109237586A (zh) * 2017-06-15 2019-01-18 东营明汇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深层地热间接供暖系统
CN209214146U (zh) * 2018-08-14 2019-08-06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水源热泵与冷水机组联合制冷供热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卢予北等: "《地热矿泉水资源勘查手册》", 30 September 2007, 黄河水利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493221A (zh) * 2022-11-16 2022-12-20 国网(天津)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半导体厂节能改造用集中式冷热源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8971B (zh) 一种复合多源地能中央空调机组
CN106032919A (zh) 一种冷冻水冷却系统
CN102313331B (zh) 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04438368U (zh) 一种水源热泵空调系统
CN101788174B (zh) 蒸发冷却和风冷热泵式复合冷热水机组
CN202092257U (zh) 一种风冷热泵模块化高温冷/热水机组
CN201621798U (zh) 蒸发式冷水与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组合的冷热水机组
CN105276861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风空调机组
CN110486779B (zh) 一种利用土壤冷量冷却光伏电池的太阳能综合利用系统
US20160040893A1 (en) Thermal gradient fluid header for multiple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CN105258389A (zh) 一种补偿式双源热泵冷热水机组
CN111351100A (zh) 一种暖通系统的供冷供暖切换方法
CN111189099B (zh) 抽灌式地热水开发利用地面供热工程的高效供热系统
CN207201210U (zh) 一种模块化集中冷源系统
CN108844155A (zh) 一种实现热回收的蒸发冷却与热泵耦合的空调机组
CN202303728U (zh) 外融冰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102506473A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及其制冷方法
CN211822936U (zh) 一种室内植物园的供冷系统
CN110063291B (zh) 一种风水双热源热泵型水产养殖土塘温控系统
CN202303727U (zh) 直接蒸发式冰蓄冷制冷系统
CN104633789A (zh) 一种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9376399U (zh) 养殖场热能回收及供热系统
CN208652784U (zh) 一种结合蒸发冷却技术与热泵的空调机组
CN105698423A (zh) 一种全年高效供冷冷水机组
CN205593204U (zh) 一种全年高效供冷冷水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