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8054A -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8054A
CN111328054A CN201811533113.2A CN201811533113A CN111328054A CN 111328054 A CN111328054 A CN 111328054A CN 201811533113 A CN201811533113 A CN 201811533113A CN 111328054 A CN111328054 A CN 1113280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ring
shared
data
point
application progr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3311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28054B (zh
Inventor
闫石
林进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3311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805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80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80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280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80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83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used for hand-off, e.g. generation or modification of neighbour cell lis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向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获取共享端基于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按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可以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本地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尤其在被共享端网络情况不好或不使用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时仍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应用程序是为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而设计的程序,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为用户提供本地的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比如即时通信应用程序、在线支付应用程序、直播应用程序以及短视频应用程序等等,这些应用程序能够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也能为用户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
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依赖于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有一些应用程序在使用时需要消耗大量数据流量,在网络情况不好或者用户不想花费大量的数据流量时,就不能随时随地使用应用程序,导致应用程序的使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应用程序使用率不高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向所述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获取所述共享端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按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基于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所述被共享端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通过共享端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所述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获取所述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重组所述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数据请求和所述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用于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设备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设备信息;
传输协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共享端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用于按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传输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所述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重组模块,用于重组所述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数据请求和所述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转发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在被共享端使用应用程序时,可在应用程序中确定共享端,获取共享端基于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按照该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该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这样,被共享端就可以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本地与上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本地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尤其在被共享端网络情况不好或不使用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时仍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在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通过应用程序发布共享流量服务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被共享端在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通过应用程序执行共享流量服务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在被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中展示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的界面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近场传输协议表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被共享端与共享端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时序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和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的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共享端中转被共享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消息包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15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6为另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应用环境图。参照图1,该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数据传输系统。该数据传输系统包括被共享端110、共享端120和服务器130。被共享端110可以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30进行通信,被共享端110上可以安装有应用程序,则服务器130可以是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应用服务器,被共享端110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本地该应用程序与服务器130之间的数据。
共享端120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30进行通信,该网络可以是移动通信网络。被共享端120上也可以安装有应用程序,被共享端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被共享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是相同的应用程序。比如,被共享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上安装的应用程序可以均为QQ(一种即时通信应用),则服务器是提供QQ服务的服务器。
被共享端110与共享端120可以通过近场通信方式建立用于传输设备信息的初步连接通道,近场通信方式可以包括Classic Bluetooth(经典蓝牙)和Bluetooth LowEnergy(BLE,低功耗蓝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被共享端、共享端的操作系统版本或硬件配置可以支持更多的方式时,近场通信方式还可以包括WiFi Hotspot(无线热点)、WiFi Direct(无线直连,指无线联盟提出的一种让无线设备不必通过无线接入点,以点对点的方式,直接与另一个无线设备连接后进行高速数据传输)和MultipeerConnectivity(多点连接,一种封装多种通讯协议的近场通讯协议)中的至少一种。
被共享端110与共享端120还可以通过根据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共享端120就可以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110与服务器130之间的数据。点对点连接通道对应的传输协议可以是Classic Bluetooth、Bluetooth LowEnergy、WiFi Hotspot、WiFi Direct和Multipeer Connectivity中的至少一种。被共享端110和共享端120具体可以是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具体可以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中的至少一种。服务器130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本实施例主要以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中的被共享端110来举例说明。参照图2,该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202,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具体地,被共享端上安装有应用程序,被共享端可在本地运行该应用程序,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运行的应用程序可以是即时通信应用程序、直播应用程序以及短视频应用程序等等。
其中,由于Android系统和iOS系统普遍支持的近场通信方式包括经典蓝牙和BLE蓝牙,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可以包括经典蓝牙和低功耗蓝牙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被共享端、共享端可以支持更多的方式时,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还可以包括WiFi Hotspot、WiFi Direct和Multipeer Connectivity中的至少一种。
共享端标识用于唯一标识当前的共享端。在一些实施例中,共享端标识可以是设备标识,比如可以是IMEI(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移动设备国际识别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共享端上运行有应用程序,则共享端标识可以是共享端上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比如可以是登录了该应用程序的用户账号,共享方标识还可以是与该用户账号对应的用户昵称、手机号或邮箱账号等。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共享端标识还可以是根据设备标识和/或共享方标识以及应用程序的名称生成的提示信息,比如应用程序的名称是“手机端QQ”,共享方标识为“A”,则生成的共享端标识为“A的手机端QQ”。
共享端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广播本地的共享端标识,这样被共享端就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接收附近各个共享端广播的共享端标识,并通过应用程序获取共享端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2即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具体包括: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开启时,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在应用程序中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获取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的共享端标识。
其中,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是指被共享端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传输被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的方式。当用户授权共享端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共享端就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广播共享端本地的共享端标识;当用户授权被共享端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被共享端就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并在应用程序中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获取用户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的共享端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和被共享端,可在每次登陆应用程序时提示当前用户是否授权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根据用户的操作确定是否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当然,也可在首次用户授权了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后,在用户登录应用程序时就默认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
比如,当用户小明与用户小红都在使用应用程序QQ,但小明想要共享小红的流量时,小明和小红就都可以在QQ上授权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红的终端传输小明所使用终端上QQ与服务器之间数据。
如图3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在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通过应用程序发布共享流量服务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共享端在登录了应用程序后,若检测到用户授权了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则开启共享端本地的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比如蓝牙),然后根据登录至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的共享方标识生成共享端标识,并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广播该共享端标识,接着监听被共享端通过该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到共享端本地对应的共享端标识时发起的连接请求,最后响应该连接请求传输被共享端上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实现了将流量共享至被共享端。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为经典蓝牙时,则共享端生成的共享端标识可以作为共享端的蓝牙设备名称;当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为低功耗蓝牙时,则共享端以生成的共享端标识来创建和发布低功耗蓝牙服务。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检测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网络状态;当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关闭时,通过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网络,传输被共享端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其中,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是用于判定当前的网络状态是否为低质量网络的条件。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可以是当前网络的传输比特率小于设置的门限值,还可以是网络稳定性低于设置的门限值。比如,当共享端关闭了直接连接的网络或者直接连接的网络信号不良甚至无法使用直接连接的网络时,就判定当前的网络状态是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的。当登录了被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后,被共享端检测到本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则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关闭时,则共享端还是通过被共享端本地直接连接的网络,传输被共享端本地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关闭的触发事件可以是检测到网络状态不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还可以是用户触发的关闭共享流量传输方式的事件。
如图4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被共享端在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通过应用程序执行共享流量服务的流程示意图。参照图4,被共享端登录应用程序,检测网络状态是否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若否,则被共享端通过直接连接的网络直接传输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若是,则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附近发布了共享流量服务的共享端,并在应用程序中向用户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若用户允许连接至共享端,比如用户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了某个共享端标识后,就通过与选取的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传输被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数据,恢复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如图5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在被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中展示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的界面示意图。当用户登录了被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且检测到当前网络的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就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附近发布了共享流量服务的共享端,并在应用程序中向用户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本实施例以应用程序为手机端QQ举例说明,参照图5,被共享端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包括“A的手机端QQ”、“B的手机端QQ”和“C的手机端QQ”,并且还在该界面中提示用户现在“无法连接至网络,是否启用近场通信服务连接至其它设备?”。当用户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了某一个共享端标识后,被共享端就可以启用近场通信服务并通过选取的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与服务器恢复通信。
S204,向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其中,设备信息包括操作系统版本和/或设备型号。由于不同的操作系统版本或不同型号的设备所支持的近场通信服务有所不同,共享端可以根据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用哪一种近场通信服务与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因此,在被共享端在应用程序中获取了共享端标识后,就可以向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本地的设备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当被共享端的操作系统为Android时,则将被共享端本地的操作系统版本号(比如Android4.0、Android5.0等)发送至共享端,当被共享端的操作系统为iOS时,则将被共享端本地的设备型号(比如iPhone4S、iPhone5和iPad4等)发送至共享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4即向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具体包括: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与共享端标识所标识的共享端建立初步连接通道;从被共享端获取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设备信息发送至共享端;设备信息用于指示共享端根据设备信息和共享端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传输协议。
具体地,由于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是大多数终端普遍支持的近场通信方式,因此,被共享端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与获取的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建立初步连接通道,并将被共享端本地的设备信息通过该初步连接通道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在接收到该设备信息后,可依据该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传输协议,也就是共享端可根据该设备信息确定被共享端还支持哪些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共享端就可以向被共享端反馈采用哪些较优的传输协议发布近场通信服务以与被共享端之间建立应用程序专属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兼容性好,大多数终端普遍都支持,但是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传输速度慢,造成中转传输数据的延迟,因此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仅用于被共享端搜索共享端标识、共享端发布共享流量服务和建立被共享端与共享端之间的初步连接通道,而在共享端获取到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后,可针对不同的设备采用更优的传输方式发布近场通信服务以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提高传输速度。
S206,获取共享端基于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具体地,共享端在接收到被共享端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发送的设备信息后,可确定被共享端所支持的用于发布近场通信服务的所有传输协议。进一步地,共享端还可以获取本地的设备信息,根据本地的设备信息确定自身所支持的用于发布近场通信服务的所有传输协议,从而确定二者都支持的传输协议,可将二者都支持的传输协议反馈至被共享端,被共享端可按照传输协议向共享端发起连接请求。二者都支持的传输协议可以是一种或多种,若为多种,则被共享端可以选择任意一种与共享端建立该点对点连接通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可在接收到被共享端发送的设备信息后,根据共享端的设备信息、本地的设备信息查询近场传输协议表,得到二者都支持的传输协议。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终端上都配置了近场传输协议表,以便在作为共享端时能够查询该近场传输协议表从而确定可用的传输协议。当然,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也可由被共享端根据本地的设备信息和共享端的设备信息来查询近场传输协议表,从而得到可用的传输协议。
如图6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近场传输协议表的示意图。参照图6,从操作系统版本和设备型号两个维度来确定被共享端和共享端二者都支持的传输协议。在图6中用数字编号表示一种传输协议,其中:
①代表Classic Bluetooth;
②代表Bluetooth Low Energy;
③代表WiFi Hotspot;
④代表WiFi Direct;
⑤代表MultiPeer Connectivity。
在该近场传输协议表中,在操作系统版本或设备型号对应的行与列中出现的数字编号即为支持的传输协议,比如,在运行了Android4.0的终端与运行了Android5.0的终端之间,支持的传输协议有①③④。从图6可以看出,Android4.0及以上版本支持的传输协议较多,有3-4种,iPhone4S及以上机型支持的传输协议较多,有2-3种。
S208,按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其中,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是该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之间的专用通信链路。被共享端上该应用程序产生的数据可经该点对点连接通道中转至共享端,然后由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通过数据流量通道将接收的数据转发至服务器。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是的应用程序。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208即按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包括:获取各传输协议对应的连接顺序;按照连接顺序,依次通过各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其中,连接顺序是指在步骤S206中获取的传输协议有多个时,优先采用哪种传输协议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顺序。为了提高被共享端与服务器通信的效率,图6的近场传输协议表中各个传输协议的优先级按序号排列依次提高,被共享端可在获取到共享端反馈的多个传输协议后,按照该优先级依次与共享端发起连接请求,以建立点对点连通通道,直至成功建立该点对点连接通道。
比如,在Android 5.0以上操作系统和Android 4.3操作系统之间,支持的传输协议有四种,优先使用WiFi Direct,次选WiFi Hotspot,再是Bluetooth Low Energy,最后是Classic Bluetooth。被共享端与共享端之间通过WiFi Direct成功建立了点对点连接通道之后,也就无需再采用优先级在后的传输协议尝试连接。
如图7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在被共享端与共享端之间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时序图。参照图7,在用户授权共享端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共享端就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广播本地的共享端标识,等待连接;在用户授权被共享端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时,被共享端就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并与共享端之间建立初步连接通道;被共享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向共享端发送设备信息;共享端接收到设备信息后向被共享端反馈传输协议;被共享端按照连接顺序选取一种传输协议并回包至共享端确认;共享端就发布与该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等待被共享端的连接;被共享端按照选取的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尝试连接,连接成功后建立了用于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S210,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其中,数据流量通道是指基于移动通信网络与服务器之间进行通信的移动通信信道。具体地,在被共享端与共享端之间成功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后,被共享端可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本地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该服务器是用于为该应用程序提供计算服务、数据服务的服务器或服务器集群。该点对点连接通道是该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之间的专用通信链路,仅用于共享端中转被共享端本地通过该应用程序发送至服务器的数据以及共享端中转从服务器接收的待发送至被共享端的数据。
比如,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为QQ,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也为QQ,则被共享端可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将QQ中生成的数据传递至共享端,由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将该数据转发至QQ服务器,以及,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QQ服务器反馈的与QQ有关的数据,再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数据转发至被共享端。也就是说,被共享端上的其它应用程序(比如微博)相关的数据不能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以及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进行中转传输。
如图8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系统的架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以被共享端、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均为QQ来举例说明。参照图8,被共享端上的手机端QQ中产生的即时消息可通过被共享端本地的近场通信服务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接收数据后通过本地的近场通信服务传递至共享端本地的QQ,由QQ重组后通过移动通信网络转发至服务器。而服务器也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数据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的手机端QQ重组该数据后传递至近场通信服务,由近场通信服务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转发至被共享端的近场通信服务,再由被共享端的近场通信服务传递至被共享端的QQ,从而实现了被共享端上QQ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被共享端使用应用程序时,可在应用程序中确定共享端,获取共享端基于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按照该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该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这样,被共享端就可以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与上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尤其在被共享端网络情况不好或不使用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时仍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步骤S210即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包括:
S902,当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传输至共享端;数据请求用于指示共享端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数据请求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S904,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于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所转发的响应数据。
其中,数据请求是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产生的用于从服务器获取数据的请求。响应数据是服务器响应于该数据请求生成的数据。由于服务器是为该应用程序提供各种计算服务、数据服务的服务器,因此若想使用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就需要实现该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具体地,当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被共享端可以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传输至共享端,再由共享端通过自身的数据流量通道将该数据请求转发至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当共享端通过自身的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于该数据请求反馈的相应数据后,被共享端就可以通过该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转发的响应数据,这样,就实现了被共享端上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用户可以在不使用本地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使用该应用程序,尤其在被共享端网络情况不好或不使用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时仍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902中的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传输至共享端具体包括:获取应用程序中登录的被共享方标识;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的数据请求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包传输至共享端;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共享端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其中,被共享方标识是被共享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相关的账号,比如可以是登录了该应用程序的用户账号,还可以是与该用户账号对应的用户昵称、手机号或邮箱账号等。类似地,共享方标识可以是共享端上运行的该应用程序相关的账号。
具体地,被共享端可以根据被共享方标识和产生的数据请求生成数据请求包,然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数据请求包传输至共享端;共享端在接收到该数据请求包时,获取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然后根据请求数据包中的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端本地的共享方标识重组该数据请求包,得到重组数据请求包,再通过共享端本地的数据流量通道,将该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该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比如,被共享端以“被共享方标识+请求数据”的包格式向共享端发送数据请求包,共享端接收到该数据请求包后,以“共享方标识+被共享方标识+请求数据”的包格式重新组包,得到重组数据请求包,然后再通过共享端本地的数据流量通道,将该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给服务器。
在本实施例中,共享端重组接收到的数据请求包得到包含共享方标识、被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可以使得服务器在接收到该重组数据请求包后判定该消息包是共享端转发被共享端的,而不是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产生的请求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重组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服务器反馈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步骤S904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于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所转发的响应数据包括: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发送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从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到用于标识接收方的被共享方标识时,通过应用程序处理响应数据。
具体地,当服务器接收到共享端转发的重组数据请求包后,解析该重组数据请求包,得到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并根据包格式判定是共享端转发被共享端的,就获取与该数据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根据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生成响应数据包,并将该响应数据包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解析该响应数据包,得到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从而判定该包是待转发至被共享端的,就根据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重组该响应数据包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然后再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转发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被共享端就可以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发送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从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出响应数据。
比如,服务器在收到重组数据请求包后,判断该包是共享端转发被共享端的,把响应数据以“共享方标识+被共享方标识+响应数据”的包格式生成响应数据包,并将响应数据包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进行解析,再以“被共享方标识+响应数据”包格式重新组包,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并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转发至被共享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被共享端接收到重组响应数据包时,解析该包不存在其它标识,则可以判定该重组响应数据包是发送至被共享端本地的,而无需转发至其它设备。如图10所示,为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共享端中转被共享端与服务器之间的消息包的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上运行有应用程序,中转传输的数据由共享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中转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共享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对接收的数据请求包和响应数据包进行解析、重组,然后将重组后的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或数据流量通道转发出去。
如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本实施例主要以该方法应用于上述图1中的共享端120来举例说明。参照图2,该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02,通过共享端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其中,点对点连接通道是属于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与共享端之间的专用通信链路。被共享方标识是被共享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相关的账号,比如可以是登录了该应用程序的用户账号,还可以是与该用户账号对应的用户昵称、手机号或邮箱账号等。数据请求是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产生的用于从服务器获取数据的请求。具体地,当被共享端上的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被共享端可以获取本地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被共享方标识,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的数据请求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包传输至共享端,共享端可通过本地与被共享端之间的该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
S1104,获取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其中,共享方标识是共享端上运行的应用程序相关的账号,比如可以是登录了该应用程序的用户账号,还可以是与该用户账号对应的用户昵称、手机号或邮箱账号等。
S1106,重组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S1108,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比如,被共享端以“被共享方标识+请求数据”的包格式向共享端发送数据请求包,共享端接收到该数据请求包后,以“共享方标识+被共享方标识+请求数据”的包格式重新组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然后再通过共享端本地的数据流量通道,将该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给服务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服务器反馈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重组响应数据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转发重组响应数据包。
其中,响应数据是服务器响应于数据请求生成的数据。具体地,服务器在接收共享端转发的重组数据请求包后,解析该重组数据请求包,得到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并根据包格式判定是共享端转发被共享端的,就获取与该数据请求对应的响应数据,根据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生成响应数据包,并将该响应数据包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解析该响应数据包,得到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从而判定该包是待转发至被共享端的,就根据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重组该响应数据包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然后再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转发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被共享端就可以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发送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从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出响应数据。
比如,服务器在收到重组数据请求包后,判断该包是共享端转发被共享端的,把响应数据以“共享方标识+被共享方标识+响应数据”的包格式生成响应数据包,并将响应数据包发送至共享端;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进行解析,再以“被共享方标识+响应数据”包格式重新组包,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并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转发至被共享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接收被共享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发送的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从共享端获取共享端的设备信息;根据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头通道的传输协议;通过共享方标识发布与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近场通信服务用于建立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其中,初步连接通道是用于被共享端搜索共享端标识、共享端发布共享流量服务的通信链路。共享端标识可以是共享方标识。在一个实施例中,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开启时,共享端可以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以共享端标识发布预设近场通信服务,等待被共享端的连接。连接成功后,共享端可以通过建立的初步连接通道接收被共享端发送的设备信息。设备信息包括操作系统版本和/或设备型号。由于不同的操作系统版本或不同型号的设备所支持的近场通信服务有所不同,共享端可以根据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共享端本地的设备信息确定用哪一种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与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并且,在共享端确定了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头通道的传输协议之后,就通过共享方标识发布与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等待接收被共享端通过本地的与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发起的点对点连接请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方法还包括: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传输协议对应的传输协议标识发送至被共享端;接收被共享端通过近场通信服务、并按照各传输协议的连接顺序依次发起的点对点连接请求;响应于点对点连接请求,与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其中,连接顺序是指在步骤S206中获取的传输协议有多个时,优先采用哪种传输协议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顺序。点对点连接请求是指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连接请求。具体地,在共享端根据二者的设备信息确定了二者可支持的传输协议后,就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反馈传输协议,被共享端就可以按照各传输协议的连接顺序,并通过与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向共享端发起点对点连接请求,共享端在接收到该点对点连接请求时,与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在共享端使用应用程序时,可在应用程序中建立与被共享端之间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该点对点连接通道获取数据请求包,在获取到在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后,就可以根据共享方标识重组该数据请求包,得到重组数据请求包,然后再通过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该重组数据请求包至服务器,共享端还可对服务器反馈的响应数据包进行重组,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然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转发至被共享端,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本地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如图1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202,共享端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获取本地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根据共享端标识发布预设近场通信服务。
S1204,被共享端检测本地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网络状态,当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
S1206,被共享端在应用程序中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获取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的共享端标识。
S1208,被共享端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与共享端标识所标识的共享端建立初步连接通道。
S1210,被共享端从本地获取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设备信息发送至共享端。
S1212,共享端根据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共享端本地的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传输协议,并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传输协议对应的传输协议标识发送至被共享端。
S1214,被共享端获取各传输协议对应的连接顺序,按照连接顺序,依次通过各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S1216,当被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被共享端获取应用程序中登录的被共享方标识,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的数据请求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包传输至共享端。
S1218,共享端通过本地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获取本地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重组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S1220,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于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重组响应数据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通过本地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转发重组响应数据包。
S1222,被共享端通过本地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重组响应数据包,从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到用于标识接收方的被共享方标识时,通过应用程序处理响应数据。
上述数据传输方法,解决了应用程序严格依赖于网络的连通性和稳定性,在用户有可能遇到欠费无法使用网络、不使用数据流量、基站切换、障碍物屏蔽和网络覆盖不完善等情况导致无法使用应用程序的问题。用户可以在弱网、无移动网络或者想要不想使用自己的数据流量时仍可以正常使用应用程序,比如接收、发送即时通讯消息、查看好友动态等等。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12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12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300,该装置包括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设备信息发送模块1304、传输协议获取模块1306、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1308和传输模块1310,其中:
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用于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设备信息发送模块1304,用于向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数据传输装置的设备信息;
传输协议获取模块1306,用于获取共享端基于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1308,用于按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传输模块1310,用于基于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数据传输装置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还用于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开启时,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在应用程序中展示搜索到的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获取从展示的共享端标识中选取的共享端标识。
在一个实施例中,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还用于检测数据传输装置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网络状态;当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关闭时,通过数据传输装置直接连接的网络,传输数据传输装置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发送模块1304还用于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与共享端标识所标识的共享端建立初步连接通道;从数据传输装置获取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设备信息发送至共享端;设备信息用于指示共享端根据设备信息和共享端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传输协议。
在一个实施例中,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1308还用于获取各传输协议对应的连接顺序;按照连接顺序,依次通过各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属于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模块1310还用于当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传输至共享端;数据请求用于指示共享端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数据请求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服务器响应于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所转发的响应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传输模块1310还用于获取应用程序中登录的被共享方标识;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的数据请求包;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数据请求包传输至共享端;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共享端生成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重组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服务器反馈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传输模块1310还用于当共享端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共享端发送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从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到用于标识接收方的被共享方标识时,通过应用程序处理响应数据。
上述数据传输装置1300,在被共享端使用应用程序时,可在应用程序中确定共享端,获取共享端基于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按照该传输协议与共享端建立属于该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这样,被共享端就可以基于该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被共享端与上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可以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尤其在被共享端网络情况不好或不使用移动网络数据流量时仍可以使用该应用程序,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图14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该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是图1中的被共享端110。如图14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近场通信服务接口、输入装置和显示屏。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还可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实现数据传输方法。该内存储器中也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4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1300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可在如图14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中可存储组成该数据传输装置1300的各个程序模块,比如,图13所示的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设备信息发送模块1304、传输协议获取模块1306、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1308和传输模块1310。各个程序模块构成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例如,图14所示的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如图1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1300中的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1302执行步骤S202。计算机设备可通过设备信息发送模块1304执行步骤S204。计算机设备可通过传输协议获取模块1306执行步骤S206。计算机设备可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1308执行步骤S208。计算机设备可通过传输模块1310执行步骤S210。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此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此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1500,该装置包括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1502、获取模块1504、重组模块1506和转发模块1508,其中:
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1502,用于通过数据传输装置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获取模块1504,用于获取数据传输装置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重组模块1506,用于重组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转发模块1508,用于通过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流量通道,将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响应数据包接收模块;响应数据包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数据流量通道,接收服务器反馈的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重组模块1506还用于重组响应数据包,得到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转发模块1508还用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向被共享端转发重组响应数据包。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设备信息接收模块、设备信息获取模块、传输协议确定模块和近场通信服务发布模块;其中,设备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被共享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发送的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设备信息获取模块用于从数据传输装置获取共享端的设备信息;传输协议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头通道的传输协议;近场通信服务发布模块用于通过共享方标识发布与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近场通信服务用于建立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传输装置1500还包括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用于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传输协议对应的传输协议标识发送至被共享端;接收被共享端通过近场通信服务、并按照各传输协议的连接顺序依次发起的点对点连接请求;响应于点对点连接请求,与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上述数据传输装置1500,在共享端使用应用程序时,可在应用程序中建立与被共享端之间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该点对点连接通道获取数据请求包,在获取到在共享端本地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后,就可以根据共享方标识重组该数据请求包,得到重组数据请求包,然后再通过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该重组数据请求包至服务器,共享端还可对服务器反馈的响应数据包进行重组,得到重组响应数据包,然后通过点对点连接通道将该重组响应数据包转发至被共享端,实现在不使用被共享端本地直接连接的移动网络时建立被共享端本地应用程序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提高了应用程序的使用率。
图16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该计算机设备具体可以是图1中的共享端120。如图1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近场通信服务接口、输入装置和显示屏。其中,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和内存储器。该计算机设备的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还可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实现数据传输方法。该内存储器中也可储存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可使得处理器执行数据传输方法。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1500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可在如图16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中可存储组成该数据传输装置1500的各个程序模块,比如,图15所示的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1502、获取模块1504、重组模块1506和转发模块1508。各个程序模块构成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例如,图16所示的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如图15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1500中的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1502执行步骤S1102。计算机设备可通过获取模块1504执行步骤S1104。计算机设备可通过重组模块1506执行步骤S1106。计算机设备可通过转发模块1508执行步骤S1108。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此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上述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此处数据传输方法的步骤可以是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数据传输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向所述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获取所述共享端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按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基于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所述被共享端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包括:
当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开启时,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搜索可连接的共享端;
在应用程序中展示搜索到的所述共享端对应的共享端标识;
获取从展示的所述共享端标识中选取的共享端标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所述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网络的网络状态;
当所述网络状态满足低质量网络判定条件时,开启共享流量传输方式;
当所述共享流量传输方式关闭时,通过所述被共享端直接连接的网络,传输所述被共享端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所述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所述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包括:
通过所述预设近场通信方式,与所述共享端标识所标识的共享端建立初步连接通道;
从所述被共享端获取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通过所述初步连接通道将所述设备信息发送至所述共享端;所述设备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共享端根据所述设备信息和共享端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的传输协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包括:
获取各传输协议对应的连接顺序;
按照所述连接顺序,依次通过各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所述被共享端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包括:
当所述应用程序产生数据请求时,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所述数据请求传输至所述共享端;所述数据请求用于指示所述共享端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数据请求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当所述共享端通过所述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所述服务器响应于所述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共享端所转发的所述响应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所述数据请求传输至所述共享端包括:
获取所述应用程序中登录的被共享方标识;
生成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的数据请求包;
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将所述数据请求包传输至所述共享端;所述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所述共享端生成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数据请求和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用于指示所述服务器反馈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
所述当所述共享端通过所述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所述服务器响应于所述数据请求反馈的响应数据后,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共享端所转发的所述响应数据包括:
当所述共享端通过所述数据流量通道接收到响应数据包后,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共享端发送的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和所述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
从所述重组响应数据包中解析到用于标识接收方的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时,通过所述应用程序处理所述响应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共享端上运行有所述应用程序,中转传输的所述数据由所述共享端上运行的所述应用程序进行中转传输。
10.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通过共享端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所述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获取所述共享端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重组所述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数据请求和所述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数据流量通道,接收所述服务器反馈的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共享方标识和响应数据的响应数据包;
重组所述响应数据包,得到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和所述响应数据的重组响应数据包;
通过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向所述被共享端转发所述重组响应数据包。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被共享端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发送的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从所述共享端获取共享端的设备信息;
根据所述被共享端的设备信息、共享端的设备信息确定用于建立点对点连接头通道的传输协议;
通过所述共享方标识发布与所述传输协议对应的近场通信服务;所述近场通信服务用于建立与所述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初步连接通道将所述传输协议对应的传输协议标识发送至被共享端;
接收所述被共享端通过所述近场通信服务、并按照各传输协议的连接顺序依次发起的点对点连接请求;
响应于所述点对点连接请求,与所述被共享端建立点对点连接通道,直至成功建立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14.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共享端标识获取模块,用于在应用程序中通过预设近场通信方式获取共享端标识;
设备信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所述共享端标识对应的共享端发送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设备信息;
传输协议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共享端基于所述设备信息确定的传输协议;
点对点连接通道建立模块,用于按所述传输协议与所述共享端建立属于所述应用程序的点对点连接通道;
传输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点对点连接通道,并通过所述共享端的数据流量通道中转传输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请求包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与被共享端的点对点连接通道,接收所述被共享端发送的数据请求包;所述数据请求包包括被共享方标识和数据请求;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应用程序中登录的共享方标识;
重组模块,用于重组所述数据请求包,得到包括所述被共享方标识、所述数据请求和所述共享方标识的重组数据请求包;
转发模块,用于通过所述数据传输装置的数据流量通道,将所述重组数据请求包转发至与所述应用程序对应的服务器。
CN201811533113.2A 2018-12-14 2018-12-1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132805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3113.2A CN111328054B (zh) 2018-12-14 2018-12-1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33113.2A CN111328054B (zh) 2018-12-14 2018-12-1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8054A true CN111328054A (zh) 2020-06-23
CN111328054B CN111328054B (zh) 2021-11-30

Family

ID=711710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33113.2A Active CN111328054B (zh) 2018-12-14 2018-12-14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805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24493A (zh) * 2021-07-29 2021-11-30 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通道的分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WO2022083507A1 (zh) * 2020-10-20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间联通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14797A (zh) * 2023-04-07 2023-08-18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考试方法、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932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终端中连接到装置的设备和方法
CN104159255A (zh) * 2014-08-11 2014-11-1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终端间共享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CN10457943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陈业军 一种无线网络快速配对装置
CN104679334A (zh) * 2015-03-02 2015-06-03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互显示系统及方法
CN105848085A (zh) * 2016-01-26 2016-08-10 乐卡汽车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共享方法、装置、智能终端、车载多媒体终端及系统
CN106332119A (zh) * 2015-06-23 2017-01-1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012250A (zh) * 2017-11-23 2018-05-08 北京洪泰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US20180260807A1 (en) * 2015-09-08 2018-09-13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acquiring service, executing operation, and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9932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终端中连接到装置的设备和方法
CN104579432A (zh) * 2013-10-25 2015-04-29 陈业军 一种无线网络快速配对装置
CN104159255A (zh) * 2014-08-11 2014-11-19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终端间共享网络的方法及装置
CN104679334A (zh) * 2015-03-02 2015-06-03 南京物联传感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交互显示系统及方法
CN106332119A (zh) * 2015-06-23 2017-01-11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及装置
US20180260807A1 (en) * 2015-09-08 2018-09-13 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Methods,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acquiring service, executing operation, and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CN105848085A (zh) * 2016-01-26 2016-08-10 乐卡汽车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共享方法、装置、智能终端、车载多媒体终端及系统
CN108012250A (zh) * 2017-11-23 2018-05-08 北京洪泰同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和数据传输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鄂金龙: "基于近场通信的移动平台服务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3507A1 (zh) * 2020-10-20 2022-04-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间联通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48940A (zh) * 2020-10-20 2022-05-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间联通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48940B (zh) * 2020-10-20 2023-03-3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间联通方法、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724493A (zh) * 2021-07-29 2021-11-30 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通道的分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3724493B (zh) * 2021-07-29 2022-08-16 北京掌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流量通道的分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6614797A (zh) * 2023-04-07 2023-08-18 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考试方法、设备及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8054B (zh) 202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70507B1 (ko) 네트워크 슬라이스 선택 방법, 사용자 장비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CN111328054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11012356B2 (en) Method of forwarding a received message in a mesh network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mmunicatively interconnected mesh nodes as well as a corresponding mesh node
CN108781473B (zh) 一种在不同终端间共享文件的方法及设备
CN10458034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终端
US20180048633A1 (en) Perception-free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and system based on the same
CN104137618A (zh) 经由对等链路的共享网络访问
CN112584364A (zh) 蓝牙网络及其通信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3634195A (zh) 通讯方法及装置
US10149134B2 (en) Near field discovery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storage medium
CN105657040B (zh) 一种设备间内网通信的方法和系统
CN108307479B (zh) 通信模块及其配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设备及终端
KR102197851B1 (ko)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에서 대상 발견 방법 및 장치
CN104852835B (zh) 智能设备wifi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WO2016145826A1 (zh) Wifi热点的接入方法及装置
US20130188559A1 (en)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over the Internet Between Mobile Terminals, Computer Program, and Storage Medium
CN113905349A (zh) 组网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5681225A (zh) 网络资源获取方法及装置
CN112492004A (zh) 本地通信链接的建立方法及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Devos et al. D2D communications for mobile devices: Technology overview and prototype implementation
CN107294867B (zh) 一种用以促成点对点通信的方法及其相关装置
US10349456B2 (en) Video communication system, video transmission terminal, video recep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05119805A (zh) 一种即时通信数据传输方法及即时通信数据传输系统
JP6634172B1 (ja) 短距離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デジタル情報(メッセージ)を送受信する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システム
CN105163399B (zh) 一种数据共享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440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