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26671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6671A
CN111326671A CN201911281047.9A CN201911281047A CN111326671A CN 111326671 A CN111326671 A CN 111326671A CN 201911281047 A CN201911281047 A CN 201911281047A CN 111326671 A CN111326671 A CN 1113266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area
layer
guide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28104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26671B (zh
Inventor
朴秋陈
都义斗
金容宰
安智煐
金到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901276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200073980A/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326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6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26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6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9/878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21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ing to the organic devices covered by this subclass
    • H10K2102/301Details of OLEDs
    • H10K2102/302Details of OLEDs of OLED structures
    • H10K2102/3023Direction of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具有发光区域;发光器件,布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区域中;至少一个出光区域,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光阻挡层,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并且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以外的所述发光区域交叠;以及导光部,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并将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引导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已经被广泛用作笔记本计算机、平板计算机、智能电话、便携式显示装置或便携式信息设备等的显示屏以及电视机或监视器的显示屏。
相关申请的发光显示装置具有以下问题:多个子像素的像素电极发射光并且同时反射外部光因而反射可见性劣化。即,当增大像素电极的面积以提高发光显示装置的发光效率时,外部光反射比也增大从而反射可见性劣化。
另外,相关领域的发光显示装置可以通过在显示面板上结合单独的光学膜或偏振膜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外部光的反射,但是这种光学膜或偏振膜不利地导致高成本。另外,相关领域的发光显示装置具有将单独的光学膜结合在显示面板上不足以最小化外部光的反射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方面涉及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发光效率并最小化外部光反射比的显示装置。
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涉及提供一种能够在没有单独的偏振层或圆偏振光转换层的情况下,提高发光效率并最小化外部光反射比的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目的,如本文中体现并广泛描述的,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基板,具有发光区域;发光器件,布置在基板上的发光区域中;至少一个出光区域,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光阻挡层,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并且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以外的所述发光区域交叠;以及导光部,布置在发光区域中并且将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引导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他优点并且根据本公开的目的,如本文体现并广泛描述的,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布置有发光器件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光阻挡层,布置在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发光区域处并且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以及导光部,该导光部引导在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通过至少一个开口输出。
其他示例的具体细节被包括在详细描述和附图中。
附记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具有发光区域;
发光器件,布置在所述基板上方的所述发光区域中;
至少一个出光区域,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
第一光阻挡层,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并且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交叠的开口;以及
导光部,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并且将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引导至所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
附记2.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阻挡层与所述导光部交叠。
附记3.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包括:
光输入部分,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入射到该光输入部分;以及
光输出部分,入射到所述光输入部分上的光从该光输出部分输出,
其中,所述光输出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光输入部分的面积。
附记4.如附记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分与所述第一光阻挡层的所述开口交叠。
附记5.如附记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具有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减小的宽度。
附记6.如附记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具有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增大的倾斜度。
附记7.如附记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到所述发光器件的距离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增大。
附记8.如附记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光输入部分与所述发光器件间隔开。
附记9.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由反射光的材料形成。
附记10.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滤色器,与所述第一光阻挡层的所述开口交叠。
附记11.如附记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滤色器附加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光阻挡层与所述发光区域交叠的一个表面上。
附记12.根据附记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滤色器被插入到所述光第一阻挡层的所述开口中。
附记13.根据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导光部与所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以外的所述发光区域交叠。
附记14.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平坦化层,
其中,所述导光部与所述平坦化层布置在同一层上。
附记15.如附记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阻挡层布置在所述平坦化层的一个表面上。
附记16.如附记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导光部之间,所述平坦化层的另一部分布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导光部之间,
其中,所述平坦化层的所述一部分和所述平坦化层的所述另一部分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附记17.如附记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平坦化层的所述一部分是所述第一光阻挡层。
附记18.如附记14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
薄膜晶体管,布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平坦化层之间;以及
第二光阻挡层,覆盖所述薄膜晶体管的下表面。
附记19.如附记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布置在所述发光器件上方。
附记2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布置有发光器件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
光阻挡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发光区域处并且光阻挡层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以及
导光部,该导光部引导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通过所述光阻挡层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输出。
附记21.如附记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包括:
光输入部分,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入射到该光输入部分上;以及
光输出部分,入射到所述光输入部分上的光从该光输出部分输出,
其中,所述光输出部分与所述光阻挡层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交叠。
附记22.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光输入部分的面积。
附记23.如附记2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一个导光部布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发光区域处。
附记24.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多个导光部排列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发光区域处。
附记25.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光输入部分具有六边形截面。
附记26.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光输出部分具有四边形或圆形截面。
附记27.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一个导光部与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交叠。
附记28.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光输出部分的截面形状和大小与所述光阻挡层的所述开口的截面形状和大小相同。
附记29.如附记2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与所述发光器件间隔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图3示出了图2的像素的平面图的示例。
图4示出了沿着线I-I获取的图3的截面图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图3的修改。
图6示出了图3的另一修改。
图7A和图7B是示出在图4的显示装置中,光沿其发射的路径和外部光沿其反射或吸收的路径的视图。
图8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9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10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四实施方式。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取决导光部的结构的发光效率的图表。
图12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五实施方式。
图13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六实施方式。
图14示出了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七实施方式。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在图14的显示装置中光沿其发射的路径和外部光沿其反射或吸收的路径的视图。
图16示出了图2的平面图的另一示例。
图17示出了沿着线II-II获取的图16的截面图的实施方式。
图18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取决于出光区域与发光区域的面积比的外部光反射比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
从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优点和特征及用于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但是,本公开不限于下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而是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实现。仅提供示例性实施方式来完全公开本公开,并且向本公开所涉及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全提供本公开的类别,并且本公开将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
用于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图中示出的形状、大小、比例、角度、数目等仅是示例,并且本公开不限于此。贯穿本说明书,相同的参考标号一般表示相同的元件。另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可以省去对已知相关技术的详细说明,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公开的主题。本文中使用的诸如“包括”、“具有”、“包含”这样的术语一般用于允许添加其他组件(除非这些术语与术语“仅”一起使用)。除非有相反的指示,否则对于单数形式的任意引用可以包括复数形式。
即使没有明确指示,组件也被理解为包括普通的误差范围。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当两个部分被描述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或“在。。。侧”时,除非使用了“紧接”或“直接地”,否则一个或多个其他部分可以被放置在这两个部分之间。
将理解的是,尽管本文中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相互区别元件。例如,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而不会偏离本发明的范围。
在描述本公开的元件时,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这些术语仅用于相互区分不同的元件,并且相应元件的本质、顺序、次序或编号不应该受到这些术语的限制。将理解的是,当将某个元件或层描述为“连接”、“联接”、“粘附”到另一元件或层时,该元件或层可以直接连接或粘附到另一元件或层,但是其他元件或层可以被“布置”在元件或层之间,或者元件或层可以通过其他元件或层相互“连接”、“联接”或“粘附”。
因此,在本公开中,显示装置的示例可以包括显示装置本身(例如,液晶模块(LCM)或有机发光显示(OLED)模块)以及作为包括LCM或OLED模块的最终用户设备或应用产品的机组设备。
另外,如果显示面板是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则该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多条栅极线、多条数据线以及分别设置在由栅极线和数据线的交叉点限定的多个像素区域中的多个像素。另外,显示面板可以包括阵列基板、阵列基板上的有机发光器件层以及布置在阵列基板上以覆盖有机发光器件层的封装基板,其中,阵列基板包括薄膜晶体管或TFT,该薄膜晶体管或TFT是用于有选择地向每个像素施加电压的元件。封装基板可以保护TFT和有机发光器件层免受外部影响,并且可以防止水或者氧气渗透进入有机发光器件层。另外,设置在阵列基板上的层可以包括无机发光层(例如,纳米大小的材料层,例如,量子点层等)。
另外,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诸如附着于显示面板的金属板这样的衬背(backing)。但是,本实施方式不限于金属板,并且显示面板可以包括其他结构。
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征可以部分或全部相互联接或结合在一起,并且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彼此互操作并在技术上被驱动,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的。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可以相互独立地实现,或者可以在相互依存的关系中一起实现。
下面,将参考附图和示例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平面图。
参考图1和图2,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第一基板111、像素阵列层200、显示驱动电路单元210以及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
显示面板11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1和第二基板112。第二基板112可以是封装基板。
第一基板111可以由玻璃或塑料形成,但是不一定局限于此,并且可以由诸如硅片这样的半导体材料形成。第一基板111可以由透明材料或不透明材料形成。
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可以形成为光向上发射的顶部发光型,但不限于此。当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被形成为光向上发射的顶部发光型时,第一基板111可以由不透明材料以及透明材料形成。此外,当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被形成为光向下发射的所谓底部发光型时,透明材料可以用于第一基板111。
作为基底基板(base substrate)的第一基板111可以是柔性基板。例如,第一基板111可以包括透明聚酰亚胺材料。考虑到高温沉积处理在由聚酰亚胺形成的第一基板111上执行的情况,可以使用能耐高温的耐热性出色的聚酰亚胺。可以通过在设置在载体玻璃基板上的牺牲层的上表面上固化涂覆有一定厚度的聚酰亚胺树脂来形成聚酰亚胺第一基板111。这里,可以基于激光释放工艺,通过释放牺牲层来将载体玻璃基板与第一基板111分开。牺牲层可以由非晶硅(a-Si)或氮化硅(SiNx)形成。
根据示例,第一基板111可以是玻璃基板。例如,第一基板111可以包括氧化硅(SiO2)或氧化铝(Al2O3)作为主要成分。
第一基板111可以包括显示区域AAA和非显示区域NA。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AA可以被定义在第一基板111的中心部分。这里,显示区域AA可以对应于像素阵列层200的有源区域。例如,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分别设置在像素区域处的多个像素(未示出),其中,多条栅极线(未示出)和多条数据线(未示出)在像素区域相互交叉。这里,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可以被定义为用于发射光的最小单位区域。
作为不显示图像的区域的非显示区域NA可以被定义在第一基板111的围绕显示区域AA的边缘部分。根据示例,非显示区域NA可以包括具有至少一个焊盘电极的焊盘区。
像素阵列层200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层和发光器件层。TFT层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TFT、栅极绝缘层、层间绝缘层、钝化层以及平坦化层。发光器件层可以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和多个堤部。像素阵列层200的具体配置随后将参考图2详细描述。
显示驱动电路单元210可以连接到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非显示区域NA中的焊盘电极,以在每个像素上显示对应于从显示驱动系统供应的像素数据的图像。根据实施方式,显示驱动电路单元210可以包括多个电路膜211、多个数据驱动集成电路(IC)213、印刷电路板(PCB)215以及定时控制器217。
设置在多个电路膜211中的每个电路膜一侧上的输入端子可以通过膜粘附工艺粘附到PCB 215,并且设置在多个电路膜211中的每个电路膜另一侧上的输出端子可以通过膜粘附工艺粘附到焊盘部分。根据示例,多个电路膜211中的每个电路膜可以实现并弯曲为柔性电路膜,以减小显示装置100的边框区域。例如,多个电路膜211可以由载带封装(TCP)或柔性板上芯片或膜上芯片(COF)形成。
多个数据驱动IC 213中的每个数据驱动IC可以单独安装在多个电路膜211中的每个电路膜上。多个数据驱动IC 213中的每个数据驱动IC可以接收从定时控制器217提供的数据控制信号和像素数据,根据数据控制信号将像素数据转换为每个像素的模拟数据信号,并将经过转换的数据信号供应到相应的数据线。
PCB 215可以支持定时控制器217,并且可以在显示驱动电路单元210的组件之间传输信号和功率。PCB 215可以向多个数据驱动IC 213和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提供从定时控制器217供应的驱动功率和信号,以在每个像素上显示图像。因此,信号传输线和各种功率线可以设置在PCB 215上。例如,可以根据电路膜211的数目,设置一个或多个PCB 215。
定时控制器217可以安装在PCB 215上,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在PCB 215上的用户连接器接收从显示驱动系统提供的定时同步信号和图像数据。定时控制器217可以通过基于定时同步信号将图像数据对齐以适配像素布置结构来生成像素数据,并且将所生成的像素数据提供给相应的数据驱动IC 213。定时控制器217可以基于定时同步信号生成数据控制信号和扫描控制信号,通过数据控制信号控制多个数据驱动IC 213中的每个数据驱动IC的驱动定时,并且通过扫描控制信号控制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的驱动定时。这里,扫描控制信号可以通过第一基板111的非显示区域NA和多个电路膜211中的第一和/或最后一个柔性电路膜被供应给相应的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
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非显示区域NA中。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可以根据从显示驱动电路单元210提供的扫描控制信号生成扫描信号,并对应于设置顺序地将扫描信号供应给扫描线。根据示例,扫描驱动电路单元220可以与TFT一起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非显示区域NA中。
图3是图2的像素的平面图的示例,图4是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一实施方式。图5是图3的修改,图6是图3的另一修改。图2的显示面板110包括多个像素,每个像素可以具有如图3所示的像素配置。
参考图3,具有电路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的像素P可以设置在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AA中。每个像素P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SP1、第二子像素SP2、第三子像素SP3以及第四子像素SP4。第一子像素SP1是发射红光的红色子像素,第二子像素SP2是发射绿光的绿色子像素,第三子像素SP3是发射蓝光的蓝色子像素,并且第四子像素SP4可以是发射白光的白色子像素,但是不限于此。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排列顺序可以不同地改变。
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A和出光区域OA。发光区域EA对应于发光器件E生成光的区域,出光区域OA对应于用于将从发光器件E输出的光输出到外部的区域。
具体地,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EA1和布置在第一发光区域EA1中的第一出光区域OA1。第二子像素SP2可以包括第二发光区域EA2和布置在第二发光区域EA2中的第二出光区域OA2。第三子像素SP3可以包括第三发光区域EA3和布置在第三发光区域EA3中的第三出光区域OA3。第四子像素SP4可以包括第四发光区域EA4和布置在第四发光区域EA4中的第四出光区域OA4。
参考图4,显示装置100可以被实现为底部发光型,但是不限于此,并且也可以被实现为顶部发光型。随后将描述其细节。
显示装置100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缓冲层120、薄膜晶体管T、栅极绝缘层130、层间绝缘层140、钝化层150、平坦化层160、发光器件E、堤部B、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80。
作为基底基板的第一基板111可以是可以弯曲或弯折的透明柔性基板。根据示例,第一基板111可以包括透明聚酰亚胺材料,但不限于此。第一基板111可以由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这样的透明塑料材料形成。根据另一示例,第一基板111可以是玻璃基板。例如,第一基板111可以包括氧化硅(SiO2)和氧化铝(Al2O3)作为主要成分。
第一基板111的显示区域AA可以包括电路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第一基板111的电路区域CA可以包括用于驱动发光器件E的像素电路,并且像素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T。例如,像素电路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和至少一个开关晶体管。
第一基板111的发光区域EA可以包括发光器件E,该发光器件通过像素电路生成光。根据示例,发光区域EA可以对应于由堤部B定义的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的开口。
缓冲层120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根据示例,可以通过层叠多个无机层形成缓冲层120。例如,缓冲层120可以由层叠在一起的包括氧化硅膜(SiOx)、氮化硅膜(SiNx)以及氮氧化硅膜(SiON)的一个或多个无机层在内的多个层形成。缓冲层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整个上表面上,以阻挡水分通过第一基板111穿过发光器件E。因此,缓冲层120包括多个无机层,从而改善了该面板的水汽透过率(WVTR)。
薄膜晶体管T可以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缓冲层120上。根据示例,薄膜晶体管T可以包括有源层ACT、栅电极GE、漏电极DE以及源电极SE。
有源层ACT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电路区域CA中。有源层ACT可以布置在缓冲层120上并且与栅电极GE、源电极SE以及漏电极DE交叠。有源层ACT可以与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直接接触,并且面对栅电极GE,其中栅极绝缘层130插置在有源层ACT和栅电极GE之间。
栅极绝缘层130可以设置在有源层ACT上。根据示例,栅极绝缘层130可以将有源层ACT与栅电极GE隔离。具体地,栅极绝缘层130可以设置在第一基板111的显示区域AA的整个表面上方,并且其布置栅电极GE的区域以外的部分将被移除。例如,栅极绝缘层130可以由例如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或它们的多层的无机绝缘材料形成,但是不限于此。
栅电极GE可以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30上。栅电极GE可以与有源层ACT交叠,其中栅极绝缘层130可以插置在栅电极GE和有源层ACT之间。
层间绝缘层140可以设置在栅电极GE上。层间绝缘层140可以设置在栅极绝缘层130和缓冲层120上方。层间绝缘层140可以用于保护薄膜晶体管T,并且可以使漏电极DE或源电极SE与栅电极GE绝缘。层间绝缘层140的相应区域可以被移除,以允许有源层ACT与源电极SE或漏电极DE接触。例如,层间绝缘层140可以包括源电极SE穿过的接触孔和漏电极DE穿过的接触孔。
漏电极DE和源电极SE可以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40上并且相互间隔开。漏电极DE通过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40中的接触孔与有源层ACT的一端接触,源电极SE可以通过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40中的接触孔与有源层ACT的另一端接触。源电极SE可以通过钝化层150的接触孔和平坦化层160的接触孔与阳极电极AE直接接触。
钝化层150可以设置在层间绝缘层140、源电极SE以及漏电极DE上。钝化层150可以用于保护源电极SE和漏电极DE。钝化层150可以包括阳极电极AE穿过的接触孔。这里,钝化层150的接触孔可以连接到平坦化层160的接触孔,以允许阳极电极AE穿过。
平坦化层160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方,并且可以与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薄膜晶体管T交叠。具体地,平坦化层160可以设置在钝化层150上,以对薄膜晶体管T的顶部进行平坦化。平坦化层160可以包括阳极电极AE穿过的接触孔。这里,平坦化层160的接触孔可以连接到钝化层150的接触孔,以允许阳极电极AE穿过。
发光器件E可以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平坦化层160上,并且可以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T。发光器件E可以包括阳极电极AE、发光层EL以及阴极电极CE。
阳极电极AE可以布置在平坦化层160上,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在平坦化层160中的接触孔电连接到薄膜晶体管T的源电极SE。阳极电极AE可以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这里,发光区域EA可以对应于由堤部B定义的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的开口。具体地,阳极电极AE的一部分可以由堤部B覆盖,并且阳极电极AE的其他部分可以不由堤部B覆盖并且可以被暴露。在发光区域EA中,阳极电极AE可以不由堤部B覆盖,并且可以对应于暴露的区域。阳极电极AE可以被限定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像素的开口的堤部B围绕。
当显示装置100是底部发光型时,阳极电极AE可以由诸如ITO或IZO这样的允许光通过其发送的透明导电材料(TCO)或者诸如镁(Mg)、银(Ag)或镁(Mg)和银(Ag)的合金这样的半透射型导电材料形成。
发光层EL可以设置在阳极电极AE上。例如,发光层EL可以包括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以及电子传输层。根据示例,发光层EL还可以包括用于提高发光层的发光效率、寿命等的至少一个功能层。
发光层EL可以被形成为对于所有像素共用而不被像素区域划分,但是不限于此。在发光层EL中,发射不同颜色的光的有机发光层可以被图案化在每个像素区域中。例如,红色发光层可以被图案化在红色子像素处,绿色发光层可以被图案化在绿色子像素处,并且蓝色发光层可以被图案化在蓝色子像素处,但是不限于此。
阴极电极CE可以设置在发光层EL上。阴极电极CE可以被实现为对于所有子像素共用的电极而不被像素区域划分的形式。当显示装置100为光发射型时,阴极电极CE可以由诸如铝(Al)、银(Ag)或银合金这样的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形成。
堤部B可以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平坦化层160上。根据示例,堤部B可以布置在多个子像素中的每个子像素的发光区域EA之间,从而定义多个像素中的每个像素的发光区域EA。例如,堤部B可以覆盖阳极电极AE的一部分。阳极电极AE没有被堤部B覆盖的区域可以被定义为发光区域EA。
光阻挡层LS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AA中的第一基板111和发光器件E之间。光阻挡层LS布置在显示区域AA的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以外的剩余区域中,以阻挡光。光阻挡层LS可以包括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第一光阻挡层LS1和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第二光阻挡层LS2。
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发光器件E和第一基板111之间。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并且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开口OP。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的至少一个开口OP可以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具体地,发光区域EA对应于发光器件E生成光的区域,出光区域OA对应于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输出到外部的区域。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开口OP,以在发光区域EA中形成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结果,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以外的剩余发光区域EA中。
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被图案化在钝化层150上,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当通过省去钝化层150配置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时,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层间绝缘层140和平坦化层160之间。
根据示例,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遮光材料或吸光材料。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与导光部170交叠,以防止外部光被导光部170反射。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由反射光的材料形成,并且可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引导至出光区域OA。因此,第一光阻挡层LS1针对出光方向覆盖导光部170,以阻挡入射到导光部170上的光从而防止外部光被反射到导光部170。因此,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减小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的反射比,从而改善反射可见性,降低功率消耗,并提高亮度。另外,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防止从多个发光器件E中的每个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相互混合,从而改善漏光和可见性劣化。
根据示例,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A的面积。具体地,发光区域EA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光阻挡层LS1交叠,并且发光区域EA的其他部分可以与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交叠。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可以对应于出光区域OA。因此,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A的面积,并且可以根据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确定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
根据示例,当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减小时,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可以降低。具体地,发光器件E可以生成光并同时反射外部光。例如,当发光器件E针对出光方向的暴露面积增大时,发光效率可以同时提高,但是外部光反射比也会同时增大,并且反射可见性会劣化。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中,通过利用第一光阻挡层LS1覆盖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发光器件E针对出光方向的暴露面积可以被最小化,并且外部光反射比可以被降低从而提高反射可见性。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由于通过第一光阻挡层LS1降低外部光反射比,所以可以不提供单独的偏振层或偏振转换层,并且可以解决高制造成本的问题。另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包括导光部170,所以可以防止由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的降低导致的发光效率的降低。随后将描述导光部170的细节。
第二光阻挡层LS2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方,并且与薄膜晶体管T交叠。第二光阻挡层LS可以设置在其中布置有薄膜晶体管T的电路区域CA中。第二光阻挡层LS2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上。例如,可以通过在第一基板111上沉积金属随后执行曝光图案化来形成第二光阻挡层LS2。
根据示例,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第一光阻挡层LS1布置在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处,并且可以通过第二光阻挡层LS2布置在电路区域CA处。因此,当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通过第一和第二光阻挡层LS1和LS2完全布置在出光区域OA以外的其他剩余显示区域AA处时,外部光反射比可以被最小化,并且反射可见性可以提高。
导光部170可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引导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与平坦化层160布置在同一层上。导光部170可以插入到平坦化层160中,并且与发光区域EA的出光区域OA以外的其他剩余区域交叠。例如,平坦化层160的一部分160a设置在电路区域CA中,并且还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以提供将导光部170插入到发光区域EA中的空间。即,平坦化层160的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的部分160a可以用作要布置导光部170的框。当导光部170布置在平坦化层160的部分160a上时,平坦化层160的其他部分160b可以覆盖导光部170,以对平坦化层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即,平坦化层160的首先在电路区域CA中形成的部分160a和平坦化层160的随后在发光区域EA中形成的其他部分160b可以提供经过平坦化的上表面。
导光部170可以包括光输入部分171和光输出部分173,其中,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并且入射光从光输出部分173被输出。
从导光部170到发光器件E的距离可以从光输入部分171到光输出部分173增大。即,在导光部分170中,光输入部分171可以被布置为比光输出部分173更接近发光器件E。当显示装置100为底部发光型时,导光部170可以被布置为光输入部分171面对第二基板112并且光输出部分173面对第一基板111,从而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可以通过第一基板111被发射到外部。
根据示例,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可以与发光器件E直接接触,以使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通过其进入。即,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可以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到导光部170上。入射到导光部170上的光可以通过光输出部分173输出到导光部170外部。
根据示例,可以根据发光区域EA的形状确定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的形状。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可以与发光区域EA交叠,并且可以比发光区域EA大或者具有与发光区域EA相同的形状。例如,光输入部分可以被形成为对应于由堤部B围绕的阳极电极AE。因此,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可以使得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完全进入导光部170。因此,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与发光器件E直接接触,从而防止了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泄露。
导光部170可以具有从光输入部分171到光输出部分173减小的宽度W。根据示例,导光部170的垂直截面可以具有朝向光输入部分171凸出的曲线形状。例如,导光部170可以具有漏斗形状,其中,该漏斗形状的宽度D从光输入部分171向光输出部分173减小,并且其倾斜度从光输入部分181向光输出部分173增大。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的光可以被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从而被引导至光输出部分173。在导光部170具有漏斗形状的情况下,光路可以减少,并且由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的次数减少,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发光效率(相比导光部170具有截头锥形状的情况)。例如,由于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的光反射率小于100%,所以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减少了反射次数从而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发光效率。
根据示例,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可以小于光输入部分171。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由反射光的材料形成。导光部170可以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以将光集中在光输出部分173上。导光部170可以集中光,使得通过光输出部分173输出的光量保持在与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量基本相同的水平。
换言之,导光部170可以最小化在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的过程中损失的光量。例如,在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显著小的情况下,不包括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100的发光效率可能显著降低。因此,即使在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显著小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也可以使用导光部170来防止发光效率的降低。
结果,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布置在不包括具有小面积的出光区域OA的显示区域A中的光阻挡层LS,降低外部光反射比。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利用导光部170将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集中到出光区域OA,提高发光效率。
根据一个示例,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可以具有方形或圆形形状。例如,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形状可以具有图3所示的圆形形状。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可以具有对应于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出光区域OA的形状。即,当出光区域OA具有圆形形状时,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形状可以在对应于出光区域OA的位置具有圆形形状。但是,本公开不一定局限于此。
在另一示例中,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形状可以具有图5所示的四边形形状。当出光区域OA具有长方形形状(或正方形形状)时,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形状在对应于出光区域OA的位置也可以具有长方形形状(或正方形形状)。
此外,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如图3和图5所示的一个导光部170。具体地,一个导光部170布置在第一子像素SP1处,另一导光部170布置在第二子像素SP2处,再一导光部170布置在第三子像素SP3处,并且又一导光部170可以布置在第四子像素SP4处。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一个像素P可以包括图6所示的一个导光部170。具体地,一个导光部170可以布置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子像素SP1、SP2、SP3和SP4处。当一个导光部170如图6所示地设置在一个像素P处时,导光部170可能不需要设置在每个子像素SP1、SP2、SP3或SP4处,因此工艺难度可以降低。
此外,当导光部170如图3和图5所示地设置在子像素SP1、SP2、SP3和SP4中的每个子像素处时,工艺难度可能高,但是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不同。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被设计为使得主波段的光被最好地提取。
滤色器CF可以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交叠。至少一个滤色器CF可以被布置为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对应。具体地,滤色器CF可以插入到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中。即,滤色器CF可以布置在与第一光阻挡层LS1同一层的出光区域OA中。从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输出的光可以完全穿过滤色器CF。滤色器CF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转换为具有不同颜色的光或者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其发送。例如,滤色器CF可以包括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以及蓝色滤光片。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包括红色滤光片。红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红光通过其发送。第二子像素SP2可以包括绿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绿光通过其发送。第三子像素SP3可以包括蓝色滤光片。蓝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蓝光通过其发送。第四子像素SP4可以被实现为没有滤色器。
封装层180可以被形成为覆盖发光器件E。封装层180可以防止氧气或水分穿过发光器件E。
图7是示出在图4的显示装置中,光在其中被发射的路径以及外部光通过其被反射或吸收的路径的视图。具体地,图7A是示出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在其中被发射的路径的视图,图7B是示出外部光在其中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或者被发光器件E反射的路径的视图。
在图7A中,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第一和第二光L1和L2可以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并且被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从而被引导至光输出部分173。在显示装置100为底部发光型的情况下,阴极电极CE可以由诸如铝(Al)、银(Ag)或Ag合金这样的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形成。
例如,第一光L1可以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并且可以入射在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上。入射在光输入部分171上的第一光L1可以被导光部170的一侧反射,并行进到发光器件E。第一光L1可以被发光器件E的阴极电极CE反射,并行进到导光部170的另一侧。第一光L1可以被导光部170的另一侧反射,并被引导至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最后,第一光L1可以穿过连接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滤色器CF,并且对应于滤色器CF的彩色光可以被输出。
第二光L2可以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并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上。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的第二光L1可以被导光部170的另一侧反射,并行进到导光部170的一侧。第二光L2可以被导光部170的一侧反射,并被引导至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最后,第二光L2可以穿过连接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滤色器CF,并且对应于滤色器CF的彩色光可以被输出。
如上所述,导光部170可以将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集中到光输出部分173上。因此,在显示装置100中,即使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显著小,光也可以被集中从而使得输出到出光区域OA的光量保持与在发光区域EA中生成的光量基本相同的水平。即,显示装置100可以最小化在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入射的光的过程中损失的光量。结果,通过包括导光部170,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可以防止发光效率的降低。
在图7B中,从外部入射的光可以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或者被发光器件E反射。
例如,第三光L3可以从外部入射并到达第一光阻挡层LS1。第三光L3可以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使得第三光L3不会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反射。
第四光L4可以从外部入射并穿过布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中的滤色器CF。穿过滤色器CF的第四光L4可以具有对应于滤色器CF的颜色并可以到达发光器件E。第四光L4可以被发光器件E的阴极电极CE反射,随后再次通过滤色器CF输出。这里,由于最后输出的第四光L4穿过滤色器CF两次,所以光量会减少。
如上所述,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覆盖除了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因此,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最小化发光器件E针对光输出方向的暴露面积,并且防止从外部入射的光在出光区域OA以外的区域中被发光器件E反射。另外,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防止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导光部170反射。结果,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减小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从而减小外部光反射比并改善反射可见性。
图8是沿着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二实施方式。
参考图8,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可以与发光器件E相隔某个距离d。具体地,平坦化层160的部分160a设置在电路区域CA上,并且还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以提供导光部170插入到发光区域EA中的空间。即,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的平坦化层160的部分160a可以用作要布置的导光部170的框。这里,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的平坦化层160的高度可以比设置在电路区域CA上的平坦化层160的高度低。例如,设置在电路区域CA上的平坦化层160的高度可以对应于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的平坦化层160的高度、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的厚度以及光输入部分171与发光器件E之间的距离d之和。当导光部170布置在平坦化层160的部分160a上方时,平坦化层160的另一部分160b可以覆盖导光部170,以对平坦化层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即,平坦化层160的首先在电路区域CA中形成的部分160a和平坦化层160的随后在发光区域EA中形成的另一部分160b可以提供经过平坦化的上表面。
因此,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可以不与发光器件E直接接触,因此可以防止可能由导光部170和发光器件E彼此直接接触导致的损坏。
另外,可以最小化在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中损失的光。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具有图5所示的漏斗形状。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具有非常小的倾斜度。当导光部170与发光器件E之间没有距离时,入射到具有小倾斜度的光输入部分171上的光在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之间的反射次数会增大从而部分丢失。一些反射可以在反射次数增大时丢失。根据本公开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将导光部170与发光器件E分开,减少入射到具有小倾斜度的光输入部分171上的光的反射次数。
可以调整发光器件E和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之间的距离d,以使从发光器件E生成的光尽可能多地进入导光部170。
图9是沿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三实施方式。
参考图9,导光部170的垂直截面可以具有不透明线的形状。例如,导光部170可以具有朝向光输出部分173减小的宽度W,并且可以具有某个倾斜度的截圆锥形状。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的光可以被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从而被引导至光输出部分173。导光部170可以集中光,以使得通过光输出部分173输出的光量被保持在与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量基本相同的水平。导光部170可以最小化在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入射的光的过程中损失的光量。在导光部170具有截圆锥形状的情况下,可以防止由于与导光部170具有漏斗形状的情况相比光输入部分171处的更大的倾斜度导致的光输入部分171中的光损失。
图10是沿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四实施方式。
参考图10,导光部170的垂直截面可以具有朝向光输出部分173弯曲凸出的形状。例如,导光部170可以具有半球形状,其中,宽度W从光输入部分171朝向光输出部分173减小,并且倾斜度减小。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的光可以被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从而被引导至光输出部分173。导光部170可以集中光,使得通过光输出部分173输出的光量被保持在与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量基本相同的水平。导光部170可以最小化在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入射的光的过程中损失的光量。因此,即使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显著小,导光部170也可以防止发光效率的降低。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取决于导光部的结构的发光效率的图表。具体地,由虚线指示的第一结构(结构1)对应于包括第一光阻挡层LS1并且不包括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由交替的长短划线指示的第二结构(结构2)对应于图10所示的显示装置100,由交替的长划线和两条短划线指示的第三结构(结构3)对应于图9所示的显示装置100,并且由实线指示的第四结构(结构4)对应于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100。
即,第一结构(结构1)的显示装置不包括导光部170,第二结构(结构2)的显示装置100被配置为使得导光部170具有半球形状,第三结构(结构3)的显示装置100被配置为使得导光部170具有截圆锥形状,并且第四结构(结构4)的显示装置100被配置为使得导光部170具有漏斗形状。另外,假设除了导光部170的配置以外,第一至第四结构相同。另外,在图11所示的图表中,水平轴表示波长,垂直轴表示发光效率的相对值。
参考图11,第四结构(结构4)的显示装置100在波长550nm处具有比第一至第三结构(结构1、结构2和结构3)更高的发光效率。第四结构(结构4)的显示装置100在380nm到780nm的波长处可以具有比第一至第三结构(结构1、结构2和结构3)更高的平均发光效率。第三结构(结构3)的显示装置100在380nm到780nm波长处可以具有比第一和第二结构(结构1和结构2)更高的平均发光效率。最后,第二结构(结构2)的显示装置100在380nm到780nm波长处可以具有比第一结构(结构1)更高的平均发光效率。
因此,在导光部170具有漏斗形状的情况下,相比导光部170具有截圆锥形状的情况,光路可以缩短,并且被导光部170和阴极电极CE反射的次数可以减少,以提高显示装置100的发光效率。
另外,在导光部170具有截圆锥形状的情况下,相比导光部170具有半球形状的情况,可以提高显示装置100的发光效率。
图12是沿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五实施方式。
参考图12,滤色器CF可以附加地布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与发光区域EA交叠的一个表面上。具体地,滤色器CF可以布置在钝化层150上方,从而与发光区域EA交叠。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滤色器CF上方,从而与发光区域EA交叠。即,第一光阻挡层LS1具有开口OP,从而形成与发光区域EA交叠的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另外,滤色器CF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到开口OP中,并且可以与第一光阻挡层LS1布置在同一层上方。
导光部170可以设置在发光器件E和第一光阻挡层LS1之间。导光部170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光输入部分171面对发光器件E,从而使得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可以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导光部170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光输出部分173面对第一光阻挡层LS1,尤其是使得光输出部分173与开口OP(即,出光区域OA)交叠。导光部170可以通过光输出部分173将光输出到外部。因此,导光部170可以将从发光器件E输出的光引导至出光区域EA。
另外,由于第一光阻挡层LS1和滤色器CF被布置为针对光输出方向与导光部170交叠,所以从外部入射到导光部170上的光可以被遮挡,从而可以防止外部光在导光部170上反射。
图13是沿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六实施方式。
参考图13,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电路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处。
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是包括吸光材料(例如,黑色染料)的有机层。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以对薄膜晶体管T的上端进行平坦化。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阳极电极AE穿过的接触孔。即,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用于电路区域CA中的光阻挡作用并且同时用作平坦化层160。
另外,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并且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开口OP。第一光阻挡层LS1的至少一个开口OP可以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与图4所示的第一光阻挡层LS1不同,图13的第一光阻挡层LS1具有足够的厚度,以覆盖从光输出部分173侧到光输入部分171侧的导光部170。
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设置在电路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中,以提供导光部170插入的空间。即,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用作在发光区域EA中布置导光部170的框。
当导光部170布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上方时,平坦化层160可以设置在导光部170上方,从而使得其上表面被平坦化。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和平坦化层160可以提供经过平坦化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公开第六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中,一个组件(即,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用于遮挡光并对表面进行平坦化。根据本公开第六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结构被简化,从而简化了工艺。
图14是沿图3的线I-I获取的截面图的第七实施方式。
在图3至图5以及图8至图13中,显示装置100被实现为底部发光型,但是不限于此。显示装置100也可以被实现为顶部发光型。
参考图14,被实现为顶部发光型的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缓冲层120、薄膜晶体管T、栅极绝缘层130、层间绝缘层140、钝化层150、第一平坦化层160、发光器件E、堤部B、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第二平坦化层190以及滤色器CF。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80。
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缓冲层120、薄膜晶体管T、栅极绝缘层130、层间绝缘层140、钝化层150、发光器件E、堤部B以及封装层180与图4中所示的基本相同,所以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仅详细描述第一平坦化层160、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并且这里,将主要描述与图4所示的第一平坦化层160、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的不同。将省略重复描述。
第一平坦化层160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方,并且可以覆盖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薄膜晶体管T。具体地,第一平坦化层160可以设置在钝化层150上,以对薄膜晶体管T的顶部进行平坦化。第一平坦化层160可以包括阳极电极AE穿过的接触孔。这里,第一平坦化层160的接触孔可以连接到钝化层150的接触孔,以使阳极电极AE穿过。与图4所示的平坦化层160不同,该第一平坦化层160中没有插入导光部170。
第二平坦化层190可以布置在封装层180上。导光部170可以插入到第二平坦化层190中,并且可以通过填充由于导光部170生成的台阶对第二平坦化层190的上表面进行平坦化。
光阻挡层LS可以包括第一光阻挡层LS1和第二光阻挡层LS2。
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发光器件E和第二基板112之间。具体地,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第二平坦化层190上。
第一光阻挡层LS1布置在显示区域AA处,并且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开口OP。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的至少一个开口OP可以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开口OP,以在发光区域EA中形成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显示区域AA的至少一个发光区域OA以外的其余区域中。
根据示例,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遮光材料或吸光材料。由于第一光阻挡层LS1与导光部170交叠,所以可以防止外部光被导光部170反射。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由反射光的材料形成,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引导至出光区域OA。相应地,第一光阻挡层LS1基于出光方向覆盖导光部170,以阻挡入射在导光部170上的光,从而防止外部光在导光部170上被反射。因此,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减小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从而改善反射可见性、减小功率消耗并提高发光效率。另外,第一光阻挡层LS1防止从多个发光器件E中的每个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相互混合,从而改善了漏光和可见性的劣化。
根据示例,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A的面积。具体地,发光区域EA的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光阻挡层LS1交叠,并且发光区域EA的另一部分可以与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交叠。这里,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可以对应于出光区域EA。所以,出光区域OA的面积可以小于发光区域EA的面积,并且可以根据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确定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
根据示例,当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较小时,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会减小。具体地,发光器件E可以生成光并反射外部光。例如,发光效率可以随着发光器件E在出光方向上的暴露面积的增大而提高,但是外部光反射比也会同时增大,并且反射可见性会劣化。因此,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利用光阻挡层LS1覆盖除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从而最小化发光器件E在出光方向上的暴露面积。可以减小外部光反射比,从而改善反射可见性。另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通过第一光阻挡层LS1减小外部光反射比,所以该显示装置可以不包括单独的偏振层或偏振转换层,并且可以被制造为具有高偏振层而可以解决提供偏振层的高制造成本的问题。另外,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导光部170,从而防止由于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的减小导致的发光效率的降低。
第二光阻挡层LS2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上,以与薄膜晶体管T交叠。第二光阻挡层LS可以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其中,薄膜晶体管T布置在该电路区域CA中。第二光阻挡层LS2可以布置在第一基板111的上表面上。例如,可以通过在第一基板111上沉积金属然后执行曝光图案化,形成第二光阻挡层LS2。
根据示例,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第一光阻挡层LS1布置在除出光区域OA以外的显示区域AA中,并且通过第二光阻挡层LS2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因此,当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通过第一和第二光阻挡层LS1和LS2完全布置在除出光区域OA以外的其他剩余显示区域AA处时,可以最小化外部光反射比并且可以改善反射可见性。
导光部170可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引导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导光部170可以布置在第二基板112和发光器件E之间。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与第二平坦化层190布置在同一层上方。导光部170可以插入到第二平坦化层190中,以与除了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的其余区域交叠。例如,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部分190a可以设置在电路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中,以提供用于插入导光部170的空间。设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部分190a可以用作用于布置导光部170的框。这里,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部分190a的高度可以对应于导光部170的高度。另外,当导光部170布置在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部分190a处时,第二平坦化层190的另一部分190b可以覆盖导光部170,以使得第二平坦化层190的上表面被平坦化。即,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首先形成在电路区域CA处的部分190a和第二平坦化层190的随后形成在发光区域EA处的另一部分190b提供经过平坦化的上表面。
导光部170可以包括光输入部分171和光输出部分173,其中,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并且入射光从光输出部分173被输出。
从导光部170到发光器件E的距离可以从光输入部分171到光输出部分173增大。当显示装置100是顶部发光型时,导光部170可以被布置为使得光输入部分171面对第一基板111并且光输出部分173面对第二基板112,因而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可以通过第二基板112发射到外部。
滤色器CF可以布置在发光器件E和第二基板112之间。具体地,滤色器CF可以与第二平坦化层190上的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交叠。至少一个滤色器CF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中的每个出光区域。
滤色器CF可以插入到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中。即,滤色器CF可以布置在与第一光阻挡层LS1同一层的出光区域OA处。从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输出的光可以完全穿过滤色器CF。滤色器CF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至少一个出光区域OA,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转换为不同颜色的光或者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其发送。
当显示装置100是顶部发光型时,其上形成有第一光阻挡层LS1、第二平坦化层190以及滤色器CF的第二基板112可以附着到其上形成有其他组件的第一基板111。
替代地,第二平坦化层190、导光部170、第一光阻挡层LS1以及滤色器CF可以设置在其上方设置有发光器件E和封装层180的第一基板111上方。然后,第二基板112可以附着到第一光阻挡层LS1和滤色器CF。
图15是示出在图14的显示装置中,光在其中发射的路径以及外部光在其中被反射或吸收的路径的示图。具体地,图15A是示出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在其中发射的路径的视图,图15B是外部光在其中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或者被发光器件E反射的视图。
在图15A中,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第一和第二光L1和L2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并且光可以由导光部170和阳极电极AE反射并被引导至光输出部分173。当显示装置100为顶部发光型时,发光器件E的阳极电极AE可以由诸如,铝(Al)、银(Ag)或Ag合金的具有高反射比的金属材料形成。
例如,第一光L1可以由发光器件E生成,并且可以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的第一光L1可以由导光部170的一侧反射,以行进到发光器件E。另外,第一光L1可以由发光器件E的阳极电极AE反射,以行进到导光部170的另一侧。另外,第一光L1可以由导光部170的另一侧反射并被引导至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最后,第一光L1可以穿过连接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滤色器CF,并且取决于滤色器CF的彩色光可以被输出。
另外,第二光L2可以由发光器件E生成,并且可以入射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上。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上的第二光L1可以由导光部170的一侧反射,以行进到导光部170的另一侧。另外,第二光L2可以由导光部170的一侧反射,并被引导至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最后,第二光L2可以穿过连接到导光部170的光输出部分173的滤色器CF,并且取决于滤色器CF的彩色光可以被输出。
如上所述,导光部170可以将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集中到光输出部分173。因此,即使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显著较小,显示装置100也可以集中光,使得输出到出光区域OA的光量基本与发光区域EA中生成的光量相同。即,显示装置100可以最小化在反射通过光输入部分171入射的光的过程中损失的光量。结果,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导光部170,从而可以防止发光效率的减小。
在图15B中,从外部入射的第三和第四光L3和L4可以由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或者可以由发光器件E反射。
例如,第三光L3可以从外部入射,以到达第一光阻挡层LS1。第三光L3可以由第一光阻挡层LS1吸收,从而使得其不会被第一光阻挡层LS1反射。
另外,第四光L4可以从外部入射并穿过设置在第一光阻挡层LS1的开口OP处的滤色器CF。穿过滤色器CF的第四光L4可以具有取决于滤色器CF的颜色并且可以到达发光器件E。另外,第四光L4可以由发光器件E的阳极电极AE反射,并且可以通过滤色器CF输出。这里,最终输出的第四光L4可以两次穿过滤色器CF,所以光量会减少。
因此,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覆盖除了出光区域OA以外的显示区域AA。相应地,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最小化发光器件E在出光方向上的暴露面积,并且可以防止除了出光区域OA以外的显示区域AA中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发光器件E反射。另外,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防止从外部入射的光被导光部170反射。结果,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可以减小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从而减小外部光反射比并改善反射可见性。
同时,尽管在图3至图5和图8至图14中的一个子像素处布置了一个导光部170,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可以在一个子像素中布置多个导光部170。以下,将参考图16和17给出描述。
图16是图2的像素的平面图的另一示例,图17是沿着图16的线II-II获取的截面图的实施方式。
参考图16,具有像素区域CA和发光区域EA的像素P可以设置在显示装置100的显示区域AA中。每个像素P可以包括第一子像素SP1、第二子像素SP2、第三子像素SP3和第四子像素SP4、第一子像素SP1发射红光,第二子像素SP2发射绿光,第三子像素SP3发射蓝光,第四子像素SP4发射白光,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每个子像素SP1、SP2、SP3和SP4的排列顺序可以不同地改变。
每个子像素SP1、SP2、SP3、SP4可以包括发光区域EA和多个出光区域OA。发光区域EA对应于发光器件E生成光的区域,多个出光区域OA对应于从发光器件E输出的光被发射到外部的区域。
具体地,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区域EA1和布置在第一发光区域EA1中的多个第一出光区域OA1。第二子像素SP2可以包括第二发光区域EA2和布置在第二发光区域EA2中的多个第二出光区域OA2。第三子像素SP3可以包括第三发光区域EA3和布置在第三发光区域EA3中的多个第三出光区域OA3。第四子像素SP4可以包括第四发光区域EA4和布置在第四发光区域EA4中的多个第四出光区域OA4。
参考图17,显示装置100可以包括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缓冲层120、薄膜晶体管T、栅极绝缘层130、层间绝缘层140、钝化层150、平坦化层160、发光器件E、堤部B、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显示装置100还可以包括封装层180。
图17所示的第一基板111、第二基板112、缓冲层120、薄膜晶体管T、栅极绝缘层130、层间绝缘层140、钝化层150、平坦化层160、发光器件E、堤部B以及封装层180与图14中所示基本相同,所以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下面,将仅详细描述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并且这里将主要描述与图4所示的光阻挡层LS、导光部170以及滤色器CF的不同。将省略重复描述。
光阻挡层LS可以包括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第一光阻挡层LS1和布置在电路区域CA中的第二光阻挡层LS2。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包括设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的多个开口OP。
根据示例,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并且可以具有第一到第三开口OP1、OP2和OP3。第一光阻挡层LS1的第一到第三开口OP1、OP2和OP3可以对应于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第一光阻挡层LS1包括第一到第三开口OP1、OP2和OP3,从而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形成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结果,第一光阻挡层LS1可以布置在除了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OA3以外的其他剩余发光区域EA处。
导光部170可以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设置成多个,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引导至多个出光区域OA。具体地,导光部170可以包括将从发光器件E输出的光引导至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的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这里,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可以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
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可以插入到平坦化层160中,以分别对应于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另外,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可以允许在一个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入射到其上。即,在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可以通过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入射到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到170c中的每个导光部上。入射到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中的每个导光部上的光可以通过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输出到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外部。
根据一个示例,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可以具有多边形形状。例如,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可以具有图14所示的六角形形状。这里,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的导光部170的数目可以被最大化。另外,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的多个导光部170之间可以不存在空间。如果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的多个导光部170之间存在空间,则入射到该空间的光会不输出到出光区域OA,从而会降低光效率。在本公开中,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具有六边形形状,因此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的多个导光部170之间不存在空间。相应地,本公开可以最小化发光器件E中生成的光的损失。
根据一个示例,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可以具有比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更小的面积。
根据示例,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中的每个导光部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可以具有正方形或圆形形状。例如,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可以具有图14所示的圆形形状。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可以具有对应于布置在发光区域EA中的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的形状。即,当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具有圆形形状时,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可以在对应于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的位置具有圆形形状。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
根据示例,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可以与发光器件E间隔预定距离d。因此,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中的光损可以被最小化。具体地,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可以具有图17所示的漏斗形状。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具有非常小的倾斜度。如果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与发光器件E之间没有距离,则入射到具有较小倾斜度的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上的光可以随着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与阴极电极CE之间的反射次数的增加而部分损失。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中,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与发光器件E相互间隔开,从而减少了入射到光输入部分171a、171b和171c上的光的反射次数并且提高了光效率。
滤色器CF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交叠的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具体地,第一滤色器CF1插入到第一光阻挡层LS1的第一开口OP1中从而与第一出光区域OA1交叠,第二滤色器CF2插入到第一光阻挡层LS1的第二开口OP2中从而与第二出光区域OA2交叠,并且第三滤色器CF3插入到第一光阻挡层LS1的第三开口OP3中从而与第三出光区域OA3交叠。第一到第一滤色器CF1、CF2和CF3可以分别布置在与第一光阻挡层LS1同一层上的第一到第三出光区域OA1、OA2和OA3处。
从第一到第三导光部170a、170b和170c的光输出部分173a、173b和173c输出的光可以分别穿过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可以将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转换为另一颜色的光或者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其发送。滤色器CF可以包括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包括红色滤光片。红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红光通过其发送。第二子像素SP2可以包括绿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绿光通过其发送。第三子像素SP3可以包括蓝色滤光片。蓝色滤光片可以被布置为对应于出光区域OA,并且可以仅允许从发光器件E发射的光中的蓝光通过其发送。第四子像素SP4可以实现为没有滤色器。
同时,与一个发光区域EA交叠的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可以是相同颜色的滤色器。例如,当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被布置在第一子像素SP1处时,第一到第三滤色器CF1、CF2和CF3中的所有滤色器可以为红色滤光片。因此,第一子像素SP1可以发射红光。
如图16和图17所示,其中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布置有多个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100可以比其中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布置有一个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100更薄。
具体地,可以根据导光部170的高度H确定平坦化层160的厚度。当一个导光部170被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时,导光部170的从光输入部分171到光输出部分173的距离较大。因此,导光部170的高度H增大,并且平坦化层160的厚度增大。同时,当多个导光部170被布置在一个发光区域EA处时,从一个导光部170的光输入部分171到光输出部分173的距离减小。因此,导光部170的高度H减小,并且平坦化层160的厚度减小。结果,其中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布置有多个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100可以比其中在一个发光区域EA中布置有一个导光部170的显示装置更薄。
图18是示出在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取决于出光区域与发光区域的面积比的外部光反射比的图表。这里,在图18所示的图中,水平轴表示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垂直轴表示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另外,在图11所示的图表中,当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为1时,其指示不包括第一光阻挡层的显示装置的外部光反射比。另外,在图18所示的图中,当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为0时,其指示第一光阻挡层LS1本身的外部光反射比。
参考图18,当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减小时,显示装置100的外部光反射比会减小。例如,如果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为0.4以上,则外部光反射比可以为10%以上;如果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OA/EA)为0.2以下,则外部光反射比可以为8%以下。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中,通过覆盖除了出光区域OA以外的发光区域EA,可以最小化发光器件E针对出光方向的暴露面积并可以减小外部光反射比从而改善反射可见性。另外,在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中,由于通过第一光阻挡层LS1减小了外部光反射比,所以可以不设置单独的偏振层或偏振转换层,并且因此,可以解决提供极化层的高制造成本的问题。另外,由于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100包括导光部170,所以可以防止由于出光区域OA与发光区域EA的面积比的降低导致的发光效率的降低。
由于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覆盖除了出光区域以外的剩余发光区域的光阻挡层和将从发光区域发射的光引导至出光区域的导光部,所以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并且可以最小化外部光反射比。
即使在不设置单独的偏振层或圆偏振光转换层的情况下,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也可以提高发光效率并且最小化外部光反射比。
由于根据本公开的显示装置包括光阻挡层和导光部,所以可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产品。
本公开的上述特征、结构和效果被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但是不限于仅一个实施方式。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组合或修改其他实施方式实现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结构和效果。因此,与该组合和修改相关联的内容应该被理解为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明白的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条件下,在本公开中做出各种修改和改变,因此,希望本公开覆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的范围内的本公开的修改和变形。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2月14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8-0161895以及2019年10月15日递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9-0127661的权益,其通过引用完全结合于本申请。
【参考标号的描述】
100:显示装置
110:基板 120:缓冲层
130:栅极绝缘层 140:层间绝缘层
150:钝化层 160:平坦化层
T:薄膜晶体管 E:发光器件
B:堤部 LS1:第一光阻挡层
LS2:第二光阻挡层 170:导光部
CF:滤色器
120:显示驱动电路单元 220:扫描驱动电路单元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基板,具有发光区域;
发光器件,布置在所述基板上方的所述发光区域中;
至少一个出光区域,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
第一光阻挡层,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并且具有与所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交叠的开口;以及
导光部,布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并且将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引导至所述至少一个出光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光阻挡层与所述导光部交叠。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包括:
光输入部分,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入射到该光输入部分;以及
光输出部分,入射到所述光输入部分上的光从该光输出部分输出,
其中,所述光输出部分的面积小于所述光输入部分的面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光输出部分与所述第一光阻挡层的所述开口交叠。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具有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减小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具有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增大的倾斜度。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到所述发光器件的距离从所述光输入部分到所述光输出部分增大。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的所述光输入部分与所述发光器件间隔开。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部由反射光的材料形成。
10.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布置有发光器件的第一发光区域和第二发光区域;
光阻挡层,布置在所述第一发光区域和所述第二发光区域中的每个发光区域处并且所述光阻挡层具有至少一个开口;以及
导光部,该导光部引导所述发光器件中生成的光通过所述光阻挡层的所述至少一个开口输出。
CN201911281047.9A 2018-12-14 2019-12-13 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3266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80161895 2018-12-14
KR10-2018-0161895 2018-12-14
KR10-2019-0127661 2019-10-15
KR1020190127661A KR20200073980A (ko) 2018-12-14 2019-10-15 표시 장치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6671A true CN111326671A (zh) 2020-06-23
CN111326671B CN111326671B (zh) 2023-06-06

Family

ID=71072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281047.9A Active CN111326671B (zh) 2018-12-14 2019-12-13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3245B2 (zh)
CN (1) CN1113266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120A (zh) * 2021-06-11 2021-09-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40966A (ko) * 2019-06-07 2020-12-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패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20220080923A (ko) * 2020-12-08 2022-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53630A1 (en) * 2013-05-31 2014-12-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white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20160372702A1 (en) * 2014-09-15 2016-12-2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16635A1 (en) 2003-12-02 2005-06-02 Walson James E. Multiple LED sourc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same
KR102572128B1 (ko) * 2016-03-14 2023-08-3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62278B1 (ko) * 2016-11-30 2024-05-0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353630A1 (en) * 2013-05-31 2014-12-04 Samsung Display Co., Ltd. Organic white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US20160372702A1 (en) * 2014-09-15 2016-12-22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37120A (zh) * 2021-06-11 2021-09-24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3437120B (zh) * 2021-06-11 2022-08-05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6671B (zh) 2023-06-06
US20200194729A1 (en) 2020-06-18
US11063245B2 (en) 2021-07-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98538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and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11487143B2 (en) Display device,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605654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 device
US1091044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US10468396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111326671B (zh) 显示装置
KR10231017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11276838B2 (en) Light emitting display apparatus
CN113903774A (zh) 透明显示装置
US11605683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common plane black matrix and pattern buffer layer
KR102646212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102648979B1 (ko) 표시 장치
KR20200073980A (ko) 표시 장치
KR20140092032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장치
US20240210745A1 (en) Display device,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30200143A1 (en) Transparent display apparatus
KR20230092438A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멀티 스크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240061967A (ko) 발광 다이오드 표시 장치
CN116437767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10081595A (ko) 투명표시장치
CN113013192A (zh) 电致发光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