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7938B -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7938B
CN111307938B CN202010126318.XA CN202010126318A CN111307938B CN 111307938 B CN111307938 B CN 111307938B CN 202010126318 A CN202010126318 A CN 202010126318A CN 111307938 B CN111307938 B CN 111307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quipment
plate
positioning
receiver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263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07938A (zh
Inventor
孟泽彬
朱佳昀
吕智龙
吕钰焕
芮科忠
钱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126318.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79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7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7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07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7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9/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objects by transmitting ultrasonic or sonic waves through the object
    • G01N29/04Analysing soli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wave or particle radiation, e.g. X-rays or neutr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3/00 – G01N17/00, G01N21/00 or G01N22/00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9/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sonic or infrasonic waves; Visualisation of the interior of objects by transmitting ultrasonic or sonic waves through the object
    • G01N29/44Processing the detected response signal, e.g. electron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G01N29/46Processing the detected response signal, e.g. electronic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by spectral analysis, e.g. Fourier analysis or wavelet analysi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包括:箱体,箱体的内腔内设有第一底面,还设有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定位部,定位部设于第一底面上,用于定位待测设备。信号发射部,设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用于发射检测信号。信号接收部,设于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信号接收部电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和分析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通过由检测信号穿过待测设备的方式,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损伤,相较于人工的观察外表和功能验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设备检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工业设备在日常使用和运转过程中,由于外部负荷、内部应力、磨损、腐蚀和自然侵蚀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个别部位或整体改变尺寸、形状、机械性能等,使设备的生产能力降低,原料和动力消耗增高,产品质量下降,甚至造成人身和设备事故,这是所有设备都避免不了的技术性劣化的客观规律,为了使设备能正常发挥生产效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必须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修工作,现在的检修往往采用人工拆除的方式进行检修,往往费时费力,或采用观察外表和功能验证方式进行检修,对其内部的元件观察较为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以提高设备检修的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内设有第一底面,还设有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底面上,用于定位待测设备;
信号发射部,设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上,用于发射检测信号;
信号接收部,设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所述检测信号;
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信号接收部电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和分析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信号发射部包括若干发射器单元,所述发射器单元均布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
所述信号接收部包括若干与所述发射器单元相对应的接收器单元,所述接收器单元分别对应所述发射器单元设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所述接收器单元与所述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发射器单元包括发射器安装板、声波发生器和电磁波发生器;
所述发射器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所述发射器安装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底面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
所述声波发生器和所述电磁波发生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两侧。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接收器单元包括接收器安装板、声波接收器和电磁波接收器;
所述接收器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所述接收器安装板分别通过所述第二底面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或第四侧面上;
所述声波接收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两侧,分别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所述声波发生器输出的声波和所述电磁波发生器输出的电磁波;
所述声波接收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均与所述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第一底面包括相对应的第一侧和第三侧以及相对应的第二侧和第四侧;
所述第一定位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定位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定位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定位板;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三侧,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板;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四侧,且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板;
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配合所述第一底面形成一待测设备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用于将所述待测设备定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推板、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三侧;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推板均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推板相连;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推板、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四侧;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推板均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推板相连。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还包括箱盖和锁定部;所述箱盖盖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面上,并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锁定部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面上,用于锁定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的相对位置。
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所述箱体的外侧面上还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网的电源线和用于连接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信号接收部的信号线。
本发明的一种设备检修工具的使用方法,用于上述任意一项的所述设备检修工具,步骤如下:
S1:将所述未损坏设备定位于所述定位部;
S2:启动所述未损坏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标准数据;
S3:关闭所述未损坏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标准数据;
S4:将所述待测设备定位于所述定位部;
S5:启动所述待测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对比数据;
S6:关闭所述待测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对比数据;
S7:所述控制中心分别对比所述启动对比数据、关闭对比数据与启动标准数据、关闭标准数据,并根据数据变化值定位故障点。
本发明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一实施例通过在箱体内设置用于定位待测设备的定位部,并在箱体的内壁面的相连两个侧面上设置信号发射部,并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置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发出的检测信号由对应的信号接收器进行接收并传输至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接收到的检测信号进行储存和分析。通过由检测信号穿过待测设备的方式,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损伤,相较于人工的观察外表和功能验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2、本发明一实施例通过将人工检修的方式替换为非接触式,安全且大大减小了人工检修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的整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的定位部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的发射器单元和接收器单元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设备检修工具的整体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箱体;2:箱盖;3:插销;4:提手;5:合页;6:信号线;7:电源线;8:检测部;81:发射器单元;82:接收器单元;83:发射器安装板;84:声波发生器;85:电磁波发生器;86:接收器安装板;87:声波接收器;88:电磁波接收器;9:定位部;91:第一固定板;92:第一弹性件;93:第一推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实施例一
参看图1、图2和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包括:箱体1,箱体1的内腔内设有第一底面,还设有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定位部9,定位部9设于第一底面上,用于定位待测设备。检测部8,检测部8具体包括信号发射部和信号接收部。信号发射部,设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用于发射检测信号。信号接收部,设于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检测信号。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与信号接收部电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和分析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
通过在箱体1内设置用于定位待测设备的定位部9,并在箱体1的内壁面的相连两个侧面上设置信号发射部,并在相对的两个侧面上设置信号接收器,信号发射器发出的检测信号由对应的信号接收器进行接收并传输至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接收到的检测信号进行储存和分析。通过由检测信号穿过待测设备的方式,通过检测信号的变化来判断设备的损伤,相较于人工的观察外表和功能验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同时,将人工检修的方式替换为非接触式,安全且大大减小了人工检修的劳动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信号发射部具体可包括若干发射器单元81,发射器单元81均布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
具体,发射器单元81可包括发射器安装板83、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发射器安装板8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发射器安装板83分别通过第一底面贴合设置于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一顶面的两侧。参看图3,在本实施例中,发射器单元81为两个声波发生器84安装在发射器安装板83的上侧,两个电磁波发生器85安装在发射器安装板83的下侧。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箱体1的内侧壁上,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当然,发射器单元81的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也可与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通过控制中心发出检测指令来控制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分别发出声波和电磁波,以对待测设备进行检测,并被信号接收部接收,由信号接收部将接收数据传回控制中心进行分析。
信号接收部可包括若干与发射器单元81相对应的接收器单元82,接收器单元82分别设置在与发射器单元81对应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上。接收器单元82与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
具体地,接收器单元82可包括接收器安装板86、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接收器安装板86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接收器安装板86分别通过第二底面贴合设置于第三侧面或第四侧面上。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分别相对设置于第二顶面的两侧,分别用于接收相对应的声波发生器84输出的声波和电磁波发生器85输出的电磁波。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均与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参看图3,在本实施例中,接收器单元82为两个声波接收器87安装在接收器安装板86的上侧,两个电磁波接收器88安装在接收器安装板86的下侧,以使得接收器单元82可与发射器单元81可以实现一一对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也可以直接设置在箱体1的内侧壁上,仅需可实现与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一一对应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声波检测和电磁波检测均存在被动检测和主动检测两个方面,如下:
被动检测中,声波是通过多目标识别和多目标特征提取来实现的。具体有:
一、通过波束成形技术和傅里叶变换,确定设备发出的混合声波中各个声音(各个窄频域音频)对应的空间位置
二、通过傅里叶分析,分别提取出单个窄频域音频,对其进行波形显示和自动分析:波形显示可为检修人员提供原始数据、自动分析需要依赖提前录制的数据库。数据库制作可通过直接分解该设备正常工作时产生的音频信号,记录分解后的单个声波特征来实现。
电磁波的被动检测与上述声波类似,声波电磁波互为辅助,故不再作具体阐述。
主动检测部分则是类似于主动雷达的方式进行检测,如下
一、声波部分:超声波为主,主要用于检测设备内部可能存在的机械故障,原理类似超声金属探伤,但对待检测设备的材质有要求。
二、电磁波部分:电磁波发射阵列发出电磁脉冲,待检测设备在接收电磁场的脉冲间隔内,会出现目标的涡流二次场。连续地在接收电磁场的脉冲间隔内采样分析设备反馈的低频成分,通过直接显示原始数据+数据库比对寻找问题所在。
在本实施例中,参看图2,定位部9具体可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
箱体1的第一底面包括有相对应的第一侧和第三侧以及相对应的第二侧和第四侧。第一定位板设于第一底面的第一侧。第二定位板设于第一底面的第二侧,且第二定位板垂直于第一定位板。第一弹性组件设于第一底面的第三侧,且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第一定位板。第二弹性组件设于第一底面的第四侧,且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第二定位板。
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配合第一底面形成一待测设备容置空间;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用于将待测设备定位于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即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为固定在第一底面上,而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则用于将待测设备推向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达到固定和夹紧待测设备的目的。
其中,第一弹性组件可包括第一固定板91、第一推板93、第一弹性件92。第一固定板91设于第一底面的第三侧。第一弹性件92和第一推板93均设于第一固定板91朝向第一定位板的一侧,且第一弹性件9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91和第一推板93相连。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推板、第二弹性件。第二固定板设于第一底面的第四侧。第二弹性件和第二推板均设于第二固定板朝向第二定位板的一侧,且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固定板和第二推板相连。
即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两个固定板为弹性组件在第一底面上的固定点,两个推板则分别通过两个弹性件来实现由推板来推动待测设备定位在第一定位板和第二定位板上。
同时,第一弹性件92和第二弹性件均可为弹簧、弹性橡胶等弹性件。
在本实施例中,参看图4和图5,箱体1还可包括箱盖2和锁定部。箱盖2盖设于箱体1的顶面上,并与箱体1转动连接。具体可以是箱盖2与箱体1的上方开口通过合页5的方式转动连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箱盖2和箱体1也可以通过其他的转动连接方式实现连接,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锁定部设于箱体1的顶面上,用于锁定箱盖2与箱体1的相对位置。具体,锁定部可以是分别设置在箱盖2和箱体1上的插销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箱盖2和箱体1也可以通过其他锁定方式进行锁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箱盖2上还可设置提手4,以便于设备检修工具的整体搬运。
进一步地,箱体1和箱盖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以避免电磁波穿透箱体1导致检测结果存在偏差,优选的材质为铜。
箱体1的外侧面上还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网的电源线7和用于连接控制中心与信号接收部的信号线6。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中心可以是计算仪,与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通过上述的信号线6电线信号连接。计算仪具体包括有一个运行Linux的处理器和显示设备,且所述处理器中包括有声波分析程序和电磁波分析程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基于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公开了一种设备检修工具的使用方法,步骤如下:
S1:将未损坏设备定位于定位部9;
S2:启动未损坏设备,且控制中心记录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标准数据;
S3:关闭未损坏设备,且控制中心记录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标准数据;
S4:将待测设备定位于定位部9;
S5:启动待测设备,且控制中心记录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对比数据;
S6:关闭待测设备,且控制中心记录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对比数据;
S7:控制中心分别对比启动对比数据、关闭对比数据与启动标准数据、关闭标准数据,并根据数据变化值定位故障点。
具体到实施例一中的设备检修工具,具体的使用步骤为:
第一步:将需要检修设备对应的未损坏设备固定在待测设备容置空间;
第二步:启动未损坏设备,并记录每个接收器单元82上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接收的数据,记为启动标准数据;
第三步:关闭未损坏设备,依次启动每一个发射器单元81上的每一个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并分别记录对应位置上的接收器单元82上的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接收的数据,记为关闭标准数据;
第四步:将需要检修设备固定在待测设备容置空间,启动检修设备,并记录每个接收器单元82上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接收的数据,记为启动对比数据;
第五步:关闭启动检修设备,依次启动每一个发射器单元81上的每一个声波发生器84和电磁波发生器85,并分别记录对应位置上的接收器单元82上的声波接收器87和电磁波接收器88接收的数据,记为关闭对比数据;
第六步:将启动对比数据、关闭对比数据与启动标准数据、关闭标准数据进行对比,找到数据对比显著变化的数据,并定位记录该数据的接收器单元82;
第七步:根据接收器单元82位置定位故障点。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即使对本发明作出各种变化,倘若这些变化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仍落入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8)

1.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的内腔内设有第一底面,还设有相邻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与第二侧面相对设置的第四侧面;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第一底面上,用于定位待测设备;
信号发射部,设于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上,用于发射检测信号;
信号接收部,设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所述检测信号;
控制中心,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信号接收部电信号连接,用于接收和分析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
所述定位部包括第一定位板、第二定位板、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
所述第一底面包括相对应的第一侧和第三侧以及相对应的第二侧和第四侧;
所述第一定位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一侧;
所述第二定位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二侧,且所述第二定位板垂直于所述第一定位板;
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三侧,且所述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板;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四侧,且所述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形变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板;
所述第一定位板、所述第二定位板、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配合所述第一底面形成一待测设备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和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分别用于将所述待测设备定位于所述第一定位板和所述第二定位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发射部包括若干发射器单元,所述发射器单元均布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上;
所述信号接收部包括若干与所述发射器单元相对应的接收器单元,所述接收器单元分别对应所述发射器单元设于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上;所述接收器单元与所述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器单元包括发射器安装板、声波发生器和电磁波发生器;
所述发射器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顶面和第一底面,所述发射器安装板通过所述发射器安装板的第一底面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一侧面或第二侧面上;
所述声波发生器和所述电磁波发生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一顶面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器单元包括接收器安装板、声波接收器和电磁波接收器;
所述接收器安装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顶面和第二底面,所述接收器安装板通过所述接收器安装板的第二底面贴合设置于所述第三侧面或第四侧面上;
所述声波接收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顶面的两侧,分别用于接收相对应的所述声波发生器输出的声波和所述电磁波发生器输出的电磁波;
所述声波接收器和所述电磁波接收器均与所述控制中心电信号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板、第一推板、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三侧;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一推板均设于所述第一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一定位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一推板相连;
所述第二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固定板、第二推板、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一底面的第四侧;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二推板均设于所述第二固定板朝向所述第二定位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和所述第二推板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盖和锁定部;所述箱盖盖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面上,并与所述箱体转动连接;所述锁定部设于所述箱体的顶面上,用于锁定所述箱盖与所述箱体的相对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的外侧面上还设有用于连接外部电网的电源线和用于连接所述控制中心与所述信号接收部的信号线。
8.一种设备检修工具的使用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的所述设备检修工具,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S1:将未损坏设备定位于所述定位部;
S2:启动所述未损坏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标准数据;
S3:关闭所述未损坏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标准数据;
S4:将所述待测设备定位于所述定位部;
S5:启动所述待测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启动对比数据;
S6:关闭所述待测设备,且所述控制中心记录所述信号接收部的检测信号为关闭对比数据;
S7:所述控制中心分别对比所述启动对比数据、关闭对比数据与启动标准数据、关闭标准数据,并根据数据变化值定位故障点。
CN202010126318.XA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Active CN1113079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6318.XA CN1113079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26318.XA CN1113079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7938A CN111307938A (zh) 2020-06-19
CN111307938B true CN111307938B (zh) 2023-05-26

Family

ID=71159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26318.XA Active CN1113079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793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1413A (ja) * 2002-09-11 2004-04-02 Koden Electronics Co Ltd 固体内部の振動検査装置
CN101413926A (zh) * 2007-10-15 2009-04-22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一种声、超声无损检测方法
CN205720109U (zh) * 2016-04-26 2016-11-23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铅山县供电分公司 一种电力线缆监测装置
CN106560706A (zh) * 2016-04-25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探伤检测装置、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接收器及汽车
CN207964724U (zh) * 2018-01-18 2018-10-12 靖江鑫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材料的电磁声发射无损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36516A (ja) * 2007-07-31 2009-02-19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ガイド波を用いた非破壊検査装置及び非破壊検査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01413A (ja) * 2002-09-11 2004-04-02 Koden Electronics Co Ltd 固体内部の振動検査装置
CN101413926A (zh) * 2007-10-15 2009-04-22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一种声、超声无损检测方法
CN106560706A (zh) * 2016-04-25 2017-04-12 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探伤检测装置、无线充电发射器、无线充电接收器及汽车
CN205720109U (zh) * 2016-04-26 2016-11-23 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铅山县供电分公司 一种电力线缆监测装置
CN207964724U (zh) * 2018-01-18 2018-10-12 靖江鑫润再生资源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材料的电磁声发射无损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7938A (zh) 2020-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han et al.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in gas insulated switchgear: State of the art
CN103645425B (zh) 一种高压电缆绝缘缺陷局部放电在线监测诊断方法
CN107748314A (zh) 基于声波震荡检测的变压器故障分析系统
CN110208022A (zh) 基于机器学习的电力设备多特征音频指纹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
CN109029959B (zh) 一种变压器绕组的机械状态检测方法
Yang et al. Fault identification for circuit breakers based on vibration measurements
CN207300606U (zh) 基于声学原理的变压器信息采集装置
JP2013013075A (ja) 変電所の障害監視および診断法
Judd Experience with UHF partial discharge detection and location in power transformers
KR20200014129A (ko) 딥러닝을 이용한 변압기 진단 방법
CN110252851A (zh) 冲压加工中的异常检测方法以及异常检测装置
Hussain et al. Review on Partial Discharge Diagnostic Techniques for High Voltage Equipment in Power Systems
CN111307938B (zh) 一种设备检修工具及使用方法
CN113702778B (zh) 一种gil电弧放电故障定位方法及系统
CN105203937B (zh) 一种变压器内部放电模式识别方法及故障诊断系统
CN102346171B (zh) 瑕疵检测系统及方法
CN110376286A (zh) 一种在役盆式绝缘子智能自动化超声检测系统和方法
CN112505501B (zh) 一种基于电声联合的局部放电严重等级判别及预警方法
Tavakoli et al. Diagnosis of transformers based on vibration data
CN115455684A (zh) 一种基于噪声分析的油浸式变压器非接触式状态评估方法和系统
CN114994185A (zh) 一种激励数据驱动下能量分布转异的疲劳损伤检测方法
CN110554281A (zh) 电气设备巡检方法、维护方法及巡检系统
CN110440728B (zh) 一种探测回波智能分析的建筑结构安全监测方法及系统
CN220552972U (zh) 检修工装
Judd et al. UHF diagnostic monitoring techniques for power transform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