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01445A -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 Google Patents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01445A
CN111301445A CN202010130627.4A CN202010130627A CN111301445A CN 111301445 A CN111301445 A CN 111301445A CN 202010130627 A CN202010130627 A CN 202010130627A CN 111301445 A CN111301445 A CN 1113014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ok
support
joint
locking
st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062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
吴振国
赵玉叶
吴荣坤
袁博
郑和平
沈彩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qihar Rolling St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30627.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0144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01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01445A/zh
Priority to EP20921833.8A priority patent/EP4112414A4/en
Priority to AU2020431679A priority patent/AU202043167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0/105719 priority patent/WO2021169172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3/00Wagons or vans
    • B61D3/16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 B61D3/18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for vehicles
    • B61D3/187Details, e.g. bridges for floor conne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47/00Loading or unload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vehicles, e.g. loading platforms, doors convertible into loading and unloading ramps
    • B61D47/005Loading or unloading devices combined with road vehicles carrying wagons, e.g. ramps, turntables, lif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其中,该车体包括本体部和托部,所述托部的纵向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勾和沿横向延伸的下部圆轴;所述本体部设有端部连接机构,所述端部连接机构包括端部连接钩和端部纵向支撑件,所述端部连接钩形成朝上设置的钩口,组装状态下,所述下部圆轴能够挂靠于所述端部连接钩的钩口,所述上部勾能够卡装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采用这种结构,托部的纵向两端与本体部之间均可以存在两个连接点,托部与本体部的连接可靠;且在分离时,通过对于本体部的举升,本体部、托部还能够以下部圆轴的中轴线为旋转中心线进行相对转动,迫使上部勾与端部纵向连接件的连接处产生松动,可方便托部与本体部的分离。

Description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驮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背景技术
驮背运输是指公路货车或半挂车等公路车辆装载货物后在始发地火车站自行开上驮背车,并通过铁路完成长距离运输,在到达目的地火车站后,公路车辆可自行开下驮背车并驶往最终目的地的一种便捷运输方式。
驮背车的车体一般可以包括本体部和可分离的托部,在装卸货时,可以先将托部自本体部分离出来,以方便公路车辆的开上、开下,在装卸货完成后,可以再将托部安装于本体部,在这样的方案中,托部与本体部的连接结构就十分重要。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驮背车的车体,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其中,该车体的托部和本体部的连接可靠,且方便分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驮背车的车体,包括本体部和托部,所述托部的纵向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勾和沿横向延伸的下部圆轴;所述本体部设有端部连接机构,所述端部连接机构包括端部连接钩和端部纵向支撑件,所述端部连接钩形成朝上设置的钩口,组装状态下,所述下部圆轴能够挂靠于所述端部连接钩的钩口,所述上部勾能够卡装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
采用这种结构,托部的纵向两端与本体部之间均可以存在上部勾与端部纵向支撑件、下部圆轴与端部连接钩所形成的两个连接点,托部与本体部的连接可以更为可靠;且在分离时,通过对于本体部的举升,本体部、托部还能够以下部圆轴的中轴线为旋转中心线进行相对转动,迫使上部勾与端部纵向连接件的连接处产生松动,进而可以方便托部与本体部的分离。
可选地,所述上部勾与所述本体部的卡装面包括顶面段和两个侧面段;两所述侧面段中,第一者为竖直面,第二者为自上而下沿远离所述第一者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或者,两所述侧面段均为自上而下沿远离对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可选地,两所述侧面段均设有托部磨耗板,且所述托部磨耗板与所述侧面段之间设有抗剪止挡结构。
可选地,所述托部包括底墙和与所述底墙相连的两个侧墙,两所述侧墙的纵向两端均设有所述上部勾;所述侧墙还设有导向限位件,用于和所述本体部的限位导向件相配合,以对所述托部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形成所述托部的横向限位。
可选地,所述底墙包括中部墙体和位于所述中部墙体纵向两侧的端部墙体,所述端部墙体包括主体部分和连接部分,所述主体部分采用箱式结构,所述下部圆轴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分远离所述中部墙体的一端;所述中部墙体包括沿横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梁,两所述纵向梁通过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横向梁相连,所述纵向梁包括平梁段和格栅梁段,所述平梁段包括平板和安装于所述平板底部的若干加强梁,所述格栅梁段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小横梁。
可选地,所述中部墙体还设有纵向定位结构;和/或,所述中部墙体还设有旋转中心插接部;和/或,所述底墙还设有连接安装位;和/或,所述底墙还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墙体,所述斜墙体位于所述中部墙体的横向两侧,用于连接所述中部墙体和所述侧墙。
可选地,所述端部连接钩的内钩面设有沿横向延伸的端部凹槽,所述端部凹槽的内表面形成端部导引面,用于导引所述下部圆轴的滑入,且所述端部导引面还能够与所述下部圆轴相配合,以导引所述托部与所述本体部的转动分离。
可选地,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包括端部纵向支撑主体以及固定在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主体前端和后端的端部磨耗板,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主体供所述上部勾钩挂,且在钩挂状态下,前端的所述端部磨耗板与所述上部勾的内钩面前侧抵接,后端的所述端部磨耗板与所述上部勾的内钩面后侧抵接。
可选地,所述端部连接机构还包括:端部横向限位件,所述端部横向限位件位于所述端部连接钩上方并位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前方;所述端部横向限位件包括端部横向限位槽,所述端部横向限位槽用于和所述托部的导向限位件相配合,以对所述托部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形成所述托部的横向限位。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还安装有锁闭机构,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锁定或解锁所述托部;和/或,所述本体部还安装有横向止挡机构,止挡状态下,所述横向止挡机构能够对所述托部形成横向止挡,解挡状态下,所述横向止挡机构能够解除对所述托部的止挡。
可选地,所述端部连接钩包括端部钩主体,所述端部钩主体包括两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端部钩分体以及形成在两所述端部钩分体之间的端部容纳腔,所述锁闭机构安装于所述端部容纳腔;和/或,所述横向止挡机构安装于所述端部连接钩的横向外侧。
可选地,所述锁闭机构包括:第一锁体,所述第一锁体与所述端部连接钩铰接,所述第一锁体的一端部为锁定端部,另一端部为第一限位端部,所述第一锁体的第三铰轴位于所述锁定端部和所述第一限位端部之间;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内;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与所述第一锁体相连;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端部自上而下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抵,所述锁定端部与所述托部相抵,以锁定所述托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位端部自下而上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锁定端部旋转脱离所述托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包括第一推梁、第一导向套和传动梁,所述第一导向套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内,所述第一推梁与所述第一导向套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锁体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梁铰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梁相作用,解锁过程为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锁闭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内,所述第一锁体还包括第二限位端部,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二限位端部自下而上与所述第二限位部相抵。
可选地,所述锁闭机构包括:锁头,所述锁头可转动地连于所述端部连接钩,所述锁头在其旋转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部和支撑部;第二锁体,所述第二锁体可滑动地连于所述端部连接钩;第二锁闭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锁体传动连接;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二锁体自下而上与所述支撑部相支撑,以使所述锁定部压紧所述托部;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二锁闭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二锁体沿远离所述锁头的方向位移,所述支撑部能够绕所述旋转中心线向下转动,以使所述锁定部向上转动脱离所述托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锁闭驱动组件包括第二推梁、第二导向套和连梁单元,所述第二导向套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推梁与所述第二导向套滑动连接,所述连梁单元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推梁铰接,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锁体铰接。
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推梁相作用,解锁过程为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锁闭机构还包括旋转支撑体,所述旋转支撑体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所述旋转支撑体设有旋转轴部,所述旋转轴部具有弧形柱面,所述锁头设有与所述旋转轴部相匹配的弧形缺口,所述锁头以所述弧形缺口插装于所述旋转轴部,并能够以旋转轴部的中轴线作为所述旋转中心线。
可选地,所述锁头的重心在纵向上偏离所述旋转中心线,并位于所述支撑部所在侧;和/或,还包括第三弹性件,锁定过程为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横向止挡机构包括:支座,所述支座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所述支座设有过孔;第一止挡梁;止挡驱动梁组件,与所述第一止挡梁传动连接;止挡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梁伸出所述过孔,以对所述托部形成横向止挡;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驱动梁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止挡梁缩回,以解除对所述托部的止挡。
可选地,还包括第四弹性件,所述第四弹性件作用于所述第一止挡梁,解挡过程为所述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可选地,所述止挡驱动梁组件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一连梁,所述第一连梁的一端部为第一止挡驱动端部,另一端部为连接端部,所述第一连梁通过第一铰轴固定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驱动端部和所述连接端部之间,所述连接端部与所述第一止挡梁传动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向止挡机构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二止挡梁,所述第二止挡梁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二止挡驱动端部和止挡端部,所述第二止挡梁的铰接轴位于所述第二止挡驱动端部和所述止挡端部之间,且所述铰接轴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限位梁,所述限位梁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沿横向与所述第二止挡梁的外侧相抵紧,所述第二止挡梁能够对所述托部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驱动端部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解除对于所述托部的止挡。
可选地,所述横向止挡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均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在解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梁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抵,在止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梁与所述第二限位件相抵。
可选地,所述端部连接钩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端部钩主体外钩面的端部钩壁板,所述端部钩壁板设有端部第一连接孔,所述端部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端部容纳腔相通,以便解锁部件能够通过所述端部第一连接孔伸入所述端部容纳腔对所述锁闭机构进行解锁。
可选地,还包括制动管防护装置,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壳体,其壳腔用于容纳制动管,驮背车的托部和本体部连接状态下,所述防护壳体位于所述托部的横向外侧;防护连接件,其具有位于所述托部下侧的防护内端部、位于所述防护内端部横向外侧的防护外端部、位于所述防护内端部和所述防护外端部之间的防护转接部;所述防护内端部与所述托部抵接,所述防护外端部与防护壳体固定连接,所述防护转接部与所述本体部转动连接,以便所述托部与所述本体部分离过程中,所述防护连接件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转动、带动所述防护壳体向外转动,所述托部与所述本体部连接的过程中,所述防护连接件能够在所述托部的抵压作用下转动、带动所述防护壳体复位到所述托部的横向外侧。
可选地,所述防护连接件包括第一枢接板、第二枢接板和枢接转轴,所述第一枢接板和所述第二枢接板沿纵向相互间隔,所述第二枢接板相比所述第一枢接板更靠近所述托部;所述枢接转轴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枢接板、所述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枢接板,将三者连在一起。
可选地,所述防护连接件还包括防护滚轮,所述防护滚轮可转动地连于所述第二枢接板,所述第二枢接板伸到所述托部下侧,使所述防护滚轮的外周面与所述托部的下表面抵接。
可选地,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一防护限位件,所述第一防护限位件固定于所述本体部,当所述防护壳体向下并向外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防护连接件与所述第一防护限位件抵触。
可选地,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还包括磁性件,当所述防护壳体位于所述托部的横向外侧时,所述防护壳体通过所述磁性件与所述托部磁力吸合。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包括两个端部底架,两所述端部底架的下方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架,两所述端部底架均设有所述端部连接机构,所述托部的数量为一个,并安装在两所述端部底架之间;或者,所述本体部包括两个端部底架和关节底架,所述关节底架包括两个关节底架分部,两所述关节底架分部通过关节相连,并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之间,两所述端部底架的下方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架,两所述关节底架分部的下方共用一个转向架,所述托部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托部分别安装在相邻的所述端部底架、所述关节底架分部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驮背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为上述的驮背车的车体。
由于上述的驮背车的车体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车体的驮背车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作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本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托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分解视图;
图4为图3中上部勾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4的正视图;
图6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端部墙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中部墙体和斜墙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11为图1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两个端部底架安装于转向架并相互连接的结构图;
图13为端部底架本体和端部连接机构的结构图;
图14为图13中结构安装于转向架并与托部相连的侧视图;
图15为图13的分解视图;
图16为图13中端部纵向支撑件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3中端部横向限位件的放大图;
图18为图13中第一组成的放大图;
图19为图13中第二组成的放大图;
图20为图13中第三组成的放大图。
图21为图13中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的放大图;
图22为图13中第一枕梁和第二枕梁的放大图;
图23为图13中一个端部旁承的放大图;
图24为图13中一个集装箱锁座的放大图;
图25为图13中一组补强板件的放大图;
图26为关节底架的结构图;
图27为图26安装于转向架并与托部相连的侧视图;
图28为图26中一个关节底架分部的结构图;
图29为图28的另一视角图;
图30为图26中另一个关节底架分部的结构图;
图31为图28的分解视图;
图32为图31中关节纵向支撑件的放大图;
图33为图31中关节横向限位件的放大图;
图34为图31中第一组成的放大图;
图35为图31中第二关节横梁和第三关节横梁的放大图;
图36为图31中一个关节旁承的放大图;
图37为图31中一组补强板件的放大图;
图38为第一种锁闭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39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一种锁闭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40为图39的侧视图;
图41为图39在解锁状态下的侧视图;
图42为第一锁体和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的连接结构图;
图43为图42的分解视图;
图44为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第一导向套固定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45为第二种锁闭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46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二种锁闭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47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二种锁闭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48为第二导向套、第四限位部、旋转支撑体固定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49为第二推梁与连梁单元、第二锁体的连接结构图;
图50为第二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转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2为锁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3为第二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4为旋转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56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57为图56的分解视图;
图58为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9为第一连梁的分体结构图;
图60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61为图60中第一止挡梁与连接端部的连接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62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在止挡状态下与端部连接钩、托部的相对位置图;
图63为图62的局部放大图;
图64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在解挡状态下与端部连接钩、托部的相对位置图;
图65为图64的局部放大图;
图66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图67为图66的分解视图;
图68为制动管防护装置的结构图;
图69为图68中C处的放大图;
图70为图68中D处的放大图;
图71为图68中E处的放大图;
图72为制动管防护装置在托部和本体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73为图72中圈内部分的放大图;
图74为制动管防护装置在托部和本体部分离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75为图74中圈内部分的放大图;
图76为第一防护限位件和第二防护限位件设于支座的结构图
图77为第一枢接板的结构图;
图78为第二枢接板的结构图;
图79为防护隔板的结构图;
图80为管吊座板的结构图;
图81为管吊连接板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本体部;
2端部底架,21端部底架本体、2101第一横梁、2102第二横梁、2103第一纵梁、2104第二纵梁、2105第三纵梁、2106第四纵梁、2107第一枕梁、2108第二枕梁、2109端部牵引梁、2110冲击座、2111集装箱锁座、2112端部旁承、2113补强板件、2114鞍座安装座、2115缓冲器安装座,22端部连接机构、221端部连接钩、221a端部凹槽、221b端部钩主体、221b-1端部钩分体、221b-2端部容纳腔、221c端部钩壁板、221d端部第一连接孔、221e端部第二连接孔、222端部纵向支撑件、222a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b端部磨耗板、223端部横向限位件、223a端部横向限位槽、223b左导引面、223c右导引面;
3关节底架、3a关节底架分部、31关节底架本体、3101第一关节横梁、3102第二关节横梁、3103第三关节横梁、3104第一关节纵梁、3105第二关节纵梁、3106关节牵引梁、3107第一关节地板、3108第二关节地板、3109关节旁承、3110补强板件、32关节连接机构、321端部连接钩、321a端部凹槽、321b关节钩主体、321b-1关节钩分体、321b-2关节容纳腔、321c关节钩壁板、321d关节第一连接孔、321e关节第二连接孔、322端部纵向支撑件、322a端部纵向支撑主体、322b关节磨耗板、323端部横向限位件、323a关节横向限位槽、323b左导引面、323c右导引面、33关节、34关节轴承;
4托部、41底墙、411中部墙体、411a纵向梁、411a-1平梁段、411a-1a平板、411a-1b加强梁、411a-2格栅梁段、411a-2a小横梁、411a-2b连接板、411b横向梁、411b-1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2纵向定位块、412端部墙体、412a主体部分、412a-1连接安装位、412b连接部分、412b-1立板部、412b-2侧板部、412b-3倾斜板部、412c下部圆轴、412d压板、413斜墙体、42侧墙、421上部勾、421a顶面段、421b侧面段、421c磨耗板、422导向限位件、423加强结构、423a中立板、423b端立板、423c外侧板、423d内侧板、423e缺口槽;
5锁闭机构、51第一锁体、511锁定端部、512第一限位端部、513安装槽、514第二限位端部、52第三铰轴、521锁闭安装板、522螺栓、53第一限位部、54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1第一推梁、541a第一连接套、541b第一弹性件、541c第一支撑件、542第一导向套、543传动梁、55第二限位部;
51′锁头、511′锁定部、512′支撑部、513′弧形缺口、514′支撑槽、52′第二锁体、521′插入段、522′滑槽、523′大尺寸支撑段、524′小尺寸支撑段、53′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1′第二推梁、531a′第二连接套、531b′第二弹性件、531c′第二支撑件、532′第二导向套、533′连梁单元、533a′第一锁闭连梁、533b′第二锁闭连梁、533c′转接块、533c-1′固定铰接点、533c-2′第一铰接点、533c-3′第二铰接点、54′旋转支撑体、541′旋转轴部、542′第三限位部、543′滑轨、55′第四限位部;
6横向止挡机构、61支座、611过孔、612安装孔、613止挡连接板、614护板、615止挡上盖板、62第一止挡梁、621粗颈部、622细颈部、623台阶面、624第一防松件、63止挡驱动梁组件、631第一连梁、6311第一驱动端部、6312连接端部、631a长板件、631a-1条形导向孔、631b短板件、631b-1穿过孔、631c滚轮、631d滚轴、631d-1杆部、631d-2头部、631d-3锁紧螺母、631e条形导向槽、631f锁紧件、631g第一垫片、632第二连梁、633第一铰轴、633a安装板、634第二铰轴、64第三弹性件、65止挡限位件;
61′第二止挡梁、611′驱动端部、612′止挡端部、613′铰接轴、613a′大径段、613b′小径段、613c′第三限位件、613d′第二垫片、62′限位梁、63′第一限位件、64′第二限位件、65′第四弹性件;
10制动管防护装置、11防护壳体、111C形防护梁、112防护封板、113管吊组件、1131防护隔板、1132管吊座板、1133管吊连接板、12防护连接件、12a防护内端部、12b防护外端部、12c防护转接部、12d防护过孔、121第一枢接板、122第二枢接板、123枢接转轴、1231限位销、124固定轴、125防护滚轮、13第一防护限位件、14磁性件、15第二防护限位件;
20制动管、201法兰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申请中,以驮背车的长度方向为纵向,纵向也是指前后方向;在铁路车辆的运行平面内,与该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横向也是指左右方向,在横向上,相对靠近铁路轨道横向中心的位置为内,相对远离铁路轨道横向中心的位置为外;与上述运行平面相垂直的方向为垂向,其中,相对远离地面的方面为上,相对靠近地面的方向为下。
在本申请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指代词语仅为了便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代表顺序关系。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本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驮背车的车体,包括本体部1和托部4,托部4的纵向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其中,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勾421和沿横向延伸的下部圆轴412c,本体部1设有端部连接机构22,端部连接机构22包括端部连接钩221和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端部连接钩221形成朝上设置的钩口,组装状态下,下部圆轴412c能够挂靠于端部连接钩221的钩口,上部勾421能够卡装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
采用这种结构,托部4的纵向两端与本体部1之间均可以存在上部勾421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下部圆轴412c与端部连接钩221所形成的两个连接点,托部4与本体部1的连接可以更为可靠;且在分离时,通过对于本体部1的举升,本体部1、托部4还能够以下部圆轴412c的中轴线为旋转中心线进行相对转动,迫使上部勾421与端部纵向连接件222的连接处产生松动,进而可以方便托部4与本体部1的分离。
以下本发明实施例将对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车体的不同组成部分的结构进行分别描述。
托部4
请参考图2-11,图2为托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分解视图,图4为图3中上部勾处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4的正视图,图6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端部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中部墙体和斜墙体的连接结构图,图11为图10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并结合图4、图5,上部勾421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的卡装面可以包括顶面段421a和两个侧面段421b,以形成开口朝下的U型卡装面;两侧面段421b中,第一者可以为竖直面,第二者可以为自上而下沿远离第一者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或者,两侧面段421b均可以为自上而下沿远离对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如此,卡装面可以形成自下而上逐渐缩小的锥形卡装口,这种形式的锥形卡装口可以方便上部勾421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的卡装,且卡紧效果会随着托部4与本体部1的靠近程度而增加,可形成越落越紧的连接特点;而且,由于锥形卡装口的下部开口较大,一旦上部勾421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的连接处产生松动,二者的分离可以较为容易。
需要说明,上述锥形卡装口的方案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并不能够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车体的实施范围的限定,在具体实施时,两个侧面段421b也可以均设置为竖直面,这同样能够满足与本体部卡接安装的技术效果。
在托部4与本体部的安装、分离等过程中,上部勾421的卡装面与本体部之间会存在滑动摩擦、静摩擦等形式的摩擦力,有可能会对上部勾421造成磨损,为此,可以在两侧面段421b设置托部磨耗板421c,以通过托部磨耗板421c的磨损来代替对于上部勾421的直接磨损,这对于提高托部4的使用寿命具有积极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5,各托部磨耗板421c可以通过螺钉等形式的连接件与侧面段421b相连,而托部4在安装、分离以及使用过程中,各托部磨耗板421c所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与上述连接件的轴向是相垂直的,这就会导致各连接件承受不必要的剪切力,长期使用条件下,这种剪切力会严重影响托部磨耗板421c的连接可靠性。实际上,即便托部磨耗板421c是通过焊接固定,焊缝处也会受到上述的剪切力。
针对此,本发明实施例在托部磨耗板421c和侧面段421b之间可以设有抗剪止挡结构,以通过该抗剪止挡结构来抵消托部磨耗板421c所承受的摩擦力,这样,各连接件(或者焊缝)在垂向上基本可以处于不受力的状态,连接的可靠性可以更高。
详细而言,该抗剪止挡结构可以设置在托部磨耗板421c上,如附图5中位于左侧的托部磨耗板421c,该托部磨耗板421c可以大致为L形,L形的横部可以与侧面段421b相抵,这样,作用于托部磨耗板421c的摩擦力可以通过横部作用在上部勾421上,从而可以消除上述的剪切力;或者,该抗剪止挡结构也可以设置在侧面段421b上,如附图5中位于右侧的侧面段421b,该侧面段421b可以设有缺口,托部磨耗板421c可以安装在该缺口内,并与缺口的顶壁相抵,进而可通过与顶壁的作用力来抵消托部磨耗板421c所承受的摩擦力,以最终消除剪切力。
结合图3,托部4可以包括底墙41和与底墙41相连的两个侧墙42,两侧墙42的纵向两端均可以设有上部勾421。
而且,侧墙42还可以设有导向限位件422,该导向限位件422具体可以设置在上部勾421上,其形状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块状、柱状等,其主要用于和本体部1的限位导向件(具体结构可以参见后文中有关本体部1的描述)相配合,以对托部4的安装进行导向,并能够形成托部4的横向限位。
举例说明,本体部1的限位导向件可以设有限位导向槽,自下而上,该限位导向槽可以包括等宽槽段和变宽槽段,这里的宽度是指横向尺寸,等宽槽段的宽度可以大体与导向限位件422相同,而变宽槽段的宽度则可以自下而上逐渐增加,这样,通过导向限位件422与变宽槽段的配合,可以对托部4的安装进行导向,以保证托部4安装位置的准确性,而当导向限位件422插入等宽槽段时,导向限位件422与等宽槽段的配合又能够对托部4进行横向限位。
侧墙42的外侧面还可以设有加强结构423,以提高侧墙42的强度,该加强结构423具体可以为加强筋、加强板等形式的加强部件,或者,在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车体用于运输集装箱时,该加强结构423可以为集装箱锁的安装位,如此,可以省却单独设置的加强结构423,有利于简化侧墙42的结构。
结合图6、图7,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设置集装箱锁的安装位可以首先对侧墙42的上盖板进行改造,上盖板的外侧可以设置缺口槽423e,对应缺口槽423e的位置,可以分别在内外两侧设置内侧板423d和外侧板423c,以及连接内侧板423d、外侧板423c的中立板423a和端立板423b,这种形式的安装位对于侧墙42的加强效果明显,可以替代传统加强筋、加强板等形式的加强部件。
可以理解,上述关于集装箱锁安装位的具体结构的说明仅是针对一种特定集装箱锁的安装位的示例性描述,这并不能够代表所有形式的集装箱锁的安装位,在具体实施时,如果所需集装箱锁的结构发生变化,上述安装位的结构可以进行适应性的调整,这点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底墙41可以包括中部墙体411和位于中部墙体411纵向两侧的端部墙体412。如图8、图9所示,端部墙体412可以包括主体部分412a和连接部分412b,其中,连接部分412b可用于连接主体部分412a和侧墙42;在装卸货的过程中,由于公路车辆要不断地开上开下,公路车辆的车轮要频繁地碾压主体部分412a,为提高主体部分412a的强度和使用寿命,主体部分412a可以采用箱式结构,这一方面可以保证强度,另一方面又可以降低重量;下部圆轴412c可以安装在主体部分412a远离中部墙体411的一端。
连接部分412b可以为包括立板部412b-1和侧板部412b-2的C型板,这样,连接部分412b自身的强度可以较高,能够较大程度地保证主体部分412a和侧墙42的连接可靠性。而且,侧板部412b-2还可以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倾斜板段412b-3,结合图8,这种形式的倾斜板段412b-3可以对公路车辆的轮胎进行导向,以尽可能地保证公路车辆的轮胎在主体部分412a上滚动。
主体部分412a的横向两侧还可以设有压板412d,在托部4下落并安装在主体部时,该压板412d可以作为驱动件存在,以驱使制动管防护装置(图中未示出)旋转回位。
再如图10、图11所示,中部墙体411可以包括沿横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梁411a,两纵向梁411a可以通过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横向梁411b相连。由于公路车辆的重量主要通过横向两侧的车轮来传递,采用上述结构的中部墙体411,即可以通过横向上间隔的两个纵向梁411a来分别承担横向两侧的车轮所传递的重力,而横向中间区域无需直接与车轮相接触的部分则可以采用若干相间隔的横向梁411b所组成的镂空结构,这对于减轻中部墙体411的重量具有积极效果。
当然,中部墙体411也可以采用一体式的墙体,这并不影响其对于公路车辆的承载功能。
每一个纵向梁411a均可以包括平梁段411a-1和格栅梁段411a-2,平梁段411a-1可以包括平板411a-1a和安装于平板411a-1a底部的若干加强梁411a-1b,加强梁411a-1b的结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附图所示的方案为横纵交错的梁体的组合,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只要能够实现对平板411a-1a进行加强的技术效果即可;格栅梁段411a-2则可以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小横梁411a-2a,沿纵向相邻的两小横梁411a-2a之间可以通过连接板411a-2b进行连接。
采用这种设计,格栅梁段411a-2的相邻两小横梁411a-2a之间具有间隙,可以方便安装掩挡,以对公路车辆的车轮进行限位;而平梁段411a-1又可以作为半挂车支腿的停放位置,以便于和支腿底板相配合,进而可对半挂车的支腿进行可靠支撑。
需要指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纵向梁411a、横向梁411b在中部墙体411横向上的占比,同时,也不限定平梁段411a-1和格栅梁段411a-2在纵向梁411a纵向上的占比,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中部墙体411还可以设有纵向定位结构,具体来说,该纵向定位结构可以包括纵向定位块411b-2,并可以安装在横向梁411b上,纵向定位块411b-2可以设有V形或者其他形状的定位口,在驮背车开到指定站、并停靠时,地面上的定位设备可以与该定位口相作用,以对驮背车的纵向位置进行精准定位,更方便托部4的安装和分离。
托部4与本体部的安装和分离方式主要有旋转和平移两种方案:针对旋转的方案,还需要为托部4设置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1,该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1具体可以为孔型或者槽型,其安装位置可以在横向梁411b上,在驮背车开到指定站后,地面设备可以通过举升等方式提供旋转销,并插接在上述的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1内,进而可以作为托部4的旋转中心;针对平移的方案,还可以在托部4的底面设置平移驱动件的连接安装位412a-1,该连接安装位412a-1也可以为孔型或者槽型,在图9中,该连接安装位412a-1可以设置在端部墙体412的底面。
底墙41还可以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墙体413,斜墙体413位于中部墙体411的横向两侧,用于连接中部墙体411和侧墙42。该斜墙体413的作用与前述倾斜板部412b-3相类似,均可以用于对公路车辆的轮胎进行导向,以尽可能地保证公路车辆的轮胎停留在两个纵向梁411a上;在附图的方案中,斜墙体413的纵向两端可以与前述的倾斜板部412b-3相连。
本体部1
基于上述形式的托部4,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车体的本体部1的结构实际上并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具有前述的端部连接机构22,以与托部4纵向两端的连接结构相配合即可。
本发明实施例根据每一节车体所包括托部4的数量,可以将车体分成两种形式:
其一,如图1所示,托部4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本体部1可以包括两个端部底架2,两端部底架2的下方分别可以设有一个转向架,两端部底架2均可以设有前述端部连接机构22,托部4可以安装在两端部底架2之间。
其二,托部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受轴重限制,托部4的数量通常不会超过两个。以两个为例,本体部1可以包括两个端部底架2和一个关节底架3,该关节底架3可以包括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两关节底架分部3a可以通过关节相连,并位于两端部底架2之间,两端部底架2的下方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架,两关节底架分部3a的下方可以共用一个转向架,两个托部4可以分别安装在相邻的端部底架2、关节底架分部3a之间;这样,可以更为充分地利用每一节车体的纵向长度,以提高车体的载货量,进而可以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对于端部底架2,其可以包括上述的端部连接机构22,具体的结构形式以参照图12-25,图12为两个端部底架安装于转向架并相互连接的结构图,图13为端部底架本体和端部连接机构的结构图,图14为图13中结构安装于转向架并与托部相连的侧视图,图15为图13的分解视图,图16为图13中端部纵向支撑件的放大图,图17为图13中端部横向限位件的放大图,图18为图13中第一组成的放大图,图19为图13中第二组成的放大图,图20为图13中第三组成的放大图,图21为图13中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的放大图,图22为图13中第一枕梁和第二枕梁的放大图,图23为图13中一个端部旁承的放大图,图24为图13中一个集装箱锁座的放大图,图25为图13中一组补强板件的放大图。
如图12所示,当存在多节车体时,相邻的两车体可以通过两个端部底架2相连,图中,两个端部底架2通过车钩连接。并且,每个端部底架2下方都设有一个转向架,也就是说,一个端部底架2对应安装在一个转向架上。
结合图13,端部连接机构22连在端部底架本体21的后端,这里有关前后的定义主要是结合附图中的视角进行确定,实际上,由于每一节车体均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端部底架2,两个端部底架2的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实际上是相反的,对此可以结合图12中有关前后左右的标注进行理解。
端部连接机构22包括端部连接钩221。端部连接钩221的钩口朝上,端部连接钩221的内钩面上设有沿横向延伸的端部凹槽221a。
如图14所示,连接状态下,托部4的下部圆轴412c安放于端部凹槽221a,受到来自端部凹槽221a的内表面的向上的支撑力,因而垂向得到了有效支撑,同时,端部凹槽221a的内表面还能够对下部圆轴412c起到一定的纵向限位作用。因此,该端部底架2与托部4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而且,通过向托部4施加向上的举升力,即可使下部圆轴412c从端部凹槽221a中脱出,方便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分离。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端部连接机构22还包括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端部纵向支撑件222位于端部连接钩221的上方,具体可以是正上方,也可以是斜上方。
如图16所示,端部纵向支撑件222包括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以及固定在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的前端和后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
如图2所示,托部4的端部设有上部勾421,上部勾421的钩口朝下。
如图14所示,连接状态下,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伸入上部勾421的钩口,两者钩挂在一起,同时,前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与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前侧抵接,后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与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后侧抵接,从而对托部4起到纵向支撑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且不会影响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分离便捷性。
如图16所示,前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的上部相对下部向后倾斜,后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的上部相对下部向前倾斜。同时,端部凹槽221a的内表面形成端部导引面,该端部导引面与下部圆轴412c配合时能够导引安装时托部4的落入,而且,该端部导引面还能够与下部圆轴412c相配合,以导引托部4与本体部1的转动分离。
具体来说,在连接托部4与端部底架2时,上述端部导引面可以导引下部圆轴412c逐渐滑入端部连接钩221内,以导引托部4的安装,且在托部4不断下落时,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与上部勾421的卡紧程度可以逐渐加大,这样,便于上部勾421牢固地钩住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分离托部4与端部底架2时,可以向端部底架2靠近后端的位置施加向上的举升力(图14中力F),举升到一定高度时,端部底架2在端部凹槽221a的内表面的导引作用下、以下部圆轴412c的中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逆时针转动,可使得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与上部勾421解卡,从而可方便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分离。简言之,如此设置,能够提升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和分离便捷性。
图示方案中,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的顶部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参见图16),后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的高度位置低于前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的高度位置,这样,可以保证端部底架2能够顺利地产生如上的逆时针转动,而不会出现干涉。当然,避免干涉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可以在实际实施时合理调整。图16中,端部磨耗板222b与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通过螺栓螺母连接,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为中空结构,且底部设有长圆孔,这样,便于端部磨耗板222b的更换。
图示方案中,端部凹槽221a为圆柱形槽(参见图13),这样,其内表面与圆柱形的下部圆轴412c配合时能够起到上述导引作用,当然,实际实施时,端部凹槽221a不局限于圆柱形槽。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端部连接机构22还包括端部横向限位件223,该端部横向限位件223即为设置在端部底架2上的与托部4的导向限位件422相配合的限位导向件,端部横向限位件223位于端部连接钩221的上方,具体可以是正上方,也可以是斜上方,并且,端部横向限位件223位于端部纵向支撑件222的前方,具体可以是正前方,也可以是斜前方。
如图17所示,端部横向限位件223包括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
结合图14,连接状态下,导向限位件422插于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的左侧槽壁和右侧槽壁分别位于导向限位件422的左右两侧,以限定导向限位件422的横向位置。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端部底架2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
图示方案中,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的左侧槽壁上部和/或右侧槽壁上部可以分别形成左导引面223b和右导引面223c(参见图17),左导引面223b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左倾斜,右导引面223c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右倾斜,这样可以将导向限位件422导引到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内。
图17中,端部横向限位件223由一块U形板和两块筋板组成,实际实施时,端部横向限位件22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如图13和图15所示,端部底架本体21包括第一横梁2101、第二横梁2102、第一纵梁2103、第二纵梁2104、第三纵梁2105、第四纵梁2106、第一枕梁2107、第二枕梁2108、端部牵引梁2109、冲击座2110、端部旁承2112、鞍座安装座2114以及缓冲器安装座2115(见图20)。
如图13所示,第一横梁2101布置在第二横梁2102的前方、第一纵梁2103和第二纵梁2104分别固定在第一横梁2101的两端后侧,第三纵梁2105和第四纵梁2106分别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两端前侧,第一纵梁2103的后端以及第三纵梁2105的前端分别与第一枕梁2107的右端固定,第二纵梁2104的后端以及第四纵梁2106的前端分别与第二枕梁2108的左端固定,从而形成框架。端部牵引梁2109位于框架内部,端部牵引梁2109的前端与第一横梁2101固定、后端与第二横梁2102固定,第一枕梁2107的左端以及第二枕梁2108的左端分别与端部牵引梁2109的左右两侧固定。梁与梁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冲击座2110固定在第一横梁2101的前侧,具体可以拉铆或者螺栓固定,冲击座2110处连接车钩,以承受车钩冲击。端部连接机构22固定于第二横梁2102,具体可以焊接固定。一个端部旁承2112固定于第一枕梁2107,另一端部旁承2112固定于第二枕梁2108,具体可以焊接固定。
如图18所示,第二横梁2102和端部连接钩221组成第一组成。图中,设有两个端部连接钩221,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左端下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右端下侧。结合图13,还设有两个端部纵向支撑件222,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左端后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右端后侧,还设有两个端部横向限位件223,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左端上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二横梁2102的右端上侧。
如图19所示,第一横梁2101、第一纵梁2103和第二纵梁2104以及冲击座2110组成第二组成。
如图20所示,鞍座安装座2114以及缓冲器安装座2115固定在端部牵引梁2109的内部,组成第三组成。端部牵引梁2109包括平行布置的牵引上板和牵引下板,以及布置在两者之间的牵引腹板,牵引上板上设有供鞍座安装座2114露出的板口。
如图21所示,第三纵梁和第四纵梁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槽口朝上的槽形梁、盖设在槽形梁槽口上的盖板和横向穿设于槽形梁的圆管。
如图22所示,第一枕梁和第二枕梁的结构相同,均包括枕梁上板、枕梁下板、两个枕梁腹板以及两个枕梁隔板。
如图15所示,两个端部旁承的结构相同。如图23所示,端部旁承包括旁承底板、三个旁承立板,旁承调整垫板和旁承磨耗板。三个旁承立板连在旁承底板上方且三者呈工字形连接。旁承调整垫板连在旁承底板下方,旁承磨耗板连在旁承调整垫板下方,三者通过螺栓螺母垫圈连在一起。
进一步的,如图13所示,端部底架本体21还包括两个集装箱锁座2111。一集装箱锁座2111固定在第三纵梁2105、第一枕梁2107以及第二横梁2102上侧,另一集装箱锁座2111固定在第四纵梁2106、第二枕梁2108以及第二横梁2102上侧,具体可以焊接固定。图中,两个集装箱锁座2111的结构相同。
如图24所示,集装箱锁座2111包括水平布置的集装底板、连在集装底板左右两侧的纵向集装立板、连在两块纵向集装立板之间的三块横向集装立板,一块横向集装立板位于集装底板的端部,另两块横向集装立板位于集装底板的中部。中部的两块横向集装立板与集装底板之间设有筋板,筋板位于中部的两块横向集装立板之间。
进一步的,如图15所示,端部底架本体21还包括补强板件2113。图15中设有两组补强板件2113,一组连在第二横梁2102与第三纵梁2105之间,另一组连在第二横梁2102与第四纵梁2106之间。两组补强组件2113的结构相同。如图25所示,每组补强组件2113包括一块横向筋板和两块三角筋板。
关节底架3的结构与端部底架2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尤其是在端部连接机构22处,具体可以参照图26为关节底架的结构图,图27为图26安装于转向架并与托部相连的侧视图,图28为图26中一个关节底架分部的结构图,图29为图28的另一视角图,图30为图26中另一个关节底架分部的结构图,图31为图28的分解视图,图32为图31中关节纵向支撑件的放大图,图33为图31中关节横向限位件的放大图,图34为图31中第一组成的放大图,图35为图31中第二关节横梁和第三关节横梁的放大图,图36为图31中一个关节旁承的放大图,图37为图31中一组补强板件的放大图。
如图26所示,关节底架分部3a包括关节底架本体31、关节连接机构32和关节33,关节连接机构32即为安装在关节底架3的端部连接机构3,其固定在关节底架本体31的后端、关节33固定在关节底架本体31的前端。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相互靠近的一端为两者的前端,相互远离的一端为两者的后端。应用时,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关节33通过关节轴承连接,连接状态下,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能够绕横向和垂向转动,以适应车辆转弯和走坡道时的柔性需求。
如图27所示,应用时,每个关节底架分部3a各连接一托部4,使相邻的两托部4通过关节底架3连接,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下方设有一个转向架,也就是说,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一个关节底架3)对应安装在一个转向架上。
如图28和图30所示,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关节33的结构不同,一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关节33设置为凹关节,另一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关节设置为凸关节,连接状态下,凸关节伸入凹关节内,实现可转动地连接。
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的关节连接机构32的结构相同、关节底架本体31的结构也相同,连接状态下,两者的关节连接结构32相对横向对称,两者的关节底架本体31也相对横向对称。下面先说明关节连接机构32的具体结构,再说明关节底架本体31的具体结构。
如图28所示,关节连接机构32包括关节连接钩321。关节连接钩321的钩口朝上,关节连接钩321的内钩面上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关节凹槽321a。
如图27所示,连接状态下,托部4的下部圆轴412c安放于关节凹槽321a,受到来自关节凹槽321a的内表面的向上的支撑力,因而垂向得到了有效支撑,同时,关节凹槽321a的内表面还能够对下部圆轴412c起到一定的纵向限位作用。因此,该关节底架3与托部4具有较好的连接可靠性。而且,通过向托部4施加向上的举升力,即可使下部圆轴412c从关节凹槽321a中脱出,方便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分离。
进一步的,如图28所示,关节连接机构32还包括关节纵向支撑件322,关节纵向支撑件322位于关节连接钩321的上方,具体可以是正上方,也可以是斜上方。
如图32所示,关节纵向支撑件322包括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以及固定在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的前端和后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
如图2所示,托部4的端部上侧设有上部勾421,上部勾421的钩口朝下。
如图27所示,连接状态下,端部纵向支撑主体322a伸入上部勾421的钩口,两者钩挂在一起,同时,前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与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前侧抵接,后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与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后侧抵接,从而对托部4起到纵向支撑作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且不会影响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分离便捷性。
如图32所示,前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的上部相对下部向后倾斜,后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的上部相对下部向前倾斜。同时,关节凹槽321a的内表面形成关节导引面,该关节导引面与下部圆轴412c配合时能够导引安装时托部4的落入,而且,该关节导引面还能够与下部圆轴412c相配合,以导引托部4与关节底架3的转动分离。
具体来说,在连接托部4与关节底架3时,上述关节导引面可以导引下部圆轴412c逐渐滑入关节连接钩321内,以导引托部4的安装,且在托部4不断下落时,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与上部勾421的卡紧程度可以逐渐加大,这样,便于上部勾421牢固地钩住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分离托部4与关节底架3时,可以向关节底架3靠近后端的位置施加向上的举升力(图27中力F),举升到一定高度时,关节底架3在关节凹槽321a的内表面的导引作用下、以下部圆轴412c的中轴线为旋转中心进行转动,可使得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与上部勾421解卡,从而方便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分离。简言之,如此设置,能够提升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和分离便捷性。
图示方案中,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的顶部为上小下大的梯形结构(参见图32),后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的高度位置低于前端的关节磨耗板322b的高度位置,这样,可以保证关节底架分部3a能够顺利地产生如上绕横向的转动,而不会出现干涉。当然,避免干涉的结构不局限于此,可以在实际实施时合理调整。图32中,关节磨耗板322b与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关节纵向支撑主体322a为中空结构,且底部设有长圆孔,这样,便于关节磨耗板322b的更换。
图示方案中,关节凹槽321a为圆柱形槽(参见图28),这样,其内表面与圆柱形的下部圆轴412c配合时能够起到上述导引作用,当然,实际实施时,关节凹槽321a不局限于圆柱形槽。
进一步的,如图28所示,关节连接机构32还包括关节横向限位件323,该关节横向限位件323即为设置在关节底架3上的与托部4的导向限位件422相配合的限位导向件,关节横向限位件323位于关节连接钩321的上方,具体可以是正上方,也可以是斜上方,并且,关节横向限位件323位于关节纵向支撑件322的前方,具体可以是正前方,也可以是斜前方。
如图33所示,关节横向限位件323包括关节横向限位槽323a。
如图27所示,连接状态下,导向限位件422插于关节横向限位槽323a,关节横向限位槽323a的左侧槽壁和右侧槽壁分别位于导向限位件422的左右两侧,以限定导向限位件422的横向位置。这样,能够进一步提升关节底架3与托部4的连接可靠性。
图示方案中,关节横向限位槽323a的左侧槽壁上部和/或右侧槽壁上部分别形成左导引面323b和右导引面323c(参见图33),左导引面323b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左倾斜,右导引面323c的上侧相对下侧向右倾斜,这样可以将导向限位件422导引到关节横向限位槽323a内。
图33中,关节横向限位件323由一块U形板和两块筋板组成,实际实施时,关节横向限位件323的结构不局限于此。
如图28和图29所示,关节底架本体31包括第一关节横梁3101、第二关节横梁3102、第三关节横梁3103、第一关节纵梁3104、第二关节纵梁3105、关节牵引梁3106、第一关节地板3107、第二关节地板3108。
第一关节横梁3101布置在第二关节横梁3102和第三关节横梁3103后方、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左端通过第一关节纵梁3104与第二关节横梁3102的左端固定,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右端通过第二关节纵梁3105与第三关节横梁3103的右端固定,第二关节横梁3102的右端和第三关节横梁3103的左端分别与关节牵引梁3106的前端固定,从而形成关节框架;关节牵引梁3106的后端固定于第一关节横梁3101;梁与梁之间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焊接。关节33固定在关节牵引梁3106的前端,具体可以是焊接固定。
第一关节地板3107和第二关节地板3108覆盖在关节框架的顶部框口并分别位于关节牵引梁3106的左右两侧,第一关节地板3107固定于第二关节横梁3102、第一关节纵梁3104和关节牵引梁3106,第二关节地板3108固定于第三关节横梁3103、第二关节纵梁3105和关节牵引梁3106,具体可以是焊接固定。
如图34所示,第一关节横梁3101和关节连接钩321组成第一组成。图中,设有两个关节连接钩321,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左端下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右端下侧。结合图28,还设有两个关节纵向支撑件322,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左端后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右端后侧;还设有两个关节横向限位件323,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左端上侧,另一个固定在第一关节横梁3101的右端上侧。
具体的方案中,第二关节横梁3102、第三关节横梁3103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底板、双腹板和设置在双腹板之间的隔板(参见图35)。第一关节纵梁3104和第二关节纵梁3105的结构相同,均为槽口朝上的槽形梁(参见图31)。第一关节地板3107和第二关节地板3108的结构相同,均为中心设有孔的板结构。关节牵引梁3106包括牵引上盖板和牵引下盖板以及设置在两者之间的牵引立板。
进一步的,如图28所示,关节底架本体还包括两个关节旁承3109,两个关节旁承3109分别位于关节33的左右两侧,一关节旁承3109固定在第二关节横梁3102的前侧,另一关节旁承3109固定在第三关节横梁3103的前侧。具体的方案中,两个关节旁承3109的结构相同。如图36所示,关节旁承包括旁承下盖板、旁承上盖板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旁承立板。
进一步的,如图28所示,关节底架本体31还包括补强板件3110。具体的方案中设有两组补强板件3110(参见图31),一组补强板件3110固定在第一关节地板3107与第一关节横梁3101之间,另一组所述补强板件固定在第二关节地板3108与第一关节横梁3101之间。如图37所示,每组补强组件3110包括一块横向筋板和两块三角筋板。
上述端部底架2、关节底架3均可以安装有锁闭机构5,该锁闭机构5可以实现垂向上托部4与本体部1的锁定或者解锁,锁闭机构5在端部底架2和关节底架3的安装位置相类似。
在端部底架2中,结合图18,端部连接钩221包括端部钩主体221b,端部钩主体221b包括两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端部钩分体221b-1以及形成在两个端部钩分体221b-1之间的端部容纳腔221b-2,锁闭机构4可以安装在该端部容纳腔221b-2内。图18中,端部连接钩221还包括包覆在端部钩主体221b外钩面的端部钩壁板221c,端部钩壁板221c设有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与端部容纳腔221b-2相通,以便解锁部件能够通过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伸入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对锁闭机构进行解锁,解锁后,托部4方能与端部底架2分离。另外,图14中,端部连接钩221还设有端部第二连接孔221e。
在关节底架3中,关节连接钩321包括关节钩主体321b,关节钩主体321b包括两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关节钩分体321b-1以及形成在两个关节钩分体321b-1之间的关节容纳腔321b-2,锁闭机构5可以安装在该关节容纳腔321b-2内。图34中,关节连接钩321还包括包覆在关节钩主体321b外钩面的关节钩壁板321c,关节钩壁板321c设有关节第一连接孔321d,关节第一连接孔321d与关节容纳腔321b-2相通,以便解锁部件能够通过关节第一连接孔321d伸入所述关节容纳腔321b-2对锁闭机构进行解锁,解锁后,托部4方能与关节底架3分离。
由于锁闭机构在端部底架2和关节底架3的安装结构相类似,以下在有关锁闭机构具体结构的描述中,均是以安装在端部底架2为例进行阐述,且针对该锁闭机构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两种结构的锁闭机构5。
第一种锁闭机构5可以参照图38-44,图38为第一种锁闭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图39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一种锁闭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图,图40为图39的侧视图,图41为图39在解锁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2为第一锁体和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的连接结构图,图43为图42的分解视图,图44为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第一导向套固定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
如图38-44所示,该锁闭机构5包括:第一锁体51,第一锁体51通过第三铰轴52与端部连接钩221铰接,第一锁体51的一端部为锁定端部511,另一端部为第一限位端部512,第三铰轴52位于锁定端部511和第一限位端部512之间;第一限位部53,第一限位部53固定在端部容纳腔221b-2内(参见图44);
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与第一锁体51相连;
锁定状态下,如图40所示,第一限位端部512自上而下与第一限位部53相抵,锁定端部511与托部4相抵,以锁定托部4;解锁状态下,如图41所示,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能够驱使第一限位端部512自下而上脱离第一限位部53、锁定端部511旋转脱离托部4。
采用这种结构,如图40、图41所示,在锁定时,如果托部4与端部连接钩221之间存在分离趋势,托部4会对锁定端部511产生向上的力,以驱使锁定端部511进行逆时针转动,而由于第一限位部53对第一限位端部512所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支撑力,可阻挡第一锁体51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从而可保证锁定端部511的位置不变,也就可以对托部4进行可靠锁定;在解锁时,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能够驱使第一限位端部512自下而上脱离第一限位部53,第一锁体51可以进行顺时针转动,其转动方向与第一限位部53的止挡方向相反,锁定端部511与托部4可以顺利分离,能够实现托部4的顺利解锁,而不影响托部4与端部连接钩221的分离。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限位部53的结构,其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块状;同样地,本发明实施例也不限定第一限位部53的数量,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限位件,只要其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
在一种详细的方案中,如图42所示,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可以包括第一推梁541、第一导向套542和传动梁543,第一导向套542固定在端部容纳腔221b-2内(可以参照附图44),第一推梁541与第一导向套542可以滑动连接,传动梁543的一端可以与第一锁体51铰接,另一端与可以第一推梁541铰接。
如此,当第一推梁541受到驱动力向上移动时,铰接设置的传动梁543可以将第一推梁541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第一锁体51的旋转运动,以向第一锁体51传递解锁的驱动力,可实现第一锁体51的解锁;而当驱动力消失时,依靠自身的重力等,第一推梁541又可以沿第一导向套542自动下滑,并带动第一锁体51的反向旋转,以实现第一锁体51的自动上锁,当然,也可以是由外部设备提供反向的驱动力来带动第一推梁541复位、锁定。
具体第一推梁541可以正对上述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参照图40和图41),以便解锁部件能够穿过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与第一推梁541接触,从而向第一推梁541施加向上的解锁驱动力。
需要指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推梁541在解锁时所受到的驱动力的来源,其可以采用手动驱动的方案,例如,可以设置解锁杆等解锁部件,当需要解锁时,可以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解锁部件,以对第一推梁541产生驱动力;或者,也可以采用自动驱动的方案,此时,动力源可以为电机、气缸、油缸等,这些动力源可以安装在车体上,也可以安装在地面设备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动力源与第一推梁541之间还可以设有传动机构,以传递动力源的驱动力。
第一推梁541位于第一导向套542上方的梁段还可以设有第一连接套541a,如图43所示,该第一连接套541a具体可以为U型板,U型板的底板部可以和第一推梁541相连,并能够与第一导向套542形成支撑,以作为第一推梁541向下移动的限位部件,传动梁543可以铰接在U型板的两个侧板部之间。
实际上,第一推梁541的下移限位也可以通过第一限位端部512和第一限位部53的配合来实现,如此,上述的第一连接套541a也可以不存在;或者,也可以采用传动梁543进行限位,传动梁543与第一推梁541采用的是铰连的方案,二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是呈夹角设置的,传动梁543同样能够作为第一推梁541向下移动的限位部件。
在上述的方案中,是通过传动梁543来将第一推梁541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第一锁体51的旋转运动,事实上,除了这种方案之外,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案,例如,可以在第一锁体51上设置导向孔,第一推梁541可以铰接在该导向孔内,当第一推梁541产生轴向位移时,第一推梁541的铰接轴可以在导向孔内进行滑动,以自然地带动第一锁体51进行旋转,这样也能够实现直线运动向旋转运动的转换。
进一步地,该锁闭机构5还可以包括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该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推梁541相作用,解锁过程为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以集聚弹性力。如此设置,当作用于第一推梁541的驱动力消失后,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的弹性力可以释放,以与第一推梁541自身的重力相配合,来共同驱动第一锁体51的复位、锁定。
具体而言,该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可以为弹簧,其可以外套安装于第一推梁541,且第一推梁541的下端部可以设有第一支撑件541c,弹簧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导向套542、第一支撑件541c相作用。其中,第一推梁541可以充当弹簧柱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弹簧在伸缩过程中的径向窜动,对于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动力传动的可靠性均具有积极效果;且采用这种结构,在解锁状态下,第一推梁541可以向上位移,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可以被压缩,而在恢复锁定时,第一推梁541可以向下位移,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可以释放。
实际上,在锁定状态下,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也可以有一定的预压缩量,也就是说,在锁定时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仍可以提供一定的弹性力,这对于保证第一锁体51锁定状态的稳定具有积极效果,可避免轨道车辆通过曲线时第一锁体51的自动解锁。
为方便地调整该预压缩量,第一支撑件541c可以为螺母,这样,通过改变螺母拧接的位置,即可以调整第一支撑件541c和第一导向套542的间距,进而可以调整锁定状态下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的预压缩量。
在解锁状态下,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实际上也可以处于拉伸状态,此时,锁闭第一弹性件541b的安装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其可以设置在第一连接套541a和第一导向套542之间,且其两端与第一连接套541a、第一导向套542均可以为固定连接,以便传递拉力。
第一锁体51可以设有安装槽513,传动梁543可以铰接在该安装槽513内,这样,该锁闭机构在传动梁543与第一锁体51的铰接轴的轴向上的厚度可以较小,整体结构可以更为紧凑。除此之外,上述的安装槽513也可以设置在传动梁543内,然后可以将第一锁体51铰接在传动梁543的安装槽513内;或者,也可以不设置安装槽513,此时,传动梁543与第一锁体51所形成的组合件在传动梁543与第一锁体51的铰接轴的轴向上的厚度会相对较大。
进一步地,该锁闭机构5还可以包括固定设置的第二限位部55,第二限位部55可以固定在端部容纳腔221b-2内,其结构等与第一限位部53可以相类似,在此不做重复性的描述;第一锁体51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端部514,锁定状态下,第二限位端部514可以自下而上与第二限位部55相抵。
如此,在锁定状态下,第一锁体51可以形成三点支撑的方案,第一锁体51的受力更为均衡,第一锁体51对于托部4的锁定更为可靠。
详细而言,第一锁体51可以包括呈夹角设置的两个锁臂,这两个锁臂可以大致形成L形,第三铰轴52可以设置在两锁臂的连接处,即L形的拐角处,其中,一个锁臂远离第三铰轴52的端部可以为锁定端部511,另一锁臂远离第三铰轴52的端部可以为第一限位端部512;两锁臂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夹角(<180度)和一个大夹角(>180度),其中,小夹角所在侧为该连接处的内端部,大夹角所在侧为该连接处的外端部,该外端部即可以作为上述的第二限位端部514。
结合图40,在锁定状态下,第一限位部53可以对第一限位端部512产生自下而上的支撑力,第二限位部55可以对第二限位端部514产生自上而下的支撑力,再配合托部4对于锁定端部511产生的向上的推力,第一锁体51的受力可以更为平衡;而且,通过三个受力点的相互作用,第三铰轴52基本处于不受力的状态,这对于保证锁定机构的可靠性具有积极效果。
上述形式的锁闭机构5,除了第一导向套542、第一限位部53、第二限位部55所形成的安装支撑点外,第三铰轴52也可以作为一个安装支撑点,具体而言,可以结合图43,第三铰轴52的外壁可以设有插槽,插槽内可以设有锁闭安装板521(锁闭安装板521与第三铰轴52的连接方式也可以直接采用焊接),锁闭安装板521可以通过螺栓522等形式的连接件与端部连接钩221相连,当然,除了螺栓连接外,锁闭安装板521与端部连接钩221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进行固连。
第二种锁闭机构5的结构可以参照图45-54,图45为第二种锁闭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图46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二种锁闭机构在锁定状态下的结构图,图47为端部连接钩、托部以及第二种锁闭机构在解锁状态下的结构图,图48为第二导向套、第四限位部、旋转支撑体固定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图49为第二推梁与连梁单元、第二锁体的连接结构图,图50为第二连接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1为转接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2为锁头的结构示意图,图53为第二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4为旋转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该锁闭机构5在锁定时,可以实现托部4与端部连接钩221在垂向上的锁定,以保证二者的可靠连接及行车安全,在解锁时,又不影响托部4与端部连接钩221分离的便捷性。
如图45-54所示,该锁闭机构5包括:锁头51′,锁头51′可转动地连于端部连接钩221,锁头51′在其旋转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部511′和支撑部512′;第二锁体52′,第二锁体52′可滑动地连于端部连接钩221;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与第二锁体52′传动连接;锁定状态下,第二锁体52′自下而上与支撑部512′相支撑,以使锁定部511′压紧托部;解锁状态下,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能够驱动第二锁体52′沿远离锁头51′的方向位移,支撑部512′能够绕旋转中心线向下转动,以使锁定部511′向上转动脱离托部。
采用这种结构,结合图46,在锁定状态下,如果托部与端部连接钩221产生分离趋势,托部会对锁定部511′产生向上的力,以驱使锁头51′进行逆时针转动,而由于第二锁体52′对于支撑部512′所产生的自下而上的支撑力,可阻挡锁头51′沿逆时针方向的转动,也就可以保证锁定部511′的位置不变,继而可对托部4进行可靠锁定;结合图47,在解锁时,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可以驱动第二锁体52′沿远离锁头51′的方向进行滑动,支撑部512′能够绕旋转中心线向下转动,锁定部511′可以向上转动,以解除对于托部的锁定,而不影响托部4与端部连接钩221的分离。
上述锁头51′的转动设置具体可以为铰接设置,此时,可以为锁头51′设置铰接轴,铰接轴可以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并位于锁定部511′和支撑部512′之间。或者,还可以设置旋转支撑体54′,该旋转支撑体54′可以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其上可以设有旋转轴部541′,旋转轴部541′具有弧形柱面,锁头51可以设有与旋转轴部541′相匹配的弧形缺口513′,这里的相匹配是指旋转轴部541′的外径与弧形缺口513′的内径大体一致。在装配时,锁头51′可以通过弧形缺口513′插装在旋转轴部541′,并能够以旋转轴部541′的中轴线作为旋转中心线进行转动,这样也可以实现锁头51′的转动设置。
在解锁时,锁头51′的转动可以依靠重心的偏置来实现,锁头51′的重心可以在纵向上偏离旋转中心线,并位于支撑部512′所在侧,具体而言,可以参照图46,弧形缺口513′可以设置在锁头51′重心的右侧,这样,当第二锁体52′向左位移时,锁头51′可以自然进行逆时针的转动,以解除对于托部的锁定。
和/或,也可以为锁头51′设置弹簧等形式的第三弹性件,在锁定状态下,该第三弹性件可以集聚拉伸力/压缩力等形式的弹性力,当第二锁体52′逐渐远离时,第三弹性件的弹性力可以释放,以驱使锁头51′自动进行转动解锁。比较而言,上述的两种方式均可以实现锁头51′在解锁时的自动转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结合图48,在具体装配时,旋转支撑体5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这样,锁头51′可以架设在两个旋转支撑体54′上,锁头51′安装的稳定性更高,且两旋转支撑体54′之间的空间可用来插接第二锁体52′,锁头51′、第二锁体52′以及旋转支撑体54′的连接结构也可以更为紧凑。
再如图54所示,旋转支撑体54′还可以包括第三限位部542′,该第三限位部542′可以为角形等,在解锁状态下,第三限位部542′可以与支撑部512′相抵,以对支撑部512′的向下转动进行限位,同时,也可以支撑出第二锁体52′自支撑部512′下方插入的间隙,以便于第二锁体52′的再次插入,进而对支撑部512′进行支撑。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三限位部542′的支撑高度,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三限位部542′与支撑部512′支撑时,锁定部511′可以对托部进行解锁、同时又预留了第二锁体52′的插入间隙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52所示,在锁头51′上还可以设有支撑槽514′,在解锁时,前述的第三限位部542′可以插接在支撑槽514′内。可以理解,第三限位部542′插入支撑槽514′的深度实际上也决定着解锁时支撑部512′的支撑高度,因此,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通过调整支撑槽514′的深度来调整支撑部512′的支撑高度。
结合图53,第二锁体52′可以包括具有倾斜引导面的插入段521′,在进行锁定时,该插入段521′可以自支撑部512′的下方插入,并能够以倾斜引导面与支撑部512′相支撑,以逐步地带动支撑部512′向上转动、锁定部511′向下转动,并对托部进行锁定。
第二锁体52′可以仅包括该插入段521′,这种条件下,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二锁体52′仍可以倾斜引导面与支撑部512′相支撑,而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二锁体52′可以与支撑部512′完全脱离,也可以倾斜引导面与支撑部512′相支撑,也就是说,在解锁时,第二锁体52′与锁头51′也可以不完全脱离,此时,第二锁体52′自身也可以对锁头51′的转动形成限位,且由于锁头51′仍在第二锁体52′上,不存在第二锁体52′无法插入的问题,前述的第三限位部542′也可以不存在。
而在附图的方案中,仍以图53为参照,第二锁体52′可以包括三部分结构,分别为垂向尺寸较大的大尺寸支撑段523′、垂向变尺寸的插入段521′以及垂向尺寸较小的小尺寸支撑段524′,大尺寸支撑段523′具有第一支撑平面,小尺寸支撑段524′具有第二支撑平面,在锁定状态下,第二锁体52′可以通过第一支撑平面与支撑部512′相支撑,而在解锁状态下,第二锁体52′又可以通过第二支撑平面与支撑部512′相支撑。
由于与支撑部512′相支撑的面为平面,锁头51′在解锁以及锁定时的稳定性均可以较高;且基于上述设计,支撑部512′与第二锁体52′在解锁时并未完全脱离,小尺寸支撑段524′将自然形成支撑部512′的转动限位,前述的第三限位部542′也可以不存在。
作为附图53方案的变形,第二锁体52′也可以仅包括大尺寸支撑段523′(或者小尺寸支撑段524′)和插入段521′,这同样能够实现第二锁体52′的功能。
在第二锁体52′与旋转支撑体54′之间可以设有导向结构,用于导引第二锁体52′的滑动方向。
具体而言,在第二锁体52′、旋转支撑体54′中,一者可以设有滑槽522′,另一者可以设有与滑槽522′相匹配的滑动部,滑动部可以插接于滑槽522′,并能够沿滑槽522′进行滑动。该滑动部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如附图所示出的长条形的滑轨543′,或者,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例如,可以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滑块。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固定设置的第四限位部55′,第四限位部55′可以固定在端部容纳腔221b-2内,在锁定状态下,第四限位部55′能够自上而下与支撑部512′相抵紧。
如此,在锁定状态下,锁头51′可以形成三点支撑的方案,锁头51′的受力更为均衡,锁头51′对于托部的锁定可以更为可靠;而且,由于三个受力点的相互作用,弧形缺口513′和旋转轴部541′之间基本不存在力的作用,这对于保证锁闭机构的可靠性具有积极效果。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四限位部55′的结构,其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块状;同样地,本发明实施例也不限定第四限位部55′的数量,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限位件,只要其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
请参考图49,并结合图46、图47,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可以包括第二推梁531′、第二导向套532′和连梁单元533′,第二导向套532′可以固定设置,具体可以是安装在端部容纳腔221b-2内(可以参照附图48),第二推梁531′与第二导向套532′可以滑动连接,连梁单元533′的一个端部与第二推梁531′铰接,另一端部与第二锁体52′铰接。
采用这种结构,当第二推梁531′受到驱动力向上移动时,铰接设置的连梁单元533′可以带动第二锁体52′向远离锁头51′的方向进行滑动,然后,锁头51′可自行转动解锁;而当驱动力消失时,依靠自身的重力等,第二推梁531′又可以沿第二导向套532′自动下滑,并通过连梁单元533′驱使第二锁体52′向靠近锁头51′的方向滑动,以再次对支撑部512′进行支撑,锁头51′可以反向旋转,以实现自动上锁,当然,也可以是由外部设备提供反向的驱动力来带动第二推梁531′复位、锁定。
具体第二推梁531′可以正对上述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参照图46和图47),以便解锁部件能够穿过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与第二推梁531′接触,从而向第二推梁531′施加向上的解锁驱动力。
需要指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二推梁531′在解锁时所受到的驱动力的来源,其可以采用手动驱动的方案,例如,可以设置解锁杆等解锁部件,当需要解锁时,可以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解锁部件,以对第二推梁531′产生驱动力;或者,也可以采用自动驱动的方案,此时,动力源可以为电机、气缸、油缸等,这些动力源可以安装在车体上,也可以安装在地面设备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动力源与第二推梁531′之间还可以设有传动机构,以传递动力源的驱动力。
第二推梁531′位于第二导向套532′上方的梁段还可以设有第二连接套531a′,如图50所示,该第二连接套531a′具体可以包括管部和铰接部,管部能够通过螺纹连接、焊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安装于第二推梁531′的上部,铰接部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铰接板,前述的连梁单元533′可以铰接在这两个铰接板之间。
上述的第二连接套531a′与第二导向套532′相配合还可以作为第二推梁531′向下移动的限位件,以限定第二推梁531′的最大下移距离,同时,也限定了第二锁体52′的位移距离。
实际上,第二推梁531′的下移限位也可以通过锁头51′与第四限位部55′的配合来实现,如此,上述的第二连接套531a′也可以不存在;或者,也可以采用连梁单元533′与第二推梁531′的连接端部进行限位,该连接端部与第二推梁531′采用的是铰连的方案,二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常是呈夹角设置的,因此,即便不存在第二连接套531a′,该连接端部同样能够作为第二推梁531′向下移动的限位部件。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二弹性件531b′,该第二弹性件531b′的一端可以与第二推梁531′相作用,在解锁状态下,第二弹性件531b′的变形量可以增加,以集聚弹性力。如此设置,当作用于第二推梁531′的驱动力消失后,第二弹性件531b′的弹性力可以释放,以与第二推梁531′自身的重力相配合,来共同驱动锁头51′的复位、锁定。
具体而言,该第二弹性件531b′可以为弹簧,其可以外套安装于第二推梁531′,且第二推梁531′的下端部可以设有第二支撑件531c′,弹簧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导向套532′、第二支撑件531c′相抵。其中,第二推梁531′可以充当弹簧柱的作用,有利于防止弹簧在伸缩过程中的径向窜动,对于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动力传动的可靠性均具有积极效果;且采用这种结构,在解锁状态下,第二推梁531′可以向上位移,第二弹性件531b′可以被压缩,而在恢复锁定时,第二推梁531′可以向下位移,第二弹性件531b′又可以释放。
实际上,在锁定状态下,第二弹性件531b′也可以有一定的预压缩量,也就是说,第二弹性件531b′在锁定时仍可以提供一定的弹性力,这对于保证锁头51′锁定状态的稳定具有积极效果,可避免轨道车辆通过曲线时锁头51′的自动解锁。
为方便地调整该预压缩量,第二支撑件531c′可以为螺母,这样,通过改变螺母拧接的位置,即可以调整第二支撑件531c′和第二导向套532′的间距,进而可以调整锁定状态下第二弹性件531b′的预压缩量。
在解锁状态下,第二弹性件531b′实际上也可以处于拉伸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531b′的安装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其可以设置在第二连接套531a′和第二导向套532′之间,且其两端与第二连接套531a′、第二导向套532′均可以为固定连接,以便传递拉力。
连梁单元533′可以是由多个连梁组合形成的结构,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该连梁单元533′可以包括第一锁闭连梁533a′、第二锁闭连梁533b′和转接块533c′,转接块533c′可以设有不共线的固定铰接点533c-1′、第一铰接点533c-2′和第二铰接点533c-3′,固定铰接点533c-1′可以固定设置,具体可以固定在端部连钩221,第一锁闭连梁533a′的一端可以与第二推梁531′铰接、另一端可以铰接于第一铰接点533c-2′,第二锁闭连梁533b′的一端可以与第二锁体52′铰接、另一端可以铰接于第二铰接点533c-3′。
采用这种结构,如图46、图47所示,当第二推梁531′向上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一锁闭连梁533a′向上移动,然后可以驱使转接块533c′绕固定铰接点533c-1′进行顺时针转动,并由转接块533c′带动第二锁闭连梁533b′、第二锁体52′向左移动,锁头51′可以逆时针转动,以解锁托部;而当第二推梁531′向下移动时,可以带动第一锁闭连梁533a′向下移动,然后可以驱使转接块533c′进行逆时针转动,并由转接块533c′带动第二锁闭连梁533b′、第二锁体52′向右移动,锁头51′可以顺时针转动,以重新锁定托部。
需要指出,上述的有关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的具体结构的描述,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优选方案,并不能够作为对本发明所提供驮背车的车体的实施范围的限定,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也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例如,第二锁闭驱动梁组件53′可以采用直接设置为能够进行线性位移的梁件。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体部1还设有横向止挡机构6。当托部4从与端部底架2分离的位置向与端部底架2相连的位置复位时,横向止挡机构能够对托部4的复位位置进行确定,以保证托部4准确地安装于本体部1。
具体来讲,横向止挡机构6可以安装在端部底架2以及关节底架3上,由于安装结构相类似,以下仅以安装在端部底架2为例来描述横向止挡机构6的结构,同样地,本发明实施例也提供了两种结构形式的横向止挡机构6。
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6的结构可以参照图55-61,图55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图56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57为图56的分解视图,图58为支座的结构示意图,图59为第一连梁的分体结构图,图60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图61为图60中第一止挡梁与连接端部的连接结构的分解视图。
如图55-图57所示,第一种横向止挡机构6包括:支座61,支座61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具体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支座61上设有过孔611;第一止挡梁62;止挡驱动梁组件63,与第一止挡梁62传动连接;在止挡状态下,第一止挡梁62能够伸出过孔611,以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止挡驱动梁组件63能够驱动第一止挡梁62缩回,以解除对托部4的止挡。
采用这种结构,在止挡状态下,第一止挡梁62可以自过孔611伸出,以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进而可以保证托部4的准确复位;而在解挡状态下,止挡驱动梁组件63又能够作用于第一止挡梁62,以使其缩回,进而可以解除对托部4的止挡,以不影响托部4和端部底架2的正常分离。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三弹性件64,第三弹性件64可以作用于第一止挡梁62,在解挡的过程中,第三弹性件64的变形量会增加,以集聚弹性力。这样,当作用于止挡驱动梁组件63的驱动力消失时,第三弹性件64可以释放,以驱使第一止挡梁62自动回复至止挡位置,可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
结合图57,第一止挡梁62可以包括粗颈部621和细颈部622,二者之间可以形成台阶面623,第三弹性件64可以为弹簧,其可以外套安装于细颈部622,并能够与台阶面623相作用。此时,细颈部622还可以起到弹簧柱的作用,以对弹簧的伸缩进行导向,可较大程度地避免弹簧在伸缩过程中的径向窜动,对于提高传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具有积极效果。
需要指出,除了采用弹簧的方案外,第三弹性件64也可以采用弹性球、弹性块、拉力绳等其他形式的弹性元件,只要能够满足使用效果即可。
支座61还可以设有止挡限位件65,第三弹性件6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止挡限位件65、台阶面623相作用,在附图的方案中,第一止挡梁62可以粗颈部621作为止挡部位,以提高止挡部位的强度,在解挡时,台阶面623可以对第三弹性件64产生压缩力,以增加第三弹性件64的压缩量,这种方案中,第三弹性件64与止挡限位件65、台阶面623之间均为接触关系。
而且,粗颈部621的截面可以为非圆形,过孔611可以与粗颈部621相匹配,这里的相匹配是指二者的形状、尺寸大体一致,如此,当粗颈部621插接在过孔611内时,二者不会产生相对转动,可以提高止挡定位的可靠性。进一步地,粗颈部621与托部4相接触的止挡面可以为平面,这样,托部4与止挡面之间的接触面积可以较大,止挡的可靠性可以获得更大程度地提高。
实际上,在解挡的过程中,第三弹性件64也可以产生拉力,此时,可以第一止挡梁62的细颈部622作为与托部4相接触的止挡部位,且这种方案中,第三弹性件64的两端需要和止挡限位件65、台阶面623相连接,以便在解挡时能够产生拉力。
止挡限位件65的结构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即可。举例说明,在图57的方案中,止挡限位件65可以为套筒状,该套筒可以为圆筒,也可以为方筒或者其他形状的异形筒,该套筒可以对弹簧进行防护,以较大程度地避免雨水、灰尘等介入而影响弹簧的正常工作;在图60的方案中,止挡限位件65可以为板状或者块状,其可以通过止挡上盖板615与支座61相连,此时,弹簧处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内,操作人员可以进行直接观察,以方便对弹簧的安装状态进行调整。
结合图58,实际上,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对支座61的结构做限定,其结构主要是为了适应与端部连接钩221的连接,在具体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端部连接钩221来调整支座61的形状,支座61需要提供相应的安装点,其中一个安装点为前述的过孔611,图中还示出了另外一个安装点——安装孔612,该安装孔612可用于安装驮背车的制动管组件(图中未示出)。
止挡驱动梁组件63可以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一连梁631,第一连梁631的一端部可以为第一驱动端部6311,用于接受外部的驱动力,另一端部可以为连接端部6312,第一连梁631的第一铰轴633可以固定设置,具体来说,可以固定安装在支座61,并位于第一驱动端部6311和连接端部6312之间,连接端部6312则可以与第一止挡梁62传动连接。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止挡驱动梁组件63在解挡时所受到的驱动力的来源,其可以采用手动驱动的方案,例如,可以设置解挡杆等解挡部件,当需要解挡时,可以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解挡部件,以对第一驱动端部6311产生驱动力;或者,也可以采用自动驱动的方案,此时,动力源可以为电机、气缸、油缸等,这些动力源可以安装在车体上,也可以安装在地面设备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动力源与第一驱动端部6311之间还可以设有传动机构,以传递动力源的驱动力。
在一种方案中,如图55-图57所示,止挡驱动梁组件63还可以包括第二连梁632,第二连梁632的一端部可以通过螺纹连接或者焊接等方式与第一止挡梁62相连,另一端部与连接端部6312中,一者可以设有第二铰轴634,另一者可以设有条形导向孔631a-1,第二铰轴634可以插接于条形导向孔631a-1内。
如此设置,通过第二铰轴634与条形导向孔631a-1的配合,可以将连接端部631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二连梁632的直线运动,进而可驱使第一止挡梁62进行伸出或缩回。
在附图中,上述的条形导向孔631a-1可以设置在连接端部6312上,第二铰轴634可以固定在第二连梁632上,这样,第二连梁632的尺寸相对可以较小,结构可以更为紧凑。
具体实践中,弹簧可以具有一定的预压缩量,以保证第一止挡梁62处于止挡位置时的可靠性,而上述预压缩量的调整则可以通过第二连梁632与第一止挡梁62的连接位置进行确定。
基于第二连梁632与第一止挡梁62之间采用螺纹连接进行固定的方案,还可以设置第一防松件624,第一防松件624也可以与第一止挡梁62相连,并能够与第二连梁632相抵紧,以对第二连梁632进行防松固定。该第一防松件624具体可以为防松螺母,当然,也可以为插条、挡块等形式的防松止挡限位件。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止挡连接板613和护板614,止挡连接板613的一端可以与支座61相连,另一端可以与护板614相连,用于对止挡驱动梁组件63形成防护,前述的第一铰轴633可以安装在止挡连接板613上,具体的安装方式可以为焊接,或者,也可以借助安装板633a和螺栓进行安装,只要能够保证第一铰轴633的可靠固定即可。实际上,止挡连接板613、护板614也可以作为支座61的一部分。
在另一种方案中,如图60、图61所示,连接端部6312可以设有条形导向槽631e,第一止挡梁62可以插接于条形导向槽631e,且连接端部6312可以与设置在第一止挡梁62的锁紧件631f相抵,用于限定连接端部6321与第一止挡梁62的连接位置。
如此设置,通过第一止挡梁62与条形导向槽631e的配合,也可以将连接端部6312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第一止挡梁62的直线运动,以驱动第一止挡梁62进行解挡或者回复止挡。
详细而言,连接端部6312可以限定在锁紧件631f和止挡限位件65之间,第三弹性件64预压缩量的调节可以通过锁紧件631f在第一止挡梁62上的安装位置进行确定,锁紧件631f与连接端部6312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一垫片631g,以减轻二者连接处的磨耗。
锁紧件631f与第一止挡梁62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也可以为焊接等,当为螺纹连接时,还可以包括第二防松件,该第二防松件可以为防松螺母,也可以为止挡插条(附图未标注)、止挡块等,用于对锁紧件631f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
比较而言,上述的两种方案均可以实现第一连梁631旋转运动向第一止挡梁62直线运动的转化,能够实现第一止挡梁62在止挡状态和解挡状态之间的切换,在具体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以前述的第一种方案为例,第一连梁631可以包括间隔设置的长板件631a和短板件631b,第一铰轴633与长板件631a、短板件631b均可以相连,长板件631a的一端部形成上述的连接端部6312,前述的条形导向孔631a-1可以设置在该长板件631a上,长板件631a的另一端部与短板件631b之间可以连接有滚轮631c,此时,长板件631a、短板件631b以及滚轮631c共同组合形成第一驱动端部6311。
当外部的驱动力与滚轮631c相作用时,滚轮631c可以旋转,能够削减第一驱动端部6311与外部驱动设备之间的摩擦力,对于第一驱动端部6311的降低磨耗具有积极效果。
结合图59,还可以包括滚轴631d,滚轴631d可以包括杆部631d-1和头部631d-2,头部631d-2的径向尺寸可以大于杆部631d-1,长板件631a、短板件631b均可以设有穿过孔631b-1,且二者中位于内侧的一者的穿过孔631b-1可以为阶梯孔,装配状态下,至少部分头部631d-2可以隐藏在阶梯孔的大径孔段,杆部631d-1远离头部631d-2的一端则可以与锁紧螺母631d-3进行配合锁定。
这里的“内侧”是指靠近端部连接钩221的一侧,采用这种设计,滚轴631d在内侧突出的长度可以较短,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第一驱动端部6311转动时与端部连接钩221之间的接触摩擦。
在上述的各方案中,第一止挡梁62的恢复止挡主要是依靠与第一止挡梁62直接相作用的第三弹性件64,实际上,除了这种方案外,也可以通过止挡驱动梁组件63来带动第一止挡梁62回复止挡状态,也就是说,第一止挡梁62的解挡和回复止挡均可以由止挡驱动梁组件63来完成,这种方案可以通过对止挡驱动梁组件63设置弹性件来实现。
另外,上述横向止挡机构的一个核心在于止挡驱动梁组件63和第一止挡梁62的分离,在止挡状态下,实际只有第一止挡梁62和支座61受力,用于参与驱动的止挡驱动梁组件63不受力,这是上述横向止挡机构的可靠性较高的一个关键点。
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6的结构可以参照图62-67,图62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在止挡状态下与端部连接钩、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63为图62的局部放大图,图64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在解挡状态下与端部连接钩、托部的相对位置图,图65为图64的局部放大图,图66为第二种横向止挡机构安装于端部连接钩的结构图,图67为图66的分解视图。
如图63和图65-图67所示,该横向止挡机构6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二止挡梁61′,第二止挡梁61′的两个端部分别为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第二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位于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之间,且铰接轴613′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限位梁62′,其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在止挡状态下,限位梁62′沿横向与第二止挡梁61′的外侧相抵紧,第二止挡梁61′能够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驱动端部611′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止挡端部612′解除对于托部4的止挡。
采用上述结构,在止挡状态下,限位梁62′可以沿横向与第二止挡梁61′相抵紧,以为第二止挡梁61′提供横向的支撑力,然后由第二止挡梁61′对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可确保托部4的准确复位;而在解挡状态下,驱动端部611′可以受力,并带动整个第二止挡梁61′进行旋转,进而可驱使止挡端部612′转动解除止挡,以不影响托部4和端部底架2的正常分离。
更为重要的是,在止挡状态下,托部4在复位并撞击第二止挡梁61′时,只有止挡端部612′和限位梁62′受力,作为横向止挡机构运动部分的驱动端部611′并不受力,这对于保证横向止挡机构的可靠性具有关键作用。
需要指出,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驱动端部611′在解挡时所受到的驱动力的来源,其可以采用手动驱动的方案,例如,可以设置解挡杆等解挡部件,当需要解挡时,可以由工作人员手动操作解挡部件,以对驱动端部611′产生驱动力;或者,也可以采用自动驱动的方案,此时,动力源可以为电机、气缸、油缸等,这些动力源可以安装在车体上,也可以安装在地面设备上,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动力源与驱动端部611′之间还可以设有传动机构,以传递动力源的驱动力。
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件63′,第一限位件63′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在解挡状态下,第二止挡梁61′可以与第一限位件63′相抵,以避免第二止挡梁61′的转动过量。
这里,本发明实施例并不限定第一限位件63′的形状,其可以为板状,也可以为块状、柱状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同样地,本发明实施例也不限定该第一限位件63′的数量和安装位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效果即可。在本发明的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该第一限位件63′可以由端部连接钩221的端部钩壁板221c延伸而形成,这样,就无需专门设置第一限位件63′,零部件的数量可以较少。
在解挡状态下,也即第二止挡梁61′与第一限位件63′相抵时,第二止挡梁61′的重心在纵向上可以偏离铰接轴613′,并位于止挡端部612′所在侧。如此,当作用于驱动端部611′的驱动力消失时,在第二止挡梁61′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止挡梁61′可以自动回转至止挡状态,而无需设置其他的驱动部件,设备的结构可以较为简单。
和/或,还可以包括止挡第四弹性件65′,该止挡第四弹性件65′可以作用于第二止挡梁61′,在解挡过程中,止挡第四弹性件65′的变形量可以增加,以集聚弹性力。这样,当作用于驱动端部611′的驱动力消失时,止挡第四弹性件65′所集聚的弹性力可以释放,以独自或者与前述的重力相配合,来共同驱使第二止挡梁61′回转至止挡状态。
上述止挡第四弹性件65′具体可以为扭簧,其可以外套安装于铰接轴613′,扭簧的两个伸出端中,一个伸出端可以固定(或者与固定的部件相抵接,如端部连接钩221),另一个伸出端则可以与第二止挡梁61′相抵,第二止挡梁61′在转动以解除止挡状态时,扭簧可以集聚扭转变形力,而当作用于驱动端部611′的驱动力消失时,上述的扭转变形力可以释放,以驱使第二止挡梁61′自动回转。
上述止挡第四弹性件65′也可以为直线弹簧,如拉簧、压簧等通过轴向上的位移来产生弹性力的弹簧元件,以图65中的方案为例,该直线弹簧可以为拉簧,拉簧的一端可以固定,另一端可以与第二止挡梁61′相连,这样也可以在第二止挡梁61′旋转解除止挡时集聚弹性力。
除上述的扭簧、直线弹簧外,止挡第四弹性件65′也可以采用弹性块、弹性球、拉力绳等形式的弹性元件,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技术效果即可。
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件64′,第二限位件64′固定于端部连接钩221,在止挡状态下,第二止挡梁61′可以与第二限位件64′相抵,以对第二止挡梁61′在止挡状态下的位置进行限定。第二限位件64′结构、数量以及安装位置的限定与第一限位件63′可以相类似,在此不做重复性的描述。
而且,通过上述第二限位件64′的支撑,第二止挡梁61′在垂向上与限位梁62′可以间隙设置,这样,限位梁62′无需承担第二止挡梁61′的重力,相应地,限位梁62′与端部连接钩221的连接处不会产生剪切应力,限位梁62′与端部连接钩221的连接可靠性可以较高。
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托部4的横向止挡机构6,以下本发明实施例还将对第二止挡梁61′的结构进行描述。
结合图63,在止挡状态下,驱动端部611′可以为自上而下逐渐朝向止挡端部612′倾斜的端部,这样,当驱动端部611′受到向上的驱动力作用时,第二止挡梁61′将自然朝向解除止挡状态的方向进行转动,以保证第二止挡梁61′能够顺利进行解锁。
可以理解,调整驱动端部611′的形状,实际上就是调整驱动力和驱动端部611′的作用方向,如此,在具体实施时,也可以通过调整驱动力的方向来实现第二止挡梁61′的旋转解锁。
另外,在止挡状态下,第二止挡梁61′远离驱动端部611′的一端可以设有向下折弯的弯头,该弯头即可以作为上述止挡端部612′,该弯头的设置能够提高止挡端部612′的强度,同时,还能够避让车体和制动管防护装置(图中未示出)。
再结合图67,第二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可以为台阶轴,具体可以包括大径段613a′和小径段613b′,其中,大径段613a′可用于和端部连接钩221相连,第二止挡梁61′可以安装于大径段613a′;还可以包括第三限位件613c′,第三限位件613c′具体可以为螺母,其可以安装于小径段613b′,以与端部连接钩221相配合来限定第二止挡梁61′的安装位置。应当理解,第三限位件613c′的作用主要为限位,并非锁死,在安装完成后,要保证第二止挡梁61′能够顺畅的转动。
第三限位件613c′与第二止挡梁61′之间还可以设有第二垫片613d′,该第二垫片613d′可以为橡胶材质,也可以为金属材质等,可避免第二止挡梁61′与第三限位件613c′间的直接摩擦,对于减轻磨耗具有积极效果。
制动管防护装置10
制动管是铁路车辆的一个重要部件,其在安装时需要在纵向上贯通车体,对于驮背车,由于托部4和本体部1存在反复的分离和安装的情形,制动管就有可能对托部的分离和安装产生干涉,一旦产生干涉,制动管就有可能被动作中的托部4损坏。
为此,本申请还涉及了一种翻转式的制动管防护装置,该制动管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外壳和安装于防护外壳的制动管,在托部上升以准备和本体部相分离时,防护外壳可以在竖直面内沿横向外翻,以避免对托部4形成干涉,而在托部4下落以安装于本体部1时,防护外壳又可以沿横向内翻,以回复至原始位置,这样,能够较好地避免制动管与动作中的托部4产生干涉,同时,防护外壳也可以对制动管进行防护,能够防止制动管与地面接触而产生磨损泄露,对于驮背车的行车安全具有积极效果。
具体而言,请参考图68-81,图68为制动管防护装置的结构图,图69为图68中C处的放大图,图70为图68中D处的放大图,图71为图68中E处的放大图,图72为制动管防护装置在托部和本体部连接状态下的结构图,图73为图72中圈内部分的放大图,图74为制动管防护装置在托部和本体部分离状态下的结构图,图75为图74中圈内部分的放大图,图76为第一防护限位件和第二防护限位件设于支座的结构图,图77为第一枢接板的结构图,图78为第二枢接板的结构图,图79为防护隔板的结构图,图80为管吊座板的结构图,图81为管吊连接板结构图。
如图72所示,驮背车的车体通常包括本体部1和托部4,可以通过绕垂向旋转托部4或者沿横向平移托部4,使其与本体部1分离。制动管布置在托部4的横向外侧,绕垂向旋转托部4或者沿横向平移托部4时,为了规避制动管的干涉,需要先将托部44向上举升一段距离。为了缩短举升距离和保护制动管,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制动管防护装置。
如图68所示,该制动管防护装置10包括防护壳体11,防护壳体11的壳腔用于容纳制动管。设置防护壳体11,一方面可以保护制动管,另一方面便于统一移动制动管。如图72所示,托部4与本体部1连接状态下,防护壳体11位于托部4的侧墙42的横向外侧。
如图68所示,该制动管防护装置10还包括防护连接件12,如图69所示,防护连接件12包括防护内端部12a、防护外端部12b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防护转接部12c。如图73所示,防护内端部12a位于托部4下侧,并与托部4抵接,具体可以与托部4的压板412d抵接;防护外端部12b位于防护内端部12a的横向外侧,并与本体部1转动连接,具体可以与本体部1的支座61转动连接。
如图73所示,托部4与本体部1连接过程中,托部4对防护内端部12a的抵压力逐渐增大,使防护内端部12a的受力逐渐大于防护外端部12b的重力,此时,防护连接件12绕与本体部1的转动连接位置转动(如图中箭头方向),从而带动防护壳体11向上并向内转动,使防护壳体11复位,最终到达图73所示位置。
如图75所示,托部4与本体部1分离过程中,托部4对防护内端部12a的抵压力逐渐减小,使防护内端部12a的受力逐渐小于防护外端部12b的重力,此时,防护连接件12在重力的作用下绕与本体部1的转动连接位置转动(如图中箭头方向),从而带动防护壳体11向下并向外转动,使防护壳体11的高度位置下降,最终到达图75所示位置。这里,在对制动管防护装置10进行安装时,可以对其重心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其重心可以分布在旋转中心的横向外侧,如此,一旦制动管防护装置10与托部4的连接解除,即可以产生如上形式的转动。
由于防护壳体11的高度位置下降,所以仅需要将托部4向上举升较短的距离即可规避防护壳体11对托部4的干涉,使托部4能够顺利进行绕垂向的旋转或沿横向的平移。
综上,托部4与本体部1分离过程中,防护壳体11能够自动向下并向外转动,以避让托部4,有效缩短了托部4的举升距离;托部4与本体部1连接过程中,防护壳体11能够自动复位。举升距离的缩短以及防护壳体11的自动避让和自动复位,使托部4与本体部1的分离效率和连接效率得以提升。
进一步的,该制动防护装10还可以设置第一防护限位件13(参见图73和图76),第一防护限位件13固定于本体部1,具体可以固定在支座61上,当防护壳体11向下并向外转动到极限位置时,防护连接件12与第一防护限位件13抵触,这样,可以防止防护壳体11过渡向下转动导致不易复位的风险。图中,第一防护限位件13为块体,实际实施时,其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不局限于块体。
进一步的,该制动管防护装置10还可以设置磁性件14(参见图68),当防护壳体11位于所述托部4的横向外侧时,防护壳体11通过磁性件14与托部4的侧墙42磁力吸合。这样可以缓解制动防护装置的随车振动,利于提升制动防护装置10的寿命。
图示方案中,磁性件14可拆卸地固定在防护壳体11的上表面,具体可以螺栓螺母固定。将磁性件14固定在防护壳体11的上表面,可以保证在防护壳体11复位过程中防护壳体11所受的磁性力的方向与防护壳体11复位方向基本一致,从而使磁性力能够协助防护壳体11复位。使磁性件14与防护壳体11可拆卸固定,便于磁性件14的更换。
更进一步的,该制动管防护装置10还可以设置第二防护限位件15(参见图75和图76),当防护壳体11复位到托部4的横向外侧时,防护连接件12与第二防护限位件15抵触。设置磁性件14时,当托部4向上移动时,在磁性力的作用下,防护连接件12存在随之向上移动的趋势,通过设置第二防护限位件15,能够防止防护连接件12随托部4向上移动。图中,第二防护限位件15为块体,实际实施时,其结构和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不局限于块体。
图示方案中(参见图69),防护连接件12包括第一枢接板121、第二枢接板122和枢接转轴123。第一枢接板121和第二枢接板122沿纵向间隔排布。如图73所述,第二枢接板122相比第一枢接板121更靠近托部4。支座61位于第一枢接板121和第二枢接板122之间,枢接转轴123依次穿过第一枢接板121、支座61上的安装孔612和第二枢接板122,将三者连在一起,实现了防护连接件12与本体部1的转动连接。该结构连接可靠性高,当然,实际实施时,并不局限于该结构。
图示方案中,枢接转轴123的一端设有限位头(图中不可见),另一端设有径向孔,限位销1231穿于其径向孔内,第一枢接板121和第二枢接板122位于限位头和限位销1231之间,这样可以对枢接转轴123起到轴向限位作用,能够进一步提升防护连接件12与本体部1的连接可靠性。
图示方案中,防护连接件12还包括防护滚轮125,防护滚轮125可转动地连于第二枢接板122。如图73所示,第二枢接板122伸到压板412d下侧,使防护滚轮125的外周面与压板412d的下表面抵接,从而实现防护连接件12与托部4的抵接。通过设置防护滚轮125,可以缓解防护连接件12与托部4抵接过程中的磨损。
图示方案中(参见图69),设有固定轴124,固定轴124的一端固定于第二枢接板122,具体可以焊接固定,固定轴124的另一端固定有挡圈(图中未示出),防护滚轮125可转动地套在固定轴124外周并位于挡圈和第二枢接板122之间,挡圈和第二枢接板122可以防止防护滚轮125脱离固定轴124。
图示方案中(参见图68和图69),防护壳体11的前端和后端不设置端板,防护壳体11的前端和后端由防护连接件12封挡,这样利于制动管防护装置10的轻量化。详细的,防护壳体11的前端由块第一枢接板121和一块第二枢接板122封挡,后端由另一块第一枢接板121和另一块第二枢接板122封挡,第一枢接板121和第二枢接板122上均设有供制动管穿过的防护过孔12d。图中(参见图77和图78),第一枢接板121和第二枢接板122上各设有两个防护过孔12d,两个防护过孔12d沿上下方向错开排布。实际实施时,防护过孔12d的数量和排布方式均不局限于此。
图示方案中(参见图68),防护壳体11包括C形防护梁111、多块防护封板112和多组管吊组件113。各防护封板112封挡固定在C形梁的开口侧,具体可以焊接固定,各防护封板112沿C形防护梁111的长度方向(即纵向)相互间隔,使相邻防护封板112之间形成安装口,该安装口用于安装管吊组件113。
具体的,如图70和图71所示,每组管吊组件113包括两块防护隔板1131和两块管吊座板1132。两块防护隔板1131固定在C形防护梁111的内部,具体可以焊接固定,两块防护隔板1131沿C形防护梁111的长度方向(即纵向)相互间隔。两块管吊座板1132一一对应地固定于两块防护隔板1131并位于两块防护隔板1131之间。另外,图71中,还设有管吊连接板1133。
具体的,如图79所示,防护隔板1131上设有供制动管穿过的管孔,制动管依次穿过各防护隔板1131上的管孔,这样,可以降低制动管在防护壳体11内的晃动,利于提升保护效果和缓解行车振动。
具体的,如图80所示,管吊座板1132上设有供螺纹紧固件穿过的座孔。如图81所示,管吊连接板1133上设有供螺纹紧固件穿过的连接孔。图70中,两管吊座板1132的座孔对齐,以便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过两管吊座板1132,图71中,管吊连接板1133的连接孔与管吊座板1132的座孔对齐,以便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过管吊连接板1133和管吊座板1132。
图示方案中(参见图68),共设有三组管吊组件113,两侧的管吊组件113的结构相同(图70所示结构),中间的管吊组件比两侧的管吊组件多设置了一块管吊连接板1133。
制动管20位于防护壳体11内的部分为刚性管、位于防护壳体11外的管段为柔性管,刚性管的两端分别与两条柔性管连通,柔性管与刚性管连通的一端设有法兰接头201,柔性管通过法兰接头201固定于制动管防护装置10。具体的方案中,第一枢接板121设有法兰连接孔,法兰接头201固定在第一枢接板121上(参见图73)。这种制动管能够适应防护壳体11的频繁翻转、不易折断、可靠性高。
具体的,刚性管可以是一整节管,也可以由多节刚性管段通过法兰或者快装接头连接而成。每条柔性管可以是一整节管,也可以由多节柔性管段通过法兰或者快装接头连接而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驮背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为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驮背车的车体。
由于上述的驮背车的车体已经具备如上的技术效果,那么,具有该车体的驮背车亦当具备相类似的技术效果,故在此不作赘述。
可以理解,除了车体之外,该驮背车还可以包括转向架、鞍座、车钩、车钩缓冲装置、制动系统等,这些都为现有技术中驮背车所应当具有的部件,本申请不再对这些部件的结构进行细化描述,在具体实践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具有合适结构的部件进行使用。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3)

1.一种驮背车的车体,包括本体部(1)和托部(4),所述托部(4)的纵向两端均设有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上部勾(421)和沿横向延伸的下部圆轴(412c);
所述本体部设有端部连接机构(22),所述端部连接机构(22)包括端部连接钩(221)和端部纵向支撑件(222),所述端部连接钩(221)形成朝上设置的钩口,组装状态下,所述下部圆轴(412c)能够挂靠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的钩口,所述上部勾(421)能够卡装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2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勾(421)与所述本体部的卡装面包括顶面段(421a)和两个侧面段(421b);
两所述侧面段(421b)中,第一者为竖直面,第二者为自上而下沿远离所述第一者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或者,两所述侧面段(421b)均为自上而下沿远离对方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两所述侧面段(421b)均设有托部磨耗板(421c),且所述托部磨耗板(421c)与所述侧面段(421b)之间设有抗剪止挡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托部(4)包括底墙(41)和与所述底墙(41)相连的两个侧墙(42),两所述侧墙(42)的纵向两端均设有所述上部勾(421);
所述侧墙(42)还设有导向限位件(422),用于和所述本体部(1)的限位导向件相配合,以对所述托部(4)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形成所述托部(4)的横向限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墙(41)包括中部墙体(411)和位于所述中部墙体(411)纵向两侧的端部墙体(412),所述端部墙体(412)包括主体部分(412a)和连接部分(412b),所述主体部分(412a)采用箱式结构,所述下部圆轴(412c)安装于所述主体部分(412a)远离所述中部墙体(411)的一端;
所述中部墙体(411)包括沿横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纵向梁(411a),两所述纵向梁(411a)通过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横向梁(411b)相连,所述纵向梁(411a)包括平梁段(411a-1)和格栅梁段(411a-2),所述平梁段(411a-1)包括平板(411a-1a)和安装于所述平板(411a-1a)底部的若干加强梁(411a-1b),所述格栅梁段(411a-2)包括若干沿纵向间隔设置的小横梁(411a-2a)。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墙体(411)还设有纵向定位结构;和/或,
所述中部墙体(411)还设有旋转中心插接部(411b-1);和/或,
所述底墙(41)还设有连接安装位(412a-1);和/或,
所述底墙(41)还包括由内向外逐渐向上倾斜的斜墙体(413),所述斜墙体(413)位于所述中部墙体(411)的横向两侧,用于连接所述中部墙体(411)和所述侧墙(42)。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的内钩面设有沿横向延伸的端部凹槽(221a),所述端部凹槽(221a)的内表面形成端部导引面,用于导引所述下部圆轴(412c)的滑入,且所述端部导引面还能够与所述下部圆轴(412c)相配合,以导引所述托部(4)与所述本体部(1)的转动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222)包括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以及固定在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前端和后端的端部磨耗板(222b),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主体(222a)供所述上部勾(421)钩挂,且在钩挂状态下,前端的所述端部磨耗板(222b)与所述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前侧抵接,后端的所述端部磨耗板(222b)与所述上部勾(421)的内钩面后侧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接机构(22)还包括:
端部横向限位件(223),所述端部横向限位件(223)位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上方并位于所述端部纵向支撑件(222)前方;所述端部横向限位件(223)包括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所述端部横向限位槽(223a)用于和所述托部(4)的导向限位件(422)相配合,以对所述托部(4)的安装进行导向,并形成所述托部(4)的横向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还安装有锁闭机构(5),用于在上下方向上锁定或解锁所述托部(4);和/或,
所述本体部(1)还安装有横向止挡机构(6),止挡状态下,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能够对所述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解挡状态下,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能够解除对所述托部(4)的止挡。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包括端部钩主体(221b),所述端部钩主体(221b)包括两个沿横向间隔布置的端部钩分体(221b-1)以及形成在两所述端部钩分体(221b-1)之间的端部容纳腔(221b-2),所述锁闭机构(5)安装于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和/或,
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安装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的横向外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机构(5)包括:
第一锁体(51),所述第一锁体(51)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铰接,所述第一锁体(51)的一端部为锁定端部(511),另一端部为第一限位端部(512),所述第一锁体(51)的第三铰轴(52)位于所述锁定端部(511)和所述第一限位端部(512)之间;
第一限位部(53),所述第一限位部(53)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内;
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与所述第一锁体(51)相连;
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一限位端部(512)自上而下与所述第一限位部(53)相抵,所述锁定端部(511)与所述托部(4)相抵,以锁定所述托部(4);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能够驱使所述第一限位端部(512)自下而上脱离所述第一限位部(53)、所述锁定端部(511)旋转脱离所述托部(4)。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锁闭驱动梁组件(54)包括第一推梁(541)、第一导向套(542)和传动梁(543),所述第一导向套(542)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内,所述第一推梁(541)与所述第一导向套(542)滑动连接,所述传动梁(54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锁体(51)铰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梁(541)铰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弹性件(541b),所述第一弹性件(541b)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推梁(541)相作用,解锁过程为所述第一弹性件(541b)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机构(5)还包括第二限位部(55),所述第二限位部(55)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内,所述第一锁体(51)还包括第二限位端部(514),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二限位端部(514)自下而上与所述第二限位部(55)相抵。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机构(5)包括:
锁头(51′),所述锁头(51′)可转动地连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所述锁头(51′)在其旋转中心线的两侧分别设有锁定部(511′)和支撑部(512′);
第二锁体(52′),所述第二锁体(52′)可滑动地连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
第二锁闭驱动组件(53′),与所述第二锁体(52′)传动连接;
锁定状态下,所述第二锁体(52′)自下而上与所述支撑部(512′)相支撑,以使所述锁定部(511′)压紧所述托部(4);解锁状态下,所述第二锁闭驱动组件(53′)能够驱动所述第二锁体(52′)沿远离所述锁头(51′)的方向位移,所述支撑部(512′)能够绕所述旋转中心线向下转动,以使所述锁定部(511′)向上转动脱离所述托部(4)。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锁闭驱动组件(53′)包括第二推梁(531′)、第二导向套(532′)和连梁单元(533′),所述第二导向套(532′)固定在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内,所述第二推梁(531′)与所述第二导向套(532′)滑动连接,所述连梁单元(533′)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推梁(531′)铰接,另一端部与所述第二锁体(52′)铰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件(531b′),所述第二弹性件(531b′)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推梁(531′)相作用,解锁过程为所述第二弹性件(531b′)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闭机构(5)还包括旋转支撑体(54′),所述旋转支撑体(54′)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所述旋转支撑体(54′)设有旋转轴部(541′),所述旋转轴部(541′)具有弧形柱面,所述锁头(51′)设有与所述旋转轴部(541′)相匹配的弧形缺口(513′),所述锁头(51′)以所述弧形缺口(513′)插装于所述旋转轴部(541′),并能够以旋转轴部(541′)的中轴线作为所述旋转中心线。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头(51′)的重心在纵向上偏离所述旋转中心线,并位于所述支撑部(512′)所在侧;和/或,
还包括第三弹性件,锁定过程为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21.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包括:
支座(61),所述支座(61)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所述支座(61)设有过孔(611);
第一止挡梁(62);
止挡驱动梁组件(63),与所述第一止挡梁(62)传动连接;
止挡状态下,所述第一止挡梁(62)伸出所述过孔(611),以对所述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解挡状态下,所述止挡驱动梁组件(63)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止挡梁(62)缩回,以解除对所述托部(4)的止挡。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弹性件(64),所述第四弹性件(64)作用于所述第一止挡梁(62),解挡过程为所述弹性件(64)的变形量增加的过程。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驱动梁组件(63)包括铰接设置的第一连梁(631),所述第一连梁(631)的一端部为第一止挡驱动端部(6311),另一端部为连接端部(6312),所述第一连梁(631)通过第一铰轴(633)固定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止挡驱动端部(6311)和所述连接端部(6312)之间,所述连接端部(6312)与所述第一止挡梁(62)传动连接。
2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包括:
铰接设置的第二止挡梁(61′),所述第二止挡梁(61′)的两个端部分别为第二止挡驱动端部(611′)和止挡端部(612′),所述第二止挡梁(61′)的铰接轴(613′)位于所述第二止挡驱动端部(611′)和所述止挡端部(612′)之间,且所述铰接轴(613′)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
限位梁(62′),所述限位梁(62′)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
在止挡状态下,所述限位梁(62′)沿横向与所述第二止挡梁(61′)的外侧相抵紧,所述第二止挡梁(61′)能够对所述托部(4)形成横向止挡;在解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驱动端部(611′)受力能够旋转,以驱使所述止挡端部(612′)解除对于所述托部(4)的止挡。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止挡机构(6)还包括第一限位件(63′)和第二限位件(64′),所述第一限位件(63′)和所述第二限位件(64′)均固定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在解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梁(6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63′)相抵,在止挡状态下,所述第二止挡梁(61′)与所述第二限位件(64′)相抵。
2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连接钩(221)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端部钩主体(221b)外钩面的端部钩壁板(221c),所述端部钩壁板(221c)设有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所述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与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相通,以便解锁部件能够通过所述端部第一连接孔(221d)伸入所述端部容纳腔(221b-2)对所述锁闭机构进行解锁。
2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动管防护装置(10),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10)包括:
防护壳体(11),其壳腔用于容纳制动管,驮背车的托部(4)和本体部(1)连接状态下,所述防护壳体(11)位于所述托部(4)的横向外侧;
防护连接件(12),其具有位于所述托部(4)下侧的防护内端部(12a)、位于所述防护内端部(12a)横向外侧的防护外端部(12b)、位于所述防护内端部(12a)和所述防护外端部(12b)之间的防护转接部(12c);
所述防护内端部(12a)与所述托部(4)抵接,所述防护外端部(12b)与防护壳体(11)固定连接,所述防护转接部(12c)与所述本体部(1)转动连接,以便所述托部(4)与所述本体部(1)分离过程中,所述防护连接件(12)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转动、带动所述防护壳体(11)向外转动,所述托部(4)与所述本体部(1)连接的过程中,所述防护连接件(12)能够在所述托部(4)的抵压作用下转动、带动所述防护壳体(11)复位到所述托部(4)的横向外侧。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连接件(12)包括第一枢接板(121)、第二枢接板(122)和枢接转轴(123),所述第一枢接板(121)和所述第二枢接板(122)沿纵向相互间隔,所述第二枢接板(122)相比所述第一枢接板(121)更靠近所述托部(4);所述枢接转轴(123)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枢接板(121)、所述本体部(1)和所述第二枢接板(122),将三者连在一起。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连接件(12)还包括防护滚轮(125),所述防护滚轮(125)可转动地连于所述第二枢接板(122),所述第二枢接板(122)伸到所述托部(4)下侧,使所述防护滚轮(125)的外周面与所述托部(4)的下表面抵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还包括第一防护限位件(13),所述第一防护限位件(13)固定于所述本体部(1),当所述防护壳体(11)向下并向外转动到极限位置时,所述防护连接件(12)与所述第一防护限位件(13)抵触。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管防护装置还包括磁性件(14),当所述防护壳体(11)位于所述托部(4)的横向外侧时,所述防护壳体(11)通过所述磁性件(14)与所述托部(4)磁力吸合。
32.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包括两个端部底架(2),两所述端部底架(2)的下方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架,两所述端部底架(2)均设有所述端部连接机构(22),所述托部(4)的数量为一个,并安装在两所述端部底架(2)之间;或者,
所述本体部(1)包括两个端部底架(2)和关节底架(3),所述关节底架(3)包括两个关节底架分部(3a),两所述关节底架分部(3a)通过关节相连,并位于两所述端部底架(2)之间,两所述端部底架(2)的下方分别设有一个转向架,两所述关节底架分部(3a)的下方共用一个转向架,所述托部(4)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托部(4)分别安装在相邻的所述端部底架(2)、所述关节底架分部(3a)之间。
33.一种驮背车,包括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为权利要求1-32中任一项所述驮背车的车体。
CN202010130627.4A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Pending CN11130144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627.4A CN111301445A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EP20921833.8A EP4112414A4 (en) 2020-02-28 2020-07-30 PIGGYBACK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THEREFOR
AU2020431679A AU2020431679A1 (en) 2020-02-28 2020-07-30 Piggyback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thereof
PCT/CN2020/105719 WO2021169172A1 (zh) 2020-02-28 2020-07-30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0627.4A CN111301445A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01445A true CN111301445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51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0627.4A Pending CN111301445A (zh) 2020-02-28 2020-02-28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0144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9172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317316A1 (en) * 2000-08-29 2002-02-28 National Steel Car Limited Process for rail road car with movable bridge plates
CN1443128A (zh) * 2000-06-21 2003-09-17 罗尔工业公司 包括两个支承运载公路载荷的铁路结构的端部平台、用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的车厢
CN104527668A (zh) * 2015-01-05 2015-04-22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驮背运输车
CN204341038U (zh) * 2015-01-05 2015-05-20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端部底架及具有其的驮背运输车
CN205615520U (zh) * 2016-04-29 2016-10-05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驮背运输车
CN205615521U (zh) * 2016-04-29 2016-10-05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驮背运输车
CN107914719A (zh) * 2017-11-09 2018-04-17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驼背运输车的底架
WO2019002796A1 (fr) * 2017-06-30 2019-01-03 Lohr Industrie Procede de chargement/dechargement d'une semi-remorque routiere sur un wagon-poche et wagon-poche adapte a ce procede
CN110775087A (zh) * 2018-07-30 2020-02-11 罗尔工业公司 公铁联运车厢的连接系统
CN211731362U (zh) * 2020-02-28 2020-10-23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3128A (zh) * 2000-06-21 2003-09-17 罗尔工业公司 包括两个支承运载公路载荷的铁路结构的端部平台、用于铁路/公路联合运输的车厢
CA2317316A1 (en) * 2000-08-29 2002-02-28 National Steel Car Limited Process for rail road car with movable bridge plates
CN104527668A (zh) * 2015-01-05 2015-04-22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驮背运输车
CN204341038U (zh) * 2015-01-05 2015-05-20 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端部底架及具有其的驮背运输车
CN205615520U (zh) * 2016-04-29 2016-10-05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驮背运输车
CN205615521U (zh) * 2016-04-29 2016-10-05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驮背运输车
WO2019002796A1 (fr) * 2017-06-30 2019-01-03 Lohr Industrie Procede de chargement/dechargement d'une semi-remorque routiere sur un wagon-poche et wagon-poche adapte a ce procede
CN107914719A (zh) * 2017-11-09 2018-04-17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驼背运输车的底架
CN110775087A (zh) * 2018-07-30 2020-02-11 罗尔工业公司 公铁联运车厢的连接系统
CN211731362U (zh) * 2020-02-28 2020-10-23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169172A1 (zh) * 2020-02-28 2021-09-02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869369U (zh) 一种旋转装卸货的驮背运输系统
CN111301449A (zh) 一种旋转装卸货的驮背运输系统
CN111137315A (zh) 一种平移式驮背运输系统
US8677907B2 (en) Bimodal container chassis
US8627772B2 (en) Intermodal rail vehicle to form a train
PL173941B1 (pl) Pojazd złożony z co najmniej jednego wózka szynowego i co najmniej jednej przyczepy drogowej
CA1331718C (en) Intermodal road/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US4955144A (en) Compatible intermodal road/rail transportation system
CA2710112C (en) Improved intermodal rail vehicle to form a train
CN211731362U (zh)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CN211809615U (zh) 一种驮背车的端部底架
CN111301445A (zh) 一种驮背车及其车体
EP4112414A1 (en) Piggyback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thereof
CN111376938B (zh) 一种驮背车的端部底架
CN211893228U (zh) 一种驮背车的关节底架
CN212148845U (zh) 一种平移式驮背运输系统
CN111409660A (zh) 一种驮背车的关节底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