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4866B -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94866B
CN111294866B CN202010075465.9A CN202010075465A CN111294866B CN 111294866 B CN111294866 B CN 111294866B CN 202010075465 A CN202010075465 A CN 202010075465A CN 111294866 B CN111294866 B CN 1112948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ode
mode
network side
terminal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546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94866A (zh
Inventor
杨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5465.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948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948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8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948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948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2Processing or 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e.g. status or physical capabilities
    • H04W8/24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 H04W8/245Transfer of terminal data from a network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4Arrangements for maintaining operational condi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where the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Quality of Service requir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6Indication of changes in allocation
    • H04L5/0098Signalling of the activation or deactivation of component carriers, subcarriers or frequency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10Scheduling measurement reports ; Arrangements for measurement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57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the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having a maximum bit rate or a bit rate guarante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6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specific QoS paramet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e.g. QoS class identifier [QCI] or guaranteed bit rate [GB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0Communication routing or communication path finding
    • H04W40/34Modification of an existing rout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7年10月25日,申请号为201780092456.7,名称为“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人们对速率、延迟、高速移动性、能效的追求以及未来生活中业务的多样性、复杂性,为此3GPP国际标准组织开始研发5G。针对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5G标准研究中制定了很多机制来保证其可靠性传输,所以有效动态改变UE数据传输形式,对于提高系统容量、同时兼顾数据传输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
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网络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以及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
处理单元,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容量、同时兼顾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制传输示意图1;
图2-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复制传输示意图2;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网络设备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硬件架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1: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
步骤102: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步骤103: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
这里,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侧的基站等设备,只要能够进行传输模式的选取以及下发的处理就可以为本实施例所保护的客体。
前述输入参数中可以包括有主动上报的内容,和/或,还可以包括网络侧检测或直接获取到的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所述网络侧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网络侧的负荷信息。
关于如何基于输入参数,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可以由前述多种输入参数中的一种进行确定,还可以采用多种输入参数中的多个输入参数进行组合来判断。下面分别针对前述多个参数进行说明: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可以是RSRP,和/或RSRQ,和/或SIR,和/或SINR,和/或CSI。可以通过PUCCH上报,或者PUSCH上报,或者RRC信令上报。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UE根据信道测量,自己选择一种数据传输形式。通过MAC CE模式指示给网络侧。
关于前述两个参数的使用方法,可以终端设备仅上报其中一个参数,然后由网络设备利用针对信道的测量值来确定采用哪种数据传输模式;比如,当信道的信噪比较大的时候,说明信道质量较好,那么此时可以采用链路交换模式,或者可以采用链路聚合模式;当信道信噪比较低的时候,说明信道质量较差,那么可以采用数据包复制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当终端设备自己来选取数据传输模式的时候,可以直接由终端设备上报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从而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指示信息就可以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再进一步地,
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例如测量上行信道的SINR等。
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可以具体包括:网络侧统计的数据接收的误块率(BLER,Block Error Rate)或者比特错误率(BER,Bit Error Ratio。当采用本参数进行数据传输模式的选择的时候,可以如下处理:如果BLER或者BER很低,则可以选择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模式,或者选择链路交换(Link switching)模式;如果BLER或者BER很高,则可以选择数据包复制(Packet duplication)模式。
网络侧负荷:如果某侧网络负荷很重,可以选择Link switching。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根据UE QOS对于速率和可靠性的需求以及信道条件灵活改变数据传输模式,满足UE QOS要求。
前述网络侧的几个参数可以仅使用一个,也可以同时使用;比如,单独使用网络侧的负荷、以及单独使用网络侧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的处理方式前面已经提供,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单独使用UE的QOS的方式,可以为基于满足UE的QOS的条件,来选取数据传输模式,比如,基于QOS的条件确定采用链路交换模式或链路聚合模式,也可以基于其条件选取数据包复制模式。若同时使用多个参数的时候,可以结合两个参数所选取的模式的交集;比如,基于网络侧的数据接收错误率确定可以选取链路聚合模式以及链路交换模式,再根据QOS确定仅能选取链路交换模式,那么就选取链路交换模式作为UE的数据传输模式
当然,还可以同时结合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进行传输模式的确定,比如,结合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以及网络侧的相关参数共同确定,假设终端设备上报了针对信道的测量值,然后网络侧的相关参数为数据接收的错误率;那么可以首先结合信道的测量值确定是否能够确定某一个数据传输模式,若确定两个或更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时,可以再结合数据接收的错误率再次确定终端设备是否两个或更多数据模式中的哪一种数据传输模式。
还可以理解的是,正在多个参数进行结合判断的场景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参数设置优先级,比如,可以设置终端设备的信道测量值、以及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优先级最高,其后可以是网络侧检测到的上行信道条件、以及网络侧检测到的数据错误率,优先级较低的可以为终端设备的QOS。也就是当多个参数结合判断时,若收到该测量值则先采用该测量值进行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当然,前述优先级的设置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采用其他的优先级的顺序进行设置,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多个参数结合并且不同的优先级的设置情况,均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保护范围内。
网络侧下发命令给UE指示UE采用何种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以下多种:
方式一、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媒介接入控制MAC层控制单元CE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方式二、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命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方式三、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中,包括:用于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以及数据传输模式。
如果是MAC CE形式,则为该新MAC CE定义对应的逻辑信道ID,即LCID。该MAC CE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该命令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数据承载DRB的标识(ID)、或者该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ID)(如图2-1所示)。一个是数据传输形式,通过该数据传输形式可以指示采用Link aggregation或者Link switching或者Packetduplication中的哪种模式;具体的数据传输形式可以为图2-1中的Flag位,可以为2bit,假设采用链路聚合模式可以为00,链路交换模式可以为01,数据包复制模式可以为10.如果还有其他模式可以设置为11。当然,前述2bit所代表的模式仅为示例,还可以存在其他的设置方式,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如果是PDCCH order/RRC信令形式,则PDCCH order/RRC信令中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该命令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DRB ID或者该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ID。一个是数据传输形式,Link aggregation或者Link switching或者Packet duplication。
前述提供的处理方式还可以适用于CA(载波聚合)场景下,适用于CA场景时,与前述不同在于,数据传输模式仅包括有载波聚合(CA)或者数据包复制(Packet duplication)两种模式。
针对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5G标准研究中制定了很多机制来保证其可靠性传输,例如双链接DC、或者载波聚合CA场景下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Packet DataConvergence Protocol)复制(duplication)。例如,图2-2以及图2-3分别展示DC场景下的PDCP duplication,CA场景下的PDCP duplication:一个PDCP层产生的PDCP协议数据单元(PDU,Protocol Data Unit),分别在两个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层控制协议)上传输,然后在主小区群(MCG,Master cell group)和辅小区群(SCG,secondary cellgroup)的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介入控制层)分别封装在不同的TB里,达到提高PDCP PDU传输可靠性的目的。关于图2-2以及图2-3不同之处在于,可以分别在两个MAC层上传输,也可以在同一个MAC上传输。但是该数据传输可靠性是以牺牲无线资源,降低系统吞吐量为代价的。所以当信号质量很好的时候,只传输一个数据包,依靠HARQ传输一样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对于图2-2以及图2-3所示的架构可以执行的三种数据传输形式:Linkaggregation:目的是提高吞吐量,两个leg在一个时间同时激活用于传输不同的数据包。Link switching:目的是寻找最好的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两个leg在一个时间不同时激活,使用信号质量最好的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在EN-DC中,LTE是作为NR链路的备份。Packetduplication:主要目的是提供可靠性,两个leg同时激活用于传输同一个数据包。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容量、同时兼顾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目的。
实施例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如图3所示,包括:
通信单元31,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以及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
处理单元32,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这里,所述网络设备可以为网络侧的基站等设备,只要能够进行传输模式的选取以及下发的处理就可以为本实施例所保护的客体。
前述输入参数中可以包括有主动上报的内容,和/或,还可以包括网络侧检测或直接获取到的相关信息。
具体来说,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所述网络侧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网络侧的负荷信息。
关于如何基于输入参数,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的方法,可以由前述多种输入参数中的一种进行确定,还可以采用多种输入参数中的多个输入参数进行组合来判断。下面分别针对前述多个参数进行说明: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可以是RSRP,和/或RSRQ,和/或SIR,和/或SINR,和/或CSI。可以通过PUCCH上报,或者PUSCH上报,或者RRC信令上报。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UE根据信道测量,自己选择一种数据传输形式。通过MAC CE模式指示给网络侧。
关于前述两个参数的使用方法,可以终端设备仅上报其中一个参数,然后由网络设备利用针对信道的测量值来确定采用哪种数据传输模式;比如,当信道的信噪比较大的时候,说明信道质量较好,那么此时可以采用链路交换模式,或者可以采用链路聚合模式;当信道信噪比较低的时候,说明信道质量较差,那么可以采用数据包复制模式进行数据传输。
当终端设备自己来选取数据传输模式的时候,可以直接由终端设备上报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从而所述网络设备可以基于该指示信息就可以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
再进一步地,
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例如测量上行信道的SINR等。
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可以具体包括:网络侧统计的数据接收的误块率(BLER,Block Error Rate)或者比特错误率(BER,Bit Error Ratio。当采用本参数进行数据传输模式的选择的时候,可以如下处理:如果BLER或者BER很低,则可以选择链路聚合(Link aggregation)模式,或者选择链路交换(Link switching)模式;如果BLER或者BER很高,则可以选择数据包复制(Packet duplication)模式。
网络侧负荷:如果某侧网络负荷很重,可以选择Link switching。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根据UE QOS对于速率和可靠性的需求以及信道条件灵活改变数据传输模式,满足UE QOS要求。
前述网络侧的几个参数可以仅使用一个,也可以同时使用;比如,单独使用网络侧的负荷、以及单独使用网络侧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的处理方式前面已经提供,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单独使用UE的QOS的方式,可以为基于满足UE的QOS的条件,来选取数据传输模式,比如,基于QOS的条件确定采用链路交换模式或链路聚合模式,也可以基于其条件选取数据包复制模式。若同时使用多个参数的时候,可以结合两个参数所选取的模式的交集;比如,基于网络侧的数据接收错误率确定可以选取链路聚合模式以及链路交换模式,再根据QOS确定仅能选取链路交换模式,那么就选取链路交换模式作为UE的数据传输模式
当然,还可以同时结合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进行传输模式的确定,比如,结合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以及网络侧的相关参数共同确定,假设终端设备上报了针对信道的测量值,然后网络侧的相关参数为数据接收的错误率;那么可以首先结合信道的测量值确定是否能够确定某一个数据传输模式,若确定两个或更多的数据传输模式时,可以再结合数据接收的错误率再次确定终端设备是否两个或更多数据模式中的哪一种数据传输模式。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多个参数进行结合判断的场景下,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参数设置优先级,比如,可以设置终端设备的信道测量值、以及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的指示信息优先级最高,其后可以是网络侧检测到的上行信道条件、以及网络侧检测到的数据错误率,优先级较低的可以为终端设备的QOS。也就是当多个参数结合判断时,若收到该测量值则先采用该测量值进行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当然,前述优先级的设置仅为示例,实际上可以采用其他的优先级的顺序进行设置,只是本实施例中不再进行穷举。多个参数结合并且不同的优先级的设置情况,均在本实施例提供的场景保护范围内。
网络侧下发命令给UE指示UE采用何种数据传输模式。所述发送所述数据传输模式至所述终端设备,包括以下多种:
方式一、通信单元31,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媒介接入控制MAC层控制单元CE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方式二、通信单元31,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命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方式三、通信单元31,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进一步地,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中,包括:用于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以及数据传输模式。
如果是MAC CE形式,则为该新MAC CE定义对应的逻辑信道ID,即LCID。该MAC CE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该命令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数据承载DRB的标识(ID)、或者该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的标识(ID)(如图2-1所示)。一个是数据传输形式,通过该数据传输形式可以指示采用Link aggregation或者Link switching或者Packetduplication中的哪种模式;具体的数据传输形式可以为图2-1中的Flag位,可以为2bit,假设采用链路聚合模式可以为00,链路交换模式可以为01,数据包复制模式可以为10.如果还有其他模式可以设置为11。当然,前述2bit所代表的模式仅为示例,还可以存在其他的设置方式,只是这里不再进行穷举。
如果是PDCCH order/RRC信令形式,则PDCCH order/RRC信令中包含两个信息,一个是该命令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DRB ID或者该承载对应的逻辑信道ID。一个是数据传输形式,Link aggregation或者Link switching或者Packet duplication。
前述提供的处理方式还可以适用于CA(载波聚合)场景下,适用于CA场景时,与前述不同在于,数据传输模式仅包括有载波聚合(CA)或者数据包复制(Packet duplication)两种模式。
可见,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就能够根据终端设备上报的参数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确定针对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从而达到提高系统容量、同时兼顾数据传输可靠性的目的。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的硬件组成架构,如图4所示,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401、存储器4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403。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404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404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404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4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404。
可以理解,本申请中的存储器4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
在一些对应方式中,存储器4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
操作系统4021和应用程序4022。
其中,所述处理器401配置为:能够执行实施例一中所述的全部方法步骤,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实施前述实施例一方法步骤,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装置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 Only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相应地,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配置为执行本发明实施例的数据调度方法。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各种改进、增加和取代也是可能的,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当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Claims (8)

1.一种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应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
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所述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以下之一:链路聚合模式、链路交换模式、载波聚合模式、数据包复制模式;
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还通过媒介接入控制MAC层控制单元CE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中,包括:用于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以及数据传输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网络侧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
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
网络侧的负荷信息。
4.一种网络设备,包括:
通信单元,获取输入参数;其中,所述输入参数包括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和/或,网络侧的相关信息;以及将包含有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通过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将包含有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还通过媒介接入控制MAC层控制单元CE的形式发送至所述终端设备;
处理单元,基于所述输入参数,确定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所述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模式包括以下之一:链路聚合模式、链路交换模式、载波聚合模式、数据包复制模式;
其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式的命令中,包括:用于改变数据传输模式的承载信息,以及数据传输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传输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针对信道的测量值;
所述终端设备上报的数据传输模式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网络设备,其中,所述网络侧的相关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之一:
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质量QOS要求;
网络侧测量得到的上行信道条件;
网络侧统计得到的数据接收的错误率;
网络侧的负荷信息。
7.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8.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步骤。
CN202010075465.9A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2948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5465.9A CN111294866B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5465.9A CN111294866B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780092456.7A CN110786043A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CT/CN2017/107639 WO2019079997A1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456.7A Division CN110786043A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94866A CN111294866A (zh) 2020-06-16
CN111294866B true CN111294866B (zh) 2021-10-22

Family

ID=6624716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5465.9A Active CN111294866B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780092456.7A Pending CN110786043A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456.7A Pending CN110786043A (zh) 2017-10-25 2017-10-25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162894A1 (zh)
EP (2) EP3923619B1 (zh)
JP (1) JP7035180B2 (zh)
KR (1) KR102452030B1 (zh)
CN (2) CN111294866B (zh)
AU (1) AU2017436707A1 (zh)
BR (1) BR112020007025A2 (zh)
CA (1) CA3082706A1 (zh)
MX (1) MX2020004337A (zh)
RU (1) RU2752255C1 (zh)
SG (1) SG11202003460YA (zh)
TW (1) TWI779121B (zh)
WO (1) WO20190799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926B (zh) * 2022-06-23 2023-10-10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双载波方案配置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265A (zh) * 2004-04-05 2005-10-1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信道质量估计方法和信道质量估计装置
CN101998491A (zh) * 2009-08-2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2014494A (zh) * 2009-09-29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调度信息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2186251A (zh) * 2011-04-29 2011-09-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3391181A (zh) * 2012-05-11 2013-11-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基站向终端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装置及中心控制服务器
CN104995858A (zh) * 2013-02-07 2015-10-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双模(单用户和多用户)分组错误率的速率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6376016A (zh) * 2015-07-20 2017-0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传输模式间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30403B2 (en) * 2002-03-08 2009-12-08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AC aggregation frame with MSDU and fragment of MSDU
KR100837351B1 (ko) * 2002-04-06 2008-06-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무선링크 파라미터 갱신 방법
CN101677304B (zh) * 2008-09-19 2012-04-18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下行公共导频的配置方法
US9473274B2 (en) * 2009-12-23 2016-10-18 Pismo Labs Technology Limite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tting data through an aggregated connection
CN102118768A (zh) * 2010-01-04 2011-07-06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载波聚合系统中控制载波通信状态的方法及装置
CN102123517A (zh) * 2010-01-11 2011-07-1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无线资源控制连接重建立的方法及装置
JP2013168696A (ja) 2010-06-08 2013-08-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2073027B1 (ko) * 2011-04-05 2020-02-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송파 집적 기술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복수 개의 타임 정렬 타이머 운용 방법 및 장치
RU2607241C2 (ru) * 2011-08-12 2017-01-10 Телефонактиеболагет Л М Эрикссон (Пабл)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е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сетевой узел, второй сетевой узел и способы, осуществленные в них
EP2983427B1 (en) * 2012-03-23 2018-02-28 MediaTek Inc. Methods for physical layer multi-point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multi-point feedback configuration
US8995299B2 (en) * 2013-02-27 2015-03-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ggregation of carriers of a cellular radio network with carriers of an auxiliary network
US9900923B2 (en) * 2013-11-01 2018-0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using carrier aggregation in dual connectiv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9973901B2 (en) * 2014-03-28 2018-05-15 Blackberry Limited Enhancing group communication services
CN105025574B (zh) * 2014-04-16 2019-07-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5471790B (zh) * 2014-08-04 2020-05-1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适用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协作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EP3214877B1 (en) * 2014-11-26 2020-02-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quipment and system
US10750410B2 (en) * 2016-09-30 2020-08-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nnection support in radio access networks
US10805836B2 (en) * 2017-05-05 2020-10-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duplication at a 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 (PDCP) entity
US10993277B2 (en) * 2018-12-04 2021-04-27 Apple Inc. Enhanced PDCP duplication handling and RLC failure handl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81265A (zh) * 2004-04-05 2005-10-12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信道质量估计方法和信道质量估计装置
CN101998491A (zh) * 2009-08-28 2011-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业务数据的传输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2014494A (zh) * 2009-09-29 2011-04-1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下行调度信息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2186251A (zh) * 2011-04-29 2011-09-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息的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03391181A (zh) * 2012-05-11 2013-11-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基站向终端传输数据的方法、基站装置及中心控制服务器
CN104995858A (zh) * 2013-02-07 2015-10-21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针对无线通信系统中基于双模(单用户和多用户)分组错误率的速率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6376016A (zh) * 2015-07-20 2017-02-01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的传输模式间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 HiSilicon.Activating and deactivating packet duplication.《3GPP TSG-RAN2 #97bis R2-1703529》.2017,参见说明书第2.1节. *
ITL."Configuration of PDCP duplic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9 R2-1709628》.2017,正文第2节. *
Qualcomm Incorporated.Discussion on PDCP duplication.《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8 R2-1705056》.2017,全文. *
ZTE.Consideration on the activation/deactivation of data duplication for CA.《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8 R2-1704660》.2017,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503198A (ja) 2021-02-04
CA3082706A1 (en) 2019-05-02
SG11202003460YA (en) 2020-05-28
AU2017436707A1 (en) 2020-04-30
CN110786043A (zh) 2020-02-11
TW201918088A (zh) 2019-05-01
WO2019079997A1 (zh) 2019-05-02
EP3923619A1 (en) 2021-12-15
TWI779121B (zh) 2022-10-01
KR20200074110A (ko) 2020-06-24
CN111294866A (zh) 2020-06-16
RU2752255C1 (ru) 2021-07-23
BR112020007025A2 (pt) 2020-10-13
EP3668165A4 (en) 2020-09-09
KR102452030B1 (ko) 2022-10-07
EP3923619B1 (en) 2023-07-05
MX2020004337A (es) 2020-08-03
JP7035180B2 (ja) 2022-03-14
EP3668165A1 (en) 2020-06-17
EP3668165B1 (en) 2021-09-08
US20200162894A1 (en) 2020-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75278B2 (en) Restrictions on transmissions of control plane data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US11997758B2 (en) Command ind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KR102566795B1 (ko) 데이터 송신을 위한 방법, 디바이스, 및 시스템
US20090129322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a mobile station, a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EP3874638B1 (e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JP2016526845A (ja) マルチキャリア環境内における無線リンク性能を向上させ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230026327A1 (en) Sidelink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6362706B2 (ja) ワイヤレス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最大電力報告イベントをトリガする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EP3907917B1 (en) Transmission resource selection method, network apparatus, and user equipment
JP2021516910A (ja) データ複製によるマルチノード接続のための最適化されたurllc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ポリシー
CN111294866B (zh) 数据传输模式的确定方法、网络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1465059B (zh) 一种上行信息传输路径确定方法和终端
CA3125115A1 (en) Improved uplink performance for bearers
KR20190048369A (ko) 패킷 중복 전송 활성화 여부 제어 방법 및 상기 방법이 적용된 이동통신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