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2220A -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2220A
CN111272220A CN202010090151.6A CN202010090151A CN111272220A CN 111272220 A CN111272220 A CN 111272220A CN 202010090151 A CN202010090151 A CN 202010090151A CN 111272220 A CN111272220 A CN 1112722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monitoring
disease
dimensiona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015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2220B (zh
Inventor
马伟斌
韩自力
郭小雄
安哲立
马超锋
王志伟
李尧
王勇
刘艳青
马荣田
郑泽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Railway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CARS filed Critical China Academy of Railway Sciences Corp Ltd CARS
Priority to CN20201009015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7222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722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22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22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22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0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21/02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by mean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cessing Or Creating Imag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验收检测模块,其对在隧道重点位置处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识别隧道中的缺陷,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展示;重点监测模块,其根据不同的展示模式,展示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所监测得到的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信息;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其利用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对隧道进行三维建模,实时创建该隧道相关病害的三维模型,根据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在隧道空间内展示。该系统能够提高路网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水平。

Description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铁城轨路网的高速发展,隧道数量与日俱增。隧道内结构服役状态、安全状况、附属设施状态的健康是隧道正常运行的关键。当前隧道检测监测管理系统多针对数据管理、电子化存档问题,采用人工录入检查检测结果、自动传输监测数据等方式,实现隧道检测监测的数据管理,但尚不能形成对运营期隧道状态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状态管理,不具备从隧道验收到服役的全生命周期开展检测监测管理的能力,不具备对重点隧道区段的特殊化检测监测管理,不具备对多源数据的融合化能力,不具备隧道实时三维形象第一视角可视化的能力。
基于此,亟需一种能够针对全生命周期的隧道工务智能化检测监测状态管理系统,实现对多源数据的融合化三维展示,提供全面的检测监测数据支撑,为决策者及时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隧道工程的运营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需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路网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可视化的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首先提供了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验收检测模块,其对在隧道重点位置处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识别隧道中的缺陷,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展示;重点监测模块,其根据不同的展示模式,展示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所监测得到的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信息;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其利用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对隧道进行三维建模,实时创建该隧道相关病害的三维模型,根据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在隧道空间内展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该系统还包括:周期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周期性检测;日常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日常检测;以及附属设施管理模块,其对隧道内的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温湿度、洞室门状态进行监测,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验收检测模块包括: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其根据所选择的隧道,展示与衬砌质量相关的隧道当前状态、隧道变化趋势和/或隧道历史检测结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验收检测模块,还包括:常规检测子单元,其对各个隧道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的各项病害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病害的类型、劣化等级、里程信息、及检测时间信息,实现对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重点监测模块包括:轨下结构子单元,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轨下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竖向位移、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重点监测模块包括:衬砌结构子单元,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衬砌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形变监测、应变监测、裂缝监测、钢筋受力、钢架受力、围岩接触压力、深层围岩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包括:信息获取子单元,其实时获取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隧道本体属性信息以及该隧道的病害监测信息;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利用所述隧道本体属性信息创建隧道三维模型,以及根据所述病害监测信息创建相应病害三维模型;隧道病害模型融合子单元,其确定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各类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进行融合,使得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在空间上能够展示病害情况,所述病害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裂缝、基底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所述三维化效果展示包括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模拟人物在隧道中漫游时的视角来展现的漫游效果和展示病害相关信息的悬停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在漫游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实现隧道内人物视角的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仰视、俯视、蹲起、跳跃和跑步的调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在悬停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在三维展示页面上的指示悬停位置,以悬浮窗的形式展示悬停位置处对应的病害相关信息。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和隧道类型创建由多段设定单位长度的隧道模型组成的隧道三维模型,所述隧道类型包括单线单洞和双线单洞。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根据病害的规模大小创建相应的病害三维模型,根据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并将该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展示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方案中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的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平台主要由验收检测模块、重点监测模块和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等组成。通过对隧道中安装的各类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的管理,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形象化展示,能够提高路网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水平。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和/或流程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或现有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表达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的应用场景。
图3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创建隧道三维模型的方法流程图。
图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创建病害模型的方法流程图。
图5(a)、(b)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三维模型的结果示意图。
图6(a)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裂缝三维模型的结果示意图。
图6(b)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裂缝三维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7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基底上拱三维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8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受力情况三维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9(a)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的结果示意图。
图9(b)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0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空洞三维模型和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的结果示意图。
图11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在隧道的三维展示页面上实现悬停效果的效果图。
图12例示了以球形模型为例计算法线向量的示意图。
图13(a)、(b)例示了一个三角形及其所在的切线空间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
图15(a)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评估信息的展示示意图。
图15(b)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的衬砌厚度图表的展示示意图。
图15(c)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各个测线下各类病害的展示示意图。
图15(d)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某隧道测线下病害的展示示意图。
图16(a)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等级评估变化趋势的展示示意图。
图16(b)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典型病害总量变化趋势的展示示意图。
图17例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形变监测数据的展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相应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在不相冲突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所形成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附图的流程图示出的步骤可以在诸如一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系统中执行。并且,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
在当前的隧道状态检测上还都要依赖于人工来执行,例如信号的采集和管理,现有的这种方法,无法及时发现隧道的结构中各类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的异常,且无法向监控终端的工作人员形象化展示各类监测数据。另外,由于人工操作的延时性以及不易归纳统计,会导致不能及时发现突发的隧道病害,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该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平台主要由验收检测模块、重点监测模块和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等组成。通过对隧道上的衬砌结构、轨下结构及环境监测的各类传感器类型、安装位置的管理,对各类监测数据进行形象化展示,能够提高路网系统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水平。而且,由于该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各类传感器数据进行快速的分析、处理,为发现隧道地质中的有害病例提供方便、快捷的手段。
隧道病害信息是一种很有价值的信息,然而,现有的这些隧道病害信息仅以文字的形式展现给监测端,不利于监测端工作人员直观地了解当前隧道的实时状态。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能够将隧道病害信息形象化进行三维展示的方法。本申请的技术方案通过利用实时获取的隧道的相关信息对隧道进行三维建模,创建裂缝、基地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等七类病害的三维模型,根据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在隧道空间内展示,在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实时的三维化效果展示时,能够实现漫游效果的展示和显示各类病害的相应参数信息的悬停效果,实现了监控端能够根据实时的隧道相关信息查看隧道的当前三维展示效果的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还描述了一种为了实现隧道病害形象化显示的三维展示方法和系统,其中的技术方案利用实时采集到的发生病害情况的隧道的相关信息来构建三维可视化隧道模型,该模型能够实时地、形象地展示实际病害的情况,例如病害在隧道内发生的位置、病害形态规模等信息。这些隧道相关信息是如何采集到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可以是通过工作人员人为获取,也可以是通过传感器远程发送而来的。
在本例中,为了实现实时创建展示隧道状态的三维模型,在监测平台获取的隧道内各类传感器的数据包括历史数据及实时监测数据,对于实时监测数据通过使用算法分析出病害类型、位置、大小、性质等信息,基于此类信息实时创建病害的三维模型,并将创建的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无缝融合,最终可直观展示隧道内实时病害状态。当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也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展示,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需要利用隧道本体属性信息(可称隧道属性信息)建立隧道三维模型,这是为了后面形象展示隧道病害提供了模拟隧道的场景信息和模型载体,以及有助于监测端了解经病害监测的隧道的具体形态。这些隧道属性信息可以是原始隧道设计数据,无需经过任何处理,即可实现隧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若隧道经病害监测后发现有至少一种病害情况,则基于实时采集的病害检测信息构建病害三维模型,此时的病害三维模型可以是从预先创建的病害模型数据库中选取得到,由于预先已经生成不同等级的病害三维模型,在病害三维模型建立时,无需执行大量的计算处理,仅需调取相应模型就可完成操作,因此,无论是在效率上,还是在成本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通过将构建的隧道三维模型和病害三维模型进行融合,得到能形象地体现病害情况的隧道三维模型,在对该模型三维显示时,该模型在空间上能够展示病害情况。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还可以根据病害情况结合经验数据来构建后期可能导致的结果导向模型以及病害处理建议方法,例如裂缝在多久会扩大多少的裂缝演变模型以及针对此情况的处理方法、受力情况变化的演变模型以及针对此情况的处理方法等。这样能更加直观向监测端展示病害可能带来的危害结果,有助于监测端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了病害处理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时,可以实现模拟人物在隧道中行走的漫游视角来观看隧道中的病害情况,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好地感受隧道内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可以实现病害信息的悬停效果上的展示,也就是说,通过将页面上的例如鼠标悬停在融合后模型的病害体上,能够实时展现该病害体的信息,例如该病害在隧道所处的位置、病害情况、采集数据时间戳等。因此,除了实现空间上病害体模型的展示以外,还可以实现数据上的文字展示,更有助于用户了解当前隧道的病害情况。
在本文的实施例中,虽然病害的举例为裂缝、基底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等,但本申请对病害情况并不限定,除了上述的病害之外,还可以包括其他可能出现的病害,此处不再列举。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对涉及到的用语进行说明。
裂缝和衬砌形变:隧道衬砌是承受地层压力、防止围岩变形坍落的工程主体建筑物,地层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和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同时与施工方法、支护衬砌是否及时和工程质量的好坏等因素有关。由于形变压力、松动压力作用,地层沿隧道纵向分布及力学性态的不均匀作用、温度和收缩应力作用、围岩膨胀性或冻胀性压力作用、腐蚀性介质作用、施工中认为因素、运营车辆的循环荷载作用等,使隧道衬砌结构物产生裂缝和变形(可称“衬砌形变”),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
基底上拱:我国高速铁路都采用无砟轨道型式,无砟轨道铺设在隧道时,隧道的开挖破坏了隧底围岩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隧底围岩需要经过一轮新的应力调整期后,才能重新进入应力平衡状态。在隧底围岩进行应力调整的过程中,围岩应力调整会引起膨胀岩膨胀,从而围岩体积产生部分增量,引起无砟轨道隧底产生向上变形(上拱),严重影响了高速铁路轨道的平顺性。
下面对本申请涉及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4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框图。下面参考图14来详细说明该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和功能。
如图14所示,该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1400包括:验收检测模块1410、重点监测模块1420和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1430。
验收检测模块1410,其对在隧道重点位置处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识别隧道中的缺陷,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展示。该验收检测模块1410具有普查性,其设置是为了对当前全部服役期间的隧道的所有重点位置处的数据进行处理,确定隧道是否存在病害和隧道发生病害的位置。该模块所检测的病害包括与衬砌质量有关的空洞、不密实、厚度不足和钢筋钢架不足,以及渗漏水和裂缝等缺陷。具体地,如图14所示,该验收检测模块1410包括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1410a和常规检测子单元1410b。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1410a,其根据所选择的隧道,展示与衬砌质量相关的该隧道当前状态、隧道变化趋势和/或隧道历史检测结果。
具体地,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1410a主要提供以下功能,汇总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如下展示:
展示隧道当前状态,包括隧道评估、实际厚度、各类病害分布、所有测线汇总表等检测信息,以图表的形式展示。
展示隧道变化趋势,包括等级评估变化趋势、典型病害总量变化趋势等统计信息,以图表形式展示。
展示隧道历史检测结果,可选择所要展示的检测日期,根据选择的监测日期来展示的检测数据图表。
该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1410a可以展示各个隧道项目下,距离当前日期最近一次完成检测的子项目列表。通过在界面上输入隧道名称关键字后,可展示符合名称筛选条件的子项目信息。
在展示隧道当前状态时,可如图15(a)所示,该隧道评估信息以条状柱图和南丁格尔玫瑰图的形式对隧道的评估结果进行展示。横轴为监测里程,颜色代表评估等级或该等级所占的比例,评估分为A、B、C、D四个等级,分别对应紫、红、黄、绿四个颜色。在另一个示例中,如图15(b)所示,该隧道的衬砌厚度图表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示,主要功能为查看隧道所有里程下,每根测线所检测出的衬砌实际厚度与衬砌设计厚度的对比。每一种颜色都代表一根测线所检测的数据,横轴代表监测里程,纵轴代表实际厚度。图表中的虚线代表该隧道的衬砌设计厚度。各类病害分布图表以折线图的形式展示,主要功能为查看隧道测线下各个类型病害的长度。如图15(c)所示,每种颜色都代表一种病害类型,有关衬砌的病害包括空洞、不密实、厚度不足和钢筋钢架不足。横轴代表测线,纵轴代表病害长度。绿色部分代表基底测线。所有测线汇总表以表格的形式展示,主要功能为展示隧道各个测线下各类病害的累计长度和病害在隧道总长度下所占的百分比,如图15(d)所示,可以通过点击测线查看该测线下的病害详细信息。
在展示隧道变化趋势的检测信息图表,包括等级评估变化趋势,典型病害总量变化趋势。如图16(a)所示,隧道等级评估变化趋势以柱状图形式展示,主要功能为查看各个检测日期下的等级评估的变化趋势。横轴为检测日期,纵轴为各个类型所占比例。而且,该柱状图可以通过切换操作转换为折线图显示,也可以从折线图转换为柱状图显示。如图16(b)所示,典型病害总量变化趋势以柱状图形式展示,主要功能为查看各个检测日期下的各类型病害总长度。横轴为检测日期,纵轴为病害累计长度,各类病害以不同颜色区分。
在展示隧道历史检测结果时,可以选择隧道监测日期,并展示相关数据图表。
另外,验收检测模块1410还可以包括统计分析子单元(未图示),该子单元主要提供以下功能:查询所有隧道,对所有隧道进行排名,排名主要为:长大隧道、评估A等级比例最高、评估A等级比例最低、评估D等级比例最高、评估D等级比例最低、各类病害占比最高、各类病害占比最低。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包括特殊隧道展示模块,其根据排名信息会更新成属于所选择的组织结构管理下的隧道排名,主要展示的信息为隧道图片、隧道名称、所属线路、地理位置、隧道长度。
常规检测子单元1410b,其对各个隧道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的各项病害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病害的类型、劣化等级、里程信息、及检测时间等信息,实现对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功能。
另外,该验收检测模块1410还可以包括GPR数据处理子单元,该子单元通过预先构建的DSP算法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厂家的雷达扫描文件进行统一处理。通过对雷达扫描文件进行快速的分析、处理,对雷达文件中的里程进行校正,智能识别雷达文件中的空洞、不密实、厚度不足、钢筋拱架不足等有害病例,为发现隧道地质中的有害病例提供方便、快捷的手段。在识别这些有害病例后,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1410a可以进行病害的二维展示。
重点监测模块1420,其根据不同的展示模式,展示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信息。该模块1420具有重点监测性,其中的“重点监测位置”可以是根据验收检测模块1410经处理得到的存在缺陷的位置,也可以是根据需要人为规定的位置。具体地,如图14所示,该重点监测模块1420包括轨下结构子单元1420a和衬砌结构子单元1420b。轨下结构子单元1420a,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轨下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竖向位移、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衬砌结构子单元1420b,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衬砌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形变监测、应变监测、裂缝监测、钢筋受力、钢架受力、围岩接触压力、深层围岩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在该轨下结构子单元1420a展示结构竖向位移、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时,首先获取隧道下传感器检测信息展示隧道的基本信息和隧道与里程的树状结构。然后根据选择的隧道展示隧道中里程下最新的日期的结构竖向位移、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拱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中之一的采集信息和图像。根据从里程上选择的隧道中传感器的位置,展示某里程下的传感器采集信息,按时间从前到后的顺序排列。可拖动图像中的时间轴,进行查看图像的变化趋势;可输入里程进行模糊搜索,然后点击所需要查看的里程进行查看,可清空搜索框中的里程信息。可选择图像上的某个区域,进行图像的缩放。可在图像缩放后进行图像还原,还可对图像进行下载保存。
衬砌结构子单元1420b在展示形变监测、应变监测、裂缝监测、钢筋受力、钢架受力、围岩接触压力、深层围岩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监测数据时,可以选择展示模式,在不同的展示模式下进行不同的显示。首先根据选择的隧道,显示该隧道下所有安装里程和传感器编号,获取并展示隧道下所有里程的某一类监测数据。
在选择隧道名称后,会通过图表和表格两种方式展示该隧道下所有里程的该类监测信息。同时可以展示隧道的相关信息,可以包括所属线路、隧道名称、隧道类型、隧道长度、断面类型。在以图表展示时,以折线图展示,横轴代表隧道下所有安装里程,左侧纵轴代表温度,右侧纵轴代表监测数据值,例如:形变监测——形变值、应变监测——应变值和应力值、裂缝监测——裂缝宽度、钢筋受力值、钢拱架受力值、围岩接触压力值、深层围岩形变值、锚杆轴力值、锚索受力值(如图17所示)。另外,在图中可以以虚线代表温度折线,实线代表监测值折线。而且,在图中可以设置预警值,超过预警值后的监测值以不同颜色展示。页面底部以表格形式展示数据,展示该传感器在所有采集日期下的详细监测数据,取最近一次采集的相关数据进行展示。如果超过预警值,则该条数据行会以特定颜色进行标注表格中为该隧道所有里程下所有传感器的详细监测数据。
若选择隧道下的安装里程,可以通过图片、图表和表格三种方式展示该里程下所有传感器的监测信息,如页面上方展示传感器位置剖面图,功能为展示该里程下所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在页面中部以折线图展示数据,横轴为采集日期,左侧纵轴为温度,右侧纵轴为监测值。页面底部以表格展示数据,主要展示该里程下所有传感器在所有采集日期下的详细数据,日期以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
若选择安装里程下的某个传感器,则会通过图片、图表和表格三种方式展示该里程下单个传感器的监测信息,如在页面上方展示传感器位置剖面图,先展示该里程下所有的传感器位置,再以特定颜色标注当前所选传感器的位置。页面中部以折现图的方式展示数据,横轴为采集日期,左侧纵轴为温度,右侧纵轴为监测值。还可以在图中设置特定颜色的线条来作为所设置的预警值,超过预警值后的监测值以不同颜色展示。页面底部以表格形式展示数据,展示该传感器在所有采集日期下的详细监测数据。如果超过预警值,则该条数据行会以特定颜色进行标注。
另外,重点监测模块1420还包括环境监测子单元(未图示),环境监测主要对隧道内的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在监测页面选择安装里程下的某个传感器,则会通过图片、图表和表格三种方式展示该里程下传感器的监测信息,湿度监测以数据列表形式展示监测的实时数据,并以隧道剖面上的水滴密集程度展示当前的湿度情况;温度监测以数据列表形式展示监测的实时数据,并以温度计的形式展示当前的实时温度情况;有害气体浓度监测以数据列表形式展示监测的实时数据,并以仪表盘的形式展示当前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有害气体的浓度情况。
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1430,其利用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对隧道进行三维建模,实时创建该隧道相关病害的三维模型,根据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在隧道空间内展示。具体地,如图14所示,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1430包括:信息获取子单元1430a、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1430b、隧道病害模型融合子单元1430c和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1430d。
其中,信息获取子单元1430a,其实时获取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隧道本体属性信息以及该隧道的病害监测信息。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1430b,其利用所述隧道本体属性信息创建隧道三维模型,以及根据所述病害监测信息创建相应病害三维模型。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1430b,其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和隧道类型创建由多段设定单位长度的隧道模型组成的隧道三维模型,所述隧道类型包括单线单洞和双线单洞。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1430b,其根据病害的规模大小创建相应的病害三维模型,根据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并将该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展示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
隧道病害模型融合子单元1430c,其确定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各类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进行融合,使得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在空间上能够展示病害情况,所述病害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裂缝、基底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1430d,其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所述三维化效果展示包括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模拟人物在隧道中漫游时的视角来展现的漫游效果和展示病害相关信息的悬停效果。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1430d,其在漫游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实现隧道内人物视角的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仰视、俯视、蹲起、跳跃和跑步的调整;其在悬停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在三维展示页面上的指示悬停位置,以悬浮窗的形式展示悬停位置处对应的病害相关信息。
有关该隧道的形象化展示模块1430(或可称用于隧道的实时三维建模系统)在执行时的流程可以参考后面有关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方法的流程图,根据合理设置,信息获取子单元1430a、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1430b、隧道病害模型融合子单元1430c和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1430d执行相应的步骤。
在其他实施例中,该检测监测管理系统还包括周期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周期性检测,例如一年一次或两次的裂缝、渗漏水、基底上拱(变形)等病害的监测。日常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日常检测,在时间上相比周期性检测为高频率的检测,例如每月一次对裂缝、渗漏水、空洞、不密实、厚度不足和钢筋钢架缺失的日常检测。系统还包括附属设施管理模块,其对隧道内的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温湿度、洞室门状态进行监测,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例如,在隧道内的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达到警戒值时,则开启风机或变换风机的风力大小,若洞室门为异常开启状态,则向监控端发出声光报警和/或拍照取证。
图1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例的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在执行步骤S110之前,需要对隧道进行病害监测,可以由包括一个或多个数据采集装置,例如温度传感器、激光测距仪、水速测量仪、静力水准仪、液压传感器等来执行,该一个或多个数据采集装置采集隧道内的环境温度、距离、水速、压力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监测端直接进行计算,在后端存储系统中存储的数据格式可以为包括隧道的基本信息和隧道与里程的树状结构。对应隧道可存储隧道中不同安装里程下最新的日期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在步骤S110中,由例如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来实时获取隧道的相关信息(相关信息包括隧道本体属性信息以及病害监测信息,如病害类型、病害规模、病害发生的位置等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隧道出现的病害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裂缝、基底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而病害规模和病害发生的位置,可以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来获取。
具体来说,在步骤S110中,实时获取的隧道的本体属性信息,优选地包括所属线路、隧道名称、隧道类型、隧道长度、断面类型。除此之外,隧道信息还包括对应每个隧道所有里程下所有传感器(带有编号作为标识)的监测数据,这些数据为实时监测到的数据。这些传感器检测数据可以包括轨下结构的竖向位移值、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拱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等数据、衬砌结构的应变值、裂缝宽度、钢筋受力、钢拱架受力、深层围岩形变等数据。该三维展示系统在实时获取这些数据之后,可以进行病害识别,识别结果可以包括目标类型和病害等级。在一些例子中,在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与设置的预警值进行比对,不同等级的预警值不同,通过比对可以确定病害的等级是什么。
接下来,在步骤S120中,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开始创建隧道三维模型。在创建隧道三维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在步骤S110中获取的隧道属性信息,利用隧道本体属性信息创建隧道三维模型。
在本申请中,三维建模是通过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在虚拟三维空间建立与实体一样的三维模型。在本例中虽然使用的是3DMAX建模软件,但是还可以是其他三维建模软件,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3所示,首先通过隧道属性信息确定隧道的实际长度和隧道类型(步骤S1210),隧道类型分为单线单洞和双线单洞。然后,在预先创建好的隧道三维模型库中对隧道进行三维模型的创建,创建单位长度(如:300m或500m)的隧道三维模型(S1220),如可参考图5(a)所示的一段单位长度的隧道三维模型。最后,创建与隧道实际长度匹配的隧道三维模型,也就是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加载多段隧道模型,可参考图5(b)所示的隧道三维模型。需要说明的是,该隧道模型库可以由三维技术人员利用3DMax工具来创建,其中包括不同类型的单位长度的隧道三维模型。在创建实际的隧道时,根据输入的隧道长度,加载多段模型来完成隧道三维模型的建立。
接着,在步骤S130中,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开始创建病害三维模型。在创建病害三维模型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在步骤S110中实时获取的病害监测信息,利用病害检测信息创建病害三维模型。
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所示,首先确定隧道的病害情况(步骤S1310),该病害情况包括病害名称、病害等级、规模等信息。然后,在预先创建的病害三维模型库中创建相应病害的三维模型(步骤S1320)。需要说明的是,该病害三维模型库也可以由三维技术人员利用3DMax工具来创建,其中包括针对不同病害类型的不同病害等级的病害三维模型。由于预先创建了不同病害类型的不同病害三维模型,在创建实际的病害模型时,只需要从中调取所需的病害三维模型即可,大大减少了计算量,降低了对处理器的计算要求。
接着,在步骤S140中,确定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各类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进行融合,使得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在空间上能够展示病害情况。
下面分别对本申请涉及的各类病害的三维模型的创建过程及模型融合进行详细说明。
1、裂缝建模及模型融合
在病害包含裂缝情况时,在病害三维模型库中创建裂缝的三维模型。具体来说,根据裂缝的规模大小创建不同的裂缝三维模型,根据裂缝类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该裂缝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对裂缝类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进行展示。这两个模型的融合,可以通过在隧道三维模型上加载病害三维模型及其相应信息的方式来实现。需要说明的是,其中的“里程”表达式是:里程号加±位置,±表明在洞左还是洞右,位置表明距洞顶的距离。若该裂缝是通过传感器采集得到的,则可以根据传感器安装在隧道内的里程,以及该传感器与裂缝之间的距离来得到该里程。
在该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预先已经根据裂缝的长度创建好了不同的裂缝模型。在裂缝三维模型库中,不同级别的模型展示长度不一样,由小到大进行展示,例如如下表示:0米到1米,1级模型;1米到2米,2级模型;2米到3米,3级模型;3米到4米,4级模型;4米到5米,5级模型;大于5米,6级模型。在创建实际的裂缝模型时,根据裂缝的实际长度从中选择匹配的裂缝三维模型,例如图6(a)所示的为根据病害监测信息从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选取的一种级别的裂缝三维模型。而将该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可以得到图6(b)所示的融合模型,在该模型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裂缝所处的位置、分布情况以及裂缝的规模。
另外,除了可以依据裂缝的长度来创建不同的裂缝模型以外,还可以加入裂缝宽度因素,通过这两种因素来创建裂缝模型,在表现上会更加准确。
2、基底上拱建模及模型融合
在病害包含基底上拱情况时,在病害三维模型库中创建基底上拱的三维模型。具体来说,根据上拱幅度的规模大小,创建不同的基底上拱三维模型,根据基底上拱类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该基底上拱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对基底上拱类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进行展示。这两个模型的融合,可以通过信息加载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在隧道三维模型上加载病害三维模型及其相应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此处的“里程”的表达式为里程号加±,±表明在洞左还是洞右。
在该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预先根据上拱幅度大小创建好了不同的基底上拱模型。在基底上拱三维模型库中,不同级别的模型展示上拱幅度不一样,由小到大进行展示,例如:0cm到5cm,1级模型;5cm到10cm,2级模型;10cm到15cm,3级模型;15cm到20cm,4级模型;20cm到30cm,5级模型;30cm以上,6级模型。在创建实际的基底上拱模型时,根据上拱幅度的高度从数据库中选择匹配的基底上拱三维模型,例如融合了基底上拱三维模型的隧道三维模型可展示如图7所示。在该模型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基底上拱所处的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具体上拱情况。
3、受力情况建模及模型融合
在病害包含受力情况时,在病害三维模型库中创建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具体来说,根据受力大小创建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根据受力情况类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将该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对受力情况类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进行展示。这两个模型的融合,可以通过信息加载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在隧道三维模型上加载病害三维模型及其相应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此处的“里程”表达式为里程号加宽度加±长度,±表明在洞左还是洞右,长度表明距洞顶的位置。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能以不同形式表征不同监测区域的受力大小,在一个优选例子中,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是一个环状模型,在洞顶和洞顶两侧用不同颜色表征受力大小,例如洞顶用蓝色,最大受力-15MPa,两侧各一片红色或橙色,橙色表示<12MPa,红色表示>12MPa。在创建实际的受力情况模型时,根据受力的大小基于受力情况三维模型的设置来生成一个环状的模型,例如,可以参考图8所示的融合后的隧道模型,在洞顶处的受力情况展现的是蓝色环状模型,在洞的左侧的受力情况展现的是橙色环状模型,在洞的右侧的受力情况展现的是红色环状模型,通过这种环状的模型展示能够帮助监测端工作人员很快了解隧道的受力情况和受力范围。
4、衬砌形变建模及模型融合
在病害包含衬砌形变情况时,在病害的三维模型库中创建衬砌形变的三维模型。衬砌形变为墙壁上因受力原因向外的凸起。根据衬砌形变的规模,创建不同的衬砌变形三维模型。根据衬砌形变类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该衬砌形变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对衬砌形变类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进行展示。这两个模型的融合,可以通过信息加载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在隧道三维模型上加载病害三维模型及其相应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此处的“里程”的表达式为:里程号加±长度,±表明在洞左还是洞右,长度表明距洞顶的位置。在一个优选例子中,预先设置的衬砌形变的三维模型,将凸起顶端显示为橘红色,边缘地区黄色渐变,而凸起多少则根据衬砌形变数据来确定。
在该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预先根据衬砌的形变量的大小创建好了不同的衬砌形变模型。不同级别的模型展示向外凸起幅度不一样,由小到大进行展示,例如:0mm到10mm,1级模型;10mm到20mm,2级模型;20mm到30mm,3级模型;30mm到40mm,4级模型;40mm到50mm,5级模型;50mm以上,6级模型。在创建实际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时,根据衬砌形变向外凸起的幅度从数据库中选择匹配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例如如图9(a)所示的根据病害监测信息从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选取的一种级别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而将该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后可以得到图9(b)所示的融合模型,在该模型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衬砌形变所处的位置、分布情况以及其规模。
5、空洞建模及模型融合
在病害包含空洞情况时,在病害三维模型库中创建空洞的三维模型。根据空洞的大小,创建不同的空洞三维模型。根据空洞类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该空洞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对空洞类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进行展示。这两个模型的融合,可以通过信息加载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在隧道三维模型上加载病害三维模型及其相应信息的方式来实现。此处的“里程”表达式为:里程号加±长度,±表明在洞左还是洞右,长度表明距洞顶的位置。
在该病害三维模型库中,预先根据空洞直径的大小创建好了不同的空洞三维模型。不同级别的模型展示空洞直径大小不一样,由小到大进行展示,例如:0cm到10cm,1级模型;10cm到20cm,2级模型;20cm到30cm,3级模型;30cm到40cm,4级模型;40cm到50cm,5级模型;50cm以上,6级模型。在创建实际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时,根据衬砌形变向外凸起的幅度从数据库中选择匹配的衬砌形变三维模型,例如图10为融合后的模型,在该模型中能够很直观地看到空洞所处的位置以及其规模。
以上仅对五类病害建模及模型融合进行说明,有关渗漏水和掉块的建模和模型融合与这五类的方法类似,可以根据上述方法来实现,因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对步骤S150进行说明。
在该步骤S150中,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
优选地,三维化效果展示包括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模拟人物在隧道中漫游时的视角来展现的漫游效果和展示病害相关信息的悬停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漫游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实现隧道内人物视角的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仰视、俯视、蹲起、跳跃和跑步的调整。这种漫游效果,可以使人员感受到全方位展示隧道及空间特点。用户可以通过键盘和鼠标或是触屏设备,控制观察全景的方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当中,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体验。
例如,在隧道的三维展示页面支持鼠标和键盘的漫游效果,通过键盘的前进、后推、向左、向右的控制在隧道内人物视角的前进、后退、向左、向右,通过鼠标的移动,可以对人物视角进行抬头(仰视)、低头(俯视)、向左、向右的调整。在漫游效果展示过程中,按照z坐标轴向上的左手坐标系统实现常见的视点变换操作,其中z值代表相对隧道的高度,在常见的六种操作中,z值都保持不变。响应左转、右转操作时,相当于视点绕z轴逆、顺时针旋转一定角度,响应前进、后退操作时,相当于把视点沿着视线方向、反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响应仰视、俯视操作时,相当于把视点和xy平面的夹角变大、变小。基于这些响应分析,可以通过空间向量分解运算,计算出移动后的视点坐标和参考点坐标。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实现漫游效果的展示。
首先通过将实体与虚拟模型一对一地计算模型网格,确立各个网格的法线和切线的方向向量。以球形模型为例,模型是由大量数据向量坐标顶点连线绘制而成,然后以圆心与顶点计算法线向量(如图12所示)。参考图13(a)、(b)来说明在计算切线的方式。
图13(a)、(b)显示了一个三角形及其所在的切线空间。注意在局部坐标系里,因为这个局部的切平面式垂直于Z轴即法线的,所以虽然UV坐标是二维的,但是只有加上第三维Z等于0既可以当成一个三维坐标使用。按照图13,有如下等式,
E1=ΔU1T+ΔV1B
E2=ΔU2T+ΔV2B
写成矩阵形式为如下:
Figure BDA0002383415010000171
Figure BDA0002383415010000172
即:
Figure BDA0002383415010000173
其中T为切向向量,进而得到法线和切向。
U1和V1代表图形上一个单位像素的点,可以理解为[1,1]。
U2和V2代表图形上另一个单位像素的点,可以理解为[2,2]。
T和B代表单位像素点扩大的倍数,如T为2倍,B为3倍,也可能以矩阵形式。
Figure BDA0002383415010000174
代表切向量,
Figure BDA0002383415010000175
代表法线向量。
通过计算得到的切向和法线向量,进而可以利用其计算向量距离、交叉角度,是下面所有环节的基础数据。
然后,获取人物虚拟网格与隧道虚拟网格的顶点位置,通过法向与其他网格的交互计算相对距离,在距离接近时认定为碰撞,即人物踩在地方上。
顶点位置为3D模型建模阶段绘制的各个点,将各个点有规律的连线即为模型,如同屏幕的各个像素点,这是最原始数据,无需进行计算即可获得。通过物体的中心坐标(各个顶点的平均值),计算与人物的大约距离,当接近时利用法线向量计算具体距离数值,凭借距离的大小判定人物是否到达地面的位置,到达即为发生碰撞,人物停止移动(如同脚碰撞地面)。
通过方向按键改变模型网格坐标位置点,实现视角的移动操作,从而实现漫游效果。利用WebGL图形库,进而调用计算机显卡,进行图像绘制,即可视化。该方法引用计算机空间学,计算准确,误差小。
上述方向按键由程序定义,利用键盘出发时发出的”0”或者”1”数值判定按键的按下和抬起状态,当按下按键时,改变坐标位置点(三维空间向量)的所有相关数值,进而进行视角移动。
在悬停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在三维展示页面上的指示悬停位置,以悬浮窗的形式展示悬停位置处对应的病害相关信息。
例如,在隧道的三维展示页面支持鼠标的悬停效果,当鼠标悬停在隧道内病害模型的上方时,以悬浮框的形式展示病害的相关信息。在这个过程中,用户通过隧道的三维展示页面观看模型时,终端在检测到的用户操作满足某个鼠标悬停事件的触发条件时,触发某个鼠标悬停事件,能够实现鼠标悬停效果。在某些例子中,可以不直接显示鼠标悬停效果,而在鼠标悬停位置处显示提示信息,所述的提示信息例如为“该处包含病害信息,是否启动展示?”,该提示信息用于询问用户是否启动悬停效果。上述提示信息在页面上停留一段时间,具体停留时间可以预先设置阈值,在未超过该阈值的时间内,用户选择启动或不启动;超过时间阈值后,用户无任何操作,该提示信息则消失,默认启动悬停效果。该过程更为人性化,增强了用户的体验。在终端检测到某个鼠标悬停事件被触发时,则在鼠标悬停位置处显示相应的信息数据。在显示某个鼠标悬停事件的内容后,若终端检测到任意操作,停止显示某个鼠标悬停事件对应的内容,也可以说,若终端未检测到用户操作信息,在页面上所述鼠标悬停事件的内容保持显示状态。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可以通过如下来实现悬停效果的展示。
首先以虚拟摄像头正前方不远处建立UI虚拟平面,以鼠标所在虚拟平面法线方向发射射线,判定射线与物体的虚拟网格距离,进而判定鼠标之下物体类型,判定物体类型在虚拟平面呈现对应文字信息。利用WebGL图形库,进而调用计算机显卡,进行图像绘制,即可视化。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在三维化效果展示页面展示融合后的模型时,按下键盘中的上键或W键,可模拟在隧道中向前行走。向左移动按左键或者是A键。向右移动按右键或者D键。向后退按下键或者S键。可输入要跳转的位置进行跳转。也可拖动鼠标进行方向的变化和左右位置的移动。当发现病害时,鼠标移到病害上,即可显示病害的类型、监测点的位置、病害的长度等,具体如图11所示。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除了上面的三维展示,还可以进行视频的形象化展示,例如能够实现在本地监测端实现远程查看当前实时的或之前的视频,但该视频仅是进行显示,本地不进行存储。
图2示出了根据一些实施方案的可实现本文所述的各种建模方法和展示方法的一种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的应用场景。区域20为本地三维展示系统的处理情况,区域10则对应于远程端并且可以经由无线通信连接由区域20的三维展示系统实时获取采集到的数据信息。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系统200可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或多个计算系统,该一个或多个计算系统获得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由数据采集装置250实时采集到的监测隧道病害的病害监测信息以及对应隧道本身的属性信息),利用这些获取的数据创建隧道的三维模型和病害的三维模型,并将二者融合得到能够在处理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展示病害的发生位置(例如,GPS坐标)以及具体情况(例如病害规模、等级、时间戳等数据),并保证在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时,能实现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模拟人物在隧道中漫游时的视角来展现的漫游效果和展示病害相关信息的悬停效果。隧道的相关数据例如按照隧道-里程的树状结构进行存储,其中的每个病害监测信息都标记有对应病害发生的里程。如图2所示,在该应用场景中,前端即远程端不设置数据存储库,前端的数据采集装置250采集传感器数据后直接通过隧道内网络发送至隧道口汇集,再通过4G网络或专网发送到监测平台,进而在检测平台能够获得实时采集得到的数据。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展示系统200可包括但不限于控制器210、用于获得隧道相关信息的通信接口212、用于存储隧道相关信息、隧道三维模型库、病害三维模型库和其他信息的存储器214。而且,在本地区域20还包括用于显示融合后隧道三维模型215的显示器220。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控制器214可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类型的处理器、CPU、图像信号处理器(ISP)、图形处理单元(GPU)、编码器/解码器、存储器和/或其他部件中的一者或多者。控制器214例如可至少部分地利用隧道的相关信息来创建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215,并能够将该隧道三维模型215以三维化效果显示到显示器220中。通信接口212可根据任何合适的远程无线通信技术来实现。
存储器214预先存储了隧道三维模型库和病害三维模型库,这两个模型库是工作人员利用3Dmax软件来创建的。在隧道三维模型库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单位长度的隧道三维模型,在病害三维模型库中根据病害的分类又分成了子模型库,具体包括裂缝三维模型库、基底上拱模型库、受力情况的三维模型、衬砌形变模型库和空洞模型库。这些子模型库存储了不同等级的病害的三维模型,通过调用相应的三维模型来创建与病害监测信息匹配的病害模型。
显示器220可显示由隧道的相关信息生成的隧道三维模型、病害三维模型,以及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215,且在显示这些模型的同时,还可显示视图中对象的信息标签,例如文字或代码形式的病害的具体情况等,或一般来讲,对监测端工作人员有用或有益的任何信息。
控制器210在利用隧道相关信息实时生成隧道三维模型、病害三维模型以及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215的操作步骤和三维化展示隧道三维模型215的步骤,可参照图1所示的流程以及对应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程序产品,如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代码或程序指令,程序代码或程序指令被读取并运行时,执行上述三维展示方法,实现用于隧道的实时三维建模功能和形象化三维效果展示功能。
由于本发明的方法描述的是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该计算机系统例如可以设置在机器人的控制核心处理器中。例如,本文所述的方法可以实现为能以控制逻辑来执行的软件,其由机器人操作系统中的CPU来执行。本文所述的功能可以实现为存储在非暂时性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指令集合。当以这种方式实现时,该计算机程序包括一组指令,当该组指令由计算机运行时其促使计算机执行能实施上述功能的方法。可编程逻辑可以暂时或永久地安装在非暂时性有形计算机可读介质中,例如只读存储器芯片、计算机存储器、磁盘或其他存储介质。除了以软件来实现之外,本文所述的逻辑可利用分立部件、集成电路、与可编程逻辑设备(诸如,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微处理器)结合使用的可编程逻辑,或者包括它们任意组合的任何其他设备来体现。所有此类实施例旨在落入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不限于这里所公开的特定结构、处理步骤或材料,而应当延伸到相关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理解的这些特征的等同替代。还应当理解的是,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味着限制。
说明书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指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说明书通篇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并不一定均指同一个实施例。
虽然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
验收检测模块,其对在隧道重点位置处的数据进行处理以识别隧道中的缺陷,并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二维展示;
重点监测模块,其根据不同的展示模式,展示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所监测得到的不同监测对象的监测信息;
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其利用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对隧道进行三维建模,实时创建该隧道相关病害的三维模型,根据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在隧道空间内展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还包括:
周期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周期性检测;
日常检测模块,其对隧道重点位置处的病害进行日常检测;以及
附属设施管理模块,其对隧道内的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浓度、温湿度、洞室门状态进行监测,当发生异常情况时进行相应的管理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验收检测模块包括:
衬砌质量检测子单元,其根据所选择的隧道,展示与衬砌质量相关的隧道当前状态、隧道变化趋势和/或隧道历史检测结果;
常规检测子单元,其对各个隧道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的各项病害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病害的类型、劣化等级、里程信息、及检测时间信息,实现对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查询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点监测模块包括:
轨下结构子单元,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轨下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结构竖向位移、深层围岩形变、围岩接触压力、钢架受力、钢筋受力、混凝土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点监测模块包括:
衬砌结构子单元,其对在隧道重点监测位置处的衬砌结构情况所监测得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展示该隧道中重点监测位置处的形变监测、应变监测、裂缝监测、钢筋受力、钢架受力、围岩接触压力、深层围岩形变、锚杆轴力、锚索受力中至少之一的监测对象的采集信息和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形象化展示模块包括:
信息获取子单元,其实时获取经病害监测后的隧道的相关信息,所述相关信息包括隧道本体属性信息以及该隧道的病害监测信息;
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利用所述隧道本体属性信息创建隧道三维模型,以及根据所述病害监测信息创建相应病害三维模型;
隧道病害模型融合子单元,其确定各类病害在隧道内的位置坐标,将各类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进行融合,使得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在空间上能够展示病害情况,所述病害包括如下至少一种:裂缝、基底上拱、受力情况、衬砌形变、空洞、渗漏水和掉块;
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对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进行三维化效果展示,所述三维化效果展示包括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模拟人物在隧道中漫游时的视角来展现的漫游效果和展示病害相关信息的悬停效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在漫游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的动作指令在三维展示页面上实现隧道内人物视角的前进、后退、向左、向右、仰视、俯视、蹲起、跳跃和跑步的调整。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型三维展示子单元,其在悬停效果的展示上,通过接收输入设备在三维展示页面上的指示悬停位置,以悬浮窗的形式展示悬停位置处对应的病害相关信息。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根据隧道的实际长度和隧道类型创建由多段设定单位长度的隧道模型组成的隧道三维模型,所述隧道类型包括单线单洞和双线单洞。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隧道病害模型创建子单元,其根据病害的规模大小创建相应的病害三维模型,根据病害的里程,确定其在隧道内的位置,并将该病害三维模型与隧道三维模型融合,在融合后的隧道三维模型上展示病害在隧道的实际位置及规模大小。
CN202010090151.6A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Active CN11127222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0151.6A CN111272220B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0151.6A CN111272220B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2220A true CN111272220A (zh) 2020-06-12
CN111272220B CN111272220B (zh) 2022-03-29

Family

ID=70997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0151.6A Active CN111272220B (zh) 2020-02-13 2020-02-13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72220B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3784A (zh) * 2020-06-30 2020-10-16 创新奇智(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的空洞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149042A (zh) * 2020-10-23 2020-12-29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用于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2255393A (zh) * 2020-10-21 2021-01-22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隧道结构损伤风险评级方法及装置
CN112612222A (zh) * 2020-12-04 2021-04-06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5g技术的隧道内智能云控制系统
CN112722006A (zh) * 2021-01-04 2021-04-30 浙大网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智能化安全保护监测系统
CN112798619A (zh) * 2020-12-25 2021-05-14 广州利科科技有限公司 隧道缺陷的快速检测系统与检测方法
CN112946074A (zh) * 2021-01-29 2021-06-1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引水隧洞衬砌结构损伤探测系统以及方法
CN113074651A (zh) * 2021-03-31 2021-07-06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路激光测距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3139224A (zh) * 2021-04-20 2021-07-20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寒区隧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CN113377837A (zh) * 2021-06-15 2021-09-1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病害数据采集、展示系统
CN113377838A (zh) * 2021-06-15 2021-09-1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病害信息的展示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CN114152625A (zh) * 2021-12-14 2022-03-08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的变形和渗漏监测装置
CN115248873A (zh) * 2022-09-22 2022-10-28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电缆隧道安全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6704427A (zh) * 2023-04-19 2023-09-05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3d cnn循环施工过程监测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5656A (ja) * 1999-12-06 2001-06-22 Kumagai Gumi Co Ltd トンネル内空変位の自動測定システム
JP2005331363A (ja) * 2004-05-20 2005-12-02 Taisei Corp トンネル切羽監視方法とトンネル切羽測定装置
CN107391841A (zh) * 2017-08-03 2017-11-24 中铁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临近既有病害隧道新建左右隧道的安全施工方法
CN108267096A (zh) * 2017-12-25 2018-07-10 中铁科学技术开发公司 铁路隧道衬砌表面病害快速检测系统
CN108827182A (zh) * 2018-03-30 2018-11-16 曾思远 一种隧道三维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9166168A (zh) * 2018-09-04 2019-01-08 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衬砌结构的三维展布图快速构建方法
CN109708702A (zh) * 2019-01-27 2019-05-03 郭德平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隧道病害检测系统及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65656A (ja) * 1999-12-06 2001-06-22 Kumagai Gumi Co Ltd トンネル内空変位の自動測定システム
JP2005331363A (ja) * 2004-05-20 2005-12-02 Taisei Corp トンネル切羽監視方法とトンネル切羽測定装置
CN107391841A (zh) * 2017-08-03 2017-11-24 中铁十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临近既有病害隧道新建左右隧道的安全施工方法
CN108267096A (zh) * 2017-12-25 2018-07-10 中铁科学技术开发公司 铁路隧道衬砌表面病害快速检测系统
CN108827182A (zh) * 2018-03-30 2018-11-16 曾思远 一种隧道三维成像方法及系统
CN109166168A (zh) * 2018-09-04 2019-01-08 上海同岩土木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衬砌结构的三维展布图快速构建方法
CN109708702A (zh) * 2019-01-27 2019-05-03 郭德平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隧道病害检测系统及使用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马伟斌等: "运营铁路隧道病害检测、监测、评估及整治技术发展现状", 《隧道建设》 *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83784A (zh) * 2020-06-30 2020-10-16 创新奇智(合肥)科技有限公司 建筑的空洞检测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CN112255393A (zh) * 2020-10-21 2021-01-22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隧道结构损伤风险评级方法及装置
CN112255393B (zh) * 2020-10-21 2022-11-04 中建三局绿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一种污水隧道结构损伤风险评级方法及装置
CN112149042A (zh) * 2020-10-23 2020-12-29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 用于运营期地铁隧道结构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及方法
CN112612222A (zh) * 2020-12-04 2021-04-06 重庆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5g技术的隧道内智能云控制系统
CN112798619A (zh) * 2020-12-25 2021-05-14 广州利科科技有限公司 隧道缺陷的快速检测系统与检测方法
CN112798619B (zh) * 2020-12-25 2022-12-23 广州利科科技有限公司 隧道缺陷的快速检测系统与检测方法
CN112722006B (zh) * 2021-01-04 2021-10-08 浙大网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智能化安全保护监测系统
CN112722006A (zh) * 2021-01-04 2021-04-30 浙大网新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智能化安全保护监测系统
CN112946074A (zh) * 2021-01-29 2021-06-11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一种引水隧洞衬砌结构损伤探测系统以及方法
CN113074651A (zh) * 2021-03-31 2021-07-06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单路激光测距隧道变形监测系统及方法
CN113139224B (zh) * 2021-04-20 2021-11-02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寒区隧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CN113139224A (zh) * 2021-04-20 2021-07-20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寒区隧道安全运行监测系统
CN113377838A (zh) * 2021-06-15 2021-09-1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病害信息的展示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服务器
CN113377837A (zh) * 2021-06-15 2021-09-1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隧道病害数据采集、展示系统
CN114152625A (zh) * 2021-12-14 2022-03-08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地铁隧道的变形和渗漏监测装置
CN115248873A (zh) * 2022-09-22 2022-10-28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电缆隧道安全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5248873B (zh) * 2022-09-22 2022-12-06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太原供电公司 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电缆隧道安全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6704427A (zh) * 2023-04-19 2023-09-05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3d cnn循环施工过程监测方法
CN116704427B (zh) * 2023-04-19 2024-01-26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基于3d cnn循环施工过程监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2220B (zh) 202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72220B (zh) 一种隧道状态检测监测管理系统
Cheng et al. Modeling tower crane operator visibility to minimize the risk of limited situational awareness
CN106204745B (zh) 一种基于标准图集管理的监测bim模型快速加载交互方法及系统
Ferreira et al. Urbane: A 3D framework to support data driven decision making in urban development
CN102434210B (zh) 地下工程画像信息与监测信息安全监控的方法与系统
US797819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valuating sight distance
CN108385691A (zh) 集成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的基坑监测、预警和施工管理d-bim平台
CN111950994B (zh) 一种地质环境及监测信息管理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5063025A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安全风险管控平台及方法
Wu et al. A BIM-based monitoring system for urban deep excavation projects
CN111325829B (zh) 一种用于隧道的实时三维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13722797A (zh) 轻量化bim的预制构件全生命周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Wang et al. A relationship-based and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for monitoring management during geotechnical excavation
CN114648418A (zh) 井下采空区安全分级预警监测方法及系统
CN114997003B (zh) 多模型融合的隧道施工风险预测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Liu et al.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Airport pavement quality based on BIM and GIS integration
CN106453468A (zh) 一种基于gis技术的煤矿突水预警方法
JP7312581B2 (ja) 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管理装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コンクリート構造物の管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141309B2 (ja) 地盤変位に起因する災害発生危険度定量評価システムとその方法とそのプログラム
CN111325839B (zh) 一种用于隧道的形象化三维展示方法及系统
CN116579214A (zh)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三维可视化桥墩监测系统及方法
JP7401478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Liu et al. A BIM-based safety management framework for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in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KR101995898B1 (ko) 가공송전선로의 전선측량과 프로그램을 이용한 이도 산출 방법
Wessels et al. Geotechnical data aggregation and visualisation supporting informed risk management: the one-stop geotech shop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