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8029A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58029A CN111258029A CN202010187335.4A CN202010187335A CN111258029A CN 111258029 A CN111258029 A CN 111258029A CN 202010187335 A CN202010187335 A CN 202010187335A CN 111258029 A CN111258029 A CN 1112580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 image
- imaging lens
- refractive pow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以及光阑,光阑设于摄像镜头的物侧或第一透镜与第四透镜之间。上述摄像镜头在满足特定关系时,具备高像素、大视角以及景深范围广的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车载技术的发展,前视摄像装置、自动巡航仪、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仪对车载用摄像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前视摄像装置可作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中的摄像头系统分析视频内容,实现车道偏离警告(LDW)、自动车道保持辅助(LKA)、远光灯/近光灯控制和交通标志识别(TSR)。例如在停车时,前视摄像装置自动开启,驾驶员可直观地看到车前面的障碍物,从而方便停车操作;而当汽车通过特殊地方(如路障,停车场等)时,前视摄像装置也会可自动打开从而获取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反馈给汽车中央系统使其做出正确的指令,避免驾驶事故的发生。
然而,传统的前视摄像镜头拍摄的图像分辨率较低,景深范围小,且无法在呈现远距离细节的同时实现大角度范围的拍摄,不能使驾驶辅助系统实时准确地对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判断进而做出及时的预警或规避,存在驾驶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车载镜头分辨率低、较难兼顾深景深与大角度范围拍摄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摄像镜头。
一种摄像镜头,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以及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物侧或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
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9像素/度≤Ym/[(1/2)*FOVm*P]<35像素/度;
其中,Ym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m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m表示m度视场角的大小,m的取值范围为1至100的整数,P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单位像素尺寸大小。
上述摄像镜头,通过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屈折力、面型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增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并有效修正像差,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捕捉景物细节;同时通过上述关系式调节每度视场角的像素数,以保证镜头在大角度范围拍摄时,每度视场角内入射的光线均能成清晰的像,进而提高镜头在整个视场内的成像解析能力,使图像具备更好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像差,提高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胶合,且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通过将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胶合,有利于解决镜片制作工艺和镜头的组装问题,从而降低镜头的组装敏感度,提升组装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像差校正,提高摄像镜头的解像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6像素/度≤Y10/[(1/2)*FOV10*P]<35像素/度;其中,Y1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表示10度视场角的大小。
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中心视场(即±5度视场角)范围内各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中心视场具备足够高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中心视场内的被摄物体信息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时在利用上述摄像镜头进行长焦拍摄时,由于成像的视场范围小,因此能够更好地将景物的细节信息呈现出来,使画面具备较佳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0像素/度≤(Y50-Y10)/[(1/2)*(FOV50-FOV10)*P]≤26像素/度;其中,Y5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5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50表示50度视场角的大小。
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内各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具有足够高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该视场范围内被摄物体信息清晰地显现出来,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9像素/度≤(Y100-Y50)/[(1/2)*(FOV100-FOV50)*P]<20像素/度;其中,Y10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0表示100度视场角的大小。
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边缘视场范围内各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边缘视场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摄像镜头进行大角度范围拍摄时,在其边缘视场内也可以成清晰的像,从而扩大了镜头的景深范围,优化了镜头的广角拍摄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5<f1/sag S1<-10;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sag S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矢高。
通过将第一透镜设置为负透镜,可以为摄像镜头提供负的屈折力,有利于使大角度入射的光线射入进镜头,扩大镜头的视场角范围;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与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矢高满足上述关系,可以避免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弯,从而降低镜头的组装偏心敏感度,提升镜头的组装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0<f2/f<25;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和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扩展经第一透镜收缩的光束宽度,从而校正因第一透镜的光线折转而产生的边缘像差,同时还可以抑制像散的产生,提升镜头的解像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5<|RS3|/|RS4|<1.5;其中,RS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通过控制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的加工难度并提升第二透镜表面的加工精度,同时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相近也可以避免偏心的产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D23/f<0.5;其中,D2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通过控制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的空气间隔与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当二者的比值满足下限时,有利于在校正镜头边缘像差的同时,保持镜头的小型化;而当二者的比值满足上限时,有利于降低因第三透镜过强的屈折力而产生的色差,并有利于抑制像散,降低鬼影的产生几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f3/f<2;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通过控制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与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校正边缘光线经第一、第二透镜后产生的场曲,从而修正边缘像差,提升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f45/f<10;其中,f45表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通过控制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和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校正镜头像差,降低镜头的偏心敏感度,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2<EPL/TTL<0.5;其中,EPL表示所述光阑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有利于使各视场角内的入射光线均能充满光瞳,从而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明亮度和清晰度;同时还可以使镜头的结构排布更为紧凑,从而缩短镜头总长,实现镜头的小型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0mm<f/tan(DFOV/2)<3.2mm;其中,DFOV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对角线方向视场角,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通过控制摄像镜头的对角线方向视场角和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为摄像镜头提供充足的视场角,以满足摄像头在手机、相机、车载、监控、医疗等电子产品中大角度范围的拍摄需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取像装置。
一种取像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摄像镜头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像侧。
上述取像装置,利用前述的摄像镜头能够拍摄得到高清晰、视角广的图像,同时取像装置还具有小型化、轻量化的结构特点,方便适配至如手机、平板以及车载镜头等尺寸受限的装置。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如前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上述电子装置,利用如前所述的取像装置可以拍摄得到视角广、成像质量佳的图像,并可及时地将图像传送至对应的处理系统,以便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一种驾驶装置,包括车体以及如前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设于所述车体以获取所述车体周围的环境信息。
上述驾驶装置,可以通过前述取像装置及时、准确地获取其周围的环境信息,并根据获得的环境信息对周围的道路状况进行实时分析,从而提升驾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m度视场角对应的范围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1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应用取像装置的驾驶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应用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为了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得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前”、“后”、“周向”以及类似的表述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应注意,在本说明书中,第一、第二、第三等的表述仅用于将一个特征与另一个特征区分开来,而不表示对特征的任何限制。因此,在不背离本申请的教导的情况下,下文中讨论的第一透镜也可被称作第二透镜或第三透镜。
为了便于说明,附图中所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通过示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不限于附图中示出的球面或非球面的形状。附图仅为示例而并非严格按比例绘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图3、图5、图7和图9,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镜头包括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即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该六片透镜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排列,摄像镜头的物侧或第一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还可以设置光阑,以有效限制光束大小,进一步提高成像质量。
第一透镜具有负屈折力,且其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从而有利于使大角度入射的光线也能聚焦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保证镜头视角和成像质量。
第二透镜具有屈折力,可以通过调控第二透镜物侧面和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及其中心厚度来调控其屈折力的大小。进一步的,当其具有负屈折力时,有利于校正光线经第一透镜折转后产生的边缘像差,提升镜头的解像能力。
第三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有利于校正光线经第一、第二透镜后在边缘像面产生的场曲,进而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
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五透镜可与第四透镜配合,从而整体为镜头提供正屈折力,有利于校正镜头像差,减小镜头的偏心敏感度,提升成像质量。进一步的,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可将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胶合,如此可使摄像镜头的整体结构更为紧凑,降低镜片在组立过程中产生的倾斜或偏心等公差敏感度问题,提升镜头的组装良率。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在光线转折处的离散透镜,容易因加工误差和/或组立误差造成敏感,而胶合透镜的使用可有效地降低镜头的敏感度。在本申请中使用胶合透镜,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镜头的敏感度、缩短镜头的整体长度,还能够分担镜头的整体色差、像差的矫正,提高摄像镜头的解像能力。进一步的,胶合透镜可包括一枚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和一枚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如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五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第六透镜具有屈折力。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以将经过第五透镜的光线进行发散,使光线平稳过渡至成像面,有利于缩短镜头总长;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六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从而有利于获得较小的主光线入射角,以进一步提高镜头的成像分辨率,并使像面亮度较为均匀。
本实施例中,光阑可设于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之间。具体的,光阑可以包括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优选的,光阑为孔径光阑。孔径光阑可位于透镜的表面上(例如物侧面和像侧面),并与透镜形成作用关系,例如,通过在透镜的表面涂覆阻光涂层以在该表面形成孔径光阑;或通过夹持件固定夹持透镜的表面,位于该表面的夹持件结构能够限制轴上物点成像光束的宽度,从而在该表面上形成孔径光阑。
摄像镜头还满足下列关系式:9像素/度≤Ym/[(1/2)*FOVm*P]<35像素/度;其中,Ym表示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m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m表示m度视场角的大小,m的取值范围为1至100的整数,P为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单位像素尺寸大小,P的单位为mm/像素。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m度视场角对应的视场范围在成像面上的有效像素区域内是一个圆形区域(如图1所示),该圆形区域的圆心位于光轴,Ym的大小即为该圆形区域的半径大小。具体的,P可以取3um,m可以取2、20、40、60、80或100,对应的FOVm可以是2°、20°、40°、60°、80°或100°,结合m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Ym,Ym/[(1/2)*FOVm*P]可以取10、13、16、19、20、21、22、23、24、25、28、31或34,其单位为像素/度,该比值用于表征摄像镜头每度视场角内的像素数。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调节每度视场角的像素数,以保证镜头在大角度范围拍摄时,每度视场角内入射的光线均能成清晰的像,进而提高镜头在整个视场内的成像解析能力,使图像具备更好的视觉效果。
当上述摄像镜头用于成像时,被摄物体发出或者反射的光线从物侧方向进入摄像镜头,并依次穿过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和第六透镜,最终汇聚到成像面上。
上述摄像镜头,通过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屈折力、面型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增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并有效修正像差,使其能够更精准地捕捉景物细节;同时通过调节镜头各度视场角内的像素数,使得各度视场角内入射的光线均能成清晰的像,从而兼顾镜头的大广角和深景深特性,提升图像的视觉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第一透镜至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像差,提高摄像镜头的成像质量。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的各透镜的物侧面和像侧面也可以均为球面。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对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举例,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表面可以是非球面或球面的任意组合。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6像素/度≤Y10/[(1/2)*FOV10*P]<35像素/度;其中,Y10表示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度视场角(即摄像镜头的中心视场范围)对应的半像高,FOV10则表示10度视场角的大小,具体的,FOV10表示的中心视场范围由图1示出。Y10/[(1/2)*FOV10*P]可以是26、27、28、29、30、31、32、33或34,其单位为像素/度。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中心视场(±5度视场角)范围内每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中心视场具备足够高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中心视场内的被摄物体信息清晰地显现出来;同时在利用上述摄像镜头进行长焦拍摄时,由于成像的视场范围小,因此能够更好地将景物的细节信息呈现出来,使画面具备较佳的视觉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0像素/度≤(Y50-Y10)/[(1/2)*(FOV50-FOV10)*P]≤26像素/度;其中,Y50表示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5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50表示50度视场角的大小,从而(FOV50-FOV10)表示摄像镜头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而(Y50-Y10)表示摄像镜头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对应的半像高,具体的,(FOV50-FOV10)表示的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由图1示出。(Y50-Y10)/[(1/2)*(FOV50-FOV10)*P]可以是20、21、22、23、24、25或26,其单位为像素/度。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内每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靠近中心视场的视场范围具有足够高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该视场范围内被摄物体信息清晰地显现出来,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9像素/度≤(Y100-Y50)/[(1/2)*(FOV100-FOV50)*P]<20像素/度;其中,Y10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0表示100度视场角的大小。从而(FOV100-FOV50)表示摄像镜头的边缘视场范围,而(Y100-Y50)表示摄像镜头的边缘视场范围对应的半像高,具体的,(FOV100-FOV50)表示的边缘视场范围由图1示出。(Y100-Y50)/[(1/2)*(FOV100-FOV50)*P]可以是9、10、11、12、13、14、15、16、17、18或19,其单位为像素/度。通过上述关系式可以控制摄像镜头边缘视场范围内每度视场角的像素数分配,进而保证边缘视场的像素和成像解析能力,使得摄像镜头进行大角度范围拍摄时,在其边缘视场内也可以成清晰的像,从而扩大了镜头的景深范围,优化了镜头的广角拍摄特性。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5<f1/sag S1<-10;其中,f1表示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sag S1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矢高。f1/sag S1可以是-24、-22、-20、-18、-16、-15、-14、-13、-12或-11。通过将第一透镜设置为负透镜,可以为摄像镜头提供负的屈折力,有利于使大角度入射的光线射入进镜头,扩大镜头的视场角范围;同时,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可以避免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过弯,从而降低镜头的组装偏心敏感度,提升镜头的组装良率,同时也有利于实现镜头的小型化。而当f1/sag S1低于下限时,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过大,不利于光线折转,容易增加镜头总长;而当f1/sag S1高于上限时,则会使第一透镜过弯,增加第一透镜的加工和组装难度。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0<f2/f<25;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2/f可以是-18、-16、-14、4、8、10、12、14、16、20或24。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有利于扩展经第一透镜收缩的光束宽度,从而校正因第一透镜的光线折转而产生的边缘像差,同时还可以抑制像散的产生,提升镜头的解像能力。而当f2/f低于下限或高于上限时,不利于镜头的边缘像差修正。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5<|RS3|/|RS4|<1.5;其中,RS3表示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3|/|RS4|可以是0.55、0.6、0.65、0.7、0.75、0.8、0.85、0.9、1.0、1.1、1.2或1.4。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有利于降低第二透镜的加工难度并提升第二透镜表面的加工精度,同时两个表面的曲率半径相近也可以避免偏心的产生。而当|RS3|/|RS4|高于上限或低于下限时,会使得两个表面的曲率相差较大,容易增加加工难度并在组装时引起较大的偏心问题。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D23/f<0.5;其中,D23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至第三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D23/f可以是0.05、0.1、0.15、0.2、0.25、0.3、0.35、0.4或0.45。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当二者的比值满足下限时,有利于在校正镜头边缘像差的同时,保持镜头的小型化;而当二者的比值满足上限时,有利于降低因第三透镜过强的屈折力而产生的色差,并有利于抑制像散,降低鬼影的产生几率。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f3/f<2;其中,f3表示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3/f可以是1.1、1.2、1.3、1.4、1.5、1.6、1.7、1.8或1.9。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可以使第三透镜为镜头提供正屈折力,从而校正边缘光线经第一、第二透镜后产生的场曲,修正边缘像差,提升镜头的成像解析能力。而当f3/f低于下限时,则无法为镜头提供正屈折力;而当f3/f高于上限时,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过大,无法为像差的校正提供足够的屈折力。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f45/f<10;其中,f45表示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45/f可以是1、2、2.1、2.2、2.3、2.4、2.8、3.2、3.6、4、5、6、7、8或9。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可以使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整体为镜头提供正屈折力,从而有利于校正镜头像差,降低镜头的偏心敏感度,提升镜头的成像质量。而当f45/f低于下限时,则无法为镜头提供正屈折力;而当f45/f高于上限时,第四透镜和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过大,屈折力较小,不利于校正镜头像差。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0.2<EPL/TTL<0.5;其中,EPL表示光阑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表示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EPL/TTL可以是0.25、0.3、0.32、0.34、0.36、0.38、0.4或0.45。通过满足上述关系式上限有利于使各视场角内的入射光线均能充满光瞳,从而有利于增强画面的明亮度和清晰度;而满足关系式下限则可以使镜头的结构排布更为紧凑,以缩短镜头总长,实现镜头的小型化。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2.0mm<f/tan(DFOV/2)<3.2mm;其中,DFOV表示摄像镜头的对角线方向视场角,f表示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f/tan(DFOV/2)可以是2.2mm、2.4mm、2.6mm、2.7mm、2.72mm、2.74mm、2.76mm、2.78mm、2.8mm、3mm或3.1mm。在满足上述关系的条件下,有利于为摄像镜头提供充足的视场角,以满足摄像头在手机、相机、车载、监控、医疗等电子产品中大角度范围的拍摄需求。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材质可以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塑料材质的透镜能够减少摄像镜头的重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而玻璃材质的透镜可使摄像镜头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以及优良的光学性能。需要注意的是,摄像镜头中各透镜的材质也可以玻璃和塑料的任意组合,并不一定要是均为玻璃或均为塑料。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还包括红外滤光片。红外滤光片设于第六透镜的像侧,用于过滤入射光线,具体用于隔绝红外光,防止红外光被感光元件吸收,从而避免红外光对正常影像的色彩与清晰度造成影响,提高摄像镜头的成像品质。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摄像镜头还包括保护玻璃。保护玻璃设于红外滤光片的像侧,起到保护感光元件的作用。感光元件位于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进一步的,该成像面可以为感光元件的感光表面。
本申请的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可采用多片镜片,例如上文所述的六片。通过合理分配各透镜焦距、屈折力、面型、厚度以及各透镜之间的轴上间距等,可以保证上述摄像镜头具备较大视场角的同时,景深范围广、镜头总长较小且具备较高的成像质量,并且还具备较大的光圈(FNO可以为1.6),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如手机、平板等轻量化电子设备的应用需求。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未背离本申请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改变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数量,来获得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各个结果和优点。
下面参照附图进一步描述可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具体实施例。在下述实施例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至少近光轴处为凹面。此处近光轴处是指光轴附近的区域。每个透镜中最靠近物体的表面称为物侧面,每个透镜中最靠近成像面的表面称为像侧面。
实施例1
以下参照图2至图3描述本申请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
图2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9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1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近光轴处为凸面。
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也能够使透镜在较小、较薄且较平的情况下实现优良的光学成像效果,进而使摄像镜头100具备小型化特性。
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设置为玻璃。使用玻璃材质的透镜可使摄像镜头100在不同温度变化环境下,温漂变化小,从而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还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具备较优的光学传递函数,从而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分辨率。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的滤光片110,以及设于滤光片110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的保护玻璃12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进一步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用以滤除入射至摄像镜头100的外界光线中的红外光线,避免成像色彩失真。具体的,滤光片110的材质为玻璃。滤光片110和保护玻璃120可以属于摄像镜头100的一部分,与各透镜一同装配,或者也可在摄像镜头100与感光元件装配时一同安装。
表1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曲率半径、厚度、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另外,以第一透镜L1为例,第一透镜L1的“厚度”参数列中的第一个数值为该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第二个数值为该透镜的像侧面至像侧方向的后一透镜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光阑ST0于“厚度”参数列中的数值为光阑ST0至后一透镜的物侧面顶点(顶点指透镜与光轴的交点)于光轴上的距离,我们默认第一透镜L1物侧面到最后一枚镜片像侧面的方向为光轴的正方向,当该值为负时,表明光阑ST0设置于该透镜的物侧面顶点的右侧,若光阑STO厚度为正值时,光阑在该透镜物侧面顶点的左侧;表1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
表1
各透镜的非球面面型由以下公式限定:
其中,x为非球面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时,距非球面顶点的距离矢高;c为非球面的近轴曲率,c=1/R(即,近轴曲率c为表1中曲率半径R的倒数);k为圆锥系数;Ai是非球面的第i阶系数。下表2给出了可用于实施例1中透镜非球面S1-S4、S11-S12的高次项系数A4、A6、A8、A10、A12、A14、A16、A18和A20。
表2
结合表1中的数据可知,摄像镜头100的总长TTL为24.0mm,实施例1中的摄像镜头100满足:
9像素/度≤Ym/[(1/2)*FOVm*P]<35像素/度,其中,Ym表示摄像镜头100在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内m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m表示m度视场角的大小,m的取值范围为1至100的整数,P为摄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单位像素尺寸大小;
本实施例中,Ym/[(1/2)*FOVm*P]随m的取值变化,其对应的取值分别是,
m=2时,FOV2=2°,Y2=0.09mm,P=0.003mm/像素,Y2/[(1/2)*FOV2*P]=30.38像素/度;
m=20时,FOV20=20°,Y20=0.87mm,P=0.003mm/像素,
Y20/[(1/2)*FOV20*P]=28.86像素/度;
m=40时,FOV40=40°,Y40=1.55mm,P=0.003mm/像素,
Y40/[(1/2)*FOV40*P]=25.83像素/度;
m=60时,FOV60=60°,Y60=2.07mm,P=0.003mm/像素,
Y60/[(1/2)*FOV60*P]=23.05像素/度;
m=80时,FOV80=80°,Y80=2.51mm,P=0.003mm/像素,
Y80/[(1/2)*FOV80*P]=20.88像素/度;
m=100时,FOV100=100°,Y100=2.88mm,P=0.003mm/像素,
Y100/[(1/2)*FOV100*P]=19.21像素/度;
Y10/[(1/2)*FOV10*P]=30像素/度,其中,Y10表示摄像镜头100在其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表示10度视场角的大小;
(Y50-Y10)/[(1/2)*(FOV50-FOV10)*P]=22.93像素/度,其中,Y50表示摄像镜头100在其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内5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50表示50度视场角的大小;
(Y100-Y50)/[(1/2)*(FOV100-FOV50)*P]=14.07像素/度,其中,Y100表示摄像镜头100在其成像面S17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0表示100度视场角的大小;
f1/sag S1=-16.16,其中,f1表示第一透镜L1的有效焦距,sag S1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矢高;
f2/f=20.37,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L2的有效焦距,f表示摄像镜头100的有效焦距;
|RS3|/|RS4|=0.79,其中,RS3表示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S3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S4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D23/f=0.27,其中,D23表示第二透镜L2像侧面S4至第三透镜L3物侧面S5在光轴上的距离;
f3/f=1.38,其中,f3表示第三透镜L3的有效焦距;
f45/f=7.16,其中,f45表示第四透镜L4和第五透镜L5的组合焦距;
EPL/TTL=0.37,其中,EPL表示光阑STO至100摄像镜头的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TTL表示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S1至摄像镜头100的成像面S17在光轴上的距离;
f/tan(DFOV/2)=2.72mm,其中,DFOV表示摄像镜头100的对角线方向视场角。
图3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30nm、479.99nm、546.07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T)和弧矢像面弯曲(S);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视场角角度对应的畸变。根据图3可知,实施例1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2
以下参照图4至图5描述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8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9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1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近光轴处为凸面。
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设置为玻璃,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在不同温度变化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还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具备较优的光学传递函数,从而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分辨率。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的滤光片110,以及设于滤光片110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的保护玻璃12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进一步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用以滤除入射至摄像镜头100的外界光线中的红外光线,避免成像色彩失真。
表3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3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表4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2中透镜非球面S1-S4、S11-S12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5示出了实施例2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3
表4
表5
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30nm、479.99nm、546.07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T)和弧矢像面弯曲(S);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视场角角度对应的畸变。根据图5可知,实施例2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3
以下参照图6至图7描述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6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3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为球面,像侧面S10为平面,其中物侧面S9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1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近光轴处为凸面。
将第一透镜L1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设置为玻璃,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在不同温度变化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还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具备较优的光学传递函数,从而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分辨率。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的滤光片110,以及设于滤光片110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的保护玻璃12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进一步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用以滤除入射至摄像镜头100的外界光线中的红外光线,避免成像色彩失真。
表6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6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表7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3中透镜非球面S1-S2、S11-S12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8示出了实施例3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6
表7
表8
图7分别示出了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30nm、479.99nm、546.07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T)和弧矢像面弯曲(S);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视场角角度对应的畸变。根据图7可知,实施例3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4
以下参照图8至图9描述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8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9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1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近光轴处为凸面。
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设置为玻璃,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在不同温度变化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还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具备较优的光学传递函数,从而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分辨率。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的滤光片110,以及设于滤光片110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的保护玻璃12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进一步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用以滤除入射至摄像镜头100的外界光线中的红外光线,避免成像色彩失真。
表9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9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表10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4中透镜非球面S1-S4、S11-S12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1示出了实施例4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9
表10
表11
图9分别示出了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30nm、479.99nm、546.07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T)和弧矢像面弯曲(S);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视场角角度对应的畸变。根据图9可知,实施例4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实施例5
以下参照图10至图11描述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在本实施例中,为简洁起见,将省略部分与实施例1相似的描述。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摄像镜头100沿着光轴从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和成像面S17。
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和像侧面S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2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3和像侧面S4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3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4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5和像侧面S6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5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6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7和像侧面S8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7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8近光轴处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面S9和像侧面S10均为球面,其中物侧面S9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S10近光轴处为凸面。
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面S11和像侧面S12均为非球面,其中物侧面S11近光轴处为凹面,像侧面S12近光轴处为凸面。
将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和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和像侧面均设置为非球面,有利于修正像差、解决像面歪曲的问题。第一透镜L1至第六透镜L6的材质均设置为玻璃,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在不同温度变化环境下具备较好的温度耐受特性;还可以使摄像镜头100具备较优的光学传递函数,从而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分辨率。
第三透镜L3和第四透镜L4之间还设置有光阑STO,以限制入射光束的大小,进一步提升摄像镜头100的成像质量。摄像镜头100还包括设于第六透镜L6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3和像侧面S14的滤光片110,以及设于滤光片110像侧且具有物侧面S15和像侧面S16的保护玻璃120。来自物体OBJ的光依序穿过各表面S1至S16并最终成像在成像面S17上。进一步的,滤光片110为红外滤光片,用以滤除入射至摄像镜头100的外界光线中的红外光线,避免成像色彩失真。
表12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各透镜的表面类型、曲率半径、厚度、材质、折射率、阿贝数(即色散系数)和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各透镜的有效焦距的单位均为毫米(mm);表12的参考波长为587.56nm;表13示出了可用于实施例5中透镜非球面S1-S4、S11-S12的高次项系数,其中非球面面型可由实施例1中给出的公式(1)限定;表14示出了实施例5中给出的摄像镜头100的相关参数数值。
表12
表13
表14
图11分别示出了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100的纵向球差曲线图、像散曲线图以及畸变曲线图,摄像镜头100的参考波长为546.07nm。其中纵向球差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430nm、479.99nm、546.07nm、587.56nm以及656.2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会聚焦点偏离;像散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的子午像面弯曲(T)和弧矢像面弯曲(S);畸变曲线图示出了波长为546.07nm的光线经由摄像镜头100后不同视场角角度对应的畸变。根据图11可知,实施例5给出的摄像镜头100能够实现良好的成像品质。
如图12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取像装置200,包括如前文所述的摄像镜头100;以及感光元件210,感光元件210设于摄像镜头100的像侧,感光元件210的感光表面与成像面S17重合。具体的,感光元件210可以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Complementary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图像传感器或者电荷耦合元件(CCD,Charge-coupledDevice)图像传感器。
上述取像装置200利用前述的摄像镜头100能够拍摄得到高分辨率、视角广的图像,同时取像装置200还具有小型化、轻量化的结构特点。取像装置200可应用于手机、汽车、监控、医疗等领域。具体可作为手机摄像头、车载摄像头、监控摄像头或内窥镜等。
如图13所示,上述取像装置200可作为车载摄像头应用于驾驶装置300中。驾驶装置300可以为自动驾驶汽车或非自动驾驶汽车。取像装置200可作为驾驶装置300的前视摄像头、后视摄像头或侧视摄像头。具体的,驾驶装置300包括车体310,取像装置200安装于车体的310的左后视镜、右后视镜、后尾箱、前大灯、后大灯等任意位置,以获取车体310周围的清晰的环境图像。此外,驾驶装置300中还设置有显示屏320,显示屏320安装于车体310内,且取像装置200与显示屏320通信连接,取像装置200所获得的影像信息能够传输至显示屏320中显示,从而使司机能够获得更完整的周边影像信息,提高驾驶时的安全保障。
特别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取像装置200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上。继续参考图13,取像装置200安装于自动驾驶汽车车体上的任意位置,具体可参考上述实施例驾驶装置300中取像装置200的安装位置。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而言,取像装置200还可安装于车体的顶部。此时,通过在自动驾驶汽车上安装多个取像装置200以获得车体310周围360°视角的环境信息,取像装置200获得的环境信息将被传递至自动驾驶汽车的分析处理单元以对车体310周围的道路状况进行实时分析。通过采用取像装置200,可提高分析处理单元识别分析的准确性,从而提升自动驾驶时的安全性能。
如图14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装置400,包括壳体410以及如前文所述的取像装置200,取像装置200安装在壳体410上。具体的,取像装置200设置在壳体410内并从壳体410暴露以获取图像,壳体410可以给取像装置200提供防尘、防水防摔等保护,壳体410上开设有与取像装置200对应的孔,以使光线从孔中穿入或穿出壳体。
上述电子装置400,利用前述的取像装置200能够拍摄得到分辨率较高的图像。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电子装置400还设置有对应的处理系统,电子装置400在拍摄物体图像后可及时地将图像传送至对应的处理系统,以便系统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所使用到的“电子装置”还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和/或经由无线接口接收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电子装置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 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除此之外,上述电子装置还包括电子监控仪器等需要获得大角度清晰图像的装置。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像侧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具有屈折力的第二透镜,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
具有屈折力的第六透镜;以及,
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物侧或所述第一透镜与所述第四透镜之间;
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9像素/度≤Ym/[(1/2)*FOVm*P]<35像素/度;
其中,Ym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m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m表示m度视场角的大小,m的取值范围为1至100的整数,P为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的单位像素尺寸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六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胶合,且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所述第五透镜的物侧面为凸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6像素/度≤Y10/[(1/2)*FOV10*P]<35像素/度;
其中,Y1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表示10度视场角的大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0像素/度≤(Y50-Y10)/[(1/2)*(FOV50-FOV10)*P]≤26像素/度;
其中,Y5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5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50表示50度视场角的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9像素/度≤(Y100-Y50)/[(1/2)*(FOV100-FOV50)*P]<20像素/度;
其中,Y100表示所述摄像镜头在其成像面上有效像素区域内100度视场角对应的半像高,FOV100表示100度视场角的大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5<f1/sag S1<-10;
其中,f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sag S1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矢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0<f2/f<25;
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5<|RS3|/|RS4|<1.5;
其中,RS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RS4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处的曲率半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D23/f<0.5;
其中,D23表示所述第二透镜像侧面至所述第三透镜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f3/f<2;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f45/f<10;
其中,f45表示所述第四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的组合焦距,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0.2<EPL/TTL<0.5;
其中,EPL表示所述光阑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表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所述摄像镜头的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镜头满足下列关系式:
2.0mm<f/tan(DFOV/2)<3.2mm;
其中,DFOV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对角线方向视场角,f表示所述摄像镜头的有效焦距。
15.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镜头以及感光元件,所述感光元件设于所述摄像镜头的像侧。
16.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安装在所述壳体上。
17.一种驾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像装置,所述取像装置设于所述车体以获取所述车体周围的环境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87335.4A CN111258029A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87335.4A CN111258029A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58029A true CN111258029A (zh) | 2020-06-09 |
Family
ID=709478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87335.4A Withdrawn CN111258029A (zh) | 2020-03-17 | 2020-03-17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58029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33692A (zh) * | 2022-03-14 | 2022-06-17 | 深圳市艾为智能有限公司 | 一种偏心镜头在cms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
-
2020
- 2020-03-17 CN CN202010187335.4A patent/CN111258029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33692A (zh) * | 2022-03-14 | 2022-06-17 | 深圳市艾为智能有限公司 | 一种偏心镜头在cms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
CN114633692B (zh) * | 2022-03-14 | 2023-10-03 | 深圳市艾为智能有限公司 | 一种偏心镜头在cms系统中的应用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835184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1856716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1258035A (zh) | 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1239970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 |
CN112505883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1478743U (zh) | 成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WO2022016316A1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WO2021223137A1 (zh) |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1627919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 |
CN113900235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 |
CN211698392U (zh) | 光学成像系统、成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3985576A (zh) | 光学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设备及载具 | |
CN212623310U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设备及汽车 | |
CN111258031A (zh) | 光学镜头、成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1856710A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1562659A (zh) |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1708150A (zh) |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1239967A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电子装置及汽车 | |
CN111258029A (zh)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2181142U (zh) | 光学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2364696U (zh) | 光学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1979308U (zh) |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212341570U (zh) | 成像镜头、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
CN113866940B (zh) |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WO2021184208A1 (zh) | 摄像镜头、取像装置、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09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