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0412A - 一种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0412A
CN111240412A CN202010013427.0A CN202010013427A CN111240412A CN 111240412 A CN111240412 A CN 111240412A CN 202010013427 A CN202010013427 A CN 202010013427A CN 111240412 A CN111240412 A CN 111240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wire
abutting
cover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34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0412B (zh
Inventor
曹晟
刘宝林
于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novo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novo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Lenovo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134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404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40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04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04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04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01Constructional details related to the housing of computer displays, e.g. of CRT monitors, of flat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器,此显示器的背面开设有第一走线通道;导线,用于连接显示器,导线的第一段内置于第一走线通道实现在第一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第一段被遮蔽;支架,支撑显示器,支架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走线通道;其中,导线的第二段内置于第二走线通道实现在第二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第二段被遮蔽。上述的电子设备,通过在显示器的背面设置第一走线通道并在支架的内部设置第二走线通道,不仅实现了导线的规范排布,避免了导线在桌面或电子设备外部的随意、散乱摆放,令桌面更加整洁,而且也实现了对导线的遮蔽,使得用户在面对显示面时无法再看到导线,令电子设备的外形更加美观。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台式电脑、一体式电脑等电子设备,其显示器背面一般都需要外接多根导线,导致桌面较为杂乱。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开设有第一走线通道;
导线,用于连接所述显示器,所述导线的第一段内置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实现在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所述第一段被遮蔽;
支架,支撑所述显示器,所述支架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走线通道;其中,所述导线的第二段内置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实现在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所述第二段被遮蔽。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包括开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被所述显示器遮蔽,以使所述导线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被所述显示器遮蔽,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显示器的背向侧,以使所述导线从所述第二开口伸出的第四段于所述显示器的正向侧处于遮蔽状态。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支架内设置有形成所述第二走线通道的管状件,以隔开所述导线和所述支架的内壁。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包括第一走线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一走线凹槽连通的第二走线凹槽;所述第一走线凹槽上置有能开合的盖体,所述盖体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走线凹槽实现所述第一段的内置遮蔽。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显示器内设置有长方形的主板,所述第一走线凹槽位于所述主板的第一边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边平行设置,所述主板与所述导线连接的插口朝向所述第一走线凹槽;所述第二走线凹槽位于所述主板的第二边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边平行设置,以使从所述第二走线凹槽中引出的所述导线靠近所述支架;
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第一边平行于竖直方向。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盖体通过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能驱动所述盖体平行于所述显示器的背面转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上设置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卡勾,所述卡勾能卡止所述盖体并能解除对所述盖体的卡止,以实现所述第一走线凹槽的遮蔽或显露。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盖体通过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显示器上,且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抵接件,在所述盖体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走线凹槽开启的过程中,所述抵接件能使所述盖体与所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持续增大。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抵接件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抵接件,以及转动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连接所述盖体的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上均设置有凸起的抵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上的所述抵接结构在所述盖体转动过程中的相互抵接,实现所述距离的增大。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为结构相同的环形件,所述第一抵接件或所述第二抵接件包括:
环状体;
设置在所述环状体端面上的多个闭合定位部,多个所述闭合定位部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
与所述闭合定位部位于同一端面上,且在所述端面上相对于所述闭合定位部凸起的多个开启定位部,多个所述开启定位部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且所述开启定位部和所述闭合定位部在所述环状体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位于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之间的多个所述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包括凸起部、第一连接斜面和第二连接斜面,所述第一连接斜面连接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连接斜面连接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全部所述抵接结构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且任意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抵接结构。
可选的,上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走线凹槽靠近所述第二走线凹槽的转弯部位设置有理线结构,所述理线结构能够将所述导线定位在所述转弯部位,以避免所述导线翘起而脱出所述第一走线凹槽。
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在显示器的背面开设了第一走线通道,并且在支架的内部开设了第二走线通道,用于连接显示器的导线的第一段被内置在了第一走线通道内,以实现此部分在显示器背面的走线,并且导线的第二段被内置在了第二走线通道内,以实现此部分在支架内的走线,从而令显示器在正向侧(即显示器的显示面朝向的一侧)遮蔽了导线的第一段,支架遮蔽了导线的第二段,这不仅实现了导线的规整排布,而且也减少了导线的外露,即实现了导线的隐藏,使得用户在正向侧无法看到导线。上述的电子设备,通过在显示器的背面设置第一走线通道并在支架的内部设置第二走线通道,不仅实现了导线的规范排布,避免了导线在桌面或电子设备外部的随意、散乱摆放,令桌面更加整洁,而且也实现了对导线的遮蔽,使得用户在面对显示面时无法再看到导线,令电子设备的外形更加美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显示器背面的主视图;
图3为支架与导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支架的俯视剖面图;
图5为盖体处于覆盖位置时显示器背面的主视图;
图6为盖体与第一走线凹槽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示结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抵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卡板卡紧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图1-图10中:
1-显示器,2-导线,3-第一走线通道,4-支架,5-第二走线通道,6-管状件,7-盖体,8-转轴,9-弹性件,10-按压部,11-卡勾,12-抵接件,13-第一抵接件,14-第二抵接件,15-卡板,16-压板;
201-第一段,202-第二段,203-第三段,204-第四段,301-第一走线凹槽,302-第二走线凹槽,401-底座,402-支撑臂,501-第一开口,502-第二开口,1201-环状体,1202-闭合定位部,1203-开启定位部,1204-凸起部,1205-第一连接斜面,1206-第二连接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能够实现导线的内置、整齐排布,令桌面更加整洁。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例如可以为台式电脑、一体式电脑或其他具有显示器1并需要连线的电子设备。此电子设备主要包括显示器1和支架4,其中,显示器1的背面开设有第一走线通道3,用于连接显示器1的导线2能够内置于第一走线通道3内以实现在其中的排布,导线2包括用于连接电源以给显示器1供电的电源线、连接电子设备其他部分或连接其他电子设备以实现其与显示器1通信连接的通信线等,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将导线2长度上的不同段称之为第一段201和第二段202(以及后述的第三段203和第四段204),而在第一走线通道3内实现排布的是导线2的第一段201,此第一段201通过在显示器1背面的第一走线通道3中排布以及内置,如图1所示,不仅通过显示器1的遮蔽令用户在显示器1的正向侧(即显示器1的显示面朝向的一侧)无法看到第一段201,而且通过内置的设置方式使得用户在显示器1的背向侧(即显示器1的显示面背向的一侧,而“背面”则指的是显示器1位于背向侧的表面)也能够不完全看到第一段201(即后述的盖体7覆盖第一走线凹槽301的情况),从而实现了第一段201的遮蔽;支架4为支撑显示器1的部件,其可以放置在桌面上,并且其结构可以有多种选择,本实施例优选支架4包括底座401和设置在底座401上的支撑臂402,第二走线通道5可以仅开设在支撑臂402的内部,或者也可以开设在支撑臂402和底座401的内部(即第二走线通道5不仅在支撑臂402内分布也在底座401内分布),导线2的第二段202伸入到支架4(具体是支撑臂402)的内部,如图3所示,以实现在第二走线通道5中的内置和排布,由于第二段202是设置在支架4的内部的,所以第二段202通过支架4外壳的遮蔽,不仅令用户在显示器1的正向侧无法看到第二段202,而且在显示器1的背向侧也无法看到第二段202,即第二段202也实现了遮蔽。
上述结构中,通过在显示器1的背面开设第一走线通道3以及在支架4的内部开设第二走线通道5,并将导线2内置于这两个走线通道中,从而实现了导线2在电子设备内部的设置,不仅实现了导线2的规范排布,而且也实现了导线2的隐藏,避免了导线2在桌面或电子设备外部的随意、散乱摆放,令桌面可以更加整洁。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二走线通道5包括开设在支架4上的第一开口501和第二开口502,第一开口501被显示器1遮蔽,以使导线2的位于第一段201与第二段202之间的第三段203被显示器1遮蔽,第二开口502朝向显示器1的背向侧,以使导线2的从第二开口502伸出的第四段204于显示器1的正向侧处于遮蔽状态。其中,可以令第一开口501的高度大于第二开口502的高度,之所以如此设置是因为在排布导线2时,需要使从第一走线通道3中伸出的导线2穿过第一开口501进入到第二走线通道5中,将此开口设置的较高,能够令其与被支撑在支架4顶端的显示器1更加靠近以更加充分的被遮蔽,即用户在正向侧无法看到第一开口501,又由于第一走线通道3也被显示器1遮蔽,所以可以使得悬置于第一走线通道3的出口和第一开口501之间的导线2的第三段203也被显示器1遮蔽,进而令用户无法在正向侧看到第三段203,以提升导线2的隐蔽性,令电子设备的理线效果更加突出,外形更加美观。同时,令第二开口502朝向显示器1的背向侧,能够使得从第二开口502中伸出的导线2的第四段204被支架4遮蔽(具体是被支撑臂402遮蔽)而不显露于显示器1的正向侧,如此设置,令用户在正向侧也无法看到第四段204,进而使得导线2的全部部分都不在正向侧显露,实现了导线2的全部遮蔽,令电子设备的理线效果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或者,也可以令第一开口501的高度不大于第二开口502的高度,例如增大第二开口502的设置高度,以使其与第一开口501齐平或高于第一开口501,此时从第二开口502中伸出的第四段204就需要在支撑臂402的背向侧向下延伸以保证支撑臂402对第四段204的遮蔽。
此外,也可以如前述所说,第二走线通道5设置在支撑臂402上,但延伸在底座401上,此时第二开口502则开设在底座401的用于与桌面接触的底面上,并且在放置支架4时,令第二开口502与设置在桌面上的穿线孔对正,即导线2在经过第二走线通道5后,直接穿过桌面而实现桌下走线,如此也能够避免导线2在桌面上的杂乱放置。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支架4内设置有形成第二走线通道5的管状件6,其能够隔开导线2和支架4的内壁,即管状件6实现了导线2和支架4内壁的隔离。在一般情况下,支架4不仅需要实现对显示器1的支撑,而且还需要令显示器1的位置和角度能够发生改变,而随着令显示器1位置和角度的改变,第二段202在第二走线通道5内会发生移动,所以导线2和第二走线通道5的内壁会发生摩擦,由于导线2具有较大的硬度,如果不设置管状件6,导线2对内壁进行多次摩擦会造成内壁的磨损,因此通过设置隔离导线2和支架4内壁的管状件6,就能够避免支架4的磨损。同时,为了减小管状件6被磨损的程度,管状件6的材质可选为金属。
如图2所示,第一走线通道3包括第一走线凹槽301以及与第一走线凹槽301连通的第二走线凹槽302;第一走线凹槽301上置有能开合的盖体7,盖体7通过覆盖第一走线凹槽301实现第一段201的内置遮蔽。本实施例中,令第一走线通道3包括第一走线凹槽301和第二走线凹槽302,是为了便于导线2与显示器1内的主板配合以及便于在显示器1的背面进行设置。而增设盖体7并令此盖体7能够覆盖第一走线凹槽301,可以实现第一段201位于第一走线凹槽301内的部分在第一走线凹槽301中的内置、遮蔽,从而使得用户即使是在显示器1的背向侧也无法看到位于第一走线凹槽301内的导线2,进而保持了显示器1背面的完整性,进一步提升了导线2的隐蔽性。同时,由于需要使导线2从显示器1伸向支架4,所以令盖体7不对第二走线凹槽302进行覆盖,以给导线2保留出口。当然,在能够保证导线2可以正常伸出的前提下,盖体7也可以同时对第一走线凹槽301和第二走线凹槽302实现覆盖。当用户需要对导线2进行插、拔等操作时,可以令盖体7移动和/或转动,以使其不再对第一走线凹槽301进行覆盖,位于第一走线凹槽301内的导线2则实现外露。
另外,本实施例还可以进一步令此盖体7与显示器1的后壳采用相同的材质,具有相同的颜色、纹理等,以使盖体7在覆盖第一走线凹槽301时,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显示器1背面的完整性,如图5所示。
盖体7的开合方式,也可以有多种,例如令盖体7通过合页或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显示器1的后壳上,盖体7以类似于门的转动方式开合;或者,在显示器1的背面垂直设置转轴8,并令转轴8穿过盖体7,盖体7围绕转轴8平行于背面转动,如图1和图2所示;再或者,令盖体7滑动的设置在后壳上,通过推拉的方式实现开合。
上述的第一走线凹槽301,可以令显示器1的后壳凹陷而成型,也可以通过在后壳上增设具有上述盖体7的盒体而成型,如图1、图6和图7所示,对此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器1内设置有长方形的主板(图中未示出),第一走线凹槽301位于主板的第一边一侧且与第一边平行设置,主板与导线2连接的插口朝向第一走线凹槽301;第二走线凹槽302位于主板的第二边一侧且与第二边平行设置,以使从第二走线凹槽302中引出的导线2靠近支架4;其中,第一边与第二边相邻,第一边平行于竖直方向,即第一边为竖直边,第二边为水平边。在多数情况下,长方形的显示屏一般为水平边长度大于竖直边长度的横向屏,基于此,显示器1的长方形主板也横向设置,且主板的一条竖直边靠近显示屏的一条竖直边设置,这样就会使面积较小的主板的另一条竖直边和面积较大的显示屏的另一条竖直边之间具有较大的距离,即主板的一条竖直边一侧具有较大的空间,此空间有利于导线2的设置,所以本实施例优选第一走线凹槽301位于第一边的一侧,即图1、图2和图5中的右侧,以利用位于该侧的空间进行布线。而令第一走线凹槽301平行于竖直边设置,同时令第二走线凹槽302平行于水平边设置且位于水平边底部,则是为了令导线2的第一段201实现在第一走线通道3内布置的同时还能够向支架4靠近,以便于第二段202和第三段203的设置。主板与导线2连接的插口朝向第一走线凹槽301,是因为第一走线凹槽301所在的一侧具有较大的空间,第一走线凹槽301的宽度可以设置的较大,如此不仅便于导线2的转弯、变向,而且也令导线2和插口具有较大的插、拔空间,便于导线2的插拔操作。
如图1、图2、图7和图8所示,令盖体7通过转轴8转动的连接在显示器1的背面,盖体7的转动平面与背面平行;转轴8上套设有弹性件9,弹性件9能驱动盖体7平行于显示器1的背面转动;显示器1的背面上设置有按压部10,按压部10上设置有卡勾11,卡勾11能卡止盖体7并能解除对盖体7的卡止,以实现第一走线凹槽301的遮蔽或显露。其中,令盖体7通过平行于显示器1的背面正、反向转动而实现第一走线凹槽301的遮蔽或显露,不仅便于用户进行操作,而且此种旋转方式也不会占用较大的空间,给导线2的插拔和排布提供了便利。而通过弹性件9(例如扭簧)驱动盖体7自动转动一定的角度(例如25度),不仅能够提示用户此盖体7可以打开,同时也可以提示用户盖体7的转动方向,从而令用户在提示下可以正向转动盖板而使第一走线凹槽301显露,进而令接线操作可以顺利进行,在接线操作完成后,用户可以再反向转动盖体7而使其恢复至初始的覆盖位置,以再次实现对第一走线凹槽301的覆盖,令导线2被隐蔽在显示器1的背面。当盖体7位于覆盖位置时,由于弹性件9对盖体7施加令其转动而打开的弹力,所以需要使用按压部10上的卡勾11将盖体7定位在覆盖位置,如图5所示,以保证盖体7在覆盖位置的停留,进而实现第一走线凹槽301及其内的导线2的持续隐蔽,而当用户需要令第一走线凹槽301显露时,就可以按压设置在后壳上的按压部10,以使按压部10上的卡勾11与盖体7脱离卡止,盖体7就能够实现上述的自动打开。
上述结构中,按压部10可以为设置在显示器1后壳上的按键,如图1、图2和图5所示;也可以为其他部件,例如与主板电连接的传感器,用户在触摸传感器时,传感器会给主板上的控制元件发送解除卡止信号,控制元件在接收到信号后控制卡勾11移动而解除对盖体7的卡止。
进一步的,如图1、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盖体7通过转轴8转动的连接在显示器1上,且转轴8上设置有抵接件12,在盖体7转动以使第一走线凹槽301开启的过程中,抵接件12能使盖体7与显示器1之间的距离持续增大。因为本实施例令盖板平行于显示器1的背面转动,所以在盖体7转动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形成背面的显示器1的后壳对盖板的转动造成干涉,同时也为了避免盖体7在转动的过程中划伤背面,令盖体7在转动开启的过程中与显示器1后壳的距离持续增大,即盖体7通过转动而开启的角度越大,盖体7和显示器1后壳之间的距离也越大,当盖体7转动90度时,盖体7开启至最大角度,此时盖体7与后壳之间的距离最大。反之,在盖体7反向转动而闭合的过程中,盖体7与后壳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具体的,如图8所示,抵接件12包括固定套设在转轴8上的第一抵接件13,以及转动套设在转轴8上并连接盖体7的第二抵接件14,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上均设置有凸起的抵接结构,通过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上的抵接结构在盖体7转动过程中的相互抵接,实现盖体7和后壳之间距离的增大。此结构中,令第一抵接件13固定在转轴8上,由于转轴8固定设置在后壳上,所以第一抵接件13也固定不动,而连接盖体7的第二抵接件14则转动的设置在转轴8上,其随着盖体7的转动而一同转动。当盖体7处于覆盖位置时,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处于相互匹配的状态,即第一抵接件13的抵接结构与第二抵接件14的非抵接结构(即后述的闭合定位部1202)接触,第二抵接件14的抵接结构与第一抵接件13的非抵接结构接触,此时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在转轴8轴向上的间距最小,当盖体7开始转动而开启时,第二抵接件14随盖体7转动,第二抵接件14相对于第一抵接件13发生转动,使得两者上的抵接结构由错位状态逐渐向对正状态转变,随着两者上抵接结构的逐渐对正,即随着抵接结构之间的相互抵接,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之间的轴向间距逐渐增大,由于第一抵接件13相对于后壳固定不动,所以第二抵接件14会在轴向上逐渐远离第一抵接件13(即远离后壳),又由于第二抵接件14与盖体7连接,所以在第二抵接件14的带动下,盖体7也逐渐远离后壳,从而实现盖体7开启过程中与后壳距离的逐渐增大。而在盖体7闭合的过程中,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上的抵接结构由对正状态逐渐向错位状态转变,从而使得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进而实现盖体7闭合过程中与后壳距离的逐渐减小。
可选的,如图9所示,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为结构相同的环形件,第一抵接件13或第二抵接件14包括:环状体1201;设置在环状体1201端面上的多个闭合定位部1202,其为凹槽结构,多个闭合定位部1202关于环状体1201的中心对称分布;与闭合定位部1202位于同一端面上,且在端面上相对于闭合定位部1202凸起的多个开启定位部1203,此开启定位部1203也为凹槽结构,多个开启定位部1203关于环状体1201的中心对称分布,且开启定位部1203和闭合定位部1202在环状体1201的周向上交替设置;位于闭合定位部1202和开启定位部1203之间的多个抵接结构(即上述的抵接结构),抵接结构包括凸起部1204、第一连接斜面1205和第二连接斜面1206,第一连接斜面1205连接闭合定位部1202和凸起部1204,第二连接斜面1206连接凸起部1204和开启定位部1203;全部抵接结构关于环状体1201的中心对称分布,且任意相邻设置的两个闭合定位部1202和开启定位部1203之间设置有一个抵接结构。
上述结构的配合方式为(由于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上的闭合定位部1202、开启定位部1203和抵接结构均为多个,所以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内容以第一抵接件13上的一个闭合定位部1202、一个开启定位部1203和一个抵接结构与第二抵接件14上的一个抵接结构的配合过程来进行说明):在转轴8上设置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时,令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的设置有闭合定位部1202、开启定位部1203和抵接结构的端面相对设置;当盖体7处于覆盖位置时,第二抵接件14的抵接结构与第一抵接件13的闭合定位部1202接触(即在端面上凸出的抵接结构伸入到作为闭合定位部1202的凹槽内,并与凹槽的底壁接触);当盖体7转动而开启时,第二抵接件14开始转动,其上的抵接结构从闭合定位部1202中移出,并与位于闭合定位部1202相邻位置的第一抵接件13的抵接结构靠近,在此靠近过程中,第二抵接件14上的第二连接斜面1206和第一抵接件13上的第一连接斜面1205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的间距增大,随着滑动的继续,当第二抵接件14上的凸起部1204和第一抵接件13上的凸起部1204对正时,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之间的间距达到最大,此时盖体7转过的角度为90度,当用户继续转动盖体7时,第二抵接件14的第一连接斜面1205和第一抵接件13的第二连接斜面1206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之后第二抵接件14的凸起部1204进入到开启定位部1203中,此时开启定位部1203对凸起部1204实现卡止,盖体7无法再继续转动,从而将盖体7定位在了开启位置;在接线完成后,用户可以反向转动盖体7以使盖体7开始闭合,在此过程中,第二抵接件14的凸起部1204会先从开启定位部1203中脱出,之后第二抵接件14的第一连接斜面1205和第一抵接件13的第二连接斜面1206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直至第二抵接件14的凸起部1204与第一抵接件13的凸起部1204对正,此时盖体7处于90度的位置,之后继续反向转动盖体7,第二抵接件14的第二连接斜面1206和第一抵接件13的第一连接斜面1205接触并发生相对滑动,在此过程中,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之间的间距减小,直至第二抵接件14的凸起部1204进入到开启定位部1203中,盖体7则回到覆盖位置,此时开启定位部1203对第二抵接件14的凸起部1204起到定位作用。
本实施例中,令闭合定位部1202、开启定位部1203和抵接结构在环状体1201的周向上均匀的设置有多个,可以令第一抵接件13和第二抵接件14之间具有多组上述的抵接配合机构,使得盖体7在90度范围内正、反向转动时,多组抵接配合机构会在环状体1201的整个360度的周向上进行配合,以避免环状体1201周向上的局部磨损,同时由于抵接面积和摩擦面积的增大,还能够提升盖体7转动的平稳性,进而提升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
其中,开启定位部1203的深度需小于闭合定位部1202的深度,即开启定位部1203的平面(底壁)高度大于闭合定位部1202的平面(底壁)高度,之所以如此设置,是为了避免盖体7在进入到开启定位部1203中时其向显示器1后壳靠近的距离过大,而影响盖体7的反向转动,即,盖体7即使处于开启的定位位置时,也需要保证与后壳具有一定的间距。
此外,在不考虑磨损因素时,也可以仅在转轴8上设置一个抵接件12,使得盖体7直接与抵接件12上的闭合定位部1202、开启定位部1203和抵接结构配合,也能够实现盖体7在开启过程中与显示器1的距离逐渐增大的效果。
如图1、图6和图10所示,第一走线凹槽301靠近第二走线凹槽302的转弯部位设置有理线结构,此理线结构能够将导线2定位在转弯部位,以避免导线2翘起而脱出第一走线凹槽301。当多根导线2在第一走线凹槽301内排布时,多根导线2在第一走线凹槽301的转弯部位发生弯曲时,由于弯曲应力的存在以及导线2重叠度较高的原因,导线2在转弯部位非常容易翘起,一旦导线2翘起,则会影响盖体7对第一走线凹槽301的覆盖,所以本实施例增设理线结构,该理线结构包括凸出的设置在第一走线凹槽301底壁上的多个卡板15,如图10所示,导线2在多个卡板15之间的缝隙中穿过,以使卡板15能够将导线2卡紧连接在第一走线凹槽301的底壁上,同时第一走线凹槽301内还转动的设置有能够覆盖导线2,以将导线2压紧在第一走线凹槽301底壁上的压板16,如图1和图6所示,压板16通过转动能够解除对导线2的压紧,以方便导线2的设置、维修、更换等。
本说明书中对各部分结构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部分的结构重点说明的都是与现有结构的不同之处,电子设备的整体及部分结构可通过组合上述多个部分的结构而得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显示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开设有第一走线通道;
导线,用于连接所述显示器,所述导线的第一段内置于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实现在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所述第一段被遮蔽;
支架,支撑所述显示器,所述支架的内部开设有第二走线通道;其中,所述导线的第二段内置于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实现在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内的排布,以使所述第二段被遮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二走线通道包括开设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被所述显示器遮蔽,以使所述导线位于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之间的第三段被所述显示器遮蔽,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显示器的背向侧,以使所述导线从所述第二开口伸出的第四段于所述显示器的正向侧处于遮蔽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支架内设置有形成所述第二走线通道的管状件,以隔开所述导线和所述支架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走线通道包括第一走线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一走线凹槽连通的第二走线凹槽;所述第一走线凹槽上置有能开合的盖体,所述盖体通过覆盖所述第一走线凹槽实现所述第一段的内置遮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显示器内设置有长方形的主板,所述第一走线凹槽位于所述主板的第一边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边平行设置,所述主板与所述导线连接的插口朝向所述第一走线凹槽;所述第二走线凹槽位于所述主板的第二边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边平行设置,以使从所述第二走线凹槽中引出的所述导线靠近所述支架;
其中,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相邻,所述第一边平行于竖直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盖体通过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所述转轴上套设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能驱动所述盖体平行于所述显示器的背面转动;所述显示器的背面上设置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上设置有卡勾,所述卡勾能卡止所述盖体并能解除对所述盖体的卡止,以实现所述第一走线凹槽的遮蔽或显露。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盖体通过转轴转动的连接在所述显示器上,且所述转轴上设置有抵接件,在所述盖体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走线凹槽开启的过程中,所述抵接件能使所述盖体与所述显示器之间的距离持续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抵接件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转轴上的第一抵接件,以及转动套设在所述转轴上并连接所述盖体的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上均设置有凸起的抵接结构,通过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上的所述抵接结构在所述盖体转动过程中的相互抵接,实现所述距离的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抵接件和所述第二抵接件为结构相同的环形件,所述第一抵接件或所述第二抵接件包括:
环状体;
设置在所述环状体端面上的多个闭合定位部,多个所述闭合定位部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
与所述闭合定位部位于同一端面上,且在所述端面上相对于所述闭合定位部凸起的多个开启定位部,多个所述开启定位部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且所述开启定位部和所述闭合定位部在所述环状体的周向上交替设置;
位于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之间的多个所述抵接结构,所述抵接结构包括凸起部、第一连接斜面和第二连接斜面,所述第一连接斜面连接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凸起部,所述第二连接斜面连接所述凸起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全部所述抵接结构关于所述环状体的中心对称分布,且任意相邻设置的两个所述闭合定位部和所述开启定位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抵接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走线凹槽靠近所述第二走线凹槽的转弯部位设置有理线结构,所述理线结构能够将所述导线定位在所述转弯部位,以避免所述导线翘起而脱出所述第一走线凹槽。
CN202010013427.0A 2020-01-07 2020-01-07 一种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2404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3427.0A CN111240412B (zh) 2020-01-07 2020-01-07 一种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13427.0A CN111240412B (zh) 2020-01-07 2020-01-07 一种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0412A true CN111240412A (zh) 2020-06-05
CN111240412B CN111240412B (zh) 2021-10-22

Family

ID=70879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3427.0A Active CN111240412B (zh) 2020-01-07 2020-01-07 一种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4041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277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和电脑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50802Y (zh) * 1998-06-01 1999-11-24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脑显示器支撑装置
US6229584B1 (en) * 1999-11-15 2001-05-08 Compal Electronics,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nitor having a monitor stand with a replaceable housing part
CN1992462A (zh) * 2005-12-28 2007-07-04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连接线保护装置
CN101155484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01749316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开轻关重的转轴结构及其凸轮结构
US20110038110A1 (en) * 2008-07-07 2011-02-17 Takahiro Ikunami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components of display device
CN102935594A (zh) * 2012-12-08 2013-02-20 重庆天之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法兰盘定位夹紧装置
CN203706034U (zh) * 2014-03-10 2014-07-09 傅晓锋 具有集线装置的计算机显示器
CN109933130A (zh) * 2017-12-15 2019-06-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电脑一体机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50802Y (zh) * 1998-06-01 1999-11-24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电脑显示器支撑装置
US6229584B1 (en) * 1999-11-15 2001-05-08 Compal Electronics, In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nitor having a monitor stand with a replaceable housing part
CN1992462A (zh) * 2005-12-28 2007-07-04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电器连接线保护装置
CN101155484A (zh) * 2006-09-29 2008-04-02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US20110038110A1 (en) * 2008-07-07 2011-02-17 Takahiro Ikunami Structure for assembling components of display device
CN101749316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开轻关重的转轴结构及其凸轮结构
CN102935594A (zh) * 2012-12-08 2013-02-20 重庆天之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法兰盘定位夹紧装置
CN203706034U (zh) * 2014-03-10 2014-07-09 傅晓锋 具有集线装置的计算机显示器
CN109933130A (zh) * 2017-12-15 2019-06-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武汉)有限公司 电脑一体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35277A1 (zh) * 2020-12-24 2022-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器和电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0412B (zh) 2021-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2873B2 (en) Portable computer
US7082035B2 (en) Latch device in portable computer
TWI479752B (zh) 連接器機構
US20130329351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lide rail device
CN109710027B (zh) 携带式电子装置
US5701232A (en) Sliding protection door for covering one or both of a pair of mutually exclusive electrical connectors
TWI540798B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US896437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lide-tilt operation
GB229528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omputer and computer cards
CN111240412B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201630510A (zh) 保護套
US823811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110085297A1 (en) Self Releasing Hinge
WO2020133599A1 (zh) 带新型防尘门机构的电插塞连接器及模组
US9253903B2 (en)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support leg
CN109917855A (zh) 一种电子设备
TWM579312U (zh) Pivoting mechanism and flexible electronic device
TWM450105U (zh) 連接器機構及其相關電子裝置
US6798664B2 (en) Front panel assembly for computer enclosure
TWI719847B (zh) 旋轉門結構及電子裝置殼體
CN209028509U (zh) 电子设备
TW201830955A (zh) 顯示裝置
KR101967756B1 (ko) 기능성 스마트 책상
CN103779725B (zh) 导引模块及使用其之电子装置
TW202006499A (zh) 支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