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2398B -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2398B
CN111212398B CN202010072503.5A CN202010072503A CN111212398B CN 111212398 B CN111212398 B CN 111212398B CN 202010072503 A CN202010072503 A CN 202010072503A CN 111212398 B CN111212398 B CN 1112123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lc
rlc pdu
radio bearer
header
pdu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250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2398A (zh
Inventor
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123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3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23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23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95Replication or mirroring of data, e.g. scheduling or transport for data synchronisation between network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2Protoc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prietary or special-purpose networking environments, e.g. medical networks, sensor networks, networks in vehicles or remote metering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50Network services
    • H04L67/535Tracking the activity of the us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30Definitions, standards or architectural aspects of layered protocol stacks
    • H04L69/32Architecture of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OSI] 7-layer type protocol stacks, e.g. the interfaces between the data link level and the physical level
    • H04L69/322Intralayer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mong peer entities or protocol data unit [PDU] defin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3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 H04W4/4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 H04W4/46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environments, situations or purposes for vehicles, e.g. vehicle-to-pedestrians [V2P] for vehicle-to-vehicle communication [V2V]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2Data link layer protoc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Financial Or Insurance-Related Operations Such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车联网系统中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该方法包括: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用于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Description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3月13日的PCT国际专利申请PCT/CN2018/078892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中国专利申请号201880037596.9、发明名称为“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车联网或称车对设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是基于设备对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通信的一种侧行链路(SideLink,SL)传输技术,与传统的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通信数据通过基站接收或者发送的方式不同,车联网系统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方式,因此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
在车联网系统中,对数据传输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如何实现数据的可靠性传输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车联网系统中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包括:
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用于指示当前的RLC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发射端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
可选地,接收端设备可以是终端设备,也可以是网络设备(例如,基站)。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中,发射端设备在发送多个RLC PDU时,可以在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指示域,从而,接收端设备可以确定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进而,能够实现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ID。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
该接收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中,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多个RLCPDU时,可以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进而,能够实现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在该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该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在该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该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预配置的。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可选地,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射端设备,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或者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可以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选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模块或者单元。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射端设备,该发射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与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该指令,通信接口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网元进行通信。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设备,该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与存储器和通信接口连接。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处理器用于执行该指令,通信接口用于在处理器的控制下与其他网元进行通信。该处理器执行该存储器存储的指令时,该执行使得该处理器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用于指示计算机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指令。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括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载波聚合进行数据传输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接收端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持数据重复的设备的示意性框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芯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两种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车联网系统,车联网系统可以基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基于LTE-D2D的车联网系统。与传统的LTE系统中终端之间的通信数据通过网络设备(例如,基站)接收或者发送的方式不同,车联网系统采用终端到终端直接通信的方式,因此具有更高的频谱效率以及更低的传输时延。
可选地,车联网系统基于的通信系统可以是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Mobile communication,GSM)系统、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系统、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系统、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LTE系统、LTE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FDD)系统、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新无线(New Radio,NR)或未来的5G系统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指车载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公用陆地移动通信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终端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本申请结合网络设备描述了各个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的设备,该网络设备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系统中的基站(NodeB,NB),还可以是LTE系统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B,eNB或eNodeB),还可以是云无线接入网络(Cloud Radio AccessNetwork,CRAN)场景下的无线控制器,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设备或者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图1和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一个网络设备和两个终端设备,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并且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包括其它数量的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此外,该无线通信系统还可以包括移动管理实体(Mobile Management Entity,MME)、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acket Data Network Gateway,P-GW)等其他网络实体,但本申请实施例不限于此。
具体地,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可以D2D通信模式进行通信,在进行D2D通信时,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通过D2D链路即侧行链路(Sidelink上,SL)直接进行通信。例如图1或者图2所示,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通过侧行链路直接进行通信。在图1中,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其传输资源是由网络设备分配的;在图2中,终端设备20和终端设备30之间通过侧行链路通信,其传输资源是由终端设备自主选取的,不需要网络设备分配传输资源。
D2D通信可以指车对车(Vehicle to Vehicle,简称“V2V”)通信或车辆到其他设备(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在V2X通信中,X可以泛指任何具有无线接收和发送能力的设备,例如但不限于慢速移动的无线装置,快速移动的车载设备,或是具有无线发射接收能力的网络控制节点等。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主要应用于V2X通信的场景,但也可以应用于任意其它D2D通信场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定。
在车联网系统中,可以存在两种类型的终端设备,即具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例如车载终端(Vehicle User Equipment,VUE)或行人手持终端(Pedestrian UserEquipment,PUE),以及不具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例如PUE。VUE具有更高的处理能力,并且通常通过车内的蓄电池供电,而PUE处理能力较低,降低功耗也是PUE需要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在现有的车联网系统中,VUE被认为具有完全的接收能力和侦听能力;而PUE被认为具有部分或者不具有接收和侦听能力。如果PUE具有部分侦听能力,其资源的选取可以采用和VUE类似的侦听方法,在可侦听的那部分资源上进行可用资源的选取;如果PUE不具有侦听能力,则PUE在资源池中随机选取传输资源。
在3GPP协议的版本Release-14中,定义了两种传输模式,即传输模式3(mode 3)和传输模式4(mode 4)。使用传输模式3的终端设备的传输资源是由基站分配的,终端设备根据基站分配的资源在侧行链路上进行数据的发送;基站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单次传输的资源,也可以为终端设备分配半静态传输的资源。使用传输模式4的终端设备如果具备侦听能力,采用侦听(sensing)和预留(reservation)的方式传输数据,如果不具备侦听能力,则在资源池中随机选取传输资源。具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在资源池中通过侦听的方式获取可用的资源集合,终端设备从该集合中随机选取一个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由于车联网系统中的业务具有周期性特征,因此终端设备通常采用半静态传输的方式,即终端设备选取一个传输资源后,就会在多个传输周期中持续的使用该资源,从而降低资源重选以及资源冲突的概率。终端设备会在本次传输的控制信息中携带预留下次传输资源的信息,从而使得其他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检测该终端设备的控制信息判断这块资源是否被该终端设备预留和使用,达到降低资源冲突的目的。
由于传输模式3的资源是由基站调度的,传输模式4的资源池是预配置或者基站配置的,因此两者不会存在资源池交叠的情况,即传输模式3和传输模式4各自对应的资源池是分离或者不重叠的,使用模式3的终端设备在支持模式3的资源池中的时频资源上进行数据传输,使用模式4的终端设备在支持模式4的资源池中的时频资源上进行数据传输。
对于支持3GPP协议的新版本Release-15的通信协议的终端设备来说,同样支持两种传输模式例如上述的传输模式3和传输模式4。当Release-15的终端设备和Release-14的终端设备在通信系统中共同进行数据传输时,对于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资源侦听选择资源,而对于没有侦听能力的终端设备,就难以避免地会与其他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之间产生干扰。由于使用传输模式3的终端设备与基站连接,并且其传输资源是由基站分配的,因此当使用传输模式3的终端设备和使用传输模式4的终端设备共存的时候,更需要保护使用传输模式3的终端设备的传输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所示,在车联网系统中,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载波聚合的方式,通过两个载波向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相同的PDCP层数据。具体地,如图3所示,一个PDCP实体与两个RLC实体绑定。该终端设备将待发送的第一PDCP PDU进行复制(duplication),得到第二PDCP PDU。终端设备将该第一PDCP PDU下发到该两个RLC实体中的一个RLC实体RLC 1,将该第二PDCP PDU下发到该两个RLC实体中的另一个RLC实体RLC 2。该两个RLC实体分别对收到的PDCP PDU进行处理,并通过两个不同的载波将该第一PDCP PDU和该第二PDCPPDU发送至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
应理解,终端设备在接收网络设备或其他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时,可以执行如图3所示的数据发送过程的逆过程。
此外,本申请的各个方面或特征可以实现成方法、装置或使用标准编程和/或工程技术的制品。本申请中使用的术语“制品”涵盖可从任何计算机可读器件、载体或介质访问的计算机程序。例如,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磁存储器件(例如,硬盘、软盘或磁带等),光盘(例如,压缩盘(Compact Disc,CD)、数字通用盘(Digital Versatile Disc,DVD)等),智能卡和闪存器件(例如,可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Read-Only Memory,EPROM)、卡、棒或钥匙驱动器等)。另外,本文描述的各种存储介质可代表用于存储信息的一个或多个设备和/或其它机器可读介质。术语“机器可读介质”可包括但不限于,能够存储、包含和/或承载指令和/或数据的各种介质。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系统”和“网络”在本文中常被可互换使用。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2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4所示,该方法200可以由发射端设备执行,该发射端设备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如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该方法200中的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该方法200可以应用于车联网系统。该方法200包括以下内容。
210,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RLC PDU,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用于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应理解,发射端设备通过载波聚合来进行数据复制业务时,发送至少两个RLCPDU。
可选地,该发射端设备通过载波聚合来进行数据复制业务时,需要通过该指示域来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PDCP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Identity,ID)。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方式,指示域中包括有逻辑信道标识(LCID)以及预留位。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赋值来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具体来说,方式为:
载波1:为逻辑信道A传输一个MAC SDU A,设置预留位(reserved bit)=0,LCID=X;比如,X=00001;
载波2:为逻辑信道B传输另一个MAC SDU B(可以理解为复制的SDU),设置其预留位=1,LCID=X;同样X=00001。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逻辑信道A和B服务于同一个PDCP实体,实现PDCP复制操作。通过使用上述方法,预留的LCID空间可以保留,并且复制功能可以扩展至PC5-S信息。参见图10,其中,R表征了预留位所在的位置,其中一种为包含有7bitsL区域的帧结构,另一种为包含有15bitsL区域的帧结构,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中,发射端设备在发送多个RLC PDU时,可以在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指示域,从而,接收端设备可以确定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进而,能够实现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300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5所示,该方法300可以由接收端设备执行,该接收端设备可以是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也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该方法300中的发射端设备可以是如图1或图2中所示的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可以执行如图3所示的数据传输,该方法300可以应用于车联网系统。该方法300包括以下内容。
310,接收端设备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多个RLC PDU。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可选地,该接收端设备根据该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该指示域可以只包含1bit内容,例如,在协议规定00010只能和00001一起进行数据复制(duplication)业务,或者支持单独的承载,此时,该指示域可以只包含1bit内容就可以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预配置的,例如,通过协议确定。
例如,如下表1所示的逻辑信道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ty,LC ID)分配表,可以从预留索引(reserved Index)中分配01011-10100给为了数据复制(duplication)服务的RLC,例如,logical channel 00001和logical channel 01011会共同服务用于承载1的PDCP实体,logical channel 00010和logical channel 01100会共同服务用于承载2的PDCP实体。
表1
Figure BDA0002377652660000111
还需要说明的是,可选地,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或者,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也就是说,RLC PCU与RLC报文头可以存在两种对应方式,其中,一种方式为,RLCPDU与RLC报文头为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下,RLC PDU中可以不包含RLC报文头,而是在RLC PDU之外包含有RLC报文头,此时,RLC报文头可以构成MAC子头(MAC Sub-header);这样,可以利用RLC PDU与构成MAC子头的RLC报文头,再结合MAC header(MAC头)公共构成MAC层的数据单元。
另外一种方式,RLC PDU中包含有RLC报文头,这种方式下,RLC PDU构成MAC层的数据单元。MAC层的数据单元可以为MAC PDU。
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方式,指示域中包括有逻辑信道标识(LCID)以及预留位。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赋值来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具体来说,方式为:
载波1:为逻辑信道A传输一个MAC SDU A,设置预留位(reserved bit)=0,LCID=X;比如,X=00001;
载波2:为逻辑信道B传输另一个MAC SDU B(可以理解为复制的SDU),设置其预留位=1,LCID=X;同样X=00001。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逻辑信道A和B服务于同一个PDCP实体,实现PDCP复制操作。通过使用上述方法,预留的LCID空间可以保留,并且复制功能可以扩展至PC5-S信息。参见图10,其中,R表征了预留位所在的位置,其中一种为包含有7bitsL区域的帧结构,另一种为包含有15bitsL区域的帧结构,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320,该接收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
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中,接收端设备在接收到多个RLCPDU时,可以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进而,能够实现重复数据的可靠传输。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端设备4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6所示,该发射端设备400包括:
发送单元410,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用于指示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ID。
可选地,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方式,指示域中包括有逻辑信道标识(LCID)以及预留位。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赋值来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具体来说,方式为:
载波1:为逻辑信道A传输一个MAC SDU A,设置预留位(reserved bit)=0,LCID=X;比如,X=00001;
载波2:为逻辑信道B传输另一个MAC SDU B(可以理解为复制的SDU),设置其预留位=1,LCID=X;同样X=00001。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逻辑信道A和B服务于同一个PDCP实体,实现PDCP复制操作。通过使用上述方法,预留的LCID空间可以保留,并且复制功能可以扩展至PC5-S信息。参见图10,其中,R表征了预留位所在的位置,其中一种为包含有7bitsL区域的帧结构,另一种为包含有15bitsL区域的帧结构,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发射端设备400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发射端设备4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4中的方法200中的发射端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接收端设备500的示意性框图。如图7所示,该接收端设备500包括:
接收单元510,用于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PDU;
处理单元520,用于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在该处理单元520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该处理单元520还用于根据该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该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的标识ID;
在该处理单元520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该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该处理单元520还用于根据该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还可以存在另一种方式,指示域中包括有逻辑信道标识(LCID)以及预留位。其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赋值来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具体来说,方式为:
载波1:为逻辑信道A传输一个MAC SDU A,设置预留位(reserved bit)=0,LCID=X;比如,X=00001;
载波2:为逻辑信道B传输另一个MAC SDU B(可以理解为复制的SDU),设置其预留位=1,LCID=X;同样X=00001。
需要指出的是,前述逻辑信道A和B服务于同一个PDCP实体,实现PDCP复制操作。通过使用上述方法,预留的LCID空间可以保留,并且复制功能可以扩展至PC5-S信息。参见图10,其中,R表征了预留位所在的位置,其中一种为包含有7bitsL区域的帧结构,另一种为包含有15bitsL区域的帧结构,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地,该逻辑信道与该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预配置的。
可选地,该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该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可选地,该接收端设备500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应理解,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接收端设备500中的各个模块的上述和其它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图5中的方法300中的接收端设备的相应流程,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支持数据重复的设备600的示意性框图,该设备600包括:
存储器610,用于存储程序,该程序包括代码;
收发器620,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处理器630,用于执行存储器610中的程序代码。
可选地,当该代码被执行时,该处理器630还可以实现图4中的方法200中发射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操作,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此时,该设备600可以为终端设备,例如,车载终端。
可选地,当该代码被执行时,该处理器630可以实现图5中的方法300中接收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操作,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此时,该设备600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也可以是核心网设备。收发器620用于在处理器630的驱动下执行具体的信号收发。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处理器63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630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该存储器610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630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610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例如,存储器610还可以存储设备类型的信息。
收发器620可以是用于实现信号发送和接收功能,例如频率调制和解调功能或叫上变频和下变频功能。
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至少一个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630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完成,或该集成逻辑电路可在软件形式的指令驱动下完成该至少一个步骤。因此,支持数据重复的设备600可以是个芯片或者芯片组。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处理器630读取存储器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系统芯片70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的系统芯片700包括输入接口701、输出接口702、处理器703以及存储器704之间可以通过内部通信连接线路相连,该处理器703用于执行该存储器704中的代码。
可选地,当该代码被执行时,该处理器703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由发射端设备执行的方法。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当该代码被执行时,该处理器703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由接收端设备执行的方法。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该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该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该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该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Disk(SSD))等。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所属领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33)

1.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射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所述多个RLC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至少一个RLC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所述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和预留位,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值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所述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7.一种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设备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
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所述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和预留位,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值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域还包括当前的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ID。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所述逻辑信道与所述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信道与所述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预配置的。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所述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16.一种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单元,用于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
所述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和预留位,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值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所述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射端设备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22.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发射端设备发送的多个无线链路控制协议数据单元RLC PDU;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
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指示域,所述指示域用于指示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所述指示域包括逻辑信道标识LCID和预留位,通过不同的预留位的值区别服务于同一承载的两个不同的逻辑信道。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域还包括当前的RLCPDU所对应的无线承载的标识ID。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单元根据逻辑信道与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多个RLC PDU中每个RLC PDU对应的无线承载之前,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中包括的指示域,确定所述逻辑信道与所述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逻辑信道与所述无线承载之间的对应关系是预配置的。
26.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RLC PDU中的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不同的逻辑信道,以及所述至少两个RLC PDU对应相同的无线承载。
27.根据权利要求22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应用于车联网系统。
28.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所对应的RLC报文头。
29.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的RLC报文头,为:
所述至少一个RLC PDU中所包含的RLC报文头。
30.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RLC报文头,用于构成MAC子头。
31.一种发射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与所述收发器协作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能够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与所述收发器协作以执行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3.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读程序,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或权利要求7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010072503.5A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2123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7/096079 WO2019024105A1 (zh) 2017-08-04 2017-08-04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PCT/CN2017/096079 2017-08-04
PCT/CN2017/117778 WO2019024399A1 (zh) 2017-08-04 2017-12-21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PCT/CN2017/117778 2017-12-21
PCT/CN2018/078892 WO2019024504A1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201880037596.9A CN110731061A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596.9A Division CN110731061A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2398A CN111212398A (zh) 2020-05-29
CN111212398B true CN111212398B (zh) 2022-11-04

Family

ID=652328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596.9A Pending CN110731061A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N202010072503.5A Active CN111212398B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37596.9A Pending CN110731061A (zh) 2017-08-04 2018-03-13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和接收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84296B2 (zh)
EP (1) EP3627735B1 (zh)
JP (1) JP7083854B2 (zh)
KR (1) KR20200036814A (zh)
CN (2) CN110731061A (zh)
AU (1) AU2018310941A1 (zh)
BR (1) BR112019027828A2 (zh)
CA (1) CA3066605A1 (zh)
CL (1) CL2020000032A1 (zh)
IL (1) IL271166A (zh)
MX (1) MX2020001219A (zh)
PH (1) PH12019502858A1 (zh)
RU (1) RU2762931C2 (zh)
SG (1) SG11201911811SA (zh)
TW (1) TWI785085B (zh)
WO (3) WO2019024105A1 (zh)
ZA (1) ZA2019083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583530B (zh) * 2019-09-27 2022-04-1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设备
JP2023534056A (ja) * 2020-07-17 2023-08-07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データ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193A (zh) * 2006-10-19 2008-04-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299711A (zh) * 2007-04-30 2008-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单元转换的方法、设备及数据单元传输的系统
CN103782569A (zh) * 2013-07-15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4969489A (zh) * 2013-02-01 2015-10-07 株式会社Kt 在小小区环境中的用户平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5684501A (zh) * 2013-10-29 2016-06-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多个载波传送/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01151B2 (en) * 2001-03-27 2004-03-02 Ericsson Inc. Short access for realizing a signaling radio bearer in geran
KR100889865B1 (ko) 2002-11-07 2009-03-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이동통신 시스템의 통신방법
ES2740354T3 (es) * 2007-06-25 2020-02-05 Nokia Solutions & Networks Oy Transferencia de mensajes para mensajes de señalización en banda en redes de acceso de radio
US8902927B2 (en) 2007-10-01 2014-12-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dium access control header format
CN101911630B (zh) 2007-12-24 2013-03-1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识别多个rlc pdu的源和大小的方法和设备
US8718647B2 (en) 2008-06-20 2014-05-0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ioritizing status messag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479571B2 (ja) * 2009-03-20 2014-04-23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高度lteにおけるセルフバックホール処理及びリレー処理用の無線ベアラ識別
US10264445B2 (en) * 2010-03-30 2019-04-16 Cloud Network Technology Singapore Pte. Ltd. Relay user equipment device and capability discovery method thereof
EP2854444A1 (en) * 2013-09-27 2015-04-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Efficient uplink scheduling mechanism for dual connectivity
WO2015163624A1 (en) 2014-04-24 2015-10-29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leasing a sidelink radio bearer for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10142799B2 (en) * 2014-08-19 2018-1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sting traffic using multi-connectivity
EP3213490B1 (en) 2014-10-31 2022-09-0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mac pdu in a d2d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US20160295624A1 (en) * 2015-04-02 2016-10-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esource pool design for vehicular communications
US10505783B2 (en) 2015-06-30 2019-12-10 Lg Electronics Inc. Terminal and V2X communication method thereof in V2X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029148B (zh) 2015-07-23 2022-04-01 苹果公司 移动性中继方法和装置
CN105246106B (zh) * 2015-09-02 2019-02-12 北京星河亮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Lte-a终端测试仪表在载波聚合下mac层数据调度方法
US10841203B2 (en) * 2015-12-11 2020-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routes for a single IP connection
WO2017164603A1 (en) * 2016-03-25 2017-09-2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data unit,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ceiving data unit
WO2018012874A1 (ko) * 2016-07-12 2018-01-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
KR102357594B1 (ko) * 2017-03-23 2022-02-0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패킷 중복을 위한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EP3689015A1 (en) * 2017-09-28 2020-08-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ecurity enhancements for early data transmissio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6193A (zh) * 2006-10-19 2008-04-23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媒体接入控制协议数据单元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1299711A (zh) * 2007-04-30 2008-11-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单元转换的方法、设备及数据单元传输的系统
CN104969489A (zh) * 2013-02-01 2015-10-07 株式会社Kt 在小小区环境中的用户平面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3782569A (zh) * 2013-07-15 2014-05-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处理装置和方法
CN105684501A (zh) * 2013-10-29 2016-06-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多个载波传送/接收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Further details of PDCP duplication in CA case;Qualcomm Incorporated;《3GPP TSG-RAN WG2 Meeting #98,R2-1705055》;20170519;第1-3节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310941A1 (en) 2020-01-16
EP3627735A1 (en) 2020-03-25
TW201911903A (zh) 2019-03-16
CN110731061A (zh) 2020-01-24
US20210092637A1 (en) 2021-03-25
MX2020001219A (es) 2020-03-24
US11284296B2 (en) 2022-03-22
CA3066605A1 (en) 2019-02-07
JP2020529148A (ja) 2020-10-01
SG11201911811SA (en) 2020-01-30
WO2019024504A1 (zh) 2019-02-07
ZA201908390B (en) 2020-10-28
EP3627735A4 (en) 2020-05-27
BR112019027828A2 (pt) 2020-07-07
RU2020101950A (ru) 2021-09-07
IL271166A (en) 2020-01-30
PH12019502858A1 (en) 2020-09-28
CL2020000032A1 (es) 2020-05-29
KR20200036814A (ko) 2020-04-07
EP3627735B1 (en) 2022-05-11
JP7083854B2 (ja) 2022-06-13
CN111212398A (zh) 2020-05-29
WO2019024399A1 (zh) 2019-02-07
RU2020101950A3 (zh) 2021-09-07
RU2762931C2 (ru) 2021-12-24
WO2019024105A1 (zh) 2019-02-07
TWI785085B (zh) 2022-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51514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741672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EP3534663B1 (en) Carrier selec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EP3678437B1 (en) Method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866796A (zh) 用于获取无线承载配置的方法和装置
CN110754122A (zh) 确定传输参数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1432370B2 (en)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device
CN111641988A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1212398B (zh) 支持数据重复的方法、发射端设备、接收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210204352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ransmitting end device and receiving end device
US11178526B2 (en) Service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9699201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