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1823B -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1823B
CN111211823B CN201811401814.0A CN201811401814A CN111211823B CN 111211823 B CN111211823 B CN 111211823B CN 201811401814 A CN201811401814 A CN 201811401814A CN 111211823 B CN111211823 B CN 1112118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equipment
signal
antenna
switching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0181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1823A (zh
Inventor
袁亮
刘鹏午
周天阳
汪家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Pinecone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Pinecon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Pinecone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Pinecone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01814.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1823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1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18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18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18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准确性不够的问题。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Description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对对无线通信的信号传播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提出了接收机通过使用组合天线来接收信号的方案,这样,能够在无线信号的传播受到遮挡、发射、衰落影响时实现分集接收,从而提升接收信号的增益。
而在信号发送信号时,仍然只会使用组合天线中的一根天线。适时切换发送天线,能够减少本端设备和和对端设备之间的角度、环境遮挡、信号传播路径等因素的对信号传播的负面影响,提升信号增益。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准确性不够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测量信息,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
根据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获取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
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包括:
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
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
若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若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
根据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
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
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本端设备为所述目标设备。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第三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公开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的步骤。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并获取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由于其中涉及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信号接收端测得的,以该信号强度作为后续比对的对象能够使比对的结果更加精准。此外,由于考虑点对点通信中的两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执行发送天线切换的目标设备,使切换操作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减小双向链路的差异,使通信效果更佳。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发送接收机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流程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装置框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11,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S12,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S13,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在第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均可以包括具体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如果经对端设备测量得到的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强度值,低于本端设备测量得到的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那么可以确定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进一步的,本端设备可以根据比对结果控制自身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在第二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也就是说,本端设备可以根据比对结果控制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在第三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若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也即,每一设备还需要将自身测量得到的信号强度信息发送给对端设备,以便对端设备执行相应的方法流程。
也就是说,如果对端设备也被配置为为执行上述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本端设备可以进一步的将测量得到的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对端设备,由对端设备根据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第二信号强度信息确定一目标设备,本端设备可以接收对端设备的控制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值得说明的是,点对点通信中的任一设备执行的具体步骤可以是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中步骤的排列组合。具体执行哪一种排列组合可以依据设备自身的硬件功能设定。例如,本端设备和对端设备均具备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那么本端设备可以控制自身或者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对应上述第一种可选实施方式和第二种可选实施方式的结合)。而如果仅本端设备具备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那么本端设备可以控制自身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对应上述第一种可选实施方式)。
在点对点无线通信中,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无人机通信。以无人机和遥控器的点对点通信为例,对上述技术方案做以说明。
如图2所示,是一种发送接收机的示意图。该发送接收机包括:第一天线(Ant1)和第二天线(Ant2),转换器(Switch),功放模块(PA),实时处理模块(RTX),该实时处理模块可以包括:射频发射模块(TX),分集接收模块(DRX),主集接收模块(PRX)。
在无人机和遥控器上,均可以设置有这种发送接收机。发送接收机可以具备两根天线,一根采用定向天线,另一根采用全向天线。也可能是这两根均为定向天线,或者两根均为全向天线。一般情况下,为了无人机端能够更好的适应复杂的飞行环境,无人机端往往设置有两根全向天线。
根据通信协议,无人机可以将任何测量所得的信息传输到遥控器,反之,遥控器可以有选择地将测量所得的信息传输到无人机。
示例的,上述方法可以应用于遥控器,也就是说上述方法中的本端设备为遥控器,对端设备为无人机。遥控器和无人机上均配备有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
具体实施时,遥控器测量接收到的无人机的发送信号的第一信号强度信息。无人机测量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并将该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遥控器。
遥控器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无人机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控制遥控器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遥控器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无人机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向无人机发送用于指示无人机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也就是说,如果遥控器确定自身的发送信号强度较弱,则切换自身的发送天线;如果确定无人机发送信号强度较弱,则通过向无人机发送指令以控制无人机切换发送天线。
在另一示例中,上述方法可以同时应用于无人机和遥控器。若应用于无人机,无人机即为所述本端设备,遥控器即为所述对端设备;若应用于遥控器,遥控器即为所述本端设备,无人机即为所述对端设备。遥控器和无人机上均配备有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
值得说明的是,若无人机和遥控器同时执行上述方法,那么,两个设备实质上获取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一致的,比对的规则也是一致的,最终确定的目标设备也是一致的。比如说,无人机或者遥控器根据比对结果均为确定出无人机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由无人机控制自身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也就是说,两端设备均执行相同的比对操作,得到相同的比对结果。任一设备在根据得到的比对结果确定为自身需要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即切换发送天线。
此外,任一设备在根据得到的比对结果确定为对端设备需要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时,均可以向对端设备发送指令,以控制对端设备切换发送天线。
在另一示例中,上述方法可以应用于无人机。也就是说,无人机为所述本端设备,遥控器为所述对端设备。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无人机的信号发送环境更加复杂,而遥控器的信号发送环境相对稳定。为了节约成本可以仅在飞机上配备切换天线的开关,而遥控器上固定采用一根天线进行信号发送。
具体实施时,若无人机得到的比对结果表征自身的发送信号强度低于所述遥控器的发送信号强度,则自身执行控制发送天线切换的操作。若无人机得到的比对结果表征自身的发送信号强度高于所述遥控器的发送信号强度,可以向遥控器发送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指令。
由于遥控器不具备切换发送天线的开关,遥控器在接收到该指令后,可以向用户发出提示信息,以提示用户移动遥控器方位,从而减少因周围环境遥控器发送信号造成的影响。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并获取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由于其中涉及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信号接收端测得的,以该信号强度作为后续比对的对象能够使比对的结果更加精准。此外,由于考虑点对点通信中的两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执行发送天线切换的目标设备,使切换操作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减小双向链路的差异,使通信效果更佳。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流程图。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包括:
S31,获取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下文以设备包括两根天线为例,具体涉及几根天线可以根据实际实施场景设定。比如说,本端设备获取第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第一强度测量值,测量第二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第二强度测量值。
S32,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
S33,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强度值。
示例的,根据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分别补偿所述第一强度测量值和所述第二强度测量值,确定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值。
值得说明的是,本端设备和对端设备通信过程中,上下行链路带宽可能不一致,可以通过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对强度测量值进行补偿。此外,本端设备和对端设备的发送天线类型也可能不一致,还可以对强度测量值进行天线增益补偿。
S34,根据得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测量得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
其中,测量得到的多个强度值可能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强度值。具体的强度值个数可以与设备本身接收天线个数对应。若测量得到两个强度值,则上述最大值实际上指两个强度值中的较大值;若测量得到两个以上的强度值,则上述最大值实际上指两个以上的强度值中的最大值。为了便于描述,全文均以最大值指代较大值。
示例的,根据所述第一强度值和所述第二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其中,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强度值与所述第二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还包括所述第一强度值与所述第二强度值中的第一最大值。
示例地,步骤S34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AVR_RSCP_L=(RSCP1+RSCP2)/2
MAX_RSCP_L=MAX(RSCP1,RSCP2)
其中,RSCP1为所述第一强度值,RSCP2为所述第二强度值,AVR_RSCP_L为所述第一强度值与所述第二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所述MAX_RSCP_L为所述第一强度值与所述第二强度值中的第一最大值。
上述公式中,“RSCP”为对应的是测量信号强度(Receive Signal Channel Power)的概念。“1”和“2”分别对应本端设备的第一接收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L”对应本端设备本地测量的概念。
进一步的,为了使得后续比对结果更加准确,还可以对测量得到的强度值进行滤波处理。具体的,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ALPHA滤波变化来进行平滑滤波。可以参考如下公式:
RSCP_F(n)=(1-ALPHA)*RSCP_F(n-1)+ALPHA*RSCP(n)
其中,ALPHA可以取1/4,其中,RSCP(n)本次采样测得的信号强度值,RSCP_F(n-1)为对上次采样得到的信号强度值进行滤波处理后的输出结果,RSCP_F(n)为根据本次采样测得的信号强度值进行滤波处理后的输出结果。
值得说明的是,所述对端设备包括第三天线和第四天线,所述对端设备也可以执行与上述步骤相似的过程,即,对端设备测量所述第三天线接收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三强度值,测量所述第四天线接收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四强度值,并根据所述第三强度值和所述第四强度值生成第二信号强度信息,进一步的,再将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本端设备。
S35,接收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测量得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根据上述示例,也就是说,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第三强度值与第四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还包括所述第三强度值与所述第四强度值中的第二最大值。
S36,判断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所在数据区间,以及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所在的数据区间。
S37,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示例地,可以通过如下公式表示:
(MAX_RSCP_F_L-MAX_RSCP_F_R)>DELTA_RSCP_TH_1
(AVR_RSCP_F_L-AVR_RSCP_F_R)>DELTA_RSCP_TH_1
其中,MAX_RSCP_F_L表示所述第一最大值,MAX_RSCP_F_R所述第二最大值,AVR_RSCP_F_L表示所述第一平均值,AVR_RSCP_F_R所述第二平均值。DELTA_RSCP_TH表示所述DELTA_RSCP_TH_1表示所述第一预设阈值。该第一预设阈值可以设置为6dB。
其中,F表示用于计算的值是经过滤波处理后的值。R表示用于计算的值是由对端设备测得后发送至本端的。
S38,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小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并获取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由于其中涉及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信号接收端测得的,以该信号强度作为后续比对的对象能够使比对的结果更加精准。此外,由于考虑点对点通信中的两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执行发送天线切换的目标设备,使切换操作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减小双向链路的差异,使通信效果更佳。
可选的,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若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这样可以防止乒乓效应的出现。上述预设时间差阈值可以设定为50ms。若所述时间差不大于所述预设时间差阈值,可以中止目标设备本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装置框图。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410,用于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模块420,用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确定模块430,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
控制模块440,用于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上述技术方案至少能够达到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获取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并获取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再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由于其中涉及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信号接收端测得的,以该信号强度作为后续比对的对象能够使比对的结果更加精准。此外,由于考虑点对点通信中的两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执行发送天线切换的目标设备,使切换操作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减小双向链路的差异,使通信效果更佳。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根据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本端设备为所述目标设备。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关于上述实施例中的装置,其中各个模块执行操作的具体方式已经在有关该方法的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此处将不做详细阐述说明。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的步骤。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的步骤。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子设备500的框图。该电子设备500可以是点对点通信中的任一种设备,例如,在无人机和遥控器点对点通信的场景中,该电子设备可以是无人机,也可以是遥控器。
如图4所示,该电子设备500可以包括:处理器501,存储器502。该电子设备500还可以包括多媒体组件503,输入/输出(I/O)接口504,以及通信组件505中的一者或多者。
其中,处理器501用于控制该电子设备500的整体操作,以完成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存储器502用于存储各种类型的数据以支持在该电子设备500的操作,这些数据例如可以包括用于在该电子设备500上操作的任何应用程序或方法的指令,以及应用程序相关的数据,例如测量所得的接收信号的强度,信号补偿信息,收发的消息、图片、音频、视频等等。该存储器502可以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简称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Memory,简称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简称P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多媒体组件503可以包括屏幕和音频组件。其中屏幕例如可以是触摸屏,音频组件用于输出和/或输入音频信号。例如,音频组件可以包括一个麦克风,麦克风用于接收外部音频信号。所接收的音频信号可以被进一步存储在存储器502或通过通信组件505发送。音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扬声器,用于输出音频信号。I/O接口504为处理器501和其他接口模块之间提供接口,上述其他接口模块可以是键盘,鼠标,按钮等。这些按钮可以是虚拟按钮或者实体按钮。通信组件505用于该电子设备500与其他设备之间进行有线或无线通信。无线通信,例如Wi-Fi,蓝牙,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简称NFC),2G、3G、4G、NB-IOT、eMTC、或其他5G等等,在此不做限定,或它们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因此相应的该通信组件505可以包括:Wi-Fi模块,蓝牙模块,NFC模块等等。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电子设备500可以被一个或多个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简称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简称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简称FPGA)、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电子元件实现,用于执行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
在另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包括程序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的步骤。例如,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无人机或者遥控器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与控制器配合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或者,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上述包括程序指令的存储器502,上述程序指令可由电子设备500的处理器501执行以完成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上述的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涉及到的信号强度信息是信号接收端测得的,以该信号强度作为后续比对的对象能够使比对的结果更加精准。此外,由于考虑点对点通信中的两端设备,能够更加准确的确定执行发送天线切换的目标设备,使切换操作更加有针对性,从而减小双向链路的差异,使通信效果更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0)

1.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其中,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均包括至少两根天线,且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均包括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所述目标设备为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中发送信号强度较弱的一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测量信息,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
根据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包括: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
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所述强度值。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包括:
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
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
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若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则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
若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则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包括:
若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10.一种切换发送天线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的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是所述对端设备测量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得到的;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在所述本端设备或所述对端设备中确定一目标设备,其中,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均包括至少两根天线,且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均包括发送天线的切换开关,所述目标设备为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中发送信号强度较弱的一者;
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值;
根据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生成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获取根据通信链路带宽设定的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根据所述本端设备和所述对端设备的天线类型设定的天线增益补偿信息;
通过所述带宽补偿信息和/或所述天线增益补偿信息补偿所述强度测量值得到所述强度值。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模块,用于:
获取本次采样得到的所述本端设备的每一天线接收所述对端设备发送信号的强度测量值;
根据历史采样得到的强度值和所述测量强度值,以及预设的滤波模型,确定所述强度值。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本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一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一最大值;
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包括所述对端设备获取到的多个强度值的第二平均值和其中的第二最大值;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计算所述第一平均值减去所述第二平均值的平均值差值,并计算所述第一最大值减去所述第二最大值的最大值差值;若所述平均值差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最大值差值大于第二预设阈值,则确定所述本端设备为所述目标设备。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16.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比对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和所述第二信号强度信息;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比对结果表征所述本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高于所述对端设备的发送信号的强度时,向所述对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所述对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控制指令。
17.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将将获取的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发送至所述对端设备,所述第一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所述对端设备确定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目标设备;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所述对端设备根据比对结果发送的用于指示切换发送天线的控制指令时,控制所述本端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计时模块,用于在所述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前,检测上次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的时刻与当前时刻之间的时间差;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所述时间差大于预设时间差阈值时,控制所述目标设备执行切换发送天线的操作。
1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实现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1811401814.0A 2018-11-22 2018-11-22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2118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01814.0A CN111211823B (zh) 2018-11-22 2018-11-22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01814.0A CN111211823B (zh) 2018-11-22 2018-11-22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1823A CN111211823A (zh) 2020-05-29
CN111211823B true CN111211823B (zh) 2023-10-17

Family

ID=70787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01814.0A Active CN111211823B (zh) 2018-11-22 2018-11-22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18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79541B (zh) * 2021-04-25 2023-04-28 北京云圣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微波图传和蜂窝网络的无人机通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7330A (zh) * 2010-01-21 2011-07-2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调试方法和系统
CN102404093A (zh) * 2010-09-10 2012-04-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数据传输方式的管理方法和数据传输设备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113363A (zh) * 2013-04-22 2014-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对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396155A (zh) * 2012-05-21 2015-03-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选择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5916180A (zh) * 2016-05-31 2016-08-3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移动速率自适应的快速二层切换方法
CN106374220A (zh) * 2015-07-22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lte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54071B (zh) * 2012-01-05 2014-09-21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支援天線分集機制的無線通信電路
US9295069B2 (en) * 2014-06-05 2016-03-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dio frequency radiation exposure mitig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37330A (zh) * 2010-01-21 2011-07-27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链路调试方法和系统
CN102404093A (zh) * 2010-09-10 2012-04-0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数据传输方式的管理方法和数据传输设备
CN104396155A (zh) * 2012-05-21 2015-03-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天线选择的系统、装置和方法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113363A (zh) * 2013-04-22 2014-10-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对准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6374220A (zh) * 2015-07-22 2017-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lte天线系统的接收信号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5916180A (zh) * 2016-05-31 2016-08-31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具有移动速率自适应的快速二层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1823A (zh) 2020-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89599B2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190334601A1 (en) Method for set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and reporting, and related device
CN110809900A (zh)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其装置
EP3068156B1 (en) Beam precoding manner reporting method, and schedul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049136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KR20200038467A (ko) 수신된 안테나 포트 고유의 조정을 이용하여 안테나 포트를 선택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2019000785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receive diversity for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 communication
JP2024045168A (ja) アップリンク空間関係インジケーション及び電力制御
JP6148793B2 (ja) 信号調整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セル
CN104185235B (zh) 无线网络调整方法及装置
US10477408B2 (en)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mage reception apparatus, imag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mage reception method, im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KR101341140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
WO2017183284A1 (ja) 張出局及び干渉波電力報告方法
JP2020520568A (ja) 無線送受信装置のためのビーム選択
US10542522B2 (en) Image communication system, image reception apparatus, imag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image reception method, im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2821902A (zh) 一种接收机、接收机的控制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11211823B (zh) 切换发送天线的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8832944B (zh) 功率补偿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30951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其装置
KR20230011374A (ko) 채널 정보의 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US11405089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interference in multi TRP systems
CN104919867A (zh) 异构网络的不平衡区域的软切换区的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1741519B (zh) 一种边链路发射功率计算方法及通信装置
JP2020522941A (ja) 信号伝送方法、端末デバイスおよびネットワークデバイス
US9781647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transferring data between DECT terminal and wide area wireless base st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85 unit C, building C, lin66, Zhufang Road, Qinghe, Haidian District, Beijing

Applicant after: Beijing Xiaomi pinecone Electronic Co.,Ltd.

Address before: 100085 Beijing city Haidian District Qinghe Shun Yip things Park Building 3 unit A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PINECONE ELECTRONICS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