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10142B -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10142B
CN111210142B CN202010006230.4A CN202010006230A CN111210142B CN 111210142 B CN111210142 B CN 111210142B CN 202010006230 A CN202010006230 A CN 202010006230A CN 111210142 B CN111210142 B CN 1112101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luation
landscape
factors
pattern
develo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62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10142A (zh
Inventor
王志芳
周瑶瑾
缪应璐
王思睿
朱钟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eki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ki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Pek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0623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1014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101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01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10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101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7Strategic management or analysis, e.g. setting a goal or target of an organisation; Planning actions based on goals; Analysis or evaluation of effectiveness of go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9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mployees;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operations
    • G06Q10/06393Score-carding, benchmarking or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KPI]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14Travel agenc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10Services
    • G06Q50/26Government or public service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Market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的评价因子;获得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对所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确定发展方向类别。本发明通过对目标区域的景观特征单元进行评价、叠加、分级,得到目标区域的不同景观管理单元特征,并将目标区域的景观管理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进行结合,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本发明从县域尺度进行景观单元的规划,结合自然和人文特性的综合管理单元,对目标区域进行综合规划,为现有的规划发展提供校正。

Description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景观规划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背景技术
国际上对于景观管理与决策主要是景观单元的分类与划分,景观单元为根据一定自然特性划分的空间上的异质区域,后期在自然特性的基础上加入社会属性和数据进行校正。同时景观单元的分类结果可用于指导和修正规划与政策制定。
国内对于景观特征单元的研究整体上以自然要素划分为依据,在全国的尺度或区域的尺度进行景观特征单元划分。但是,全国的生态地理区划是从地域差异性出发探讨全国范围内不同尺度的单元划分,研究大多尺度较大,且划分依据偏向自然要素,很少与国内行政管理体系相结合,使得综合自然区划要素单一,自然特性和环境管理单元发展不成体系,并且,我国缺乏在县域尺度进行综合规划决策的方法。
因此,研究一种在县域尺度进行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锐意研究,研究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的评价因子;获得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对所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确定发展方向类别。本发明通过对目标区域的景观特征单元进行评价、叠加、分级,得到目标区域的不同景观管理单元特征,并将目标区域的景观管理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进行结合,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本发明从县域尺度进行景观单元的规划,结合自然和人文特性的综合管理单元,对目标区域进行综合规划,为现有的规划发展提供校正,从而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的评价因子;
获得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
对所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确定发展方向类别。
所述综合景观单元的评价因子包括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
所述生态安全因子的格局层包括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所述收缩发展因子的格局层包括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色风貌因子的格局层包括视觉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
所述自然限制发展格局的指标层包括高程、坡度、坡向、距河流的距离和植被覆盖率,所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包括距交通主干道距离、人均GDP、劳动力、距建成区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
各格局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所述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包括:根据各指标层的打分结果及权重,获得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对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或评价分布图。
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所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满意、理想和底线,所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收缩、发展和不变,所述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价值低和价值高。
根据GIS软件的自然断点法进行分级。
根据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形成决策树,优选地,按照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安全因子和特色风貌安全因子的优先顺序,将各评价因子的分级结果形成十八种组合结果,根据组合结果确定发展方向类别,优选发展方向包括发展、游憩、生态、储备四大类。
所述划分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优选所述栅格单元的大小为100m*100m,获得各个栅格单元的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而获得目标区域的发展方向,即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结果。
其中,将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结果与行政管理体系结合,形成景观综合管理单元,根据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确定不同的管理类型,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
本发明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提供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从乡村类型学视角出发结合自然和人文特性的综合管理单元,突破了中国自然区划和环境管理单元的单一特性;
(2)在景观单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专门的乡村地区的类型划分,提出了乡村类型学的概念,对乡村类型的区分和划定有利于乡村地区的管理和规划;
(3)本发明从县域层面对景观单元进行划分,是国内现有大尺度综合区划研究所缺乏的;
(4)本发明采用决策树的方式综合决策,考虑三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出综合发展方向,形成综合管理单元;
(5)本发明从县域层面进行景观单元的规划,突破了单纯类型学划分难以落地特性,形成的自然连续的管理单元打破了行政区划的边界,为现有的规划发展提供校正。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评价分布图;图2示出本发明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决策树分析图;
图3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武胜县的生态安全因子景观单元评价分布图;
图4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武胜县的收缩发展因子景观单元评价分布图;
图5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的武胜县的特色风貌因子景观单元评价分布图;
图6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综合决策下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评价分布图;
图7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综合决策下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评价分布图;
图8示出本发明实施例综合决策下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与行政管理单元叠加的评价分布图;
图9示出本发明2018-2022年武胜县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图;
图10示出本发明2017版2013-2030年武胜县城市总体规划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
本发明提供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划分方法,该方法包括:
确定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的评价因子;获得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对所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确定发展方向类别。
本发明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是针对县域层面进行的,目标区域优选为县域行政区域。
根据本发明,景观特征管理单元主要考虑的评价因子包括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从而可实现对目标区域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综合评价。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生态安全因子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的格局层包括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收缩发展因子从目标区域发展角度出发的格局层包括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特色风貌因子从目标区域特色角度出发的格局层包括视觉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
本发明中,各格局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所述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包括:根据各指标层的打分结果及权重,获得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对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叠加处理包括加权叠加或分级叠加,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或评价分布图。
本发明中,不同的分类标准以及赋值或打分依据主要根据现有景观单元划分国内外文献及专家打分的方式首先进行确定,优选采用层次分析法或专家打分方法再结合目标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筛选,综合确定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的格局层、格局层对应的指标层以及指标层的打分。
根据本发明,针对生态安全因子,根据指标层的评分结果,分别得到格局层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量化结果,然后对各个格局层量化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结果或评价分布图。
本发明中,采用对指标层的进行打分的方式,对指标层进行评分,进而得到格局层和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水安全格局的指标层包括水源保护安全因素和雨洪保护安全因素,这是基于水安全主要由水源保护和雨洪危害两部分构成考虑得到的。
其中,在水源保护安全因素中,
当区域位于离水源10m内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5;当区域位于离水源10~2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4;当区域位于离水源20~5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2;当区域位于离水源>5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1。
其中,在雨洪保护安全因素中,从盆域分析,降雨值计算、径流系数三个方面考虑,针对目标区域的结果,进行叠加,得到雨洪保护安全因素分数。
本发明中,首先将10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的洪水确定降雨量,然后根据盆域计算所淹没体积,得出三个高中低的淹没范围,以此确定不同水平的雨洪保护安全因素。
雨洪保护安全因素考虑雨水淹没分析和洪水淹没分析,
雨水淹没分析采用“无源淹没”分析方法,即考虑淹没区的高程和给定降水量下的积水高程,而不考虑淹没区的联通状况,凡是低于给定洪水水位高程的区域皆计入淹没区。其中,给定洪水水位可以是现状的洪水水位,也可以是来自水利—水文模型计算、预测的结果。这种情况适宜于整个地区大面积均匀降水而至洪灾的情况,所有低洼处都可能积水成灾。
根据本发明,雨水淹没分析构建过程包括:
a.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积水小区:
基于DEM数据对研究区进行径流和小流域分析。在流域分析的基础上,辅以其他对径流有分水区作用的线状要素,如高速公路、人工沟渠,等等,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小区域,作为无源淹没分析的基本单元。以下过程均以每个积水区作为分析单元。
b.测算每个积水小区内的积水量:积水量=(区内累计降水量-河湖可滞纳的降水量)*地表径流系数。
c.根据积水量计算区内积水的水位高程:利用ArcGIS中的3D Analysis模块,分析每个积水区中特定积水量下的积水高程。
d.根据无源淹没计算雨水淹没的区域和范围。凡是低于给定积水水位高程的区域皆计入雨水淹没区。
洪水淹没分析采用“无源淹没”和“有源淹没”两种方法来分析,取决于研究区基础数据的可获取程度。
根据本发明,洪水淹没分析构建过程如下:
a.流域划分若研究区内有多条河流,需要将研究区按照河流划分成若干自然小流域,分别进行每个小流域内的洪水淹没分析;
b.确定洪水高程根据历史资料,确定流域内发生洪水时的水位高程,包括历史最大洪水水位高程、5年一遇洪水水位高程、10年一遇洪水水位、20年一遇洪水水位、50年已一遇洪水水位、100年一遇洪水水位等。
c.采用无源淹没方法,确定洪水淹没范围根据给定的洪水水位高程,确定不同水位下的淹没区域。
本发明中,洪水淹没分析也可以采用“有源淹没”方法。“有源淹没”则要考虑雨洪发生的起始点(又称为“种子点”)的位置、区域地形联通情况,即洪水只能淹没它可以流经的地方。例如对于环形山一种中间低洼、四周环形隆起的地形,第一种淹没计算可能导致环形山内外都生成淹没区,而在第二种淹没中,外来的洪水若未及山顶,只能在山环外形成淹没区。这种情况适宜于高发洪水向邻域泛滥,如洪水决堤,或局部暴雨引起的暴涨洪水向四周扩散的情况。
使用ArcGIS软件,以DEM数据、采取种子蔓延算法进行有源淹没分析。种子蔓延算法是一种基于种子空间特征的扩散探测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将给定的种子点作为一个对象,赋予特定的属性,在某一平面区域上沿4个或8个方向游动扩散,求取满足给定条件、符合数据采集分析精度、且具有连通关联分布的点的集合。利用种子蔓延算法计算淹没区,就是按给定水位条件,求取满足精度、连通性要求的点的集合,该集合给出的连续平面就是所要求算的淹没区范围。
雨洪保护安全因素根据不同雨洪淹没的危险等级,确定不同雨洪管理安全水平下的安全格局,对于低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雨水淹没范围为暴雨和大暴雨淹没范围,洪水淹没范围为1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对于中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雨水淹没范围为特大暴雨淹没范围,洪水淹没范围为2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针对高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雨水淹没范围为历史最大一天降水的淹没范围,洪水淹没范围为50年一遇洪水淹没范围。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低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中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高安全水平下的生态用地的打分分别记为4、2和1。
根据本发明,水安全格局中,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水源保护安全因素和雨洪保护安全因素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或分级叠加,优选地,进行加权叠加时,采用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水源保护安全因素的权重为0.5,雨洪保护安全因素为0.5,得到水安全格局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的指标层包括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土)、降水侵蚀力等,根据目标区域的地质形态,确定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的指标层,例如,针对四川省武胜县,由于四川省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故选取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指标层。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地质灾害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坡度时:
当坡度小于10°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坡度为10°~15°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坡度为15°~25°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坡度为25°~35°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坡度>35°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地质灾害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植被覆盖度时:
当植被覆盖度>80%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植被覆盖度为60%~80%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植被覆盖度40%~60%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植被覆盖度20%~40%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植被覆盖度<20%时;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地质灾害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地质条件:
当为粘性土、淤泥质土及淤泥草炭、河床河漫滩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为上部粘性土、下部砂卵石、粘性土含碎砾卵石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为沙类土、砂砾卵石、人工填土、变质岩类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为火山岩类、碎屑沉积岩类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为花岗岩、碳酸盐类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地质灾害安全格局中各指标层的权重:坡度的权重为0.2~0.4,植被覆盖度权重为0.2~0.4,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土)权重为0.2~0.4,降水侵蚀力的权重为0.2~0.4,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各指标层进行加权叠加,所得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的评价结果=坡度*坡度的权重+植被覆盖度*植被覆盖度的权重+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的权重+降水侵蚀力*降水侵蚀力的权重,得到地质灾害安全格局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指标层包括指示物种、动物生境适应性和动物安全性。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指示物种时,区分层及对应的分数如下:
当区分层为白鹭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区分层为草兔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区分层为中华蟾蜍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未出现明显保护指示性物种时,得分为0。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动物生境适应性中,区分层及对应的分数如下:
当区分层动物垂直分析廊道系数为0.8-1.0时为高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5;
当区分层动物垂直分析廊道系数为0.5-0.8时为中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3;
当区分层动物垂直分析廊道系数为0.1-0.5时为低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1。
当区分层动物水平分析廊道系数为0.8~1.0时为高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5;
当区分层动物水平分析廊道系数为0.5~0.8时为中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3;
当区分层动物水平分析廊道系数为0.1~0.5时为低适宜区,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生物保护安全格局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指示物种的权重为0.2~0.4,动物生境适应性的权重为0.2~0.4,动物安全性的权重为0.2~0.4。
根据本发明,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各指标层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将生态安全因子中各格局层所得评分结果进行叠加处理,得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分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优选采用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分级,例如,将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均分级为理想、满意和底线三级,然后再将各格局层的分级结果进行叠加,得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分布图,如图3所示。
根据本发明,针对收缩发展因子,根据指标层的量化结果,分别得到两个格局层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量化结果,得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价结果。
根据本发明,自然限制发展格局的指标层包括高程、坡度、坡向、距河流的距离和植被覆盖率。由于在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和建设发展潜力两方面,故选取生态保护相关基础影响因子以及与经济建设发展影响相关因子相对应的指标层。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自然限制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高程时:
当高程>400m时,对应的分数1;
当高程为300~400m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高程为200~300m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高程小于200m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自然限制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坡度时:
当坡度>25°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坡度为15°~25°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坡度为7°~15°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坡度为0°~7°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自然限制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坡向时:
当坡向为S/H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坡向为SW/SE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坡向为W/E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坡向为EN/NW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坡向为N时,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自然限制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距河流的距离时:
当距离>20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距离为140~20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距离为100~14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距离为60~10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距离<60m缓冲区时,对应的分数为1分。
根据本发明,指标层为植被覆盖率时:
当植被覆盖率>80%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植被覆盖率为60%~80%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植被覆盖率为40%~60%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植被覆盖率20%~40%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植被覆盖率<20%时;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自然限制发展格局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指标层高程的权重为0.1~0.4、坡度的权重为0.1~0.4、坡向的权重为0.1~0.4、距河流的距离的权重为0.1~0.4和植被覆盖率的权重为0.1~0.4,且各指标权重系数之和为1。根据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各个指标层的得分进行加权叠加,得到自然限制发展格局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指标层包括距交通主干道距离、人均GDP、劳动力、距建成区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潜力主要受限于劳动力和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类型等,同时,人均GDP反应本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择上述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影响因子。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距交通主干道距离:
当距国道、省道、高速的距离<1km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距国道、省道、高速的距离为1~2km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距国道、省道、高速的距离>2km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距县道、乡道、其他道路的距离<0.5km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距县道、乡道、其他道路的距离为0.5~1km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距县道、乡道、其他道路的距离>1km时,对应的分数为2。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人均GDP时:
当人均GDP为118~173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人均GDP为173~239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人均GDP为239~308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人均GDP为308~416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指标层为劳动力时:
当劳动力为85~196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劳动力为196~371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劳动力为371~438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劳动力为438~505时,对应的分数为5。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当指标层为距建成区距离时:
当位于市区建成区内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距建成区距离为0~1km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距建成区距离>1km时,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当指标层为土地利用类型时: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城镇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交通廊道时,对应的分数为4;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工矿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乡村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河流/山林郊野时,对应的分数为1。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距交通主干道距离的权重为0.2~0.4、人均GDP的权重为0.2~0.5,劳动力的权重为0.1~0.3、距建成区距离的权重为0.1~0.2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权重为0.1~0.2,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各个指标层的得分进行加权叠加,得到自然限制发展格局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利用GIS空间叠加功能,将收缩发展因子中各格局层所得评价结果进行叠加优选加权叠加,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权重分别为0.5~0.6和0.4~0.5,得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分结果及评价分布图(生成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将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例如,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由低至高渐变分级,优选采用GIS软件中的自然断点法分级,然后再将各格局层的分级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价分布图,如图4所示。
根据本发明,针对特色风貌因子,根据指标层的量化结果,分别得到栅格单元的格局层视觉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的量化结果,对三个格局层的量化结果进行叠加,得到各个栅格单元的特色风貌因子评分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本发明中,视觉安全格局主要从区域视觉质量和视觉敏感度两个方面入手,寻找影响视觉美学价值的关键区域。景观视觉敏感度是指景观被观景者所注意的程度。景观视觉敏感度越高,景观变化引起观景者的反应就越强烈。景观环境视觉质量总体上受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控制,景观视觉敏感度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区域的景观保护、管理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本发明,视觉安全格局的准侧层包括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环境视觉质量。
根据景观敏感度相关研究成果及该景区的景观资源类型,选择从视觉上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选择相对坡度、视觉几率、观景视距和对比程度四个评价指标,将各评价指标按景观敏感度由高到低分为四级,分别赋值为7、5、3、1。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指标层包括相对坡度、视觉几率、景观视距、对比程度、土地利用和高程。综合相关文献得出视觉安全格局主要受坡度、视距、对比程度等基础因子影响,因此选择上述指标层
本发明中,相对坡度指景观对于观景者视线的坡度。相对坡度越大,景观被看到的部位和被注意到的可能性也越大。在这样的区域内进行人为活动(如旅游设施建设、修路等)给原景观带来的冲击也越大。
例如,所得武胜县相对坡度层面易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较高的山脊线附近。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中,指标层为相对坡度时:
当相对坡度为0°~15°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相对坡度为15°~30°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相对坡度为30°~45°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相对坡度大于45°时,对应的分数为7。
本发明中,视觉几率是指景观在可视域中被看到的次数越多,则景观的敏感度越高。以道路为观察折线,进行视域分析,分为不可见、低、中、高视觉敏感度四级,分为小于等于0、0-39%、39%-74%、74%-100%,通过GIS分析得到视觉几率图。例如,武胜县视觉几率层面易见的区域分布整体来讲较为分散,主要集中在沿河以及山脊线附近区域。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中,指标层为视觉几率时:
当视觉几率为0%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视觉几率大于0%小于等于39%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视觉几率大于39%小于等于74%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视觉几率大于74%小于等于100%时,对应的分数为7。
本发明中,景观视距以河流水体、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等为参考。确定能够较清楚地观察该景观元素、质地的最大距离为250m。分别以一级敏感视距小于等于250m、二级敏感视距范围为250-500m、三级敏感视距范围为500-1000m、四级敏感视距大于1000m来划分视觉敏感度,通过GIS分析得到景观视距图。例如,所得武胜县景观视距层面易见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以及主要的交通廊道两侧,在形态上呈带状分布。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中,指标层为景观视距时:
当景观视距大于1000m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景观视距大于500m小于等于1000m时,对应的分数为3;
当景观视距大于250m小于等于500m时,对应的分数为5;
当景观视距小于等于250m时,对应的分数为7。
本发明中,对比程度中景观与环境的对比度包括形体、线条、色彩、质地及动静的对比。选取两类对比度高和公众关注度高的区域,将这些区域单独划出作为一级敏感区。将以公众关注度高的景点为中心110m缓冲区划为一级景观敏感区。将高程在150m以上、可见区域中的山脊线作为一级景观敏感区,通过GIS分析得到对比程度图。例如,武胜县视觉几率层面易见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河以及山脊线附近区域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中,指标层为对比程度时:
对于水体110m缓冲区;高程大于150m可见山脊线区域区域,对应的分数7,
其余未有明显特征区域,对应的分数为0。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敏感度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指标层相对坡度的权重为0.1~0.3、视觉几率的权重为0.1~0.3、景观视距的权重为0.1~0.3、对比程度的权重为0.1~0.3、土地利用的权重为0.1~0.3,高程的权重分别为0.1~0.3,,在GIS中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景观视觉敏感度的评价分布图。
例如,得出的武胜县视觉敏感度较高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河以及山脊线附近区域,这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体由于对比程度较高更易见,而高程150米以上山脊线更易见。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质量中,指标层为土地利用类型时: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系、湿地时,对应的分数为10;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时,对应的分数为7;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时,对应的分数为6;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园地时,对应的分数为2;
当土地利用类型为建成区、道路时,对应的分数为0。
根据本发明,景观视觉质量中,指标层为高程时:
当高程大于300m时,对应的分数为10;
当高程大于250m小于等于300m时,对应的分数为8;
当高程大于200m小于等于250m时,对应的分数为6;
当高程大于0小于等于200m时,对应的分数为4。
根据本发明,视觉景观质量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层的权重为0.5,高程的指标层的权重为0.5,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和高程两个指标层的得分进行加权叠加,得到视觉景观质量的评价分布图。
以武胜县为例,结果发现,景观视觉质量较好的地区集中在河流的沿岸,而建成区以及采矿区的视觉质量较差,整体较为分散的分布于武胜县县域。
根据本发明,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视觉敏感度和视觉景观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得到视觉安全格局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利用GIS自然断点法和叠加分析功能,将视觉敏感度和视觉景观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叠加,得到视觉安全格局的评价分布图。
例如以武胜县为例,武胜县嘉陵江、长滩寺河、走马河、兴隆河“一江四河”沿岸以及龙女镇、白坪-飞龙镇两个集中区域集中分布着美学价值较高的区域,同时丘陵山脊线区域美学价值比较高,在开发的同时需要注重保护这些高美学价值的区域。
对目标区域如武胜县现状文化遗产资源分析,确定文化遗产资源点,通过GIS最小阻力模型分析,将文化遗产点作为源,进行进一步分析在确定武胜县人文遗产资源点后,要对不同景观要素进行遗产体验过程阻力面的建立。阻力系数反映的是不同景观要素对遗产体验过程的阻力干扰,来判别源于源之间最适宜进行遗产体验过程的遗产廊道,对整个空间内的景观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阻力值相对的关系值,在人文遗产安全格局中,可将景观要素分为线性的道路交通类型和面状的土地利用类型来判别阻力面。
在最小累计阻力面模型计算过程中,“源”被视为无阻力干扰的空间,其阻力系数也就为0。其次,湖泊水系也是遗产廊道的生态基底的基本构成要素,因此,水系及滨水区的阻力值为最低,赋值为1。然后,道路系统作为遗产廊道建设的基础框架要素之一,山路、田间路、村道、县乡道、专用公路等一些低等级的道路,具有较高的价值,较适宜作为遗产廊道的通行路线,因此阻力值也较低。而国道、高速公路和铁路等高等级道路是以交通运输功能为主,不适宜开展遗产体验活动,对人的穿越也造成明显阻碍,因此阻力值最高。对于面状景观要素,如园地、水田、旱田、林地等于遗产体验都具有兼容性,其阻力值居中。建成区对遗产活动具有较低兼容性,不适宜作为遗产廊道的构成要素的,其阻力值也较高。在此基础上,将各景观要素进行排列判别最终统计得出遗产廊道适宜性阻力因子与阻力系数。将阻力系数带入GIS中赋值得到相应阻力面,即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的指标层包括线性要素(线性文化遗产)、土地覆盖类型和文化遗产点分布图,这是由于文化遗产主要涉及文化遗产点、线的特征类型,同时土地覆盖类型的不同会生成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线性文化遗产(包括乡村道路,公路,铁路)时:
当线性要素为乡村道路时,对应的分数(阻力系数)为1;
当线性要素为公路时,对应的分数为20;
当线性要素为铁路时,对应的分数为50。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土地覆盖类型时:
当土地覆盖类型为水系、水库、坑塘、滩涂时,对应的分数为1;
当土地覆盖类型为园地时,对应的分数为10;
当土地覆盖类型为林地、旱地、水田和设施农用地时,对应的分数为15;
当土地覆盖类型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时,对应的分数为30。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中,指标层为文化遗产点分布时,:
当位于文化遗产点500m缓冲区内,对应的分数为7;
当未在文化遗产点缓冲区内,对应的分数为0。
根据本发明,文化遗产安全格局中,根据层次分析或德尔菲法或经验确定线性要素(线性文化遗产)的权重为0.2~0.5、土地覆盖类型为0.1~0.4和文化遗产点分布图的权重为0.1~0.4,且各权重之和为1,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对线性要素(线性文化遗产)、土地覆盖类型和文化遗产点分布图的得分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文化遗产安全格局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游憩安全格局的准则层包括游憩资源价值评价、游憩环境质量评价、游憩区位条件评价和娱乐社会经济质量评价。
本发明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及德菲尔法将游憩资源价值、游憩环境质量、游憩区位条件以及娱乐社会经济质量评价在GIS软件中进行叠加分析(加权叠加或分级叠加),最终得到游憩安全格局得分。
根据本发明,游憩资源价值评价主要从景观丰富度、景观视觉质量、景观密度、视觉敏感度四个维度的指标层进行综合评价。
本发明中,景观丰富度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景观指数,景观丰富度指数是指景观中斑块类型的总数。比较不同景观时,采用相对丰富度和丰富度密度指数判断。在斑块类型上,选取土地类型和地形地貌两个因素进行判别。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GIS分析得到土地类型丰富度评价分布图和地貌类型丰富度评价分布图,再根据两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确定权重值,将土地类型丰富度和地貌类型丰富度两个因子通过判断矩阵比较,得出各自的权重值,将得到的权重值输入GIS中得到景观丰富度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得到武胜县景观丰富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嘉陵江两岸以及长滩寺河、吉安河-走马河、复兴河、兴隆河四河附近,同时园地、林地土地利用附近的景观丰富度也较高。
景观视觉质量是基于视觉美学,人在视觉感官下对景观存在的主观视觉价值及美学感受。景观视觉质量考虑地表覆盖因素和地形地貌因素,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的权重,通过加权叠加,得到景观视觉质量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例如,武胜县视觉质量较好的区域集中在嘉陵江以及长滩寺河、吉安河-走马河、复兴河、兴隆河,“一江四河”沿岸。
景源密度反映区域内景源的规模和价值,景源密度高的区域其自身游憩点规模和价值都相对较高。运用GIS计算,首先确定游憩资源点为景源点,然后通过设置2km半径的区域为点密度的领域分析的区域,得到景源密度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景源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口镇、烈面镇、中心镇、飞龙镇以及宝箴寨镇等文化遗产丰富,民俗资源多样的乡镇。
视觉敏感度根据景观敏感度相关研究成果及该景区的景观资源类型,选择从视觉上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选择相对坡度、视觉几率、观景视距和对比程度因素,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在GIS中进行叠加分析,得到视觉敏感度的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视觉敏感度较高的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河以及山脊线附近区域,这主要是由于河流水体由于对比程度较高更易见,而高程150米以上山脊线更易见,同时广遂高速、兰渝高速以及省道304沿线集中有较易见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景观丰富度的权重为0.1~0.4、景观视觉质量的权重为0.1~0.4、景观密度的权重为0.1~0.4、视觉敏感度的权重为0.1~0.4,且各指标层的权重之和为1,根据GIS叠加分析功能,对四个指标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游憩资源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根据GIS自然断点法对四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或分级叠加,得到游憩资源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游憩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层包括植被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
在植被环境质量方面,在GIS中通过地表植被覆盖类型来评价植被环境质量,区域内有林地、园地、草地、耕地等覆盖有植被。根据各植被覆盖类型对于游憩环境质量影响的对比,林地、园地>草地>耕地>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分析生成植被覆盖类型评价分布图,分析得到林地类型评价分布图。根据各植被环境质量对于游憩适宜性的高低进行图层提取并赋值计算,得到植被环境质量评价分布图。
例如,武胜县植物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河流沿岸以及山林、园地等区域,而城镇及交通用地的植物环境质量较低。
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根据距水面距离来评价水体周边环境的质量,以距水源距离为评价指标,衡量水环境对游憩适宜性的影响。首先在GIS平台下,通过土地类型图层选取河流、湖泊、水库、坑塘、滩涂、水工建筑用地等水域区域图层,根据水源周边范围由高到低赋值,通过GIS水源地缓冲区计算得到水环境质量评价分布图。
例如,武胜县水环境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流水系以及县域内的坑塘水体附近,而工矿、城镇水环境质量较低。
空气质量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子决定的,包括生态自身的空气净化效应和环境中污染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等多方面。空气质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有关,当植被覆盖较好时,空气质量越好。同时空气的污染源主要从道路交通和矿区两方面考虑,距离道路和矿区越近的区域,空气中的污染粉尘越高,空气换机质量越低,游憩适宜性也就越低。空气质量依据空气质量值进行评价,得到空气质量分布评价图。
例如,由于较密集的工矿用地分布,武胜县空气环境较低的区域也主要集中工矿、城镇附近。
根据本发明,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将植物环境、空气环境以及水环境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游憩环境质量(游憩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
例如,武胜县游憩环境适宜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河附近,同时烈面镇北部,白坪、清平、金光等乡镇游憩环境质量较好。
根据本发明,游憩区位条件评价的指标层包括交通区位条件、城镇区位条件和乡村区位条件。
根据本发明,交通区位条件,包括铁路、公路、乡道等。根据游憩适宜性高低划分,村道娱乐适宜性较高;其次是公路;铁路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以及封闭性,其适宜性最低。因此在道路区位条件评价上,铁路适宜最低不考虑,再通过GIS支持,根据距离道路不同范围内游憩适宜性程度赋值,划定缓冲区,得到至道路距离的区位条件评价分布图。
例如,由于道路的分布,武胜县交通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占比较高,仅武胜县中北部、中南部部分区域存在一些娱乐交通区位条件一半的区域。
城镇区位在空间上反应的是距城镇的距离。通过GIS支持,根据距离道路不同范围内娱乐价值大小进行赋值,划定缓冲区,得到至城镇距离的游憩区位条件评价。在指标划分上将其化为5个适宜区,城镇本身适宜性最高,然后向外扩展成从高到低的适宜区,通过GIS分析得到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城镇区位条件较好的区域占比较高,大部分区域都能被城镇服务半径辐射到,仅武胜县中北部、中南部及东部部分区域存在一些娱乐交通区位条件一半的区域。
乡村区位条件
乡村区位在空间上反应的是距乡村的距离。在GIS中,现将乡村土地类型提取,通过提取不同缓冲范围的区域,并对不同距离区域进行划分赋值,计算得到评价分布图,指标划分及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全域都在各个乡村服务半径内,这也与武胜县密集分布的林盘聚落有关,仅中心城区附近未在乡村服务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交通区位条件、城镇区位条件以及乡村区位条件的权重均为1/3,将交通区位条件、城镇区位条件以及乡村区位条件通过GIS进行加权叠加分析,得到游憩区位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社会经济质量评价的指标层包括潜在需求人口规模、潜在服务人群规模和产业发展情况。
潜在需求人口规模
人口密度能够反应出区域内具有娱乐需求的人口规模。数据收集人口数,通过人口密度的计算,并赋值计算,从而得到人口密度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娱乐潜在需求人口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河的城镇,同时飞龙等乡镇娱乐潜在需求人口规模也比较大。
潜在服务人群规模
潜在服务人群规模即劳动力密度能够反应出区域内了提供服务业的劳动力人口规模,反映出各区域内的软性游憩服务设施基础。例如,通过武胜县统计年鉴的数据收集,获得武胜县2016年各乡镇的劳动力人口数,通过劳动力密度的计算,并赋值计算,从而得到武胜县潜在服务人群密度评价分布图。
例如,分析得到武胜县娱乐潜在服务人群规模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沿河的城镇,同时飞龙镇、白坪乡以及高石乡娱乐潜在服务人群规模也比较大。
产业发展情况
产业发展情况直接反映区域内现有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等与娱乐系统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实力。通过对武胜县各乡镇的产业现状建设规模统计整理,并赋值计算,从而得到武胜县产业发展评价分布图。
武胜县产业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沿口镇、旧县、飞龙镇等乡镇。
娱乐社会质量评价
将目标区域的娱乐潜在人口密度评价、潜在服务人群密度评价、产业水平评价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德菲尔法进行分析,并通过GIS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娱乐社会经济质量评价。
根据本发明,将潜在需求人口规模、潜在服务人群规模和产业发展情况的得分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得到社会经济质量评价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游憩安全格局中,通过层次分析法及德菲尔法确定游憩资源价值的权重为0.42,游憩环境质量的权重为0.35,游憩区位条件的权重为0.13,娱乐社会经济的权重为0.1,因此,游憩安全格局的得分=游憩资源价值得分*0.42+游憩环境质量得分*0.35+游憩区位条件得分*0.13+娱乐社会经济得分*0.1。
根据本发明,将游憩安全格局的各指标层的得分在GIS软件中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游憩安全格局的评价分布图。
例如,得到武胜县娱乐安全格局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嘉陵江、长滩寺河沿岸,同时在烈面镇、礼安镇、宝箴寨镇、中心镇、沿口镇以及白坪-飞龙等乡镇部分区域同样处于游憩安全格局较高的区域。
根据本发明,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特色风貌因子中各格局所得评分结果进行叠加处理,得到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评分)结果及评价分布图。叠加处理为加权叠加处理或分级叠加处理。例如,视觉安全格局分级为低价值、较低价值、较高价值和高价值,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分级为高价值、较高价值、一般价值、较低价值和低价值,游憩安全格局分级为低质量、中等质量和高质量。
根据本发明,获得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及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后,对3个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叠加,确定发展方向类别,对不同的发展方向类别进行划分,得到不同的小类,然后与行政管理体系进行结合,得到目标区域不同的管理方式,从而进行差异化的管理。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对生态安全因子进行分级,优选利用GIS软件自然断点法分级,将生态安全因子总得分从高到低按照生态保护要求分级,分成满意、理想和底线三个级别。
本发明中,生态安全因子为满意则表示生态安全状态良好,可需要进行生态保护或生态修复;理想则表示生态安全状态优异,可继续保持,进行其他方面的发展;底线则表示生态安全状态较差,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优选利用GIS软件自然断点法分级,将收缩发展因子总得分从低到高分级为收缩、不变和扩张。
本发明中,在收缩发展因子中,收缩表示建成区面积应缩小,不变表示保持现有的扩张规模,扩张表示在现状建成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大。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优选利用GIS软件自然断点法分级,依据从低到高的得分,特色风貌因子按照社会价值数值大小可分级为价值低和价值高。
本发明中,在特色风貌因子中,价值低表示文化特色价值较差,价值高表示文化特色价值较高。
根据本发明,根据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形成决策树,优选地,按照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安全因子和特色风貌安全因子的优先顺序,将得到的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以及特色风貌因子的分级结果进行叠加组合,得到不同的组合结果,优选得到十八种组合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本发明,为便于对各个结果进行标记,将生态安全因子中的底线记为300,理想记为200,满意记为100,将收缩发展因子中的收缩记为10,不变记为20,扩张记为30,将特色风貌因子中的价值低记为1,价值高记为2,将不同的组合进行叠加,优选以数字加和的方式进行直接叠加,可得到相应组合的标记,例如,栅格单元的生态安全因子为底线,收缩发展因子为收缩,特色风貌因子为价值低,则所得叠加结果标记为311。
本发明中,此种直接叠加的方式有利于完整保留基础评价因子的影响,反映到最后的叠加结果中,并根据评价因子的情况确定最后类别。
本发明中,优选可得到十八种组合方式,即得到十八种标记结果,相同标记的栅格单元进行合并,得到同一标记的区域,形成景观特征连续单元。
根据本发明,针对所得组合结果,对各种情况的景观特征单元进行分类,确定发展方向类别,优选地,综合决策主要从经济发展-乡村扩张方向和环境保护-乡村收缩反向考虑,确定目标区域的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发展方向包括发展、游憩、生态、储备四个大类,此种分类方式有利于对现有的土地利用情况得出直接评价,并依据现状的结果确定未来管理与发展的方向,有利于确定发展方向,得到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将发展方向大类进行划分,发展可分为综合发展区、生态约束发展区、优先发展区,游憩可以分为生态游憩区和文化游憩区,生态可以分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储备可区分为发展储备区和游憩储备区,从而得到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根据评价结果,将各个组合方式的发展方向的设定结果如下表1所示。将发展方向两两组合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表1
表1反映不同的组合情况对不同评价结果的影响,主要考虑因素为每个组合中的基础底线因子,如生态安全因子位于底线区域,主要从生态保护角度出发,收缩发展因子位于不同方向的也从不同的基础方向进行考量,特色风貌因子在其余两个评价因子相差不大情况下确定是否适宜进行游憩,每个叠加情况均需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根据本发明,该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数据,综合考虑县域生态保护需求和乡村发展需求,获得较准确的评价结果,采集目标区域的数据。目标区域的数据为针对上述评价因子的各指标层的数据。该目标区域优选为四川省武胜县区域。
根据本发明,按照一定精度收集目标区域的原始数据,优选精度控制在20~80m,例如30m。
根据本发明,对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优选所述栅格单元的大小为100m*100m,根据各个栅格单元的指标层的具体打分情况,得到格局层的评价结果及评价分布图,对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叠加或分级叠加,得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或评价分布图,如图3、4、5分别为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分布图。
本发明中,栅格单元的各个格局层可形成为连续的自然单元,各个指标层所对应的评价因子可形成为连续的自然单元,进而形成连续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将得到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叠加,并对分级叠加结果进行划分,确定发展发现类别,优选对发展方向类别进一步划分,得到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分布图。
根据本发明,将目标区域的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结果(评价分布图)与目标区域的行政管理体系结合,形成景观综合管理单元,根据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确定不同的管理类别,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
根据本发明,以目标区域为武胜县为例,根据武胜县景观特征管理单元评价分布图与行政体系管理单元结合,得到景观综合管理单元评价结果,将目标区域划分为较单一镇域、较单一村域、较复杂村域等,其中,单一、复杂的判断根据主优势单元(面积占最大比例的单元类型)面积是否占比>60%,若是,则为单一,若不是,则为复杂。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将超过80%为一种大类模式的镇域划分为较单一镇域,村域内单个主优势大类占比>70%的划分为较单一村域,其余村域内未见超过70%的主优势大类,情况较复杂的村域划分为较复杂村域。
根据本发明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的决策树如图2所示。
根据本发明,步骤4中,根据目标区域不同的划分结果,对于不同的管理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差异化的管理,优选地,针对较单一镇域,为单一的景观单元类型,采用单一的镇域管理方式,单一村域存在主优势景观单元,按其所属的具体类型方向发展,较复杂村域不存在主优势单元,需要引起重视,综合权衡考虑其发展。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将其中超过80%为一种大类模式的镇域划分为较单一镇域,镇域内较为分散,但村域内单个主优势大类占比>70%的划分为较单一村域,其余村域内未见超过70%的主优势大类,情况较复杂的村域划分为较复杂村域。
本发明所提供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采用决策树的方式综合决策,考虑多方面的相互影响关系,得到目标区域的综合发展方向,形成综合管理单元;本发明的方法从县域层面研究,填补了国内县域尺度进行景观单元划分的空白,从乡村类型学视角出发结合自然和人文特性的综合管理单元,突破了中国自然区划和环境管理单元的单一特性,形成的自然连续的管理单元打破了中国特色行政区划的边界,可为县域的规划发展提供校正,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
实施例
以四川省武胜县为例,说明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划分方法。
收集武胜县的各项原始数据,将武胜县行政区域划分为多个100m*100m的栅格单元。
从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三个指标考虑武胜县景观特征管理单元,采用arcgis软件进行评价因子的打分及叠加。
依据专家打分法,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根据设定的生态安全因子的指标层,得到各个栅格单元的打分结果,将指标层的得分结果进行加权叠加,得到各个栅格单元在格局层的得分,即分别得到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的得分,然后将各格局层的得分进行分级叠加,其中,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安全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均分级为理想、满意和底线三级,得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结果,三个格局层分别采用不同颜色进行标记,采用ARCGIS软件工具的自然断点法对生态安全因子的结果进行分级,按照得分从高到低划分成满意、理想和底线三个级别,进而得到生态满意区、生态理想区和生态底线区,得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分布图,如图3所示。将三个级别进行标记,满意记为300,理想记为200,底线记为100。
同理,得到收缩发展因子的指标层的评分结果,进而得到各个格局层的得分,对各个格局层进行分级叠加,进而得到收缩发展因子评价结果,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由低至高渐变分级,采用ARCGIS软件工具的自然断点法对收缩发展因子的得分结果进行分级,按照得分从低到高划分成收缩、不变和扩张三个级别,得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价分布图,如图4所示。将三个级别进行标记,收缩记为10,不变记为20,扩张记为30。
根据设定的特色风貌因子的指标层,对各个栅格单元进行打分,得到各个格局层的得分,对各个格局层进行分级叠加得到目标区域的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分布图,其中,视觉安全格局分级为低价值、较低价值、较高价值和高价值,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分级为高价值、较高价值、一般价值、较低价值和低价值,游憩安全格局分级为低质量、中等质量和高质量。并对特色风貌因子进行分级,划分成价值高和价值低两个级别,如图5所示。将两个级别进行标记,价值高记为2,价值低记为1。
将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所得分级结果进行叠加,得到如图6所示的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得到的叠加结果及18种组合方式如图1所示;进一步划分得到目标区域的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综合发展方向,包括发展区、生态区、游憩区和储备区,如图7所示;将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划分结果与武胜县行政管理单元结合,得到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分布图,进一步对目标区域进行分类得到较单一镇域、较单一村域、较复杂村域三种类型,如图8所示;针对不同的类型,需要制定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差异化管理,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图9和图10分别为2018-2022年武胜县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自然生态保护空间布局图和2017版2013-2030年武胜县城市总体规划图,其中,表3为图10中的禁建区域管控要求。
表3
将本实施例所得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结果和图9-10的武胜县总体规划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综合管理单元的划分和分布基本与总体规划的内容相吻合,在武胜的规划文件中,图9划定的城市集中建成区,城市建设用地,对应图10的适建区,图9划定的生态保护培育区,生态保护缓冲区,生态保护协调区生态现状维持区,为生态保护较为优先的区域,对应图10的禁建区,图10的限建区对应城市现状建成区域外围的发展用地,由图9-10综合,规划文件中主要将武胜县划分为禁建(生态保护为主),限建(城市外围发展),适建(现状建成区域)三大类,将所得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结果和图9-10的武胜县总体规划利用ps软件进行叠加对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规划文件的三大类分法与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存在相似之处。其中,综合管理单元中的发展区的分布主要为规划中的建成区以及适建区,综合管理单元中的储备区位于适建区的周围,主要是总体规划中的限建区以及生态现状维护区,综合管理单元中的生态区则主要是嘉陵江及其支流流域附近,生态敏感脆弱,不适宜进行一系列发展活动,以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游憩区在总体规划中未作明显界定,主要为本发明中独创的基于生态和文化游憩价值所界定的游憩区域。
因此,总体看来,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的提出和划分基本上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乡村振兴的需求相吻合,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有利于在满足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需求下对乡村更好地进行管理。

Claims (7)

1.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
将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结果与行政管理体系结合,形成景观综合管理单元,根据景观综合管理单元确定不同的管理类型,实现对目标区域进行差异化管理;
确定景观特征管理单元划分的评价因子;
获得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
对所述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叠加,确定发展方向类别;
所述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因子包括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因子和特色风貌因子;
针对特色风貌因子,根据指标层的量化结果,分别得到栅格单元的格局层视觉安全格局、文化遗产安全格局和游憩安全格局的量化结果,对三个格局层的量化结果进行叠加,得到各个栅格单元的特色风貌因子评分结果及评价分布图;
视觉安全格局的准则层包括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环境视觉质量;
景观视觉敏感度的指标层包括相对坡度、视觉几率、景观视距、对比程度、土地利用类型和高程;
景观环境视觉质量中,层次分析法或德尔菲法或依经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层的权重为0.5,高程的指标层的权重为0.5,利用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和高程两个指标层的得分进行加权叠加,得到景观环境视觉质量的评价分布图;
利用GIS自然断点法和叠加分析功能,将景观视觉敏感度和景观环境视觉质量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叠加,得到视觉安全格局的评价分布图;
文化遗产安全格局的指标层包括线性要素、土地覆盖类型和文化遗产点分布图,这是由于文化遗产涉及文化遗产点、线的特征类型,同时土地覆盖类型的不同会生成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
游憩安全格局的准则层包括游憩资源价值评价、游憩环境质量评价、游憩区位条件评价和娱乐社会经济质量评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安全因子的格局层包括水安全格局、地质灾害格局和生物保护安全格局;所述收缩发展因子的格局层包括自然限制发展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限制发展格局的指标层包括高程、坡度、坡向、距河流的距离和植被覆盖率,所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的指标层包括距交通主干道距离、人均GDP、劳动力、距建成区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格局层包括一至多个指标层,所述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包括:根据各指标层的打分结果及权重,获得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对各格局层的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处理,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或评价分布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行分级,所述生态安全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满意、理想和底线,所述收缩发展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收缩、发展和不变,所述特色风貌因子的评价结果分级为价值低和价值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形成决策树,按照生态安全因子、收缩发展安全因子和特色风貌安全因子的顺序,将各评价因子的分级结果进行叠加,形成十八种组合结果,根据组合结果确定发展方向类别,发展方向包括发展、游憩、生态、储备四大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划分方法还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数据,将目标区域划分成多个栅格单元,所述栅格单元的大小为100m*100m,获得各个栅格单元的各评价因子的评价结果,进而获得目标区域的发展方向类别,即景观特征管理单元的评价结果。
CN202010006230.4A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Active CN111210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6230.4A CN111210142B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06230.4A CN111210142B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0142A CN111210142A (zh) 2020-05-29
CN111210142B true CN111210142B (zh) 2023-12-26

Family

ID=707872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6230.4A Active CN111210142B (zh) 2020-01-03 2020-01-03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101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28716A (zh) * 2020-10-20 2021-02-05 同济大学 一种基于ArcGIS的用地图斑破碎化信息处理方法
WO2022146230A1 (en) * 2020-12-31 2022-07-07 Ang Jason Kwang Lin Urban milieu mapping system
CN113516387B (zh) * 2021-07-09 2022-03-29 李达维 基于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及系统
CN113449435B (zh) * 2021-07-22 2024-04-05 北京大学 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多目标优化方法
CN113610369B (zh) * 2021-07-26 2022-04-01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水生态服务功效的评价方法及城市滨水景观构建方法
CN114818310B (zh) * 2022-04-21 2022-10-04 北京北林生态田园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森林景观模拟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7611759A (zh) * 2023-11-30 2024-02-27 博雅达勘测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三维模型的评分地图生成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433A (zh) * 2010-03-03 2010-08-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后评价方法
CN107301512A (zh) * 2017-06-27 2017-10-27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基于3s技术的乡村景观敏感度评价分析方法
CN107886216A (zh) * 2017-10-12 2018-04-0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CN107909306A (zh) * 2017-12-23 2018-04-13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城市景观风貌评价方法
CN110334864A (zh) * 2019-07-03 2019-10-15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94433A (zh) * 2010-03-03 2010-08-04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城市规划实施的生态安全后评价方法
CN107301512A (zh) * 2017-06-27 2017-10-27 南京林业大学 一种基于3s技术的乡村景观敏感度评价分析方法
CN107886216A (zh) * 2017-10-12 2018-04-06 天津大学 一种基于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土地承载力分析方法
CN107909306A (zh) * 2017-12-23 2018-04-13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一种城市景观风貌评价方法
CN110334864A (zh) * 2019-07-03 2019-10-15 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10142A (zh) 2020-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10142B (zh) 一种景观综合管理单元划分方法
Eskandari et al. An integrated multi criteria approach for landfill siting in a conflicting environmental, economical and socio-cultural area
CN103955565B (zh) 基于gis平台的城市水系构建规划方法
CN110334864A (zh) 一种基于gis的多规合一城乡空间分区划定的方法
CN109543950A (zh) 一种基于gis的海绵城市规划区生态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
CN111724033A (zh) 一种基于随机集理论的洪灾风险评价与精细区划方法
CN106096253A (zh) 一种划定湖泊缓冲带范围的方法
Sun et al. Spatial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governance of coastal zone: A case study in Ningbo City
CN115062916A (zh)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重点区域识别的分区方法
CN115409673A (zh)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构建方法
CN114782235A (zh) 一种生态安全分析的构建方法
Dang et al. Application of GIS technology to establish a drainage density hierarchical map for flood hazard zoning in Lam river basin
CN115983656A (zh) 一种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综合分区方法
CN110457831A (zh) 一种地下水水源地的回补适宜性评价方法
Criado et al. INTEGRATION OF GIS TECHNOLOGY IN THE URBAN PLANNING TO EXTEND THE CITY OF ZAMORA, SPAIN.
Thakuria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analytical hierarchical process approach for groundwater potential zone of lower Kulsi basin, India
KR100918008B1 (ko) Gis를 이용한 습지위치 탐색방법
Zhang et al. Identifying the reuse pattern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A case‐study of Jixi City (China)
Arnot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a method for terrain analysis to functional land-capability assessment and aesthetic landscape appreciation
Wang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way route selection of subtropical mountains
Naseri et al. Evalu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potential using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remote sen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 case study: Garmsar’s catchment basin
Arianpour et al. Locating flood spreading suitable sites for groundwater recharging through multi criteria modeling in GIS (case study: Omidieh-Khuzestan)
Loganathan et al.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in highway alignment between the strips—Perundurai to Palani, Tamil Nadu, India
Marselina et al. The conservation index as a control instrument of space utilisation in the Upper Cikapundung Watershed of Indonesia
CN116644809B (zh) 一种集成地理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